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质量调研七年级语文试卷积累运用,共23分。1、根据要求默写(10分)①__水何澹澹,________。②________,洪波涌起。③《观沧海》中展示曹操博大胸襟的诗句是: , ; , 。④《天净沙·秋思》中表现天涯游子漂泊无依的愁苦之情的句子是: , 。⑤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一诗中,表现时序的交替,蕴含自然理趣的句子是: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10分)四季之雨各有韵味。①春雨无声飘落,犹如贵客lì临人间,滋润万物。“小楼一夜听春雨”,淅淅沥沥的雨声hōng托出一室静mì,心便也似有了着落般,陷入柔软的梦里。夏雨寻常,“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久等友人不至,内心不免生起几缕寂寞之情。闲敲棋子,细雨中亦得自在。②秋雨凄冷,“巴山夜雨涨秋池”“今夜雨,断送一年残暑”,映着黄晕的灯光,每一滴雨都浸满思念与忧愁。“江阔雁声来渺渺,灯昏官漏夜沉沉”“苍山寒气深,高林霜叶稀”,③冬雨如泣夜诉,与雁声寒气沉沉应和……真想在这北风咄咄逼人之日,和友人共赴毡炉,赴一场温暖之约。冬寒渐深,冬雨渐消,但这不是永远的诀别,它将以雪的姿态重临世间。④这雨、这浸润着雨之情思的诗词,怎能不让人喜爱呢?2、 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4分)着_____落 黄晕______ 应和_____ 咄_____咄逼人3、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 lì_______临 hōng______托 静mì_____4、 同学们分析了小语的感想。其中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 同学甲:“①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滋润万物的春雨对人们来说十分珍贵。”B. 同学乙:“②句运用了引用的修辞手法,引用了有关秋雨的诗词,展现出凄冷的秋雨容易勾起人的忧愁与思念的特点。”C. 同学丙:“③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冬雨独有的寒冷悲伤之感。”D. 同学丁:“④句中‘浸润 ‘情思 的词性一致。”5、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观沧海》,作者曹操,字孟德,西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诗以“慷慨悲壮”见称。B.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诗歌之国:汉魏时期有乐府诗,如《观沧海》;唐代盛行律诗,如《次北固山下》;元代有小令,如《天净沙·秋思》。C. 古代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题目中的“龙标”和诗句中“闻道龙标过五溪”中的“龙标”都指王昌龄。D.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作者马致远,号青莲,元代戏曲作家,是“元曲四大家”之一。二、诗文阅读与鉴赏,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郭伋(jí)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 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伋辞谢之。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 遂止于野亭 ④,须⑤期乃入。其为人若此。【注】①行部:巡视州郡。②西河美稷: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⑤须:等到。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 太丘舍去:舍弃。 B. 去后乃至:就。 C. 伋辞谢之:感谢。 D. 先期一日:约定。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节奏。(限两处)(2分)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6分)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其为人若此。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从甲、乙两文的故事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完成小题。10、下列关于诗歌的朗读处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第一句要读得喜悦昂扬,体现出明丽的春日氛围。B. 第二句中“过五溪”要重读,表现出诗人为朋友的不幸而悲伤的感情。C. 第三句和第四句中间停顿要稍长,制造悬念,给读者留有想象的空间。D. 第四句“夜郎西”可作长音处理,表现出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安慰。11、 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两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象、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现代文阅读:共14分。老海棠树史铁生①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②老海棠树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奶奶在树下喊:“下来,下来吧,你就这么一天到晚呆在上头不下来了?”是的,我在那儿看小人书,用弹弓向四处射击,甚至在那儿写作业。“饭也在上头吃吗?”“对,在上头吃。”奶奶把盛好的饭菜举过头顶,我两腿攀紧树丫,一个海底捞月把碗筷接上来。“觉呢,也在上头睡?”没错。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奶奶站在地上,站在屋前,老海棠树下,望着我……③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意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了直腰,又凝神糊她的纸袋。④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荫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了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得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⑤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那时我大些了,在外工作,从陕北回来看她,奶奶已经腰弯背驼。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唰啦唰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你刚回来,去歇息着吧。”⑥冬天,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常常在灯下学习。她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那一回,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不知道。再说,您学那玩意儿有用吗?”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竟无对我的责备。⑦如今,奶奶已离我而去。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便随之飘然而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荫里,望着我,或不时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12、请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概括奶奶做的事。(4分)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3、 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景物描写的手法,请赏析其作用(3分)四周是花香,是蜂鸣,春风拂面,是沾衣不染海棠的花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 结合语境,赏析第⑥段中加点词语。(3分)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文中几次出现“老海棠树”,《秋天的怀念》中作者也几次提到“菊花”,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两个物象有哪些共同作用。(4分)[链接材料]材料一:“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材料二: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材料三: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四、作文:共43分。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被一些美好的东西装点着,一个人,一件事,一处景。仔细体会,我们发现,生活因他们而美好,或许那时,你会由衷地说一句:生活因你而美好。16、请以“生活因你而美好”为题,写一篇叙事或写景的作文。要求:(1)观察生活,体悟生活,说真话,抒真情。(2)立意自定,题材自选。(3)文中不要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4)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