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长汀县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长汀一中2026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
地理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7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022年10月16日10时,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二十大”)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下图)开幕。二十大会期共6天,其间多为晴天,其中16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代表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二十大开幕前,党代表从广场西侧路进入人民大会堂时,太阳位于他们的( )
A.右前方 B.右后方 C.左前方 D.左后方
2.旅居纽约(74°W)的中国留学生若想实时收看二十大开幕,则他打开电视的时间不晚于( )
A.15日21时 B.16日03时 C.16日21时 D.17日23时
3.二十大召开期间( )
A.天安门广场上旗杆的正午日影渐短 B.人民大会堂被太阳照射的时间渐长
C.广场西侧路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渐大 D.长安大街上日落日出方位逐渐偏南
如图为我国某地面观测站(47°06'N,87°58'E),海拔561m)某月1日前后连续4天太阳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和大气逆辐射的通量逐小时观测结果。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图中甲、乙、丙三条曲线依次表示( )
A.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大气逆辐射
B.地面长波辐射、大气逆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
C.大气逆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地面长波辐射
D.大气逆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地面反射太阳辐射
5.观测期间该地( )
①第1天晴朗无云 ②第2天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量最大
③第3天比第4天大气透明度低 ④可能经历了降水过程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6.该时段可能为( )
A.4月1日前后 B.6月1日前后 C.10月1日前后 D.11月1日前后
每年夏季是澳大利亚的“丛林野火季”。研究表明,澳大利亚林火多发年份与沿岸洋流异常有密切关系。下图示意2019年9月-2020年2月的林火灾区分布。11月起,林火形成的烟尘飘向新西兰,使新西兰各地笼罩在烟霾中。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推测与澳大利亚林火发生密切相关的洋流异常主要是( )
A.洋流①异常减弱 B.洋流②异常减弱
C.洋流异常增强 D.洋流②异常增强
8.与澳大利亚相比,新西兰没有“丛林野火季”的主要原因是( )
A.岛国面积小,空气湿度大 B.纬度较高,夏季气温较低
C.植被覆盖率低,不易着火 D.西风较强,冬季降水较多
9.与往年相比,2019年11--12月新西兰( )
A.风力增强 B.降水增多 C.气温升高 D.光照增强
现行黄河三角洲的尾闾河道(河流水沙入海的最后通道,是河海交互作用的焦点区域)自2013年出汊形成北汊、东汊双河槽入海的格局。下面两图分别为黄河口分汊河道区域图和2019年6月2日至8月20日黄河口北汊与东汊河道S2、S3断面的日均流量统计图。完成下面小题。
10.8月11日前后,引起黄河口日均流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我国东部锋面推移 B.台风带来降水
C.黄河实施调水调沙 D.海水涨潮顶托
11.据图推测,有关黄河三角洲尾闾河道北汊和东汊河道特征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北汊河道宽而深,东汊河道窄而浅 B.北汊河道宽而浅,东汊河道窄而深
C.北汊河道窄而深,东汊河道宽而浅 D.北汊河道窄而浅,东汊河道宽而深
海洋锋是性质明显不同的两种或多种水体间的狭长过渡带,包括温度锋、盐度锋等。南海在75米深度附近存在典型的锋面结构:南部的冷中心与中央海区较暖的水体形成温度锋,同时在海区中部也发育盐度锋。下图示意某年5月南海75米深度层温度分布(图a)和盐度分布(图b)。完成下面小题。
12.南海75m深度层附近温度锋和盐度锋的走向分别为( )
A.西北-东南走向 东北-西南走向 B.东北-西南走向 西北-东南走向
C.东北-西南走向 东北-西南走向 D.西北-东南走向 西北-东南走向
13.影响南海南部冷中心形成的主要因素是( )
A.上升流 B.海水蒸发 C.下降流 D.太阳辐射
14.潜艇可通过调整蓄水舱水量来控制航行过程中的深度。潜艇保持深度基本不变,从温度锋西侧航行到冷中心的过程中,所受浮力的变化及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增大,蓄水舱排水 B.增大,蓄水舱进水
C.减小,蓄水舱排水 D.减小,蓄水舱排水
楚科奇海北部海域自第四纪以来的古海洋环境主要是在冰期-间冰期的波动下受到波弗特环流、太平洋水、大西洋水、东西伯利亚沿岸流势力消长的控制。下图示意楚科奇海海域附近洋流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波弗特环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与其形成相关的是( )
A.西北季风 B.气旋 C.盛行西风 D.反气旋
16.冰期时,楚科奇海( )
A.海水分层减弱 B.太平洋水增加
C.海水盐度降低 D.大西洋水增加
二、综合题(共52分)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清代黄叔璥在《台海使槎录》中,记述了台湾海峡两岸的风向差异:“内地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早东风,午西风……四时皆然。”这里的“内地”指福建,“台地”指台湾。夏季,当副热带高压向西深入,控制闽台地区时,海峡两岸更容易出现上述环流。下图为台湾海峡及其两岸位置示意图。
在图中绘出《台海使槎录》中所描述的“晚”时海峡西岸的环流,并指出该时段环流对滨海地区气候的影响。(6分)
分析副热带高压控制台湾海峡时,环流更容易出现的原因(6分)。
1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第四纪冰期时(开始于距今200-300万年前),呼伦湖区域冰川广泛发育。距今约1万年前,气候逐渐转暖,呼伦湖形成。近100年来,地壳稳定,湖水发生了两次扩张和收缩。新开河连通呼伦湖与海拉尔河,是呼伦湖唯一与外流区域的联系通道,其流向随呼伦湖的扩张和收缩发生改变。下图为呼伦湖及周边区域示意图。
结合材料简析呼伦湖的形成过程。(6分)
推测呼伦湖收缩期新开河的流向,并说明理由。(6分)
(3)与扩张期相比,指出收缩期呼伦湖水体盐度变化,并分析原因。(8分)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材料一:格陵兰岛是世界最大岛屿(下图)。全岛85%的地面覆盖着平均厚达2300米的大陆冰川。这里有壮观的冰山、深邃的峡湾。2017年7月,某科考协会组织上海中学生赴格陵兰岛研学旅行。为确保旅行体验与安全性,此次研学旅行沿格陵兰岛西海岸航行。
材料二:格陵兰岛是北极熊理想的家园,北极熊主要以捕食海豹为主。海冰是北极熊在海上觅食、繁殖、休憩的主要场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格陵兰冰山融化速度惊人,给北极熊的生存带来巨大影响。
此次研学旅行选择沿格陵兰岛西海岸航行,说明其理由。(8分)
根据海—气相互作用原理,分析冰山大幅减少导致周围海区气温升高的原因。(6分)
(3)推测北极地区气候变暖对生活在格陵兰北极熊的不利影响。(6分)
长汀一中2026届高三第二次月考试题
地理答案
一、选择题(48分,每小题3分)
1—5 DADBD 6—10 BBACC 11—15 BCABD 16 A
综合题(共52分)
(12分)
(1)绘图如下(2分);影响:降温、增湿。(4分)
(2)副热带高压控制时,多晴天,陆地白天升温更快,夜晚(辐射)降温也更快,白天和夜晚海陆间热力差异都更加明显;高压控制,多静风或无风的环境(或背景风较弱、受季风影响较小)。(6分)
18.(20分)
(1)受地壳运动影响,呼伦湖区域断裂下陷形成湖盆;冰期时气温低,冰川累积量大;冰期后气候变暖,冰川融水汇入湖盆形成湖泊(6分)。
(2)流向:自东北流向西南(或由海拉尔河流向呼伦湖)(2分)。
理由:呼伦湖收缩期,湖泊水位下降;新开河河水水位高于呼伦湖湖水水位,河水流向湖泊(4分)。
(3)盐度变化:盐度升高(2分)。
原因:周围入湖河流冲刷地表带来盐分(矿物质)不断积累;收缩期,湖水水位下降,(呼伦湖唯一与外流区域联系的新开河,其流向为流入呼伦湖,)湖水无外泄通道,盐分无法排出;该区域降水较少,随着湖水蒸发,湖泊萎缩,盐分富集(6分)。
19.(20分)
(1)西海岸峡湾众多,自然景观丰富;西海岸浮冰较少,航行安全性高;沿岸居民点多,人文景观丰富多样,考察价值高;居民点多,住宿与物资补给条件好。(8分)
(2)冰山减少,反射率下降;海洋吸收太阳辐射增多,水温升高;海洋通过潜热输送、海面辐射等环节传给大气的热量增多,导致气温升高。(6分)
(3)气候变暖,结冰期缩短,北极熊捕食海豹的日期减少,食物缺乏;海冰面积减小,北极熊栖息地(生存空间)减少,北极熊数量减少;气候变暖北极熊向较高纬浮冰区迁移;不适应变暖的气候,北极熊发生变异、退化乃至死亡。(答出三点得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