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统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4 古诗三首 教案

资源简介

古诗三首 教案
【教学目标】
1.认识“庭、未”等生字,读准多音字“磨、挑”,会写“庭、相”等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借助注释和插图、联系生活实际,大致理解古诗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秋景,体会诗中的情感。
【单元任务情境】举办秋日画展
【本课任务情境】勾勒诗意秋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任务驱动趣导入:
1.同学们,一起读读单元导语页的诗句:“金秋的阳光,洒在树叶上,洒在花瓣上,也洒在我们的心上。”说说你对秋天的感受。(自由交流)
2.在这个单元的学习中,我们要感受金秋时节的自然之美。完成下面两个学习任务,一起读:①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②学习写日记,记录自己的见闻、感受。
3.我们要借助四篇课文的学习,完成四个任务,并将学习成果用绘画的方式呈现,举行一场秋日画展。第一站,请和老师一起穿越时空,到古诗中领略秋意,绘制诗中秋景。读题。我们先走进诗豪刘禹锡的诗。
任务一:拆解诗题感诗韵
1.齐读诗题和诗人的名字。“庭”是本课要求认识和书写的生字,你们有什么办法帮助记忆?(预设:组词法;借助形声字特点来记忆)
2.补充:“庭”字本义是指“房屋的正室”,类似于现在住宅中“院子”的位置。我们一起来写一写这个字,书写时要注意上面的“广”字头写舒展,下面先写“壬”字,注意平撇下是“士兵”的“士”,最后一横稍短。最后写横折折撇和捺,捺要拉长、写平。请同学们在写字本上工工整整写两个,注意写字姿势。
3.洞庭在哪里?(请一生朗读注释①。借助注释能帮我们理解难懂的词,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也要主动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洞庭湖是中国第二大淡水湖,诗人来到洞庭湖,欣赏着湖光山色,信笔写下了此诗。
4.现在请同学们走进《望洞庭》,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带拼音的字。(请个别同学朗读,提醒读准多音字的读音,齐读)
5.“磨”字还有一个读音,请组词来说说。(磨坊)
6.我们还要读好古诗的节奏,读出韵味。(请几个孩子读)老师也想和你们合作读,我读前面四个字,你们读后面四个字。配着古典音乐,开始配合朗读。
任务二:想象画面入诗境
1.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秋季)你是从哪些地方发现的?(秋月)诗人在秋夜月光下,望着洞庭湖,看到了怎样的美景,产生了怎样的联想呢?我们依次来看。
2.前两句中,你们对哪个字特别有感触?(预设:和)“和”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读读注释②。
3.结合图片说一说,诗中指的是什么与什么和谐地交融在一起?(洞庭湖的湖光和月光)是啊,湖光和月光互相和谐地交相融和,给整首诗罩上一层朦胧的美感。
4.下一句,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它的意思?(湖面风平浪静,如同未磨的铜镜)为什么说是“未磨”的镜子?(结合图片,再联系诗文:晚上的湖面在月光下是朦胧且模糊不清的,就像没有打磨的铜镜。)这里作者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湖面的朦胧?(比喻)
5.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美好的画面需要我们用美妙的词句来描述出来。老师给你们送上好词宝库,请你们从中选择需要的词语,把这两句诗中的画面说生动。先和同桌说一说,再和全班说。(自由发言)
6.听完同学们的讲述,你对洞庭夜景产生了什么感觉?(宁静、美丽……)夜晚的洞庭湖是秀美的,呈现出一种静态之美。
7.在后面两句中,还藏着两个比喻,你找到了吗?(洞庭湖→白银盘;君山→青螺)看图,这是白银盘。借助注释可以知道,青螺是一种青绿色的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我们来看看洞庭湖和君山的位置关系及其面积大小。(洞庭湖的面积为2579.2平方千米,而湖中的君山面积只有0.96平方千米,洞庭湖的面积是君山的2600多倍。)诗人远远望去,看到洞庭湖如同一个大大的白银盘,盛放着像青螺一样小的君山。
8.我们借助注释、结合图片,就理解了诗句中难理解的字词。现在请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指名学生发言,相机出示解释)
任务三:了解诗情绘秋景
1.如果你是诗人,在这样月色迷人的夜晚,近看,是“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的朦胧画面,远看,是“洞庭山水翠绿、君山如青螺般卧在洞庭湖中”的宁静画面,你是什么心情?(热爱、赞叹、喜悦……)
2.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全诗。
3.这么美的诗句,我们挑战背一背。(挖空背、个人挑战背、齐背)
第二课时
回顾前知,引出新诗:
1.上节课,我们跟随刘禹锡的脚步,去欣赏了秋月映照下洞庭湖秀美的景致。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难懂的词语时,我们是用什么方法理解词语的?(借助注释、结合图片、想象画面)
2.这节课,我们要跟着大诗人杜牧一同去赏山中秋景,并用上学过的方法去理解难懂的词语。
任务一:初读古诗赏秋景
1.请自由朗读《山行》,注意带拼音的字要多拼读两次。边读边圈出和秋天有关的景物。
2.我们先读读诗题——山行,你知道这个题目是什么意思?(在山中行走)我们通过组词法就理解了诗题。学生读诗,圈画。
①读诗:个别读,强调“斜”的读音。
②读好节奏:223断句,再请同学读,大家一起读。
③交流——描写秋天景物的词语:寒山、枫林、霜叶。
3.这几个景物提示了此时正是秋季,我们跟着杜牧一起去看看。先来读前两句。
①什么是“寒山”?你是怎么知道的?(借助注释理解,“寒山”指的是深秋时节的山。)
②你能给“寒”组组词吗?(寒冷、寒风、寒意)这个字给我们带来的感觉是?(有点冷)一个“寒”字让我们感受到了深秋时节的冷。让我们带着这种感觉一起读读这句诗。
③在这座山上有什么?(石径、白云、人家)你能在插图中找到它们吗?请同学上来指一指。
④石径是什么?(石头铺成的山路)这条山路是怎样的一条路?(斜)读一读注释②,解释一下这个字的意思:曲折向前延伸。你爬过山吗? 山间的小路是什么样子的?(弯弯曲曲)
小结:理解词语的时候,不仅可以结合注释,我们还可以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⑤这山上的人家给你什么印象?(位置很高)从哪里看出来?(白云生处)读一读“生”的注释。产生白云的地方,那真可以说是高耸入云了。
⑥理解了诗句中难理解的词,现在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的意思。(指名发言,相机出示解释)
⑦想象一下,在这有人家的地方,还会有什么?(鸡鸣狗吠、菜园瓜架、小桥流水、牛羊成群、儿童嬉戏……)
⑧当杜牧走进深山,看到的只是“远上寒山石径斜”,却突然发现“白云生处有人家”。他此刻是什么心情?(高兴、惊喜)带着这样的心情,读一读这两句诗。个别读,齐读。
4.诗人看到如此美景,禁不住发出了这样的赞叹:读。
5.“坐”字和我们现在的理解完全不同,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因为)霜叶就是?(组词法:经霜的枫叶)
6.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自由说)在诗中眼中,霜叶红于二月花,霜叶的颜色是?(红色)
7.自古以来,很多大诗人都在诗句中写到霜叶。读一读这些诗句。
8.都是写霜叶,但是杜牧的这句“霜叶红于二月花”最为人称道,传诵至今。他是怎么写霜叶的?(和二月花进行对比)二月是春季,百花盛开,最是红艳的时候,但是霜叶比这二月花还要红。所以,枫叶经过秋霜的洗礼,才能叫做霜叶,才能红过二月花。请一位同学读一读,读出霜叶的红。
任务二:联系生平入诗情
1.读到这,你知道杜牧想借这首诗说些什么呢?让我们走进他的生平,自己读一读。教师补充:杜牧出生于权贵家庭,年少得志,他不仅在文学方面有很大的造诣,军事方面也有成就。但是33岁后,他遇到了一些挫折。不过他毫不畏惧,经历磨难后,更是创作了很多优秀诗作。
2.你觉得杜牧就像什么?(霜叶)是的,越是风吹雨打,他就越是坚强。他一生写了一千多首诗,但是对自己要求很高,在死前烧掉了大量作品,现在仅存二百多首诗。今天我们学的是其中一首佳作。
3.如果你就是诗人,看到深秋山中如此美景,你心中会是什么心情?(欢喜、赞叹)让我们带着热爱赞美之情再次深情地读一读这首诗。(生配乐朗读整首诗)
4.挑战背一背这首诗吧。
小结学习方法:在学习这首诗的过程中,我们用了多种方法理解词语:组词法、借助注释、结合图片、联系生活。这么多好方法,以后要学着用。
任务三:书写生字试默写
1.古人常常伤春悲秋,但是这首诗却歌颂了大自然的秋色美,体现出了诗人豪迈向上的精神,可以说是杜牧的代表作。我们来尝试默写一下,在此之前,先来学写这五个生字:寒、径、斜、枫、霜。重点提示①“寒”:观察一下这个字里有几个横笔画、几个竖笔画,横要写平,竖要直正。撇捺舒展。②“霜”:雨字头要写扁、拉长,下面的“相”要压扁一些。
2.跟着老师一起写一写“寒”和“霜”,在你的写字本上工工整整地把这五个生字都写两个,边写边记。
3.现在挑战默写一下整首诗吧,边写边想画面。写完以后,读一读,确保没有写错字。还可以同桌互评。
第三课时
回顾前知入新课:
1.经过前两首诗的学习,我们初步感受到了诗意之秋的魅力。
2.谁还记得我们用了哪些方法去理解诗中的词语?(组词法、借助注释、结合图片、想象画面、联系生活。)
3.下面就用上这些方法去学习最后一首诗。
任务一:多种方式解诗题
1.读一读这首诗的题目,都说“题为文眼”,从诗题中可以提取很多关键信息,读懂了诗题能帮助我们进一步读懂诗歌。
2.说说诗题的意思。引导学生用组词法扩充课题,师生共同交流,明确诗题的意思是——在夜晚写下自己看见的景物。
任务二:入情入境学古诗
1.请自由读诗,读准字音,并圈出有关秋天的词语。(请个别同学读诗,相机正音,提醒多音字“挑”及其意思。书写“挑”字。齐读古诗。)
2.唐朝诗人刘禹锡在秋天的夜晚看到了洞庭湖的秀美,宋代诗人叶绍翁在秋天的夜晚又有怎样的见闻呢?说说你们圈出的有关秋天的词语。(指名交流圈画的词语:梧叶、寒声、秋风。)
(一)解读前两句
1.江边的景物很多,诗人为什么要写“梧叶”呢?我们先来读读这句诗。古人认为,梧桐叶落是秋天来临的象征,很多诗人借梧叶表达心中的忧愁,元代的徐再思《水仙子·夜雨》就有这么一句: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
2.诗人说“江上秋风动客情”,这里的“客”是谁?(诗人自己)我们在王维的诗中就读到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此时的叶绍翁是在自己家乡吗?(不是)他之所以称自己为客,就是因为此时漂泊在外。我们再来读读前两句。为什么梧叶送的是寒声?结合在《山行》一诗中我们对“寒”字的理解,说说看。(秋天的风带着寒意,漂泊在外的诗人内心也感觉凄冷)
4.此时是秋天的夜晚,他坐在江上渔船里,秋风吹响梧桐叶,这风是冷的,这江面也是冷的。他的心情会是怎样?(动客情,动的是思乡之情。)
5.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的意思。
6.这冷冷的秋风,这凋零的梧桐叶,让客居他乡的诗人感到郁闷孤独,触动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一起读一读,读出诗人的孤独寂寞,要读得舒缓、低沉。
(二)感悟后两句
1.在这漆黑的夜晚,他看到了篱笆旁有一星光亮。所以他猜测?——知有儿童挑促织。
2.诗人怎么知道远处的灯火下是有儿童在“挑促织”呢?(也许诗人小时候和小伙伴一起“挑促织”,也许诗人看到过家乡的孩童夜里“挑促织”。)
3.挑促织的儿童和篱笆下的灯火又带给诗人怎样的感受?(诗人回忆起了自己的童年生活,思念起了家乡,心里温暖而明亮)
4.借助注释和插图,理解词语,说说这两句的意思。(指名说,相机出示解释)
5.秋风瑟瑟,梧叶飘落,夜寒,心也寒,但是这“一灯明”勾起了诗人的回忆以及对家乡的思念,它是诗人心中的明灯,是诗人心中升起的温暖与明亮。请用你的朗读把这份温暖和明亮传递出来——(生齐读“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语气要明快一些。)配乐读读整首诗。
任务三:比较异同解秋语
1.再读三首古诗,比较发现三首古诗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交流分享,相机小结。
①相同点:三首古诗描绘的都是秋天的景色,充满了诗情画意,表达了诗人真挚的感情。
②不同点:诗人描写的景物不同,抒发的感情也不同。刘禹锡表达的是对洞庭风光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杜牧抒发了对深秋山林景色的热爱和赞美,叶绍翁则抒发了身在异乡的自己对家乡的追忆和思念。
3.挑战诵三首古诗。(个别背,齐背)
布置任务:课下,请同学们选择一首诗,依据诗文和诗意,用画笔为这首诗配上图片,并在图上题写本诗,完成秋日之画。
结课:通过这三首古诗的学习,我们不仅领略了秋天的美景,体会到了诗人不同的情感,还积累了几种理解词语的好办法。希望大家能够学以致用!
【板书设计参考简图】
4 古诗三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