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三明一中 2025-2026学年上学期10月月考高一历史科试卷(考试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近年来,考古学家在良渚古城西北面的塘山、狮子山等地新发现20处水坝遗址,这些水坝兼具防洪、灌溉、运输功能。经科学测算,该水利系统需移动土石方288万立方米,相当于胡夫金字塔体积的2/3,至少需要千人持续工作十年。这体现了良渚社会()A.水利设施推动稻作农业发展 B.具备强大的组织与动员能力C.已掌握先进的铁器冶炼技术 D.宗教信仰驱动大型工程建设2.商代盛行占卜,在日常生活中,商王不断地向天神卜问天命所在,看天神是否支持自己的统治。这表明商王统治的观念是 ()A.恪尊天命 B.以民为本 C.尊王攘夷 D.道法自然3.在商代,商王以外的贵族所拥有的臣、商都以外之地的臣都不能称为“王臣”,而到西周则形成“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之势。此变化的制度基础为()A.禅让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礼乐制4.《史记》提出“祖黄帝说”,认为黄帝是华夏始祖,是颧项、帝誉、尧、舜的祖先,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祖先,还是汉朝人和匈奴人共同始祖。这种观念有利于 ( )A.维护宗法制度 B.加强中央集权 C.增强文化认同 D.巩固政治联盟5.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激烈动荡,民生多艰。对此,儒家主张顺应民心,爱惜民力;道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墨家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这体现了当时士阶层( )A.关注社会现实 B.谋求个人利益 C.无视民间疾苦 D.缺乏责任担当6.商鞅变法秉持“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精神,在加强对地方的行政管理方面采取的措施是()A.“废井田,开阡陌” B.重农抑商C.推行县制 D.奖励军功。7.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后,嬴政自称“朕”,命、令分别称“制”“诏”,通过许多具体规定和礼仪突出最高统治者的独尊地位。这表明秦朝采用()A.禅让制 B.军功爵制 C.郡县制 D.皇帝制度8.秦朝在全国修建了直道,其修建标准极为严格,有的直道路面宽度达到60米,可以确保多辆马车可以并行。秦朝还设立了专门的“路官”,负责直道的日常维护、治安管理等事务。这些举措旨在 ()A.提升交通运输的效率 B.彰显中央政府的实力C.巩固大一统政治局面 D.推动经济文化的交流9.下图是1991年中国国家邮政总局发行的(陈胜、吴广农民起义二千二百年)邮票。这次农民起义()A.因河南灾荒而爆发 B.旨在反对秦始皇的统治C.具有革命首创精神 D.破坏了江南社会的稳定10.西汉景帝在位期间,采用晁错的建议实行“削藩”,引发了“七国之乱”,与此历史事件相关的地方行政制度是 ()A.郡县制 B.郡国并行制 C.行省制 D.节度使制11.汉昭帝时期,部分官员以儒家思想为武器,批评汉武帝时期的政策“与民争利”,违背了古代圣贤“贵德而贱利,重义而轻财”的信条。他们批评的政策应是 ()A.打击豪强 B.盐铁官营 C.改革币制 D.均输平准12.下表为东汉中后期皇帝继位和寿命的统计表,这一现象导致东汉后期()皇帝 和帝 殇帝 安帝 顺帝 冲帝 质帝 桓帝 灵帝 少帝 献帝继位年龄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卒年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A.政治日益腐败 B.皇权趋于衰落 C.相权逐渐强化 D.豪强地主势重13.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奠定了中医理论基础的著作是()A.《神农本草经》 B.《千金方》C.《本草纲目》 D.《黄帝内经》14.自东汉以来,一些少数民族不断向内地迁徙。西晋时期,迁入中原地区的少数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和鲜卑。这表明()A.高门士族执掌朝政 B.鲜卑政权统一北方C.北方民众向南迁移 D.大量少数民族内迁15.东晋南朝时期,南方土地大量开垦,纺织、矿冶、陶瓷、造船等行业都有明显进步。这表明当时 ()A.南方得到开发 B.佛教广泛传播 C.国家分裂混战 D.中外交流频繁16.十六国时期到北朝,北方政权在民族交融的基础上逐渐壮大,一些北方政权的君主普遍具有很高的汉文化造诣,例如:匈奴政权前赵的刘渊“《史记》、《汉书》、诸子,无不综览”,鲜卑政权前燕的慕容觥“尚经学,善天文”,氐人政权前秦的苻坚“博学多才艺”等。这种现象A.有利于巩固儒学的正统 B.为统一全国准备了条件C.导致了九品中正制确立 D.受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大题, 17题20分, 18题20分, 19题12分,共52分)17、(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秦是诸侯国中最晚崛起的,起初只有雍这块很小的地方。为了改变国瘠民贫的现状,也为了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不至于被吞食,从秦孝公起,每一任秦国君主,无不把招贤纳士作为自己治国强兵的重要战略。赢政即位后,知道要实现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的目标,就必须借助人才的力量。所以他特别注意广揽人才,并坚持唯才是用,用人不疑,以吸引各国的有识之士,让他们为秦国服务。……在全国统一后,秦始皇认为自己“平定天下”,“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其“刚愎自用”的本性暴露出来……一是轻视人才的作用,“以客为无用”。二是拒谏议、杜言路,对大臣的谏议不以为然。三是猜忌之心日益加重,“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四是残暴镇压读书人。——摘编自郝建平《秦始皇用人之道刍议》(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嬴政统一六国前的用人方针,并分析其用人方针形成的原因。(8分)(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嬴政用人之道的变化及其影响,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认识。(12分)1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魏初风俗至陋。迁都之后于革易旧俗,亦可谓雷厉风行。民族根底,莫如语言。语言消……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举其语言而消灭之,其改革之心,可谓勇矣。————摘编自吕思勉《两晋南北朝史》材料二(1)根据材料一,概述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材料体现了改革中的哪些措施 (12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图片所反映的民族政策及其产生的意义。(8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在中国历史上,“秦汉”经常作为一个整体呈现。秦汉历史被后人当做一个整体,具体体现在对于秦朝的典章制度,汉朝既能善于继承,又能勇于创新。汉朝之所以朝气蓬勃、富有生机,因为汉朝的社会和文化能融合前朝遗产,兼容并包同时,随着新问题不断涌现,汉朝政策不断转变,在政治、经济、文化诸多方面建立了显赫功业。————摘编自张鸣《中国古代简史》根据材料,以“汉朝是一个既能善于继承,又能勇于创新的朝代”为题,从政治和文化两方面论证,写一则历史短文(12分)(要求:紧扣主题,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表述成文)三明一中 2025-2026学年上学期10月月考高一历史科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A B C A C D C C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A D D A B17、(20分) :(1)方针:不拘一格求贤重贤,任人唯贤。(2分)原因:受秦国重视人才的历史传统影响;为实现富国强兵,赢得兼并战争的需要;嬴政个人素质使然;李斯等有识之士的建议推动。(任答2 点)(6分)(2)变化:从重视人才、唯才是举到专制独裁、不亲士民。(4分)影响:造成焚书坑儒事件,使知识分子受到打击,使优秀人才遭受流失;激化了社会矛盾,是秦朝迅速走向灭亡的原因之一。(4分)认识:统治者要兼听则明,善于采纳民意,顺应民心;广纳贤才,公正选人,选拔人才要德才兼备,使用人才要量才适用。(4分)18. (20分)(1)原因:北魏风俗落后,需要改革: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改革热情高。(6分)措施:迁都洛阳,革除旧俗:推行汉话等汉化措施。(6分)(2)民族政策:和亲、会盟。(2分)意义:推动了边疆地区的开发,促进各民族的经济交往;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文化认同感;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6分任意两点)19. (12分)论题:汉朝是一个既能善于继承,又能勇于创新的朝代从政治角度作答:继承:汉承秦制,汉朝继承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央上继续实施三公九卿、地方上继续实施郡县制。(学生回答:中央集权制度、三公九卿、郡县制,任意两个要点得4分)发展:汉朝初年,发展地方制度郡国并行制;汉武帝时期中央上设置中外朝;地方上颁布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设立刺史制度;官员选拔上确立察举制。(学生回答:郡国并行制、中外朝、推恩令、刺史、察举制,任意两个要点得4分)从文化角度作答:继承:继承部分法家思想,都加强思想控制。发展:汉朝初年实施黄老无为思想,与民休息发展经济。汉武帝时期,接受董仲舒建议,尊崇儒术,儒家思想成为指导思想,成为封建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学生回答:都加强思想控制、黄老无为、尊崇儒术,任意两个要点得4分)秦朝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却两世而亡,汉朝学习秦朝制度同时,也汲取秦亡教训,结合时代发展,开创了新制度。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