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上图书馆》课件(共2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13.2 《上图书馆》课件(共28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上图书馆
王佐良
一、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章典雅、含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学习其精准的细节描写和氛围营造手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想情感变化的脉络,探究“上图书馆”这一行为背后的深层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
审美鉴赏与创造:领略图书馆作为“精神殿堂”的宁静、庄重之美,培养对知识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图书馆在人类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激发守护并利用好公共文化资源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梳理作者与四个图书馆的缘分,体会其在不同的图书馆获得的不同体验与成长。
难点:深入理解“上图书馆”在作者生命中的深刻意义,以及文章结尾引用的莎士比亚台词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任务驱动法、合作探究法、点拨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文章音频片段、王佐良及文中提及图书馆的相关图片或资料。

(一)导入新课
(二)知人论世
(三)初读感知,梳理脉络
(四)精读品析,合作探究
(五)拓展延伸,联结现实
(六)课堂小结与作业
五、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同学们,你们去图书馆的目的是什么?是在书架间漫无目的地邂逅一本好书,还是带着明确的目标去查阅资料?你在图书馆里有过什么难忘的体验吗?”(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引导:在数字时代,我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极大丰富,但实体图书馆依然有着不可替代的魅力。今天,我们跟随一位真正的爱书人——翻译家、文学家王佐良先生,一起回味他“上图书馆”的奇妙旅程,感受那份独特的宁静与富足。
(一)导入新课(约5分钟)
(二)知人论世
王佐良(1916——1995)他是一位著名的英语教育家、翻译家和作家,学贯中西,他的散文语言精炼,底蕴深厚,充满了书卷气。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他与许国璋、吴景荣曾被誉为“三大英语权威”。
主要作品《约翰 韦伯斯特的文学声誉》(英文)、《英国文学论文集》,译有《彭斯诗选》、中译英《雷雨》(曹禺著)。
1929年至1934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1939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外语系(原清华大学外语系),留校任教,1947年赴英国牛津大学为攻读英国文学研究生。1949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外国语学院教授、英语系主任、副院长。1995年1月19日,在北京去世。
1.读作者
王佐良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评论家,是国际上最著名的英国文学研究专家之一。在创作和翻译过程中,王佐良需要博览群书。
本文就是王佐良在回忆自己成长路上的上图书馆的读书经历,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
2.读背景
随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种。这类文章,或讲述文化知识,或发表学术观点,或评析世态人情,启人心智,引人深思。在写法上,它们往往旁征博引,而不作理论性太强的阐释,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因此,富有“理趣”是它们的突出特色。
随笔的形式可以不受体裁的限制,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可以观景抒感情,可以睹物谈看法,可以读书谈感想,可以一事一议,也可以对同类事进行综合议论。随笔也不受字数的限制,短的几十字,长的几百字,篇幅长短皆由内容而定。
文体知识
(三)初读感知,
梳理脉络
阶段 图书馆名称 环境/氛围特点 “我”的体验与收获

任务一:学生快速阅读全文,请找出作者在人生不同阶段与“图书馆”的交集,并概括其特点与感受。
中学时期
大学时期
英国留学
英国乡村
3. 师生共同核对表格。
阶段 图书馆名称 环境/氛围特点 “我”的体验与收获

中学时期
大学时期
英国留学
英国乡村
公书林
房子宽敞、舒服、环境优雅
有趣,好奇、愉快,养成了看英文杂志的习惯
清华图书馆
红色庄重、精美的书刊闪闪发光、温情和宁静的灯光
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篇灿烂。
牛津大学包德林图书馆
彩画,名人画像,华美的建筑
敬畏感,感受历史的厚重和知识的庄严
英国博物馆的圆形图书馆
建筑华美、气象万千
联想到马克思、莎士比亚等人,人类对知识力量的认知。
通过这个表格,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文章以什么为顺序来展开叙述?
(四)精读品析
合作探究
清华大学图书馆
(四)精读品析,合作探究
任务二:品味语言,探究深意(小组选择其中一个图书馆的段落进行精读品析,派代表分享)
1. 品析“公书林”部分:重点品味“舒服”、“有趣”、“消磨”等词语,体会作者少年时在图书馆自由探索的快乐与新奇。
2. 品析“清华图书馆”部分:聚焦环境描写(“红色”、“灯光”、“宁静”),分析其如何烘托出作者心境的开朗和求知的专注。
3. 品析“包德林图书馆”部分:抓住“神龛”、“中古僧侣”、“不出声”等关键词,感受作者在此产生的敬畏感与图书馆庄严肃穆的氛围。
4. 品析“圆形图书馆”部分:讨论作者为何在此会想到马克思?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包德林图书馆
房子宽敞,舒服,环境优雅,至今我都记得馆外的一篇绿色和馆内的幽静整洁。
在那里我翻阅了许多英文小说……使我高兴
当时《中学生》杂志正在介绍斯蒂文生的小说《宝岛》,我看得很有趣,对作者的其他小说也产生了好奇心,果然在共树林找到了一排史蒂文生的书……那个下午却是消磨得很愉快。
“公书林”还帮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即看英文杂志……这样也就部分地满足了我对外间世界的好奇心,也从旁学到了一些英文。
感觉他少年时在这里不是苦读,而是一种自由探索的快乐,像闯进了一个宝库,充满了新奇感。
公书林
1. 品析“公书林”部分:
比公书林更神气:文艺复兴式的红色外表,大理石的门厅,玻璃地板的书库,软木地板的阅览室(有足球场那么大)精美的书刊闪闪发光,宽长的书桌上两端各立一个铜制的高台灯。
它们在19岁青年的心上投下了温情和宁静的光
我读了柏拉图《对话》的英译本,西洋哲学史,古罗马史,希腊悲剧,英国16、17世纪的话剧等等,进入了一个知识上和情感上的新世界,一片灿烂。
红色的庄重、灯光的明亮,这种环境烘托出一种肃穆又温暖的氛围,构筑了一个理想的求知圣地。
2. 品析“清华图书馆”部分:聚焦环境描写,分析其如何烘托出作者心境的开朗和求知的专注。
清华图书馆阅览室
3. 品析“包德林图书馆”部分:抓住“神龛”、“中古僧侣”、“不出声”等关键词,感受作者在此产生的敬畏感与图书馆庄严肃穆的氛围。
亨福莱公爵室
天花板上有彩画,四壁还有过去的名人画像,也是华美的建筑。
古本是用链子所在书架上的
中古僧侣修习的遗风犹存,一灯如豆一心苦读的空气
把图书馆的庄严感和神圣感写活了。这是一种精神层面的震撼。
(四)精读品析,合作探究
4. 品析“圆形图书馆”部分:讨论作者为何在此会想到马克思?这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由一座图书馆,联想到在此思考过的伟人,这正是“上图书馆”的最高境界——与先贤进行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
由个人体验上升到对人类知识、文明与奋斗的宏大思考。
英国博物馆圆形图书馆
马克思阅读
的地方
作者的情感,从公书林的“新奇”,到清华的“专注”,到包德利的“敬畏”,再到圆形图书馆的“感慨”,是一条明显上升的曲线。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花这么多笔墨写这四个图书馆呢?这一切的思考,最终汇聚于文章结尾那句引用的莎士比亚台词。
小结
任务三:探究主旨
1. 文章结尾引用了莎士比亚的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里的帐幕,这个金色的火球点缀这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这段话融合了原剧中两处著名独白的意象,在赞美人类的伟大前时,首先描述了他所见的天空。
“这一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的帐幕,这个金色的火球点缀这的庄严的屋宇....... (对我而言)只是一大堆污浊的瘴气的集合。”
“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多么优美的仪表!多么文雅的举动!在行为上多么像一个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个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王佐良他为何要这样改写?
他并非“误引”,而是创造性地化用。
1.服务主题:他将赫姆雷特眼中的自然的宇宙巧妙地隐喻为人类知识的宇宙—图书馆,在他笔下,图书馆就如同一个覆盖众生的,由无数经典(金色火球)点缀的庄严殿堂。这种改写无比贴切描绘出图书馆在他心中的神圣与壮丽。
2.浓缩精华:他将两处意象提炼并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更强烈的冲击感。先描绘“知识殿堂”的宏伟,再赞叹创造殿堂的“人类”的伟大高贵,逻辑上一气呵成,完美服务于主旨。
传递感受:他旨在传达自己在图书馆那种被人类的智慧结晶所震撼、甚至感到敬畏的心理体验。这种体验与哈姆莱特仰望苍穹、思考人类本质时的震撼是相通的。因此,他借用莎剧的意境莱表达自己的情感。
1. 文章结尾引用了莎士比亚的台词:“这个覆盖众生的苍穹,这一顶壮丽里的帐幕,这个金色的火球点缀这的庄严的屋宇,.......人类是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多么伟大的力量!.......”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王佐良引用莎翁的这段话,是全篇精神的升华。他将图书馆隐喻为人类知识的宇宙,金色的火球隐喻那些闪着只会光芒的经典著作,她们点亮了整个只是殿堂。将对个人的赞美升华为对整个人类文明的礼赞,最终揭示了图书馆的核心价值:它能让个体感悟到文明的壮丽,并在与伟大精神的共鸣中,发现自我的潜能与高贵。 这正是“上图书馆”最深层的意义和最大的快乐所在。
莎士比亚
任务三:探究主旨
2. “上图书馆”对作者而言,究竟意味着什么?
总结:是探索世界的窗口,是精神成长的阶梯,是安顿心灵的圣地,是与先贤对话的殿堂。
(五)拓展延伸,联结现实
讨论: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还需要“上图书馆”吗?实体图书馆的价值在哪里?
教师总结:图书馆的价值远不止于藏书。它提供了一种沉浸式的阅读环境,一种知识的仪式感,一次与同类人共同学习的静默交流,以及一次不期而遇的发现之旅。这是碎片化、算法推荐的网络阅读难以替代的它是城市里一座宁静的精神绿洲。
(六)课堂小结与作业(约5分钟)
1. 教师总结:王佐良先生用他温润而深情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一座座通往知识殿堂的桥梁。他的“图书馆之旅”,也是一场精神成长的旅程。希望同学们也能走进图书馆,去亲身体验那份宁静、庄严与发现的快乐,为自己寻找一个精神的家园。
2. 布置作业:
必做:写一段你与图书馆(或书店、书房)的故事,尝试运用本文所学到的细节描写来营造氛围。
选做:为你所在的学校或城市图书馆设计一句宣传语,体现它的独特价值和魅力。
六、板书设计
上图书馆
王佐良
线索:时间顺序(成长历程)
四座“精神殿堂”:
1. 公书林 → 新奇 & 自由探索 (启蒙)
2. 清华图书馆 → 豁朗 & 专注攻读 (成长)
3. 包德利图书馆 → 敬畏 & 庄严神圣 (升华)
4. 圆形图书馆 → 感慨 & 连接伟人/历史 (感悟)
主旨:图书馆 = 探索之窗 + 成长之阶 + 心灵圣地
语言特色:质朴典雅,细节生动,旁征博引
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