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语文试题
一、阅读
(一)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事使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钟嵘在《诗品序》中说:“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可见钟嵘所认识的诗歌,其本质乃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性情的产物。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如杜甫写在天宝乱世年间的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当你看到沿途有饿死、冻死的人,难道不会去关心吗?所以,作诗的真正动机和兴起,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产生一种关怀。
诗歌的吟诵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几个方面,所以诗词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中国的语言有四声——平、上、去、入。这种单音独体是我们中国语言的特色。因此,诗歌有平仄和结构,有一种独特的声调。而这个平仄的结构和声调,不是古人生编硬派给我们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诗经》大多是四个字一句,就是因为我们独体单音的语言,四个字一句才能够表现出仄仄平平、平平仄仄的声调和节奏。《诗经》里的第一首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两字一停顿,才有节奏,而这个节奏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的基本节奏。所以,不管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原则上是两个字一个停顿,如“国破山河在”,是二二一的停顿。“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二二三的停顿。这种停顿,是诗词最基本的节奏。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一个必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音调,虽然现在听来会觉得奇怪甚至单调,但它却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因此,我认为中国的传统吟诵很重要。
读词背诗,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我们来欣赏一首李白的作品《忆秦娥》。这首词写于唐朝由盛而衰的时候——天宝之乱。中国的诗词讲究出处,字字有来历。“秦娥”出自汉朝的一首乐府诗:“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因此秦楼上的女子秦娥就代表着美丽的女子。李白的这首词看起来是一首寻常的描写相思怨别的词,可是它写在天宝的安史之乱之时,其中就有了深意。这部作品带给了我们非常丰富的联想。“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你听到那吹箫的声音,像哭泣一样的呜咽,那楼上的女子,每当月明的夜晚,就怀念起那个远离她的人。“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灞陵是首都长安送别人的地方,有人要远行,就到灞陵道别。可是这首词中让人怀念的人,可能不是指爱人,而是逃难到西蜀的唐玄宗。“乐游原上清秋节”,乐游原是长安郊外的一处草原,乐游原到了凄清冷落的秋季,越发惨淡。“咸阳古道音尘绝”。从长安出发,在咸阳古道远行的那个人,一直没有回来。玄宗到了四川,“音尘绝”,留在长安的诗人或百姓心断望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在夕阳残照之下,一阵秋风吹过。“汉家陵阙”,是我们大唐汉民族的陵墓,是我们的宫阙。从最后的两句可以看出,这不是普通的描写男女相思怨别的词。在这首词里,有诗人对国家危乱的无尽悲哀和无限感慨。所以,读诗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你要知道那首诗写作的时代、写作的背景,你要把它的内容、深刻的感情读出来。
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为中国古典诗歌重视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由一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无穷;以内心的感发为主,“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感情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诗作,依然能够受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生命。
(摘编自叶嘉莹《传统诗词到底美在哪儿》)
材料二:
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孔门四科中“德行”科注重弟子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孔子大约从30岁开始收授弟子,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诗礼乐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被视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如何进行道德修养?《论语·泰伯》中记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指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先学诗,而后以礼来立身,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
礼乐文明的创立者是周公姬旦,“礼乐”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社会秩序和谐的标志。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礼乐文化无法适应变革时代的社会要求,礼坏乐崩的局面开始出现,如何对待周代的礼乐文明,也是先秦百家争鸣的议题。孔子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崇尚礼乐文明中蕴含的仁爱精神。同时,孔子也崇尚诗,他甚至把诗与礼乐并立,之于道德修养,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孔子认为首要的关键是学“诗”。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视为修身养性的教科书。
在道德修养层面,《诗经》为何受到孔子的重视?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经》中记述了后稷、公刘、文王等圣君明主进德修业,强调天命降福,修德配命;“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得民心者,得天下,修德应以爱民为根;“明明天子,今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君主要实行德政,非暴力强制,而是通过礼乐文明的典章制度、祭祀礼仪、行为规范等,对人的道德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和感染;“既有君子,孔燕岂弟。宜兄宜弟,令德寿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出则忠,入则孝,忠孝两全,方能成为道德楷模。
孔子授徒讲学,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因此他提到,“不学诗,无以言”。《诗经》确实承载了道德修养的积极意义,孔子的“诗教”观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源远流长,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成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成为有志之士的人生理想。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切感怀,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铮铮誓言,即使在当代,余华、陈忠实、莫言等优秀的作家仍然承载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在生动再现历史现实的同时,以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着自己对国家、对民众、对个体深沉的人文关怀。
孔子论“诗”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奠定了儒家文化影响之下的中国文学的精神文化内核,对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的创作和中国文学思想的传承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
(摘编自房莹《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诗学观述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典诗歌从诞生开始就以给人直接的感发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这感发力量都来源于外界的自然景物或人世间的生离死别。
B. 中华诗词有平仄和结构的特殊要求,这是中华民族诗词所独有的,这种平仄和结构的要求是中国传统诗词吟诵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
C. 《诗经》蕴含了许多倡导加强道德修养的内容,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D. 如何对待周代礼乐文明是先秦百家争鸣的议题,但孔子依然崇尚诗礼乐,他认为在道德修养方面,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他认为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
B. 叶嘉莹认为李白的《忆秦娥》可能不是描写男女相思怨别,而是诗人或百姓在思念玄宗。这种深层解读,未必是定论。
C. 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道德,源于孔子对道德人格的重视,孔子认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是学习诗礼乐。
D. 读诗背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要能够知人论世,把诗歌所隐藏的深厚内涵和深刻感情读出来。
3. 下列各项中,与上述两则材料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
A. 辛弃疾有两句词:“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意思是,每一棵松树、每一根竹子都是我的朋友,山上的一只鸟、一朵花都是我的弟兄。我们也要有这种爱惜和关怀宇宙万物之心。
B. 普希金《致大海》中辽阔而又自由、深沉而又有力、骄傲而又倔强的大海,正是诗人反抗意志的象征,其中体现出诗人在重重束缚下迸发出的斗争激情。
C. 阅读杜甫的诗《春夜喜雨》之后,我们不但感受到了顺应时节下得恰到好处的春雨,还可能了解到杜甫对于老百姓的关怀。
D. 《论语·阳货》篇记载:“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可见孔子十分重视《诗》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和材料二在论证上的共同点。
5. 孔子主张“不学《诗》,无以言”,请结合材料二相关内容,概括孔子提出这一主张的原因。
(二)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娘佛
王鼎
1934年秋,山西汾阳柳家村灵岩寺笼罩在一层薄薄的晨雾里。露水晶莹地挂在佛堂的石阶缝隙间,滋养着片片青苔,踩上去感觉带着湿意。第一炉香燃尽了,灰烬在青石板上积成一小堆,被偶尔掠过的风卷得轻轻打旋。
柳毓娘仍盘坐在露天佛堂的蒲团上,月白色的素裙沾了些草屑,她却浑然不觉。身前五尊铁佛通体乌青,佛掌的纹路间还凝着昨夜的露水,折射出细碎的光。
四周静极了,只有远处多宝塔的檐角铜铃,被风吹拂得发出断断续续的叮当声。就在这时,柳毓娘恍惚间听见一声声“叹息”,像是从铁佛的胸腔里溢出来的,混着香火燃尽的余温,阵阵漫过她的耳畔。她抬眼望向中间那尊垂目拈花的铁佛,佛的眉眼依旧慈悲低垂,可那想象出的“叹息”却让她心头微微一颤,生成几分莫名的触动。
毓娘望着佛像,想起7岁那年祖母给她讲的往事。祖母还是孩子时,听祖母的祖母讲述造铁佛时的情景——老师傅将数吨晋城铁锭、整整十骡车刀枪剑戟等兵器和五箱银元倒进沸腾的熔炉。“这些东西有精气神,造成的娘佛才镇得住魑魅魍魉,护得住黎民百姓……”
“妈,梁先生他们到山门了!”女儿春杏的唤声惊醒了她的回忆。毓娘匆匆理着衣衫领,指尖触到微凉的盘扣,佛堂门槛外已传来皮鞋叩着青石地砖的脆响。听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为保护文化血脉,足迹遍布大江南北,调研了几千处中国古建筑。毓娘正想结识这样的人。
林徽因仰头端详铁佛,琥珀色围巾被风卷起一角:“思成,你看这衣褶走势,竟像是从云冈石窟走出来的飞天。”她伸手描摹着佛像轮廓,眼里满是惊叹,不由赞叹:“这么有价值的文物古迹,在兵荒马乱的年代,竟然像婴儿一样得到了呵护!”
梁思成举着相机后退半步,调整光圈焦距按下快门。镁光爆闪瞬间,毓娘分明看见林徽因与娘佛对视的眼里发出亮光。林徽因突然轻呼:“座上有铭文!‘女弟子柳门文君独资造像并立规:此后柳家历代传一女,专祀供奉……’”她转身凝望毓娘,问道:“当年为何要历代传一女供奉?”
毓娘到了嘴边的话竟不知从何说起。她那时未曾想到,这个问题在三年后化作炮弹,呼啸着穿透了佛堂的寂静。
1937年秋的某夜,汾河的水流带着寒意拍打着堤岸。毓娘攥着太原兵工厂密信在佛堂里踱来踱去。此时侵华日寇已逼近太原,兵工厂急需钢铁铸造枪炮。她的靴底碾过地上的香灰,留下一串凌乱的脚印。考虑再三,毓娘决定将铁佛拆毁,交给兵工厂熔化后铸造武器。她着手安排乡人拆毁铁佛,三日内运走。可二叔柳承嗣一脚踢翻鎏金香炉:“败家娘们儿!这些精铁佛是柳家祖产!”
毓娘猛地转过身来,烛火映着她涨红的脸:“娘子关昨夜被攻破了。日本人的铁甲车碾着百姓的血肉之躯向太原推进,二叔你难道不知道吗?”
听说要拆佛,许多乡亲痛哭流涕:“这娘佛万万拆不得!灵验得很,道光年间大疫,外面死了多少人,就咱这里没事!”“是啊,从清到民国,山西就没有几个消停年岁,这娘佛就像汾河,守护着咱们!”
柳毓娘迈上石台,大声道:“乡亲们,当年,太祖奶奶造娘佛,就是为了祈祷国泰民安。如今,日寇进犯,奸杀掳掠,无恶不作。国难当头,娘佛要舍身庇佑咱们!大家要相信,娘佛永远不亡,这是涅槃!什么叫涅槃?就是一次浴火重生!我柳毓娘虽是女子,但太祖奶奶留下的遗训——‘身不在男儿列,志要比男儿烈’,我时时不敢忘!如果我是铁做的,我也愿意把自己身体熔成子弹,打穿鬼子的脑瓜子……”
乡亲们渐渐明白了,都愿意为拆运佛像出一份力。
躲在角落里的柳承嗣,眼见自己鼓动起来反对柳毓娘的乡亲被说服,气得咬牙切齿,闪身溜走了。
就在大家小心翼翼拆着铁佛时,女儿春杏突然喊道:“快看,娘佛显灵了!”大家跟着抬头望去,只见黄昏的天空中,霞光四射……
毓娘脱口道:“这就是涅槃之光!”
第二日夜,月光漫过窗棂时,毓娘来给已装箱的铁佛奉香。不经意看到供桌下烟蒂闪着弱光——是柳承嗣常抽的哈德门烟卷。她心头一紧,颤抖着掀开杏黄帐幔,本该放着铁佛木箱的位置只剩几道凹痕,墙角麻绳上还沾着暗红铁锈。
马灯在夜风里乱晃,毓娘追到汾河渡口。柳承嗣正指挥苦力往木船上搬铁佛。蓄着仁丹胡的龟田拦住木箱打开盖,精铁佛身在月光下泛着诡异的光。
“龟田先生,这五座铁佛上了船,您该兑现五万银洋啦!”柳承嗣的谄笑突然凝固——龟田黑黢黢的枪口正对着他眉心。
“八格!你也敢要钱!”
此时,毓娘已飞速赶到,夜色中她的声音比冰还冷:“太祖奶奶亲铸的大佛,佛身熔铸进了国人的精气神,二叔是要卖给鬼子吗?”
龟田还没来得及调转枪口,毓娘的身后涌上来的几十位“镰刀斧头”,如莲花突然盛开,已经让鬼子与汉奸的头上爆开了“大呲花”。
不久后,忻口战役的炮火染红了半边天。随着一发发炮弹怒吼射出,大批鬼子的军车被摧毁。一架满载指挥官和观察团的飞机中弹,日军十余名高级军官瞬间见了阎王。炮弹爆炸的烟雾,在空中形成朵朵莲花状白云。
毓娘独坐空荡佛堂。她拿着的照片中,林徽因与娘佛对视的光,永远定格在黑白色的时空……
后人有诗记:
几世 ① 担 ② ,一朝慈颜赴时艰。
纵教倭寇烽烟起,肯舍佛身雷炮还。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柳毓娘从中年到老年的故事,记录了一名爱国志士的成长。
B. 开头三段主要运用环境烘托、细节描写、通感等手法,暗示了此时柳毓娘的左右为难。
C. 本文塑造柳承嗣反面形象,与毓娘形成对比;村民们对毓娘形象起到了正面衬托作用。
D. 炮弹爆炸的烟雾形成了莲花状白云,这里的莲花状白云与战争的残酷性形成强烈反差。
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林徽因与娘佛对视时眼里的“亮光”,表现出她对铁佛艺术价值的充分肯定。
B. 四射的“霞光”,是浪漫主义的写法,寓意佛像为护佑苍生而“涅槃”重生。
C. 供桌下烟蒂的“弱光”,暗示柳承嗣偷走铁佛,图谋不轨,推动情节的发展。
D. 铁佛在月光下泛着“诡异的光”,直接预示毓娘早有应对之策,已布置好伏击。
8. 本文结尾用诗词做结,请你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9. 本文既刻画了“虚构的柳毓娘”,又刻画了“非虚构的林徽因”,这种写法有哪些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阅读Ⅲ(本题共5小题,2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节选自《论语·八佾》)
材料二: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非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敖于民。愚者暗于成事,知者见于未萌。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甘龙曰:“不然。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法而治。因民而教,不劳而成;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龙之所言,世俗之言也。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三代不同礼而王,五伯不同法而霸。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杜挚曰:“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
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为之歌《小雅》,曰:“美哉!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犹有先王之遗民焉。”为之歌《大雅》,曰:“广哉,熙熙乎!曲而有直体,其文王之德乎!”
(节选自《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有删改)
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民不可与虑A始B而可与乐成C论至德者不和D于俗E成F大功者G不谋于众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而不仁”与《劝学》“蟹六跪而二螯”的“而”用法不相同。
B. 缘,遵循,与《齐桓晋文之事》“犹缘木而求鱼也”的“缘”意思相同。
C. 易,改变,与《〈老子〉四章》“其安易持”的“易”意思不相同。
D. “其周之东乎”与《〈论语〉十二章》“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的“之”用法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德,与他谈论礼、乐是没有多少意义的。
B. 在变法这个问题上,甘龙和杜挚的看法与商鞅不同,他们认为遵循成法、旧礼,国家更不容易出偏差。
C. 商鞅为说服孝公变法,引用汤和周武王的史实,来论证改革的势在必行,孝公最终采纳了商鞅的建议。
D. 吴国公子季札来鲁国访问,请求观赏周朝的音乐舞蹈,他认为从音乐的角度看,卫国可能最先要亡国。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2)思而不贰,怨而不言,其周德之衰乎?
14. 孔子、商鞅、季札对于“礼”或“乐”,分别持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材料进行说明。
(四)阅读Ⅳ(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春送僧
贯休
蜀魄关关花雨深,送师冲雨到江浔。
不能更折江头柳,自有青青松柏心。
古意(其二)
刘攽
秉心若松柏,洁志如雪霜。
松柏摧为薪,雪霜晞春阳。
乃知丈夫勇,万物无以方。
赐兮不受命①,枨也安得刚②。
【注】①孔子的学生端木赐没有接受儒家天命而是逐利商海。②孔子认为他的学生申枨有欲求,算不上刚强。
15.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贯休诗前两句以杜鹃、花雨意象描写冒雨送别的场景,渲染依依惜别的氛围。
B. 刘诗首联沿用“比德于物”的传统,写品性如松柏一样刚毅,心志像霜雪一样高洁。
C. 刘诗尾联用典故表达了观点,用难以坚守节操者的形象与“丈夫”形成对比。
D. 两首诗都用到了“松柏”的意象,一个只用以寄情,一个只用以言志,各有妙意。
16. 两首诗中诗人都巧用转折来传情达意,使意蕴更显沉厚,请结合文本加以赏析。
(五)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红色电影《1921》中革命者李达说:“偌大的一个国家,我们连自己的火种都没有。”他凝重的神情和扎心的话语让我深感“_______,_______”(《〈论语〉十二章》)一语的分量,每一个有志之士都应当担负起民族国家的希望。
(2)《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3)《老子》第二十四章中,老子认为“自我夸耀,建立不起功勋;自高自大,不能长久下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提出“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并强调“中庸”不是僵化的教条,而是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的动态平衡状态。这种“中庸”思想, 甲 ,即在处理问题时既要遵循基本原则,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过程性思维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体现的是万物之间的相关性、互相生成性以及时时转化性,强调的是万物之间的动态关系。不同于西方实体性思维中单线单向的线性关系,在过程性思维中,人与人、人与万物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的,彼此之间( A )。在过程性思维中,人们追求的始终是“道”,“道”存在于人与万物之间, 乙 ,而这种关系需要用心维护。
中国的过程性思维滋生出了中国人万物不分、万物相系的行为方式和语言规则,而且在《中庸》中则集中体现为过程性语言的大量使用。不同于以静态性为主的实体性语言,过程性语言的特色是其动态性及主动性,这种类型的语言更能体现中国哲学的过程性思维特征。例如,“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中的“道”是日常行事的道理,是由心而发的品德,无物不有,无时不然。因此,人一刻也不能离开“道”。此句凸显了“道”的主动性、流动性,呈现了《中庸》所倡导的积极求“道”、努力做到“中庸”、主动做到“慎独”的入世精神。
过程性思维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金钥匙”,它鼓励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以适应( B )的社会环境。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社会变革加速推进,我们更需要具备这种过程性思维,勇于面对挑战,敢于革故鼎新,以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18. 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加点处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 一些“正人君子”看着衣冠楚楚,背地里还不知道在干着些什么勾当。
B. 在我们环境优美的校园里,有各种各样的“宝藏”等着同学们去挖掘。
C. 他非常激动地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是谁都知道的道理。
D. 工程项目中,一定要抓关键环节,“关键环节”决定了我们成功与否。
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2. 请你用一句话给“过程性语言”下个定义。要求:不超过35个字,语意完整,表达流畅。
三、写作(60分)
23. 阅读的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改变世界几乎难以做到,这是否意味着人应该将精力放在改变自己上?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答案】1. D 2. A
3. B 4. (1)两则材料都采用了总分总结构,思路清晰:材料一先总论中国诗词之美在于给人的感发作用,再从音韵和内涵两个方面阐释了中国传统诗词美在哪里,最后总结上文,再一次指出重视感发作用是中国诗词的生命;材料二先总说孔子关于道德修养与诗礼乐的关系的论述,再从学诗能促进人们加强道德修养、《诗经》的篇章内容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孔子诗教观对后世文学创作提供重要的思想资源等方面进行阐释,最后总结孔子诗教观的意义。
(2)两则材料都综合运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证等论证方法,论证有力。
(3)语言风格上:引经据典,分析透彻;文辞优美,平实易懂,绝不晦涩。
5. ①因为孔子认为促进人们加强道德修养,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首要在于学诗;②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孔子认为,学《诗》方能成为道德楷模;③孔子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因此他提到“不学《诗》,无以言”。
【答案】6. D 7. D
8. ①示例一:娘佛。示例二:柔肩。示例三:巾帼。示例四:柳女。与“慈颜”形成文意与词性的对仗关系即可。
理由:小说的主人公是以家国情怀为己任的女性形象/与“柳家历代传一女”的内容与祖训相契合/柳女是娘佛的化身。
②示例一:事难。示例二:道义。示例三:重任。示例四:国难。与“时艰”形成文意与词性的对仗关系即可。
理由:小说的主要情节围绕担当“保卫国家重任”/“庇佑百姓平安”展开。
9. ①从人物形象的角度,虚构的柳毓娘与非虚构的林徽因都是影响深远的女性形象;二者相互映衬,更增强了人性之光。
②从主旨的角度,真实的林徽因关注和保护文化遗产,虚构的柳毓娘展现家国大义,虚实结合,将文化坚守和家国情怀融合,体现了中华儿女高尚的品质与不屈的精神,使主题更深刻。
③从读者审美的角度,文中人物梁林夫妇的事迹具有历史依据,增强了小说的厚重感和真实性。
④从情节的角度,林徽因夫妇对娘佛艺术价值高度肯定,突显护佛与拆佛的矛盾,体现了选择的艰难,制造了情节波折。
⑤从社会环境的角度,林徽因保护文物古迹为小说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与特定的社会环境;体现了战争对文化的冲击,鞭挞侵略者对中国文化瑰宝的掠夺行径。
⑥从结构的角度,林徽因的问题“当年为何要历代传一女供奉”、林徽因与娘佛的对视照片等细节形成了前后勾连、照应,增强了小说的连贯性、整体性、思想感情的层次性。
【答案】10. BCE
11. B 12. D
13. (1)反对旧法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的人不值得赞扬。
(2)有忧思但却没有二心,有怨恨但却不说出来,这恐怕是周朝的德政教化开始衰败时的音乐吧?
14. ①孔子认为,仁是礼乐的基础,礼乐是仁的表现,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割。②商鞅论“礼”:商鞅认为只要能够有利于百姓,就不必遵循旧的礼制;三代礼制不同而都能统一天下,可见“礼”需要与时俱进。③季札论“乐”:季札认为音乐与政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小雅》有怨恨却不说,似乎是周朝德政教化开始衰落的标志等。这反映了季札“乐与政通”的认识。
【答案】15. D 16. ①贯休诗后两句写不必再沿用惯例折下江头柳枝来送别友人,友人品格和彼此情谊自如青青松柏般高洁坚固。诗人以“柳”的柔弱易折反衬“松柏”的坚韧常青,由习惯风俗用折柳表达离别之愁转向对清新脱俗、高洁恒定的品格和情谊的赞美,情感更为深沉、洒脱。
②刘诗先以松柏和雪霜表达对心志的赞美,接着陡然一转,指出松柏会被砍伐做柴,雪霜会被春阳消融;再一转指出真正的勇者是松柏、雪霜都比拟不了的;最后一转举出两个难以坚守儒道的人,与前面的勇者形成对比。诗人用多次转折,强调坚守自我、不随外物屈折的大丈夫本色的可贵,表明了对自我心志和品格的坚定追求,升华和深化了诗歌的意蕴。
17.【答案】 ①. 士不可以不弘毅 ②. 任重而道远 ③.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④.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⑤. 自伐者无功 ⑥. 自矜者不长
【答案】18. A.相辅相成(息息相关)
B.瞬息万变(千变万化/日新月异)
19. 中国的过程性思维衍生出了中国人万物不分、万物相系的行为方式和语言规则,在《中庸》中则集中体现为过程性语言的大量使用。
20. B 21. 甲:体现了过程性思维
乙:是人与万物之间的关系
22. 过程性语言是一种体现过程性思维、具有动态性和主动性的语言类型。
23.略
第 页,共 页
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