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实验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日照市实验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24级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语 文 试 题 2025.10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 2B 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 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阅读(76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孟子担当起的一个任务是在《滕文公章句下》第九节所说的“言距杨墨”。他认为:“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十分明显的一点是,主张仁义的都强调利人,而杨朱所讲的是利己,主张利己,就是反对仁义。问题是墨子讲兼爱,这也是利人,墨子在这方面甚至比孔子讲的更为明确,然则孟子为什么把墨子和杨朱归在一起加以反对呢?
历来对这问题的回答是:按照墨子的学说,爱是没有等级差别的;而按照孔子之后儒家的学说,爱是有等级差别的。《墨子》已论说了两家的差异,书中有一位后学叫巫马子,对墨子说:“我无法实行兼爱。我爱邹(邻国)人胜于越(远邻国家)人,爱鲁(本国)人胜于邹人,爱我乡人胜于鲁人,爱我家人胜于乡人,爱我亲胜于家人,爱我身胜于爱我亲。”巫马子被说成儒家,《墨子》书中记他说,“吾爱吾身,胜于爱吾亲”,这说法有点蹊跷,不符合儒家主张的孝道,大概是墨家借以指斥儒家的夸张之词。除这一点之外,巫马子讲的爱有等级差别还是符合后儒主张的。
孟子在《尽心章句上》第四十五节谈到爱,说:“君子之于物也,爱之而弗仁,于民也,仁之而弗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喜爱、仁爱、亲爱,这是说,孟子以为爱是有等级差别的。《滕文公章句上》第五节记载一位墨家人士夷之与孟子交往的故事。孟子问夷之是否真的相信,人爱邻居的孩子可以和爱自己弟兄的孩子一样,因为人爱自己弟兄的孩子总是自然要比爱邻居的孩子多些。在孟子看来,这是完全正常的。由此前进一步,人应当把这种爱推广到邻居和社会其它成员。《孟子·梁惠王章句上》第七节记载孟子的主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就是孟子在同一节里所说的“善推其所为”。这是在“爱有等差”的原则下发展出来的。
从儒家爱家人推广到爱其他人,就是实践孔子所说的“忠恕之道”,也就是“仁”的实践。在这些实践中,没有任何勉强的成分,因为人的本性就有恻隐之心,不忍看到别人受苦。由这一点善端推而广之,就使人自然地爱别人;而且也同样自然地爱父母先于爱众人。
这是儒家的观点。墨子则坚持爱众人与爱父母应当没有差别。不管这在实际上意味着少爱一点父母,或多爱一点众人,总之,是要消弭儒家主张的有先后差别之爱。孟子正是有鉴于这一点而责难“墨氏兼爱,是无父也”。
诚然,孟子和在他之后的其他许多思想家都曾清楚指出儒墨两家在爱的理论上的上述分歧。不仅如此,儒墨两家还有一个更根本性的分歧:儒家认为,人顺其本性,就自然发展出仁爱的德行;而墨家则认为,兼爱是要靠外力加之于人的。
(摘编自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论儒家与墨家的基本不同点》)
材料二: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孙中原教授说,《吕氏春秋·爱类》篇记载,墨子对楚王说:“臣北方之鄙人也。”鄙人,就是卑贱的人,与贵族、统治者分属不同的阶层。《荀子·王霸》篇说:“役夫之道也,墨子之说也……圣王之道也,儒之所谨守也。”役夫之道就是劳动者的道,而儒学则是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确实有非人民性的一面。孔子是看不起劳动者的,《论语》中记载樊迟想学种庄稼,孔子就说“小人哉,樊迟也”。毛泽东就曾评论说:“墨子是一个劳动者,他不做官,但他是一个比孔子更高明的圣人。”我认同“儒墨互补”,但这不是我个人的观点,司马迁、班固、《吕氏春秋》《淮南子》都有这种观点。我们未来的发展是“儒墨互补”“诸子百家互补”“诸子百家与马克思主义互补”,这样我们的国家、民族就有希望。
南京大学哲学院杨明教授说,近代以来的中国正在进行着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变化,近代以后中国真正成为世界历史舞台上的一员,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是世界范围内的思想文化的交流、交锋。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做好中国固有思想的融会贯通,保持我们中国的特色、中国的气质和中国的风格。因此,先秦时期所谓“轴心时代”的文化,是我们必须要关注的。儒家有很多有益的成分,但它的身份等级制对中国现代化而言是一个很大的障碍,不摆脱这个障碍,中国的现代化就很难进行。墨家反对儒家以身份等级为核心的宗法思想,这给了我们很多启示。
台湾大学哲学系主任李贤中教授说,我们看事物可以有不同的角度、不同的立场。儒墨两家问题意识不一样,孔子所关注的是一个人如何立身处世,要完成道德人格的问题。墨子所关注的是老百姓现实生活中的痛苦,要解决的是基本的民生问题。两家对人性的看法不一样,孔子讲“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墨子看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通,所以他提出“兼相爱,交相利”(《墨子·兼爱》)。两家对人际关系的看法也不一样,一个主张地位等差的爱,一个追求地位平等普遍性的爱。
(摘编自凤凰网《知名学者对话“儒墨互补”:将改变整个民族的精神面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反对墨子的兼爱,是因为墨子的兼爱“无父无君”,堵塞仁义,同时利己不利人。
B.巫马子是《墨子》中一个辩论对象,不理解墨子无等级差别的爱,并认为这爱难实行。
C.夷之治墨学,孟子以“善推其所为”与他辨明仁爱的可推广,并没有否认推爱有等差。
D.墨子坚持兼爱,要求爱他人与爱父母并无差别,旨在消弭儒家主张的有先后差别之爱。
2.下列对各家所持观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冯友兰表明儒墨两家不仅在爱的理论上存在分歧,在是否施行爱上也存在根本性的分歧。
B.孙中原从人民性角度阐释儒墨代表不同的阶层,墨学当为役夫之道,儒学则守圣王之道。
C.杨明指出“轴心时代”文化中,墨家反对儒家以身份等级为核心的宗法思想,具启示性。
D.李贤中认为孔子关注个人修为,属道德层面问题;墨子关注百姓疾苦,属民生层面问题。
3.下列各项中,不支持儒家“仁爱”或墨家“兼爱”思想的一项是( )(3分)
A.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卫灵公》)
B.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墨子·兼爱》)
C.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礼记·大学》)
D.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
4.根据材料一,简要分析孟子是如何反对“墨氏兼爱”的?(4分)
根据上述材料,你认为新时代儒墨两家应该如何互补?(6分)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孩子的讲演
萧 红
一九三八年的春天,月亮行走在山西的某一座城上。
这是一个欢迎会,出席的有五六百人,站着的,坐着的,还有挤在窗台上的。被欢迎的宾客是一个战地服务团。
第一个上来的是个花胡子,两只手扶着台子的边沿,好像山羊一样,他垂着头讲话。
“告诉我!笑什么……笑什么……”孩子王根拉住了他旁边的女同志,摇着她的胳臂。“笑他滑稽,笑他那样子。”那女同志一边用手按住嘴,一边告诉那孩子。那孩子起来看看,他是这大厅中最小的一个,大概也没看见什么,就把手里剥好的花生来放在嘴里,一边嚼着一边拍着那又黑又厚的小手掌。接着又去吃落花生,吃别的果子,吃一些混着沙土的点心和芝麻。
讲演者一个接着一个,不知道是谁提议叫王根也走上讲台。
王根发烧了,立刻停止吃东西,血管里的血液开始不平凡地流动起来。他也并不是恐惧,因为这地方人多,又都是会讲演的,他想他特别要说得好一点。
于是王根站上了自己的木凳。
人们一看到他就喜欢他。他的小脸一边圆圆的红着一块,穿着短小的、好像小兵似的衣服,戴着灰色的小军帽。他一站上木凳,第一件事是把手放在帽沿前行着军人的敬礼。他还没开口,人们就禁不住笑了起来。
“你也会讲演吗?你这孩子……你这小东西……”人们都用这种眼光看着他,并且张着嘴,好像要吃了他。他全身都热起来了。
王根刚一开始,就听到周围哄哄的笑声,他把自己检点了一下:“是不是说错啦?”因为他一直还没有开口,他证明自己没有说错,于是,接着说下去,他说他家在赵城……
“我离开家的时候,我家还剩三个人,父亲、母亲和妹妹,现在赵城被敌人占了,家里还有几个,我就不知道了。我跑到服务团来,父亲还到服务团来找我回家。他说母亲让我回去,母亲想我。我不回去,我说日本鬼子来把我杀了,还想不想?我就在服务团里当了勤务。我太小,打日本鬼子不分男女老幼。我当勤务,在宣传的时候,我也上台唱莲花落……”
又当勤务,又唱莲花落,不但没有人笑,不知为什么反而平静下去,大厅中人们的呼吸如游丝般轻微。人们之中有的咬着嘴唇,有的咬着指甲,有的把眼睛掠过人头而投视着窗外。站在后边的那一堆人,就像木刻图上所刻的一样,笨重,粗糙。他们的眼光都像反映在海面上的天空那么深沉,那么无底。
窗外则站着更冷静的月亮。它和每年的春天一样,但是,今夜,它在一个孩子的面前做了一个伟大的听众。
小讲演者虽然站在凳子上,并不比人高出多少。
“父亲让我回家,我不回家,让我回家,我……我不回家……我就在服务团里当了勤务,我就当了服务团里的勤务。”
他听到四边有猛烈的鼓掌的声音向他湖水似的涌来,他就心慌起来,他想他的讲演还没有完,人们为什么鼓掌?或者是说错了!不是还有日本帝国主义没有加上吗?他特别用力镇定自己。
“我当了勤务……当了服务团里的勤务……我……我……”
人们接着掌声,就来了笑声,笑声又接着掌声。王根说不下去了。他想一定是自己出了笑话,想马上发现出自己的弱点以便即刻纠正。但是不成,他只能在讲完之后,才能检点出来,或者是衣服的不齐整,或者是自己的呆样子。他不能理解这笑是人们对他多大的爱悦。
“讲下去呀!王根,讲下去!”他本团的同志喊着他。
“日本帝国主义……日本鬼子……”他就像喝过酒的孩子,从木凳上跌落下来一样。他的眼泪已经浸上了睫毛,他什么也看不见,他不知道他是站在什么地方,自己是在做什么。
人们的笑声更不可制止,他哭了。
王根想:这讲演是失败了,完了,光荣在他完全变成了懊悔,而且是自己破坏了自己的光荣。他没有勇气再作第三次的修正,他要从木凳上下来。他刚一开始弯曲他的膝盖,就听到人们向他呼喊:“讲得好,别哭啊……再讲再讲……”
其余的别的安慰他的话,他就听不见了。他觉得这都是嘲笑。于是更感到自己的耻辱,更感到不可逃,他便跌到不知道是什么人的怀里大哭起来。
这天晚上的欢迎会,一直继续到半夜。
王根再也不吃摆在他面前的糖果了。他把头压在桌边上,就像小牛把头撞在栏橱上那么粗蛮,他手里握着一个红色上面带着黄点的山楂。那山楂就像用热水洗过的一样,当用手抹着眼泪的时候,那小果子就在手心里冒着气。
这欢迎会开过了,就被人们忘记了,若不去想,就像没有这么回事存在过。
可是在王根,一个礼拜之内,他常常从夜梦里边坐起来。但永远梦到他讲演,并且每次讲到他当勤务的地方,就讲不下去了。于是他想逃走,可是总逃不了,于是他叫喊着醒来了。和他同屋睡觉的另外两个比他年纪大一点的小勤务的鼾声,证明了他自己也和别人一样地在睡,而不是在讲演。
但是那害怕的情绪,使他在小床上缩做了一个团子,就仿佛在家里的时候,为着夜梦所恐惧缩在母亲身边一样。“妈妈……”这是他往日自己做孩子时候的呼喊。
现在王根一点声音也没有就又睡了。虽然他才九岁,因为他做了服务团的勤务,他就把自己也变作大人。
1938年10月(有删改)
文本二:
从《孩子的讲演》看萧红的抗战文学(节选)
余 娜
萧红对抗战文学的思考和探索,表明即使创作的主题都统一于时代要求之下,文学依然需要尊重现实、尊重创作个性。萧红反对当时“只有到前线去才能写出好作品,留在后方就与生活隔离”的看法,认为“我们并没有和生活隔离,比如躲警报,这也是战时生活,不过我们抓不到罢了,即使我们上前线……如果抓不住,也就写不出来。”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本一写花胡子因为形象滑稽而被听众嘲笑,不仅表现了听众无聊麻木的心态,也为王根出场埋下了伏笔。
B.文本一以儿童视角展开叙述,透过儿童对他人的细心观察,对自己的细腻反思,呈现出自然流淌的朴实情感。
C.文本一讲演过程中,听众的情绪与王根的情绪形成鲜明的反差,正是听众的起哄造成了王根讲演的失败。
D.文本二萧红主张抗战文学需扎根生活与个体体验,在时代洪流中坚守艺术个性,以血肉温度唤醒民族共情。
7.关于文本一中王根这个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根与《百合花》中的小通讯员都不善言辞,也都因沟通障碍产生误解,但他们却以本真触动他人。
B.王根在父亲来服务团找他回家时,说“让我回家,我不回家……”,这是为了突出王根性情的执拗。
C.王根在讲演结束后,他“再也不吃摆在他面前的糖果了”,表现了他此时内心的懊恼、羞愧和失落。
D.故事结尾,“他就把自己也变作大人”,这成长是特定时期的被迫成长,“变作”显得刻意和辛酸。
8.虽然王根只是一个九岁的孩子,但是他的讲演却为抗战时期的民众代言,他的讲演内容在哪些方面为民众代言呢?请结合文本概括。(4分)
9.文本二中萧红提到:“我们并没有和生活隔离”,请谈谈文本一的创作是如何体现作者这一认知的。(6分)
(三)阅读Ⅲ(本题共5 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哀公问于孔子曰:“大礼何如 子之言礼,何其尊也 ”孔子对曰:“丘也鄙人,不足以知大礼也。”公曰:“吾子言焉!”
孔子曰:“丘闻之,民之所以生者,礼为大。非礼则无以节事天地之神焉,非礼则无以辨君臣上下长幼之位焉,非礼则无以别男女父子兄弟婚姻亲族疏数之交焉。是故君子以之为尊,然后以其所能教顺百姓。既有成事,而后治其文章黼黻①,以别尊卑上下之等。其顺之也,而后言其丧祭之纪,宗庙之序。品其牺牲,设其豕腊,修其岁时,以敬其祭祀,别其亲疏,序其昭穆。而后宗族会燕,即安其居,以缀恩义。卑其宫室,节其服御,车不雕玑,器不影镂,食不二味,心不淫志,以与万民同利。古之明王行礼也如此。”
公曰:“今之君子胡莫之行也 ”
孔子对曰:“今之君子,好利无厌,淫行不倦,荒怠慢游,固民是尽。以遂其心,以怨其政,以忤其众,以伐有道。求得当欲不以其所,虐杀刑诛不以其治。夫昔之用民者由前,今之用民者由后。是即今之君子莫能为礼
也。”
(节选自《孔子家语》)
材料二:
冬,晋赵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仲尼曰:“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卿大夫以序守之,民是以能尊其贵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所谓度也。文公是以作执秩之官,为被庐之法②,以为盟主。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③,民在鼎矣,何以尊贵 贵何业之守 贵贱无序,何以为国 且夫宣子之刑,夷之蒐④也,晋国之乱制也,若之何以为法 ”蔡史墨曰:“范氏、中行氏其亡乎。中行寅为下卿,而干上令,擅作刑器,以为国法,是法奸也。又加范氏焉,易之,亡也。其及赵氏,赵孟⑤与焉;然不得已,若德可以免。”
(节选自《左传》)
【注】①黼黻:服饰上的花纹。②被庐之法:也称执秩之法,维护了传统的“尊尊”秩序。③刑鼎:铸有刑法条文的鼎。④蒐;军事阅兵与演习。⑤赵孟:指赵鞅。孟,长也。
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的横线上,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民是以能尊A其贵B贵是以能守C其业D贵贱E不愆F所谓G度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婚姻,文中指男女双方结为夫妻,与《鸿门宴》中“约为婚姻”的“婚姻”意义相同。
B.伐,文中是“侵犯”之意,与《老子四章》中“自伐者无功”的“伐”含义不相同。
C.经纬,指准则,此处用作动词,与《<论语>十二章》“然后君子”的“君子”用法相同。
D.其,表示估计、推测,与《五石之瓠》中“而忧其瓠落无所容”的“其”意思不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认为百姓用来活命的事物中,礼仪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礼那么将无法祭祀天地神灵。
B.孔子指出贤明的君主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非常节俭,内心没有过分的欲望,和百姓同享利益。
C.孔子认为晋国应该遵守唐叔传下的法度,并且以此作为百姓的准则,卿大夫按照位次来维护它。
D.蔡史墨认为铸刑鼎的危害恐怕要牵涉到赵氏,但赵鞅如果修养德行,是能避免祸患的。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是故君子以之为尊,然后以其所能教顺百姓。(4分)
(2)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四章》) (4分)
14.结合材料一、二,简要概括孔子反对铸刑鼎的原因。(3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舟中夜赋
陆 游
千里风尘季子①裘,五湖烟浪志和②舟。
灯残复吐恼孤梦,雨落还收生旅愁。
城上霜笳入霄汉,烟中渔火耿汀洲。
牧之③未极诗人趣,但谓能轻万户侯。
【注】①季子,指苏秦,早年周游数国,一无所成,钱尽衣破而归。②志和,指张志和,弃官浪迹江湖,写有《渔歌子》。③牧之,指杜牧,他在《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中用“千首诗轻万户侯”赞美张祜蔑视功名。张祜,唐代诗人,平生转徙各地,求取功名却不得志。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诗人借用典故,思接千载,含蓄地表达了自己仕途奔波之苦和归隐之志。
B.颔联通过灯与雨的变化,写出诗人辗转难眠的孤寂,抒发了羁旅漂泊的愁绪。
C.颈联写笳声直冲云霄,汀洲渔火明亮,运用对比手法烘托了和平安宁的环境。
D.本诗写夜泊所见所感,意境深远,情感跌宕,与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相近。
16.尾联化用杜牧诗句有何深意?请简要分析。(6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2分)
(1)在《<论语>十二章》中,“ , ”两句,指出了志向和使命的关系,被历代仁人志士引为座右铭。
(2)用堆土成山的比喻来阐释功亏一篑的道理,说明“ , ”的原因是“吾止也”。
(3)《论语·阳货》中,“ , ”两句强调了《诗》具有治家治国的诗用功能。
(4)《大学之道》中,论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后意念才能真诚的句子是“ , ”。
(5)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论述积累的重要性,《劝学》中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老子四章》中说“ , ”。
(6)《老子四章》中指出为人自夸和自大的害处的句子是:“ , ”。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当寒风席卷大地,枝头叶落,有红彤彤的果子挂满树梢,犹如红灯笼一般。这就是国人熟悉的一种果实——柿子。柿子在我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夏季果实青绿,经霜变为橙红,陆游诗中多次写到柿子,如(1)“江村连夜有飞霜,柿正丹时橘半黄”“细篾络丹柿,枯篱悬碧花”,可见柿树在乡间寻常可见、广受欢迎。
在中国文化中,因“柿”与“事”谐音,且柿蒂四面出萼,萼片呈心形,四个萼片与如意的云头十分相像。( 甲 )。柿蒂纹作为一种吉祥图画,常见于古代服饰、器物之中,文人墨客的诗画吟咏中,也留下了柿子的许多身影。
柿子入画,最嘱目的当属南宋时代禅僧画家牧溪所作《六柿图》。此画直接将六只柿子作为表现对象,画面纯朴,别无它物。画家用简逸的笔法、分明的墨色表现出空间层次,柿子错落有致而不凌乱,透露出静远、淡泊的意味,看似随意成图却引人暇思。
明代画家沈周的《荔柿图》,亦是黑白水墨绘柿子的精品。画家用清逸的笔墨,上绘荔枝枝条摇曳、果繁叶茂,下绘柿果两颗,圆润饱满,一派硕果累累的景象。沈周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吴门四家”,这幅画中无论是绘枝叶还是果实,用笔都具自然疏简而劲健有力的特点,又兼牧溪禅画的简淡之风。荔柿,谐音“利市”,取贺喜祝吉之意,托物寄情,传达着文人相赠时的美好祝愿。
柿子色彩鲜明,形象饱满,( 乙 )。①明宪宗朱见深所绘的《岁朝佳兆图》,②被认为是现存作品中出现柿子形象最早的“岁朝图”,③该图绘钟馗与一小鬼同行,④手持如意,⑤小鬼手托放着两颗红柿的果盘,⑥取驱邪纳吉之意。明代宫廷画家边文进的《岁朝图》中,古朴的铜壶内插着梅、兰、山茶、水仙、天竺、灵芝、松、柏、柿子、如意十种,象征十全十美。此图曾经清宫鉴藏,乾隆帝题诗曰:(2)“松柏梅茶兰水仙,灵芝天竺间便娟。更看朱柿傍如意,名寓其然岂易然。”此外,明代陆治,清代蒋廷锡、陈书、邹一桂等许多画家所绘“岁朝图”中,都有红柿入画,色彩妍丽,令人赏心悦目。又到岁末年初,在三九天里,品一品甜滋滋的柿子,赏一幅寄寓美好的水墨柿画,心情也变得明朗起来。
18.文中第三段有三处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3分)
19.请在文中甲、乙两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0.第五段画横线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1.文中(1)(2)两处都有引用,请任选一处,结合语段分析其效果。(3分)
三、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有的人说,先行者走在前列,能够捷足先登;也有人说,后来者后发制人,也能实现弯道超车。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悟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2024级高二下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阅读(76分)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A (A.“因为墨子的兼爱‘无父无君’”错。据材料一“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可知杨氏的兼爱“无君”,墨氏的兼爱“无父”。故选A。 )
2.A (A.“在是否施行爱上也存在根本性的分歧”错。据材料一第6段“诚然,孟子曾清楚指出儒墨两家在爱的理论上的上述分歧。儒墨两家还有一个更根本性的分歧:儒家认为,人顺其本性,就自然发展出仁爱的德行;而墨家则认为,兼爱是要靠外力加之于人的”,可知根本分歧是爱的发展动力的不同。故选A。)
3.C (C.是《礼记》关于修身的言论,不直接支撑“仁爱”思想。故选C。)
墨翟兼爱是“无父”(是爱无差别)——是禽兽所为——仁爱是推己及人(是爱的推广)——是人的本性。 (1
点1分)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首先,他指出墨子“兼爱”主张爱无差别,违背儒家“爱有等差”——儒家认为人对亲人的爱天然更深,如爱兄弟之子多于邻居之子,而“兼爱”消弭亲疏,故斥为“无父”。
其次,孟子将“无父”与“无君”并列,批判其为“禽兽”所为,认为这会“充塞仁义”,破坏道德根基。
最后,他以儒家仁爱对比:仁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推己及人,源于人性恻隐之心,是自然流露;而“兼爱”需外力强加,违背人性。
5.①儒家仁爱、墨家兼爱都主张利人(利民)。②爱,兼顾人性和外力(兼顾内在修为和外在民生)。
③爱,反对身份等级制(宗法制),提倡人民性。(1点2分)
【分析】两则材料围绕儒墨思想展开,各有侧重又相互呼应。材料一聚焦孟子对“墨氏兼爱”的反对,深入剖析儒墨在“爱是否有等差”“仁爱是否源于本性”的核心分歧;材料二则借学者观点,对比两家阶层立场、问题意识差异,提出“儒墨互补”价值。整体以“爱”为线索,串联起思想分歧与当代意义,为理解传统思想及现代转化提供清晰视角。
①以“利人”为共同根基,材料一明确儒家“仁爱”推己及人、墨家“兼爱”平等利众,虽路径不同,但可结合成道德与民生并重的导向;
②兼顾“人性”与“外力”,吸收儒家仁爱源于人性恻隐的自然性以修内在德行,借鉴墨家兼爱需外力推行的思路,借制度保障平等利他,实现内在修为与外在民生联动;
③摒弃等级制、倡人民性,材料二指出儒家身份等级制阻碍现代化,墨家反对宗法等级、关注劳动者,可吸收墨家平等意识与人民性,剔除儒家等级糟粕。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D(A.“听众无聊麻木的心态”错误,文中只说“笑他滑稽,笑他那样子”,没涉及听众状态,选项于文无据。B.“小说以孩童视角展开叙述”错误,小说的叙述视角是多角度的,既有儿童视角也有成人视角。C.“正是听众的起哄造成了王根讲演的失败”曲解文意,王根讲演并不失败,反而很成功,打动了听众。是他自己不理解听众的反应,觉得失败。故选D。)
7.B(B.“为了突出王根性情的执拗”说法错误。这里为了突出王根年龄虽然小,但充满了对革命的坚守和责任担当意识。故选B。)
8.①战争给民众带来的苦难方面。王根讲述的个人经历代表了无数因战争而流离失所的普通民众。②民族危亡时的责任担当方面。从讲演中,我们知道小小年纪的王根已经承担起服务团勤务工作,这象征民众在民族危亡时勇于担当社会责任。③反抗精神和对敌人的痛恨方面。王根说到“日本鬼子来把我杀了,还想不想?”这种朴素而坚定的反抗意志和对敌人的痛恨之情代表了广大民众的心声。(评分细则:答对一点2分,答对两点3分,答对三点满分4分)
9.①欢迎会贴近战时生活。因为被欢迎的宾客是一个战地服务团,会场条件有限,出席的人很多,各种姿态,体现了民众对抗战的拥护。②战时真实的生活细节。文本一写欢迎会上“混着沙土的点心和芝麻糖”细节描写展现了战时的物质条件,非常真实。③听到王根的战时经历时,观众的反应贴近生活。文本一观众最初把王根当成“小玩物”,听到王根讲战争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灾难和他积极投身抗战的情形,他们同仇敌忾,反应贴近战时生活。④战争对普通人的影响是当时生活的真实反映。文本一王根讲述自己因日军占领赵城而离家,九岁当了勤务,反映了战争改变普通人的生活,包括儿童。(评分细则:每点2分,答出三点满分6分)
(三)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BDF(民是以能尊其贵,贵是以能守其业。贵贱不愆,所谓度也。)
11.A(“婚姻,文中指男女双方结为夫妻”错)
12.A(“如果没有礼那么将无法祭祀天地神灵”错)
13.(1)因此君子把礼看得非常重要,认识到这以后,就用他所了解的礼来教化引导百姓。
(评分要点:是故:因此;尊:重要;第二个以:用;教顺:教化引导;每点1分)
(2)一般人做事,常在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谨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失败。
(评分要点:从事:做事;几:接近;慎:谨慎;句意通顺1分。)
14.①破坏传统礼制;②影响社会等级秩序;③法律来源不合礼法。(评分标准:每点1分)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鲁哀公请教孔子说:“隆重的礼是怎样的呢 您说到礼,为什么那么重视呢 ”孔子回答道:“我是一个见识浅陋的人,不能(详细准确地)说出隆重的礼。”鲁哀公说:“还是请您为我讲讲吧。”
孔子回答道:“我听说,百姓用来活命的事物,礼仪是最重要的。没有礼就不能有准则地侍奉天地神灵,没有礼就无法区别君臣、上下、长幼的地位,没有礼就不能分别男女、父子、兄弟的亲情关系以及婚姻关系、亲族之间交往的亲疏远近,因此君子把礼看得非常重要,认识到这以后,用他所了解的礼来教化引导百姓。等到礼的教化卓有成效之后,又修治那些文饰器物和礼服,来区别尊卑上下的等级。百姓顺应礼的教化后,才谈得上丧葬祭祀的规则、宗庙祭祀的秩序。安排好祭祀用的牺牲,布置好祭神祭祖用的干猪肉,每年按时举行严肃的祭礼,(在祭祀时)以表达对神灵、先祖的崇敬之心,区别血缘关系的亲疏,排定昭穆(按照辈次亲疏排列)的次序。这之后,亲属在一起宴饮,依序坐在应坐的位置上,以联结彼此的亲情。住低矮简陋的宫室,节俭地使用服饰、车马器用之类,车辆不加雕饰,器具不刻镂花纹,吃饭不用两道菜肴,内心没有过分的欲望,和百姓同享利益。以前的贤明君主就是这样讲求礼的。”
鲁哀公问:“如今的君子为什么没有人这样做了呢 ”
孔子回答说:“如今的君子,贪爱财物永不满足,放纵自己(不合礼制的)行为不感到厌倦,放荡懈怠散漫不坚定,固执地搜刮尽人民的资财,来满足自己的欲望,以致招致百姓的怨恨,违背众人的意志,去侵犯政治清明的国家。只求个人欲望得到满足而不择手段,残暴地对待人民而肆意刑杀,不设法使国家得到治理。以前的君主统治民众是用前面说的办法,现在的君主统治民众是用后面说的办法。这说明现在的君子不能修明礼。”
材料二:
冬季,晋国的赵鞅带兵在汝水岸边筑城,于是向晋国的百姓征收了四百八十斤铁,用来铸造刑鼎,在鼎上铸刻范宣子所制定的刑书。孔子说:“晋国恐怕要灭亡了吧!完全失掉了法度了。晋国应该遵守唐叔传下来的法度,来规划治理百姓,卿大夫按照他们的位次来维护它,百姓因此才能尊敬品格高尚的人,品格高尚的人因此能保守他们的家业。贵贱的差别没有错乱,这就是所谓法度。文公因此设立执掌官职位次的官员,制定被庐法律,以此成为盟主。现在废弃这个法令,而铸造了刑鼎,百姓都能看到鼎上的条文,还用什么来尊敬贵人 贵人还有什么家业可保守 贵贱没有次序,还怎么治理国家 而且范宣子的刑书,是在夷地检阅时制定的,是违犯晋国旧礼的乱法,怎么能把它当成法律呢 ”蔡史墨说:“范氏、中行氏恐怕要灭亡了吧!中行寅是下卿。但冒犯上面的命令,擅自铸造刑鼎,以此作为国家的法律,这是违犯国家法令。又加上范氏改变被庐之法,这就要灭亡了。恐怕还要牵涉到赵氏,因为赵孟参与了。但赵孟出于不得已,如果修养德行,是可以避免祸患的。”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C(解析:颈联 “城上霜笳入霄汉,烟中渔火耿汀洲”,笳声在霜夜中直冲云霄,营造出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渔火在烟雾中闪烁于汀洲之上,更增添了几分幽冷的感觉,这里并不是烘托和平安宁的环境,而是进一步渲染了旅途中的孤寂和凄凉。)
16.(6分)①诗人奔波仕途,渴求建功立业,和张祜的处境、志向相近;②陆游委婉批评杜牧不能真正理解张祜,实际上感叹世人不能真正理解自己的报国之情。
评分建议:一点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亦可酌情赋分。
(五)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2分)
(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2)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3)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5)千里之行,始于足下(6)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4小题,14分)
18.①嘱改为瞩;②它改为他;③暇改为遐
19.甲:音形结合(1分)寓意“事事如意”(1分)乙:是“岁朝图”(1分)中的常客(常用元素)(1分)或经常(1分)出现在《岁朝图》(1分)中
20.②语序不当,“最早”修饰“出现”,改为“被认为是现存作品中最早出现柿子形象的“岁朝图”;④主语不当省略,主语为“钟馗”,改为“钟馗手持如意”(每处2分,其中序号1分,修改1分)
21.选(1)处:①增加文学色彩。②用画面凸显出柿子在秋冬季的鲜明色彩。③表明柿子树的寻常可见。
选(2)处:①增加文学色彩,也增添了文化权威性。②点明《岁朝图》中10种瓶中之物的名称。③点出《岁朝图》“诸事如意”的含义。(更突出柿子在《岁朝图》中的重要性)(任选一处分析,每点1分)
作文
一、辨别关键词
先行者——走在前列的人。这类人往往先知先觉,行动在先;能够抢占先机,能够捷足先登。
后来者——后面才开始走的人。这里后来者不等同于“落后者”,只是起步较晚,做得较迟而已。
捷足先登——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捷足先登”的原义是脚步快捷者最先登上高峰,比喻行事捷速能先人一步获得所求。
后发制人——战国时期荀子及其弟子《荀子·议兵》,强调在军事或竞争中避免正面冲突,通过观察和策略取得主动权。
二、厘清关系
1.两类人是同等关系。材料言简意赅,两个层次之间是以“有人说”和分号隔开,说明“先行者”“后来者”只是处事的先后不同而已,两者之间是同等关系。是社会各类现象中的两类不同处理方式的人而已。
2.两种类别都有优点也有缺点。先行者能够捷足先登,是因为走在前面,抢占了先机;当然先行者也可能是探路者,无经验可借鉴,在先行的过程中遭遇各种挑战和失败,从而成长起来。后来者因为借鉴先行者的经验教训,熟知优缺点,故而避免弯路、冲突等,能后发制人,弯道超车,后来居上;但若后来者不思进取,不思创新等,有可能销声匿迹。
三、评卷标准
1.“先行者”与“后来者”的关系,平均用力或侧重一个都行,如果只写一个,不超过50分。
2.不写“先行者”“后来者”,38—42分打分。
例文:
以先行之姿捷足 以后来之势制人
“先行者能够捷足先登”的观点将把握时机、勇敢先行的重要性深植于我们心中,而“后来者后发制人”的论述又向我们展现了沉潜蓄势、后来居上的价值。处于日新月异的“液态社会”下,私以为我辈青年当以先行之姿捷足,以后来之势制人,方能在人生的轨道上一骑绝尘。
先行,是一种洞察机遇的敏锐,更是一种敢为人先的勇气,指引我们在芸芸众生中挺身而出,勇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恰如《理想国》洞穴寓言中的先驱般,当我们勇敢抓住机遇先行,方能捷足先登。正因“先行”的勇气,西安文旅打造《山河诗长安》,首创性地将电子技术与传统文化构建全新舞台,开创文旅新局面;《新龙门客栈》构建线上线下,戏内戏外交融式舞台,让戏剧传承焕发生机。王尔德说:“梦想家能在黑暗里前行,他的惩罚是比他人先看到月光。”如丹柯般捧出热忱之心大胆先行,我们方能勇立时代潮头,成为新时代的先行者与开拓者,享受“先行”带来的第一缕阳光。
先行的优胜之处昭然,后来者所蕴藏的力量同样不容小觑。当我们成为其他“先行者”后的万千“后来者”,倘若能积蓄能力,后发制人,也能实现“弯道超车”。
暂居人后的“后来者”,拥有的是先行者带来的经验与不断沉潜雕琢的机会,当在先行之基上积蓄的新力量喷薄而出,也可开创“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全新局面。酌古,面对资本主义大行其道的社会环境,马克思于前人著作中提取思想,提出社会主义蓝图振动世界;观今,面对人工智能浪潮的冲击,浙大研究团队沉心打磨、取长补短,终推出DeepSeek打破多项纪录。“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暂居后位、失去先机时,利用前人经验与臻于至善的追求,我们也可以做到后发制人,于无声处听得惊雷。
诚然,先行并非意味着鲁莽行事、盲目挺进,而是先以理性与敏锐性抓住机遇,脱颖而出;后来也并非畏首畏尾、坐享其成,而是面对不利于己的处境拒绝自暴自弃,后发制人。无论是先行还是后来,都可以行至理想的前沿。
覃思今日,社会形态纷繁芜杂,瞬息万变,不少青年在时代的浪潮中随波逐流,不敢成为先行者,又因一时的落后丧失信心。此时,时代呼唤我们在人生的赛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或先行以捷足先登,或后来而后发制人,只要能向目标迈进,一切的奋斗都充满意义。
黑塞在《荒原狼》中写下:“每一条道路,都是一条通往自我的征途。”在人生的赛道上,无论是做捷足先登的先行者,还是做后发制人的后来者,愿我们都能以一往无前的勇气迈进,以张扬的姿态于终点相拥。
乘先行之风 驭后来之浪
俄国著名作家克雷洛夫曾言:“现实是此岸,理想是彼岸,而行动则是架在这两者之间的桥梁。”而我认为,若先行者是筑桥者,那么后来者便是渡河人,一座座桥梁,载着数不胜数的后来者,永远指向发展,永远指向前方。
愚以为,先行者与后来者相辅相成,吾侪当有走在前列的勇气,亦当有后发制人的决心。
历史的点线面构筑起一个个先行者的轮廓。先行者,往往带着诗意的勇气与激昂,举着一束束昭示突破的火把,企图从黑暗的道路中照出一条光亮;先行者,是屈原“来吾道夫先路”的呐喊,亦是科学家深入探索未知领域的突破;是勇于独自踏入狭窄道路的勇气,亦是以身涉险也要达到目标的胆识。可以说,正是因为有着这些先行者,我们的认知才不断地被突破,我们发展的脚步才永不停滞。
然而,后来者的努力也不应被忽略。俗语常言:“后来者居上”“长江后浪推前浪”。当先辈的事业传承到后辈手上,当从前的事业需要不断拓展与深化之时,后来者,则秉着先辈留下来的经验以及自身所做的充分准备,推动领域发展,带动知识进步。正因如此,才有了“神舟家族”的不断延伸,才有了从原子弹到氢弹的蜕变与进步。
就像萨特曾言:“人是由他的选择所构成的。”“被抛入世界”的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我的认知秩序与心态格局选择自我的发展道路。若勇于探索,那么便去成为“登上顶峰”的第一人;若乐于追逐,那么便持续发力,展现后来者弯道超车、后发制人的一面。
季羡林说:“我知道明天的路一定不平坦,但我也知道,路上有许多的野蔷薇指引着我向前。”后来者的道路虽说已有了先行者的铺垫,但是对于深度与广度的要求往往更深,道路也并不平坦,后来者唯有在先行者搭建的合理框架下不断开拓认知,推动发展,才能在当今社会发展的新纪元成为臻至四方的“王者”,爆发能量的“超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