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习德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学情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石家庄市习德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学情检测语文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年石家庄市习德中学10月学情检测
高一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4. 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24分)
材料一:古代书院,承担着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英才的重任,通常由富商、学者自行筹款,于山林僻静之处建学舍,或置学田收租,以充经费。千余年来,作为我国独特的教育机构和学术机构,书院在历经辉煌、困顿和沉寂中发展着,至今仍然“活着的书院”——岳麓书院就是其中的典范。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湘江西岸秀丽的岳麓山下,湖南大学校园之中,为我国著名的“四大书院”之一。它自北宋创始,历宋、元、明、清各代,兴学不变。随着清末改革学制,废书院,办学堂,辛亥革命后改高等学校直至湖南大学,均因旧址扩建,千余年来都是湖南高等学府所在,反映了祖国文教事业的悠久历史,是十分可贵的文物史迹。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岳麓书院经由湖南大学管理和修复以来,书院延续其千百年来的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功能,成为全国书院中承继其传统功能的典型代表,被外界誉为“千年学府”。
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千百年来始终坚持成就人才、传道济民的教育理想,高扬爱国务实、经世致用的价值取向,倡导实事求是、学贵力行的治学精神,秉持开放自由、兼容并蓄的办学姿态,培养和熏陶了大批人才。以近代中国为例,先后涌现了以魏源、贺长龄等为代表的经世改革派,以曾国藩、左宗棠等为代表的洋务运动领导者,以谭嗣同、熊希龄等为代表的维新变法志士,以黄兴、蔡锷等为代表的民主革命者,以杨昌济、范源濂等为代表的教育家,以何叔衡、蔡和森、毛泽东等为代表的早期共产主义者。
目前,岳麓书院已经形成从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的完整的人才培养格局,努力推动岳麓书院的全面现代复兴,将其建设为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文化地标。
当下,尽管书院在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上可以给予我们诸多启示,尽管岳麓书院已是湖南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很多书院正在被新建或复修,但它俨然不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渠道或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也不能取代义务教育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现在的书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书院,而是一个文化传承的载体,应有更多符合时代需求的内容,这是发展理念上应该明晰的。
(摘编自范玉刚《书院的文化传承及精神蕴蓄》,岳麓书院网站)
材料二:书院是中国古代民间教育机构,是古代东亚教育制度有别于官学的一种独立的教育系统。书院历史非常悠久,其间之形制、规矩多有变化,所以要综括地谈它的精神并不容易。
传统书院有讲会,讲会有高度的仪式性。不是一上来就开始演讲,演讲前要焚香,要击云板,要歌诗。歌诗非常重要,因为儒家的教育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还有祭祀,每次讲会前,主持人都要先到孔子像前上香,上香后才开始讲会。所有这一切,都显示了讲会的仪式性。其次还有会约,极细密。如白鹿洞书院的《白鹿洞规约》一类。每个书院在具体运营过程中,还有非常多、非常细的规范,包括怎样吃饭,怎么缴费,每个月聚几次,是朔望集,还是每个月初三初七聚会,每次聚会多少时辰等。这些规定非常详细,否则群体生活便难以进行。
书院精神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质疑、问难、辩论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国学术上本来有的传统,书院继承和发扬了它。那么,这个传统从哪儿来的呢?从汉代的讲经来!当然先秦诸子不用说了,儒家的师弟子之间也是互相辩论的。但汉人讲经学时,把这种辩论的精神制度化了,演讲时规定要安排一位质疑者。这个传统在南北朝期间又扩大了。皇帝也常出来讲经,由大臣问难。到了宋代,这种风气在书院中也得到了体现。所以书院讲会在制度上要设一名质疑者,目的就是用跟你相反的道理和你辩论,以追求真理。
讲会之外,书院山长(院长)还要讲学。这跟讲会不太一样,主要是本门内部的讲习,讲自己的学问。书院山长大概一两个月讲一次,平常并不讲,那么平常书院是怎么学习的呢?是自学!就是你自己学习。书院有个方向,告诉学生应该遵从什么,有个精神上的导引,这些都由山长提点。自己学、自己下功夫,学到某个地步,老师才给个指引或做个印证。书院基本上不考试,你做学问是为自己做的,你学问好不好你自己清楚,我考你干什么呢?你为了考试来蒙混我,有这必要吗?而且也没有年限,你要读几年就读几年,所以有些人一辈子都在书院。自学自律,为己之学,这种精神贯穿于书院中。
另外,还应注意书院的社会性。书院对外另有宣讲,属于社会性的讲学。这种面对社会的讲学,旨在教化,目的是要让社会风俗更为淳美。古代书院的山长们在这方面颇有表现,有很多故事。如清代诗人施闰章(愚山)主持一个书院,有天来了两兄弟,写了状子到书院告状,要争祖产。愚山说:“我这里是书院,是讲学的地方,不是衙门,你们要告状,需到衙门去,但既然来了,那我们也不妨聊聊。”就让两兄弟坐下来,跟他们谈兄弟友爱之道,结果讲得这两兄弟相拥痛哭,当场就把状子烧了,回家去了。
最重要的,贯穿在书院内部的是一种礼的精神或敬的精神。礼的外在是一种典礼、仪式,内在是一种敬的精神。这礼或敬表现在什么地方呢?第一,表现在祭祀上。书院必有祭祀,祭祀是书院非常重要的功能。这种功能在今天的大学里荡然无存。没有祭祀就是没有学术传统,没有学术的传承。我们很多大学只纪念政治人物,立了一堆铜像塑像,但是大学自己学术本身的师承,什么时候祭祀了?其次是斋。书院有斋,我们平时讲心斋、吃斋。斋是什么?是用行动来表现一种对事物恭敬的态度。像祭祀时要斋戒沐浴,要斋心。所以,斋舍不只是回去睡觉的地方,你主要的学习、主要的实践功夫都是在你的斋房、你的书斋里体现的。你大部分的时间并不是到讲堂上听讲,仍是在书斋里自己用功。还有敬师。现在很多学校,老师进教室讲课,学生起来敬礼都不会;下课,学生一哄而散,也不懂得要跟老师敬礼,没有任何仪式。没有礼的精神灌输其中,想要学生守规约,必然引起反弹。
书院属于私学,是一个特别的地方,但它是整个社会共同的事业,其功效也影响于整个社会。
(摘编自龚鹏程《书院何为·书院精神》)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6分)( )
A.岳麓书院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经由湖南大学管理和修复以来,继续在人才选拔、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功能方面作出重要贡献。
B.宋代书院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精神,是因为先秦儒家的师弟子之间也经常辩论,且到汉代,讲经问难已成为规定。
C.古代书院有白鹿洞书院的《白鹿洞规约》一类的会约或规约,会详细地规定书院的各种章程,来保证书院的生活秩序。
D.古代书院不考试,学问的修习全在内心,学习的方式以自学为主,山长会隔些时间进行讲学,并适时启发提点学生。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6分)( )
A.从岳麓书院到湖南大学,千百年来培养了大批教育家、改革者、革命家等人才,这与其教育理想和治学精神符合时代需求密切相关。
B.现在的岳麓书院已经可以做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的学历教育,人才培养格局逐步完善,有望成为中华文明伟大复兴的文化地标。
C.书院里有斋舍,斋舍可用来作休息场所,但斋舍更重要的作用体现在它是学习与实践的主要场所,另外“斋”还包括恭敬的含义。
D.今天的书院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家长选择让孩子进入书院的国学班就读,不再到传统的学校学习,应予支持。
3.古代的书院精神对现代教育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二进行总结。(12分)
二、文学类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24分)
百合花(节选)
茹志鹃
一九四六年的中秋。
我们到包扎所,已是下午两点钟了。
来了一个乡干部,他眼睛熬得通红,一边喘息地喝着水,一边从怀里掏出一包饭团来嚼着。他好像是说什么被子的事,要我们自己去借。原来,伤员流了血,非常怕冷,所以就得向老百姓去借。我讨了这件差事,顺便也请了我那位同乡,帮我动员几家再走。
我们到附近一个村子,分头去动员。不一会,我手里抱得满满的,看见通讯员从对面走来,两手还是空空的。
“怎么,没借到?”我觉得这里老百姓觉悟高,怎么会没有借到呢?我有点惊奇地问。
①“女同志,你去借吧!……老百姓死封建。……”
“哪一家?你带我去。”我估计一定是他说话不对,说崩了。
我们走进老乡的院子里,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门帘,门框贴着鲜红的对联。我们向里“大姐、大嫂”的喊,喊了几声,不见有人应。一会,门帘一挑,露出一个年轻媳妇来。这媳妇长得很好看,穿的虽是粗布,倒都是新的。我说刚才这个同志来,说话不好别见怪等等。她听着,尽咬着嘴唇笑。我讪讪地向她开口借被子了,接着还对她说了一遍共产党的部队,打仗是为了老百姓的道理。她不笑了,不断向房里瞅着。半晌,她转身进去抱被子了。
通讯员颇不服气地对我说道:“我刚才也是说的这几句话,她就是不借,你看怪吧!……”
被子一拿出来,我才明白她刚才为什么不肯借的道理了。这原来是一条里外全新的新花被子,被面是假洋缎的,枣红底,上面撒满白色百合花。
她好像是在故意气通讯员,把被子朝我面前一送,说:“抱去吧。”
我一努嘴,叫通讯员来拿。他绷了脸,垂着眼皮,上去接过被子,慌慌张张地转身就走。就听见“嘶”的一声,衣服挂住了门钩,在肩膀处,挂下一片布来,口子撕得不小。那媳妇一面笑着,一面赶忙找针拿线,要给他缝上。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挟了被子就走。
刚走出门不远,就有人告诉我们,刚才那位年轻媳妇,是刚过门三天的新娘子,这条被子就是她唯一的嫁妆。
“我们不了解情况,把人家结婚被子也借来了,多不合适呀!……”
②“可是还有人骂她死封建。……”
他突然站住脚,呆了一会,说:“那!……那我们送回去吧!”
“已经借来了,再送回去,倒叫她多心。”我看他那副认真、为难的样子,又好笑,又觉得可爱。他听我这么说,便下了决心似的说:“好,算了。用了给她好好洗洗。”就左一条、右一条地披挂在自己肩上,大踏步地走了。
回到包扎所以后,我就让他回团部去。他精神顿时活泼起来了,向我敬了礼就跑了。他已走远了,但还见他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我真后悔没给他缝上再走。
乡干部动员了几个妇女,帮我们打水,烧锅。那位新媳妇也来了,笑眯眯地抿着嘴,问我:“那位同志弟到哪里去了?”我告诉她同志弟到前沿去了。她笑了一下说:“刚才借被子,他可受我的气了!”就动手把借来的几十条被子、棉絮,整整齐齐的分铺在门板上,那条百合花的新被,铺在外面屋檐下的一块门板上。
天黑了,天边涌起一轮满月。
乡干部又来了,慰劳了我们几个家做的干菜月饼。原来今天是中秋节了。
啊,中秋节,在我的故乡,现在一定又是家家门前放一张竹茶几,上面供一副香烛,几碟瓜果月饼。孩子们急切地盼那炷香快些焚尽,好早些分摊给月亮娘娘享用过的东西,他们在荼几旁边跳着唱着:“月亮堂堂,敲锣买糖,……”或是唱着:“月亮嬷嬷,照你照我,……”想到这里,我又想起我那个小同乡,那个拖毛竹的小伙儿,也许,几年以前,他还唱过这些歌吧!……我咬一口美味的家做月饼,想起那个小同乡大概现在正趴在工事里,也许在团指挥所,或者是在那些弯弯曲曲的交通沟里走着哩!……
一会儿,我们的炮响了,天空划过几颗红色的信号弹,攻击开始了。断断续续地有几个伤员下来,包扎所的空气立即紧张起来。
战斗开始后的几十分钟里,一切顺利,伤员一次次带下来的消息,都是我们突破第一道鹿寨,第二道铁丝网,占领敌人前沿工事打进街了。
包扎所的担架不够了,好几个重彩号不能及时送后方医院,耽搁下来。
前面的枪声,已响得稀落了。外边月亮很明。前面又下来一个重伤员。
屋里铺位都满了,我就把这位重伤员安排在屋檐下的那块门板上。担架员围在床边不肯走。一个上了年纪的担架员,一把抓住我的膀子说:“大夫,你可无论如何要想办法治好这位同志呀!③你治好他,我……我们全体担架队员给你挂匾……”其他的几个担架员也都睁大了眼盯着我。只见新媳妇端着水站在床前,短促地“啊”了一声。我急拨开他们上前一看,我看见了一张十分年轻稚气的圆脸,原来棕红的脸色,现已变得灰黄。他安详地合着眼,军装的肩头上,露着那个大洞,一片布还挂在那里。
“这都是为了我们……”那个担架员负罪地说道,“我们挤在一个小巷子里,准备往前运动,谁知道从哪个屋顶上撂下颗手榴弹来,在人缝里冒着烟乱转,这位同志叫我们快趴下,他自己就一下扑在那个东西上了……”
新媳妇又短促地“啊”了一声。我强忍着眼泪,回转身看见新媳妇已轻轻移过一盏油灯,解开他的衣服,她刚才那种忸怩羞涩已经完全消失,只是庄严而虔诚地给他拭着身子,这位高大而又年轻的小通讯员无声地躺在那里。
她低着头,正一针一针地在缝他衣肩上那个破洞。我实在看不下去了,低声地说:“不要缝了。”她却对我异样地瞟了一眼,低下头,还是一针一针地缝。
卫生员让人抬了一口棺材来,动手揭掉他身上的被子,要把他放进棺材去。新媳妇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卫生员为难地说:“被子……是借老百姓的。”
④“是我的——”她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在月光下,我看见她眼里晶莹发亮,我也看见那条枣红底色上洒满白色百合花的被子,这象征纯洁与感情的花,盖上了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脸。
(有删改)
4.下列对文中划线句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6分)
A.句①表达了小通讯员因没借到被子有意的调侃“我”。
B.句②表达了“我”对小通讯员前面不满情绪的批评。
C.句③表达了担架员的着急和对小通讯员的感激之情。
D.句④表达新媳妇为小通讯员的牺牲而悲痛。
5.下列对文章艺术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6分)
A.“来了一个乡干部,他眼睛熬得通红,一边喘息地喝着水,一边从怀里掏出一包饭团来嚼着”,这句用外貌和动作描写,写出基层干部工作的辛苦。
B.“堂屋里静静的,里面一间房门上,垂着门帘,门框贴着鲜红的对联”,这里运用环境描写,暗示此房的主人刚结婚,为下文的情节展开做铺垫。
C.“通讯员却高低不肯,换了被子就走”,这句描写既符合小通讯员的心理和个性,也为后来新媳妇为小通讯员牺牲后缝补肩上的破洞埋下了伏笔。
D.文章采用比喻的手法,写新媳妇从开始的“羞”和“怕”,转变为“庄严而虔诚”,表现了她内心的悲痛、对小通讯员的崇敬以及对革命的忠贞。
6.小说以“百合花”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12分)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甲、乙两则文言文,完成7-8题。(18分)
【甲】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
(欧阳修)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①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②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凡历数郡,不求声誉,宽简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③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注释】①机阱:陷阱②枉直乖错:冤假错案③便:安逸、安适。
7.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6分)
A.凡历数郡 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
B.以纵为宽 人多以书假余
C.而民受其弊 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D.宽简而不扰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8.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析欧阳修为政的主要特点。(12分)
四、现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9-10题。(18分)
手推车
艾青
在黄河流过的地域
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
手推车
以唯一的轮子
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穿过寒冷与静寂
从这一个山脚
到那一个山脚
彻响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在冰雪凝冻的日子
在贫穷的小村与小村之间
手推车
以单独的轮子
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
穿过广阔与荒漠
从这一条路
到那一条路
交织着
北国人民的悲哀 (一九三八年初)
9.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6分)
A.本诗上下节除词句和意象不同,在音节的安排和意境的营造上基本重复,这种重章叠唱的反复结构,一唱三叹,加深了诗作的感情。
B.这首诗是从听觉、视觉和触觉三个方面来描写北方的“手推车”的。
C.这首诗以“手推车”的抒情形象,凝练而深沉地吟唱了黄河流域农民无法平复的悲哀,表达了诗人的忧患意识。
D.语言方面,诗歌单片句子错落有致,上下两片之间则形成对应、对称,显出一种整齐、和谐、工稳与凝练。
10请简要分析“手推车”这个意象的特点及象征意义。(12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
Ⅰ.完成下面11-13题。(18分)
11.下列句子中,加横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6分)
A.诵读《沁园春·长沙》,我们仿佛看到一代革命青年指点江山,抒发改造旧世界的豪情壮志。
B.郭沫若在《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描绘的巨人形象,力能扛鼎,象征着不断摧毁和创造的伟力。
C.闻一多笔下的“红烛”,燃烧自己照亮他人,这种殚精竭虑的奉献精神,令人无比动容。
D.学习《百合花》时,那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小通讯员与新媳妇之间纯洁真挚的情感,深深打动了我们。
1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6分)
A.通过品读《红烛》,使我深刻体会到了诗人闻一多那浓烈而深沉的爱国情怀与献身精神。
B.《峨日朵雪峰之侧》一诗,展现了昌耀在艰难处境中对生命力量顽强不懈的追求与思考。
C.能否理解《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蕴含的“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哲理,是读懂这首诗的关键。
D.《沁园春·长沙》这首词,以其崇高的意境和博大的胸怀,后人誉为伟大的革命诗词。
13.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6分)
《百合花》的故事虽发生在紧张的战争背景下,__________。这种于平凡细微处见真情、于严酷环境中显温暖的笔法,赋予了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
A.但作者茹志鹃却将目光聚焦于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发生的平凡小事
B.所以作者茹志鹃将目光聚焦于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发生的平凡小事
C.作者茹志鹃却将目光聚焦于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发生的平凡小事
D.于是作者茹志鹃将目光聚焦于小通讯员和新媳妇之间发生的平凡小事
Ⅱ.默写(12分)
14.(1)沁园春·长沙》中,毛泽东面对壮丽的秋景,由眼前之景转向对往昔岁月的追忆,他巧妙地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自然地引出了对当年同学少年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4分)
(2) 曹操在《短歌行》中化用《诗经》成句,将女子对情人的深情相思转化为自己对贤才的渴望,他写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此表达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4分)
(3)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写自己曾经陷入世俗束缚中,用比喻表达自己对回归田园的渴望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六.写作(36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致云雀》:有你明澈强烈的欢快,倦怠永不会出现,那烦恼的阴影,从来近不得你的身边,你爱,却从不知晓过分充满爱的悲哀。
雪莱在这节诗里,写了云雀的欢快,你怎么理解?这给了你什么启发?据此,写一篇文章,阐述自己对欢快认知和见解。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300-400字。书写工整,观点明确,层次清楚。习德中学10月月考试卷解析
1.选C A项,书院只进行人才培养,并不参与人才选拔,人才选拔是科考的事情。B项,强加因果,儒家师弟子辩论,汉代讲经问难,至书院的质疑精神,是一个传承。D项,“不考试”错,原文为“基本上不考试”。
2. 解析:选D 原文为“但它俨然不是现代教育的一个渠道或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也不能取代义务教育的主体地位”,所以“不再到传统的学校学习”不应支持。
3. 参考答案:①教育应该追求真理,着重培养质疑、问难、辩论的精神;②教育应该强调自学自律,教师应适当引导,避免过多的考试;③学校应该开放办学,学校教育应该与社会教育相结合;④教育应该有适当的仪式感,突出礼敬精神。
4.B
B.“批评”错误。不是批评,而是有意的调侃。
5.D
D.“对革命的忠贞”错误。“对革命的忠贞”拔高了新媳妇的形象。
6①题目串起小说的主要情节。百合花是小说中新媳妇新被子上的图案,新被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借助新被子串起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如借被子和献被子,同时也把两个主要人物联系了起来。
②题目是人物美好心灵和品格的象征。年轻的通讯员舍身救人,漂亮的新媳妇舍弃自己唯一的嫁妆——新被子,他们都有着纯真、高洁、美好的心灵,具有如百合花一样美丽的人性美。
③题目是主题的象征。小说表现出革命战争时期军民之间、战士之间高尚又纯洁的感情,题目象征着小说的人情美,这也恰恰是小说的主题。
④题目使小说在表达上文雅、含蓄。小说题目一语双关(借代),使表达文雅、含蓄。体现出小说清新、俊逸的风格,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标题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从情节上看,以“百合花”为题,串起小说的主要情节。百合花是小说中新媳妇新被子上的图案,新被子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小说正是围绕借被子,借到新媳妇的印有百合花的被子,再到用这床被子盖小通讯员身体的故事情节展开。“百合花”,穿线成珠,有力地推动小说沿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演绎;同时也把“小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主要人物联系了起来。
从人物形象的塑造来看,“百合花”是人物美好心灵和品格的象征。年轻的通讯员舍身救人,新媳妇舍弃自己唯一的嫁妆——这条被子是新媳妇唯一的嫁妆,百合花被子“新、珍贵”,而她却献出来,在通讯员牺牲后铺在棺材里,表现出对革命的支持与对烈士的关爱,从而凸显其心灵之美,同时以“新媳妇”形象的美好衬托年轻通讯员形象的高大。他们都有着如百合花一样纯真、高洁、美好的心灵,具有高尚的人性美。
从主旨来看,“百合花”是主题的象征。“百合花”是一种美丽的花,它在文中是绣在新媳妇被子上的图案,这个“合”字是精髓,是内涵,象征着合力、团结,象征着情感的相通。文中“我”、新媳妇和小通讯员,正是通过借被子的故事,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了军民一家亲,军民鱼水情的朴素情感,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从表达效果来看,“百合花”使小说在表达上文雅、含蓄。“百合花”既指被子上“百合花”图案,寄托百年好合的美好寓意,也象征纯洁与感情,更象征小通讯员和新媳妇朴实美丽、纯洁无瑕的心灵;题目一语双关(借代),使表达文雅、含蓄。体现出小说清新、俊逸的风格、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7.B 【解析】 A.数:数量词,几个;动词,计算。B.以:都是介词,把。C.弊:名词,害处;形容词,败,疲困。D.简:形容词,简明;动词,挑选。
8.参考答案:①欧阳修为官从政之道,可概括为两个字:宽、简;②其核心是“为民”。《醉翁亭记》中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③处理政事不废驰。宽简有度,张弛适宜,治国安民,实为明智之举。
【解析】从【甲】文中的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能同其乐”可以看出,文章侧重表达欧阳修与民同乐的从政理念。
从【乙】文“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繁碎耳”等语句中可知,欧阳修认为政事的好坏关系到群众的利益,表现了他对人民的关心以及对政事宽而不苛,简而不繁的态度。可知,欧阳修以民为本,侧重宽简的从政理念。
9.【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艺术特色的能力。
B.“从听觉、视觉和触觉三个方面”错,这首诗主要是从听觉(“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和视觉(“刻画在灰黄土层上的深深的辙迹”)两个方面来描写手推车的,没有触觉方面的描写。
10. 【答案】
(1)特点:声音刺耳,构造简陋,负载重压。意味着贫穷、落后和艰难。
(2)它是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北国人民的象征,提示着北国农民经历过漫长的不安与悲苦的人生道路,载负过荒凉土地多少沉痛与寂寞的生命重压。
(3)寄予了对北国人民苦难生活的深切同情。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C项中,“殚精竭虑”形容用尽精力,费尽心思。它通常用于形容为完成某项任务或解决某个问题而耗尽心神,侧重于形容思考谋划的辛苦状态。而《红烛》一诗的核心意象是燃烧自己、奉献光热,强调的是牺牲与奉献的精神,而非谋划的艰辛。用“殚精竭虑”来形容“红烛”的奉献精神,属于搭配不当。A项“指点江山”指评论国家大事,与《沁园春·长沙》中青年革命家的形象相符。B项“力能扛鼎”形容力气特别大,用于形容《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巨人的力量是恰当的。D项“战火纷飞”形容战斗正在激烈进行,用来修饰《百合花》的背景是准确的。
12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B项句子结构完整,表述清晰,没有语病。A项成分残缺,“通过……”和“使……”连用,导致句子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C项搭配不当,“能否理解”是两面(能理解与不能理解),而“是读懂这首诗的关键”是一面,前后不一致,应删去“能否”。D项前后主语不一致,前句主语“这首词”,后句主语是“后人”。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与连贯。横线前的句子提到“故事虽发生在紧张的战争背景下”,重点在“虽”字表示的转折意味。横线后的句子指出这种写法“赋予了小说独特的艺术魅力”。因此,横线处需要填入一个能与前文构成转折关系,并引出后文“平凡细微处见真情”这一核心的句子。A项以“但”开头,明确表示转折关系,“将目光聚焦于……平凡小事”也与后文内容紧密衔接,最为恰当。B项“所以”表示因果关系,D项“于是”表示顺承关系,均不能准确体现原文的转折逻辑。C项缺少转折关联词,与上文衔接不够紧密。
14.默写
(1)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3)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