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九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青岛市城阳第九中学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城阳九种2025-2026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阶段检测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共 44 分)
1.(4 分)读下面这段文字,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轻轻地打开语文课本,眼前花团锦簇,美不胜收:跟轻风流水应和 着的牧童的笛声传递着春的气息;那可爱的水藻 把终年 zhù 蓄的绿色奉献给济南的冬天;还有那天空洒下的丝丝细雨,让你感受到秋的静 mì ,
应和 水藻 zhù 蓄 静 mì ,
2.(3 分)下列各组词语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花枝招展 化妆 急躁 婵娟
B. 呼朋引伴 响晴 娇媚 晰沥
C. 披蓑带笠 铃铛 哄托 端庄
D. 苍海桑田 萧瑟 竦峙 天崖
3.(3 分)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如之前所料,八班在学校经典诵读比赛中获得冠军,全班同学喜出望外。
B. 各地应该重视人才,让人才进发出创新的活力,让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
C. 他博学多闻,口才绝佳,经常显出一种咄咄逼人的气势,让人敬佩!
D. 我们每年都在家乡植树,现在,那里的树已是花枝招展,鸟儿也回来了。
4.(3 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每当夜幕降临,千灯湖上千灯竞放,湖光灯色融为一体,使人喜出望外,流连忘返。
B. 无人机组成的飞机表演编队在辽阔的天幕下翩翩起飞,花枝招展,与华灯交相辉映。
C. 班级辩论会上,正方主辩滔滔不绝、言语犀利,咄咄逼人,让人感觉不太舒服。
D. 为了迎接艺术节的汇演比赛,同学们小心翼翼地编排了一支舞蹈,希望能一举夺冠。
5.(3 分)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学校开展的 “三人行” 主题活动,掀起了同学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的热潮,增进了彼此的友谊。
B. 通过这次测试,我明白了 “是否真的尽力,结果会告诉你” 的道理。
C. 根据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统计结果,2023 年一季度,国内旅游总人次 12.16 亿,比上年同期增加约 3.86 亿。
D. 劳动节的孙水河公园花团锦簇、热闹非凡,是一个美丽的地方。
6.(3 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济南的冬天》的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B.《雨的四季》一文写的不是某个特定地域、特定季节的雨,而是展现雨在春夏秋冬不同季节中的不同形象和特点,写四季的雨景和人的感受,表达了作者热爱雨、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C.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是后人加的。乐府诗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D. 律诗是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形式固定。一般每首八句,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颈联、颔联一般要对仗。
7.(3 分)下列有关文学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朋友时,常用 “家” 等谦辞,如 “家父” 又叫 “家严”“家君”,“家母” 又叫 “家慈”;“令弟、令妹、令侄” 中的 “令” 是敬辞,用于称呼对方的亲属。
B.《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编写的一部志人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至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
C. 泰戈尔是印度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园丁集》《飞鸟集》等,获 1913 年诺贝尔文学奖。课文《金色花》是他的一首散文诗。
D.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通过对济南冬天风景的描述,充分体现了作者对济南的冬天的喜爱之情,对济南这座城市的热爱之情,以及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8.(3 分)下列对诗句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第一句诗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
B. 第二句诗的意思是:旧年尚未过去,江上已显露春意。
C.“日生残夜”“春入旧年” 都表时序匆匆交替,怎不叫身在异乡的诗人更生思乡之情?
D. 诗人将 “日” 与 “春” 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9.(3 分)下面对《天净沙 秋思》这首曲作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此曲题目为 “秋思”,可理解为游子于秋季满怀着故园之思。
B.“小桥流水人家” 一句幽静安适,反衬出游子的孤独忧愁,并未抚慰游子之心。
C. 全曲未出现 “秋” 字,却通过具有典型特征的景物(如枯藤、老树、昏鸦等)渲染了深秋的环境与氛围。
D. 这首小令尾句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直抒胸臆,表现了游子远离家乡、漂泊在外的孤寂愁苦。
10.(共 10 分)古诗文填空
让我们跟着古人走进丰富多彩的古诗世界,有描写景物的佳句,有真挚悠悠的诗情。曹操以 “① ,② ” 描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王湾船行江中,视野开阔,心潮澎湃,吟诵出 “③ ,④ ” 的诗句,对偶精妙,情绪饱满;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用拟人的方式来抒写志同道合友情的诗句是:“⑤ ,⑥ ”;马致远在《天净沙 秋思》中直抒胸臆,用 “⑦ ,⑧ ” 表达天涯游子的孤独惆怅;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用 “⑨ ⑩ ” 表达思乡之情。
11. 名著阅读。(共 6 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哥儿,你牢牢记住!” 她极其郑重地说,“明天是正月初一,清早一睁眼睛,第一句话就得对我说:‘阿妈,恭喜恭喜!’记得么?你要记着,这是一年运气的事情。不许说别的话!说过之后,还得吃一点福橘。” 她又拿起那橘子来在我眼前摇了两摇,“那么,一年到头,顺顺流流……”
(1)(2 分)以上文段出自鲁迅的散文集《 》,选段中的她名叫______。
(2)(2 分)文段表现出 “她”的性格特征。
(3)(2 分)《朝花夕拾》是鲁迅的一本 (体裁)集。在《朝花夕拾》中,写 “宠物” 的文章是《 》。
二、阅读理解(共 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20 分)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2.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8 分)
①俄而雪骤( )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
③相委而去(委: )
④下车引之(引: )
13.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①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译文:______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译文:______
14. 下面将谢道韫的话和谢朗的话进行对比,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A.“柳絮因风起” 一句较 “撒盐空中” 一句更有画面美,写出了大雪漫天的氛围。
B.“柳絮因风起” 一句较 “撒盐空中” 一句更具想象性,并非 “更写实”,“撒盐” 更贴近雪的形态(颗粒状)。
C.“柳絮因风起” 一句较 “撒盐空中” 一句更有诗歌意蕴,以春景(柳絮)喻冬景(雪)非常巧妙。
D.“柳絮因风起” 一句较 “撒盐空中” 一句情感更饱满,表现出了诗人对大雪的喜爱。
15. 选择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 )(3 分)
A. 寒雪日内集 / 海日生残夜
B. 陈太丘与友期行 / 行之有效
C.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 言而有信
D. 期日中 / 遥遥无期
16. 下列选项中的称呼属于谦称的是( )(2 分)
A. 令尊 B. 贵校 C. 家严 D. 令堂
(二)现代文阅读(16 分)
母亲的味道
①母亲的习惯做派和别的女人完全不同,她像男人一样抽烟,喜欢盘腿坐在床上,嗓门粗大,说话的语气总像跟人吵架。最让我无法忍受的是母亲身上的味道,又酸又臭,稍微靠近一些,便呛得我头晕恶心。后来我知道,母亲是有狐臭。都说狐臭会遗传,我却没有,反而对气味格外敏感。这使我在懂事之后,开始远远地避开母亲。
②我 10 岁那年,父亲在为人盖房时从二楼摔下来去世了;从此,母亲在菜市场租了一个摊位卖鱼,一年四季穿着高筒胶鞋在水渍里蹭来蹬去。每天晚上,母亲收摊回来,人都会累成一堆泥。我给母亲温一盆洗澡水,洗好碗后便躲进自己的房间里。可是最终还是被母亲喊出来给她搓背,母亲的身上又添了浓烈的鱼腥味,和着难闻的狐臭味,我几乎无法呼吸,胡乱搓几把,便逃也似的离开。
③那年冬天,因为城市改造重建,那个菜市场被拆除,母亲失业了。母亲的失业,意味着这个家失去了最坚实的支撑,也意味着我的大学梦将成为一个泡影。那些夜里,母亲似乎一直在咳嗽,有一次,我被母亲的咳嗽声惊醒,我走到母亲的房前,房门虚掩着,母亲背对着我在擦父亲的照片,我听见母亲对着照片说:“…… 真真这丫头从小心气就高,我不能把她给耽误了……”
④我站在门外,心突然又酸又软,泪水成串地滴落下来……
⑤母亲终于找到了新的工作,是在一家医院里打扫卫生。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赶到医院,拖地板,洗马桶,在八点之前,要把整幢楼的卫生全部打扫完毕。这份又脏又累没有人愿意干的活,母亲却做得很开心。她身上的味道越来越复杂,有时是刺鼻的消毒药水的味道,有时是清洗剂的淡淡香味。不知道是不是因为太熟悉的缘故,母亲身上的狐臭味越来越淡,到后来,我竟闻不出那种气味了。
⑥后来,我如愿以偿,考进北京读大学。每隔一段日子,母亲准时寄钱和信来,总是说让我安心念书,说自己很好…… 薄薄的信纸上,仍然是母亲特有的复杂味道。大二的寒假,我回家过春节,在小城下车,已经是夜里十点。地上薄薄的一层雪,寒气逼人。我走出车站,搓着冻僵的双手,急步往家赶。刚出车站,就听见一声熟悉的吆喝:“烤红薯,香甜的烤红薯……” 是那个我一直听了二十年的口音。我慢慢走过去。直到我走近,母亲才怔了怔,扑过来为我拍肩上的雪,一把把我拉到炉子旁,把一个烤红薯塞在我手里,一迭声地问我:“冷吗?累吗?甜吗?” 母亲身上满是烤红薯香甜的味道,很浓很浓的香味。
⑦那夜我帮母亲推着车一起回家,一路上母亲絮絮叨叨说了很多。母亲说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医院的活人家不让做了;母亲说一斤烤红薯能挣三毛钱,卖一天,也能挣不少钱呢;母亲还说,我有钱,你在学校一定不能替我省钱,要吃好……
⑧我跟在母亲身后,看着母亲瘦小的背影和迟缓的步履,什么话都说不出,泪悄悄地模糊了双眼。
⑨研究生毕业后,我拒绝了北京好几家大公司的挽留,执意回了老家那个小城。母亲很歉疚:“都是我,不然你留在北京发展多好。咱这小城,委屈你了。” 我笑着跟母亲开玩笑说,北京再好,没有妈妈,也是一座空城。母亲笑,不再说什么,起身收拾碗筷,却背过身,手在脸上迅速地抹了一下,又抹了一下。
⑩回家以后,帮母亲洗澡,成了我每天必做的功课。每当这时,母亲身上的狐臭味、鱼腥味、汗酸味、香烟味、消毒水味、烤红薯味、油烟味…… 那为了养活一个家而产生的味道,此刻全都消失殆尽。
我闻到的,是纯粹的、芬芳的、淡而舒缓的芳香,这才是母亲真正的味道。
17.(4 分)文章围绕母亲主要写了四件事,请根据表格中的提示,简要概括其余两件事。
事件 主要内容概括
① ______
② 失业后担心 “我” 的学业,半夜向父亲的照片诉说。
③ ______
④ 买烤红薯供我上大学
18.(3 分)结合语境,从描写角度赏析第⑨段中画线句子。
母亲笑,不再说什么,起身收拾碗筷,却背过身,手在脸上迅速地抹了一下,又抹了一下。
赏析:______
19.(6 分)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作答。
20.(3 分)请结合文章,分析第①段的作用。2025-2026 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学期阶段检测试题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共 44 分)
1.(4 分)贮;谧(每空 2 分,错字、别字均不得分)
2.(3 分)A
解析:A 项无错别字,但需注意 “急躁” 书写规范;B 项 “晴朗”“娇媚” 等词书写正确;C 项 “披蓑戴笠”“烘托” 无误;D 项所有词语书写均规范,无错误,故为正确答案。
3.(3 分)B
解析:A 项 “喜出望外” 指意外惊喜,与 “正如之前所料” 矛盾,使用不当;B 项 “各得其所” 指让人才得到恰当安排,符合 “重视人才、发挥其优势” 的语境,使用正确;C 项 “咄咄逼人” 含贬义,形容气势盛、不友善,与 “让人敬佩” 的积极语境不符;D 项 “花枝招展” 用于形容女子打扮艳丽,不能修饰 “树木”,使用对象错误。
4.(3 分)A
解析:A 项 “喜出望外” 体现千灯湖夜景带来的意外美感,“流连忘返” 表现对美景的留恋,符合语境;B 项 “花枝招展” 不能用于无人机编队,对象错误;C 项 “咄咄逼人” 含贬义,与辩论会 “积极交流” 的氛围冲突;D 项 “小心翼翼” 形容谨慎,与 “编排舞蹈” 需 “精心设计” 的语境不匹配,应改为 “精心”。
5.(3 分)C
解析:A 项 “互帮、互助、互学、互进” 中 “互帮” 与 “互助” 语义重复,可删其一;B 项 “是否尽力”(两面)与 “结果会告诉你”(一面)搭配不当,删去 “是否”;C 项语句通顺,无语法错误;D 项 “劳动节的孙水河公园” 中 “劳动节” 修饰 “公园” 逻辑稍欠,可改为 “劳动节时的孙水河公园”,但相比之下 C 项无明显语病。
6.(3 分)C
解析:《观沧海》是东汉末年曹操的乐府诗,属于古体诗,而非 “汉代乐府诗”(汉代乐府诗代表如《孔雀东南飞》《木兰诗》),C 项 “汉代乐府诗” 表述错误,其余选项均正确。
7.(3 分)A
解析:A 项中 “家” 字谦辞的使用范围表述不完整 ——“家” 用于称呼自己的长辈(如家父、家母)或同辈中年长亲属(如家兄),称呼同辈中年幼亲属需用 “舍”(如舍弟、舍妹),A 项疏漏此点,为错误选项;其余选项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均正确。
8.(3 分)C
解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通过时序交替,表达诗人对未来的希望与积极向上的心态,并非 “更生思乡之情”,C 项品析偏离诗句主旨,其余选项解读均正确。
9.(3 分)B
解析:“小桥流水人家” 以幽静安适的乐景,反衬游子的孤独愁苦(以乐景衬哀情),并非 “并未抚慰游子之心”—— 这种反衬恰恰强化了游子的思乡之苦,B 项理解有误,其余选项均正确。
10.(共 10 分)
①水何澹澹;②山岛竦峙;③潮平两岸阔;④风正一帆悬;⑤我寄愁心与明月;⑥随君直到夜郎西;⑦夕阳西下;⑧断肠人在天涯;⑨乡书何处达;⑩归雁洛阳边(每空 1 分,错字、漏字、添字均不得分)
11.(共 6 分)
(1)《朝花夕拾》;阿长(或长妈妈)(每空 1 分)
(2)迷信、朴实,对 “我” 充满关爱(或 “希望‘我’一年顺利”)(2 分,意思对即可,需体现 “迷信” 和 “关爱” 两层含义)
(3)《狗 猫 鼠》(2 分)
二、阅读理解(共 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20 分)
12.(8 分)
①骤:急;②因:趁、乘;③委:舍弃;④引:拉,牵拉(每空 2 分,意思对即可,以课本注释为准)
13.(4 分)
①兄长的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差可拟” 译为 “大体可以相比” 1 分,语句通顺 1 分,共 2 分)
②您和我的父亲约定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家君” 译为 “我的父亲”、“期” 译为 “约定”、“无信” 译为 “不讲信用”,共 1 分;语句通顺 1 分,共 2 分)
14.(3 分)D
解析:谢道韫与谢朗的比喻均是对雪的形态描写,未明确体现 “对大雪的喜爱”,D 项 “情感更饱满,表现出诗人对大雪的喜爱” 属于过度解读,表述错误,其余选项对比分析均正确。
15.(3 分)C
解析:A 项 “日” 分别为 “日子”“太阳”,含义不同;B 项 “行” 分别为 “出行”“实行、做”,含义不同;C 项 “信” 均为 “信用”,含义相同;D 项 “期” 分别为 “约定”“期限”,含义不同。
16.(2 分)C
解析:A 项 “令尊”(对方父亲)、B 项 “贵校”(对方学校)、D 项 “令堂”(对方母亲)均为敬称;C 项 “家严” 指自己的父亲,为谦称。
(二)现代文阅读(16 分)
17.(4 分)
③母亲失业后在医院打扫卫生,承担家庭重担,“我” 逐渐适应她身上的味道,甚至闻不到狐臭味;
④**“我” 考进北京读大学后,母亲卖烤红薯赚钱供 “我” 读书,大二寒假 “我” 回家时,母亲在车站外卖烤红薯迎接 “我”(每点 2 分,需与①②的概括逻辑一致,包含 “事件” 和 “‘我’的反应 / 关联”,意思对即可)
18.(3 分)
该句运用动作描写 **(“起身收拾碗筷”“背过身”“手在脸上迅速地抹了一下,又抹了一下”)和神态描写(“笑”)。“笑” 体现母亲听到 “我” 放弃北京工作回到小城时的欣慰与感动;“背过身”“迅速抹脸” 则含蓄写出母亲因 “我” 为她放弃更好发展机会而感动落泪的细节,既表现母亲对 “我” 的疼爱,也暗含她因 “委屈”“我” 而产生的愧疚,生动展现母子间深厚的情感(描写角度 1 分,赏析内容 2 分,意思对即可,需结合具体动作、神态分析情感)
19.(6 分)
①坚韧顽强:父亲去世后,母亲独自支撑家庭,先后从事卖鱼、医院打扫卫生、卖烤红薯等辛苦工作,面对失业、劳累等困境从不抱怨,始终积极面对;
②关爱子女:为实现 “我” 的大学梦,母亲默默承受工作艰辛,从不向 “我” 诉说难处,还反复叮嘱 “我” 在学校不要省钱、要吃好;
③朴实善良:“我” 放弃北京工作回到小城,母亲没有理所当然,反而因觉得 “委屈”“我” 而心生歉疚,展现出朴实无私的性格(每点 2 分,需结合文章具体事例分析,意思对即可,需体现 “坚韧”“关爱”“朴实” 三个核心特质)
20.(3 分)
①内容上:交代母亲的特殊习惯(抽烟、盘腿坐、嗓门大)和身上的狐臭味,以及 “我” 对母亲味道的排斥与躲避,塑造母亲初期在 “我” 心中的形象,为下文 “我” 对母亲情感的转变(从排斥到理解、关爱)做铺垫;
②结构上:以 “母亲的味道” 为核心线索开篇,引出下文围绕母亲味道展开的事件(卖鱼的鱼腥味、医院的消毒水味、烤红薯的香甜味等),使文章结构清晰、脉络连贯(内容作用 2 分,结构作用 1 分,意思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