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一教育联盟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一教育联盟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一教育联盟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试卷
( 试卷分值:50分 考试时长:50分钟 )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考古研究表明,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遗址位于长江上游地区。若外国游客想实地参观该遗址,应前往的省份是( )
A.陕西省 B.北京市 C.云南省 D.浙江省
2.如果你去陕西旅游,你可以参观的原始人遗址是( )
A.蓝田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 C.元谋人遗址 D.马坝人遗址
3.2022年,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出土了一具较为完整的古人类头骨化石——“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证实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演化史。这说明“郧县人”化石的出土是( )
A.认识史前社会的依据 B.证实神话传说的史料
C.探究原始农耕的钥匙 D.开始父系氏族的标志
4.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的原始人类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
5.下列有关我国境内古人类及其生活情况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
B.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
C.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
D.上古人类的外貌跟现代人没有差别
6.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下列现象属于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的是( )
①农作物的种植 ②家畜饲养的出现 ③定居生活 ④磨制石器 ⑤早期国家的建立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⑤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7.下图中建造不同房屋的决定性因素是( )
A.自然条件 B.生活习惯 C.生产工具 D.劳动技术
8.某校组织学生开展了“中华文明探源之旅”研学活动,学生们在陕西西安半坡村这一站可以看到( )
A.干栏式建筑 B.木结构水井 C.出土的粟 D.使用天然漆
9.在大汶口晚期墓葬中, 明显地分成大墓和小墓群。大墓中,死者往往随葬大批财物,有的随葬陶器多达120多件,甚至有镂花象牙简、鳄鱼鳞板、玉铲、宝贝、龟甲等珍奇物品。而其他许多小墓只有才容得下尸体的小坑,除一具白骨外别无他物。材料表明这一时期( )
A.生产力水平提升 B.聚落形成发展
C.出现贫富分化 D.早期国家产生
10.下列三幅图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国先民的
A.农耕工具丰富多样 B.商品贸易较为活跃
C.陶器文化历史悠久 D.彩陶艺术绚丽多彩
11.原始社会和原始人类分别经历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从采集到种植、从狩猎到饲养家畜的演进。推动上述演进的主要因素是( )
A.冶金技术的进步 B.生活方式的转变
C.饲养水平的提高 D.生产工具的改进
12.山东淄博赵家徐姚遗址入选“202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在该遗址内发现了大量的红烧土,即用火烧烤过的黏土,常用于建造房屋。这可印证该遗址居民( )
A.能够饲养家畜 B.广泛使用石器 C.过着定居生活 D.从事农业生产
13.学习历史,要学会了解和归纳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关注目录和章节标题则可以培养这方面能力。下面所示课题对应的阶段特征是( )
第1课 远古时期的人类活动 第2课 原始农业与史前社会 第3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
A.原始社会与中华文明的起源
B.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
C.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14.经考古发现,红山文化的代表性遗址——牛河梁遗址的女神庙中,女神雕像体型有大小之分,似已形成有中心、有层次的“神统”,随葬玉器数量和规格也有区别。据此可以推测,该地区( )
A.出土了精美的玉器 B.出现了社会等级差别
C.盛行女神崇拜现象 D.神权与王权实现统一
15.下列为出土于各地的新石器时期文物。它们共同说明了( )
A.中华早期文化分布较广 B.远古人类的狩猎场景
C.“龙的文化”已经定型 D.原始农业的发展
16.陶寺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鼍(tuó)鼓、石磬、土鼓等在大墓中随葬的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都是固定和统一的。即使几座大墓的入葬时间至少相距百年,上述规制也无明显变化。据此可知当时( )
A.社会中神权至上 B.中原为引领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C.礼制已初步形成 D.各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较频繁
17.1978年挖掘的陶寺遗址中,在一处墓地已发掘的1300多座墓葬中,近90%是仅能容身、空无一物的小墓,10%左右的墓随葬几件乃至一二十件器物,而不足1%的大墓各有随葬品一二百件,这说明( )
A.陶寺遗址正处于旧石器时代 B.陶寺遗址时期社会分化严重
C.陶寺遗址时期开始定居生活 D.陶寺遗址时期墓葬文化浓厚
18.在距今5800年前后,辽河流域、黄河流域和长江中游等区域,都出现了社会分化即文明起源的迹象。最终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了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格局。材料突出反映了中华文明( )
A.连绵不断 B.一脉相承 C.多元一体 D.多姿多彩
19.如果把元谋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与黄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为一个学习主题,那么这个学习主题应该是( )
A.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B.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C.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的起源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20.先秦时期巨著《吕氏春秋》如此描述大禹治水:“通大川,决壅塞,凿龙门……疏三江五湖,注之东海,以利黔首。”禹率领百姓开山劈石,治水十分艰苦,曾三过家门而不入。从大禹治水的事迹中,可以看出他具有(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B.舍小家为大家的无私奉献精神
C.不畏强敌敢于牺牲的英雄气概 D.艰苦奋斗顽固不化的创业精神
二、综合题(共20分)
21.(本题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看地图——探人类之源
(1)(4分)从上图中看,陕西省境内已知的古人类之一是发现于图中B处的 遗址,距今大约 年,地处什么 流域。山顶洞人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他们可能知道 。
(2)(2分)从上图中看,我国早期人类遗址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
看遗物——寻北京人足迹
(3)(2分)从以上两幅图能得出什么结论?你认为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4)(2分)通过探究我们可以知道,了解历史的途径有很多,请你再举两例。
22.(本题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新石器时代著名的文化
约公元前5600-前4900年 裴李岗文化 河南新郑
磁山文化 河北武安
约公元前5400-前4400年 青莲岗文化 江苏淮安
距今约7000年 河姆渡文化 浙江余姚
距今约7000-5000年 仰韶文化 初发现于河南渑池
距今约6500-5000年 红山文化 内蒙古赤峰(核心区域)
距今约5900-4400年 大汶口文化 山东泰安
距今约5300-4300年 良渚文化 浙江余杭
距今约4400-3800年 龙山文化 初发现于山东章丘
(1)(2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特点。
材料二 我国的新石器文化有许多创造发明,成就很大。黄河流域主要种植耐寒作物黍和粟,长江流域则以稻作农业为主。古代文献中所说的六畜,马、牛、羊、鸡、犬、猪,都已饲养。山东龙山文化所出土的黑陶杯,薄如蛋壳、质地细腻、造型精美。
——摘编自马克垚主编《世界文明史》
(2)(2分)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新石器时代取得的成就。
材料三 在陶寺遗址(属龙山文化)发掘的墓葬群中,既有规模宏大、地位凸显的宫殿夯土建筑,又有简陋普通的半地穴式或窑洞式小房子,陶寺遗址早期和中期的墓葬都形成了金字塔式的等级结构,且存在着多个层次等级。围绕陶寺遗址分布的14处遗址中,陶寺聚落在该聚落群中有着唯我独尊的地位,是绝对的中心聚落。
——摘编自高江涛《试论中国早期国家形成的模式与动力》
(3)(3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龙山文化考古遗存中蕴含的早期国家和文明的因素。
(4)(3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早期国家和文明出现的根本原因。
三、材料题(共10分)
23.(本题1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之人民皆食禽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
——摘自《白虎通》
材料二 氏族聚落建立后,人们逐渐从采集进化到原始农业,从狩猎进化到家畜饲养业,改变了“竭泽而渔”的方法,发展成为可持续创造财富的生产方式。我们的祖先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开始定居生活的。他们创造的文化被后人称为“农耕文化”。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反映的就是农耕文化。
材料三 先从地面向下挖一个圆形土坑,用坑壁做墙壁,然后在地面上沿着坑边埋上一米多高的木棍。为了防止刮风下雨,再用泥和草混合后抹在木棍内外,弄成泥巴墙,还要用火把墙烧硬,最后盖顶,一间房子就建成了。于是造成了这种房子,一半在地面上,一半在地面以下的状况。
材料四 生活在这里(浙江河姆渡)的原始先民学会了喂养家畜和种植庄稼,开始步入原始农耕时代。
(1)(2分)材料一中的“制耒耜,教民农作”反映了哪一历史现象?
(2)(4分)根据材料二找出“农耕文化”的代表性遗址两处。从材料中找出原始居民开始定居生活的表现形式,至少两种。
(3)(2分)材料三中所描述的是哪一原始先祖的什么样的房屋结构?
(4)(2分)材料四中种植的庄稼主要以什么作物为主?江苏省盐城市东台市第一教育联盟2025-2026学年七年级上学期10月月考
历史试卷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A A B D C A C C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D C A B A C B C C B
21.(1) 蓝田人 100万——50万 黄河 人工取火
(2)特点: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
(3)结论:北京人会制造工具,使用火等。
主要依据:化石。
(4)途径:阅读古籍文献、观看纪录片等。
22.(1)特点:起源早,源远流长;多元一体。
(2)成就:原始农业取得长足发展;掌握家畜饲养技术;制陶工艺先进;掌握了养蚕缫丝技术;制玉工艺出现。(答出三点即可)
(3)因素:社会阶级分化相当明显;出现掌握较大权力的统治阶层;中心聚落的出现。
(4)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23.(1)现象:原始农业的兴起。
(2)半坡遗址和河姆渡遗址。形式:种植农作物、饲养家畜等。
(3)先祖: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
(4)作物:水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