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6届高三10月月考地理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16X3=48分)某地理学习小组对我国江南某区域进行野外考察并绘制了该地的等高线地形图(下图)。读图,完成1~2题。学习小组绘制的由甲到丁的四幅地形剖面图,正确的是( )2.当地政府计划将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居民点集中到一处,从方便生活、便于后续发展角度考虑,最合适的地点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沃克环流是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部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热力环流。读图,完成3~5题。3.从沃克环流的形成看,B海域( )①赤道暖流堆积,形成深厚的暖水层 ②信风驱使表层海水向西流动,冷海水上涌 ③上空大气膨胀上升 ④上空大气收缩下沉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4.能释放大量潜热、给沿岸地区带来丰沛降水的箭头是( )A.① B.② C.③ D.④5.该热力环流变弱时,下列叙述可信的是( )A.大洋东岸气候更加干旱 B.秘鲁寒流势力增强C.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D.印度尼西亚多雨山东芝罘岛由坚硬岩浆岩和变质岩构成,海岸陡峭。在岛屿西端平坦海床上,形成了水下“近岸凹槽”地貌。受海水侵蚀与沉积影响,海床表层离岸由近及远依次分布砾石、砂砾、砂。下图为芝罘岛西端“近岸凹槽”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6.海床上“近岸凹槽”的形成过程是( )①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向下流动 ②急速海浪涌向海岸,使海岸处海水面抬高③近岸海底物质长期遭受侵蚀搬运形成凹槽 ④向下流动的海水侵蚀近岸海底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7.利于“近岸凹槽”形成的季节主要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8.“近岸凹槽”处砾石、砂砾、砂分布差异的形成原因是( )A.海底水流速度差异 B.海底物质粒径差异C.海面风速差异 D.波浪大小差异达荷美景观带是西非两热带雨林间的稀树草原带,降水集中于3~10月。研究M湖及沿海沉积物发现,距今8400~4500年间,该景观带以森林为主:距今4500~3400年间,受几内亚湾北部湿季上升补偿流增强影响,稀树草原逐渐取代了森林;如今,当地耕地和种植园广布,M湖的沉积物有机质含量极为丰富。图示意达荷美景观带及调查地位置。完成9~11题。9.距今8400~4500年间,达荷美景观带森林适应干季的方式最可能是( )A.季节性的落叶 B.叶片退化成刺 C.枝干呈匍匐状 D.根系侧向伸展10.距今4500~3400年间,达荷美景观带森林退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全年干旱少雨 B.湿季出现短暂干旱C.干季干旱加重 D.年内光照时间缩短11.目前该湖沉积物的有机质含量极为丰富,主要得益于( )①全年热量充足 ②河流纵贯南北 ③植被演化复杂 ④周边植被破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摩尔曼斯克(69°N,33°E)的极夜从每年12月2日持续到次年1月11日,结束极夜后首次日出出现在正午。1月30日前后,当地会举办太阳节,民众登上城郊高山欣赏太阳。图为某年太阳节摄影师拍摄到的太阳光柱(空气中弥散的小冰晶对太阳光的折射形成)。完成12~13题。12.摩尔曼斯克结束极夜第一次见到日出时,北京时间可能是( )A.16:26 B.17:00 C.17:48 D.18:3013.太阳光柱的存在指示着( )A.白昼时间短暂 B.高空风力微弱 C.空气湿度较大 D.地面反射较强小东赴下图所示区域开展研学活动,发现该区域河岸冲刷严重,滑坡易发,公路安全受到威胁。在综合分析了该区域滑坡的原因及潜在风险之后,小东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地理信息技术设计了一套滑坡预警监测系统。据此完成14~16题。14.该区域滑坡易发的主要原因是( )①地壳运动活跃 ②冰川运动强烈 ③公路维护频繁 ④区域降水丰沛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5.图中最可能发生滑坡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16.推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该预警系统中发挥的作用是( )A.采集地表形变数据 B.分析居民点分布数据C.分析植被分布数据 D.采集区域降水数据二、综合题(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围绕“太平洋中西部海山富钴结壳开发”展开探究学习。以下是他们收集的部分资料及思考方向:①富钴结壳的空间分布特征;②开采面临的自然障碍;③可持续开发的对策建议。富钴结壳是附着于海山基岩的深海矿产,太平洋中西部海山区为其高价值富集区。其最大厚度仅20厘米,多分布于水深800~3000米的海山顶部及斜坡(坡度差异显著),因水深、地貌、坡度等因素影响,开采难度极大,尚未商业化。各国正开展试验性采矿的环境影响研究,相关国际法律尚存空白。下图为太平洋中西部某海山示意图。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协助完成下列任务。(1)描述富钴结壳在图中所示区域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6分)(2)推测富钴结壳开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自然困难。(4分)(3)为实现富钴结壳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6分)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钱塘江河口湾又称杭州湾(下图),平面上呈喇叭状,从湾口向内逐渐缩窄,湾内海水涨潮时潮流流向偏北,落潮时潮流流向偏南,平均潮差约4.3 m,是世界上著名的强潮型河口湾。研究表明,现代钱塘江河口湾是末次冰期以来因古钱塘江河谷遭受海侵演化而成;现代钱塘江河口湾南、北海岸沉积物深受潮流影响,北岸沉积物粒径大而南岸沉积物粒径小。(1)据图描述钱塘江河口湾的潮差空间变化规律。(2)推测现代钱塘江河口湾北岸沉积物粒径大而南岸沉积物粒径小的原因。(3)若未来地球气候再次进入冰期,分析钱塘江河口的位置变化。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条子泥湿地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地盐城滨海湿地核心区,拥有面积广阔的潮间带滩涂,是众多候鸟迁徙途中的理想栖息地。每年春秋迁徙季,大量候鸟在此停歇。但由于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候鸟栖息地严重减少。为给候鸟就近找一块合适的歇脚地,当地将靠近海边原用于围垦养殖的720亩(1亩≈666.67平方米)鱼塘,经过生态修复和改造,变成了能够满足各种候鸟需求的高潮位栖息地。“720高地”建成后来条子泥停留的鸟儿越来越多,候鸟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图1)。图2示意条子泥湿地位置。(1)分析导致当地候鸟栖息地减少的原因。(10分)(2)说明“720高地”建设与维护的具体做法。(8分)(3)该地恢复鸟类栖息地的成功实践,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和湿地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请你拟定一个经验总结提纲。(4分)2026届高三10月月考地理试题(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3分,16X3=48分)某地理学习小组对我国江南某区域进行野外考察并绘制了该地的等高线地形图(下图)。读图,完成1~2题。学习小组绘制的由甲到丁的四幅地形剖面图,正确的是( )2.当地政府计划将图中甲、乙、丙、丁四处居民点集中到一处,从方便生活、便于后续发展角度考虑,最合适的地点是(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沃克环流是赤道海洋表面因水温的东、西部差异而产生的一种热力环流。读图,完成3~5题。3.从沃克环流的形成看,B海域( )①赤道暖流堆积,形成深厚的暖水层 ②信风驱使表层海水向西流动,冷海水上涌 ③上空大气膨胀上升 ④上空大气收缩下沉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4.能释放大量潜热、给沿岸地区带来丰沛降水的箭头是( )A.① B.② C.③ D.④5.该热力环流变弱时,下列叙述可信的是( )A.大洋东岸气候更加干旱 B.秘鲁寒流势力增强C.出现厄尔尼诺现象 D.印度尼西亚多雨山东芝罘岛由坚硬岩浆岩和变质岩构成,海岸陡峭。在岛屿西端平坦海床上,形成了水下“近岸凹槽”地貌。受海水侵蚀与沉积影响,海床表层离岸由近及远依次分布砾石、砂砾、砂。下图为芝罘岛西端“近岸凹槽”剖面示意图。据此完成6~8题。6.海床上“近岸凹槽”的形成过程是( )①在重力作用下,海水向下流动 ②急速海浪涌向海岸,使海岸处海水面抬高③近岸海底物质长期遭受侵蚀搬运形成凹槽 ④向下流动的海水侵蚀近岸海底A.①②③④ B.③①④② C.①②④③ D.②①④③7.利于“近岸凹槽”形成的季节主要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8.“近岸凹槽”处砾石、砂砾、砂分布差异的形成原因是( )A.海底水流速度差异 B.海底物质粒径差异C.海面风速差异 D.波浪大小差异达荷美景观带是西非两热带雨林间的稀树草原带,降水集中于3~10月。研究M湖及沿海沉积物发现,距今8400~4500年间,该景观带以森林为主:距今4500~3400年间,受几内亚湾北部湿季上升补偿流增强影响,稀树草原逐渐取代了森林;如今,当地耕地和种植园广布,M湖的沉积物有机质含量极为丰富。图示意达荷美景观带及调查地位置。完成9~11题。9.距今8400~4500年间,达荷美景观带森林适应干季的方式最可能是( )A.季节性的落叶 B.叶片退化成刺 C.枝干呈匍匐状 D.根系侧向伸展10.距今4500~3400年间,达荷美景观带森林退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全年干旱少雨 B.湿季出现短暂干旱C.干季干旱加重 D.年内光照时间缩短11.目前该湖沉积物的有机质含量极为丰富,主要得益于( )①全年热量充足 ②河流纵贯南北 ③植被演化复杂 ④周边植被破坏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摩尔曼斯克(69°N,33°E)的极夜从每年12月2日持续到次年1月11日,结束极夜后首次日出出现在正午。1月30日前后,当地会举办太阳节,民众登上城郊高山欣赏太阳。图为某年太阳节摄影师拍摄到的太阳光柱(空气中弥散的小冰晶对太阳光的折射形成)。完成12~13题。12.摩尔曼斯克结束极夜第一次见到日出时,北京时间可能是( )A.16:26 B.17:00 C.17:48 D.18:3013.太阳光柱的存在指示着( )A.白昼时间短暂 B.高空风力微弱 C.空气湿度较大 D.地面反射较强小东赴下图所示区域开展研学活动,发现该区域河岸冲刷严重,滑坡易发,公路安全受到威胁。在综合分析了该区域滑坡的原因及潜在风险之后,小东应用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等地理信息技术设计了一套滑坡预警监测系统。据此完成14~16题。14.该区域滑坡易发的主要原因是( )①地壳运动活跃 ②冰川运动强烈 ③公路维护频繁 ④区域降水丰沛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5.图中最可能发生滑坡的是(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16.推断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该预警系统中发挥的作用是( )A.采集地表形变数据 B.分析居民点分布数据C.分析植被分布数据 D.采集区域降水数据二、综合题(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围绕“太平洋中西部海山富钴结壳开发”展开探究学习。以下是他们收集的部分资料及思考方向:①富钴结壳的空间分布特征;②开采面临的自然障碍;③可持续开发的对策建议。富钴结壳是附着于海山基岩的深海矿产,太平洋中西部海山区为其高价值富集区。其最大厚度仅20厘米,多分布于水深800~3000米的海山顶部及斜坡(坡度差异显著),因水深、地貌、坡度等因素影响,开采难度极大,尚未商业化。各国正开展试验性采矿的环境影响研究,相关国际法律尚存空白。下图为太平洋中西部某海山示意图。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协助完成下列任务。(1)描述富钴结壳在图中所示区域的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6分)(2)推测富钴结壳开采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自然困难。(4分)(3)为实现富钴结壳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6分)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钱塘江河口湾又称杭州湾(下图),平面上呈喇叭状,从湾口向内逐渐缩窄,湾内海水涨潮时潮流流向偏北,落潮时潮流流向偏南,平均潮差约4.3 m,是世界上著名的强潮型河口湾。研究表明,现代钱塘江河口湾是末次冰期以来因古钱塘江河谷遭受海侵演化而成;现代钱塘江河口湾南、北海岸沉积物深受潮流影响,北岸沉积物粒径大而南岸沉积物粒径小。(1)据图描述钱塘江河口湾的潮差空间变化规律。(2)推测现代钱塘江河口湾北岸沉积物粒径大而南岸沉积物粒径小的原因。(3)若未来地球气候再次进入冰期,分析钱塘江河口的位置变化。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条子泥湿地位于世界自然遗产地盐城滨海湿地核心区,拥有面积广阔的潮间带滩涂,是众多候鸟迁徙途中的理想栖息地。每年春秋迁徙季,大量候鸟在此停歇。但由于受自然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候鸟栖息地严重减少。为给候鸟就近找一块合适的歇脚地,当地将靠近海边原用于围垦养殖的720亩(1亩≈666.67平方米)鱼塘,经过生态修复和改造,变成了能够满足各种候鸟需求的高潮位栖息地。“720高地”建成后来条子泥停留的鸟儿越来越多,候鸟种群数量不断上升(图1)。图2示意条子泥湿地位置。(1)分析导致当地候鸟栖息地减少的原因。(10分)(2)说明“720高地”建设与维护的具体做法。(8分)(3)该地恢复鸟类栖息地的成功实践,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和湿地的生态保护与修复提供了宝贵的中国经验。请你拟定一个经验总结提纲。(4分)2026届高三10月月考地理试题答案及解析1.B 2.D解析:第1题,根据图中的等高线数值判断,图中等高距为25米。所以可以判断甲地的海拔范围是175~200米,丁地海拔为175米。甲到丁之间最高处海拔为300~325米,最低处海拔为150~175米。故选B。 第2题,读图可知,①地位于山脊上,面积小,发展空间有限,取水不方便,A错误;②地位于山谷中,容易受泥石流灾害影响,B错误;③地位于山顶,土地面积狭小,取水不便,不利于后续发展,C错误;④地等高线稀疏,地形较平坦开阔,海拔较低,交通便利,有利于后续发展,D正确。故选D。3.D 4.C 5.C解析:第3题,从沃克环流的形成看,B海域处于太平洋东岸,受东南信风的离岸作用影响,表层海水减少,深层冷海水上泛补偿,上泛补偿的深层海水温度低,导致低空气温低,相应的高空大气收缩下沉,②④符合题意;若B海域有赤道暖流堆积,则会形成深厚的暖水层,不会形成图示的下沉气流, ①③错误。 第4题,读图可知,箭头③表示水汽上升,水汽上升后冷凝,易成云致雨,给沿岸区域带来丰沛的降水,并释放热量,C正确;①④表示水汽的水平运动,气温变化小,形成降水的概率小,A、D错误;②表示大气下沉,不易形成降水,B错误。 第5题,当该环流变弱时,意味着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沃克环流被破坏,从而导致全球气候异常,C正确;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增温,导致大洋东岸上升气流加强,可能降水增多,A错误;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东南信风减弱,导致南美洲西岸冷水上泛减弱,秘鲁寒流势力减弱,B错误;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赤道太平洋西岸的印度尼西亚等地可能因上升气流减弱,降水减少,从而出现旱灾,D错误。6.D 7.D 8.A解析:第6题,根据图示中“近岸凹槽”的形态可判断出,此处为受海水侵蚀形成的侵蚀地貌。结合材料可以推测,该地海面在盛行风的影响下,形成一股向岸流,向岸流受到芝罘岛的阻挡后,海岸处水位抬高,促使海水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流动,此时的海水流速较快,对近岸海床上的物质进行侵蚀和搬运,形成“近岸凹槽”。故选D。 第7题,结合上题可知,“近岸凹槽”主要受向下运动的海水的侵蚀而成,而该地向下流动的海水强度大小主要受盛行风强弱的影响。结合材料中指向标及所处区域可判断,在冬季,该地盛行强盛的西北风,岛屿西端成为向风岸,向岸冲击风浪速度加大,向下流动的海水增多增快,使海床侵蚀加剧,更利于“近岸凹槽”的形成。故选D。 第8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海水侵蚀和搬运作用的强弱主要与海水流速有关,且沉积物颗粒大小为砾石>砂砾>砂。在近岸处,海底水流速度快,侵蚀和搬运作用强,较小颗粒的砂砾、砂被侵蚀搬运,较大颗粒的砾石因为不易被搬运得以保存;而离岸较远处,海底水流速度减缓,海水搬运的砂砾、砂先后沉积下来。故“近岸凹槽”处砾石、砂砾、砂分布差异的形成原因为海底水流速度差异。故选A。9.A 10.B 11.D解析:第9题,距今8400—4500年间,达荷美景观带有较长时间的持续湿季,水热条件可满足森林生长,在旱季落叶可减少水分蒸腾,A正确。叶片退化为刺一般出现在全年较为干旱的地区,如荒漠地区及高海拔地区,B错误;枝干呈匍匐状主要是为了保温、防风,C错误;根系侧向伸展主要发生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植被根系发育受制于冻土,不利于吸收深层水源,D错误。故选A。 第10题,材料显示,距今4500—3400年间,受几内亚湾北岸湿季上升补偿流增强影响,稀树草原逐渐取代了森林。上升补偿流的性质是寒流,会降温减湿,造成湿季出现短暂的干旱时段,缩短了湿季的持续时间,不利于森林生长,B正确。故选B。 第11题,全年热量充足会导致有机质分解加快,不利于有机质积累,①错误;河流纵贯南北,会使湖泊中的有机质不断外流、含量降低,②错误;由于达荷美景观带历史上发育过森林和稀树草原,多种植被、物种都有出现,演化历史悠久,具有多种不同植被提供的有机质,③正确;周边开垦为农业用地,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较严重,含有有机质的土壤颗粒进入湖泊沉积,④正确,D正确。故选D。12.C 13.C解析:第12题,极夜结束后的第一次日出时刻为12:00,即33°E的地方时12:00,北京时间是120°E的地方时,两地经度相差87°,根据经度相差15°时间相差1小时,两地时差为5小时48分,依据东加西减的规律,计算北京时间为17:48,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第13题,太阳光柱本质是空气中弥散的小冰晶对太阳光的折射,当天气较冷且空气湿度较大时,容易形成大量冰晶,折射射太阳光,出现太阳光柱,C正确;与白昼时间、高空风力、地面反射关系不大,ABD错误。故选C。14.D 15.C 16.A解析:第14题,结合图中经纬度可知,该地靠近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①正确;该地纬度较低,冰川运动不强烈,②错误;公路维护频繁可以及时发现隐患并采取相关防范措施,不利于滑坡发生,③错误;该区域深受夏季风影响,降水丰沛,促进了滑坡的产生,④正确。综上所述,D正确,ABC错误。故选D。 第15题,甲处和丁处等高线相对较为稀疏,不是最可能发生滑坡的位置,AD错误;乙位于北坡,属于夏季风的背风坡,降水较少,不是最可能发生滑坡的位置,B错误;丙等高线密集,坡度大,且位于南坡,处于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大,是最可能发生滑坡的位置,C正确。故选C。第16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主要功能是提供三维坐标,进行定位和导航,可以获得监测点的位置和高度的变化数据(地表形变数据),从而预测滑坡的发生,A正确;分析居民点分布数据和植被分布数据需要借助GIS,BC错误;采集区域降水数据需要人工进行采集,D错误。故选A。17.(1)分布特点及原因①分布特点:集中于海山顶部和斜坡地带;水深介于800~3000米;不同坡度均有分布但差异较大。②形成原因:海山顶部和斜坡因海水流动缓慢,有利于含钴物质沉淀附着;该水深区间压力适中、生物扰动较少,利于结壳持续生长;海底基岩裸露提供附着基底。解析:紧扣材料中“主要分布在水深800~3000 m的海山顶部和斜坡上”“坡度差异较大”提炼空间特征。结合海洋环境特征:浅海(<800m)受洋流/风暴干扰强,深海(>3000m)高压低温抑制化学沉积;海山地形使局部水流减缓,促进金属元素富集;基岩表面为结壳提供固着载体。(2)开采的自然困难:①超深水环境:设备需承受高压、低温,技术要求极高;②复杂地形:海山陡峭斜坡增加作业难度,易引发滑坡;③脆弱生态:破坏底栖生物栖息地,扰动深海生态系统;④低效率采集:结壳厚度薄(仅20cm)、分散,机械化收割成本高昂。解析:从材料中“受水深、地貌和坡度多种因素的影响”出发,拆解具体表现:水深→高压/低温;地貌→地形起伏;坡度→稳定性差。(补充实际限制:结壳本身物理属性(薄、脆)导致传统采矿方式不适用,需定制精密工具。)(3)可持续开发对策:①科技突破:研发耐压耐腐蚀的深海机器人,优化精准剥离技术以减少环境损伤;②分区管控:划定核心保护区与阶段性开发区,保留生物多样性热点区域;③国际合作:推动制定统一的环保标准与利益分配机制,填补国际法律空白;④监测先行:长期跟踪采矿对水质、沉积物及生物链的影响,动态调整方案;⑤替代研究:探索陆源钴回收技术,降低对深海资源的依赖。解析:依据“各国争相开展试验性采矿影响研究”强调科学评估的必要性;针对“国际法律空白”提出治理框架;呼应新课标“人地协调观”,强调生态保护优先,兼顾资源利用与社会公平。18.(1)澉浦附近潮差最大;从澉浦附近至湾口,潮差减小;从澉浦附近向内,潮差减小。(2)涨潮时潮流的流速快,搬运能力强,且流向偏北,故北岸沉积物粒径大;落潮时潮流的流速慢,搬运能力弱,且流向偏南,故南岸沉积物粒径小。(3)海平面下降,海岸线向海洋方向移动;河口东移。解析:(1)根据图中数据可知,澉浦附近潮差为5.5 m,数值最大。自澉浦附近向杭州湾湾口外海方向,潮差由5.5 m逐渐降低至2.0 m,呈减小趋势;同时自澉浦附近向钱塘江上游,潮差由5.5 m降低至5.0 m,也呈减小趋势。故本题需先描述潮差最大值的地点,以潮差最大值地点为基准,描述其上下游的潮差空间变化。(2)根据题干分析,现代钱塘江河口湾南、北海岸沉积物深受潮流影响。湾口向内逐渐缩窄,湾内海水涨潮时潮流流向偏北,落潮时潮流流向偏南。结合杭州湾喇叭形海湾地形和岛屿分布来看,涨潮时潮流流速更快,且水流更偏向北岸冲击,所以北岸潮水搬运能力较强,北岸沉积物粒径大。落潮时相比涨潮时缺少了海湾地形的助推,且河流入海口处落差较小,水流速度比涨潮时慢且流向偏南,搬运能力较弱,使南岸沉积物粒径小。(3)若地球再次进入冰期,大量地表水结冰,会使海洋水量减少,使海平面下降。若海水减少、海平面下降,钱塘江河口的位置将向东侧的海洋方向移动。19.(1)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淹没滩涂,加剧海岸侵蚀;外来物种入侵、养殖等威胁当地生物多样性;围垦养殖,占用滩涂,导致候鸟停歇地减少;养殖面积增加,养殖过程中造成污染及扩散,湿地生态环境恶化;过度捕捞,导致迁徙鸟类食物减少;旅游观光活动和旅游设施建设等带来环境压力。(2)微地形改造,建设高潮位栖息地;退渔还湿,科学制定生态保护与修复方案,营造鸟类栖息环境;加强监测,精准掌控水位、水质和生态植被状况;制定巡护管理措施,应对盗猎、污染、物种入侵威胁;限制游客可进入范围。(3)建设背景,规划与现状,建设理念及指导思想;确定保护目标、思路与方法;栖息地恢复保护方案与工程措施;组织管理、政策、技术、资金、宣传、培训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6届高三10月月考地理试题。.docx 2026届高三10月月考地理试题答案和解析.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