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二年级上学期阶段性测试测试试题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A A B A A A C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B D A A B二、非选择题17.【答案】(16分)(1)因素:自然环境恶化;棉纺织技术发达;漕粮缴纳成本高;士大夫的支持;“一条鞭法”赋税改革的推动;商品经济的发展。(6分,任答3点即可)影响:促进了与国内各地的经济联系;推动了商业市镇的发展;减轻了百姓赋税负担;为江南其他有漕粮缴纳困难的地区提供借鉴;深化了明代贡赋体制的货币化进程。(4分,任答2点即可)(2)特点:议会逐渐掌握税收大权;有法律体系的保障;社会福利的支出比重逐渐增加。(4分,任答2点即可)(3)赋税改革是国家治理能力的体现;国家是赋税改革的权力主体;顺应时代要求的赋税改革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2分,任答两点即可)18.【答案】(9分)(1)(5分)20世纪初,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得到初步发展,列强入侵造成民族危机的加深,社会矛盾激化,为挽救统治危机,清王朝推行新政。(2分)晚清立法参照西方的法律体系,制定并颁布了铁路简明章程、商标注册、商律、商会、矿务等一系列法律章程。(1分)晚清法律的修订和颁布,改变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的观念,这些做法虽没有挽救危机,但客观上有利于中国民族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为民国以后法律的制定提供了可参考的样本。(2分)(2)(4分)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经济立法注重为经济体制改革、开展商品经济和中外经济合作提供法律保障。(1分)这一阶段的经济立法促进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和对外开放的实施,推动了经济发展。(1分)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经济立法在八十年代立法的基础上立法数量增多、经济立法的范围更加广泛。(1分)这一阶段的经济立法推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内容。(1分)19.【答案】(15分)(1)特征:遵循先例原则(注重习惯法或判例法);崇尚经验主义;注重法治;注重实用。(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原因:传统法学的影响(日耳曼法的影响);启蒙思想的传播;商品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推动。(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2)价值:是融合了以汉民族为主体的中华各民族的法律意识和法律成果;礼法合一的特质为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相结合)提供了价值参考;利于维护社会秩序,为国家发展提供保障;利于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塑造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中国周边国家与地区的发展和中华文化圈的形成;中华法系是世界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的有序和谐、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4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3)认识:法律建设应在人民主权原则下发挥人民群众主力军的作用;法律建设是构筑法治社会的基础;法律建设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强调司法独立,保护个人权利;法律建设应遵循本土性、适时性、开放性等原则;国际法的建设是处理国际关系的重要课题。(3分,答出符合题意的2点即可。)20.【答案】12分示例论题:春秋战国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反映了时代的剧烈变化。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治国主张,集中体现为德治与法治之争。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主张德治,希望以道德礼仪教化民众,重建社会伦理秩序。法家认为人性本恶,主张法治,积极推动社会变革,以实现富国强兵。这两种思想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在社会动荡不安、兼并战争日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儒家的德治主张很难落到实处,而法家的法治主张既能带来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加强君权的需要,因此法家思想大行其道。秦国推崇以法治国最终统一了六国。综上所述,面对时代的剧烈变化,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和法家都力图找到治国新思想,德治思想与法治思想应运而生,并不断争鸣,对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解析】据材料“儒、法两家鲜明地提出德治和法治两种治国方式”和“都在实战中发挥了彼此不可替代的作用”得出论题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德治与法治之年反映了时代的剧烈变化。阐述:首先,从儒家和法家产生的背景阐述,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和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提出了各自不同的治国主张,集中体现为德治与法治之争。其次,从儒家的内容角度阐述,儒家认为人性本善,主张德治,希望以道德礼仪教化民众,重建社会伦理秩序。从法家的内容角度分析为法家认为人性本恶,主张法治,积极推动社公变革,以实现富国强兵。再次,从适应当时的社会现实需要的角度分析,这两种思想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但是在社会动荡不安、兼并战争益激烈的时代背景下,儒家的德治主张很难落到实处,而法家的法治主张既能带来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加强君权的要,因此法家思想大行其道。秦国推崇以法治国最终统一了六国。最后总结为,面对时代的剧烈变化,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和法家都力图找到治国新思想,德治思想与法治思想应运而生,并不断争鸣,对中国古代的治国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武威第六中学高二年级上学期阶段性测试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孔子主张“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荀子认为“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上述言论( )A.使儒学地位开始正统化 B.体现法治建设成效显著C.主张教化和刑罚相结合 D.强调道德教化重于法治2.秦征服南郡后,南郡居民仍保留楚地风俗,包括热衷商贾、崇奢靡等,秦律在南郡始终未能推行和落实。对此,公元前227年,南郡守腾发布《语书》,要求各县、道啬夫“凡法律令者,以教导民,去其淫僻,除其恶俗”,通过传播法令的方式教化百姓。南郡守腾这一做法( )A.有利于建构国家认同 B.确立了中央对地方的绝对控制C.引导了民间舆论方向 D.反映了国家统一推动法律落实3.所谓古代中国的“现代化”,就是指造就中华帝国的那套“理性设计”,主要包括郡县制、法典化控制以及文官制度等……若从宗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形态往后看,则春秋战国以至于帝国时代,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一“现代化”( )A.实现了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演变 B.保障了历朝历代中央集权持续加强C.主要表现为地方治理水平的专业化 D.促进了各民族多元独立发展的趋势4.在司法审判中,董仲舒为案件决断,把232个案例编成《春秋决事比》(判例法);没有类似案件时,他提倡儒经义理高于法律权威,以《春秋》等儒家经典为指导,以儒经义理判决维护纲常礼教成其核心内容。这体现( )A.中华法系礼法结合的特点 B.中国制定了最早的成文法C.律令儒家化的发展大趋势 D.董仲舒法学家的杰出作用5.北魏兰陵长公主遭驸马刘辉殴打致流产,朝廷就如何判处刘辉展开激烈辩论:一方以尚书省官员为代表,坚持以父系家族伦理为标准,以杀子罪判处四至五年徒刑;另一方则是代表灵太后意志的门下省官员,主张以谋反大逆罪判处死刑。最终皇帝下诏支持门下省意见。这一判决表明( )A.男尊女卑传统被打破 B.法律儒家化过程曲折C.皇权受门阀士族威胁 D.门下省司法职能增强6.北魏孝文帝留心刑法,多次下诏改定刑律,其中太和元年诏令提到“参详旧典,务从宽仁”“民由化穆,非严刑所制”“齐之以法,示之以礼”。从上述诏令可知,孝文帝修定律法( )A.深受儒家影响 B.借鉴南朝经验 C.沿袭鲜卑传统 D.意在托古改制7.《周礼》中有“八辟”丽邦法之说。“八辟”,即亲、故、贤、能、功、贵、勤、宾。时至魏明帝太和三年(229年),陈群、刘劭等人将汉代的律、令、比进行增损厘改,删去其中不合时宜的条款,并首次将“八议”载入律文,对上述八类人在犯罪时赋予宽免的特权。此举旨在( )A.适应门阀士族统治需要 B.加强官方意识形态推广C.维护周礼中的等级秩序 D.明确封建法典篇章结构8.唐初,明法科的考试内容为当世律令,考生须按照律疏作答,明经科注重考查儒家经义,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唐中期以后,明法科的考试内容增加了儒家经义,明经科也考律令。据此可推知,唐中期以后( )A.法律与儒学结合趋向紧密 B.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受到重视C.德才兼备成为选官的标准 D.法律成为社会治理的主要手段9.由宋元及明清,儒家士人以移风易俗的宗旨在民间社会开拓新天地,使儒学与百姓的日常生活、日用常行建立密切联系。以下属于其“开拓新天地”代表性成就的是( )①朱熹著《家礼》《小学》 ②吕大钧撰写《吕氏乡约》③黄宗羲严厉抨击君主专制 ④王守仁提出“致良知”的理论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10.明初,条例仅是一种因时制宜的法律形式,缺少律所具有的不可更改的稳定性。到弘治年间,形成了一套相当成熟的律例关系理论,“依律以定例,定例以辅律”被确认为制例的基本指导原则。这表明明代( )A.儒家伦理逐渐法律化 B.确立了完备的中华法系C.定例具有最高的权威 D.司法实践注重律例结合11.乡约起源于宋代,在明代得到广泛推广。明代名臣大儒王阳明、吕坤等人都对乡约的制度或实践有很大的贡献;王阳明制定推行的《南赣乡约》成为明代乡约教化的典范;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的“六谕”,不遵乡约的百姓要受到处罚;清代,乡约基本延续了明代的模式,雍正皇帝更是亲自制定了《圣谕广训》,作为乡约宣讲的正式文本。乡约的演变历程反映了( )A.儒家士人广泛投身基层教化推广儒学B.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逐渐与法律合流C.乡约逐渐成统治阶级维护秩序的工具D.乡约发挥了扬善纠恶、教化人心的作用12.我国新闻人物评选活动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萌芽,在自纠自查以及他律的规范中,逐渐发展成型,如“首届齐鲁十大教育新闻人物评选”聚焦于对教育事业做出较大贡献且产生较大影响的对象;凤凰卫视打造财经人物评选,挖掘经济领域中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人物等,弘扬了社会正能量。我国新闻人物评选活动( )A.全面提升了公民的道德素质 B.推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C.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D.弘扬了艰苦创业勤俭节约精神13.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把刑法铸在金属器皿上;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共和国颁布了《十二铜表法》,法律条文被刻于12块铜牌之上。这表明( )A.中国比西方更早进入法治社会 B.中西方法制建设相互借鉴、交流C.东西方法制文明多元一体 D.成文法体现了文明发展的诉求14.如表是中世纪西欧基督教所宣扬的十诫,对十诫内容解读合理的是( )十条诫命①除了耶和华神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⑥不可杀人。②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不可跪拜那些偶像。 ⑦不可奸淫。②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 ⑧不可偷盗。③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 ⑨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④当孝敬父母,使你在世得福。 ⑩不可贪恋人的房屋、妻子、财产,并他一切所有的。A.基督教宗教伦理具有一定的社会教化功能B.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C.教会在教育和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D.基督教教条在西欧具有法律效力15.5—15世纪的西欧历史曾被认为是“黑暗时代”,它与“古典”和“现代”形成鲜明对比,于是有“中世纪”一说。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倾向于使用“中古时期”这一概念,以淡化和纠正人们对“中世纪”的“黑暗”认知。下列说法符合这种倾向的是( )A.英国确立陪审团制度,普通法的形成B.基督教戒律森严,严重束缚人性发展C.西方国家完成从专制王权向民族国家转变D.以自治市或镇为基本单位,实行基层自治16.1804年法国民法典颁布实施后,为使民众理解、掌握法典的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法国民法学界编纂了众多关于民法典的解说和注释书,对成文法典进行逻辑的、详尽的、系统的文本解读、阐释,以此为起点欧洲的法典化运动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这反映出大陆法系( )A.司法机关拥有立法权 B.比较重视法律文本的解释C.判例法占据主导地位 D.坚持司法中心主义的原则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24分)材料一明代以来,凇江地区水网淤积、水旱灾害频发,嘉定地段尤为严重,该地农民开始弃稻种棉。《嘉定县志》记载“嘉定尽得其弹弓、纺车、踏机、掷梭之法”。“十田九棉”的种植结构加剧了当地缺粮的局面,百姓需“以花成布,以布贸银,以银兑米”,几经周折耗损。时任礼部尚书、嘉定人徐学谟谒见首辅张居正,积极推动漕粮折银。漕粮终得折银后,嘉定形成了一整套商品生产和流通的体系,众多种类的布匹远销全国各地。由此涌现了大量从事棉布生产与贸易的新兴“专业市镇”。扬州府兴化县、淮安府安东县等州县也仿嘉定争取漕粮折银。——摘编自姜云峰《环境、赋税与地方社会——明代嘉定折漕过程及效应》材料二都铎王朝(1485—1603)统治时期,在征税的问题上国王首先要取得议会的同意和支持。1558—1601年间议会授权的直接税总额为315万镑,用于战争的总花费为463.6万镑。1572年末至1573初,国王日常开支占税收总额38%。1689年《权利法案》第4条规定:“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的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当违法”。1854年,议会制定《公共收入统一基金支出法》,规定:国内收入部、关税部的所有年度财政预算,都要提交议会。18世纪中叶在赋税用途方面,用于济贫的开支每年约为70万镑,19世纪初济贫税增长了62%。——摘编自滕淑娜《从赋税来源与用途看英国近代议会与税收》(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促成明代嘉定漕粮折银的因素,并分析其影响。(14分)(2)根据材料二,归纳16世纪以来英国赋税制度的变化特点。(6分)(3)综合以上材料,从国家治理的角度谈谈你对赋税改革的认识。(4分)18.法制建设。(14分)材料一20世纪初,清王朝在新政上谕中说“通商惠工,为古今经国之要政。自积习相沿,视工商为末务,国计民生,日益贫弱,未始不因乎此,亟应变通尽利,加意讲求”“近来地利日兴,商务日广,如矿律路律、商律等类,皆应妥议专条”。参照各国通例,1903年《重订铁路简明章程》24条颁行,1904年《商标注册暂拟章程》《商会简明章程》《矿务章程》《钦定大清商律》颁行。《钦定大清商律》分为《商人通例》《公司律》两部分,《商人通例》规定了商人、商号、商业账簿以及妇女经商等,《公司律》则规定了公司的设立、种类、组织、权利义务等。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独立的商法典,《钦定大清商律》颁行后一直沿用到民国初年,直到北京政府颁布新的《商人通例》和《公司律》后才告废止。——摘编自代巧丽《论晚清经济立法》(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阐释晚清时期的经济立法。(6分)材料二改革开放后,全国人大经济立法工作走上快车道。继197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颁布之后,80、90年代经济立法成就(部分)如下:年代 重要事件1981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颁布1982 《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颁布1985 《中华人民共和国涉外经济合同法》颁布1986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企业法》颁布1993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颁布1995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颁布1997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法》颁布1998 《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颁布1999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独资企业法》颁布(2)依据材料分别概括20世纪80、90年代我国经济立法的特点,结合所学分析这两个阶段经济立法的意义。(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材料一英美法系最早可追溯到由原始习惯或判例组成的日耳曼法,它认为,法则只能靠经验去摸索,人们不可能达到一种完善的理性。受洛克和孟德斯鸠思想的影响,它认为政府只是不同社会利益群体的协调人,故政府应该接受法治。面对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它着重于解决现实中的具体问题,却忽视了对社会公道、永久和平、世界主义的博爱等这些宏伟理想的追求。——摘编自胡娟《西方大学两大治理模式及其法治理念和思想传统》材料二法律应以民族为基础,即以本民族的道德、法制、风俗习惯、宗教等民族性格为法制之标准。中国法系,以人伦为本位,以理性为前提,尚礼仪,重王道,尚矜恤,慎刑罚。它以“人是宇宙的主人”和从内外两方面践履人生里程的精神,以融合民族、提升道德、维护秩序和实现大同世界理论的贡献,自占世界上法系之重要地位,为安南、朝鲜、日本、暹罗之母法。近世因经济思想之变动,政治形式之改观等,遂日渐式微。然中国法制具有独特的精神与久远的历史及光辉的价值,可以成为医治世界危机的一种药方,其复兴势在必然。——摘编自俞荣根等《中国传统法学述论:基于国学视角》(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法系的主要特征并说明其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华法系的时代价值。(8分)(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法律建设的认识。(4分)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儒、法两家鲜明地提出德治和法治两种治国方式,并展开了激烈的论战。法家的法治思想在战国时期取得胜利,儒家德治思想在汉代以后成为显学。儒家以性善论作为实行德治的人性基础,而法家以性恶论作为实行法治的人性基础,两种对立的治国方略都在实践中发挥了彼此不可替代的作用。——摘编自姜登峰《中国先秦德治、法治及人性基础》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完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二年级上学期阶段性测试历史答案.docx 高二年级上学期阶段性测试历史试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