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图片版 无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延边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检测历史试题(图片版 无答案)

资源简介

延边第二中学2025-2026学年度第-学期
A.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运用
B.地方割据势力的迅速膨胀
C.礼乐制度对社会生活的滲透
D,士地私有化趋势日益增强
第…次阶段检测高一历史试卷
7,2021年,贵州省铜仁市方田坝考古发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该遗址中出土了一枚商周
时期的牙璋,与三星堆、龙山文化遗址出土的牙璋在形制上有许多相似之处。这说明()
试卷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70分)和第【卷(非选择题30分)两部分,试卷共6页,共二大
A,商、周政权对贵州地区的直接统治B.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显著特征
题,35小题。考试时间75分钟,试题满分100分。
C.贵州与巴蜀、黄河流域广泛的交流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第I卷(选择题共70分)
8.西周时期,成王幼年继位,召公为太保,周公为太傅,太公为太师,相成王为左右。“国
一,选择题(本大题有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每题所列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
人暴动”后,周厉王被国人驱逐,周定公、召穆公共同执政。这些事例可以佐证西周()
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涂在答题卡内)
A.舆论风气左右政治走向
B.政治蕴含原始民主传统
1,陕西西安某聚落遗址出土的农业工具中,石斧数量多,石铲较少,石斧刃部磨制锋利:
C.君臣政治地位趋于平等
D,分封制得到进一步推广
劳动果实集体储存于地窖;墓葬区实行统一葬式,墓葬中的随葬品差异不大:同一家族的
9.孟子认为,理想的土地制度是,每平方里(一里约为三分之一英里)土地分成九个方
女性四人合葬墓整齐成行;还存在对女性的厚葬现象。据此可知,该遗址(·)
块,每块为一百亩。中央一块叫做“公田”,周围八块是八家的私田,每家一块。八家合种
A.处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
B.属于龙山文化遗存
公田,自种私田。·公田的产品交给政府,私田的产品各家自留。该制度()
A.有效保障了国家税收
C.处于旧石器时代的早期
D.形成较大部落联盟
B.推动了小农经济产生
C,表现为集体耕种模式
2.考古发掘表明,从西安半坡仰韶文化遗址的陶器刘画符号,历经青海柳湾彩绘符号、
D.满足了新兴阶级需要
湖北杨家湾刻划符号、安徽双墩刻划符号,直至大汶口文化陶文以及良渚、龙山时代的刻
10.西周中期,矩伯以田为代价,从卫那里先后两次换得礼玉和皮币:一个贵族用“林孤里”
写文字(部分可释读成句),在华夏大地上出现了以符号与文字遗存为显著特征的中华文
的土地换取了另个贵族的马车以及有关车饰和配件。这些可用于说明当时()
明早期书写体系。这些考古成果()
A.井田制有所松动
B.自给自足小农经济形成
C.商品经济较发达
A.表明远古中国己诞生成熟文字
B.为研究早期文化传承提供实证
D.礼制开始与政治相结合
C.证实汉字是最为古老文字体系
D.标志中国早期国家形态的构建
11.春秋战国拊期,秦国在征服巴蜀地区后,实行“因其俗而治的政策,保留当地部族首
3.周人的统治改变了夏商时期亲族聚居、一族即是一“国”的政治结构,分封制建立起一批
领的统治地位:楚国在扩张过程中吸纳了众多南方蛮夷部落,形成“荆楚”文化:晋国则通
以周人为统治族的新型国家,…国之内各族混居。…就是从这-一时代起,中华民族的先
过"和我"政策与北方游收民族通婚结盟。这一系列现象表明当时()
民才第一次具有了天下一体”的观念。材料意在说明,周人的统治()
A.分封制度得到普遍推行
B.民族交融进程加速发展
A.增强了华夏认同观念
C.法家恩想成为治国主流
B,标志着早期国家形成
D.华夏文明辐射范围缩小
C.促进中央集权的强化
D.推动了国家结构转型
12.春秋战国时期,“用贫求富,农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文不如倚市门”的社会现实,
4.西周分封制规定,诸侯需定期朝觑天子述职,否则将受贬爵、削地甚至军寧讨伐;诸
使许多人开始“离制而背本”,打破了原来“四民不杂处“不知迁业“安其俗,乐其业“的状
况。据此可知()
侯国的部分卿士由天子直接任命。这表明西周()
A.形成严密的地方行政体系
A.重商政策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
B.通过制度约束维护中央权威
C.彻底瓦解了贵族政治基础
B.商业繁荣阻碍了农耕经济的发展
D.确立官僚选拔的客观标准
5.据西周青铜铭文统计显示,在涉及诸侯册封的62篇铭文中,有47篇提及“昭穆序列”、
C,经济发展推动重商政策的实施
“嫡庶之辨”;涉及采邑继承的38篇铭文中,31篇强调“大宗立嗣”、“小宗附从“。这反映了
D,商品经济发展影响民众择业观念
西周时期()
13.春秋时期礼义尚存,各国使臣的外交言辞多以委婉著称,以赋诗言志进行反霸权外交。
A.宗法原则渗透政治实践
B.铭文记载成为分封前提
战国时期祟尚利益,策士们的外交辞令变得直率,多以滔滔不绝的雄辩达到目的。外交辞
令的变化体现的本质是()
C.诸俟权力依赖军事征服
D,采邑继承摒弃血缘关系
A.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6.西周时期,贵族依据等级获得不同名称的封地,如诸侯国称某”,卿大夫采邑称“某某”,
B.社会转型进程加快
C.变法运动成为潮流
士的禄田称“某丘”。这些名称逐渐演变为姓氏,形成如齐、鲁、南宫等多样姓氏。这一现
D.百家争鸣局面兴起
象本质上体现了()
14.战国时期,楚国郡县制与封君制长期并存。封君的封地广表,其在封地内的权力也较
大。据《韩非子和氏》载,吴起曾言“封君太众“上逼主而下虐民,此贫国弱兵之道也”,
高一历史第一次阶段检测试卷第1页(共6页)
高一历史第一次阶段检测试卷第2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