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44张PPT)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同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1952年4月9日郭沫若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披着才子外衣的流氓——凭什么说郭沫若是无耻文人1、郭沫若为人所诟病的第一个问题是他的气节,人们常常用“铁骨铮铮郭沫若”来反讽他是一个软骨头,见风使舵。为了自身的利益,郭沫若不断变换立场,游走于几大势力之间。2、郭沫若的卖友求荣也是人尽皆知的,因为他出卖的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鲁迅先生。他曾邀鲁迅和他一起抨击旧社会,在鲁迅同意后,他立刻在自己主办的另两本刊物上发文抨击鲁迅,言语极尽刻薄恶毒,实打实的背后捅刀子,鲁迅因这事儿很是受伤,只得说郭沫若是“才子加流氓”。远看一条狗,走近一看,郭沫若先生!远看是条狗,近看是条东洋狗,走近一看,原来是郭沫若先生!3、郭沫若在生活作风上也很有问题,虽然那个时候还不是一夫一妻制,男人可以三妻四妾,但是郭沫若是走到哪就祸害哪里的女人。连想歌颂他的研究者都说,郭早年主要是激情,文字比较逊色;解放后,就全是马屁文学了。动不动就是“红旗遍宇宙”的弱智口号。朗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要把地球推倒。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 律吕哟!解题1.放号中的“号”读几声?放号(háo),是号叫、呐喊、惊叹、赞美的意思,和这首诗的炽烈情感相匹配。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怎样的?宏伟、强力、壮丽、炽热课文分析找一下整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力”怎么样表现的?勇敢进取 积极创造奋发昂扬 热烈的向往执着的追求摧毁旧事物的勇气和坚定 (毁坏 创造 努力直抒胸臆 意象课文分析诗中有哪些意象?无数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无限的太平洋、滚滚的洪涛特点雄奇、壮阔、瑰丽、博大、气势磅礴为什么要描绘滚滚洪涛?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再推开一层说,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补充背景介绍《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到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诗人写下的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诗歌末尾“啊啊!力哟!力哟!/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这段话仍然没有离开诗人眼前太平洋“滚滚洪涛”的具体景物。“力的绘画,力的舞蹈”是洪涛的形态,“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总之,这是对“力”的美化,赋予“力”以人们常见的艺术美的形象;同时又是对力的艺术美的歌颂,对充溢着力的崇高美的歌颂。思考这首诗歌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这首诗向读者展现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巨人就是要掌握它、驾驭它,用他那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天狗/郭沫若一我是一条天狗呀!我把月来 吞了,我把日来吞了,我把一切的星球来吞了,我把全宇宙来吞了。我便是我了!二我是月的光,我是日的光,我是一切星球的光,我是X光线的光,我是全宇宙的Energy的总量!三我飞奔,我狂叫,我燃烧。我如烈火一样地燃烧!我如大海一样地狂叫!我如电气一样地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飞跑,我剥我的皮,我食我的肉,我嚼我的血,我啮我的心肝,我在我神经上飞跑,我在我脊髓上飞跑,我在我脑筋上飞跑。四我便是我呀!我的我要爆了!《天狗》抒发了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比较阅读:《站在地球放号》《天狗》这两首诗的主体形象各是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主体形象:《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天狗》的主体形象是大胆反抗,勇敢叛逆“天狗”,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形象。思想感情:《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天狗》抒发了诗人否定旧的社会现实、摆脱旧的思想束缚、张扬个性、追求解放的强烈愿望。表现手法《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诗犹如 “火山喷发”一般,给人以力量和激情,诗人是怎样抒发这种情感的 ①诗人采用了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开篇由空中怒涌的白云,引发对北冰洋情景的赞美;接着由眼前的滚滚的洪涛,抒发对“力”的赞美,把这种力量形容成“绘画”“舞蹈”“音乐”“诗歌”“律吕”。②诗歌中用感叹词“啊啊”或感叹句来直接表达情感,短促有力,热烈奔放,激情澎湃昂扬。③采用排比、反复的修辞手法,节奏感强,增强了语言气势,加强了表达效果。4. 呼告是在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方式。也就是对本来不在面前的人或物直接呼唤,并且跟他说话。一般可把它分为呼人、呼物两种形式。运用呼告,可以抒发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感染力,并引起读者强烈的感情共鸣。总结《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方面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怒涌的白云”“滚滚的洪涛”是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诗人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进步,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一念/胡适今年在北京,住在竹竿巷。有一天,忽然由竹竿巷想到竹竿尖。竹竿尖乃是吾家村后的一座最高山的名字。因此便做了这首诗。我笑你绕太阳的地球,一日夜只打得一个回旋;我笑你绕地球的月亮,总不会永远团圆;我笑你千千万万大大小小的星球,总跳不出自己的轨道线;我笑你一秒钟行五十万里的无线电,总比不上我区区的心头一念。我这心头一念才从竹竿巷,忽到竹竿尖;忽在赫贞江上,忽在凯约湖边;我若真个害刻骨的相思,便一分钟绕遍地球三千万转![注]胡适先生曾留学美国,学贯中西,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此诗写于1917年,五四运动前夜。6.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诗人由所居之地的名字忽然想到家乡之景,区区的心头“一念”之间便跨越了时间和空间。B.诗人借地球、月亮、星球等宇宙大观意象,层层铺垫,反衬“一念”这超乎寻常的情感。C.“忽在/忽在”两句,诗人将思维延伸到美国留学之地,形象地表述了思维的自由和奇异。D.诗歌最后两句诗人赞美相思的“神速”超过其他客观事物,意在表明文学比科学更为迅捷。7.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本诗虽然写于白话文运动刚开始之时,却以清新自然的风格开出一片新天地。B.全诗的句式长短错落,以自由的笔调歌唱,兼具散文的美感与诗的浓郁情感。C.全诗以四句“我笑你”构成排比,传达出五四运动前后先进知识分子的激情。D.全诗音节自然和谐,读来朗朗上口,诗人巧妙运用象征手法,诗歌内蕴丰富。8.“我若真个害刻骨的相思,便一分钟绕遍地球三千万转!”是画龙点睛之笔,饱含诗人的丰富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9.这首诗写于百年之前,但我们今天读来仍觉新鲜并有所感悟。试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把抽象的“一念”形象生动地呈现给读者的?(6分)6.D(对诗歌的主旨理解有偏差,诗人并无此意)7.D(此诗无“象征手法”)8.①诗人运用了大胆的想象与夸张,以五四青年特有的积极乐观的自我意识,表达了对人的思维潜能巨大、迅捷自由的礼赞。②表达了诗人渴望打破旧的思想束缚,崇尚自由的强烈情感。(4分,每点2分)9.①选取典型意象,用地球、月亮、星球、无线电等人们都知晓的意象的速度,来衬托“一念”的快速,化抽象为具体。②用奇特的想象,夸张的笔法,引起读者的联想,如临其境。(6分,每点3分)两只蝴蝶【作者】 胡 适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红烛闻一多作者简介闻一多(1899—1946),名亦多,字友三,亦字友山,家族排行叫家骅。后改名多,又改名一多。生于湖北省黄冈市,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 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他致力于研究新诗格律化的理论。著有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8)。学术著作有《古典新义》《楚辞校补》《神话与诗》《唐诗杂论》等。闻一多的主要著作收在《闻一多全集》。新诗格律化早期白话诗的作者如胡适、郭沫若等人,他们所写的新诗是不讲究格律的(自由体诗),他们推崇“自由”与“自然”。但后来徐志摩、闻一多等人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即用白话写诗,也讲究诗的韵律。如徐志摩的新诗多以四行一节,且多有押韵。闻一多提出了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音乐美:指的是音节和旋律的美;绘画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要体现出中国象形文字的视觉方面的印象(即富有形象感、色彩感和画面感)建筑美就是要求从诗的整体外形上看,节与节之间要匀称,句(行)与句(行)之间要均齐。徐志摩、闻一多等是新格律派的代表诗人。人物评价闻一多热爱祖国,爱国主义如同一条红线贯穿他的一生,最后把他引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他一生的道路是曲折的,他曾经有过迷茫、失误与苦闷,但是经过深思和中国共产党的关怀与帮助,终于找到了真理,而一经找到了真理,他便义无反顾,不屈不挠,勇往直前,为实现真理而英勇奋斗,直至献出宝贵的生命。闻一多博学多才,除新诗与古文学研究外,在美术、戏剧、书法、篆刻等方面也有相当高深的造诣。写作背景: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身为中国人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篇爱国诗篇。1926年他怀着对祖国的渴念和期望从美国归来,但看到的是北洋军阀统治下民不聊生、政治腐败、经济凋弊的黑暗现实,令他极为失望,他痛呼“我来了,我喊一声: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正是这种为现实所冷却了的爱和期望,成为了本首诗的深层根基。听音频 细感悟怎样理解“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点拨:第8、9两节的呼唤,一声是同情的呼唤,一声是劝导鼓励的呼唤。“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这样的因果关系是多么不公平、不合理,为着“创造光明”,结果只落得“灰心流泪”,只有做不屈的奉献。诗人劝勉红烛,也是劝勉自己:耕耘者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这正是闻一多人格美的集中体现。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毫不顾惜个人的得失荣辱,是极其伟大崇高的献身精神。赏析诗的开始就突出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闻一多要问诗人们,你们的心可有这样的赤诚和热情,你们可有勇气吐出你的真心和这红烛相比。一个“吐”字,生动形象,将诗人的奉献精神和赤诚表现得一览无余。诗人接着问红烛,问它的身躯从何处来,问它的灵魂从何处来。这样的身躯、这样的灵魂为何要燃烧,要在火光中毁灭自己的身躯?诗人迷茫了,如同在生活中的迷茫,找不到方向和思考不透很多问题。矛盾!冲突!在曾有的矛盾冲突中诗人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因为,诗人坚定地说:“不误!不误”。诗人已经找到了生活的方向,准备朝着理想中的光明之路迈进,即使自己被烧成灰也在所不惜。诗歌从第四节开始,一直歌颂红烛,写出了红烛的责任和生活中的困顿、失望。红烛要烧,烧破世人的空想,烧掉残酷的监狱,靠自己的燃烧救出一个个活着但不自由的灵魂。红烛的燃烧受到风的阻挠,它流着泪也要燃烧。那泪,是红烛的心在着急,为不能最快实现自己的理想而着急,流泪。诗人要歌颂这红烛,歌颂这奉献的精神,歌颂这来之不易的光明。在这样的歌颂中,诗人和红烛在交流。诗人在红烛身上找到了生活方向:实干,探索,坚毅地为自己的理想努力,不计较结果。诗人说:“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红烛》的思想情感本诗抒发的爱国主义激情,具有震撼人们灵魂的力量。红烛的精神是献身祖国的精神。这首诗是一个伟大的爱国者的心声,他赤诚地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拯救世人的灵魂。这表明作者的诗歌创作一开始就有严肃的社会责任感。红烛的形象是诗人光辉人格的写照。诗篇闪耀着诗人人格美的光辉。视频展示艺术特色及表现手法这首诗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唯美主义色彩。诗歌在表现手法上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以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如: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前后照应和每节中诗句相对的齐整等等。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可以说,闻一多融汇古今中外的诗歌形式,以强烈的情感表达和追求精神开辟了中国一代诗风,激励着一代代的中国诗人去耕耘和探索。艺术成就在创建格律体时,闻一多提出了具体的主张,就是三美:诗的实力不独包括着音乐的美,绘画的美,并且还有建筑的美。音乐美是指诗歌从听觉方面来说表现的美,包括节奏、平仄、重音、押韵、停顿等各方面的美,要求和谐,符合诗人的情绪,流畅而不拗口——这一点不包括为特殊效果而运用声音。绘画美是指诗歌的词汇应该尽力去表现颜色,表现一幅幅色彩浓郁的画面。建筑美是指针对自由体提出来的,指诗歌每节之间应该匀称,各行诗句应该一样长——这一样长不是指字数完全相等,而是指音尺数应一样多,这样格律诗就有一种外形的匀称均齐。技法迁移托物言志托物言志是诗词中一种常见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也称寄意于物,是指诗人运用象征等手法,通过描摹客观事物的某一个方面的特征来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揭示作品的主旨。比如诗人闻一多在《红烛》一诗中托物言志,通过赞美红烛精神,表达了自己献身祖国、勇于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情怀。思考郭沫若认为“诗的精神在其内在的韵律”,即“情绪的自然消涨”,至于诗的外在形式,诸如语言之类则像衣服,“诗无论新旧,只要是真正的美人穿件什么衣裳都好,不穿衣裳裸体更好!”闻一多则将写诗比作戴着镣铐跳舞。请结合《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两首诗,谈谈你的观点。观点1:我认为诗歌不一定要追求形式上的韵律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我们最突出的感受正是这种惠特曼式的“雄浑的豪放的宏朗的调子”。它是在感情激荡时一气呵成的,是火山爆发喷涌而出的岩浆,其气势汹涌,灼热逼人。郭沫若一向主张,诗不是“作”出来的,而是“写”出来的。“作”有造作之意,而“写”字在古汉语中可以和“泻”字通用。郭沫若的早期诗歌,很多都是灵感到来一泻直下的产物,不去过分追求形式上的韵律美。读这样的诗,我们会感到诗人就站在我们面前,他的火热赤诚的心,澎湃激扬的热情,一下子就把我们感染了。观点2:我认为诗歌诚如闻一多、鲁迅所言,要讲究韵律。《红烛》在诗歌形式上,诗人极力注意诗歌的形式美和诗歌的节奏,使其和诗中要表达的情感相一致。诗人所倡导的中国新诗的格律化、音乐性的主张在这首诗中有一定的体现。【朗读指导】播音专家张颂教授指出,朗读作品“必须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饱含着思想感情的变化,找到文字语言转化成有声语言的内心依据。”可见,理解与感受是朗读的基本规律所在,要想朗读好一篇作品,必须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情感。除了把握诗作的感情基调,还应该通过揣摩语音、语调的高低、轻重、快慢,找到恰当的声音表现形式,也就是注意朗读的停顿、重音、节奏、语气。停顿。朗诵中的停顿,不单是生理上换气的需要,更主要的是表情达意的需要。可以有揭示思想逻辑或事物间的逻辑关系而作逻辑停顿,也可以在表示激动的感情时延长或缩短停顿的时间。重音。重音是指朗诵时把句子中某些词语读得比较重的现象。一般用增加声音的力度、强度来体现。分为语法重音和逻辑重音。语法重音指在不表示特殊思想感情的情况下,语法结构中的谓语、状语、表示结果或程度的补语往往重读。逻辑重音指受语言环境、内容、情感、修辞等多种因素的支配,对比性词语、比喻性词语、夸张性词语,表示肯定的词语通常需要重读。语气。朗诵时的思想情感往往诉诸声音气息。例如,爱的情感一般是“气徐声柔”的,语气色彩造成温和感,口腔宽松,气息深长。憎的情感一般是“气足声硬”的,语气色彩造成挤压感,口腔紧窄,气息猛塞(即气流猛,多阻塞)。节奏。节奏指的是朗诵全篇作品过程中所显示的声音形式的回环往复。节奏的把握应立足于作品的全篇和整体。首先应该考虑层次、段落的区别和联系,并落实于语气的衔接和转换。其次考虑声音的力度和速度,还要考虑句子的停顿和转换。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