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初中生物第一章 《认识生物和生物学》(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下列诗句中包含生命现象的是( )A.海上明月共潮生 B.窗含西岭千秋雪C.芳林新叶催陈叶 D.门泊东吴万里船【答案】C【解析】ABD.海上明月共潮生、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描述的都是自然景观,不包含生命现象,ABD不符合题意。C.芳林新叶催陈叶,比喻新事物代替旧事物,体现生物的新陈代谢,C符合题意。2.下列哪组选项,全部属于生物( )A.恐龙、月季、机器狗、海带B.青霉菌、丹顶鹤、水杉、鲨鱼C.珙桐、钟乳石、香菇、小草D.长颈鹿、电脑病毒、海豚、海马【答案】B【解析】A、恐龙虽然历史上确实存在过,但现在已经灭绝,不是当前存在的生物;月季是植物,属于生物;然而,机器狗是人工制造的机械装置,不具备生物的特征,如生长、繁殖、代谢等,因此不是生物;海带是植物,属于生物。A不符合题意。B、青霉菌是真菌,属于生物;丹顶鹤是鸟类,属于生物;水杉是植物,属于生物;鲨鱼是鱼类,也属于生物。B符合题意C、珙桐是植物,属于生物;但钟乳石是石灰岩地区洞穴内在漫长地质历史中和特定地质条件下形成的石钟乳、石笋、石柱等不同形态碳酸钙沉淀物的总称,是地下水沿可溶性岩体的各种构造面相互交叉的地方逐渐溶蚀,逐渐形成的地下水洞,属于非生物;香菇是真菌,属于生物;小草是植物,也属于生物,C不符合题意。D、长颈鹿是哺乳动物,属于生物;但电脑病毒是一种恶意程序,不是生物,它不具备生物的特征;海豚是哺乳动物,属于生物;海马是鱼类,也属于生物。D不符合题意。3.为探究影响大棚作物产量的因素,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按下表在三个大棚内进行了相关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大棚 甲 乙 丙二氧化碳浓度 0.03% 0.1% 0.1%温度 30℃ 30℃ 20℃A.甲、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B.乙、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C.甲、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D.探究实验中,三个大棚的光照、水分等其他条件应保持一致【答案】C【解析】A、甲、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探究二氧化碳浓度对大棚产量的影响,A不符合题意;B、乙、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探究温度对大棚产量的影响,B不符合题意;C、甲、丙不能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不唯一,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都不相同,C符合题意;D、除探究条件不同外,三个大棚的光照、水分等其他条件应保持一致且适宜,D不符合题意;4.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成分B.生物圈包括所有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C.生物圈是指地球上人类及人类生活的环境D.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答案】D【解析】生物圈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深处,厚度为2 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等,是最大的生态系统。5.新型冠状病毒将它的遗传物质RNA释放至细胞内,在细胞内复制出新的RNA及产生蛋白质外壳,组装成新的冠状病毒颗粒,每个被感染的细胞会产生成千上万个病毒颗粒。据此叙述,人们认为病毒是生物,主要原因是( )A.是由细胞构成的 B.能遗传和变异C.能使人生病 D.能繁殖【答案】D【解析】病毒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特殊生物,只由蛋白质的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组成,它之所以属于生物是因为它能够利用自我复制的方式来繁殖后代,这是生命的基本特征。6.下列实验不需要计算平均值的是( )A.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B.探究光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C.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D.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答案】D【解析】实验时,为了排除由偶然性因素引起的误差,常需要设置重复组,求其平均值的实验多数是一些具有实验数据的实验,例如: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探究光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探究的是事物的量的变化,需要测定平均值;而在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消化这个实验中,探究的是淀粉“质”的变化,不需要测定平均值。故A、B、C不符合题意,D符合题意,选D。7.含羞草展开的叶片如受到碰撞,会立即合拢。这种现象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进行呼吸C.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答案】C【解析】含羞草叶片受刺激会合拢,说明生物具有应激性,能够对各种刺激作出有规律的反应。8.下列各项中,属于非生物的是( )A.引起人感冒的病毒 B.休眠的青蛙C.会弹琴的机器人 D.生长在橘子皮上的青霉【答案】C【解析】引起人感冒的病毒、休眠的青蛙、生长在橘子皮上的青霉具有生物的特征,属于生物;会弹琴的机器人不具有生物的特征,不属于生物。9.下列属于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是( )A.兔子以植物为食B.含羞草的叶受到碰触会自然下垂C.蘑菇的生长D.小麦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答案】B【解析】A、兔子以植物为食,体现的是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这一特征,兔子通过摄取植物获得营养物质,不是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A 错误。B、含羞草的叶受到碰触会自然下垂,碰触是外界刺激,含羞草作出叶下垂的反应,体现了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B 正确。C 、蘑菇的生长,体现的是生物能生长的特征,是生物在体积、重量等方面的增加,不是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 错误。D、小麦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体现的是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自身制造营养物质 ),不是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D 错误。10.李红同学想要了解我县中学生的近视情况应该选用( )A.观察法 B.测量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答案】D【解析】A、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查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A不合题意;B、测量法是按照某种规律,用数据来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即对事物作出量化描述.B不合题意;C、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C不合题意;D、调查法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我国的森林资源每五年清查一次是调查,这就是调查.人口普查也是调查,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并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一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要了解某地青少年的近视率,应采用调查法.D符合题意;故选:D.11.生物多样性不包含下列哪项( )A.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B.染色体的多样性C.基因的多样性 D.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答案】B【解析】A.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种类的丰富性,如我国已知鸟类就有1244种之多,被子植物有3000种,A不符合题意。B.染色体的多样性不属于生物多样性,B符合题意。C.基因(遗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同种生物之间的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C不符合题意。D.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环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等,D不符合题意。12.下面所列各项都属于生物的一项是( )①草 ②家鸽 ③珊瑚 ④钟乳石 ⑤冬眠的蛇 ⑥恐龙化石 ⑦蘑菇.A.①②⑤⑦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⑥ D.②⑤⑥⑦【答案】A【解析】③珊瑚、④钟乳石、⑥恐龙化石、①流星;④恐龙蛋化石都不具生物的基本特征.它们不属于生物;①草属于植物,②家鸽、⑤冬眠的蛇属于动物,⑦蘑菇属于真菌,它们都具有生物的基本特征.属于生物.13.小明在湖边漫步时,发现水中有绿色的小体在活动,心想这是生物吗?于是他取一滴湖水,做成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求证.由此可见,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时,第一步是( )A.假设 B.观察 C.实验 D.推论【答案】A【解析】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是: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表达交流.其中能够提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作出符合科学事实的假设,是探究成功的前提;制定出恰当的科学探究计划,则是探究成功的关键.科学探究的第一步是发现和提出问题.由此可见,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时,第一步是作出假设.14.小王同学为了探究“温度对扦插条生根的影响”,设计了以下几组对照实验,其中最为合理的一项是( )A.低温、室温 B.高温、室温C.高温、低温 D.高温、室温、低温【答案】D【解析】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对照实验;根据变量设置一组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是的就是对照组.因此,小王同学为了探究“温度对扦插条生根的影响”,设计了以下几组对照实验,其中最为合理的一项是高温、室温、低温15.下列属于生物学研究范围的是( )A.研究月亮圆缺的变化规律 B.研究加速火箭飞行的助推器C.研究耐盐碱水稻新品种 D.研究铁生锈的原因【答案】C【解析】A 、月亮圆缺的变化规律属于天文学研究的范畴,研究的是天体的运行等,与生命现象无关,不属于生物学研究范围,A 错误。B 、研究加速火箭飞行的助推器,涉及到物理、工程技术等领域,主要研究的是机械、力学等非生命相关内容,不属于生物学研究范围,B 错误。C 、耐盐碱水稻新品种的研究,涉及到水稻的遗传、变异、生长适应等生命现象和规律,属于生物学中对植物的研究,包括植物的遗传育种等内容,C 正确。D 、研究铁生锈的原因,属于化学学科研究的内容,探究的是金属与环境发生的化学反应,与生命活动无关,不属于生物学研究范围,D 错误。16.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基础是( )A.遗传多样性 B.生态系统的多样性C.数量多样性 D.生活环境多样性【答案】A【解析】生物种类的多样性是指一定区域内生物钟类(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的丰富性,如人类已鉴定出的物种,大约有170多万个,我国已知鸟类就有1244种之多,被子植物有3000种,即物种水平的生物多样性及其变化。基因的多样性是指物种的种内个体或种群间的基因变化,不同物种(兔和小麦)之间基因组成差别很大,生物的性状是由基因决定的,生物的性状千差万别,表明组成生物的基因也成千上万,同种生物如兔之间(有白的、黑的、灰的等)基因也有差别,每个物种都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基因的多样性决定了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生物种类的多样性组成了不同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指生物群落及其生态过程的多样性,以及生态系统的环境差异、生态过程变化的多样性是指生物所生存的生态环境类型的多样性等。因此,基因(遗传)多样性是物种多样性的基础。17.“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说明生物体( )A.具有遗传现象 B.生活需要营养C.具有生殖和生长现象 D.具有应激性【答案】C【解析】“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是因为生物具有生殖现象,不会因个体的消亡而灭绝,野火不能烧尽野草,第二年春季,野草的种子又会萌发生长,长出新的野草,因此“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体现了生物的生长现象和生殖现象,18.7月13~14日,吉林省永吉县降特大暴雨,引发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街道被淹没、汽车被冲走…,为了了解洪水造成的损失情况,应采取的方法是( )A. 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模拟实验法【答案】C【解析】A、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A不符合题意;B、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B不符合题意;C、调查法:一般是在自然的过程中进行的,通过访问、座谈、问卷、测验和查阅书面材料等方式去搜集反映研究对象的材料。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不可能逐个调查,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为掌握暴雨对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应采用的方法是调查法,C符合题意;D、模拟实验:在难以直接拿研究对象做实验时,有时用模型来做实验,或者模仿实验的某些条件进行实验,D不符合题意。19.在下列各组中都属于生物的一组是( )A.向日葵、霉菌、岩石 B.珊瑚、流感病毒、小草C.狗、木耳、肺炎球菌 D.蜂鸟、蝗虫、水【答案】C【解析】A:向日葵、霉菌、岩石中,岩石不具有生命现象,不属于生物,A不符合题意。B、珊瑚、流感病毒、小草中,珊瑚不属于生物,珊瑚是珊瑚虫分泌出的外壳,不属于生物,B不符合题意。C、狗、木耳、肺炎球菌都具有生物的特征,都属于生物,C符合题意。D、蜂鸟、蝗虫、水中,水不具有生命现象,不属于生物,D不符合题意。20.植物世界中有一种叫跳舞草的植物,当它听到优美、欢快的乐曲时就跳起舞来,这种现象是( )A.生物的生长 B.生物的运动C.生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D.生物的繁殖【答案】C【解析】生物具有应激性,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反应。21.通过观察你身边的植物、动物,你认为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是( )A.生物都能运动B.生物都不能运动C.生物都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D.生物是多种多样的,通常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答案】D【解析】A、有的生物能运动,如动物;有的不能运动,如大树,A不符合题意;B、有的生物能运动,如动物;B不符合题意;C、不同生物的生活化环境不同,C不符合题意;D、生物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生活化环境不同,通常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D符合题意;22.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部分B.生物圈包括所有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C.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人类及人类生活的环境D.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答案】D【解析】生物圈 是地球上的所有生物与其生存的环境形成的一个统一整体,生物圈的范围:以海平面为标准来划分,生物圈向上可到达约10千米的高度,向下可深入10千米左右 深处,厚度为20千米左右的圈层,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是最大的生态系统.可见D正确,符合题意.23.为探究温度对金鱼呼吸的影响,某实验小组将金鱼放在水温不同的环境中饲喂,并在相同时间段内统计金鱼呼吸的次数。该探究过程主要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A.调查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 D.资料分析法【答案】B【解析】A.调查法是指通过一定的途径,深入实际了解特定事物以获得第一手资料并完成科技活动的方式,A不符合题意。B.实验法是利用特定的器具和材料,通过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发现或验证科学结论。题中叙述的某实验小组将金鱼放在水温不同的环境中饲喂,并在相同时间段内统计金鱼呼吸的次数,是有目的、有步骤的实验操作和观察、记录分析的,符合实验法的要求,B符合题意。C.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用自己的感官外加辅助工具,对客观事物进行系统的感知、考察和描述,以发现和验证科学结论。观察法要求观察者对动物不施加任何影响,真实观察并记录,C不符合题意。D.资料分析法就是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资料,从中选取信息,以达到某种调查研究目的方法,D不符合题意。24.生物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研究生物学的方法有多种,如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分类法等,要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问题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B.科学探究实验是研究生物学唯一的有效方法C.生物科学实验,按实验目的划分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D.科学探究实验是研究生物问题的重要方法【答案】B【解析】(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科学观察可以直接用肉眼,也可以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等仪器,或利用照相机、录像机、摄像机等工具,有时还需要测量。科学的观察要有明确的目的;观察时要全面、细致、实事求是,并及时记录下来;要有计划、要耐心;要积极思考,及时记录;要交流看法、进行讨论。(2)实验方案的设计要紧紧围绕提出的问题和假设来进行。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外,其它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一般步骤:发现并提出问题;收集与问题相关的信息;作出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施实验并记录;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3)调查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有时因为调查的范围很大,就要选取一部分调查对象作为样本。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4)收集和分析资料也是科学探究的常用方法之一,收集资料的途径有多种,去图书管查阅书刊报纸,拜访有关人士,上网收索.其中资料的形式包括文字、图片、数据以及音像资料等。对获得的资料要进行整理和分析,从中寻找答案和探究线索。25.如果离开了其他生物,人类的生活是难以维持下去的。下列各项都是来自生物的是( )①奶制品 ②肉类 ③棉纱 ④水泥 ⑤毛皮 ⑥木材A.①②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⑥【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生物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奶制品取自牛羊等动物的乳汁;肉类取自动物的肌肉;棉纱是由棉花果实上的纤维制成的;皮毛是取自动物身上的皮肤和毛发;木材源于树木。而水泥是无机的非金属材料,不属于生物。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0分)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50分。26.(10分)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常表现为记忆衰退和认知功能障碍的疾病,人体中乙酰胆碱减少是导致患阿尔茨海默症的重要原因。有研究指出,益生菌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认知障碍并增强学习记忆能力。为研究益生菌制剂对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效果,某科研团队进行如表实验。请回答:(1)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2)实验应选用患病情况、品种、年龄、体重、性别等条件 的小鼠,目的是控制 。设置甲组的作用是 ,本实验的变量是 。(3)根据实验结果可知,与甲组相比,乙组中小鼠体内的乙酰胆碱含量 ,可推断益生菌制剂对小鼠体内乙酰胆碱的合成具有 (填“促进”或“抑制”)作用。由此可得出结论 。(4)本实验所用益生菌制剂是由混合菌种制成,不同的益生菌菌种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效果和机制,为了让实验更有针对性,请你提出一个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答一点即可)【答案】(1)益生菌制剂对阿尔茨海默症是否有治疗效果/益生菌制剂对阿尔茨海默症有治疗效果吗(2)相同;单一变量;形成对照;注射物(3)增加/升高;促进;益生菌制剂对阿尔茨海默症有治疗效果(4)探究益生菌制剂中不同菌种的治疗效果(答案合理即可)【解析】(1)从实验目的“为研究益生菌制剂对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效果”以及实验步骤中给患病小鼠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和益生菌制剂,后续检测小鼠脑组织内乙酰胆碱含量可知,实验想要探究的就是益生菌制剂对阿尔茨海默症有没有治疗效果。故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益生菌制剂对阿尔茨海默症是否有治疗效果/益生菌制剂对阿尔茨海默症有治疗效果吗。(2)在对照实验中,除了要研究的变量不同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且适宜,这样才能保证实验结果是由该变量引起的。所以实验应选用患病情况、品种、年龄、体重、性别等条件相同(或一致)的小鼠,目的是控制单一变量。甲组注射的是生理盐水,乙组注射的是益生菌制剂,甲组起到对照的作用,通过和乙组对比,来观察益生菌制剂是否产生效果。而本实验研究的是益生菌制剂对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效果,所以变量就是是否注射益生菌制剂。(3)乙酰胆碱减少是阿尔茨海默症的重要病因,若乙组小鼠体内乙酰胆碱含量显著高于甲组,说明益生菌制剂可能通过促进乙酰胆碱合成改善症状。结合题干中“改善认知障碍并增强学习记忆能力”的背景,可推断益生菌制剂具有治疗效果。(4)由于本实验所用益生菌制剂是由混合菌种制成,不同的益生菌菌种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效果和机制,所以为了让实验更有针对性,可以进一步研究益生菌制剂中不同菌种各自的治疗效果。27.(10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我国唐代的著名诗句,试从生物学角度分析“红杏出墙”现象。请回答:(1)“红杏出墙”是红杏受墙外阳光刺激引起的,说明红杏具有 的特征。(2)红杏可以由小长到大,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具有能 的特征。红杏伸出墙开花结果,果实掉落长出一棵新杏树,这反映了生物具有能 的特征。(3)进入秋季后,杏树的叶子就开始变黄并慢慢脱落,落叶带走了杏树体内的一部分代谢废物,这体现了生物能够进行 。(4)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系统,一片杏林 (填“属于”或“不属于”)生态系统。从以上杏树反映的各个特征来看,杏树应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填“生物”或“环境”)部分。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包括 、 和 生态系统。【答案】(1)应激性(2)生长;繁殖(3)新陈代谢(4)属于;生物;生物圈;陆地;湿地;海洋【解析】(1)“红杏出墙” 是红杏受墙外阳光刺激引起的,说明红杏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具有应激性的特征 。(2)红杏可以由小长到大,体现了红杏具有能生长的特征。生物能够生长和繁殖。红杏伸出墙开花结果,果实掉落长出一棵新杏树,这反映了生物能够繁殖。(3)秋季杏树叶子变黄脱落,带走代谢废物,体现了生物能够进行新陈代谢(生物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物质和能量交换,以及生物体内物质和能量的转变 ) 。(4)一片杏林包括生物与环境,属于生态系统。从以上杏树反映的各个特征来看,杏树应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部分。地球上有种类繁多的生态系统,它们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中最大的生态系统是生物圈,包括陆地、海洋和湿地生态系统。28.(10分)俗话说:“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下列各项分别表示了狗、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小狗出生后还没有睁开眼睛就已经急不可耐地吃奶,这说明的生物特征是 ;几个月后长成大狗,这种现象所体现的生物的特征是 。(2)一只老鼠生下了九只小鼠,小鼠的长像与母鼠都基本相似,这种现象所体现的生物的特征是 ;这只母鼠下一胎出生的几只小鼠有一只毛色明显不同于其他鼠,这体现的生物的特征是 。(3)夜晚猫的瞳孔会放大,白天则不会,这种现象说明生物能 ;影响猫这种反应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这种环境因素属于 (填“生物”或“非生物”)因素。(4)猫能够获取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这种现象说明生物能进行 。(5)狗、猫和鼠都具有细胞结构,说明细胞是生物体 和 的基本单位。【答案】(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生长和发育(2)生物具有遗传的特性;生物具有变异的特性(3)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光照;非生物(4)呼吸(5)结构;功能【解析】(1)小狗出生后吃奶,说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通过获取营养物质维持生命活动 。小狗长大成大狗,体现了生物能生长和发育,即生物体由小变大,结构和功能逐渐完善 。(2)小鼠长像与母鼠相似,是遗传现象,体现生物具有遗传的特性,即亲子间的相似性 。有一只小鼠毛色不同,是变异现象,体现生物具有变异的特性,即亲子间和子代个体间的差异 。(3)夜晚猫的瞳孔会放大,白天则不会,这种现象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因为瞳孔的放大和缩小是猫为了适应不同光照强度而进行的生理调节,是猫对外界环境刺激的一种反应。而影响猫这种反应的主要环境因素则是光照,因为光照强度的变化是导致猫瞳孔放大和缩小的主要原因。光照、温度、水分等则属于非生物因素,它们对生物的生存和适应性有重要影响。(4)呼吸作用是生物体获取能量的重要方式,通过吸入氧气,分解体内的有机物,释放能量,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猫能够获取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这种现象说明生物能进行呼吸。(5)狗、猫和鼠都是生物,它们都具有细胞结构。细胞是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无论是单细胞生物还是多细胞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不仅构成了生物体的基本形态,还承担着生物体的各种生命活动,如新陈代谢、生长、繁殖等。因此,狗、猫和鼠都具有细胞结构,说明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29.(11分)同学们亲自进行科学探究可能会发现许多生物界的奥秘,请回答下列问题.(1)科学探究一般包含多个环节.请从下列环节中,选择恰当内容填空.【作出假设 提出问题 表达和交流 得出结论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在捕捉鼠妇时,同学们翻开石块,发现石块下的鼠妇四下奔逃.于是大家想,鼠妇是因为受到惊吓到处跑呢?还是鼠妇不喜欢“晒太阳”呢?这个过程正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叫做 .大家猜测应该是因为鼠妇不喜欢“晒太阳”.这一过程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叫做 .接下来,大家开始讨论该怎样通过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测,这在科学探究中叫做 .在此之后,大家就开始制作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数据.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发现跟想象的结果不一样,于是大家各抒己见分析原因,这是科学探究中的 环节.经过多次实验,最后得到了有规律的实验结果,大家根据实验结果终于找到了答案.这在科学探究中叫做 .(2)小安同学做了一个实验,来模拟探究酸雨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他的实验方案如下:①将5个培养皿分别编号为A、B、C、D、E.②在5个培养皿里各铺一块小纱布,每个上面放1粒大豆的种子,然后用纱布盖好.③他将A、B、C放在室内的书桌上,D和E放在窗台上.④每天向A培养皿中喷洒适量清水.⑤每天向B、C、D、E培养皿中喷洒与清水等量的模拟酸雨溶液,pH分别为6、5、4、3(由食醋和清水配制而成).⑥每天定时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并进行记录.小安的实验设计有一些不科学的地方,请你找出其中的错误,并帮助他改正.步骤 中的错误应改正为 .步骤 中的错误应改正为 .(3)小华同学喜欢采集各种植物的种子.他用采集到两种野草种子,做“探究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时,他观察到这样的现象,甲、乙两种种子单独培养,两种种子都能够发芽.当两种种子放在一起培养时,甲种子能够正常发芽,乙种子不发芽.重复多次都得到同样的结果,实验的温度、水分、空气等条件都一样.针对这种实验现象,同学们提出了下列问题: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②为什么两种种子放到一起培养,其中一种种子不发芽?③甲种子对乙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吗?上述三个问题中,属于比较好的科学问题是 ,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表达和交流;得出结论(2)②;10粒;③;都放在室内的书桌上(3)③;①②描述不科学,③吻合资料,比较科学【解析】(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材料中的“鼠妇是因为受到惊吓到处跑呢?还是鼠妇不喜欢“晒太阳”呢?”属于提出问题.材料中的“大家猜测应该是因为鼠妇不喜欢“晒太阳””属于作出假设.材料中的“大家开始讨论该怎样通过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测”属于制定计划.材料中的“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发现跟想象的结果不一样,于是大家各抒己见分析原因”属于表达和交流.材料中的“经过多次实验,最后得到了有规律的实验结果,大家根据实验结果终于找到了答案”属于得出结论.(2)实验中我们我们为了避免种子过少带来的偶然性(自身条件,休眠等因素),还要考虑本实验需要计算发芽率,可见步骤②中用1粒种子也不合适,我们一般使用多粒种子,如10粒.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可见步骤③中每组种子的环境不同,可都放在室内的书桌上.(3)根据资料“甲、乙两种种子单独培养,两种种子都能够发芽.当两种种子放在一起培养时,甲种子能够正常发芽,乙种子不发芽.重复多次都得到同样的结果,实验的温度、水分、空气等条件都一样.”可提出问题:甲种子对乙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吗?资料中的①②描述不科学,③吻合资料,比较科学.30.(10分)探究实践是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过程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乐趣,还是领悟科学研究方法、提升科学思维的基础。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当人们移开花盆时,鼠妇(又称潮虫)会很快爬到其他阴暗的地方,这是为什么呢?为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兴趣小组开展了如下实验:实验步骤步骤1:在一纸盒内撒上一层湿土,以盒的横轴中线为界分为A、B两区(如图)。步骤2:选10只大小、健康状况相同的鼠妇,将其平均分成两组分别放在A、B两区的中央,A区盖上纸板,B区盖上玻璃板。步骤3:静置5分钟,分别统计A区和B区的鼠妇数量,并记录。步骤4:再按步骤2、3的方法重复操作4次。绘制数据统计曲线,如上图。步骤5:求5次实验的平均值。回答下列问题:(1)该探究实验作出的假设是: 。(2)A、B两区除了 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目的是遵循对照实验的 原则。(3)实验步骤中重复操作4次,并求平均值,目的是减少 ,使实验结果更准确。(4)根据实验现象,鼠妇在阴暗处的数量比在明亮处 (填“多”或“少”),可得出实验结论是: 。(5)用10只鼠妇,而不能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其原因是避免实验结果的 性。(6)兴趣小组想利用该套装置继续探究土壤湿度对鼠妇分布的影响,设计了如下表方案。但指导老师认为该方案有一定的问题,需要改进,你认为应该将 改为 。实验效果会更科学。项目 鼠妇数量 盖板 土壤湿度A区 10 玻璃板 湿润B区 10 玻璃板 干燥(7)实验完成后,老师让你处理鼠妇,你将如何处理? 。【答案】(1)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2)光;单一变量(3)误差(4)多;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5)偶然(6)玻璃板;纸板(7)放回大自然(从关爱生命、保护环境方面回答即可)【解析】(1)提出问题后,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作出的假设是:光会(或不会)影响鼠妇的分布。(2)A、B两区除了光这个条件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目的是遵循对照实验的单一变量原则。(3)取平均值的目的是减少实验误差,使实验结果更准确。(4)根据实验现象,鼠妇在阴暗处的数量比在明亮处多。因此从中得出的实验结论:光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鼠妇喜欢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生活。(5)用10只鼠妇,而不能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其原因是避免实验结果的偶然性,使实验结果更准确。(6)玻璃板透光,需要改进,应该将玻璃板改为纸板,实验效果会更科学。(7)将鼠妇放回原处。/ 让教学更有效 精品试卷 | 初中生物第一章 《认识生物和生物学》(考试时间:60分钟 试卷满分:100分)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选出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项。1.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下列诗句中包含生命现象的是( )A.海上明月共潮生 B.窗含西岭千秋雪C.芳林新叶催陈叶 D.门泊东吴万里船2.下列哪组选项,全部属于生物( )A.恐龙、月季、机器狗、海带B.青霉菌、丹顶鹤、水杉、鲨鱼C.珙桐、钟乳石、香菇、小草D.长颈鹿、电脑病毒、海豚、海马3.为探究影响大棚作物产量的因素,某校生物兴趣小组按下表在三个大棚内进行了相关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大棚 甲 乙 丙二氧化碳浓度 0.03% 0.1% 0.1%温度 30℃ 30℃ 20℃A.甲、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二氧化碳浓度B.乙、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C.甲、丙构成一组对照实验,变量是温度和二氧化碳浓度D.探究实验中,三个大棚的光照、水分等其他条件应保持一致4.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生物圈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成分B.生物圈包括所有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C.生物圈是指地球上人类及人类生活的环境D.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5.新型冠状病毒将它的遗传物质RNA释放至细胞内,在细胞内复制出新的RNA及产生蛋白质外壳,组装成新的冠状病毒颗粒,每个被感染的细胞会产生成千上万个病毒颗粒。据此叙述,人们认为病毒是生物,主要原因是( )A.是由细胞构成的 B.能遗传和变异C.能使人生病 D.能繁殖6.下列实验不需要计算平均值的是( )A.测定某种食物中的能量 B.探究光对黄粉虫生活的影响C.测定种子的发芽率 D.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7.含羞草展开的叶片如受到碰撞,会立即合拢。这种现象体现的生物特征是( )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进行呼吸C.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D.生物能生长和繁殖8.下列各项中,属于非生物的是( )A.引起人感冒的病毒 B.休眠的青蛙C.会弹琴的机器人 D.生长在橘子皮上的青霉9.下列属于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的是( )A.兔子以植物为食B.含羞草的叶受到碰触会自然下垂C.蘑菇的生长D.小麦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10.李红同学想要了解我县中学生的近视情况应该选用( )A.观察法 B.测量法 C.实验法 D.调查法11.生物多样性不包含下列哪项( )A.生物种类的多样性 B.染色体的多样性C.基因的多样性 D.生态系统的多样性12.下面所列各项都属于生物的一项是( )①草 ②家鸽 ③珊瑚 ④钟乳石 ⑤冬眠的蛇 ⑥恐龙化石 ⑦蘑菇.A.①②⑤⑦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⑥ D.②⑤⑥⑦13.小明在湖边漫步时,发现水中有绿色的小体在活动,心想这是生物吗?于是他取一滴湖水,做成玻片标本,放在显微镜下观察求证.由此可见,用科学方法解决问题时,第一步是( )A.假设 B.观察 C.实验 D.推论14.小王同学为了探究“温度对扦插条生根的影响”,设计了以下几组对照实验,其中最为合理的一项是( )A.低温、室温 B.高温、室温C.高温、低温 D.高温、室温、低温15.下列属于生物学研究范围的是( )A.研究月亮圆缺的变化规律 B.研究加速火箭飞行的助推器C.研究耐盐碱水稻新品种 D.研究铁生锈的原因16.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基础是( )A.遗传多样性 B.生态系统的多样性C.数量多样性 D.生活环境多样性17.“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说明生物体( )A.具有遗传现象 B.生活需要营养C.具有生殖和生长现象 D.具有应激性18.7月13~14日,吉林省永吉县降特大暴雨,引发超历史记录的特大洪水,街道被淹没、汽车被冲走…,为了了解洪水造成的损失情况,应采取的方法是( )A. 观察法 B.实验法 C.调查法 D.模拟实验法19.在下列各组中都属于生物的一组是( )A.向日葵、霉菌、岩石 B.珊瑚、流感病毒、小草C.狗、木耳、肺炎球菌 D.蜂鸟、蝗虫、水20.植物世界中有一种叫跳舞草的植物,当它听到优美、欢快的乐曲时就跳起舞来,这种现象是( )A.生物的生长 B.生物的运动C.生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 D.生物的繁殖21.通过观察你身边的植物、动物,你认为生物界普遍存在的现象是( )A.生物都能运动B.生物都不能运动C.生物都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D.生物是多种多样的,通常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22.下列关于生物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非生物部分B.生物圈包括所有的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C.生物圈是指地球上的人类及人类生活的环境D.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活的环境23.为探究温度对金鱼呼吸的影响,某实验小组将金鱼放在水温不同的环境中饲喂,并在相同时间段内统计金鱼呼吸的次数。该探究过程主要采用的科学方法是( )A.调查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 D.资料分析法24.生物科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A.研究生物学的方法有多种,如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分类法等,要根据不同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问题选择不同的研究方法B.科学探究实验是研究生物学唯一的有效方法C.生物科学实验,按实验目的划分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D.科学探究实验是研究生物问题的重要方法25.如果离开了其他生物,人类的生活是难以维持下去的。下列各项都是来自生物的是( )①奶制品 ②肉类 ③棉纱 ④水泥 ⑤毛皮 ⑥木材A.①②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⑥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⑥第II卷(非选择题 共50分)本题共5小题,每空1分,共50分。26.(10分)阿尔茨海默症是一种常表现为记忆衰退和认知功能障碍的疾病,人体中乙酰胆碱减少是导致患阿尔茨海默症的重要原因。有研究指出,益生菌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认知障碍并增强学习记忆能力。为研究益生菌制剂对阿尔茨海默症的治疗效果,某科研团队进行如表实验。请回答:(1)本实验探究的问题是: ?(2)实验应选用患病情况、品种、年龄、体重、性别等条件 的小鼠,目的是控制 。设置甲组的作用是 ,本实验的变量是 。(3)根据实验结果可知,与甲组相比,乙组中小鼠体内的乙酰胆碱含量 ,可推断益生菌制剂对小鼠体内乙酰胆碱的合成具有 (填“促进”或“抑制”)作用。由此可得出结论 。(4)本实验所用益生菌制剂是由混合菌种制成,不同的益生菌菌种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效果和机制,为了让实验更有针对性,请你提出一个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答一点即可)27.(10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是我国唐代的著名诗句,试从生物学角度分析“红杏出墙”现象。请回答:(1)“红杏出墙”是红杏受墙外阳光刺激引起的,说明红杏具有 的特征。(2)红杏可以由小长到大,从这个意义上讲,红杏具有能 的特征。红杏伸出墙开花结果,果实掉落长出一棵新杏树,这反映了生物具有能 的特征。(3)进入秋季后,杏树的叶子就开始变黄并慢慢脱落,落叶带走了杏树体内的一部分代谢废物,这体现了生物能够进行 。(4)生物与环境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构成了生态系统,一片杏林 (填“属于”或“不属于”)生态系统。从以上杏树反映的各个特征来看,杏树应该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填“生物”或“环境”)部分。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 ,包括 、 和 生态系统。28.(10分)俗话说:“狗拿耗子多管闲事。”下列各项分别表示了狗、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小狗出生后还没有睁开眼睛就已经急不可耐地吃奶,这说明的生物特征是 ;几个月后长成大狗,这种现象所体现的生物的特征是 。(2)一只老鼠生下了九只小鼠,小鼠的长像与母鼠都基本相似,这种现象所体现的生物的特征是 ;这只母鼠下一胎出生的几只小鼠有一只毛色明显不同于其他鼠,这体现的生物的特征是 。(3)夜晚猫的瞳孔会放大,白天则不会,这种现象说明生物能 ;影响猫这种反应的主要环境因素是 ,这种环境因素属于 (填“生物”或“非生物”)因素。(4)猫能够获取氧气,排出二氧化碳,这种现象说明生物能进行 。(5)狗、猫和鼠都具有细胞结构,说明细胞是生物体 和 的基本单位。29.(11分)同学们亲自进行科学探究可能会发现许多生物界的奥秘,请回答下列问题.(1)科学探究一般包含多个环节.请从下列环节中,选择恰当内容填空.【作出假设 提出问题 表达和交流 得出结论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在捕捉鼠妇时,同学们翻开石块,发现石块下的鼠妇四下奔逃.于是大家想,鼠妇是因为受到惊吓到处跑呢?还是鼠妇不喜欢“晒太阳”呢?这个过程正是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环节,叫做 .大家猜测应该是因为鼠妇不喜欢“晒太阳”.这一过程也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叫做 .接下来,大家开始讨论该怎样通过实验证实自己的猜测,这在科学探究中叫做 .在此之后,大家就开始制作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数据.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发现跟想象的结果不一样,于是大家各抒己见分析原因,这是科学探究中的 环节.经过多次实验,最后得到了有规律的实验结果,大家根据实验结果终于找到了答案.这在科学探究中叫做 .(2)小安同学做了一个实验,来模拟探究酸雨对大豆种子萌发的影响,他的实验方案如下:①将5个培养皿分别编号为A、B、C、D、E.②在5个培养皿里各铺一块小纱布,每个上面放1粒大豆的种子,然后用纱布盖好.③他将A、B、C放在室内的书桌上,D和E放在窗台上.④每天向A培养皿中喷洒适量清水.⑤每天向B、C、D、E培养皿中喷洒与清水等量的模拟酸雨溶液,pH分别为6、5、4、3(由食醋和清水配制而成).⑥每天定时观察种子的萌发情况,并进行记录.小安的实验设计有一些不科学的地方,请你找出其中的错误,并帮助他改正.步骤 中的错误应改正为 .步骤 中的错误应改正为 .(3)小华同学喜欢采集各种植物的种子.他用采集到两种野草种子,做“探究种子发芽率”的实验时,他观察到这样的现象,甲、乙两种种子单独培养,两种种子都能够发芽.当两种种子放在一起培养时,甲种子能够正常发芽,乙种子不发芽.重复多次都得到同样的结果,实验的温度、水分、空气等条件都一样.针对这种实验现象,同学们提出了下列问题: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②为什么两种种子放到一起培养,其中一种种子不发芽?③甲种子对乙种子的萌发有抑制作用吗?上述三个问题中,属于比较好的科学问题是 ,请简要说明理由 .30.(10分)探究实践是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探究过程不仅给我们带来了乐趣,还是领悟科学研究方法、提升科学思维的基础。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发现当人们移开花盆时,鼠妇(又称潮虫)会很快爬到其他阴暗的地方,这是为什么呢?为探究“非生物因素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兴趣小组开展了如下实验:实验步骤步骤1:在一纸盒内撒上一层湿土,以盒的横轴中线为界分为A、B两区(如图)。步骤2:选10只大小、健康状况相同的鼠妇,将其平均分成两组分别放在A、B两区的中央,A区盖上纸板,B区盖上玻璃板。步骤3:静置5分钟,分别统计A区和B区的鼠妇数量,并记录。步骤4:再按步骤2、3的方法重复操作4次。绘制数据统计曲线,如上图。步骤5:求5次实验的平均值。回答下列问题:(1)该探究实验作出的假设是: 。(2)A、B两区除了 不同,其他条件都相同,目的是遵循对照实验的 原则。(3)实验步骤中重复操作4次,并求平均值,目的是减少 ,使实验结果更准确。(4)根据实验现象,鼠妇在阴暗处的数量比在明亮处 (填“多”或“少”),可得出实验结论是: 。(5)用10只鼠妇,而不能只用1只鼠妇做实验,其原因是避免实验结果的 性。(6)兴趣小组想利用该套装置继续探究土壤湿度对鼠妇分布的影响,设计了如下表方案。但指导老师认为该方案有一定的问题,需要改进,你认为应该将 改为 。实验效果会更科学。项目 鼠妇数量 盖板 土壤湿度A区 10 玻璃板 湿润B区 10 玻璃板 干燥(7)实验完成后,老师让你处理鼠妇,你将如何处理? 。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学霸题优】第一章 认识生物和生物学(测试卷)(考试卷).docx 【学霸题优】第一章 认识生物和生物学(测试卷)(解析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