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三明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三明一中 2025-2026学年上学期10月考
高二历史科试卷
(考试时长:75分钟 分值: 100 分)
一、选择题: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本部分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 48分)
1.甲骨卜辞记载,商王经常向臣属的方国临时派遣使者。这些使者统率方国军队和监督方国,并定期向商王汇报方国情况。这()
A.有利于商朝扩大政治势力
B.表明商朝直接控制了方国
C.说明商朝建立了官僚政治
D.促进了甲骨文的推广使用
2.柳宗元《封建论》中有这样的观点:“秦之所以革之者,其为制,公之大者也;其情,私也,私其一己之威也,私其尽臣畜于我也。然而公天下之端自秦始。”柳宗元所强调的是()
A.秦朝统一的历史必然性 B.郡县制推广的进步性
C.皇帝制度的客观积极性 D.秦执政理念的局限性
3.汉初,皇帝即位的时间为先帝葬后,受玺等仪式完成后还需要进谒宗庙;东汉时期,皇帝即位的时间提前到先帝驾崩的当日,整个即位仪式都在柩前完成。这种改变旨在( )
A.宣传孝道理念 B.加强礼仪规范
C.稳定政治局势 D.彰显君权神授
4.南朝名士交会,每以策试争胜为乐事;士族之中已有相当一部分人自幼精研经史文学,求以对策考试入仕为官,由学校入仕者日益增多。这反映该时期()
A.门阀士族势力趋于衰弱 B.九品中正制逐渐转型
C.考试成为选官主要途径 D.政权的阶级基础扩大
5.清初规定:言官本章“是与不是必须封进听旨定夺”,阁臣不得过问。随后规定科道以及在京各官奏折不必先送内院,而是“径诣宫门”。这些规定表明,清初 ()
A.中枢机构发生异变 B.奏折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
C.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内阁参与机务权力被剥夺
6.实现不同集团权力的有机平衡,是中国古代历代王朝长久维系的重要保障。下图展现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权力关系,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图1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②④①③ D. ④②③①
7.1898年,康有为提出设立负责“审定全规,重立典法”的制度局,其议事程序是“派王大臣为总裁,体制平等,俾易商榷”,最终由皇帝裁决,据此推知,该制度局
A.触犯守旧势力的利益 B.具有近代议会的性质
C.践行中体西用的理念 D.体现社会转型的特征
8.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凡二人以上同有受任之资格时,以有文官考试合格证书者任之”。北京政府取消了文官考试及格在众多任用资格中的优先权,而强调任职者的经历和行政经验。这一变化 ()
A.影响了民主政治的发展 B.吸收中西文官制度精华
C.意在保持行政的连续性 D.表明制度改革走向失败
9.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斗争中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权;阅读下表,对应正确的是()
表1
A 大革命时期 革命根据地 1931年在江西瑞金建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B 土地革命时期 解放区 建立工农民主专政,是创建人民革命政权的尝试
C 全面抗战时期 抗日根据地 政权建设采取“三三制”的组织原则
D 解放战争时期 革命根据地 设立行政区,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
10.如图2所示现象说明 ()
图2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 B.人民民主原则得到落实
C.少数民族实现高度自治 D.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创新
11.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强调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1992年,中共十四大报告提出“要使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一变化表明 ()
A.公有制经济主体地位的加强
B.社会主义建设理论取得突破
C.对外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
12.抽签产生陪审员是雅典民主政治中的重要内容。图3是抽签机运行示意图,抽签时,将双色球随机混合,倒入左侧铜管顶部的碗口中,随后开闸落球,每球对应一个右侧的身份牌,白球对应的候选者当选,黑球者落选。这一做法()
图3
A.预防了贵族作弊的可能性 B.体现小国寡民的优越性
C.保证了民主决策的科学性 D.注重民主程序的公平性
13.公元前4 世纪中期起,罗马的平民开始担任执政官和其他高级官职。例如约自公元前356年平民可任独裁官,公元前337年可任大法官。另外管理罗马市政的市政司、管理财务的财政司,皆有平民任职。这反映了当时 ()
A.市民有效地维护了自身利益
B.具有浓厚的贵族寡头色彩
C.共和国的社会基础得到扩大
D.从贵族共和走向民主政治
14.“太阳王”路易十四在位期间(1643年—1715年),“国王之手”在法国盛行,即国王通过亲自用手触摸为病患“治疗”,被“治疗”者不仅感到治愈,还感到无上的光荣。这一现象()
A.体现了君权神权开始融合 B.有利于民族认同观念的凝聚
C.反映了宗教改革运动成果 D.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
15.图4为创作于1831年的英国漫画《铲除“衰败选邑”》,该漫画()
图4
A.反映了工业时代的社会诉求 B.反思经济增长对生态的破坏
C.意在鼓舞民众去争取普选权 D.号召工人阶级进行社会革命
16.表3:为1890—1936年日本内阁、议会的法案提出及结果统计表(单位:件)。这反映出当时日本 ()
表3
法案提出 内阁 议会
3248 2947
详细 否决 106 432
未结 379 1910
撤回 78 112
不议 0 124
成立 2685 269
A.内阁主导国家政治运行 B.议会立法权限已被剥夺
C.全面遵循分权制衡原则 D.宪政体制存在明显缺陷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 17题8分, 18题8分, 19题24分, 20题12分, 共 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一
在五四运动影响下,新民主主义革命思想传入内蒙古地区,一批蒙古族进步青年如多松年、李裕智等积极传播马克思主义并于1923年在归绥(今呼和浩特)、包头等地建立起革命小组。1925年,内蒙古人民革命党成立,众多蒙古族等少数民族的青年响应,组织农牧民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全国抗战爆发以后,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等同胞踊跃抗日,蒙古族抗日骑兵在草原、达斡尔族与鄂温克族在大兴安岭与日军激战,沉重打击了日本侵略者。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依然漠视内蒙古各族人民的政治诉求。为此,中共中央提出“内蒙古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方针,并派遣乌兰夫等干部深入牧区开展工作。1947年5月1日,内蒙古成为中国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
——摘编自郝维民《内蒙古革命史》
材料二
内蒙古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口号与歌谣(节选)
序号 内容 序号 内容
① 蒙汉人民团结紧 ② 打倒王公封建主
③ 分田分畜求解放 ④ 参军保家护草原
⑤ 跟着共产党走新路 ⑥ 妇女剪发放脚闹革命
⑦ 扫除文盲办夜校 ⑧ 废除苛捐杂税减租息
⑨ 建立人民自己的政权 ⑩ 民族团结一家亲
——摘编自哈斯额尔德尼等《鄂尔多斯革命歌曲溯源》等
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所列研究提纲。(要求:根据材料一拟定小节标题,而后从材料二中选出两个能够支撑对应标题的口号与歌谣序号。)(8分)
主题:内蒙古新民主主义革命
小节标题 口号与歌谣序号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18.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8分)
材料
弹劾被认为是英国议会为了约束国王及其大臣的绝对权力以及扩展人民权利而进行长期斗争的产物。它开始于14世纪晚期的爱德华三世统治时期,新成立的议会上院和下院运用它们所获得的日益增长的政治权势,为了罢免位高权重并支持国王的几位大臣而开展的斗争实践。在这一时期,形成了下院提出弹劾、上院进行审判的弹劾程序。通过弹劾程序的运用,议会甚至被认为确立了代议制政府的基础,以使高级官员向人民负责,接受法律的统治。可见,中古英国的弹劾制度其实是议会通过控告并审理依附王权并违法失职的朝廷重臣,借以实现对抗王权、维护与王权之间权力制衡关系的主要形式。
——摘编自汪庆红《监察与制衡——古代中国与中古英国权力控制模式比较研究》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古英国弹劾制度的特点。(8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材料一
从西周到西汉初期,中国政治制度处于延续和总结时期……传统的血缘关系和封建制始终支配着历史舞台,宗法家族是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统治者强调“家国同构”的理念。
材料二
从隋唐开始,中国进入了另一个政治制度的高峰期……以三省六部制为表现形式的皇帝集权体制更加成熟,……科举制度的实行使政权向士人阶层开放,统治者在用人上对其他的阶层实行严格限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和西汉初期体现“家国同构”的政治制度各一例,并分析其作用。(12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是如何体现“以皇权为核心”的 并从多个角度分析科举制对古代社会产生的影响。(12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文书行政是中国古代通过文书的起草、传递、执行等一系列环节来实施政务管理的一种行政方式,如表为各时期的发展概况。
时期 文书行政发展概况
秦汉 大体有皇帝御用文书、官员上书、官府考绩公文、官府行移公文四种。规范了文书格式、传递和时效等。设邮、传、亭(置)传递公文
魏晋南北朝 公文印章由封泥变为朱色水印,押署出现“骑缝”的形式。一文一事制始于此时
唐 中央三省分工明确,地方设专职文书吏员。对誊写、贴黄、用印、用纸等进一步规范。分为陆驿和水驿传递公文
元 设水站、陆站及水陆相兼站,还设急递铺传递公文
明 内阁对奏章票拟,皇帝批红。由驿站和急递铺传递公文
清 文书决策权逐渐转移到军机处。奏折制度形成。设驿、站、塘、台传递公文
——摘编自卜宪群等《中国古代文书行政与国家治理》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并提炼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的信息,围绕“文书与国家治理”,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高二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B C A D C D A C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D C B A 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答案】
示例
主题:内蒙古新民主主义革命
小节标题 口号与歌谣序号
第一节:民主政治诉求 ②、⑨
第二节:经济民生变革 ③、⑧
第三节:社会文化革新 ⑥、⑦
(“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唯一标准。小节标题一个给1分,小节标题必须源自材料一;相应序号全对才能给2分,答错不予给分;答对三个给8分。)
18.【答案】
起源早,程序规范性(或严密性),政治(或监督)性,司法性,威慑性 (每点2分,4点8分,答出具体史实酌情给分)
19.【答案】
(1)西周:分封制。(2分)作用: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范围;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4分)
西汉初期:郡国并行制。(2分)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汉初的社会秩序,但后来导致王国问题,威胁中央集权。(4分)
(2)体现:三省长官均为宰相,相权分散;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和监督,最终集权于皇帝。(4分) 影响:
政治角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扩大统治基础(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仕途的垄断,扩大了官吏人才来源;);提高了官员文化素质;促进政治公平。(4分)文化角度:推动了教育的发展;促进文学繁荣;传承儒家文化;(2分)社会角度:促进了社会的流动;形成重学风气(2分);国际角度:影响周边国家(2分);不足之处:禁锢思想、阻碍学术创新、忽视科技教育 (2分)。(总计8分)
20.【答案】
论题:古代文书行政制度的完善促进了国家治理效能的提升(2分)。
阐述:秦汉时期,设邮、传、亭(置)传递公文,建立了初步的文书传递网络,使得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信息沟通有了一定的渠道和保障,有利于中央政令的下达和地方情况的上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家治理的效率,为秦汉时期国家的统一和稳定提供了支持。(2分)
魏晋南北朝时期,公文印章由封泥变为朱色水印,押署出现“骑缝”的形式,反映了这一时期国家治理理念在注重规范的基础上,开始强调文书的安全性和准确性。(2分)
唐朝时期,分为陆驿和水驿传递公文,根据地理环境和实际需求进行设置,大大提高了文书传递的速度和效率,国家治理的效能得到显著提升,促进了唐朝的繁荣昌盛和对广大疆域的有效管理。元朝设水站、陆站及水陆相兼站,还设急递铺传递公文;(2分)
明朝由驿站和急递铺传递公文;清朝设驿、站、塘、台传递公文。这些朝代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发展文书传递系统,进一步加快了文书传递速度,保障了信息的时效性。((2分))
总之,中国古代文书传递能够让朝廷及时应对各种情况,调配资源,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提高了国家治理的整体效能,提升了国家治理效能。(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