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二十月检测历史参考答案1.C【解析】战国时期,秦国先接收魏国上郡领土,后整合部分义渠国领地,最终正式设置上郡并确立肤施县为郡治所,这一过程体现出郡县体制从原魏国统治区域扩展到秦国新整合的领地,说明郡县体制在空间范围上不断扩展,得到了推广,故选C项:材料未提及兼并战争的具体场景,故排除A项:魏国两次向秦国献上上郡领土,并不等同于魏国领土疆域广阔,故排除B项;仅凭获取上郡这一事件,不能说明当时秦国衙主地位的确立,故排除D项。2.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期部分文(儒)臣需经皇帝加授将军称号,才能参与中枢机要,如汉宣帝拜儒臣萧望之为前将军,“领尚书事”,使其参与机要事务决策。这一过程有助于皇帝通过授予文(儒)臣官职的方式来掌控中枢决策权,故选B项;A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A项:文(儒)臣被加授将军称号并不等同于武将政治地位的提升,故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中朝体制具有非法定化倾向的信息,故排除D项。3.D【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在罗马共和制下,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容易导致实际权力集中于少数人手中,从而使得罗马政体带有寡头特征,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国家权力正常运行的保障条件,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罗马公民荣誉感方面的信息,故排除B项:罗马当时没有推行直接民主制度,故排除C项。4.C【解析】1793年法兰西国民公会通过投票决定处死路易十六,这一过程反映了法国从君主制向共和制的过渡趋势,故选C项;投票结果是处死国王,而非保留君主立宪制,故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权构建,故排除B项:参与投票的是国民公会议员,并非普通民众,无法体现民众积极参与政治决策,故排除D项。5.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1930年鄂豫皖边区整合党组织(成立特委)、合编红军(组建红一军)、召开工农兵代表大会并成立工农民主政府,这反映了当时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发展,故选B项:党开始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始于1927年的南昌起义,故排除A项;“普道建立”不符合史实,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中国共产党对国情认识深化的内容(如对革命道路、阶级矛盾的判断等),故排除D项。6.A【解析】北魏孝文帝迁都时,洛阳虽因战乱沦为“荒土”,但曾是东汉、曹魏、西晋故都,有深厚的中原政治文化底蕴:邺城虽农业发达、航运便利,但曾是后赵、前燕的旧都而难以满足其政治理想,最终孝文帝选定了洛阳。这一抉择体现出政治文化因素对孝文帝迁都决策的重要影响,故选A项;孝文帝迁都洛阳无法“阻止”北方少数民族的袋扰,故排除B项;北魏政权动荡分裂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故排除C项:迁都洛阳推动了鲜卑族学习汉文化,加速了其封建化进程,而非“阻碍”,故排除D项。7.D【解析】材料中1921年上海《新服制图说》的作者以“新旧杂陈,饶有奇趣”评价当时的服饰现象,体现出该作者对服饰多样化的积极认可,而服饰的多样性正是当时社会革新的一个重要表现,由此可见作者赞同社会革新,故选D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作者推崇传统服饰、排斥【高二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6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检测历史试题及答案 历史答案.pdf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检测历史试题及答案 山东省临沂市郯城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检测历史试题.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