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甘肃省兰州市第十一中学教育集团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9月阶段练习九年级语文试卷试卷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一、基础·运用(27分)亲爱的同学,语文学习既是一种漫长的修行,又是一次快乐的旅行。现在就开启你们的智慧之旅吧!【文字旅行,热爱生活】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2025年金秋九月,我们收拾行囊,又一次快乐出发,在语文的广阔天地里一路采撷,一路收获,一路流连!在冰封的北国世界里,品味她另一番妖娆,再与娉婷□鲜妍的人间四月天撞个满怀□在雨果充满情怀与义愤的文字里,piē见古老东方文明的梦幻剪影——圆明园;然后潜身与心灵对视,在精神的深处修葺三间小屋,好让灵魂能在广mào的时空里得到超脱与安宁……(1)根据拼音写汉字。piē见__________广mào__________(2)在语段“□”中填入适当的标点符号。2. 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接到举报之后,市场监督管理局迅速查处了这家零售商擅自提价。(在把“查处”改为“惩罚”。)B. 广东省出台《广东省家庭教育促进条例》,旨在以促进家庭教育事业发展为目的。(删掉“以……为目的”)C. 为了防止新冠病毒不再蔓延,政府正在招募志愿者。(删掉“不”字)D. 随着中国对洋垃圾实施进口禁令,使西方国家陷入集体焦虑。(删掉“使”字)3.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 老师漂亮、打扫教室、温柔贤惠三个短语分别是主谓短语、动宾短语、偏正短语。B. 《爱莲说》作者是周敦颐,北宋哲学家。“说”,是古代的一种记叙性文体。C. “四书五经”是“四书”和“五经”的合称,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D. 十二生肖与十二“地支”是相互对应的,2024年是甲辰年,对应的生肖是龙;2025年是乙亥年,对应的生肖是猪。4. 小明在参与“乡土文化进校园”活动周后写下了一篇随笔,请你帮他解决其中的语言文字问题。①乡土文化,________是一方水土独特的精神和审美创造,________是永不过时的文化资源和文化资本。②近年来,乡土文化成为存在于人们心底的一种情结。③春节庙会、清明祭祖、端午赛龙舟、重阳登高等传统民俗活动展现了乡土文化________的生命力。④传统村落成为旅游胜地,文化底蕴________、充满地域特色的美丽乡村在全国各地不断_________。⑤潍坊风筝、泰山皮影、陕西农民画等乡土艺术纷纷走出国门,中国乡土文化正踌躇满志地走向世界,挺立于世界文化之林。(1)请在第①句横线处补写一组表示递进关系的关联词。(2)第③和第④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A. 兴盛深厚浮现 B. 旺盛敦厚涌现C. 顽强深沉浮现 D. 旺盛深厚涌现(3)提取第③句的主干,写在下面。5. 默写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用高度凝练的语言,生动形象地表达作者的丰富情感。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用“露从今夜白,①________”两句,寄托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温庭筠在《商山早行》中用“②________,③________”两句,把景物描写与梦境自然联系起来,抒发了诗人的思乡怀亲之情;韩愈在《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通过“④________,⑤________”两句坦陈心志,不辞衰老,不惜残年,忠君之心弥坚;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描写景物时序交替,暗示着时光匆匆流逝的诗句是“⑥_________,⑦_________”。【自强不息,强国有我】班级将举办以“君子自强不息”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题目。6. 为了进一步了解“自强不息”的内涵,同学们收集了一些名人名言,其中不能体现“自强不息”精神的一项是( )A.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B.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三十三章C.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泰伯》D.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7. 下面材料从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内涵,请简要概括这两个方面。从《周易》的“作《易》者,其有忧患乎”,屈原的“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到维新志士谭嗣同的“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这种忧患意识寄托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在中华民族绵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虽然朝代不断更迭,天下分分合合,但最后都归于一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爱国主义“根”之深,“蒂”之固息息相关。(选自《中华民族“大一统”理念的历史传承》)8. “自强不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为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师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校团委决定于9月3日9:00组织九年级全体师生在学校报告厅集中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请你以校团委的名义拟写一则通知,请九年级全体师生准时到场观看。二、古诗文阅读(15分)(一)(4分)9. 阅读古诗,完成下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整首诗的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二)(1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湖心亭看雪张岱①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②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乙】龙山雪张岱天启①六年十二月,大雪深三尺许。晚霁②,余登龙山,坐上城隍庙山门,李岕生、高眉生、王睕生、马小卿、潘小妃③侍④。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⑤。坐久清冽,苍头⑥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⑦寒,酒气冉冉,积雪欱⑧之,竟不得醉。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声为寒威所慑,咽涩不得出。三鼓⑨归寝。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直至山趾⑩,浴雪而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注释】①天启:明熹宗朱由校的年号。②霁:雨后或雪后转晴。③李岕生、高眉生、王睕生、马小卿、潘小妃:都是当时的伶人(戏曲演员)。生,指男演员。马小卿、潘小妃为女伶。④侍:服侍,侍候。⑤呆白:苍白。⑥苍头:这里指年纪大的伙计。⑦敌:抗,抵御。⑧欱(hē):同“喝”。⑨鼓:古代夜间击鼓报时,一夜报五次。“三鼓”即三更。⑩山趾:山脚。10.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A. 大雪三日俄而雪骤(《咏雪》)B. 是日更定矣斯是陋室(《陋室铭》)C. 大雪深三尺许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D. 拖冰凌而归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11. 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甲文中“湖中人鸟声倶绝”一句正面写雪,把雪后人声鸟鸣声断绝、寂寥凄清的景象写绝了。B. 甲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既照应了“湖中人鸟声俱绝”,又写出了雪夜出行的独立不羁。C. 乙文一个“侍”字,写出了张岱较高的阶级地位,同时也表明他不爱和同等地位的伙伴一起赏雪。D. 乙文“马小卿、潘小妃相抱从百步街旋滚而下”写出伶人为取悦张岱不惜在大冷天表演滚雪。12.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2)苍头送酒至,余勉强举大觥敌寒13. “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你如何理解舟子所说的“痴”?请结合甲、乙两文说说你的看法。三、现代文阅读(23分)(一)(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这样寻找灵感莫言①三十多年前,我初学写作时,为了寻找灵感,曾经多次深夜出门,沿着河堤,迎着月光,一直往前走,一直到金鸡报晓时才回家。②少年时我胆子很小,夜晚不敢出门,白天也不敢一个人往庄稼地里钻。别的孩子回家能割很多草,我却永远割不满筐子。母亲知道我胆小,曾经多次质问我:你到底怕什么?③我说我也不知道怕什么,但我就是怕。我一个人走路时总是感到后边有什么东西在跟踪我。我一个人到了庄稼地边上,总是感觉到随时都会有东西窜出来。我路过大树时,总感觉到大树上会突然跳下来什么东西。我路过坟墓时,总感觉到会有东西从里边跳出来。我看到河中的漩涡,总感觉到漩涡里隐藏着奇怪的东西……④我对母亲说我的确不知道怕什么东西,但就是怕。母亲说:世界上,所有的东西都怕人!毒蛇猛兽怕人,妖魔鬼怪也怕人。因此人就没有什么好怕的了。⑤我相信母亲说的话是对的,但我还是怕。⑥因为文学,我的胆子终于大了起来。有一年在家休假时,我睡到半夜,看到月光从窗棂射进来。我穿好衣服,悄悄地出了家门,沿着胡同,爬上河堤。明月当头,村子里一片宁静,河水银光闪闪,万籁俱寂。我走出村子,进入田野。左边是河水,右边是一片片的玉米和高粱。⑦所有的人都在睡觉,只有我一个人醒着。我突然感到占了很大的便宜。我感到这辽阔的田野,这茂盛的庄稼,包括这浩瀚的天空和灿烂的月亮都是为我准备的。⑧我知道我的月夜孤行是为了文学,我知道一个文学家应该是一个不同寻常的人,我知道许多文学家都曾经干过常人不敢干或者不愿意干的事。我抬头望月亮,低头看小草,侧耳听河水。我钻进高粱地里听高粱生长的声音,我趴在地上,感受大地的颤动,嗅泥土的气味。⑨我感到收获很大,但也不知道到底收获了什么。我连续几次半夜外出,拂晓回家,父母和妻子当然知道,但他们从来没有问过我什么。只是有一次,我听到母亲对我妻子说,他从小胆小,天一黑就不敢出门,现在胆子大了。⑩我回答过很多次文学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但一直没想起我母亲的话,现在突然忆起来,那就赶快说:如果再有人问我文学有什么功能的问题,我就会回答他,文学使人胆大。真正的胆大,其实也不是杀人不眨眼,其实也不是视死如归,其实也不是盗窃国库时面不改色心不跳。而是一种坚持独立思考、不随大流、敢于在良心的指引下说话、做事的精神。 在那些个月夜里,我自然没有找到什么灵感,但我体会了找灵感的感受。当然,那些月夜里我所感受到的一切,后来都成为了我的灵感的基础。在那段时间里,我经常去书店买书。有的书写得很差,但我还是买下。我的想法是,写得再差的书里,总是能找到一个好句子的,而一个好句子,很可能就会引发灵感,由此产生一部小说。 我也曾从报纸的新闻上获得过灵感,譬如长篇小说《天堂蒜薹之歌》,就源自山东发生的真实事件;而中篇小说《红蝗》的最初灵感,则是我的一个朋友所写的一条不实新闻。我也从偶遇的事件中获得过灵感,我在庙宇里看到壁画上的六道轮回图,由此产生了长篇小说《生死疲劳》的主题架构。获得灵感的方式千奇百怪,因人而异,而且是可遇而不可求。 灵感这东西确实存在,但无论用什么方式获得的灵感,要成为一部作品,还需要大量的工作和材料。灵感也不仅仅出现在作品的构思阶段,同样出现在写作的过程中,而这写作过程中的灵感,甚至更为重要。 一个漂亮的句子,一句生动的对话,一个含意深长的细节,无不需要灵感光辉的照耀。一部好的作品,必是被灵感之光笼罩着的作品。而一部平庸的作品,是缺少灵感的作品。 我们希望灵感不断,就要像预防肥胖那样:“管住嘴,迈开腿”。从这个意义上说,夜半三更到田野里去奔跑也是不错的方法。(有删改)14. “我”是从哪些途径寻找灵感的?请简要概括。15. 第⑧段中画横线的句子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16. 第⑩段“文学使人胆大”有什么含义?请简要概括17. 作者月夜悄然出行与苏轼《记承天寺夜游》“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二者都有亲近自然、热爱自然之心,他们分别从自然中得到了什么收获?请结合文章和链接材料分析。【链接材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二)(10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刚刚过去的劳动节,家长们带着孩子们出去游玩,但又有多少家长在劳动节上好了“劳动”这一课呢?放学途中,书包在长辈的肩上,孩子们却两手空空;午餐时,小学一年级的众多孩子不会剥虾,导致无从下口;更有甚者,大学生不会自己洗衣服,每周带一大包脏衣服回家。对于劳动,家长们各有说法。家长1:儿子从2岁多,开始自己用微波炉热牛奶。4岁多,站在小板凳上煎鸡蛋。现在6岁,可以自己煮西红柿鸡蛋面。家长2:儿子10岁了,还不太会系鞋带。每次看他系得那么费劲,我很着急。干脆所有的鞋子都买成带粘扣的。男孩就是没有女孩那么细心,生活能力差点儿就差点儿吧。家长3:作为80后,因为有超能干的妈妈,导致我的个人生活能力很差。我倒是挺想教会孩子一些生活技能,问题是我自己也不太会做。对此我也很无奈。家长4:我觉得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只要学习成绩好,长大了自然有出息。至于劳动教育,对孩子没什么意义。(摘自“校长会”微信公众号)【材料二】2020年9月到12月期间,XX省在八所中小学对450名师生就学校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表。XX省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现状调查统计表调查项目 统计数据学生对开设劳动课的看法 很有必要 没有必要,瞎耽误工夫 无所谓或讨厌13% 16% 71%学校劳动教育课的开设情况 开设了 未开设 不清楚33% 33% 34%劳动教育课程是否作为考核科目 是 否 不清楚3% 79% 18%(节选自《追寻教育之源:对当前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审思》)【材料三】①劳动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这已成为现代教育的共识。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劳动教育是提高中小学生综合素质、成就幸福圆满人生的有效途径。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曾指出,“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是人类创造幸福的基础。”②劳动教育对于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劳动教育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勤俭节约、踏实肯干、意志坚定、团结协作的优良品质,使之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品德修养需要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踏踏实实地磨炼达成。③劳动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生活生产劳动技能、初步的职业意识,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劳动教育要在增长青少年的知识见识上下功夫,引导青少年在做中学,学中做,在社会劳动实践中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④劳动可以促进学生强健体魄,形成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劳动教育要引导学生在劳动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锻炼意志。⑤劳动教育利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形成以劳育美,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模式,促进学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劳动审美观,让青少年学生在劳动创造中形成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离不开劳动教育的支撑。要把劳动教育融入劳动课程、校内劳动、校外劳动实践、家务劳动各环节,整体构建起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8.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A. 从【材料一】可知,在家庭教育中,大部分家长以身作则,重视提高孩子的劳动能力。B. 从【材料二】的表格中可知,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现状令人堪忧,与学生们希望学校开设劳动课的意愿相违背。C. 要增长青少年的知识和见识,只需要参加社会劳动实践,在做中学,学中做。D. 劳动教育对于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作用。19.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请你分析当前不少中小学生劳动能力较弱的原因有哪些?(要求答题时不要出现数字)20. 材料三中的划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21. 你同意材料一中“家长4”关于劳动教育的看法吗?请结合【材料三】的相关内容说说你的理由。四、名著阅读(5分)22. 名著阅读。(1)学校拟举办纪念“12·9抗日救亡运动”的朗诵比赛,请你从下面三首诗歌中选择最合适的一首参赛,并简述理由。A.《大堰河——我的保姆》 B.《光的赞歌》 C.《他起来了》我选择(填序号):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艾青的《礁石》一诗创作于1954年,请联系时代背景,说一说“礁石”象征着什么,以及通过“礁石”这一形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23.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写作文。一个人的价值不是取决于他在实际活动中是否走在前头,而是取决于他是否能正确地进行自我估价,取决于他有没有陷入自卑的深渊之中。你是否也曾有过从自我否定到发现自身价值的经历?请以“发现自我之光”为题,写一篇文章。写作小助手“光”是什么? 可不是“亮光”那么简单哦。它可以是你的一个目标,可以是你的一个理想,也可以是你的一个信念……写什么? 写自己的事。还要注意些什么?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卷面整洁;不少于600字。参考答案1.【答案】(1) ①. 瞥 ②. 袤(2)第一个填:顿号(、)第二个填:分号(;)2.【答案】A3.【答案】C4.【答案】(1)“既……更……”(或“不但……而且……”“不仅……还……”)。(2)D(3)活动展现了生命力5.【答案】 ①. 月是故乡明 ②. 因思杜陵梦 ③. 凫雁满回塘 ④. 欲为圣明除弊事 ⑤. 肯将衰朽惜残年 ⑥. 海日生残夜 ⑦. 江春入旧年【答案】6. D 7. ①强烈的历史责任感;②根深蒂固的爱国主义精神。8. 通知九年级全体师生: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师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校团委决定于9月3日9:00组织九年级全体师生在学校报告厅集中收看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直播。请全体师生准时到场观看。校团委9月2日【答案】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借壮阔地域写离别,“望”字藏对友人的关切不舍,起笔带伤感;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以“同是宦游”共情,伤感中添理解,情感稍缓;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突破悲戚,以豁达写知己情谊,情感转为豪迈;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劝勉友人莫学儿女态,摒弃缠绵,情感落于洒脱昂扬。【答案】10. C 11. B12. (1)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2)老仆送酒来了,我勉强举起大酒杯(喝酒)来抵御寒冷。13.①“痴”行:“大雪三日”“大雪深三尺许”的时候去看雪,表现出张岱的特立独行。②“痴”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万山载雪,明月薄之,月不能光,雪皆呆白”描绘大雪覆盖的世界,映射出张岱对高洁人格的追求。③“痴”情:甲文“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表达张岱对故国仍有怀念之情,透露出无限的怅惆和淡淡的哀愁。乙文“马小卿唱曲,李岕生吹洞箫和之”“余坐一小羊头车,拖冰凌而归”等与伶人同游赏雪、听曲的场景,结合其明亡后隐居背景,暗含对往昔繁华生活的追忆与失落,与甲文故国之思相呼应,共同构成“痴”情的深层内涵。【答案】14. “我”从深夜的田野里获得灵感/“我”通过月夜孤行获得灵感;“我”从书籍里获得灵感/“我”通过阅读书籍获得灵感;“我”从报纸上的新闻获得灵感/“我”从新闻报道获得灵感;“我”从偶遇的事件中获得灵感15. 用动作描写,细致地描写了“我”月夜孤行寻找灵感的过程,表现了“我”的“不同寻常”的对文学创作的痴迷情态,引出下文,突出文章的中心。16. 一是指文学让我在天黑时敢出门了,不再害怕天黑,二是指文学能使人坚持独立思考、不随大流、敢于在良心的指引下说话、做事的精神。17. 莫言在月夜孤行,感受自然的美好,把自己从自然景物中感受到的一切变成灵感或灵感的基础,从中获得写作或生活的启迪;苏轼被入户的月光吸引,欣然出行寻友,与朋友陶醉在如水的月色里,月夜起行看到美好的月色和竹柏的影子,从自然里获得了慰藉,寄情山水,对待仕途的坎坷能够有乐观旷达的态度。【答案】18. D 19. ①相当多的家长不重视对孩子的劳动教育;②学生不重视劳动教育课的学习;③学校不重视劳动教育课的开设和劳动教育课程的考核。20. 道理论证(或:引用论证)。引用名人的话,论证了“劳动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这一观点,使论述极具说服力。21. 示例:不同意,劳动教育是十分有必要的。理由:①劳动教育为孩子的幸福人生奠基。②劳动教育对于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③劳动可以促进学生形成基本的生活生产劳动技能、初步的职业意识、创新创业意识和动手实践能力。④劳动可以促进学生强健体魄,形成健康身心和健全人格。⑤劳动教育可以让青少年在劳动创造中形成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22.【答案】(1)C理由:纪念12·9运动,主题自然要选择与抗日有关的诗歌,而这三首诗只有C选项是抗日主题,其余两首都不是,《大堰河——我的保姆》是对自己的乳母的回忆与追思,抒发了对贫苦农妇大堰河的怀念之情、感激之情和赞美之情。《光的赞歌》 通过对光的描绘和赞美,深情地表达了对光明的热爱和对希望的追求。(2)礁石象征着乐观、永不服输的精神。诗人通过塑造长年累月在狂风巨浪的拍打下坚强不屈、坚定不移的礁石形象,表达自身不向命运低头,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情感。23.略第 页,共 页试题资源网-(北京)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