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滨城高中联盟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一10月份考试
语文试卷
命题人:大连第二十三中学高二语文组。
校对人:大连第二十三中学高二语文组
0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
:泰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攻六费.
材料一:
李约瑟对中国科技史研究的贡献是巨大的,但是当我们从文明的视角来考察中国古
代科技史时,还是要超越李约瑟问题。李约瑟问题有两种表述,一种是“负问题”表述:
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发生?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这样的“负问题”是很难回答
的,但是它具有启发性,启发我们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去考察中国古代科
技。这样也就使我们必然要关注李约瑟问题的“正问题”表述,即为什么中国古代在把
关于自然的知识运用于国计民生方面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李约瑟把现代科学比作汪洋
大海,各个文明都对科学有所贡献,如涓涓细流,“朝宗于海”。于是他采用化学滴定实
验比喻,对文明进行“大滴定”的研究,研究各个文明中究竟含有多少近现代科学所认
定的科学成分。


这固然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这样做时,就会把古代的科技知识与古代的文化割裂
开来,而事实上这两者在古代往往是难以分割的。比如古代的天文学与古代宗教祭祀及
占星术就是密切地结合在一起的。我们硬是把古代的科技从古代社会文化实践中剥离出
来,就免不了牵强附会,将古人的思想观点现代化,甚至任意加以拔高。
中华文明是一条文明的大河。我们要走近大河,看中华文明大河的“河岸风光”,即
探讨古代文明中科技知识是如何被创造出来,其中的思维方式有怎样的特点。我们既要
看到科学的原理和事实真理是普遍的、无国界的,同时也要看到每个国家科学文化的独
特方面。这使人想到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在其《野性的思维》中所讲的“具体性
的科学”。他从人类学的视角,考察和分析“原始人类”的知识体系和思维特点,指出人
类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不仅有科学的方法,还有巫术和神话的方式,还有整体的、直
觉的、审美的“诗性”的方式。中国古代文化当然不是人类学意义上的“原始文化”,但
在科学方面毕竞不完全等同于近代科学,还有巫术和宗教神话的因素,因此从人类学的
角度是有助于我们从文明的角度去考察中国古代科技的。
列维·斯特劳斯还提出了“新石器时代之谜”,即新石器时代一些主要的发明,把人
类科技文明提升到了一个古代文明的高台,但是为什么直到17世纪的西方科学革命,才
再上一个台阶。中华文明恰恰是在古代文明的高台上表现突出的。因此,,我们完全可以
借着“列维·斯特劳斯之问”把对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研究向前拓展到史前时代,把中国
史前文明中的科技经验与历史时期的科技发展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从文明的视角对“李
高一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
扫描全能王创建滨城高中联盟2025-2026学年度上学期高一10月份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1.B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辨析能力。
B.“分析各文明对现代科学的贡献大小”错误,材料一提到“李约瑟把现代科学比
作汪洋大海…采用化学滴定实验比喻…这样做时,就会把古代的科技知识与古代的
文化割裂开来”,李约瑟用化学滴定实验比喻对文明进行研究,是为了研究各个文明中含
有多少近现代科学所认定的科学成分,而非分析各文明对现代科学的贡献大小。
故选B。
2.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以至于近代中国因为科技的落后而导致国力的落后”错误,“近代中国因为
科技的落后而导致国力的落后”是“西方中心论”“全盘否定中国文化的想法在中国蔓延”
的原因,而非结果。
B.“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是非常必要的”错误,原文说的是“试图从以中国
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中获得面对未来的智慧”,“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与“中国传统
文化”概念不同,选项偷换概念。
D.“只要具有科学精神和科学基因,就能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文明建立连接”错
误,材料二说“中国传统文化中并不缺乏科学的精神,也不缺乏科学的基因,这使得传
统文化与现代科学文明的连接成为可能”,而选项用“只要…就”的句式,使表述过于
绝对。
故选C。
3.D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根据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以“文明的视角”考察中国古代科技,即从中华文明的整体性、文化关联性、思维
方式独特性等角度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同时还要关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比较。
A.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文化关联性。
B.体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
C.体现了中华文明的整体性。
D将自然现象与现实联系起来,不属于“以‘文明的视角’考察中国古代科技”。
故选D.
4.相同点:都运用了对比论证
材料一将中华文明与其他多数己消亡或衰落的文明进行对比。
材料二把“西方中心论”在西方和中国的不同待遇,以及近代西方科技发展带来的
积极与消极影响进行对比。
不同点:
高一语文试卷
第1页
共5页
①材料一使用了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如以古代天文学与古代宗教祭祀及占星术密
切结合为例,论证古代科技知识和文化是难以分割的;引用人类学家列维-斯特
劳斯提出的“新石器时代之谜”进行论证。
②材料二使用了因果论证。从因果的角度深入剖析现象背后的原因,使论证更具逻
辑性和说服力。(相同点和不同点各2分,只答出论证方法没有分析的給2分)
5.①李约瑟在研究中国科技史时忽视了从文明的视角来考察中国古代科技史,而中
国古代科技的成就与中华文明是无法割裂的。
②从文明的视角很好地回答和解决了李约瑟问题,增强了我们的自信心。
③中国传统文化有助于解决科技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有助于实现具有中国特色
的科学技术现代化。
④提醒我们重视对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和古代科学精神的传承与发展。(三点
即可,其他根据文本合理解释酌情给分)
6.D
选项D:儿歌的核心是“巴望老天下大雨”的祈求,而非对老天“无情”的抱怨。
文中虽提到孩子们觉得“天是无常的”“有时却是无情的”,但儿歌本身并未体现“不满”
情绪,而是充满虔诚的期盼,故D错误。
7.C“表现了地方的落后与人物的愚昧”不恰当。
8.①雨前“蓝色的眼睛”:传递焦灼与期盼。
文中反复提及雨前人们(包括望儿和父母、路人)的眼睛是“蓝色的”,这既是天空
“蓝得要命”的色彩映射,更隐喻着人们因久旱无雨、秧苗难栽而产生的焦灼、忧虑与
对降雨的迫切期盼,将抽象的情绪具象化为可视的色彩。
2雨后“黑亮的眼睛”:承载喜悦与希望。
降雨后,妈妈的眼睛“好黑,好亮”,这一变化与雨前的“蓝色”形成鲜明对比。“黑
亮”不仅是油灯与火光映照下的视觉效果,更象征着雨水降临后人们心头的焦虑消散,
取而代之的是丰收有望的喜悦、生活重拾希望的明朗心境。(每点2分,其他合理酌情给
分)
9.①情节的淡化。没有明显的矛盾冲突,故事情节也不曲折,只是片段式生活的叙
写。②人物的弱化。主人公望儿,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人物性格的刻画,而是放
在群体中描写。③描述的散文化。天气和田野的描写,劳作和地方民风的介绍,都有着
散文的韵味。④语言的诗化。反复的儿歌,眼睛的描写,田野的劳作,叠词的运用,平
淡、清新而富有诗意。(每要点2分。只要答出其中3点即给6分,言之成理即可。)
10.CEF
11.D12.B
13.(1)想要做个清官,遵纪守法,忠于职守,最终到死都不敢做非法之事。
(2)按照楚国的习俗,功臣两代之后便要收回爵禄,只有孙叔敖(的封地)独存。
14.①从家长角色来看,他为后世谋荫蔽,嘱咐儿子请求得到贫瘠的封地;②从谋臣
角色来看谋臣,他忠正廉洁,奉公行事,尽心尽力辅佐楚王称霸:③从伯乐角色来看,
高一语文试卷
第2页
共5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