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登高》课件(共3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8.2《登高》课件(共35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5张PPT)
登高
了解杜甫生平及其作品风格、写作背景。

把握诗歌的主要意象,感受意境之壮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理解“悲”的内涵,学习诗人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博大胸襟。


一章
知人论世
了解杜甫
杜甫,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 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显示了唐由胜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他亦被现实主义称为“诗圣“。
杜甫的诗歌创作历程
01
02
03
04
读书和壮游时期(35岁以前)
长安十年时期(35-44岁)
战乱流离时期(45-48岁)
漂泊西南时期(49岁以后)
读书和仕游时期
(35岁之前)
早年怀着远大的政治抱负,却因奸臣李林甫当权,24岁应试不第。此后他漫游各地,与李白、高适等大诗人交往酬唱。代表作《望岳》。
困守长安时期
(35-44岁)
在长安应试落第,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代表作《兵马行》、《丽人行》。
战乱流离时期
(45-48岁)
安史之乱爆发,任左拾遗,因疏救房琯被贬。代表作《春望》、“三吏” 《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 《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漂泊西南时期
(49岁--)
辗转至成都,在严武等人帮助下建“杜甫草堂”,生活困顿。万年携家出蜀,逝于舟上。代表作《春夜喜雨》《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秋兴八首》。
人们经常用“沉郁顿挫”来概括杜甫晚年的诗歌风格,那么,何谓沉郁顿挫?
体现在诗歌韵律的抑扬跌宕,表现手法的含蓄曲折,在音韵上,杜甫注重诗歌的节奏和韵律,使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又富有变化 ;
主要体现在诗歌内容的广阔深刻,情感的深沉蕴藉,他常常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描写,抒发对国家命运和人民苦难的深切忧虑。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公元767年),是杜甫去世前三年客居四川夔(kuí)州所作。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四年,但国家仍处于一片动乱之中。杜甫从48岁时开始漂泊在外,写此诗时是杜甫漂泊的第八个年头。
这年重阳节,想到当时的时局,想到昔日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离世,面对重病缠身的自己,为了排遣心头郁闷,杜甫抱病独自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

二章
感受杜甫“登高的感受”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受是什么?
凄楚
悲伤
痛苦
孤独
你认为本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


三章
体会杜甫之“悲”
王国维先生说:“《登高》一诗,阅罢尤觉‘悲愁’铺天盖地,无一景不如此,无一语不如此,顿觉无处遁逃之感!”
诗人如何写悲?请你根据诗中体现“悲愁”的意象,进行分析。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诗歌,找出首联的意象,也就是诗人用来表达情感的客观事物。











飞回
凄凉、清冷、苍凉
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诗歌,首联中诗人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俯仰结合
动静结合
情景交融
诗人的视线从仰视天空中的风、天、猿,到俯视江中的渚、沙、鸟,视角的转换使画面更加丰富,也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情感基调。
这种意境的营造,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一幅秋日登高图,更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孤独、愁苦和对命运的无奈。
思考:为什么用“啸”而不用“啼”?
悲中有壮,悲中有愤
颔联写了萧萧而下的“无边落木(落叶)“、滚滚东流的“不尽长江“两种景物。这样的景物,对于当时55岁(逝世前3年)、飘零流落在外,同时又是一个现实主义的有阔大胸襟的诗人的杜甫来说,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也会感到豁达、坦荡、胸襟开阔。
思考:把“落木”改成“落叶”,行不行?为什么?
相比较“落叶”,“落木”更加沉重,木给人干枯之感,树叶早已没有生命,颜色是枯黄衰败的。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何况是无边无际的落叶从空中飘零,营造出更加悲凉的氛围。这样自然让人联想到诗人飘零的身世、颠沛流离的生活。
分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营造的意境及表达的情感。
雄浑、壮阔、辽远、沉郁、悲凉、绵邈。
意境
诗人既感到人生短暂而渺小,历史悠远而不可逆转,因壮志未酬而产生惆怅。
宋代罗大经说,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十四个字中含有八层愁苦之情。请同学们进行深入解读。
万里

常作
常作客
百年
多病
独登台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时之凄惨也
地之远也
羁旅也
久旅也
迟暮也
衰疾也
无亲朋也
高迥处也
离乡万里、时值悲秋、作客他乡、长久漂泊、人到老年、体弱多病、孤独无依、国家多事
这八重悲愁相互交织,将诗人的愁苦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生动地展现了诗人老病孤独、身世凄凉的处境,也表达了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
尾联中“艰难”形容的是国家艰难还是个人?“苦恨”二字如何理解?
“艰难”
兼指国家命运和自身命运。国家动乱(安史之乱),诗人年事已高,漂泊在外,人生艰难,壮志难酬。
“苦恨”
恨国家动荡不安,恨自己人到暮年,不能为国家效力,恨自己壮志难酬!更多是遗憾。
尾联展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境界
杜甫受儒家思想影响很深,忠君爱国、关心民生疾苦是他思想的核心。“诗圣”杜甫无论穷达,都心怀天下,忧国忧民。
诗人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生计潦倒,时事艰难,无限悲凉之意溢于言外。
自古逢秋多寂寥,中国文人多悲秋。请谈谈你对杜甫“悲秋”的理解。
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身世的感慨、家国的忧伤,显得沉郁厚重。即使人生潦倒,销愁无途,仍忧国伤时;即使国事艰难,壮志未酬,仍心系家国。杜甫的悲是悲自然,是悲人生,悲国家,悲天下苍生。
总结全诗的情感态度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哀婉孤独
沉郁高昂
愁苦沉痛
忧愤无奈
忧国伤时
俄国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一个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子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
杜甫这种心忧天下的情怀,是每一个时代都需要的。

四章
拓展训练
《登高》由高到低,写诗人所见所闻,渲染秋江景物特点的句子是 。
《登高》道出郁积诗人心中自身苦和国运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登高》中 两句从空间角度描绘出一幅壮阔、萧索的夔州秋景图,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登高》情景交融,意境旷达,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