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A C D B D A B C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D D D A B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1)因素:冶铁技术的进步;铁业官营政策的实施;重农抑商政策的推动;移民屯垦事业的发展。(每点2分,任答3点共6分)(2)影响:作坊制或家内制生产逐渐消亡;科学化的管理日益受到重视;科学技术与生产活动紧密结合。(每点2分,共4分,任答两点即可)弊病: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工作与生活环境恶劣;传染病与职业病严重危害工人的健康;贫富分化严重;犯罪率和失业率增加;经济危机频发。(每点2分,共4分,任答2点即可)18.(1)特点:建交国家数量多;主要是社会主义国家;注重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与部分资本主义国家建交;强调和平交往。(每点2分,任意2点得6分)(2)原因:争取壮大世界和平民主的力量;反对霸权主义与殖民势力,支持民族解放运动;加强与亚非国家交往,突破外交僵局的需要;宣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升新中国国际地位。(每点2分,共8分)19.(1)历史条件:中南美洲对辣椒的培育和种植;新航路的开辟,包括哥伦布到达美洲,欧洲人开辟前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辣椒传入欧洲、印度、东南亚等地。(每点2分,共6分)(2)影响:促进了欧洲、美洲、亚洲之间的商品贸易;促进世界范围的物种交流;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大量白银流入中国,推动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和白银货币化;促进欧洲资本主义发展;给被殖民的美洲人民造成苦难。(每点2分,共6分,任答三点即可)20.示例一论题:中国和谐秩序观是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理论基础(2分)论述:当前全球治理体系正面临深刻危机,气候变化、贫富差距、地缘冲突等全球性问题久拖未决。以西方“冲突秩序观”为理论基础的现行治理模式,虽然曾在冷战后推动了国际规则化与制度化,但逐渐暴露出严重的局限性:其以“人性本恶”为假设,强调竟争与权力制衡,通过利益博弈解决问题,导致发展中国家的利益被忽视,全球合作的公平性与包容性不足。此外,单边主义与零和思维的盛行,使全球治理的多边合作机制陷入低效甚至瘫痪状态。(西方秩序观下的全球治理的局限性,4分)与之形成鲜明对比,中国“和谐秩序观”以“人性向善”为理论基础,主张“和而不同”“协和万邦“,重视合作共赢与包容发展。这一理念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得到了实践,尤其在推动绿色转型、减贫发展和全球公共卫生领域表现出显著优势。例如,“一带一路”通过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帮助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经济;中国在气候治理中承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展现出大国担当。(中国秩序观下的全球治理的可行性,4分)结论:因此,和谐秩序观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它突破了西方冲突秩序观的局限性,强调多边主义和共同发展,为全球性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包容性与可持续性的创新方案。未来的全球治理体系需要在规则设计中融入和谐秩序观,推动合作与公平并存的治理模式,为人类社会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总结升华体现中西秩序观的调和,2分)示例二论题:新旧全球治理体系背后的中西秩序观差异(2分)论述:新旧全球治理体系的差异深刻反映了中西秩序观的不同逻辑。以西方“冲突秩序观”为基础的旧治理体系,强调人性本恶、通过竞争与制衡维持秩序,如布雷顿森林体系和WTO规则化框架,以自由市场和利益博弈为核心。但这一体系过于关注效率与规则约束,忽视了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和全球合作的公平性,导致治理赤字与多边机制的信任危机。(西方秩序观下的全球治理存在的弊端,4分)相较之下,以中国“和谐秩序观”为核心的新兴治理理念,主张“和而不同”“协和万邦”,强调合作共赢与包容发展。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发展中国家融入全球经济,体现了对公平与共同发展的追求。在气候治理、减贫发展等领城,中国的实践超越了单边利益博弈,展现出协调发展与多边合作的可能性。(中国秩序观下的全球治理弥补原有治理体系的缺失,4分)结论:综上,未来全球治理的方向需调和中西秩序观的优长,在规则框架中融人包容性与公平性,以应对全球性挑战,构建更加平等、可持续的治理模式。(2分,总结升华体现中西秩序观的调和)【其他主题,如新旧全球治理体系背后的中西秩序观差异、中国和谐秩序观是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理论基础、中西不同秩序观对全球治理体系改革的启示、中西秩序观的调和:以全球贸易治理(或气候治理、安全治理等)为例。】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 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16小题,共48分)1.距今8000年左右的裴李岗文化遗址出土的遗物中,主要有石斧、石铲、石镰、石磨盘、石磨棒等工具,还有一些陶质器皿,如鼎、罐、壶、钵、碗、盆、勺等炊具和饮食器皿。据此可推知,裴李岗文化时期( )A.农业生产水平很高 B.人们转向定居生活C.处于群居生活时代 D.已经出现贫富分化2.司马迁编著《史记》时,以黄帝作为中国历史的开篇。此后,历代统治者均祭祀黄帝,即使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也要假托黄帝以明正朔。这表明( )A.华夏认同的观念不断加强 B.纪传体通史体裁得以推广C.家国一体的政体逐渐完善 D.民众的文化素质普遍提高3.北魏孝文帝曾下令:往昔官员无俸禄,致吏治腐败,贪贿成风,民生艰难,百姓苦不堪言,如今推行俸禄之制,使官员有稳定俸银,断其贪腐之念,安百姓之心,以兴大魏之邦。据此可知,北魏孝文帝推行俸禄制的主要目的是( )A.增加官员收入,提升官员地位 B.杜绝贪污腐败,净化官场风气C.缓和社会矛盾,稳固统治根基 D.效仿汉族制度,促进民族交融4.明代中叶的大学士顾鼎臣曾说:“苏、松、常、镇、杭、嘉、湖七府,供输甲天下。”明末学者顾炎武也称:“天下租税之重,至浙西而极。浙西之重,苏、松、常、嘉、湖五府为甚”。这可用来佐证当时( )A.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萌芽 B.国家税收制度日益完善C.封建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D.南方已经成为经济重心5.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在新疆地区广置义塾,传授汉文,刊发儒学经籍,恢复祀典仪式,颁发《圣谕十六条》,朔望(每月初一、十五)宣讲。这些措施旨在( )A.促进文化交流 B.增强国家认同 C.推行汉化政策 D.打击沙俄势力6.下表为1860年—1865年地方总督、巡抚族属统计比例表。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源于( )年份 满汉总督比例 满汉巡抚比例1860 5:5 6:91861 5:5 4:111862 4:6 2:131863 3:7 1:141864 2:8 0:151865 1:9 0:15A.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冲击 B.政府加强中央集权C.选官制度的变革 D.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7.民国初期,设立文官考试制度,规定考试科目既要有传统的经史之学,又要有西方传入的行政学、经济学等科目;官员财产要公开透明,对于贪污受贿等行为,一经查实,贪污受贿者将被剥夺官职并受到惩处。据此可知,这些规定( )A.有利于建立近代化的文官制度 B.推动了传统经史之学地位上升C.主要目的是消除封建专制统治 D.照搬了西方文官选拔管理模式8.1920年5月1日,《新青年》出版“劳动节纪念号”,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欧美工人运动的情况,尤其是工人争取八小时工作制运动,还介绍了国内的劳工状况,李大钊详细梳理了“五一”纪念日缘起。这一举措( )A.表明中国工人阶级已登上政治舞台 B.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结合C.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完成 D.实现了知识分子与工人阶级的联合9.1932年3月1日,日本扶持溥仪建立了伪满洲国。伪满洲国政府在日本的控制下推行各种经济政策,其中包括大规模发行公债。1932年发行公债1.05亿满元,到1943年时飙升到30.93亿满元。这些公债( )A.加速了东北地区经济转型 B.加剧了军阀混战的局面C.转嫁了侵略者的战争负担 D.改善了企业的营商环境10.三大改造时期推行的农业合作化,去除了小土地私有的痕迹——地界、地边、沟垄、横头,扩大了耕地面积。这一政策使劳动力集中运用,并按照生产发展的需要和劳动者的体力及技能特点,进行有计划的、合理的分工分业。材料表明农业合作化运动( )A.超越了当时生产力水平 B.实现了机械化生产C.废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 D.解放了农村生产力11.1981年,国务院发文要求所有企业必须在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计划规定的各项主要经济技术指标的条件下,才能发放奖金。企业全年发放的各种奖金的最高额,一般不得超过本企业职工2个月标准工资总额。这表明国有企业改革( )A.注重兼顾效益与社会公平 B.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需要C.改变了按劳分配的方式 D.着眼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12.在罗马帝国时期,人口普查几乎每五年进行一次,称之为“Census”。在普查期间,要调查帝国全体居民的家庭和财产状况,全面丈量全国土地,调查它们的面积和所有者,将调查结,果登记造册,保存在地方共同体设立的档案馆中,并且限期将调查结果向罗马汇报。这一普查制度( )A.打击了贵族阶层的特权 B.推动了民主制形成C.扩大了罗马公民的群体 D.利于加强中央集权13.中世纪晚期的意大利人托马斯·阿奎那认为君主制是防止暴政的上策,而多人统治的共和政体往往会出现阴谋、纷争乃至内战;但丁认为有必要建立拥有最高裁判权的世界帝国,这样才能避免彼此不相隶属的政体间的争执,抑制权力的贪欲。上述观点反映了当时( )A.多重治权的冲突 B.人文精神的传播 C.政治体制的演进 D.王权强化的趋势14.林肯的裁缝商行会建于1328年,该行会建立之初的规章之一如下:“行会中任何成员陷入贫困、得不到任何支持时,他每周可以从行会领取7便士的物资以维持生计。”据此可知,行会( )A.规范了成员的经济活动 B.践行了基督教教义C.发展为互助性社会组织 D.兼具社会救济功能15.1897年12月6日,德国外交国务秘书比洛发表演说:“德国人让他们的一个邻国占有陆地,另一个邻国得到海洋,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不想将他人挤到阴影中去,但是我们也需要阳光下的地盘。”这一演说的发表源于德国( )A.工业化快速发展 B.打破了欧洲均势 C.统一进程的加快 D.对外政策的转变16.1970年,作为英国政府教育与科学大臣的撒切尔夫人,决定取消向全国学校提供免费牛奶的政策。因而收获一个绰号“牛奶掠夺者”。这一事件折射出英国( )A.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建立 B.企图减少国家干预C.政府行政职能有所削弱 D.基层治理的市场化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西汉时期,出现了坩埚炼铁法,并得到了广泛使用,在战国晚期块炼渗碳钢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百炼钢”技术兴起。西汉中期武帝时,政府令官铁冶造规格统一的新式农具,加以推广,如铁耦犁和耧车等,首先在京畿附近推广,作为全国的示范区。《汉书·昭帝纪》曰:“武帝始开三边,徙民屯田,皆与犁牛。”至东汉时期,陕北也使用牛耕。——摘自田培栋《陕西社会经济史》材料二 近代工厂制在英国的兴起,是工业革命时期技术变革的产物。作为一种全新的生产组织形式,近代工厂制是对原工业化时期生产组织形式的重大突破,它的兴起促使作坊制或家内制生产逐渐消亡,而手工工场也逐渐开始向近代工厂过渡。不过,作为工业化社会中涌现出来的新鲜事物,工厂制在兴起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容忽视的弊病。——摘自刘金源《论近代英国工厂制的兴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推动汉代铁制农具普遍使用的因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工厂制出现与推广对生产关系的影响,从工人的角度列举两项“不容忽视的弊病”。(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至1951年5月,迎来了中国的第一次建交高潮,包括10个人民民主共和国在内的19个国家同中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至1951年,中国同印度、印度尼西亚、缅甸、巴基斯坦四个亚洲民族独立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50年,丹麦、芬兰、瑞士、瑞典与中国建交,同北欧国家的外交关系开启了中国同资本主义国家建交的历程,中国向周边国家传递了愿同亚洲、同世界各国一起为地区和国际局势稳定贡献自身力量的美好愿望。——摘编自唐诗《中国和平外交政策演进历程及基本经验研究》材料二 1955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参加亚非会议的方案》。方案指出:“我们在亚非会议总方针应该是争取扩大世界和平统一战线,促进民族独立运动,并为建立和加强我国同若干亚非国家的事务和外交关系创造条件”。“在和平共处和友好合作问题上,“我们的主张是:保障世界和平、维护民族独立并为此目的促进各国间的友好合作。友好合作应该以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和反对侵略反对战争为基础”。——摘编自孙泽学、常清煜《新中国成立初期和平共处外交与国家形象的塑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第一次建交热潮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共中央通过《参加亚非会议的方案》的原因。(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辣椒起源于中南美洲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是人类种植的最古老的农作物之一。1493年,哥伦 布把辣椒带回到了欧洲。1542年,葡萄牙人把辣椒带到了印度果阿,15-16世纪,辣椒传入中国……主要 有2条途径,一条是通过马六甲海峡传入广东和福建的港口,另一条是通过菲律宾传入福建泉州和浙江宁波。——摘编自邹学校、朱凡《辣椒传入中国的途径与传播路径》材料二 西班牙人及西班牙人开辟的盛极一时的从墨西哥—菲律宾—中国的“马尼拉大帆船贸易” 路线在辣椒传入中国的问题上发挥着首要作用。从1565年到1815年的两个半世纪中,西班牙美洲殖民地 当局每年都派遣1至4艘大帆船,来往于阿卡普尔科与马尼拉之间,每年运往马尼拉的白银在100万比索 至400万比索之间,用来购买中国的生丝、绸缎等商品。1571年至1821年间,从美洲运往马尼拉的白银 共计4亿比索,其中1/2流入了中国。——摘编自郑南《关于辣椒传入中国的一点思考》等(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概括15-16世纪辣椒传入中国的历史条件。(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马尼拉大帆船贸易”对世界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6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如表:中西秩序观的比较方面 中国的和谐秩序观 西方的冲突秩序观人性论 人性向善,道德人 人性恶,理性人国内关系 社会与国家和谐相处 社会对抗国家和谐状态 无政府状态国际关系 朋友 盟友或敌人互助与礼遇 自助与争夺——摘编自《全球共治——中西方世界秩序观的差异及其调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西秩序观与全球治理”这一主题,拟定具体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参考答案.docx 月考历史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