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6年政治一轮专题复习 历史唯物主义课件(共29张PPT)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6年政治一轮专题复习 历史唯物主义课件(共29张PPT)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马克思主义
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唯物史观)
哲学的一般
辩证唯物论(第二课)
唯物辩证法(第三课)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第四课)
社会历史观(第五课)
人生价值观(第六课)
2026年政治一轮专题复习
历史唯物主义
主议题:从乡村振兴 看社会发展
第一环节:考情回顾展望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 考情预测
政治认同:立足于社会发展,从哲学角度对我国改革的要求、措施进行系统化理解,以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可和赞同;自觉坚持用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看待和处理问题
科学精神:通过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学习,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看待社会现象、分析和解决社会问题;对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有正确的认识。
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从社会生产特别是生产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来解释世界,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本专题为高考考查的重点专题
(1)从命题内容上看,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改革、社会历史主体等知识是考查的重点
(2)从考查形式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出现,试题的综合性较强
(3)在复习备考中,应重点关注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措施和改革的目的、依法治国、中国式现代化等方面的社会热点话题。
课标要求 核心素养 考情预测
1.政治认同:通过学习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的知识,明确正确的价值观在人生价值的实现中起的作用,进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理想信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知道,树立理论自信。
2.公共参与:青年学生要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实现自己的价值。
识别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表现,说明价值判断的作用,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
探明实现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的条件和途径
本专题为高考考查的重点专题
(1)从命题内容上看,价值观的导向作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人生价值的实现等知识是考查的重点
(2)从考查形式上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均有出现,试题的综合性较强
(3)26年高考在复习备考中,应重点关注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建国75周年国家荣誉获得者、抗战英雄、革命先烈、英雄人物、时代楷模等先进人物事迹等方面的社会热点话题。
核心考点 试题分布 考情统计
社会历史观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2025年湖南、东北卷、2024年1月浙江卷;2024年广东卷;2023年河北卷10 3年5次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①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2025年浙江、西北卷、2024年北京卷2;2023年湖北卷 2023年辽宁卷;2024年6月浙江卷;2022湖北14;2024年重庆卷17 3年8次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 社会历史发展趋势 ①社会发展的实现方式 ②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①人民群众的概念 ②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 ③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025年河南卷、东北卷、2024年甘肃卷,2024年6月浙江卷;2023年湖北卷;22全国甲卷40;2023年山东卷1;2024年江西卷8;2023年辽宁卷19 3年9次
核心考点 试题分布 考情统计
人生观价值观 人生价值 ①价值和价值观 2025年山东卷、2024年广东卷,2023年天津卷7 3年2次
②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2025年江苏卷、2024年安徽卷、23全国新教材40(1),23全国甲22,23年全国乙23,2024年河北卷20 3年5次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①客观依据、社会历史性、阶级性 2025年河南卷、2025年陕晋宁青卷、23全国乙18,2023课标Ⅲ,2024年广东卷11,2023年重庆卷12 3年4次
②价值冲突与评价标准 2024年浙江卷,2022年山东卷10 3年2次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价值的实现方式 2025年陕晋宁青卷、2024年山东卷19,23年6月浙江19,2023年福建卷12,2024年广西卷9,2023年新课标卷14,2024年湖北卷19,2024年湖南卷20 3年7次,主观题5次
人生价值观是历年高考的重点。在考察中,一般以感动中国人物、国家荣誉获得者、奥运健儿、最高科学奖获得者、全国劳模、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等先进人物作为试题情境,因此,每年的先进先锋人物和事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寻觅社会
的真谛
社会历史
的本质
社会历史
的发展
社会历史
的主体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地位: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含义
关系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规律:生产力
总趋势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前进的、上升的,过程是曲折的
实现方式: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中实现(革命+改革)
历史的创造者
群众观点
和群众路线
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第二环节:思维导图构建
实践: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续:思维导图构建
实现人生的价值
价值与价值观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价值
人的价值
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含义
产生
二者关系
是什么
为什么
怎么办
内涵
重要性
如何践行
特点
如何做(客观标准)
根本途径
客观条件
主观条件
影响
影响
高考真题:
2025年:
8.某民警多次入户走访,发现村里有些老人用不好纸质警民联系卡。该民警反复琢磨怎样才能让村民联系民警更方便,经多次尝试最终制成可绑定民警电话号码的智能贴片。村民只需拿出贴片,靠近手机,便可一键拨通民警电话。材料说明
A.分析问题时要善于抓住主流 B.追求真理是一个反复的过程
C.实践为人们提供新的认识工具 D.价值观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
9.恩格斯指出,“当某一个国家内部的国家权力同它的经济发展处于对立地位的时候——直到现在,几乎一切政治权力在一定的发展阶段上都是这样——,斗争每次总是以政治权力被推翻而告终。经济发展总是 毫无例外地和无情地为自己开辟道路……”这一论述认为
A.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B.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动力
C.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D.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2024年:9.“随着社会的进一步的发展,法律进一步发展为或多或少广泛的立法。这种立法越复杂,它的表现方式也就越远离社会日常经济生活条件所借以表现的方式。立法就显得好像是一个独立的因素。这个因素似乎不是从经济关系中,而是从自身的内在根据中,可以说,从“意志概念中,获得它存在的理由和继续发展的根据。”这一论述认为( )
A.法律发展与经济关系的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B.法律可从自身内在根据中获得自身独立的发展
C.法律制度的发展会推动生产方式的进步和发展
D.远离经济关系的立法可从社会意识中找到理由
历史唯物主义 重点知识清单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2.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内容(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3.改革的实质、作用、根本目的
4. 人民群众社会历史主体
5.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及意义
6.人生价值(是什么):人生价值的内容、人生价值的评价标准
7.价值观导向作用(为什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意义。
8.怎么做(价判和价选+创造和实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关系、特点、如何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价值的创造和实现的要求。
历史唯物主义 易错知识清单
1.是否能够联系其他模块知识,理解劳动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知识理解实践观的地位
3.结合情境辨明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4.明确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与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区别和联系
5.明确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内涵和外延
6.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反作用是否能够做到准确记忆
7.结合改革能否准确的区分判断:是变革生产关系还是变革上层建筑
8.是否能够准确的记忆便理解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9.价值:物的价值取决于什么?人生价值的内容、评价标准;物的属性和价值的关系是什么?
10.人的价值:正确理解人生价值两个方面的关系
11.价值观导向作用:从领域和性质两个角度全面认识价值观的导向作用;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注意联系文化部分中——文化强国举措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性)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不完全同步(有时先于、有时落后于);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地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注意:
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体现;
②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第二位的。历史唯物主义既反对抹杀社会意识反作用的形而上学机械论,又反对将这种反作用夸大的历史唯心主义。
【知识拓展】全面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1)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具有不同步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3)社会意识与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经济上先进的国家,社会意识不一定是先进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社会意识不一定是落后的,在社会意识的某些方面也有可能是先进的。
(4)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意识,总是继承了过去的社会意识成果。
【注意】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在掌握两大基本矛盾运动这一问题是需要注意四个细节问题:
一是:准确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概念。选择题要能准确地区分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两个概念,不能混淆。
二是:明确两大基本矛盾与改革的关系。
三是:明白两大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
四是:明白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区别。
2.【注意】
(1)准确理解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两个概念
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简而言之就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注意】
○上层建筑中的“制度”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文化制度,不包括经济制度。经济制度调整的是生产关系。【经济体制改革属于变革生产关系:如,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的改革、土地制度的改革等;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属于变革是上层建筑:如,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法律体制的完善、思想观念的解放等。
○ “组织”指的是政党、社会团体等组织。“设施”指的是政治设施、法律设施,如:军队武装、警察、监狱、政权机关、法院等,这些设施都是为维护阶级统治而建立的。(指的不是公共基础设施)“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
(2)明确两大基本矛盾与改革的关系。
改革的目的:改革是调整生产关系中与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调整上层建筑中与经济基础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3)明白两大基本矛盾之间的关系。
【注】两对矛盾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平等的,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更为基本的矛盾。
易错提醒:
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不一定会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4)明白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区别: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社会主要矛盾是在某一社会历史阶段, 对社会发展起着主导和决定作用的矛盾。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特别提醒】如何区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标志词不同:一般而言,涉及经济体制改革,如所有制结构调整、分配制度改革等,体现的是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涉及政治体制改革、思想观念的转变体现的是上层建筑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2)地位和作用不并列:两对矛盾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不并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更为基本,是一切社会矛盾的根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制约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的解决,又依赖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的解决。
(3)联系:这两对矛盾共同构成了社会基本矛盾,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
【小结】改革的哲学依据是什么
(1)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改革的意义就在于不断推动社会的发展,不断破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和旧观念,使社会主义事业充满生机和活力。
(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其实质是“扬弃”。改革是一个辩证否定的过程。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在不改变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用新的体制代替旧的体制,从而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上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其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4)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在社会主义社会,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3.价值观及其导向作用
是什么 含义
实质
导向 作用 从领 域看
从性 质看
方法论 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是一种社会意识
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导向作用。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评价。另一方面,价值观影响人们改造世界的活动,影响人们的行为选择
价值观是人生的重要向导。价值观影响人生道路和生活方式的选择
正确的价值观对社会和人生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错误的价值观对社会和人生具有消极的导向作用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克服错误的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
注意:
(1)价值观的主体差异性:不同的阶级、不同的主体、不同时代的人们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个人价值观的形成,既受到自己的阶级立场和生活环境的影响。
(2)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同时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3)不能夸大价值观的作用:价值观对人的认识评价、实践活动和人生道路选择具有导向作用,但不能说是决定作用。
(4)价值观导向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社会实践才能实现。——实践的直接现实性。
(5)价值观与民族和社会: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和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标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精神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特点
特点 社会历史性 主体差异性
内涵
意义或要求
随着时间的推移、空间的变化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因时而变】
①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往往【因人而异】,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可能作出不同的价值评价。
②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面对同一事物或行为,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会作出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分辨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客观标准及要求
客观标准 要求
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持真理,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注意】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评价标准不是主观的,不是因人而异的。
【知识拓展】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我们应该如何妥善处理、兼顾各方面利益呢?
①最重要的是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②要把个人、集体、社会利益三者的统一作为选择的标准。
③当个人利益同人民群众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立场)
④当个人利益同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考虑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角度)
【知识拓展】正确认识“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关系
(1)区别:“真理标准”是说“真不真”或“真与假”的问题,判断标准是通过实践看其是否符合客观实际;“价值标准”是说“好不好”或“好与坏”的问题,判断标准是看其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2)联系:“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是内在的统一。对一个具体事物的判断就是既要其“真”,符合客观实际,又要其“好”,符合人类根本利益。
如何创造和实现人生价值
角度 阐释
弘扬劳动精神 实现人生价值 【从根本途径来看的】 在劳动中创造价值 劳动着的人是幸福的 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的存在方式。人只有在劳动中才能自由地彰显和发挥自己的智力和体力、意志和情感,创造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劳动是人的存在方式 在社会主义社会,劳动是创造美好生活、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奉献中创造价值 努力奉献的人是幸福的 走不出自我狭隘天地的人,不想为他人和社会奉献的人,永远不可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奉献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5.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是从价值实现的客观条件来看的】 ①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前提。
特别提示: 完全脱离社会的“个人奋斗”和“自我实现”,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②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个人和社会是统一的。社会发展是个人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也离不开个人的发展。)
③不否认追求人的个性发展,但这种个性不应表现为人的怪异和陋习,而表现在对他人、对社会的独特的贡献方式。
(3)在砥砺自我中创造和实现价值 【是从实现价值的主观条件来看的 】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需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④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
【拓展延伸】如何理解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主客观条件
(1)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
①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主要包括: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
②客观条件对于实现人生价值,既有有利影响,也有不利影响,这就需要我们抓住机会,趋利避害。
(2)实现人生价值的主观条件包括:
①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需要努力增长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④实现人生价值,需要锤炼品德修为,不断打牢道德根基。
(3)实现人生价值的主客观条件是辩证统一、不可分割的。人生价值的实现既需要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也需要自身的主观条件,二者缺一不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