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洋中分校2025-2026学年上七年级阶段测试--历史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 2 3 4 5 6 7 89 10 11 12 13 14 15 1617 18 19 20 21 22 23 2425 26 27 28 29 301.9月1日晚,央视2023年《开学第一课》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在十堰市郧阳区学堂梁子遗址发现的“郧县人”3号头骨化石亮相该节目,“郧县人”头骨的化石,是中国的直立人化石。请问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之一的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C.山顶洞人遗址 D.蓝田人遗址2.央视《探索发现》栏目播放了专题片《我们的祖先是怎样生活的》。在这部专题片里,我们不可能看到的生活场景是A.元谋人使用打制石器 B.北京人结成群体生活在一起C.北京人人工取火的场景 D.山顶洞人用骨针缝制衣服3.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华大地很早便出现了人类的足迹。请选出下列哪个是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相似点( )A.都与现代人模样基本相同 B.都已经吃上熟食但只能使用天然火C.使用打制石器进行劳动 D.都能缝制衣物御寒有爱美意识4.某地蜡像馆在从旧馆搬迁到新馆过程中,一组展示山顶洞人的生活场景的蜡像严重受损,需要重新塑造。新来的年轻塑像师傅重新塑造了一组场景。以下是新塑造的山顶洞人体貌、生活场景信息,其中有误的是( )A.体貌与现代人基本相同 B.爱美,戴着兽牙石珠串成的饰品C.已经出现贫富两极分化 D.会同别的原始人群交换生活用品5.考古学家将类似于黄河中游地区仰韶遗址的遗址类型统称为仰韶文化,其在农业上以种粟为主,制陶业则以表面有彩绘的彩陶最为著名。下列遗址中,属于仰韶文化的是( )A.河姆渡遗址 B.半坡遗址 C.良渚遗址 D.大汶口遗址6.央视2023年春晚舞美设计以“满庭芳”为理念,创意取材自1959年陕西华县(现华州区)泉护村遗址庙底沟彩陶标志性的“花瓣纹”,这种花瓣纹被考古泰斗苏秉琦先生称之为“华山玫瑰”。彩陶的出现与下列哪一古人类遗址有关( )A.北京人 B.山顶洞人 C.河姆渡居民 D.半坡居民7.考古发现为历史学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观察出土文物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最适合用来研究早期农耕生活定居文明的出土文物是( )A.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B.玉蟾岩出土的谷物C.刻符的龟甲 D.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8.考古发现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证据。下面考古发现能够印证河姆渡居民( )A.出现早期国家B.进行农业生产 C.进入文明社会 D.掌握青铜工艺9.考古学家在河南渑池的仰韶村发现了史前彩陶片,依据考古惯例,该文化被命名为仰韶文化,泛指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地区的新石器彩陶文化。其显著特征包括:彩陶、半地穴式房屋、磨制石器等。据此,下列遗址中属于仰韶文化的一种类型的是( )A.河姆渡 B.半坡 C.大汶口 D.良渚10.良渚古城距今5300—4300年。在良渚莫角山西坡出土了1.3万公斤碳化稻谷,经换算,这些稻谷约可以提供今天的一个成年男性吃71年。这些稻谷可能属于( )A.权贵 B.奴隶 C.平民 D.地主11.下表是陶寺墓葬(752座)等级分类统计表。据此可知,陶寺遗址所代表的文明( )墓者身份 “王”者 贵族 平民富有者 平民数量(座) 6 161 31 554百分比(%) 0.8 21.4 4.1 73.7A.已经具备成熟国家形态 B.社会组织能力比较强C.形成完备社会管理体系 D.已出现复杂阶级分化12.对图1和图2所含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 )A.没有来源因此不可信 B.含有原始农业的信息C.反映了私有制的出现 D.体现手工业发展状况13.4月4日,甲辰(2024)年清明公祭轩辕黄帝典礼在陕西举行,中国国民党前主席马英九先生率台湾青年参加。两岸人民公祭轩辕黄帝是因为( )A.黄帝治理了黄河水患 B.黄帝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C.黄帝创造了中国文字 D.黄帝建立了第一个封建王朝14.二里头遗址是一座沉睡千年的神秘古城,被誉为“最早的中国”。遗址内发现有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和制陶作坊、铸铜作坊等遗迹,还有平民生活区和墓葬群。该遗址反映出( )A.夏朝出现阶级分化和等级界限 B.商朝社会贫富分化很严重C.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D.商朝时期手工业非常发达15.国之重器“利簋”铭文记录了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兴兵与诸侯联军讨伐殷商,与商朝大军决战于牧野,商军大败的相关史实。用公元纪年法来计算,公元前1046年是( )A.公元11世纪40年代 B.公元前11世纪40年代C.公元10世纪40年代 D.公元前10世纪40年代16.在《礼记 礼运》中记载:“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这里的“家”是( )A.原始人类的活动 B.农耕文明的出现C.早期国家的产生 D.封建社会的形成17.“夏桀本是亡国君,夏朝历时四百七……商纣暴虐施炮烙,引来武王正义师……周王无道国人起,西周灭在前771。”这一历史歌谣主要反映了( )A.早期国家的建立 B.暴政导致亡国的教训C.礼乐制度的瓦解 D.战争导致的消极影响18.《论语·季氏第十六》对春秋政治形势的描述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反映了春秋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B.王室昏庸,诸侯讨伐C.“尊王攘夷”,辅助弱小 D.分封诸侯,讨伐外夷19.某班同学编排了某一时期的三幕历史剧,它们共同反映出( )第一幕:生产力提高·经济有所发展 第二幕:周王室衰微·无力控制诸侯 第三幕:诸侯国崛起·操控政治局面A.早期国家产生 B.政权更替频繁C.春秋争霸激烈 D.商鞅变法开始20.《管子·海王篇》中记载,齐国“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铫【yáo】(一种铁锄),”“行服连轺【yáo】辇(轻便的马车)者,必有一斤(铁斧)一锯一锥一凿”。这表明当时的齐国( )A.管仲改革成就霸业 B.铁制工具普遍使用C.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D.军事实力大为提高21.下列图片所示文物,可以用来研究( )A.远古先民的生活 B.原始农业的兴起C.上古三代的更替 D.东周社会的变革22.如图两幅形势图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特征是( )A.生产力提高 B.分裂中孕育统一C.思想上百家争鸣 D.文化上大繁荣23.《汉书·食货志》记载:“秦孝公用商君,坏井田,开阡陌,急耕战之赏……倾邻国而雄诸侯。”这反映出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是( )A.废井田,确立土地国有制 B.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C.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D.经济发展,军队战斗力提高24.战国时,秦国工匠们充分利用自然特点,合理安排引水、泄洪、排沙、岁修等工作,使都江堰成为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一座宏大水利工程,至今仍在发挥作用。这主要体现了( )A.铁器的推广应用 B.秦国国力的强大C.商鞅变法的影响 D.劳动人民的智慧25.春秋时期齐鲁“夹谷之会”时,齐景公演奏“夷狄之乐”,足见齐国与东夷文化交融之深。第六代楚王认为自己是“蛮夷”,但到庄王熊侣时,俨然以华夏传统政治逻辑行事,自认德可配鼎,由蛮夷自居到以诸夏自居。这表明( )A.中华文明兼容并包 B.文化多元异彩纷呈C.地域影响文化样态 D.中华文化源远流长26.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东周时期朝廷软弱无力,列国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看来是个多事之秋。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历程的时期。”据此,说明当时社会呈现这些特点的根本原因为( )A.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形成 B.王室衰微,礼崩乐坏C.春秋霸主相继,战国七雄并存 D.铁犁牛耕,生产飞跃27.战国时期,铁制工具的使用进一步推广,使大量荒地得到开垦。同时,铁制工具还成就了许多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说明( )A.铁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B.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社会发展C.各国变法带来生产工具的改进 D.水利工程为国家统一创造了条件28.公元前256年,李冰组织当地人民在岷江上修建都江堰,先以火烧石、浇上冷水,利用热胀冷缩原理,在玉垒山凿出缺口。后利用水流动力,把岷江水分成内江、外江,内江灌溉,外江防洪。由此可见,都江堰( )A.工艺精湛,闻名中外 B.历史悠久,绵延不绝C.顺应自然,蕴含智慧 D.规模宏大,举世无双29.袁隆平团队研发的第三代杂交稻晚稻组合“叁优一号”测产,双季亩产达到1603.9公斤。世界上最早的稻作农业生产区域位于我国的( )A.黄河流域 B.长江流域 C.珠江流域 D.辽河流域30.良渚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内城长1900米,宽1700米,面积约300万平方米;外城面积约630万平方米。能够修建这样一个大规模的城市,说明当时良渚社会( )A.以原始农耕生活为主 B.统治者组织调动能力强C.具有原始的宗教信仰 D.社会阶级分化相当明显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40分。31.(14分)中国是远古人类的重要起源地,中华文明人类最古老的文明之一。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中国主要古人类遗址分布图》材料二 某地发掘的考古成果(1)据材料一中的地图,指出中国古人类分布的基本特点及说明的问题?(6分)(2)材料二中的考古成果反映了我国哪一原始居民怎样的生产、生活情况?(6分)(3)如果我们要进一步探究原始人类的生活情况,除了出土文物中了解外,还有哪些途径?(2分)32.(11分)夏、商、西周时期是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时期,社会经济和文化有了巨大飞跃,给后人留下了许多宝贵的财富。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了以“王朝更替与制度创新”为主题的探究活动,请你参与其中。【王朝更替】材料一 夏商周的更替朝代 建立时间 开国君主 都城 亡国君主夏 约公元前2070年 禹 阳城 夏桀王商 约公元前1600年 ① 亳、殷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② ③ 周幽王【制度创新】材料二材料三(1)请结合夏、商、西周时期的历史知识,填上①②③相关内容。(3分)(2)填上材料二A、B相关内容。(2分)(3)根据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依据、作用分别是什么?(6分)33.(15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图1 铁制农具 图2 牛耕图材料二 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材料三 春秋时期,一位国君任用管仲为相,执掌国政。改革内政,发展生产,训练军队,使本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大为提高。这位国君打着“尊天子,攘四夷”的旗号,号令诸侯,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材料四 《太史公自序》载:“《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其社稷者不可胜数。”材料五 在评价春秋争霸战争时,有人说,“春秋无义战”。列宁曾这样评价战争,“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战争,它们虽然像一切战争一样不可避免地带来种种惨祸、暴行、灾难和痛苦,但它们仍然是进步的战争……它们有利于人类的发展,有助于破坏特别有害的和反动的制度”。(1)图1图2所示物品出现于我国哪一历史时期?它们的出现产生了什么影响?(5分)(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现象?材料三中第一位成为春秋霸主的国君是谁?春秋时期强大的诸侯为取得优势以什么名义进行征战?(6分)(3)依据材料四、材料五及所学知识,说一说春秋争霸的影响。(4分)答案第2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