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临沂一中南校区2025级第一次月考试题(历史)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70分1.(2025郑州期末)河南省新郑市的裴李岗遗址距今约8000年,考古学者在其中发现了石镰、石磨棒,大量炭化果壳、少量植物种子,有粟、枣等,猪、狗等动物遗骨和公共墓地,还发现出土遗物中可能有麻纤维。据此可以推断,该遗址( )A.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B.石器主要以打制方法制作C.已经出现了原始农业 D.社会的贫富分化较为明显2.(2025太原期中)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良渚遗址,是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并出现阶级分化和统一信仰体系的早期区域性国家。下列考古发现能直接佐证当时已经出现阶级分化的是( )A.体量巨大的炭化稻谷堆积 B.少数墓葬中发现精美玉器C.分布较密集的村落和墓地 D.玉器上完整的神人兽面纹3.(2025连云港期末)考古发现,在内蒙古赤峰大甸子遗址出土二里头风格的陶爵和陶鬶;在浙江、上海一带马桥文化中出土二里头文化的陶觚;在四川三星堆出土二里头文化风格的铜牌饰。这些发现说明,当时( )A.区域间文化交流频繁 B.中原王朝统治范围不断扩大C.手工业生产技术成熟 D.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4.(2025南通期末)据《尚书》记载,商代大臣伊尹放逐暴虐乱德的商王太甲三年,直到太甲悔悟才归政于他;商王盘庚为迁都于殷,多次召开贵族议事会和国人大会与大臣、民众沟通协商。这些记载反映出当时( )A.君权相权矛盾尖锐 B.仁政思想深入人心C.国人舆论影响朝政 D.商王权力受到制约5.(2025青岛期末)有学者在论述中国古代某政治制度时指出:“夫但论亲族之远近,则自六世而往,皆为路人矣,唯共宗一别子之正嫡,则虽百世而团结不散。”该学者论述的制度是( )A.内外服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井田制6.(2025福州期末)西周初期重用殷遗民在内的异姓史官,并让他们负责记录国家大事和重大典礼。这一举措旨在( )A.增强政权认同 B.加强地方管控C.传承史学传统 D.推行分封制度7.(2025东莞期末)西周时期,买卖双方通常会订立交易券书。西周中期的倗生簋铭文记载了格伯与倗生以券书为凭互易骏马、良田的事例,双方交易时由官府指派官员现场查看,确定了田界的边道。材料表明当时( )A.商业货币尚未出现 B.重农抑商严重C.土地兼并现象频繁 D.商业行为规范8.(2025惠州期末)有学者认为,夏商西周王朝国家的结构是复合制的,位于中央的王国是王朝内的“国上之国”,位于周边的诸侯邦国是王朝内的“国中之国”,整个王朝国家都以王为“天下共主”。该学者认为夏商西周时期( )A.血缘与政治联系密切 B.早期国家初始形态显现C.统一之下隐含松散性 D.中央集权体制逐步形成9.(2025太原期中)《礼记》中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西周统治者认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这反映了商周时期( )A.治国理念转变 B.王权大于神权C.儒家思想兴起 D.礼乐制度确立10.(2024泉州期末)西周初年,周成王授予齐国征伐小国之权。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大国不经授权兼并小国成为常态。这反映当时( )A.思想文化空前活跃 B.周天子权威消失殆尽C.分封制度遭到破坏 D.诸侯国经济快速发展11.(2025潍坊期末)《诗经》中有大量关于贵族欢宴场面的描写。周初的描写往往突出贵族对天子的忠诚,如“百辟卿士,媚于天子”。共和行政后的描写则更强调贵族间的兄弟情谊,如“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这一变化折射出( )A.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B.宗法血缘关系逐渐强化C.家国同构观念日益消亡 D.传统等级秩序渐趋松动12.(2025肇庆期末)公元前9世纪,楚国先祖雄渠自称“我蛮夷也”;楚国崛起后,其国君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黄帝之孙)”。这一变化说明先秦时期( )A.不同地区文化差异消失 B.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C.国家统一成为社会共识 D.传统礼乐制度受到冲击13.(2025清远期末)“中国”一词的最初含义是指居于中原地区的华夏族建立的政权。春秋时期,秦、楚等国不在“中国”之内;而战国时期,则逐渐被囊括在“中国”的范畴中。这一变化有助于( )A.巩固周天子的权威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C.消除各民族间差异 D.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外传14.(2025无锡期末)1956年河北兴隆大副将沟发现燕国的冶铁遗址,出土了一批铁范,共计四十八副八十七件,农具范有二十八副五十一件。据此可以推断这一时期( )A.铁犁牛耕开始出现 B.农耕技术有所发展C.华夏认同不断增强 D.燕国实现富国强兵15.(2025东莞期末)战国时期,吴起提倡“罢无能,废无用,捐不急之官,塞私门之请”;墨子倡导“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荀子认为“德必称位,位必称禄,禄必称用”。这些主张体现了( )A.贵族政治的瓦解征兆 B.以德治国的政治构思C.国家统一的时代趋势 D.思想融合的社会现象16.(2025石家庄期末)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不同学派之间互相评价的现象。《墨子》评价儒家“累寿不能尽其学,当年不能行其礼……其道不可以期世,其学不可以导众”,而孟子则评价墨家“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由此可见( )A.儒墨思想趋向融合 B.儒家思想已经获得正统地位C.墨家主张隆礼重法 D.阶级立场差异影响价值评判17.有位学者在论及三公九卿时说:“论其性质,均近于为王室之家务官,乃皇帝之私臣,而非国家之政务官,非政府正式之官吏”,政府“有几处亦只是一个家庭规模之扩大”。此材料表明( )A.三公九卿之间各司其职 B.王室与政府管理职责分开C.权力结构体现家国色彩 D.三公九卿之间互相牵制18.(2025无锡期末)2002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龙山里耶古城发现了36000余枚秦简。简文中出现了“洞庭郡”的郡名,洞庭郡在传世文献中从未出现过。据此可知( )A.文献记载不具备可信性 B.秦简更具史料价值C.考古发现拓展历史认知 D.历史结论无法确定19.(2025太原期中)秦在灭六国的过程中,改变之前以社会自治领袖为里吏的传统,规定典、老由县级官府任命,且由无爵年长者出任。这一变化表明( )A.国家权力渗透到基层 B.社会基层组织的形成C.地方拥有较大自主权 D.地方管理体系的完备20.(2025青岛期末)秦朝建立后,统一车轨、文字,颁行法律,编制户籍。这些措施旨在( )A.巩固国家统一 B.促进经济发展C.完善基层治理 D.普及文化教育21.(2025芜湖期末)秦朝建立后,为征服西南夷,修建“五尺道”;为控制岭南,修建穿越五岭屏障的“新道”;为抗击匈奴,修建“直道”;为将长城防区贯通一线,修建“北边道”。秦朝修建这些道路是为了( )A.加强中央集权 B.防止六国叛乱C.抗击匈奴袭扰 D.巩固君主专制22.(2025佛山期末)秦代商人有专门的户籍,称为“市籍”。据《史记》《汉书》记载,秦政府将“有市籍者”乃至其子孙都送去戍边。据此可知,秦代( )A.户籍管理制度混乱 B.赋税徭役征发繁重C.推行抑制商人政策 D.鼓励发展边疆经济23.(2024沈阳期末)秦统一之后,秦始皇多次到各地巡视,并留下许多石刻,《峄山刻石》中称:“一家天下,兵不复起”;《琅琊刻石》中述:“人迹所至,无不臣者”;《碣石刻石》中言:“黎庶无繇,天下咸抚。”秦始皇此举主要意图是( )A.大力宣扬自己的显赫功绩 B.彰显强大国力C.加强对于地方的有效治理 D.构建国家认同24.(2025青岛期末)汉高祖与大臣“杀白马盟誓”:“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汉景帝时,削减诸侯封地。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平定叛乱巩固国家统一 B.编户齐民促进经济发展C.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 D.治国思想发生重大转变25.(2025惠州期末)汉初,权力的争夺者多是实权在握的功臣和被授予大量封地的皇家子侄,汉武帝以后则变成了外戚、宦官、宠臣等。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专制皇权的加强 B.宗法血缘关系的强化C.选官制度的变化 D.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26.(2025南通期末)汉武帝时期,设十三州部刺史,其职责是“六条问事”,一条针对不法豪强,五条针对“二千石”的郡国守、相的不法行为,其余不问;察举制突出了以“德”“能”“文”等考选官员的价值取向。这些举措( )A.扩大了官员监察职能 B.提升了中朝的地位C.规范了地方行政制度 D.巩固了大一统国家27.(2025南京期末)《归义羌人名籍》木简出土于甘肃敦煌悬泉置遗址。该简是羌人归义者的登记名册,名册上先标明“归义”二字,而后记录他们的族属、身份、名字等信息。据此可知,西汉时期( )A.西南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B.军阀割据局面愈演愈烈C.政府加强对边疆的管理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28.(2025惠州期末)东汉光武帝时设立“举谣言”制度,以民间歌谣反映的民意来评价州郡官员的吏治得失。在此制度激励下,东汉涌现出一批亲民、清廉、以骄人治绩赢得民众歌谣赞颂的名臣。这一制度( )A.完善了刺史制度 B.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C.保障了吏治清明 D.拓宽了官员考核方式29.(2025日照期末)东汉末年,黄巾军起义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汉政府改刺史为州牧,并派重臣出任,统领地方的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这一做法( )A.埋下了军阀割据隐患 B.抑制了豪强地主势力C.强化了对地方的监察 D.扭转了社会动荡局面30.(2025清远期末)1942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额济纳河东岸查科尔帖汉代烽燧遗址发现了“查科尔帖纸”。纸上有文字7行,共50字,能辨认出“兵器”“转运”等20字,可考据的年代约为公元前86年至公元89年之间。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蔡伦改进的造纸术得到推广 B.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汉代C.战争牵引并推动造纸术发展 D.纸是汉代的主要书写材料31.(2024郑州期末)魏晋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政权,任命儿子刘聪为大单于,当时既有大单于台,又有三公府、尚书省。刘聪“究通经史,兼综百家之言……善属文,著《述怀诗》百余篇,赋颂五十余篇”。上述现象( )A.体现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 B.加速了少数民族政权的更迭C.助推了南北方的经济文化交流 D.削弱了匈奴贵族的政治地位32.(2025清远期末)下表为南朝齐陈时期两位地方官的事迹的相关记载。据表可知,二者都致力于( )朝代 官员 事迹齐 孙谦 常勤劝课农桑,务尽地利,收入常多于邻境陈 姚察 时邑境萧条,流亡不反,(察)轻其赋役,劝以耕种,于是户口殷盛A.民众负担的减轻 B.农业技术的改进C.基层民众的教化 D.江南地区的开发33.(2025郑州期末)南朝时,会稽郡“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值)一金”。荆州“田土肥美”,地跨“南楚之富”。建康“市廛列肆,埒于二京(长安、洛阳)”。这一现象( )A.体现经济重心已完成南移 B.加剧南北经济的不平衡C.缘于门阀士族政治的瓦解 D.得益于北方人口的南迁3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地区钱币的作用严重萎缩,百姓购买物品和计算物价普遍使用布帛或谷物,东晋南朝的钱币流通则相对广泛。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北方自然经济解体 B.北方物资大量剩余C.南方成为经济重心 D.南方社会相对稳定35.(2024济南期末)下表中南北朝时期部分少数民族政权统治者的言行意在( )族属 政权 自称匈奴 大夏 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鲜卑 北魏 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鲜卑 北周 宇文氏则称“其先出自炎帝神农氏”A.实现华夏认同 B.促进经济发展C.寻求政治认同 D.统一黄河流域二、材料题:36.(2025大连期末)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 汉武帝亲自主持政务之后,他频繁任免丞相,在位54年间,先后用相12人。其中除4人在任上正常死亡之外,有3人被免职,2人有罪自杀,3人下狱处死。汉武帝还特意从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选用人才,担任参与国家政治中枢主要决策的侍中、常侍、给事中等职,让他们能够出入宫禁,随侍左右,顾问应对,参议大政。这些成为近臣的官员,身份相当于皇帝的宾客和幕僚。班固在《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后的赞语中列数当时许多身份低下者受到识拔,指出正是由于汉武帝的独异的文化眼光,使得这些人才不致埋没,于是“群士慕向,异人并出”,形成了历史上引人注目的群星璀璨的文化景观。不过,这一现象的出现,并不完全如班固所说,完全是汉武帝个人的作用。群星的闪耀,是因为当时社会文化的总体背景,曾经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中并不多见的晴空。——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执政期间在政治、思想、民族关系方面的主要举措,(10分)并对此进行评价(6分)。3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东晋南朝的江南经济,仍然是一个以农业为主导,农、工、商依次发展的基本格局,农业在经济中占有首要地位。与汉魏相比,此时期铁犁、牛耕已逐渐普及,作物种类增多,粮食单位面积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手工业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较为突出的是纺织、冶铸、造船、制瓷和造纸业。这一期间,商业仍相当活跃,海外贸易和国内的南北贸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商品市场也有相当的规模。——摘编自朱绍侯、齐涛、王育济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西晋末年以来,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广泛散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并在各地形成许多新聚落。移民浪潮对东晋南朝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土地开发,产生了殊为深远的影响。——摘编自童超《东晋南朝时期的移民浪潮与土地开发》(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东晋南朝江南经济发展的表现。(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东晋南朝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8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