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第一中学北校区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临沂市第一中学北校区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行7bX
临沂一中高二年级第一次教学检测
语文试题
2025年10月
一、阅读(70分)
(一)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哲学家,对于人的了解,都需要对人性进行理解和把握。对人
性论的关注在中国哲学史上较之西方有过之而无不及。举凡于中国哲学稍有了解之人,
便能体会人性论在中国哲学史尤其是在儒家思想史上的基础性地位。张岱年曾指出,对
于人性论的注重是中国哲学特点之一。敞此,古往今来的大哲硕儒无不对此一问题格外
关注。
人性论不仅是作为一种思想,居于中国哲学思想史中的主干地位,并且也是中华民
族精神形成的原理、动力。要通过历史文化以了解中华民族之所以为中华民族,这是
个起点,也是一个终点。文化中其他的现象,尤其是宗教、文学、艺术,乃至一般礼俗、
人生态度等,只有与此一问题关连在一起时,才能得到比较深刻而正确的解释。基于对
人性论在中国思想史上重要地位的认识,徐复观写下了专著《中国人性论史·先秦篇》。
在徐复观看来,性善论实际上是儒家人性论的正统和主流。这一传统从孔子,经《中庸》,
到孟子始告完成。,
关于孔子的人性论,有人根据“克己复礼”的说法将孔子定性为性恶论帮。这绝对
算是石破天惊的观点,却是最缺乏说服力的观,点。“克己复礼”并不意味着孔子认为人
性中有恶或者说人性是恶的。人当然会作恶,但这是否属于入性的范畴,是需要厘清的。
孔子当然是主张以礼去约束人们,但是这个礼,“在孔子已转化为人所固有的德性及德
性的表征,‘复礼’是恢复人所固有的德性以显露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即便承认“克
己复礼”是对人的自然欲望的克制与约束,也不意味着礼是违逆人性的。因为所谓“克
己”的主体还是人自己,而不是外在的神、君、师、亲。如果说人性恶,那么人为什么
会出现“克己”的主体意识?孔子所谓“为仁由己”,恰恰可以说明他承认人具有这种
“为仁”的人性基础。,
为什么说子对人性的看法倾向于性善?这是由孔子的仁学思想体系所决定的。徐
复观先生对此有过精彩的分析。徐复观先生曾明确提出,孔学即仁学。孔子乃至孔门所
追求的、所实践的都是以仁为中心。《论语》一书就是一部“仁书”。这可以说是近代以
第1页共10页
扫描全能王创建

来学术界的主流看法。徐复观先生反对以“爱人”杂诠释和界定仁。他认为仅从爱人的
视角来理解仁,是对仁内涵的窄化,把握不到仁的真精神。他解释“天下归仁”时说:
“天下归仁,即天下皆被涵融于自己仁德之内,是人在自己生命之内所开辟出的内在世
界。而人之所以能开辟出此一内在世界,是因为在人的生命之中,本来就具备此一内在
世界(仁),其开辟只在一念之克己,·更无须外在的条件、折以接着便说‘为仁由?,
而由人乎哉'。”所以,“孔子既认定仁乃内在于每一个人的生命之内,则孔子虽未明说
仁即是人性,但如前所述,他实际是认为性是善的。在孔子,善的究极便是仁,则亦必
实际上认定仁是对于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根本的规定,亦即认为仁是作为生命根源的人
性”。所以,我们可以说“孔子的仁学的确奠定了先秦儒家人性论的总体逻辑构架”。
(摘编自宋立林《隐性的性善论:孔子的人性论再审视》)
材料二:
不可否认,卢梭的哲学倦承着西方哲学“认识你自己”的学脉。其《论人类不平等
的根源和基础》开卷就说:“我觉得人类的各种知识中最有用而又最不完备的,就是关
于‘人’的知识。我敢说,戴尔菲城神庙里唯一碑铭上的那句箴言的意义,比伦理学家
们的一切巨著都更为重要、更为深奥。”这里所说的“戴尔菲城神庙里唯一碑铭上的那
句箴言”,就是为苏格拉底所特别珍视的“认识你自己”。
但卢梭对于什么是“真正的哲学”的理解,却具有明显的中国特缸。在《论科学与
艺术》一文的末尾,卢梭写道:“德行啊!你就是纯朴的灵魂的崇高科学,难道非要花
那么多的苦心与功夫才能认识你吗?你的原则不就铭刻在每个人的心里吗?要认识你
的法则,不是只消返求诸己,并在感情宁静的时候谛听自己良知的声音就够了吗?”
一他认为道德的科学不需要花那么多的苦心与功夫才能认识,德行的原则就铭刻在每个
人的心里,主张返求诸己,谛听自己良知的声音,并认为这就是真正的哲学。这段话与
孟子、陆九渊和王阳明的“良知”说何其相似!
良知先于理性,是因为人性本善:人天生具有侧隐之心,“怜悯心在人类能运用任
何思考以前就存在着”。在这一点上,卢梭思想明显地受到孟子的人性本善学说的影响。
他宣林,“人生来是善的,种种制度才把人弄恶”,由此染批判社会制度对人的自然状态?
的扭曲。更重要的是卢梭对性善论的论证方式与孟子的论证方式的一致性,如休斯所指
出:“孟子和卢梭的观点中有一个引人注意的巧合:人不光被赋予了理性之外从善的直
觉、能力和倾向,并且卢梭的主要论证正是孟子所采用的一也就是人类无法对他同伴
们的痛苦和危险袖手旁观。理性的反思可能会揭示伸出援手所带来的利益,但施助的冲
动往往首先到来。这一点在人对动物和对人时都成立。呵护心中善的萌芽即是‘为人',
而放任它们枯死便不足以‘为人’。”
(摘编自许苏民《卢梅与中国哲学》)
第2页共10页
扫描全能王创建
回临沂一中高二年级第一次教学检测
语文答案
2025年10月
1.B
【解析】“历史文化是理解中华民族的起点和终点”错误。偷换概念,“人性论”才
是理解中华民族的起点和终点,而不是“历史文化”。
2.D
【解析】A.“这传统源于孟子的性本善学说”错误。根据材料一“这一传统从孔子,
经《中庸》,到孟子始告完成”可知,性善论传统并非源于孟子,而是从孔子开始。
B.“内涵不同”错误。“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强调人天生有仁义礼智四
种善端,卢梭提出德行的原则铭刻在人心,二者都认为善是内在的,意思有相通之
处。C.“但受中国哲学影响更为明显”强加比较。材料二只是说卢梭对于什么是“真
正的哲学”的理解具有明显的中国特征,不能得出受中国哲学影响更为明显的结论。
3.C
【解析】A.卢梭说怜悯心使我们不加思索地去援救受苦的人,直接体现了怜悯心先
于思考存在,符合划线句观点。B.暴君亚历山大因怜悯心而不敢看悲剧,怕被看
到叹息,说明这种怜悯心是一种自然的情感反应,不是经过思考的,符合划线句观
点。C.苏格拉底说要慎重考虑行事是否正当,强调的是经过思考来判断行为的正当
性,与“怜悯心在人类能运用任何思考以前就存在着”所表达的怜悯心的本能性、
先于思考的观点不符。D.孟子说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且不是
为了其他功利目的,体现了这种恻隐之心是本能的、先于思考的,符合划线句观点。
4.①首先直接指出这个观点缺乏说服力:·
②接着指出“克己复礼”并不意味人性是恶的:
③然后指出“礼”其实是人所固有的德性,不是违逆人性的:
④最后指出“克己”的主体是人自己,说明人有“为仁”的人性基础。
5.①卢梭认为人性本善(良知先于理性/人天生具有恻隐之心),《复活》中的聂赫留
朵夫不顾声名受损到狱中忏悔,求得自我救赎和精神复活,是性本善的体现。
②卢梭批判社会制度对人的自然状态的扭曲,《复活》中社会的不公造成了女主人公
玛丝洛娃的堕落。
③卢梭认为人类无法对同伴们的痛苦和危险袖手旁观,《复活》中的男主人公在法庭
上认出女主人公并且了解其悲惨遭遇之后,决定伸出援手。
【“认识你自己”不是卢梭的直接观点,不作为答题要点。答题时,把小说人物名字
写错,减1分】
第1页共8页
扫描全能王创建
回宾
6.C【解析】“不忍杀死它”错。原文“我从没见过比你更庞大、更美丽、更沉
着或更崇高的东西,老弟。来,把我害死吧。我不在乎谁害死谁”,老人对强大有力、
挣扎求生的大鱼有敬爱与尊重,这也是他给自己打气,鼓舞自己战胜大鱼的心态。
7.D
【解析】歌颂了征服自然的美。
8.①此处是老人在身体极度疲惫状态下的自我鼓励,表现出超凡的勇气和坚韧,充
分体现“硬汉精神”;②揭示了人在面对困难、挑战时要不言败、敢斗争的主题。
9.(1)冷静:①叙述视角造成的冷静客观。文章采用第三人称限知视角,作者隐藏
在叙事背后,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②语言表达冷静客观。文中少用修饰,用朴
素的语句直接呈现场景和形象,充满内在张力。
(2)密实:①细节密集。老人与大鱼较量的过程是由丰富而关联密切的细节构成,
使小说内容充实。②意蕴丰厚。文章用象征、隐喻手法,使老人与大鱼的故事蕴
含着丰富的哲理思考和人生启示。
【三条6分,其它角度言之成理可的情给分】
10.BEG
11.D
【解析】A项,取独/音节助词。(单元研习任务里有“之”的总结)B项,
都是使动用法。C项,贿赂/财货。D项,疑问代词/于是(课本注释有)
12.C
【解析】“自己就是这个王者”错误,孟子认为自己是辅佐王者平治天下的
人,亦即前文所说的“名世者”。
13.真理在近处却到远处寻找它。只要人人都亲爱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的长辈,天
下就太平了。(一处1分,共4分)
14.①接受宋国馈赠的理由是外出远行需要路费;2)接受薛国馈赠的理由是为了防
备不测需要用钱买武器;③拒绝齐国是因为无缘无故接受别人的钱财就是受贿。
【参考译文】
文本一:
孟子说:“桀和纣丧失天下,是由于失去了老百姓;失去了老百姓,是由于失去
了民心。获得天下有方法:得到了老百姓,就得到天下了。获得老百姓有方法:赢
得了民心,就得到老百姓了。赢得民心有方法:他们所想要的,给予他们并为他们
聚积起来,他们所厌恶的不要加在他们头上罢了。”
孟子说:“自己残害自己的人,不能和他有所言谈;自己抛弃自己的人,不能和
他有所作为。言谈破坏礼义叫做自己残害自己:自以为不能依据仁、遵循义来行事,
叫做自己地弃自己。仁是人们安适的精神住宅,义是人们行为最正确的道路。空着
安适的住宅不去居住,舍弃正确的道路不去行走,可悲啊!”
孟子说:“真理在近处却到远处寻找它。只要人人都亲爱自己的父母,尊敬自己
的长辈,天下就太平了。”
孟子说:“冉求当了季康子的总管,不能改变他的作凤,田赋反而两倍于从前。
第2页共8页
可好只
扫描全能王创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