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度第一学期第一次阶段性测试高二年级历史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 分值:100分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1.据《后汉书·列女传》记载,酒泉人赵君安为同县李寿所害,其子欲复仇却因疫病亡故,其女赵娥隐忍数年觅得机会手刃仇人,后向官府自首。地方官吏壮其节,赦免其罪,还联名上表,奏请表彰。这可用以佐证东汉A.官吏考核强调道德品行 B.儒家伦理渗透司法实践C.疫病传播激化社会矛盾 D.女性地位得到显著提升2.凉州作为三国时期羌族的主要活动区域,其控制权于建安十九年便被曹魏政权所掌控,但这种控制并不稳固,此地羌族曾多次爆发叛乱。大部分叛乱背后都有蜀汉的参与,蜀汉也曾在凉州任命过刺史与州牧等官员。据此可知A.政权割据状态下边疆战略博弈激烈 B.边疆地区安定与否取决于中原局势C.凉州地区是曹魏与蜀汉争夺的核心 D.少数民族开始主动认同中原的文化3.唐前期,“奏抄”是以尚书省名义上奏皇帝的处理国家政务的公文书,其审批权在门下省。经过门下省审议后,皇帝只是画‘闻’表示通过,并不可否。安史之乱后,“奏状”成为政务运作的主体文书,需由皇帝以下制敕的方式作出裁决。这说明A.安史之乱后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B.唐朝中后期出现皇权加强的趋势C.门下省的政务审议职能逐渐弱化 D.唐中后期中央政府行政效率提高4.唐开元年间“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进士科录取率约1%—2%。南宋《宝祐四年登科录》记载进士中平民出身者占57%,官僚家庭出身者占43%。这一制度的主要影响是A.打破门阀对仕途的垄断 B.推动社会阶层的有限流动C.强化儒家思想的统治 D.促进教育事业的普及5.《元史·张雄飞传》所载,元世祖忽必烈问政于汉臣张雄飞。张雄飞答道:“古有御史台,为天子耳目,凡政事得失,民间疾苦,皆得言;百官奸邪,贪秽不职者,即纠劾之。为此,则纪纲举,天下治矣。”由此可见,古代监察制度的主要目的是A.完善考核制度 B.促进民族交融 C.消除贪污腐败 D.加强君主专制6.清末留学生要获政府录用须经部试和廷试两关。学部考试虽不直接授官,但可作任官依据;廷试则直接授予官职。下表为清末四届留学生参加廷试的录用情况。这一情况反映出届次 考试时间 录取第一届 光绪三十四年四月十二日(1908年5月11日) 40第二届 宣统元年四月二十七日(1909年6月14日) 102第三届 宣统元年九月(1909年10月) 238第四届 宣统三年四月(1911年5月) 444A.新政改革驱动近代人才需求扩张 B.近代教育呈现大众化转型C.社会风尚引发留学教育报考热潮 D.“中体西用”思想内涵突破7.1912年3月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8月,同盟会与统一共和党、国民共进会、国民公党、共和实进会等几个党派合并,改组为国民党。1913年初,国民党在国会选举中获胜,成为多数党,党首宋教仁将负责组织责任内阁。据此可知,民国初年A.盛行实业救国思潮 B.开始实行总统共和制C.尝试推行政党政治 D.践行维新派政治主张8.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颁布《关于工商业投资暂行条例的决议》,规定“允许私人资本自由投资经营工商业,实行低税政策,并鼓励其与公营经济协作。”晋察冀根据地同时期也推出“保障商人在根据地内贸易自由,严禁随意没收过往货物”的举措。这些政策A.促进了根据地经济的协调发展 B.打破了日军的经济封锁政策C.体现新民主主义经济的灵活性 D.照搬苏俄新经济政策的模式9.下图为1952年儿童节《人民日报》头版刊登的宣传画。该宣传画旨在A.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B.宣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决议C.响应万隆会议中求同存异号召D.表达抗美援朝战争取胜的喜悦10.1956年11月,中国政府声明:“社会主义国家都是独立的主权国家,同时又是以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团结在一起的。因此,社会主义国家的相互关系就更应该建立在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这表明,当时中国A.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B.坚持独立自主外交方针C.将外交重心转向周边国家 D.与苏联的外交关系破裂11.改革开放初期,党中央否定了“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的观点。1980年《西藏工作会议纪要》中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时期,民族关系本质上是“各族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这些举措A.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民族工作上 B.折射出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C.基本消除了各民族之间的政治差异 D.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12.罗马共和国时期,若提案涉及“最严重反对国家的罪行调查、死刑判处”,元老院需经人民授权方可行动;若提案关联“元老自身利益、荣誉和权力”,则必须由人民表决决定是否通过。这反映出古罗马A.元老院的行政权力虚化 B.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缓和C.政治运行带有民主色彩 D.法律适应性不断调整和扩大13.在罗马法的契约制度中,口头契约是最早的形式,它规定:约定双方的问答都必须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回答必须与提问准确对应;双方当事人必须始终在场等。若未能履行,契约将无法成立。由此可见罗马( )A.口头契约内容繁杂 B.法律体系较为健全C.社会诚信问题凸显 D.口头契约程序严格14.14世纪初,教皇明确提出了教宗有权对世俗君主进行审判;作为回应,当时的法国国王则囚禁了教皇,之后的70余年,教皇都是由法国人担任,教廷也由罗马迁至法国的阿维尼翁。这折射出当时A.法国绝对君主制的建立 B.教权借助王权进行统治C.西欧权力格局发生异动 D.宗教改革冲击社会秩序15.曾担任过英国首相的玛格丽特·撒切尔认为:“英国文官制度的这种纯粹的职业性还是非常有理由值得其他实行不同制度的国家妒忌的——它能让政府在交替过程中产生的脱节减到最小并保持最高的效率。”据此可知,英国文官制度A.推动了代议制民主发展完善 B.是迄今为止最好的选官制度C.完全超越党派只为群众服务 D.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业霸主16.在法国国家档案馆的“民族国家诞生”特展中,一份1539年弗朗索瓦一世签署的法令引人注目,其正文要求“所有司法文书必须使用法语而非拉丁语”。此规定意在A.削弱天主教会对思想的控制 B.确立法语为民族文化认同的符号C.推动巴黎方言取代地方语言 D.配合本国宗教改革传播新教典籍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分析题(共4题,共计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汉之号令班西域矣,始自张骞而成于郑吉。”张骞“凿空西域”后,汉武帝在河西走廊设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构筑起经营西域的前沿阵地。公元前60年,汉宣帝设西域都护府,“镇抚诸国,诛伐怀集之”,西域都护作为汉朝管理西域的最高军政长官,直接任免、考核西域各国官员,推行屯田政策,将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传入西域。——摘编自余太山《两汉魏晋南北朝与西域关系史研究》材料二 唐朝在西域推行“因俗而治”的羁縻政策,册封当地首领担任都督、刺史等职,允其世袭。同时在安西、北庭两大都护府下设置众多军镇,驻扎重兵。唐朝还在西域推行中原历法,设立学校传播儒家文化,并通过互市贸易促进经济交流,大量丝绸、瓷器经西域运往中亚、欧洲。 ——摘编自荣新江《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汉朝和唐朝治理西域措施的特点。(8分)(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唐治理西域措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共同影响。(6分)18.从朝集使到进奏院。(12分)材料一 朝集使是唐代前期由各州代表定期赴京师述职的官员,其核心职能为汇报地方政务、呈递时政报告、参与朝廷典礼,并接受中央考核与指令。唐朝中后期,因战乱破坏,地方官员进京困难,传统的朝集使制度难以维持,中央与地方沟通受阻,于是各藩镇纷纷派员在长安设立常驻办事处进奏院。朝廷通过进奏院传达中央诏令、牒文,了解藩镇动向;地方藩镇则通过其呈递本镇奏章、打理藩镇在长安的经济事务,并打探朝廷动向。进奏官多由节度使亲信担任,朝廷虽名义上可监督,但实际控制权在藩镇手中,部分强藩的进奏院甚至干预朝政。进奏院的设立实际上构建了一种新型的央地关系模式。材料二 公元981年,宋太宗对散居都城的各州进奏院进行整合,在大内之侧设置了都进奏院,并从原有人员中筛选出150人为进奏官。所有进奏官均在院内集中办公,各自负责一州或数州的文书转递,地方上呈的文书必须迅速移交上级主管部门,朝廷下发文书也必须按时发出。朝廷明令进奏官只能在朝廷许可的范围内传送消息,不得私自拆封机密文件,不得泄露朝廷情况和国家机密,承发文字亦只能在院内完成。(1)阅读材料一,以进奏院为例,说明唐代中后期的“新型央地关系模式”。(6分)(2)阅读材料一、二,分析宋太宗改革后进奏院的变化及意义。(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按照“一边倒”方针,先后与苏联以及保加利亚等10个人民民主国家建交;按照“另起炉灶”和“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方针,新中国先谈判再建交,同印度、缅甸等国建立外交关系,迎来第一次建交高潮。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该原则被写入两国的协定。1954年,中印、中缅双方总理在联合声明中,正式倡议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国际关系的准则。——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材料二 新中国外交在前30年间,外交重点在于维护以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为核心的国家政治利益。至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终于打开了新局面,极大地改善了中国的安全环境,拓展了外交活动的舞台。——摘编自郭树勇《试论70年来新中国外交的主要特点》材料三 共商、共建、共享是“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被写入联合国决议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宣言等重要国际文件。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的“朋友圈”越来越大,目前已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大创举。——摘编自张玉环等《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理论与实践》(1)根据材料一,指出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外交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变化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终于打开了新局面”的重大外交事件。(2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意义。(6分)2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 盛宣怀(1844年—1916年),清末官员,秀才出身,官办商人、买办、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被誉为“中国实业之父”“中国商父”“中国高等教育之父”。盛宣怀一生创造了11项“中国第一”。如表1:表1年份 职业经历1872年 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民用洋务企业——轮船招商局。1880年 创办中国第一个电报局——天津电报局。1886年 创办中国第一个山东内河小火轮公司。1895年 办成中国第一所官办大学——北洋大学堂(天津大学的前身)。1896年 接办汉阳铁厂;1908年,将它与萍乡煤矿、大冶铁矿合并成立中国第一家钢铁煤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任总经理。1897年 在上海外滩创建中国人的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1897年 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上海交大前身)。1902年 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勘矿总公司。1904年 在上海创办红十字会——上海万国红十字会。1906年 建成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卢汉铁路(京汉铁路),为中国铁路总公司督办大臣。1910年 办成私人的“上海图书馆”。——据夏东元《盛宣怀年谱长编》等整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时代·个人”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2分)高二历史试卷答案B 2.A 3.B 4.B 5.D 6.A 7.C 8.C 9.A 10.BD 12.C 13.D 14.C 15.A 16.B(1)特点:汉朝:以军事控制为基础,设置郡县和都护府进行直接管理;派遣官员直接干预西域政务;推广中原农耕技术,发展屯田。(4分,答出两点即可)唐朝:推行羁縻政策,注重因俗而治;军事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传播中原文化,促进经济交流。(4分,答出两点即可)共同影响: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域的有效管辖,维护了边疆稳定,拓展了国家疆域;促进了中原与西域的经济文化交流,推动了西域地区的开发与发展;推动了民族交融,增强了民族认同感,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与巩固。(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8.(1)新型央地关系模式:①进奏院成为藩镇常驻中央的办事机构,强化了地方与中央的联系;②藩镇通过进奏院参与中央事务,一定程度上制约中央集权;③中央借助进奏院了解地方动态,但对其控制力较弱;④体现了中央与藩镇既合作又制衡的关系。(6分,答出三点即可)(2)变化:①整合为都进奏院,集中办公;②进奏官由朝廷筛选,职责明确;③严格规范文书传递和保密制度。(3分)19.(1)变化:从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到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外交关系。(2分)原因:我国逐步开展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朝鲜战争结束;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对中国外交封锁的需要;新兴民族国家纷纷独立。(4分,答出两点即可)(2)事件: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1972年,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1972年,中日建交。(2分,答出两点即可)(3)意义:拓展了我国的外交舞台,扩大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推动了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经济发展;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实践平台。(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20.【解析】据材料“清末官员,秀才出身,官办商人、买办、政治家、企业家和慈善家”并结合所学展开阐述,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深陷内忧外患。盛宣怀的职业经历成为时代与个人相互塑造的典型代表。据材料“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民用洋务企业——轮船招商局”“创办中国第一个电报局——天津电报局”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在洋务运动“自强”“求富”的浪潮中,盛宣怀创办轮船招商局、天津电报局、办成北洋大学堂等,影响遍及经济、教育等领域。据材料“在上海创办了中国勘矿总公司”“建成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卢汉铁路(京汉铁路)”“办成私人的上海图书馆”并结合所学可得出,清末新政时期,他顺势创办了中国勘矿总公司、建成卢汉铁路、办成私人“上海图书馆”,迎合了清廷“变法图存”的需求。据材料“参与创办中国第一个民用洋务企业”“在上海创办红十字会——上海万国红十字会”“办成私人的上海图书馆”并结合所学可得出,盛宣怀的实践活动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经济方面,近代企业的创办,推动了经济转型;社会领域,上海万国红十字会、上海图书馆的创办,引领了公共事业进步;教育领域,新式高等学堂创办,培养新式人才,为近代高等教育奠基。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如:然而,盛宣怀作为封建官僚转型的官商代表,其活动的目的在于维护清廷统治,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内忧外患。这说明个人须在顺应历史大势中主动创造,才能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二历史试卷.docx 高二历史试卷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