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 答题卡 缺考标志。考生严禁填涂,由监考教师填涂。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9分)一、积累与运用(23分)二、阅读(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5题。(7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15分)(五)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4~16题。(10分)(五)阅读下面材料,完成17~19题。(10分)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三、作文(60分)字数:150字数:300字数:450字数:600字数:750字数:900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九年级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 参考答案(3分)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2.(1)(3分) ①. 娉 ②. 汲 ③. 骛 (2)(3分)断章取义(3)(3分)将“体现”改为“发掘”。3.(6分)我选 B,理由:而艾青的诗歌多以 “土地”“太阳” 等富有力量和苦难色彩的意象为主,表达对国家、人民的热爱与对苦难的悲愤等主旨。A 选项中的 “土地” 和 C 选项中的 “太阳” 都是艾青诗歌中典型的意象,符合艾青的创作风格。而B选项中 “母亲”“小舟”“大海” 等意象温馨、柔和,歌颂母爱、童真。与艾青的创作风格不符。4. (3分)(晴)云、风(絮)、自在随性5. (4分)运用了反问句式(1 分)。以 “何事能妨” 反问,加强语气,强调人生本应像晴云、风絮般自在,不应被外界琐事束缚(2 分),表达出诗人对自在人生、乐观生活的追求(1 分)。6.(3分)BCE(3分)(1)④(2)派遣(3)修建房屋。(3分)(1)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鸟儿在欢乐地跳跃。(2)(3分)富人们都出城了,百姓就会人心动摇,我还能和谁一起守城呢?(4分)甲文体现在欧阳修与滁州百姓同游,与民同乐。乙文体现在苏轼率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译文:苏轼调任徐州知州。当时黄河在曹村决口,洪水泛滥到梁山泊,又漫过南清河,最终在徐州城下汇集,水位不断上涨却无法及时排出,城墙眼看就要被冲毁。富裕的百姓争相出城躲避洪水。苏轼说:“富人们都出城了,百姓就会人心动摇,我还能和谁一起守城呢?只要我在这里,洪水就绝不会冲毁城墙。” 于是下令驱使富人们重新进城。随后苏轼前往武卫营,叫来营中的卒长,对他说:“黄河洪水即将冲毁城池,情况十分紧急,即使是禁军,也请为我尽力抗洪。” 卒长回答道:“太守您尚且不躲避泥泞积水,我们这些小人物,应当为您效力。” 于是率领他的士兵拿着畚箕、铁锹等工具出城,在城的东南方向修筑了一条长长的堤坝。当时大雨日夜不停,城墙只差三版(古代筑城用的夹板,每版高约三尺)的高度就要被淹没。苏轼在堤坝上搭建了茅屋居住,亲自坐镇指挥,又派官吏分段防守城墙,最终保全了徐州城。10.(3分) C11.(3分)①先生最初坐在大屋子里,教好多小孩子、半大孩子、大孩子念书;②后来孩子少了、没了,先生不再做教书先生;③之后先生做起截垛子的职业,到人们家门口铲平墙面,书写古人的诗文或有益的文字。12.(3分)(1)原句采用短句和排比的手法,将 “秃着”“黑着”“钝着” 单独列出,突出了先生工具的破旧、简陋,更能体现先生生活的清贫以及他对这份传播文化工作的坚守;改句只是普通的陈述,没有这种强调和突出的效果。(2)(4分)“太阳正一点一点斜下去” 暗示时间的流逝,同时也营造出一种落寞、凄凉的氛围,象征着先生所坚持的文化传承事业如同这西斜的太阳,逐渐走向衰落,表现出先生内心的无奈和悲哀。13. (5分)先生不会 “改行牵骆驼”。从文章内容来看,先生虽然说要改行,但他一直对传播古人诗文有着执着的坚持,表明他对文化传承的责任感。从主旨上看,文章旨在展现先生对文化传承的坚守以及文化传承面临的困境,并非真的会放弃自己所坚持的文化传播事业,他依然会在文化传承的道路上继续前行,尽管这条路充满艰难。14.(3分)C15.(4分)①扭曲大众审美,使审美肤浅化;②落入模式化窠臼,丧失创新活力。③从众心理下对集体归属感的确认。④面对网红审美现象,我们应多些警惕,少些迎合,才能在众声喧哗中发现真正的美。16.(6分)对于福建美食火出圈这一现象,我们应理性看待。一方面,网红的宣传让更多人了解到福建美食,对推广地方美食文化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也为美食店铺带来了收入,促进了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看到这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很多人可能只是盲目跟风打卡,并非真正出于对美食的热爱和欣赏,这体现了从众心理下对网红审美的迎合。同时,这一现象也可能有资本在背后推动,目的是收割流量和经济利益。我们不能一味地被网红审美牵着走,而应该保持独立的审美意识,根据自己的口味和喜好去选择美食,不盲目跟风打卡,在热闹的现象中保持理性思考,这样才能真正发现美食之美以及其他真正有价值的东西。17.(3分)B18.(4分)①在当今社会,AI助手已经成为了年轻人在遇到问题时寻求解决方法的普遍途径,使用比例仅次于搜索引擎;②不同年龄层的人对于AI的使用比例不同,越是年轻的人越青睐于使用AI来解决问题。19.(6分)①AI技术在教育、医学、艺术创作等诸多方面给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帮助,带来了便利;②AI技术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更加宽广的检索途径;③AI变革着我们的工作模式,提升了工作效率,让工作变得更加高效精准;④虹借助其强大的数据分析和学习能力,为我们的工作决策提供有力支持。(一点2分,三点6分)南平三中2025-2026学年九年级第一次质量抽测语 文 试 题(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考试形式:闭卷)★友情提示:所有答案都必须填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答在试卷上一律无效。班级: 姓名: 座号: 得分:一、积累与运用(23分)1.(8分)小文整理了九年级课本关于“自强不息”的古诗文名句,请根据语境帮他补写。自强不息,是李白面对“将登太行雪满山”的困顿仍能高歌“① ,② ”(《行路难(其一)》)的坚定信念;是苏轼面对政治失意、兄弟别离的现实仍能给出“③ ,④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美好祝福;是刘禹锡面对“二十三年弃置身”的无限心酸仍能吟唱“⑤ ,⑥ ”的豁达胸襟;是范仲淹面对革新失败的境遇仍能表达“⑦ ,⑧ ”(《岳阳楼记》)的“先忧后乐”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答。阅读绝不是附庸风雅的事,而是我们生活的必需。读着林徽因的《人间的四月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树一树的花开,① _______(pīng)婷地伫立着,悠悠地吐着香气;读着张岱的《湖心亭看雪》,西湖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相得益彰,带给人莫名的遐想;读着《壶口瀑布》,黄河的磅礴气势让我们不禁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功。读书——开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主要是精神来往。书信、感情、交谈,都是情感的体现。艺术、才情、政治都是才智的体现。而通过读书,就能从中②_______(jí)取养分。即使你没有去过拉萨,你也能跟着作者,体会到拉萨那一份佛性。读书,让精神更丰富,让视野更开阔。从书中学习,从书中感悟,在读书中慢慢体现自己的潜力。当然,‘感悟’的前提是读懂、读全,若抱着( )的心态对待书籍,非但无法领会书中真义,还可能误解书中的道理,违背读书的意义。不管生活给予我们怎样的人生,我们都应朝着目标,心无旁③_______(wù),恪守时间,闲看书卷奥秘,漫随书卷人生。(1)根据拼音,依次写出①②③处相应的汉字。(3分)① _______ ② _______ ③ _______ (2)根据下面的提示,在文中括号内填入成语。(3分)成语释义:不顾全篇文章的内容,而只根据需要,孤立地截取其中一段或一句的意思。(3)语段中画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3分)3.小铁在摘抄诗句时混淆了作者,现在分不清哪组诗句不是艾青所写的。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从选择意象和表达主旨的角度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6分)A.你们是从地里钻出来的吗/脸是土地的颜色/身上发出土地的气息/手像木桩一样粗B.造物者/倘若在永久的生命中/只容有一次极乐的应许/我要至诚地求着/我在母亲的怀里/母亲在小舟里/小舟在月明的大海里C.假如没有你/太阳/一切生命将匍匍在阴暗里/即使有翅膀/也只能像蝙蝠/在永恒的黑夜里飞翔我选: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67分)(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问题。(7分)杂感陆游〔宋代〕天际晴云舒复卷,庭中风絮去还来。人生自在常如此,何事能妨①笑口开?【注释】①妨:妨碍。4.诗人在“天际晴云舒复卷,庭中风絮去还来”两句中,选取了“_______”和“_______”两种自然意象,以它们___________ 的状态,为后文表达人生态度做铺垫。(3分)5. “人生自在常如此,何事能妨笑口开?” 这两句诗运用了什么句式?有怎样的表达效果?(4 分)(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6-9题。(16分) 【甲】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乙】轼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②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③以出,筑东南长堤。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选自《宋史·苏轼传》)【注】①涂潦:指道路泥泞积水。②侪(chái):同类的人。③畚锸(běn chā):畚,盛土器;锸,起土器。④版:古代墙的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6.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写出答案标号,每写对一处给 1 分,超过三处不给分。(3 分)溢 于 南 清 A河 B汇 于 城 下C 涨D 不 时 泄 E城 将 败7.根据提示,解释下列加点字词。(3分)加点词 方法提示 词义太守谓谁 查阅词典,选择义项①告诉、对……说;②叫作、称为;③认为;④为,是。 (摘自《古代汉语词典》) 谓: (填写序号)使官吏分堵以守 关联教材课下注释法上乃使使诏将军。《周亚夫军细柳》 使: 庐于其上 词类活用 南阳诸葛庐。《陋室铭》 庐: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3分)(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3分)9.甲、乙两文中都体现以民为本的思想,请结合两文相关内容加以说明。(4分)(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18分)两句诗程习武①先生有姓,先生也有名字,但人们似乎都忘了,就都叫先生。叫先生于他们或许是一种骄傲,也说不大准。②先生瘦,还高,人一见就想起在大街上被人牵着的骆驼。尽管先生只是有一点点驼背。牵骆驼在这地方也是一种职业,叫看麻衣相。看麻衣相者看着对方一大片脸的某个地方,说未来的某年某月某日,将有一场血光之灾或者命犯桃花,也许是财运降临。钱装进口袋后,犯没犯桃花,来没来财,怕神也不知道。先生从来瞧他们不上眼的。牵着一头骆驼看麻衣相,让人感觉有些不相称。但它们为什么被绑在一块了,不知道。先生的瘦和高,都有利于他的职业。瘦人不管是本来就瘦,还是后来饿瘦,有一点相同,饭量都不大。正好,饭量大了先生养不活。先生的个子高好处更加在那里明摆着,让他做起自己的工作来就像那个解牛的庖丁,刀子就像鱼在水里游。③先生的工作是戳垛子。文人的活儿。一支毛笔,秃着;半瓶墨,黑着;一把破铲,钝着。这是先生全部的家伙了,先生的日子都在里面。到了谁家门口,先生把破铲拿出来,在门口旁边的墙上方方正正铲平一块,铲去雨水的陈年旧痕。先生铲的时候一点也不急躁,铲子在墙上沙沙地响,土屑纷纷落下来。如果有风,土屑就飘去很远,一路带着土香。然后,先生就在那块铲平的地方写一首诗,当然是古人的;或一段益于人益于世的文字,也是古人的。写好,先生收拾家伙的时间,主人拿出一个或两个硬币,塞到先生挂在肩上的布搭里。有时候主人羞红着脸拿出两个馍或半瓢米,先生也笑笑,受了。先生个子高,写了诗文的那块墙就距离地面很高,小孩子够不到,一般的大人也够不到,那些诗文就不会轻易被破坏掉,一年两年的风雨过了,那些诗文还像刚刚写上一样。直到字迹漫漶,先生才在那旧处轻轻铲一铲,再写上新的。这时候,先生会叹口气。在这翻译面墙上,三五年就过去了。先生很讲职业道德,那些诗文只要能看得清,先生就不会铲掉再写新的。④先生的这个职业不能说白,说白了怕是先生脸上挂不住。不过,先生原来真是先生,坐在大屋子里,教好多小孩子、半大孩子、大孩子咿咿呀呀念书。孩子头和身子晃来晃去,风里的树一样。后来那些孩子就少了,没了,先生就不做先生了。先生什么时候不做先生的,没多少人说清楚。先生什么时候开始做戳垛子这个职业的,没多少人说清楚。实际上,清楚不清楚又打什么紧?在先生心里,他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而已,他要把他的先生给他的那些诗,那些文再给出去。他总不能把那些东西带走吧。⑤天正好。是春天。麦子在地里,牛和羊在家里嚼草,人闲得痒,就都站街上,喷唾沫星子。风从街上穿过,很舒服。⑥谁说,先生来了,先生好久没来了。谁又说,先生的腰弓得厉害了,更像骆驼。人纷纷乱乱看去,然后说,哦,可不是吗?然后散散乱乱朝先生要去的那家门口围过去,围成歪歪担扭的圆。谁说,先生教着书的时候腰不弯,直溜着呢。都说,还真是。⑦先生过来了,朝一众人笑笑,走到那一家的门口。都看那门口边,先生铲的那片地方还在,只是经了好多年的风吹雨打,那字迹模糊得厉害。先生拿出铲子,把那片风吹雨打得凹凹凸凸的地方铲平。先生的手很轻,铲子下面细碎的沙沙声,像土在唱。众人看先生拿出了笔和墨,就都说,先生写一个好的。先生笑笑说,古人的诗文都是好的。都说,写一个新的。先生说,几百上千年了,都不新。都说,写没写过的。先生又笑,谁看见我写过两遍的诗文?众人吸溜吸溜嘴,咦,还真是。蘸了墨,笔就在墙上走动。一顿一挫,走得慢。先生写的楷书,笔笔如刀。先生写字,好像把别的什么也写进去了。差不多一支烟的工夫,两句诗就黑在墙上了。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众人一阵叫好。说这字写得敦实。说这诗句好,像画一样。再看先生,正细细端详那两句诗,额头微微有汗出来。谁说,先生写字那么用力?先生笑笑,未答。笔蘸好了墨,先生准备写后两句——忽然,有锣声嘡嘡响起来。众人呼啦啦围过去,先生的旁边很快干干净净了。先生转头看了看,看见一个人牵了一群猴。先生看看众人的背影,又看了看墙上的两句诗,先生叹一口气,说,读诗书何如学玩猴!⑧先生仰起头,太阳正一点一点斜下去。先生想起了读得烂熟的《易》,笑笑给自己说,要不,改行牵骆驼吧。 (有删改)1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第④段“先生的这个职业不能说白”暗示戳垛子这个职业不是很体面。B.文中几次描写先生写字时铲子下的沙土,体现出他对这份职业的投入与坚守。C.第⑦段人们知道先生 “从不写两遍的诗文”,可见他们对先生的过往与职业习惯了如指掌,是先生的知音。D.整篇文章多用短句,语言质朴,既有生活气息又蕴含深意,耐人寻味。11.依据文章内容,按时间先后顺序简述先生的主要人生经历。(3分)12.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与改句相比,原句在表达上有何妙处?(3分)原句:一支毛笔,秃着;半瓶墨,黑着;一把破铲,钝着。改句:一支秃毛笔,半瓶黑墨水,一把钝破铲。(2)“先生仰起头,太阳正一点一点斜下去。”此处对“太阳”的描写有何用意?(4分)13.小说结尾处先生“笑笑给自己说,要不,改行牵骆驼吧”,先生真的会“改行牵骆驼”吗?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主旨,谈谈你的理解。(5分)(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6题。(13分)对“网红审美”应少些迎合龙其林①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具有极高人气和流量的“网红”频现。于是,“网红奶茶”“网红餐馆”等成为很多人追逐的目标。人们对网红审美现象早已习焉不察,自觉或不自觉地投身其中:打扮时选择网红爆款,吃东西时选择网红美食……网红审美现象借助媒介力量迅速占据大众日常生活空间。②随着网红审美的流行,原本丰富多彩的审美体验不断缩小为对于网红范本的模仿,社会审美标准逐渐变得整齐划一,但这种审美标准与现实生活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并不相符。审美标准的单一,一方面会扭曲大众审美,让一些人放弃对美的独立思考,导致审美肤浅化;另一方面,不管是文艺创作,还是产品生产,为了迎合所谓的大众审美,都会进一步强化作品和产品在审美上的“标准化”,久而久之,会落入模式化窠臼,丧失创新活力。③审美是一个主观而多元化的概念,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审美观。网红审美,最多只能算是审美的一种,可为何有那么多人追捧它?人们对于网红审美的接受和追捧,很大程度上是在从众心理下对集体归属感的确认。古斯塔夫·勒庞在《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指出:“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地,会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表现出对理性的影响无动于衷的生物所特有的激情,它们失去了一切批判能力,除了极端轻信外再无别的可能。”群体之所以具有如此强的蛊惑力,就在于个体只有在融入群体后,才会获得与周围世界达成一致的归属感与安全感。一旦个体无法融入群体,他或她就在某种意义上脱离了稳固的阵营,不得不在心理、舆论和行动上承担未知的恐惧。④人们在面对景观、食物、服饰等诸多可选择的事物时,内心更在意外界如何评价、别人如何抉择,他们渴望通过复制群体的行为来体验大众的喜好、节奏,获得个体的存在感,同时也建立一种融入社会的心理安慰或幻想。网红奶茶是否与其他品牌存在口味差别,网红景点是否那么漂亮,这些对于个体而言通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们通过对网红审美的尝试,再次获得了对大众心理的体验,缩小了个人经验与外在世界的差距,重新确认了自己与群体在审美立场上的一致性。⑤在信息爆炸时代,注意力日渐稀缺,除了极少数自带话题热度的人物和重要事件外,一般的人和事很难获得大众关注。要想在巨大信息密度的资讯空间中脱颖而出,没有背后“推手”的助力是很难实现的。这个“推手”很多时候是资本。网红奶茶、网红打卡点、网红服饰的背后,都隐藏着资本的身影。资本通过各种途径制造网红人物和网红现象,利用自身力量使之在媒介社会进行辐射,人为营造民众对于网红审美的体验需要,“帮助”人们人为制造兴趣。个体在接收到无形大手传递的网红审美信息后,猎奇心和从众心被激发,他们被一步步引导前往网红打卡点亲身体验。反过来,这一行为又进一步强化了民众的需求感和体验兴趣。因此,一些所谓的“网红”,不过是资本刻意包装以增加流量或销量的道具。人们如果缺乏独立审美意识,一味追逐所谓的网红审美,最后可能就会沦为被资本收割的“韭菜”。⑥总之,网红审美现象的不断出现和传播,反映了一些商业机构大力制造关注焦点,努力从眼球经济中套现的动机。资本通过媒介塑造网红审美,引导人们追逐网红审美,根本目的是炒作其热度、提升其价值,以便收割流量或销量红利。面对不断涌现的网红审美现象,我们应多些警惕,少些迎合,在大众狂欢中冷眼观察,在人声鼎沸中敢于质疑,只有这样,才能在众声喧哗、纷繁芜杂中发现真正的美。14.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随着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对网红审美现象早已习焉不察,自觉或不自觉地投身其中。B.第③段画横线的句子使用道理论证,引用古斯塔夫 勒庞的言论,证明“人们对于网红审美的接受和追捧,很大程度上是在从众心理下对集体归属感的确认”这一观点。C.第⑤段画横线的句子中加点词“如果”“可能”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谨,表示人们若缺乏独立审美能力,就会沦为被资本收割的“韭菜”。D.资本塑造网红审美,引导人们追逐网红审美,本质是为了炒作其热度、提升其价值,以便收割流量或销量红利。15.通读全文,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4分)16.国庆假期,福建美食再次火出圈。众多网红在不同的网络平台发布“福建美食打卡保姆级攻略”等讯息。网红美食街挤满了拍照打卡的游客,网红美食店铺因此也收入大增。请你结合本文,辩证地谈谈对这一现象的看法。(答题应有观点句+分析句+总结句)(6分)(五)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7-19题。(13分)◎材料一:①语文课上,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水浒传》人物形象的特点,教师利用AI软件,让AI扮演鲁智深。学生可以向“鲁智深”提出关于他拳打镇关西的细节、他的性格特点等问题,“鲁智深”则以符合原著人物性格的语言风格进行回答。AI赋能的课堂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学生能够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物形象的理解更加立体生动。②在疾病诊断方面,AI技术的介入使得医疗辅助诊断变得更加高效和准确。例如,谷歌Health的乳腺癌筛查系统,通过对乳腺X光图像进行分析,能够精准地识别出微小的病变,其准确性甚至超越了放射科医生。◎材料二:①玩具设计师阿杰使用一款AI绘画软件,输入一些关键词后,那些充满创意的构图和独特的色彩搭配,为他打开了新的思路。②阿杰在使用AI绘画工具寻找灵感后,发现自己越来越依赖AI绘画。没有AI的辅助,他感觉很难开启创作。“AI绘画确实帮了我很多,但现在我担心会失去独立思考和原创的能力。”阿杰意识到,虽然AI绘画工具强大,但过度依赖可能会削弱自己的绘画创造力。◎材料三:◎材料四:①AI正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模式,应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以往需要人工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处理的任务,AI能在短时间内精准完成。同时,AI还能借助其强大的数据分析和学习能力,预测市场趋势、分析用户行为,帮助企业制定更科学合理的战略规划,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②但另一方面,过度依赖AI也带来了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对人类自主思考能力的侵蚀。当我们习惯了依靠AI给出的答案和建议,就容易逐渐丧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AI毕竟是基于算法和数据运行的程序,如果数据存在偏差或算法出现漏洞,AI给出的结果可能会误导决策,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严重损失。③正确应用AI,一方面,要明确AI是辅助工具而非替代品,在利用AI的同时,不能放弃自主思考,我们应主动对其提供的结果进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另一方面,持续提升自身的能力至关重要,我们要积极学习AI相关知识,掌握与AI协同工作的技能,增强在AI时代的竞争力。17..根据材料内容推断,下列哪一项表述最符合文意?( )(3分)A.当AI模拟文学人物的互动方式成为常态,势必影响学生对经典作品的深度思考能力。B.设计师借助AI工具获得创作灵感,但可能影响其独立创作的能力发展。C.在医疗诊断领域,AI的表现优于放射科医生,成为诊断的主要依据。D.人类应当限制AI技术的应用范围,以避免产生技术依赖的风险。18.请根据材料三中的图表,写出两点关于当下AI使用现状的发现与结论。(4分)19.综合上述材料,分析AI技术在我们的生活中掀起热潮的原因。(6分)三、写作(60 分)21.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艾青的诗歌从不回避 “苦难”,却始终传递 “希望”:他在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的寒凉中,仍坚信 “黎明的到来”;在 “黑暗吞噬着大地” 的绝望里,仍执着 “向太阳” 奔跑。生活中,我们也会遭遇挫折与困境 —— 可能是学业的失利,是成长的烦恼,是对未来的迷茫,但“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来临”,那些咬牙坚持的时刻,终将成为通向希望的阶梯。请以《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①结合自身经历或见闻,写出真情实感;②自选文体(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⑤不少于 600 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25-2026九上第一次质量抽测语文答题卡.docx 2025—2026九上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docx 福建省南平三中2025-2026学年九年级上学期第一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