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列五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四川省成都市列五中学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成都列五中学2025-2026学年度(上)阶段性考试(一)
高2023级 语文
命题人xx 审题人 xx
提示:
同学们,请使用0.5黑色墨迹签字笔作答,2B铅笔填涂答题卡,简答题无特别要求的须分点作答;错别字、书写不规范会扣分;请保持一定的做题速度,按时完成。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论语·阳货》载孔子教导学生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是一个对学生有很高期盼的教育家,他在说出“兴观群怨”与“事父事君”的大道理后,为何突然加上“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历代学人对“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释义不外乎如下几类:第一,以清代学者刘宝楠为代表,他们认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具有实用性:“鸟、兽、草、木,所以贵多识者,人饮食之宜,医药之备,必当识别,匪可妄施,故知其名,然后能知其形,知其性。”第二,以现代学者钱穆为代表,他们认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能涵养心性:“诗尚比兴,多就眼前事物,比类而相通,感发而兴起。故学于诗,对天地间鸟兽草木之名能多熟识,此小言之。若大言之,则俯仰之间,万物一体,鸢飞鱼跃,道无不在,可以渐跻于化境,岂止多识其名而已。”孔子教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者,乃所以广大其心,导达其仁。第三,以杨伯峻为代表,他们将“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只作字面解释:“多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西方诠释学的重要代表人物施莱尔马赫认为:“我们必须首先通过客观的和主观的重构使自身与作者等同。”我们必须通过自然物所属的历史的整体生命的认识,或者与其相关历史的认识才能理解作者的理念。例如,现代人知道大雁是一种候鸟。《水浒传》中宋江看到大雁却感叹:“此禽仁、义、礼、智、信五常俱备:空中遥见死雁,尽有哀鸣之意,失伴孤雁,并无侵犯,此为仁也……此禽五常足备之物,岂忍害之!”作者借宋江之口解读的大雁,与我们今天以自然科学的态度认识的大雁相距甚远。
费孝通对人类给事物命名有过深刻的认识:“事物是客观存在,但我们人类、我们科学家要去认识它,使它概念化。”概念化,即是给事物以“名”,事物本身为实,名是代表实的。这就是说,人类给事物命名,就包含着人类去了解事物本身,开始对事物加以控制,为我们人类服务。孔子非常重视名的作用,名与其所代表的实相符,表明社会处于有序的状态:反之,社会就会处于无序状态。孔子重视事物的名,掌控事物只是基础,更重要的是人与物关系的和谐。
我们根据孔子表达思想的方式来看“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讲的是人与自然物的关系,“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涉及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实际上讲的是学诗可以从“兴观群怨”四个方面调整自己的身心,使自己的身心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指人类在掌控自然物的基础上,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
因此,在揭示了“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之文化意涵的基础上,我们对孔子论学诗作一完整的理解,就可以得出学诗有三个方面的功用:个人身心的和谐、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
(摘编自刘季东《孔子“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文化意涵》)
材料二:
孔子说,读《诗经》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其实归根结底,这些名字还是通过汉字来记录的。熟习汉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我们熟悉的“草”字,在《说文》里写作“”,相当于“草”上面的“艹”头。而《说文》中的“草”则是另一个字:“草,草斗,栎实也。”“草斗”就是“栎实”,即栎树的果实。虽然《说文》中“草”与“”有分别,但其它古书中出现的“草”跟“”是一个意思。可见,用形声字“草”代替象形字“”应该是在相当早期就发生的事情了。
……
“木”的上方结出穗来,就是农作物“禾”了。《说文》:“禾,嘉毂也。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时之中,故谓之‘禾’。禾,木也。木王而生,金王而死。”禾二月生,八月熟,二月居春季之中,八月则居秋季之中,历经夏季,于季节恰到好处,所以说是“得时之中”。四季与五行相应,木为春,金为秋,禾春生秋死。《说文》此处其实是以“和”解释“禾”,取其中和之义。
“木”字根茎齐备,于是在其基础上衍生出两个在中国传统中相当重要的表抽象概念的字,就是“本”和“末”了。
“本”,是在“木”字的下端画一标记,表示木的根部;“末”,是在“木”字的上端画一标记,表示木的顶部。在人们通常的观念中,上面一般都是好的、高级的;下面则是不好的,低级的。“本”“末”则恰恰相反。因为植物是由下向上生长的,而且最下端的根部在植物的生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所以“本”毋庸置疑是最重要的,“末”则是微不足道的。
“本”是发展的根基,有了“本”,才能在其基础上拥有更多,所以古人有“君子务本”之说。这句话出自《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这段话旨在说明孝悌是仁爱的根本,有了孝悌的品德,才可能成为仁人君子。扩而大之,则无论修身立德,还是做任何事情,都应看清形势,抓住其中最根本、最重要的部分,无关紧要的细枝末节则不必太在意。若没有看清形势,本末倒置,舍本逐末,就必然会导致失败。
(摘编自王铁钧《汉字的故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本”和“末”这两个表抽象概念的字,是在“木”字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在不同部位添加笔画分别表示木的根部和木的顶部。
B. 《水浒传》中宋江认为大雁“仁义礼智信五常俱备”,这种看法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与今天以自然科学态度认知的大雁并不吻合。
C. 以刘宝楠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能涵养心性,因此人饮食之宜,医药之备,需识别这些事物,不能随便施用。
D. “本”是最重要的,“末”是微不足道的,这是因为植物是由下向上生长的,而且最下端的根部在植物的生长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材料一在揭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文化意涵的基础上,得出了学诗可以实现个人身心、人际关系,人与自然和谐的结论。
B. 材料二指出《说文》中“草”是栎树果实之意,但其它古书中“草”“”意同,可推断用“草”代替“”应该发生比较早。
C. 材料二提到了“君子务本”之说,这与《种树郭橐驼传》的“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观点相同,都强调“本”是发展的根基。
D. 材料一重在探讨分析《论语》中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的文化意涵,材料二从汉字故事的角度去分析了孔子论学诗的功用。
3. 根据材料内容,在下面文段的横线处补写出恰当的语句,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
“鱼”是一个象形字,作为部首统辖了一类动物。______,与天上飞的鸟、地上走的兽,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形象的动物分类体系。鱼部的字多为鱼的名称,但有些字的含义,______。比如“鲨”字,在唐代之前表示一种生活在溪涧里的小鱼。不过,至晚到南宋时代,就已经用来表示______,南宋戴侗《六书故》:“海中所产,以其皮如沙得名。”
4. 根据上下文,材料二省略号部分最有可能写了什么内容?请用一句话概述,并简述理由。(4分)
5. 请根据材料一,概括阐述“名”“实”的内涵及两者之间的关系。(6分)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打电话
李娟
第一年,我妈在南部荒野中种葵花,我在北边牧场上生活。之间遥隔两百公里。
我给我妈打电话,总是很难打通。要么她那边没信号要么我这边没信号。等两边都有信号的时候,要么她手机没电了要么我手机没电了。
好容易打通一次,却往往无话可说。
每到珍贵的通话时间,她先说外婆的身体情况,再说赛虎的近况,然后感慨三到五句种地遇到的倒霉事。最后问我:“你呢?”
我说:“还行吧。”
我们陷入沉默,各自抬头看天。彼此的呼吸迫在耳畔,两百公里的距离让我们深刻感受着彼此间的陌生。
最后她说:“还是没有下雨。这天到底怎么了?”
五月初,一场沙尘暴席卷阿勒泰大地。我所在的前山丘陵地带也受到很大波及,不由忧心南面葵花地里的家人。
然而当时我所处的牧场没有手机信号。几天后,好容易跟随迁徙的羊群转移到一片靠近公路的牧场,终于有了信号。赶紧给我妈打电话,可怎么也打不通。
又过了两天,在羊群再一次转移之前,终于和她联系上了。
电话是她打过来的,那头哨音呼啸。显然,她正站在大风之中。
“①老子!现在!正、站在一个、最高的地方。走了好远,好远,才找到,这么高的地方!”电话那头她一字一顿,竭声大喊,与风声抗衡。
接下来她难掩得意地细细描述她此时所处之地是多么难得,是原野中唯一的凸点,离住处多么远,多么隐蔽,然而还是被她发现了……
我打断:“前两天沙尘暴,你们那边没事吧?”
那边精神一振,声音立刻又高了三分:“对了!老子打电话就是想说这件事的!老子走了这么远,就想说这个。好容易才找到有信号的地方!找了两天!前天一直往东面走,昨天又往西面走。今天仔细一想:不对!应该往北。北面虽然全是耕地,但正冲着河谷,对面就是永红公社……”
我再次打断:“沙尘暴,说沙尘暴!”
我手机快要没电了。
我妈还好,隔几天能到河边的村庄里充一次电。我呢,虽然用的是超长待机的手机,为省电还大部分时候关机,但身在牧区,根本没法充电。往下又即将进入深山,更是与世隔绝。这场通话也许是这个夏天我们的最后一次联系了。
“对!沙尘暴!”那边又一次来了精神:“哎哟!吓死老子了!你不知道哟,天边,远远地,就像一堵黄土墙横推了过来,两边都看不到头!几层楼那么高!老子当时想:完了,这下全完了。老子全家都要给埋到地下了!老子这辈子都没这么害怕过呢!……”
风声急剧,接下来的话忽闪闪听不清。
我大喊“喂喂喂!”又四下走动。
十几秒后,信号稳定了,她的吼声重新传来:“……葵花苗刚刚冒出头。我想:完了!这下苗子全给卷走了。就算不给风卷走,也要给土埋了!昏天暗地,跟天黑了一样!我们用毡子把地窝子的门洞塞得紧紧的,还是被漫进来的土气呛得咳嗽个不停。到处都是土——”
这时她突然停下来:“喂?喂!听得到吗?有信号吗?”
“听得到。”
她仍焦虑大喊:“听得到吗?怎么没声音了?”
“可以听到。”
“说话啊?”
“能听到!”
“喂!喂?”她反复大喊。
而我只能在这边孤独地回答:“可以的,我能听到,你说,你接着说……”②——像是冲着宇宙深处光年之外的事物孤独地回答。
很快,信号稳定下来,通话恢复正常。她继续说:“……哎哟!你可没见那天的情形哟!吓死老子了……”
“说后来的事,后来怎样了?”
“后来嘛,哎哟!你猜后来怎么着?苗都好好的!”
“我问的是人!”
“嘟——”电话断了。电量耗尽。
我又重新回到宇宙深处光年之外。
电话那头那个总是被不停抛弃的母亲后来怎样了?③——电话一挂断,她就被掷向深渊。她顶着大风,站在大地腹心,站在旷野中唯一的高处,方圆百里唯一微微隆起的一点,唯一能接收到手机信号的小土堆上,继续嘶声大喊。
那时,沙尘暴已在几天前结束,恐惧早已消散。可她心中仍激动难息。
她无人诉说。每天一闲下来,就走很远的路,寻找有手机信号的地方。
这一天终于找到了,电话也打通了。
可是,几乎什么也没能说出。
她又连“喂”好几声,又重拨了好几次,才失望地把手机从耳边拿开。
她抬起头来,看到广阔的大地四面动荡。④宽广的天空被四面八方的地平线齐刷刷地切割了一圈,切口处新鲜又锋利。她心想:“可能再也不会下雨了……”
(选自《遥远的向日葵地》)
文本二:
有一个母亲给孩子打电话:“……娃儿啊,我说的话都要记到起,每天都要记到起。奶奶的话要听,幺妈的话也要听,老师的话要听……”——就数她说的时间最长,都过了十分钟了还没交代完第三个问题:“……娃儿啊,生火的时候,要先在灶里搁小柴,底脚架空吔,搁点刨花儿引火。没得刨花儿拿点谷草也可以。要好生点引火,等火燃起来呷了再一点一点地往高头搁大柴。将将开始要搁点小柴。要燃不起来就吹一哈,里头的柴禾莫要堵到烟囱洞洞。将开始的小柴底脚要架空,再搁刨花儿,没得刨花儿拿点谷草也可以。燃不起来就吹一哈,好生点吹,莫吹得满脸煤灰灰。将开始要用小柴,莫用大柴。底脚要架空,没得刨花儿拿点谷草也可以……”
我妈在旁边小声对我说:“这才叫‘千叮咛万嘱咐’……”
(节选自李娟《我的阿勒泰·打电话》)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文本一开头提到“还是没有下雨”提示了下文沙尘暴的发生,结尾处“可能再也不会下雨了”则预示了下一场沙尘暴的来临。
B. 文本一中,“我”在通话时屡次打断母亲,是因为信号差、电量将尽,“我”急于了解关键信息,无法耐心倾听母亲的叙述。
C. 文本一中,母亲和“我”分隔两地,缺少沟通,两人打电话时或是无话可说,或是各说各话,说明了母女间情感的淡漠疏离。
D. 文本二中,母亲特意使用方言来教授孩子生火的技巧,因为她希望在传授传统生活技能的同时,也强化孩子的文化认同感。
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 句子①的停顿极多,既照应了风声呼啸的自然环境,也映衬出人物激动的心情。
B. 句子②中“宇宙深处光年之外”用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距离的遥远和沟通的困难。
C. 句子③中“掷”字带有爆发力和不可控性,强化了通话突然中断时母亲的感受。
D. 句子④中“切口处新鲜又锋利”,暗喻母女间沟通的失败带来了新的心灵创伤。
8.文本一结尾部分,叙述视角由“我”转为“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9.两则文本都聚焦于“打电话”,但叙写的重点不同,所展现的母亲形象也有差异。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材料一:
卫端木叔者,子贡之世也。藉其先赀,家累万金。不治世故,放意所好。其生民之所欲为,人意之所欲玩者,无不为也,无不玩也。墙屋台榭,园圃池沼,饮食车服,声乐嫔御,拟齐楚之君焉。至其情所欲好,耳所欲听,目所欲视,口所欲尝,虽殊方偏国非齐土之所产育者无不必致之犹藩墙之物也。及其游也,虽山川阻险,涂径修远,无不必之,犹人之行咫步也。宾客在庭者日百住,庖厨之下不绝烟火,堂庑之上不绝声乐。奉养之馀,先散之宗族:宗族之馀,次散之邑里:邑里之馀,乃散之一国。行年六十,气干将衰,弃其家事,都散其库藏、珍宝、车服、妾媵。一年之中尽焉,不为子孙留之。及其病也,无药石之储;及其死也,无瘗埋之资。一国之人受其施者,相与赋而藏之,反其子孙之财焉。
段干木闻之,曰:“端木叔,达人也,德过其祖矣。其所行也,其所为也,众意所惊,而诚理所取。卫之君子多以礼教自持,固未足以得此人之心也。”
杨子曰:“既生,则废①而任之,究其所欲,以俟于死。将死,则废而任之,究其所之,以放于尽。无不废,无不任,何遽迟速于其间乎?”
(节选自《列子·杨朱>,有删改)
材料二:
夫生不可不惜,不可苟惜。涉险畏之途,干祸难之事,贪欲以伤生,谗慝②而致死,此君子之所惜哉;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君子不咎也。自乱离已来,吾见名臣贤士,临难求生,终为不救,徒取窘辱,令人愤懑。侯景之乱,王公将相,多被戮辱,妃主姬妾,略无全者。唯吴郡太守张嵊,建义不捷,为贼所害,辞色不挠:及鄱阳王世子谢夫人,登屋诟怒,见射而毙。夫人,谢遵女也。何贤智操行著此之难?婢妾引决若此之易?悲夫!
(节选自颜之推《颜氏家训·养生》,有删改)
【注】①瘗:埋葬。②废:搁置,此处可理解为“听任”。③谗慝:为奸作恶。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3分)
虽殊A方B偏国C非齐D土之所产E育者F无不必G致之H犹藩墙之物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苟,意为苟且,与《赤壁赋》“苟非吾之所有”的“苟”意思不同。
B. 虽,意为即使,与《齐桓晋文之事》“齐国虽褊小”的“虽”意思不同。
C. 藉,意为凭借,与《谏逐客书》“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藉”意思相同。
D. 徒,意为白白地,与成语“徒费口舌”“徒劳无功”的“徒”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端木叔是子贡的后代,家财殷实,作者从居住环境、音乐、饮食、外出游玩、宾客等方面表现其奢华富贵,写出了他纵情所好的生活方式。
B. 端木叔在六十岁之时,气血体力渐渐衰竭,便抛弃家事,并遣散宾客、宗族、库藏、珍宝等,在一年之内散尽家财,不留一点财产给子孙。
C. 段干木高度评价端木叔德行,认为其行为虽然惊世骇俗,但是符合情理,而卫国君子多以礼教自持,自然难以理解其荒诞行为背后的深意。
D. 乱世中,许多名臣贤士苟且求生却遭受侮辱,而吴郡太守张嵊和世子谢夫人皆为义而死,保持了气节,颜之推借两者鲜明的对比阐明了生死观。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一国之人受其施者,相与赋而藏之,反其子孙之财焉
(2)行诚孝而见贼,履仁义而得罪,君子不咎也。
14. 以上两则材料以及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都表达了对待生死的态度,但各有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湖上急雨
陆游
溪烟一缕起前滩,急雨俄吞四面山。
造化等闲成壮观,月明却送钓船还。
雨夜
陆游
庭院萧条秋意深,铜炉一炷海南沉①。
幽人②听尽芭蕉雨,独与青灯话此心。
【注】①海南沉:产于海南的一种香料。②幽人:诗人自指。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一首诗写溪上升起一缕烟雾,这是为描写大雨骤至的浩大气象蓄势。
B.第二首诗通过萧条庭院、香雾青灯等意象,传达出诗人细腻的心理感受。
C.两首诗中“雨”的特点并不相同:第一首来去迅疾,第二首绵长不绝。
D.两首诗都以“雨”为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借“雨”抒情,构思巧妙。
16.两首诗分别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 , ”两句,表现了孔子把“道”看得重于自己的生命的价值观。
(2)《屈原列传》中,司马迁通过“ , ”两句,以大小、远近两组反义词强调了《离骚》的言简意深,含蓄隽永。
(3)“瀚海”原指北方大湖,后演变为戈壁沙漠的代称,是边塞诗里的常见意象,如《燕歌行》中“ , ”。
(4)小明完成了一幅树木葱茏、溪山清幽的国画(如下图),感于其意境之美,你联想到诗句“ , ”。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只是永乐宫。在数字“藏经洞”,感受穿越时空的敦煌文化;在“全景故宫”,“云游”紫禁城万千宫阙……一个个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案例,为我们感受文物里的中国增添了更多打开方式。
数字化技术,让文化遗产 A 。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近景摄影测量技术等手段实现数字化采集,可以减少对文物本体的接触频次、降低文物保护风险;借助单体渲染、后期修复等数字加工方式,可以重现文物最初的色彩、样貌。岁月流逝,数字化技术却可以在中华文明基因库永久存档,还原文物风华、再现历史原貌。
①通过数字化传播,②使文化遗产可以实现共享。③借助3D打印技术,④原本不可移动的文化遗产,⑤成为跨地域展览的“移动宝藏”。⑥VR、AR等交互式、沉浸式展陈技术,⑦观众可以“一键放大”,⑧细致入微地设计传统参观方式难以“触摸”的细节。
除此之外,观众还可以通过360度全景漫游, B 地体会“与文物同在”的历史场景。(1)文化遗产像一颗明亮的星辰,持续闪耀在中国的大地上。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成语。(2分)
19. 文中第三段有3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3分)
20. 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用法和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 )
A. 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B. 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
C. 我曾想:在水底的鱼群中可能有一些鲤鱼“科学家”。
D. 坏日子,要飞快地“度”;好日子,要停下来细细品尝。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父亲早起,父亲上班,父亲下班,父亲早睡。父亲很穷,父亲足不出户。但有一天例外。
儿童节来临的那天早上,总有一双擦得很干净的旧皮鞋整齐地放在我的床前,我一张开眼便能看见。等我吃完早点,换上新洗过的衣服,套上大头皮鞋,稳稳地绑好鞋带,父亲便安静地出现在我小房间的门口,手上提着一个帆布旅行袋,里头必定有一个铝制的水壶,几个大馒头,一个装着香肠、卤蛋、素鸡和海带的圆形便当盒,一包苏打饼干、一条口香糖、一大叠卫生纸和两条手帕。
我们走进客厅里,母亲便仔细检点我的服装,再翻看旅行袋里的东西带齐了没有。然后,(2)像一件要紧的事,父亲挪过一张木椅子,抵在大玻璃橱前面,站到椅子上,费很大的劲从橱顶上搬下一个木箱子。那是少数几件专属他的东西之一。
父亲轻轻地掀开木箱,探出一个木纹优美浮雕花边的雪茄盒子,和一块紫色的绒布,兴冲冲地擦拭一番之后,才打开金盖,取出一支深咖啡色的雪茄,插进衬衫口袋里露出一截来,像是一支顶好的钢笔。最后,盖上盒盖,阖上木箱,再扛回橱柜上。
21. 文中“父亲早起,父亲上班,父亲下班,父亲早睡”多处重复叠加主语,和“父亲早起、上班、下班、早睡”相比,重叠主语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22. 语言文字运用I和II中画横线部分,都有“像……”,说说二者在用法和表意上的不同。(4分)
(1)文化遗产像一颗明亮的星辰
(2)像一件要紧的事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工匠打磨玉器时,总要留几分“余地”——玉雕上的云纹故意刻得稍浅,说是“便于后期调整神韵”;老师傅教徒弟砌墙,要求每块砖缝多留半毫米,笑称“给热胀冷缩留个活口”……这些“不做满”的智慧,在生活里也处处可见:画家在留白处藏意境,棋手在落子时留退路……人们总怕不够周全,却往往忽略,那些为“意外”留出的空间,恰是让事物更长久的智慧。
如果我们给生活也留一点“空隙”,会怎样呢?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论述性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高2023级 语文(答案及解析)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答案】1. C 2. D
3. ①. 水里潜的鱼; ②. 会随时间变化而改变; ③. 今天的鲨鱼了
4. ①内容:阐释“木”字的意义。
②理由:材料二前文阐释“草”字的意义,后文在“木”字的基础上延伸解读了“禾”“本”“末”三字。
5. ①“实”即客观事物本身,“名”即人类对客观事物进行认知和概念化过程。
②“名”“实”相符:人类给事物命名,名与其所代表的实相符,在掌控事物的基础上,达到人与物关系和谐的状态。
③“名”“实”分离:社会不断变迁,人类失去对现实的掌控,名实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社会逐渐进入无序状态。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围绕《论语》“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展开多元阐释。材料一从文化意涵角度,将其提升为“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命题;材料二则从汉字演变切入,展现文字背后的认知体系。两文互为补充,既探讨了传统经典的时代解读,又揭示了汉字作为文化载体的独特价值。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材料中信息,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以刘宝楠为代表的学者们认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能涵养心性”错误。由材料一“以现代学者钱穆为代表,他们认为‘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能涵养心性”可知,认为能涵养心性是以“钱穆”为代表的现代学者的观点,选项属张冠李戴。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文本信息及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材料二从汉字故事的角度去分析了孔子论学诗的功用”错误。由材料二“其实归根结底,这些名字还是通过汉字来记录的。熟习汉字,可以‘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可知,材料二中引用孔子所说的“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只是为了引出汉字的演变故事,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和情境补写的能力。
①前文提到“鱼”作为部首统辖了一类动物,后文对应“天上飞的鸟、地上走的兽”,可见补写的动物类需与“天上、地上”构成“一套完整而形象的动物分类体系”,显然还差“水中”,故可填“水里潜的鱼”。
②前句说“有些字的含义”,后文举例“鲨”字,唐代指“溪涧里的小鱼”,南宋指海中鲨鱼,可知此处是说字的含义会随时间而变化,故可填“会随时间变化而改变”。
③前文说“鲨”字,在唐代指“溪涧里的小鱼”,而南宋戴侗《六书故》解释变为“海中所产,以其皮如沙得名”,可见这时的“鲨”与现代“鲨鱼”的特征一致,故可填“今天的鲨鱼了”。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内容:从上下文内容可推断出,这里应该阐释“木”字的意义。
②理由:材料二前文分析“草”(及“艸”)的含义与演变,后文解释在“木”的上方结出穗来,就是农作物的“禾”字,接着以“木”为基础,又解读了衍生字“本”“末”。因此省略部分需衔接“草”与“禾”“本”“末”,形成“具体汉字解析”的逻辑链条,因此最可能阐释“木”字的意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①材料中明确指出事物客观存在,人类对其进行认识并概念化,赋予其“名”。这表明“实”是客观世界实实在在的事物,“名”是人类主观认知赋予的称谓,是认知与概念的体现。
②“名”“实”相符:材料一指出“事物本身为实,名是代表实的”,人类给事物命名时,“名与其所代表的实相符”则意味着人类能“了解事物本身”,并对其“加以控制”,实现“人与物关系的和谐”,此时社会处于“有序状态”。
③“名”“实”分离:从孔子重视名实相符可反向推断,当社会变迁,人类无法掌控现实,名与实就会分离,“社会就会处于无序状态”,名实距离拉大,社会便会从有序走向无序,破坏正常秩序。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答案】
6.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结尾处‘可能再也不会下雨了’则预示了下一场沙尘暴的来临”错误。结尾这样说是表现母亲的担忧与无奈,并没有预示下一场沙尘暴来临的意思。
C.“说明了母女间情感的淡漠疏离”错误。母女间“无话可说,或是各说各话”,主要是因沟通受阻(信号、电量),而非情感淡漠;且母女俩努力寻找信号、分享经历,体现对亲情的重视,彼此牵挂、关心。
D.“也强化孩子的文化认同感”错误。在文本二中没有依据,母亲用方言教授孩子生火技巧主要是生活化表达,出于习惯。故选B。
7.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重要句子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D.“暗喻母女间沟通的失败带来了新的心灵创伤”错误。“切口处新鲜又锋利”主要是描写天空被地平线切割的景象,象征天地间的苍茫,烘托母亲此时孤独、失落的心境,而非指母女沟通失败带来心灵创伤。故选D。
8. ①增强共情效果:通过“她”的视角直接展现母亲挂断电话后的孤独与执着,让读者更直接地感受到母亲陷入无人诉说境地的失落。
②丰富叙事层次:从“我”的有限视角切换到全知视角,补全了母亲的行为与心理,更能客观全面地展现母亲的形象。
③强化主题表达:突出母女间虽努力沟通却仍被距离阻隔的无奈,从“她”的视角更能抒发对母亲的理解与心疼,深化对亲情与生存困境的思考。 (答对两点给4分)
9. ①叙写重点:文本一重点叙写“我”与母亲通话的艰难和沟通的断裂,通过打电话来展现母女之间的情感联系以及生活的不易。 文本二则重点叙写一位母亲在电话中对孩子“千叮咛万嘱咐”的具体内容,突出母亲对孩子生活细节的关心。 (各1分,共2分)
②母亲形象:文本一的母亲,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存,与自然抗争,孤独而又坚韧乐观。为了给女儿打电话,不惜走很远的路寻找信号,体现出她对女儿深深的思念和爱。
文本二的母亲,以“千叮咛万嘱咐”的方式传递关爱,细心、唠叨,关心孩子日常生活,形象更贴近传统慈母。 (各2分,共4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主要内容,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①叙写重点:文本一中反复强调“我”和母亲打电话时面临的重重阻碍,如“总是很难打通。要么她那边没信号要么我这边没信号。等两边都有信号的时候,要么她手机没电了要么我手机没电了”“找了两天!前天一直往东面走,昨天又往西面走”,生动展现出为了实现通话所付出的艰辛努力;即使打通电话,母女间的沟通也并不顺畅,如“我”急切追问关键信息,而母亲则沉浸在自己的讲述节奏中,导致交流时常出现错位,最终电话因电量耗尽突然中断,凸显出这种沟通困境带来的无奈与失落。
文本二聚焦于一位母亲在电话中对孩子细致入微的叮嘱,“生火的时候,要先在灶里搁小柴,底脚架空吔,搁点刨花儿引火……”,母亲不厌其烦地重复关键步骤,反复强调,突出了母亲对孩子生活细节的关注。
②母亲形象:文本一的母亲在南部荒野中种植葵花,勇敢面对“广阔的大地四面动荡”时的无助,勇敢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挑战,如沙尘暴来袭时,“天边,远远地,就像一堵黄土墙横推了过来,两边都看不到头!几层楼那么高”,在如此危险的情况下,她虽然“当时想:完了,这下全完了”,但依然顽强应对,体现出在困境中不屈服的坚韧和积极。母亲“站在大风之中”“走很远的路,寻找有手机信号的地方”给女儿打电话,告知女儿自己的情况,在她为打电话所付出的实际行动中,体现出对女儿深深的思念和爱。
文本二从母亲对生火技巧的详细叮嘱中,可以看出她心思细腻;她反复唠叨强调相同的内容“将开始要用小柴,莫用大柴。底脚要架空,没得刨花儿拿点谷草也可以”,体现出她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心,她直接将自己的关心和爱通过话语传递给孩子,是一位细心唠叨、关爱孩子的慈母形象。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答案】10. CFH
11. C 12. B
13. (1)一国中受到过他施舍的人,一齐出钱把他埋葬了,又把财产返还给了他的子孙。
(2)做忠诚孝顺的事而被伤害(杀害),践行仁爱正义的事而获罪,这些都是君子所不责备的。
14. ①材料一认为活着时应当纵情享受人生,对于死亡则应顺其自然。②材料二强调生死与义之间的关系,认为应当不畏惧死,必要时舍生取义。③王羲之认为生死是一件大事,反对庄子“一死生、齐彭觞”的虚妄思想。
【解析】
【导语】两则材料展现了两种生死观:材料一以端木叔的放达人生,诠释杨朱学派“任情尽性”的哲学,强调生命应纵情享乐、不滞于物;材料二借乱世中的生死对比,彰显颜之推“舍生取义”的儒家操守。两文风格迥异却互为映照,前者铺陈恣肆如赋,后者叙议凝重似史,共同构成对生命价值的深刻叩问。末段引入《兰亭集序》,形成儒道生死观的立体对话。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即使是远方异国不是齐国出产的东西,没有不设法弄来的,就像获取自家围墙内的东西一样容易。
“虽”是表让步关系的连词,“殊方偏国”与“非……所产育”意思相对,都做定语,因太长,故在C处断开。
“者”是“……的东西”,“非齐土之所产育者”是主语,为突出强调主语,故应在F处断开。
“无不必”是状语,“致”是谓语,“之”是宾语,句子结构完整,故在H处断开。
故选CFH。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
A.正确。意思不同,苟且。/如果。句意:但也不能苟且珍惜。/如果不是我所拥有的。
B.正确。意思不同,即使。/虽然。句意:即使山川险阻、路途遥远。/齐国虽然土地狭小。
C.错误。意思不同,凭借。/借给。句意:他凭借祖先的资财。/借给敌人武器,送给敌人粮食。
D.正确。意思相同,都是“白白地”。句意:白白地遭受窘迫和污辱。/白白耗费口舌而无实际效果。/白白浪费力气,没有成就或好处。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遣散宾客、宗族”错误,“奉养之余,先散之宗族”中“散”是“散发”,不是“遣散”,句子意思是奉养门客之余,先把钱财施散给宗族,不是遣散宗族。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一”,全;“施”,施舍;“赋”,授予、给予;“藏”,埋葬;“反”,同“返”,返还。
(2) “见”,表被动,被;“贼”,伤害、杀害;“履”,名词作动词,践行;“咎”,责备。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
(1)杨朱:材料一中杨朱提到“既生……以放于尽”,这体现了他“活着时纵情享受人生,死亡时顺其自然”的态度,核心是对生命过程中欲望的顺应和对死亡的坦然接受。
(2)颜之推:颜之推在材料二中区分了“不可惜”与“应惜”的生死,通过对比乱世中苟且求生者与张嵊、谢夫人等为义而死者,强调了生死应与“义”挂钩,主张必要时舍生取义,体现了“重视生死与义的关系,不畏惧死,必要时舍生取义”的态度。
(3)王羲之: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感慨“死生亦大矣”,他反对庄子“一死生”“齐彭殇”的虚妄思想,强调要正视生死的差别,珍惜生命过程。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卫国的端木叔,是子贡的后代。他凭借祖先的资财,家中积累了万金。他不治理世俗事务,放纵心意做自己喜欢的事。凡是人们想做的、想玩的,他没有不做的,没有不玩的。他的房屋台榭、园囿池沼、饮食车服、声乐妃嫔,都比得上齐楚两国的君主。至于他心中想喜欢的、耳朵想听到的、眼睛想看到的、嘴巴想尝到的,即使是远方异国不是齐国出产的东西,没有不设法弄来的,就像获取自家围墙内的东西一样容易。到他外出游玩时,即使山川险阻、路途遥远,没有不去的,就像人们走几步路一样轻松。庭院中每天有上百宾客来往,厨房中烟火不断,厅堂走廊上歌声乐声不停。自己享用之余,先分给宗族;宗族分余之后,再分给乡里;乡里分余之后,才分给全国的人。他六十岁时,精力将要衰退,便放弃家事,把仓库里的储藏、珍宝、车服、妾媵全都散尽。一年内就全散完了,不给子孙留一点财产。到他生病时,没有买药的钱;到他去世时,没有安葬的费用。全国中受到过他施舍的人,一齐出钱把他埋葬了,又把财产返还给了他的子孙。
段干木听说后,说:“端木叔是个通达的人,德行超过了他的祖先。他的行为,虽然让众人惊讶,却符合情理。卫国的君子多以礼教约束自己,自然无法理解他的心意。”
杨子说:“既然活着,就听任自己,满足所有欲望,直到死亡;将要死亡,也听任自己,顺应自然归宿,直到生命终结。无所不听任,无所不顺应,何必在意生死的快慢呢?”
材料二:
生命不能不珍惜,但也不能苟且珍惜。涉足危险可怕的道路、做招灾惹祸的事、因贪欲伤害生命、因作恶而致死,这些是君子应当珍惜生命(避免)的;做忠诚孝顺的事而被伤害(杀害),践行仁爱正义的事而获罪,这些都是君子所不责备的。自从天下大乱以来,我见过许多名臣贤士,面临危难苟且求生,最终还是无法幸免,只落得窘迫受辱,令人愤懑。侯景之乱时,王公将相多被杀害侮辱,妃主姬妾几乎没有保全的。只有吴郡太守张嵊,起义失败,被叛贼杀害,言辞神色不屈;还有鄱阳王世子的谢夫人,登上屋顶怒骂叛贼,中箭而死。谢夫人是谢遵的女儿。为什么贤能智慧的人坚守操行如此艰难?而婢女妾妇舍生就义如此容易?真是可悲啊!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答案】15.D 16.①第一首诗:愉悦。大雨急来,吞没群山,景象壮观令诗人欣喜;转眼间却又雨过天晴,明月在空,诗人愉快而归。(答出豪放,乐观也可)
②第二首诗:孤寂。秋意已深,庭院萧条,香雾升腾更显静寂;在这静寂的环境中,诗人听雨独语,心情孤寂。(答忧郁,孤凄也可)
【导语】《湖上急雨》以壮阔笔法描绘骤雨磅礴,凸显自然之伟力与诗人豁达;《雨夜》则通过庭院、沉香、芭蕉等意象,营造幽寂氛围,流露孤寂深沉之情。一动一静间,既见诗人对自然的敏锐感知,又折射其复杂内心世界。
1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理解和赏析古代诗歌的能力。
D.“两首诗都以‘雨’为对象进行直接描写”错误。第二首诗并没有直接描写“雨”,而是通过诗人的感受来写。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人情感态度的能力。
①《湖上急雨》中,诗人先描绘了溪前升起一缕轻烟,紧接着急雨骤至,瞬间吞没四面群山的壮观景象。“造化等闲成壮观”一句,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这等雄浑壮阔景象的惊叹与赞美,体现出内心的愉悦与兴奋。而“月明却送钓船还”,雨后明月高悬,送诗人乘钓船悠然归来,画面宁静美好,更增添了这份愉悦之感。
②《雨夜》中,“庭院萧条秋意深”,开篇便点明环境萧条,秋意浓重,奠定了孤寂的基调。“铜炉一炷海南沉”,香雾缭绕,更显庭院静寂。在这样的环境中,“幽人听尽芭蕉雨”,诗人独自一人,听着芭蕉叶上的雨声,无人相伴。“独与青灯话此心”,只能与青灯相对,倾诉内心,充分展现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尽显孤寂心境。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8分)
【答案】 (1) 朝闻道 夕死可矣 (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 举类迩而见义远 (3)校尉羽书飞瀚海 单于猎火照狼山 (4) 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易错字:指、迩、砺、尉、猎、涓。
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6分)
【答案】18. A.历久弥新 B.身临其境
19. ①去掉“通过”(或②句去掉“使”); ⑥句首添加“利用”;⑧“设计”修改为“赏析”(或“欣赏”)。(只指出序号未修改正确不给分)
20. C
21. ①形式上,主语的重叠形成了排比的句式,似乎孩子的呼唤,更显现字里行间特有的回旋韵律,让文本带有浪漫的童趣。(2分,答出句式1分,分析出韵律感1分)
②内容上,主语的重叠起到了强调的作用,通过主谓完整的句子及句间的停顿更加凸显父亲一天到晚忙碌而枯燥的生活状态,将父亲的卑微描写得淋漓尽致。 (2分,答出强调作用1分,凸显忙碌而枯燥的生活状态1分)
22. (1)句是修辞手法中的比喻。将“文化遗产”比作“明亮的星辰”,二者具有相似性;凸显我国对文化遗产的重视,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充满生机活力,继续大放异彩。
(2)句并非比喻的修辞手法。“像”只表示二者有共同点,强调父亲对木箱十分重视,具有强烈的情感色彩。(每点2分,第二句“像”答出是比较,可给分)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处,根据后文内容可知,通过数字技术使中国传统文化永久留存,此处语境是指让文化遗产永久留存,而且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可填“历久弥新”。历久弥新:经历长久的时间而更加鲜活,更加有活力,更显价值。
B处,前后文写通过数字技术观看场景,让观众像到了现场一样,体会“与文物同在”的历史场景,可填“身临其境”。身临其境:亲身面临那种境地;也作身历其境。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①句式杂糅,“通过”掩盖主语,可以去除①句的“通过”,或去除②句的“使”。
⑥成分残缺,缺乏动词,应该补充“利用”……技术,使句意完整。
⑧搭配不当,主语是“观众”,“观众……设计”搭配不当,“设计”应改为“赏析”,或“欣赏”。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引号表示特殊含义。
A.表示讽刺反语;
B.表示引用;
C.表示特殊含义;
D.表示强调。
故选C。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能力。
①“父亲早起,父亲上班,父亲下班,父亲早睡”在形式上形成了排比的句式,排比有强烈的韵律感,主语“父亲”的重叠更显现字里行间特有的回旋韵律,似乎孩子的呼唤,让文本带有浪漫的童趣。
②“父亲早起,父亲上班,父亲下班,父亲早睡”在内容上通过对主语“父亲”的重复叠加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同时通过主谓完整的句子及句间的停顿能更加凸显父亲“早起,上班,下班,早睡”一天到晚忙碌而重复且枯燥的生活状态,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能更好地将父亲的卑微描写得淋漓尽致。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1)“文化遗产像一颗明亮的星辰”本句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本体“文化遗产”比作了“明亮的星辰”,文化遗产的灿烂和星辰的明亮之间具有相似性;“明亮的星辰”更加生动形象地凸显我国对文化遗产的重视,推动文化遗产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其充满生机活力,如同明亮的星辰般继续大放异彩。
(2)“像一件要紧的事”句没有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本句的“像”只表示二者有共同点,即两者的重视程度,本句强调父亲对木箱就像对待一件要紧事般重视,能更好地表达父亲强烈的情感。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答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
材料先以工匠留余地、艺术创作留白等具体场景为引,呈现“不做满”的实际做法,再揭示“空隙”对事物保持活力的重要作用,引导考生体会“空隙”所蕴含的生活智慧与生存哲学。
写作时可从以下角度切入:结合具体生活场景(如学习中允许计划调整、人际交往中保留边界)阐释“空隙”的价值;分析“不留空隙”的弊端(如过度掌控导致僵化、苛求完美引发焦虑等);探讨如何为生活“留空隙”(如接纳遗憾、给予他人空间、保持成长弹性等)。需注意应将抽象的“空隙”理念与自身经历、社会现象结合,避免泛泛而谈。
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引用材料中“玉雕留纹”“砌墙留缝”的案例,提炼“不做满”的智慧,提出观点,给生活留空隙,才能让人生更从容、更长久。分论点1:给成长留空隙,是为自我沉淀留时间(结合学习、工作案例,对比紧绷与松弛的不同结果)。分论点2:给关系留空隙,是为情感保鲜留距离(结合亲情、友情案例,用“刺猬法则”论证)。分论点3:给规划留空隙,是为应对意外留韧性(结合人生选择、危机处理案例,用“求缺哲学”论证)。结尾总结“空隙”不是“空白”,而是生活的“弹性空间”,呼吁在追求圆满时,学会留一点空隙,让人生更长久、更从容。
立意:
1.留有余地,是生活的韧性哲学。
2.给成长留白,在不完美中抵达成功。
3.“空隙”不是妥协,而是长久的智慧。
4.接纳“意外”,让生活在弹性中延伸。
例文:
留隙,让生命在弹性中生长
当现代人被“内卷”裹挟着追求极致效率,被“完美主义”捆绑着不敢有丝毫松懈时,或许我们更该重思“留隙”的哲学。给生活留一点空隙,不是消极的妥协,而是让事物获得长久生命力的智慧,更是让生命在张弛有度中绽放韧性的艺术。
给生活留隙,是艺术创作中“虚实相生”的审美境界,让作品在留白处生长出无限可能。清代画家郑板桥画竹,从不将纸面填满,总有几竿疏竹映着空白的天幕,观者却能从留白中想见风动竹摇的生机;现代建筑大师贝聿铭设计苏州博物馆,刻意在粉墙黛瓦间留出一方天井,雨水滴落时,光影与水声便在这空隙中交织成流动的诗。倘若艺术家一味追求“满”,将画面填得密不透风,将空间塞得毫无余地,作品便会失去呼吸感,如同被束缚的舞者,再难展现灵动的神韵。艺术的魅力,正在于给欣赏者留下想象的空隙,让作品与观者共同完成创作的闭环。
给生活留隙,是科学探索中“容错试错”的理性智慧,让真理在包容中逐渐清晰。量子力学的发展史上,玻尔的“哥本哈根学派”从不将理论框架封死,反而为新发现预留修正空间:当爱因斯坦提出“EPR悖论”质疑量子纠缠时,玻尔没有急于反驳,而是以开放的态度接纳争议,正是这种“不做满”的学术胸怀,让量子力学在一次次质疑与修正中愈发完善。反观20世纪中叶的苏联生物学界,李森科坚持“米丘林遗传学”的绝对正确,不容许任何不同声音存在,将科学探索的空隙完全堵死,最终导致苏联生物学研究落后西方数十年。科学的本质是探索未知,而未知永远充满意外,若不给理论留有余地,不给错误留容错空间,科学便会沦为僵化的教条。
给生活留隙,更是人生修行中“张弛有度”的生存艺术,让生命在弹性中抵御风雨。敦煌守护者樊锦诗在戈壁中坚守五十余年,每天都会留一小时在莫高窟的崖壁下静坐,看夕阳漫过佛龛,听风沙掠过壁画。正是这一小时的空隙,让她在枯燥的学术研究中保持清醒,在艰苦的环境中坚守初心。倘若一个人始终处于“满负荷”状态,像上紧了发条的钟表,终会在某一刻因无法承受压力而崩断。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是漫长的马拉松,适当的“空隙”不是浪费时间,而是为下一段路程积蓄能量。
或许有人会说,在竞争激烈的当下,“留隙”意味着落后,“满”才是追求卓越的态度。但真正的卓越,从不是用“满”来堆砌的:就像成熟的稻穗总会低垂,因为它懂得给饱满的颗粒留一点谦逊的空隙;就像参天的大树总会疏枝,因为它知道给阳光雨露留一点渗透的空隙。当我们学会在忙碌中留一刻宁静,在坚定中留一分灵活,在追求中留一点包容,生命便会在这弹性的空间里,生长出更长久的力量。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