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东省揭阳市惠来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历史试题(无答案)

资源简介

惠来一中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考试
高二级历史试题
(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
姓名:_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_座号:____________
一、单选题:本题共16小题,共48分。
1.周礼规定,贵族列鼎数量为王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1976年,江西省新干县西周墓中出土了5件铜鼎,大小依次递减。这可用来说明西周时期( )
A.血缘政治的完善 B.铸铜技术的进步
C.分封制度的成熟 D.中原文化的扩展
2.国人主要包括居住在国都之内的周及其他诸侯国统治者的亲族,及一部分工、商、农民等。他们也是西周军队组成的重要部分,受到思想进步的西周统治者的重视。据此可知,国人( )
A.政治影响力强 B.产生于分封制
C.造成政局动荡 D.依托于宗法制
3.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富国强兵,各国掀起了变法革新的潮流。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其中,对推动社会转型起根本作用的是( )
A.“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B.“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
C.“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D.“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4.秦汉时期,在部分少数民族聚居地设置县级地方政府称“道”。道制是秦汉政府适应不同民族、不同文化风俗的一种制度,通过这种特殊的统治制度,使一些不太适宜或不太愿意接受郡县制的民族,一定程度上适应并接受了政府的统治。由此可知,道制( )
A.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B.防止了少数民族的起义和叛乱
C.有利于民族制度和文化的延续 D.推动了汉初郡国并行制的形成
5.唐代前期,重要诏令由中书省起草,用黄麻纸书写,以示正式;而翰林院初为文学待诏之所,负责处理日常文书。至玄宗时,翰林院开始用白麻纸草拟“内制”,涉及重大人事任免、军事机密等,与中书省的“外制”并行。这一变化反映了( )
A.文书制度日趋完善 B.宰相权力不断扩大
C.中枢权力结构调整 D.监察体系逐渐严密
6.中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秦汉时期实行郡县二级制,发展到东汉州郡县三级制,隋文帝又恢复到州县二级制度,唐安史之乱后再恢复到道州县三级制,宋代实行路州县三级制,元朝实行省路府县四级行政区划,明清实行省道府县四级制。这演变体现了( )
A.地方权力间相互制约平衡 B.央地关系不断平衡与协调
C.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 D.中枢权力体系的日趋完备
7.明朝宣德、正统时期始设巡抚,初为临时性差遣;巡抚之外,各地还常设有文臣担任镇守。由于二者职责重叠,明朝政府后来实行镇、巡合一,“不复有镇守之称,但称巡抚”,并保留了镇守久驻一地及更代原则。此后,由于三司运转不灵,权力也逐渐向巡抚集中。这一制度安排旨在( )
A.实现中央机构权力重组 B.提升地方治理效能
C.完善官员选拔任用制度 D.保障文官政治地位
8.清末新政期间,政府推行教育改革,创办了许多新式学堂。据1909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各省学堂已达42444处,学生人数128.5万人。其中,专门学生增加3951人,实业学生增加4923人,普通学生增加26.5万人。由此可知,清末新政( )
A.积蓄了推动社会变革的力量 B.开启了教育的近代化
C.构建了相对完备的教育体系 D.扩大了政权统治基础
9.如表所示为1913年4~12月北京政府众议院议员集体署名正式质问的提案(部分)。这从实质上反映了( )
提案人 提案内容
蒋凤梧等 针对(善后借款合同)提出质问:大借款的用途及财政善后计划书
罗永诏等 针对“尊崇孔圣”和“举行祭孔典礼”的通令提出质问:祭孔典礼之命令违背信教自由之保证书
A.改良与革命的两种方式 B.司法与立法的权力之争
C.宪政与专制的矛盾冲突 D.愚昧与科学的思想较量
10.近代中国人对政治制度的探索经历了曲折的过程。下列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治权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五项,付托于国民政府总揽而执行之”
②“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③“建立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④“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③①②④ D.④②①③
11.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不少积极分子加入了共产党。1941年,农民出身的党员占边区党员总数的96.17%,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乡村士绅不再是社会权威。这一状况( )
A.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 B.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贯彻落实
C.改变了陕甘宁边区旧有的生产关系 D.不利于统一战线的继续巩固和发展
12.2013年《西藏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显示,西藏有95%以上的村建立了村民代表会议制度,选举产生村民自治组织。城镇社区基本上都建立了社区居民代表大会、社区居委会等社区组织,社区居民自治有充分的组织保证。这表明西藏(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断完善 B.基层民主管理覆盖范围广
C.少数民族政治地位明显提高 D.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
13.亚里士多德指出,一种优良的政体可以说是质和量两方面得到一定平衡的结果。“量”指的是人数上的优势,要让公众的意见得到倾听;“质”指的是自由、财富、教育和良好的门第,要让城邦得到有效治理。由此可知,亚里士多德( )
A.认为雅典民主制存在弊端 B.推崇寡头政治
C.主张扩大雅典的公民范围 D.主张分权制衡
14.恺撒曾在罗马平民欢呼他为国王时说:“我是恺撒,不是国王。”与此同时,恺撒却欣然接受了“祖国的救星”“祖国之父”的称号,允许在公共场所为他竖立雕像,并得以在神庙中接受供奉。这体现了古罗马( )
A.平民话语的提升 B.政治仪式的庄重
C.君主专制的形成 D.共和政体的异化
15.中世纪西欧长期遵循“骑士作战、教士祈祷、平民劳作”的原则,平民与战争无关且豁免于战争的侵害。但在百年战争中,英法国王通过招募步兵等方式把更多民众纳入战争,战争动员范围逐渐涵盖全体民众。这一变化( )
A.提升了平民阶层的政治地位 B.反映出殖民霸权的激烈争夺
C.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 D.折射出民族国家的动员能力
16.1832年,英国首相格雷组阁时,13名阁员中有12名是贵族出身。1837年,英国首相墨尔本组阁时,贵族阁员下降为5人。1845年,英国首相德比组阁时,内阁阁员中的“平民”比贵族多了一倍。能够解释此现象的是,英国( )
A.议会改革满足了平民参政 B.两党政治扩大了民主的范围
C.宪章运动争取了普选权利 D.工业革命推动民主政治完善
二、材料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纵观中国古代宰相制度与行政中枢机构的发展演变,可以看出其始终围绕加强皇权和削弱相权来进行的,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斗争是变化的主要动因。从独相制到群相制,再到参议制,封建社会不断地寻找一种既有效率又无威胁的辅政制度。总的说来,秦汉唐时期,所谓“圣君贤相”,宰相一般起到了辅弼天子的作用;宋元时期,实行合议制的宰相制度,以削弱相权为特征;明代废除宰相制度,是皇权专制的集中表现,也是官僚机构日益腐败的重要原因。应该看到,在封建社会宰相制度与行政中枢机构作为君主专制的调控和纠错机制,既是对皇帝的辅佐,也是对皇权的一种制约。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不少地方和单位,都有家长式的人物,他们的权力不受限制,别人都要唯命是从,甚至形成对他们的人身依附关系。”是否可以这样认为,封建家长制残余影响的突出表现是一些主要领导者的权力不受限制,建立和完善制约权力的领导体制是铲除腐败的治本之策。
——摘编自田兆阳《古代行政中枢机构的嬗变及其走势》
(1)根据材料并结合相关史实,简述从秦到明宰相制度与行政中枢的演变。(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宰相制度的积极作用。(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孙中山提出的军政、训政、宪政“三步说”思想,权能分治与五权分立思想等强调革命党的重要作用,在他的“三步说”中,他认为最关键的训政即约法时期,全靠革命党领导人民、教育和训练人民,完成自治,为实行民主宪政建立可靠的基础。但从国民党的政治实践来看,推行地方自治,只是官样文章而已,蒋介石及国民党的上层领袖分子们,至少其中的绝大多数想要的是一党专制和领袖独裁。
——摘编自孙俊杰《国民党“训政”时期对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的背离》
材料二 1937年,边区各级参议会选举条例规定,边区实行普遍、直接、平等、无记名的投票原则,以保障边区广大民众的民主权利。1940年3月6日,毛泽东在《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中,提出了“三三制”的政权组织原则。1941年1月30日,边区中央局就彻底实行“三三制”的选举运动给各级党委发出指示,“三三制”不仅在民意机关要实行,而且在政府机关也要实行,应“有步骤的、大胆的选举非党进步人士到政府机关为行政人员”。以陕甘宁边区为试点,“三三制”原则随即在边区各级选举中贯彻执行。
——摘编自王建华《改造民主:抗战时期“三三制”选举的革命面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国民党背离孙中山民主宪政思想”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抗日根据地政权的本质,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抗日根据地“三三制”政权建设的影响。(8分)
19.英格兰的民主政治发展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斗争支配了数个世纪的英格兰历史。这些斗争的目的是确保国王不能挣脱对他的封建束缚而变成一名绝对君主。……英格兰的这种斗争为有限的代议制政府、民主制和公民权奠定了基础,尽管这些并不是当时参与者的目的。
1215年,男爵们在兰尼米德迫使英王约翰接受的大宪章并不是那么影响深远或理想;它从没有提到自由或民主。男爵们和教会高层人员只是想阻止国王蚕食封地的关税、权利以及统治本地的法律。在这个意义上,作为民主制最重要的文献之一的大宪章,是封建的和反动的。然而,它的确限制了国王的权力,并确保他的行为在法律的范围之内。……英国及其延伸到美国的民主制度非常感谢站出来维护自己封建权利的、顽固的英格兰男爵们。
——(美)迈克尔·罗斯金《国家的常识》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概述中世纪西欧王权加强的进步性。从签订背景、目的角度阐释大宪章是“封建的和反动的”。(10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英国17世纪的史实,说明英国的民主制要“非常感谢”大宪章的原因。(4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回望历史,中华文明很早就形成自己独特的治理理念与制度体系,并世代传承,与时俱进。由此我们看到一种独特的历史现象,中国历史上有许多王朝前后更替或同时并存,但治理体系既没有因此中断,也没有各行其是,而是表现出高度的同质性,根本原因正是制度建设承前启后。王朝易代频繁与治理体系稳定并行不悖,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特点,但并不是说中国历史上各个王朝的治理没有高下之分,更不是说治理体系与王朝兴衰毫无关系。恰恰相反,善于从历史中总结治理经验,并固化为制度,是许多王朝保持长期兴盛的奥秘。
——卜宪群评“中国古代国家治理与制度建设”
根据材料,围绕“制度建设与国家治理”主题,任选角度,自拟一个论题,运用中国古代史相关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达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