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峨日朵雪峰之侧》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3《峨日朵雪峰之侧》课件(共34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4张PPT)
读他的诗,如同徐徐打开一幅色彩斑斓的高原油画长卷。那雪山、草原、河流、戈壁,恢弘大气,摄人心魄。那踏着蚀洞斑驳的岩原跛行的瘦马,那从北斗星空之侧悄然轧过的高车,那披毛牴角豪天悲血的月下野牛,那牧羊妇捧起熏沐的香炉,那远行的鹤阵在清越的嘎嘎长唳,那帐房烟熏火燎的灶头上的黄铜茶炊,那峨日朵雪峰飞逝的雄鹰,这一切在他笔下元气淋漓,从青海高原的开阔、粗犷和忧伤中,沛然而出一种丰富而博大的生命意识。他就是被称为“诗人中的诗人”的昌耀。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峨日朵雪峰之侧》。
导入







昌耀
学习目标
1.知人论世,分析意象意蕴,体味意境氛围。
2.感知诗人形象,感受生命力量。
3.拓展阅读,能力迁移,培养生命的韧性。
序:解题、知人、论世、朗读
1.探究登山勇士攀登的高度
2.探究登山勇士惊异的所见我闻
3.探究登山勇士攀登的行为
4.探究登山勇士渴望的雄鹰雪豹
5.探究登山勇士同默的蜘蛛
6.探究孤独诗人孤绝的超越之意
尾:对比阅读、课后作业
目录
“之侧”交代了作者所处的位置与观景的角度。
铁凝
峨日朵雪峰之侧
峨日朵雪峰在青海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的峨堡乡,“峨日朵”是当地百姓对“峨堡”的发音。“峨日朵雪峰”便是峨堡乡境内的祁连山脉中一座或者几座山顶常年积雪的无名雪峰,作者在诗中借称这座山为“峨日朵雪峰”。
解题:
知人:作 者 简 介
昌耀(1936年-2000年),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现代诗人。昌耀不满14岁就弃学从军。1951春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夏在朝鲜负重伤归国,后到河北荣军学校学习。1955年响应“开发大西北”的号召来到青海。他是一位忠于革命事业的战士,他说“党就是我的母亲,部队就是我的家”。(摘自燎原《昌耀评传》)。
在1955—1957年间,昌耀共创作了12首诗歌。在诗歌意象选择上,主要是一类让“外来者”惊奇,宏阔的高原意象,如:高原、边城、原野、黄河、激流、裸臂牧人、少女、鹰、野羊、水鸟等。这类意象给人一种直接呈现的新鲜感,没有过多修饰。
1957年他因为因组诗《林中试笛》(包含两首短诗《车轮》与《野羊》)获罪,成为“右派”和“异己分子”,被押解到看守所成了囚徒,1958年“大跃进”期间,被选为看守所里“有文化的犯人”,送往青海省劳教所的新生铸件厂学习炼钢,后又以“赎罪者”身份辗转于青海西部荒原从事农垦接受劳动改造,过了22年“监禁、苦役、颠沛流离”的劳改农场生活。
1962年昌耀已陷入冷寂和沉闷了,由此,他得以用理智和清醒,观照和揣度个体生命及周围的世界:这首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就写于1962年(初稿)。
“文化大革命”后平反,昌耀仍坚持留在青海,1979年重返文坛,担任青海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荣誉主席,成为专业作家。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作包括《划呀,划呀,父亲们!》《意绪》《一个挑战的旅行者步行在上帝的沙盘》等。他被誉为“他那一代中唯一可称为诗人的人”“最值得信赖的诗人”“中国当代最卓越的诗人之一”“当代诗歌史上的一段传奇”“中国新诗史上的一座高峰”“新边塞诗人”。
我是风雨雷电合乎逻辑的选择——昌耀
①自由读诗歌。
②思考:诗人在诗歌中的身份是什么?
峨日朵雪峰之侧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我/小心地/探出/前额,
惊异于/薄壁那边——
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
正/决然跃入一片/引力无穷的↗
山海↘。石砾/不时滑坡↘,
引动/棕色深渊/自上而下的/一派嚣鸣——,
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朗读诗歌:
注意节奏、重音等(“/”表停顿,”——“表延音,”↗“表音调上扬,”↘“表音调下降。)
身份:
登山勇士
1.探究登山勇士攀登的高度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能力已达极限
显示出雄心,不会永远止步于此,暗示稍事休息后还要再攀高峰。
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这句话这是对自己已攀登的高度和还未到达的高度的清醒认知。
请分析登山勇士攀登的高度有何意味?
2.探究登山勇士惊异的所见我闻
思考:
找出“登山勇士”惊异的所见所闻,并对其分析。
惊异的所见所闻

主要所写的是太阳、石砾(嚣鸣)。
诗人将视觉与听觉结合,用多个意象共同营造出一种苍凉凝重壮美的氛围,强化只有在此高度才能获得的“惊异”体验。
高空中与太阳齐平时感受到的轻微晃动感、时间凝滞感。
太阳落山,诗人亲历光明黑暗交替的冲击力与震撼感。
写那太阳彷徨许久终于突然向一片山海跃入,用一个宛转绵密奇崛的长句表达却不显累赘松散拖沓,表现出落日的场域与动势。
“引力无穷”凸显出不可抗力。“引力无穷的”“山海”之间的换行用来强化间隔,突出“跃入”的距离感和“动态感”。
换行来强化间隔,突出“跃入”的距离感和“动态感”
黄果树大瀑布 伊蕾
白岩石一样砸下来
  砸
  下
  来
砸碎大墙下款款的散步
砸碎“维也纳别墅”那架小床
砸碎死水河那个幽暗的夜晚……
砸碎那尊白腊的雕像
砸碎那座小岛,茅草的小岛
砸碎那段无人的走廊
......
哪怕像这瀑布
千年万年被钉在
  悬
  崖
   上
石砾滚落,引起嚣鸣,“自上而下”“远去”说明声音由近及远,既凸显了山的险峻,又体现“动态” 终将走向 “静态”,“激烈” 终将归于 “平静”的结局。
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中,诗人又叠加上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形成强大的感官张力。滑坡的动势、落日的动势都是下坠的,与攀登者向上攀登形成相反的动势。
思考:所见之太阳与所听之嚣鸣有何寓意。试着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诗人在“大跃进”这种社会大环境中,凭着一份清醒和理智,开始打量和思考时代与现实。
“太阳”跃入山海,燥热将息,寓意那曾一度被时代捧为神明、视若永恒真理的“太阳”,终于失却了原来的高度,寓意时代从泛滥的狂热、廉价的乐观中摆脱出来。那荒谬时代的所谓理想、所谓信念、所谓追求,不过是堆砌上去而根基根本不会稳固的“石砾”,它们只能有“滑坡”的下场,虽然仍旧“一派嚣鸣”(“喊杀声”),但这是“自上而下”,是“滑坡”,是“远去”,是时代归于冷寂和沉闷以及随之而来的清醒和理智之前的“绝响”。
3.探究登山勇士攀登的行为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
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
攀登艰难,意志顽强
攀登并非易事,在这样的高度,外界力量在拉扯“我”下滑,日落和滑坡也非闲者赏玩之事,而是此时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是对现实的一种深刻哲思,我极力遏制下滑寓意“我”也没有与时代一同“滑坡”,我依旧坚守、占据、站稳自己的高度。
登山勇士攀登的行为状态:
4.探究登山勇士渴望的雄鹰雪豹
雄鹰代表高度,雪豹代表速度,这些强者“攀登”至此是轻而易举之事,无需“费力”,均不被这个险峻雄浑壮阔的环境所限制束缚,代表着张扬自由的生命力。孤独的诗人渴望与雄鹰雪豹这些征服自然的勇者为伍,这是内心的理想,这是勇者的呼告,也是对英雄的企盼,更是一首孤独的颂歌——“我”在如此艰险的环境下需要英雄一般的意象鼓励我,激发“我”的斗志。
思考:诗人为何渴望与雄鹰或雪豹为伍?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5.探究登山勇士同默的蜘蛛
“蜘蛛”代表态度,虽然极其普通、渺小,但“攀登”至此需要坚韧的毅力和强劲的生命力。蜘蛛与我一同默享大自然赐予的愉快与欣慰,说明真正强大、壮美和坚韧的不是外在的形象,而是谦卑的姿态、内在的精神,其中蕴含着内敛、不张扬的力量,与前面的动势与渴望形成鲜明对比。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诗人不是幻想中的“雄鹰或雪豹”而是“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是作者现实状态的写照,是他“囚徒”身份的一种反映。蜘蛛与“我”一样虽普通渺小却勇敢坚毅、顽强不屈,有着值得称颂的青春之力与生命之力。
①从表象上来看,作为自然意义上的“蜘蛛”的确微不足道。它不能与高原上的雪峰、太阳、山海、深渊相提并论,因为后者阔大壮观,气势磅礴;它也不能与雄鹰或雪豹相媲美,因为后者威猛强大、傲岸不羁;它甚至不能与“我”相比,因为人是万物之灵长。“蜘蛛”本自渺小,又有了同时出现的阔大的意象作对比,更是相形见绌。
②从内在审视,作为生命意义上的“蜘蛛”却非同小可。外表弱小的“蜘蛛”坚守在锈蚀的岩壁间,与坚忍不拔的“我”处于同样的高度,足以证明它的坚韧不屈。“蜘蛛”虽小,可凭借坚守困境的意志显示了卑微生命具有的尊严。从“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这一细节,我们可以想象到“我”手指死死抠进岩缝的险峻情形。从“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又可知攀登途中粗粝的石头早已磨穿了厚厚的鞋底,磨破诗人的双脚。苦难的力量如此巨大,为了保持这一高度,“我”必须手脚并用,高度谨慎。由此我们通过想象填补诗歌的留白:“蜘蛛”一步一步艰难地向上爬才到达与“我”比肩的高度。这渺小的力量怎不让人心灵震撼!
蜘蛛的微不足道与非同小可(“小”与“大”)
【情境】这首诗初稿创作于1962年8月。彼时,诗人昌耀正背负着“右派”身份被下放到青海的八宝劳改农场,接受极度繁重的苦役。改写成稿于1982年7月,此时,昌耀得到平反已返回青海省文联,诗人创作经历着从崇尚“英雄”到重视“凡人”自身价值的社会思潮的转变。
【问题】跨越二十一年的对话与精神突围:比较《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原稿与删定稿。“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中的“默享”一词在1962年的初稿中为“默想”。请你比较两者的不同。“
明确:①“默想”是“蜘蛛”在雪峰之侧时的一种心态,同时也是“我”的心象。年少时,“我”看见这只渺小的蜘蛛和我一同处于锈蚀的岩壁,静默不语,默默思索。“我”无法接受这般的命运,甚至没办法接受如此渺小平凡无法与不可抗力抗衡的我自己。
②把“想”改成“享”,诗人的心态由理性的思索转为感性的享受,意识到了雪原的辽阔与永恒,意识到自然的博大,同时也感受到自我的卑微,他屹立在雪原之侧,接纳了自我的渺小,也接纳了自己曾经历过的苦难。
DESIGN BY YAKEPPT 2024 2 25
自然之美
生命力之强
雪峰
太阳
山海
石砾
蜘蛛
衬托
“我”
渺小
默享
壮丽、嚣鸣
梳理结构
SHULIJIEGOU
雄鹰、雪豹VS蜘蛛、“我”=外在形象强大VS微小
峨日朵雪峰之侧
对比之中,凸显博大的生命意识
诗人通过塑造“太阳、峨日朵之雪、巨石、岩壁、蜘蛛”等诸多意象,营造出一个凝重壮美的氛围,将饱含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高原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点燃了“荒原中的心灵磷火”,表达了诗人对生命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
6.探究孤独诗人孤绝的超越之意
我喜欢望山。
席坐山脚,望山良久良久
而蓦然心猿意马。
我喜欢在峻峭的崖岸背手徘徊复徘徊,
而蓦然被茫无头绪的印象或说不透的原由
深深苦恼。
——昌耀《凶年逸稿》(节选)1961年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
1962.8. 2初稿
1983.7.27删定
静极——谁的叹嘘
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援而走。
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
——昌耀《斯人》1982年
诗人李以亮曾这样点评《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一首孤绝的超越之诗。通过全诗,结合背景及昌耀的《凶年逸稿》《斯人》,请你说说对这个点评的理解。
从时间上看,《峨日朵雪峰之侧》的写作,是对《凶年逸稿》的继承,是抛弃或者说逾越了“凶年”的生命的提升,也是对《斯人》孤独之后的冷静的思考。
我喜欢望山。
席坐山脚,望山良久良久
而蓦然心猿意马。
我喜欢在峻峭的崖岸背手徘徊复徘徊,
而蓦然被茫无头绪的印象或说不透的原由
深深苦恼。
——昌耀《凶年逸稿》(节选)1961年
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
······
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楔入巨石的罅隙
啊,真渴望有一只雄鹰或雪豹与我为伍。
在锈蚀的岩壁;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
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
快慰。
——《峨日朵雪峰之侧》(1962.8. 2初稿,1983.7.27删定)
孤独的诗人
静极——谁的叹嘘
密西西比河此刻风雨,在那边攀援而走。
地球这壁,一人无语独坐。
——昌耀《斯人》1982年
诗题为《斯人》,暗用了杜甫《梦李白》中的“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这就暗示我们:抒情主人公——诗人——斯人,如同李白一样,是一位被流放在荒凉边地的孤独、憔悴的人。短短三行蕴含了那种人类与生俱来的悲怆苍凉、那种行者面对苍茫宇宙的孤独寂寥。
昌耀所写的这首《峨日朵雪峰之侧》诗里是一位攀登者独自在雪域高原的孤绝环境中,而昌耀此时遭到不公平待遇,正处于冷寂和沉默的孤绝时段,他是一位孤独的诗人,他始终保持着一种触动人心的忧郁与感伤,但从字里行间,我们除了能领略到壮美意境,还能感受到生命的鲜活,这其中隐藏着诗人对生命真谛的探求与捍卫。在这首诗中,诗人既是一个冷静的观察者,又是一个积极的生命参与者,他在诗中开启了征服之旅,最终完成了自我超越。
诗人李以亮曾这样点评《峨日朵雪峰之侧》这首诗:一首孤绝的超越之诗。通过全诗,结合背景,结合背景及昌耀的《凶年逸稿》《斯人》,请你说说对这个点评的理解。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峨日朵雪峰之侧》
“我”的身份
所在之处
“我”的维度
情绪程度
对比阅读
放号者(巨人)
攀登者
地球边缘
雪峰之侧
“大我”
“小我”
热烈追求
冷静思考
课后作业:
阅读右边两首有关文革背景之下的朦胧诗,任选一首写一两段赏析文字。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顾城《一代人》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看吧,在那镀金的天空中,
飘满了死者弯曲的倒影。
……
我不相信天是蓝的,
我不相信雷的回声,
我不相信梦是假的,
我不相信死无报应。
……
——北岛《回答》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