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长汀一中2026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历史(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第Ⅰ卷(选择题,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是距今4300—3900年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平面图(面积约280万平方米)。该遗址可以用于研究A.奴隶制国家聚族而居的状况 B.仰韶文化较高的阶级分化C.中国将迈入阶级社会的门槛 D.中原地区国家的初始形态2.《礼记》记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反映出A.儒家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B.诚信观念成为主流意识C.春秋时期社会趋于安定 D.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3.朔方郡位于黄河河套的西北部,主要包括后套平原、库布齐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北部地区。在汉代屯田政策的引导下,大量人口迁入朔方郡,郡内人口在西汉时期达到13.6万之余,使朔方郡成为汉代北方边疆地区重要的垦区之一。据此推知,这一政策(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维护了边境粮食安全C.加大了环境破坏风险 D.推动了赋役制度变革4.西晋时期,武帝命裴秀主编完成《禹贡地域图》,共计18篇,这是目前所知中国第一部历史地图集。地图所绘六军所涉区域,远近尺度、山川险峻或平易状况,都与现实情况毫无偏差。此地图集的绘制旨在A.推动南北经济的交流 B.掌握全国疆域物产状况C.适应完成统一的需要 D.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5.“镇”原多设于兵防要地。唐末、五代时期,各地节度使在其辖区内广设军镇,任命镇将。镇司与县官共治,“征科委县,捕盗委镇司”。某些州一度出现了以镇代县的情况,当地的民政、赋税、治安一并由镇将管辖。这反映出当时( )A.地方行政机构分散 B.地方治理得到优化C.国家权力结构变化 D.市镇经济功能增强6.开元时期,节度使领州府并获得地方财权是边疆地区的应急机制;安史之乱后,朝廷将此体制推广至全国,使各地节度使均可以“当道自供”为名分割国家税收。这一变化( )A.推动了两税法的出台 B.体现了“量入为出”的税收原则C.解决了唐代边境危机 D.实现了朝廷对节度使的有效控制7.靖康之变,宋廷南渡。江南地区的乡里安全多由县尉、弓手、土兵与自发性的民间自卫武装来维护:地方的公共建设和文教活动也需仰赖以乡居官员、士人和富人所形成的权势之家共同协助。这反映出当时宋朝( )A.强干弱枝传统得到强化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C.崇文抑武政策贯彻落实 D.南北对峙影响基层治理8.元朝在同高丽、安南交涉时明确提出君长亲朝、子弟入质、编民、助军役、纳赋税、置达鲁花赤等“六事”,此后“六事外交”成为周边交往的惯例。“六事外交”( )A.有利于民族交融与贸易往来 B.促进与周边国家的文明交流C.是民族等级政策的对外表现 D.推动了儒家文化的对外传播9.宋代,在荆湖南、北两路的产茶州县,城中的商铺经营者大多在城外购置少量土地种植茶树,自行加工茶叶,与城内外的商铺交易,或自行开设店铺,暗中夹带其他私茶进行销售。此现象主要说明,当时( )A.土地兼并活动不受官府监管 B.工商业市镇专业化程度提高C.商业资本与土地经营相结合 D.市民逐渐成为土地投资主体10.清代统治者反复申述其疆域成就,“是中国之一统始于秦,塞外之一统始于元,而极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员极广,未有如我朝者也”。与此相应,清廷先后完成了《皇舆全览图》《雍正十排图》《乾隆内府舆图》的测绘工作,并接续纂修了《大清一统志》。据此可知,清代( )A.以疆域一统重构“正统”论述 B.实现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C.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基础 D.地图测绘技术近代化程度较高11.据有关记载,万历三十二年,粮价为每石值银6钱5分。万历四十三年,河南正兑米折价为每石值银9钱5分。天启四年,官府米价为每石值银8、9钱。崇祯五年,上海米价为每石值银1两。崇祯十二年米价升到每石值银1两8、9钱。这一价格变动反映出( )A.中国白银开采进程加快 B.农业商品化冲击种植业C.中国与西方贸易的扩大 D.明朝赋役征银引发危机12.王阳明在传授《大学》时删除了朱熹所做的注释,仅保留“孔门所传之旧本”,认为朱熹的错误在于“过信孔子”,“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这表明王阳明( )A敢于挑战儒学权威地位 B提倡还原孔子学说的本貌C.提倡抛弃传统的纲常伦理 D.反对程朱理学的修身方法13.1842年,魏源《圣武记》记录了清初军事上的强盛到乾隆末年后面临的困境,此书“索观者众,随作随刊”,先后两次增订刊行。但魏源另一著作《海国图志》却无人问津。这体现出( )A.中体西用的变革策略 B.天朝上国的思想惯性C.封建政府的统治需求 D.学习西方的时代潮流14.曾国藩的机密幕僚张德坚全面采集太平天国的情报,发现“凡贼中伪书首一章必载诸书名目,末一条即系伪《天朝田亩制度》,惟各处俘获贼书皆成捆束,独无此书,即贼中逃出者亦未见过,其贼中尚未梓行耶?”材料可用于说明,《天朝田亩制度》( )A.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 B.主张推翻清王朝的专制统治C.因为脱离实际没有全面实施 D.突破了旧式农民起义的范畴15.下表为张之洞督鄂时期在武昌兴办的近代工业概况。这折射出( )企业名称 创办时间 企业名称 创办时间湖北织布官局 1891年 铜币局 1902年湖北缫丝官局 1894年 武昌制革厂 1903年湖北纺纱官局 1894年 模范大工厂 1907年湖北官钱局 1897年 湖北毡呢厂 1908年湖北制麻官局 1897年 湖北针钉厂 1908年A.近代工业居于主导地位 B.工业管理近代化水平提高C.晚清困局得到一定缓解 D.实业救国的思想成为共识16.戊戌变法期间,光绪帝召见严复时微叹道:“中国就是守旧人多,怎好?”且因废八股而骤然失业的大批士人对倡议废八股的康有为等人恨之入骨,他们控制的社会舆论成为讨伐维新派的先锋和利刃。这反映出戊戌变法( )A.缺乏广泛的社会群众基础 B.废除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C.遭到知识分子的全面反对 D.改变了传统的文化教育体制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17题14分,18题18分,19题8分,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史料 出处康熙四十四年(1705),“议准贵州各府州县设立义学,将土司承袭子弟送学肄业,以俟袭替。其族屈人等,并苗民子弟愿入学者,亦令送”;康熙五十九年(1720),“议准广西土属共十五处,各设义学一所……土属子弟如有文艺精通者,先令其就近流官州县,附考取进”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雍正三年(1725)议准云南威远地方、雍正五年(1727)议准云南东川土人雍正八年(1730)议准四川建昌番夷、雍正十年(1732)议准湖南永绥六里等处设立义学 《钦定大清会典事例》有明令各府、州、县立乡贤祠于大成门外,以祀其乡先达,我朝因之。雍正初,立忠义孝弟、节孝贞烈二祠……乾隆间又立昭忠祠,以祀各营阵亡官弁卒伍……至于微官末升、诸生韦布及山樵市隐,皆立忠义祠 《贵阳府志》近日苗人颇知读书,臣由古州一带经过各苗寨时,有诵读之声。此次府学应试苗童,人数较前加多,其中文理通顺之卷亦复不少。仰见我国家文教草数,虽边檄感苗,无不奋勉读书,蒸蒸向化 《宫中档嘉庆朝奏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前期西南社会教化的特点。(6分)(2)根据上述信息,列举一个清代前期相关领域的制度或举措,并分析其影响。(8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8分)材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内迁到黄河流域的落后少数民族为了巩固其在中原地区的统治,往往会积极主动地接受比较先进的汉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就是典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却不然,在很大程度上,汉族封建政权用武力来强迫少数民族接受先进的汉文化。北魏孝文帝改革进行了大规模的汉化运动,在深度和广度上达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长江流域由于其所处的地理环境,为其提供了无限的生存空间,因而,当大部分蛮夷被融合之时,仍有一部分蛮夷留在山区,依其自然条件而顽强地生存着。——摘编自王锋《魏晋南北朝时期长江中下游地区民族大融合初探》材料二 宋朝时期,士大夫们“夷夏大防”的观念日益强烈,他们纷纷著书立说、严明华夷之别,试图将“夷狄”彻底隔绝于“中华”之外。在宋朝此类观念的影响下,一批强调以宋为尊的元代史书先后面世。后随着元代士大夫对契丹、女真等北方民族的了解更为深入,“华夷有别”“独尊宋统”的狭隘史观被逐渐摒弃,产生了“三史皆为正统”的观念,认为辽、宋、金地位平等。——摘编自曹流、田野《正统与交融——辽、宋、金正统史观的创立与元修三史中的民族交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的特点。(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宋元修史立传观念的变化。(12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8分)史料中的刘坤一刘坤一经历了咸丰、同治、光绪三朝,是晚清社会的重要人物,对晚清转型时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影响深远。下表是研究刘坤一的部分相关史料。史料1《钦定剿平粤匪方略》编自道光三十年(1850年)至同治五年(1866年)奏报、上谕 史料2《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编自咸丰十一年(1861年)至同治十三年(1874年) 史料3《清光绪朝中法交涉史料》编自光绪七年(1881年)至光绪十年(1884年) 史料4《清光绪朝中日交涉史料》编自光绪元年(1875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 史料5《请设铁路公司借款开办折》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 史料6《义和团档案史料》1959年出版 史料7《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档案史料》1992年出版——据《中国近代史料在近代史研究中的运用》等根据表,结合刘坤一经历过的重大历史事件对史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判断史料价值。(8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英国牛津大学历史学教授彼得·弗兰科潘所著《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史诗巨著。该著作选取了24个切入点研究丝绸之路。信仰之路 基督之路 变革之路 和睦之路 皮毛之路 奴隶之路天堂之路 铁蹄之路 重生之路 黄金之路 白银之路 西欧之路帝国之路 危机之路 战争之路 黑金之路 妥协之路 小麦之路纳粹之路 冷战之路 美国之路 霸权之路 中东之路 伊战之路根据材料,从中选出至少3个切入点,概括丝绸之路的特点,并结合古代史所学知识展开论述。(要求:写出切入点,观点明确,持论有据,史实准确,逻辑严密。)长汀一中2026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历史参考答案1-5 D A B D C 6-10 A D B C A 11-16 C D B C B A17(1)广设义学;教化范围广泛且形式多样;重视对少数民族的伦理教化;具有长期性和持续性;重教兴学风气形成。(任答3点,每点2分,共6分)(2)举措:清代乡约宣讲内容常引用《大清律例》。(2分)影响:促使乡约与法律合流;使乡约更具有约束力和强制性;强化了对基层社会的治理;有利于地方社会秩序稳定。(任答3点,每点2分,共6分)18(1)特点:黄河流域民族交融积极主动;长江流域民族融合武力、压迫式;具有很大的不平衡性和不彻底性。 (任答3点,每点2分,共6分)宋朝修史立传强调“夷夏大防”“独尊宋统”。这是因为宋朝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军事压力大,长期受儒家传统观念影响的士大夫们民族意识日益强烈。这种狭隘民族观,不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元朝修史立传出现“三史皆为正统”的观念。这是基于元朝疆域日益辽阔,各民族交流日益频繁。元朝修史时认为辽宋金三朝皆为正统的共识顺应了元朝多民族共存的现实情况,也是元朝统治合法性的依据。元朝的修史观念利于民族交融,从而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注入力量。为日后清朝立国寻求历史依据、增加自身统治合法性的同时,也对有清一代中华民族大一统思想的空前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任答4点,每点3分,共12分)19.分类:史料1、7可用于研究刘坤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和汉族地主官僚的崛起。史料2、5可用于研究刘坤一参与洋务运动的情况。史料3、4可用于研究刘坤一在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的作用。史料6可用于研究刘坤一对义和团运动的态度与作用。史料价值:皇帝上谕、奏报、档案属于一手史料,具有较高价值,后世的研究著作属于二手史料,史料价值相较一手史料低,但其经过系统的整理和分析,仍具有较强的史料价值。(8分) 20.切入点:信仰之路、皮毛之路、黄金之路、小麦之路。(2分)观点:丝绸之路架起世界文明交流的桥梁。(2分)论述:丝绸之路是经由中国西北和中亚连通古代东西方的重要商路。从古至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经陆上、海上丝绸之路将中国的丝绸、瓷器、四大发明等传到亚、非、欧洲,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促进了欧洲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中国也通过陆上和海上两条丝路引进了国外的优良马匹、植物新品种等。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沿着丝路迅速崛起并传播。各民族、各文明的科技、制度、物种和文化等剧烈地交流和碰撞,相互影响、相互融合。(6分)综上,丝绸之路架起了世界文明交流的桥梁,带领我们用全球的视角看到了一个浓缩的世界。(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