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期中考点预测强化练(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诗歌鉴赏》期中考点预测强化练(含解析)

资源简介

诗歌鉴赏
基础知识与运用
字音字形:考查重点为本册教材中出现的易错的多音字、形近字、同音字等,如 “狡黠(xiá)” 的 “黠” 字,“妇孺皆知” 的 “孺” 字等。
词语运用:主要考查词语(包括成语)的理解、辨析及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运用,如成语的感彩、适用对象等。
病句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如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等都会有所考查,例如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 这类缺少主语的病句。
标点符号:常用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及在具体语境中的正确运用是考查重点,如顿号与逗号、分号与逗号的区别等。
名著阅读:本学期要求阅读的名著,如《水浒传》等,其主要情节、重要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及艺术特色是考查内容。
阅读理解
文言文阅读:可能会选取一篇课外文言文,考查常见文言实词的含义、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句子的翻译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等。如 “会天大雨,道不通” 中的 “会” 字,需要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含义。
现代文阅读:记叙文阅读主要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人物形象的分析、重要词句的含义和表达效果等;议论文阅读则重点考查中心论点的找出或概括、论据类型的辨析、论证方法的分析等。
写作
作文题目通常会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从以往学生的作文情况来看,存在立意不够深刻、内容平淡、语言表达缺乏文采、结构不够清晰等问题。
基础知识部分:考点将基本保持稳定,但会更加注重对字词等基础知识的灵活运用和语境理解,可能会增加一些综合性的题目,如将字音字形、词语运用、病句辨析等知识点融合在一个语段中进行考查。
阅读理解部分:文言文阅读可能会继续加强对课外文言文的考查,且难度会略有增加,更加注重对学生文言文素养和迁移能力的考查。现代文阅读的选材会更加广泛,注重时效性和思想性,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的要求会更高。
写作部分:可能会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抒发真情实感,同时对作文的立意、结构、语言等方面的要求会进一步提高,也可能会出现一些新的作文形式,如任务驱动型作文等。
读下面的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白云泉
[唐]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乙】
山中流泉
[唐]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恬淡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下列对两首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天平山上白云泉”一句用简洁的语言点出了白云泉的位置。
B.【甲】诗中,诗人笔下的白云泉从容自得地奔流,白云也自在舒卷。
C.由“映地为天色”可知【乙】诗中的“流泉”和天空一样是白色的。
D.【乙】诗中的流泉涨满了山涧,分出的支流也注满了小池塘。
2.下列对两首诗的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用泉水激起的自然波浪象征社会风浪,理趣盎然。
B.【甲】诗表达了诗人渴望能在动荡社会中建立一番功业的追求。
C.【乙】诗表达了诗人对清净淡泊、飘逸出俗、自强不息的个性和境界的追求。
D.【乙】诗中,诗人咏物抒怀,将个人情怀寄寓在山泉之中。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①
刘长卿
汀洲无浪复无烟,楚客相思益渺然。
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唐肃宗至德年间任鄂岳转运使后,出巡到夏口(今湖北武昌)一带时所作。
3.这首诗的颔联在表现手法上很有特色,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4.诗人刘长卿的此诗与《长沙过贾谊宅》中,两首诗都写到了贾谊,分别有何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唐诗,完成题目。
千里思
郑锡①
渭水通胡苑,轮台望汉关。
帛书秋海断,锦字夜机②闲。
旅梦虫催晓,边心雁带还。
惟馀两乡思,一夕度关山。
注释:①郑锡,唐朝登宝年间进士,官至礼部员外。②机,原意是弩机。代指武器。
(1)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通”和“望”连接四个地方,紧扣诗题“千里思”。“望”是“思”的具体表现。
B.颔联意为:家乡来信被深秋大漠阻断;想写封家书,却战事不断、枕戈达旦。
C.“两乡思”是“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之人的思乡之情。“惟馀”极言思乡之切。
D.“一夕度关山”与“关山度若飞”,都写出了迅速越过关山、立即奔赴战场的状态。
(2)结合诗句中的具体意象,分析诗歌思想感情。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6.下列诗文中不是描写洞庭湖景色的一项是( )
A.气蒸云梦泽, 波撼岳阳城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C.衔远山,吞长江
D.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7.同样是远眺洞庭湖,二位诗人有着怎样不同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咸阳城东楼
许浑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8.诗人在首联中是如何表达愁绪的?请作简要分析。
9.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画面。联系全诗,说说这句诗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饯别王十一①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
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
谁见汀洲上,相思愁白苹②。
【注释】①王十一:名不详,排行十一。②白苹:水中浮草,花白色,故名。
(1)请发挥想象,描绘颈联所呈现的画面。
(2)古诗词中“泪”的意蕴丰富,请分析本诗中的“泪”与下列诗句中的“泪”所表达的情感。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春望》)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①
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
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
解带西风飘画角②,倚栏斜日照青松。
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释】①此诗写于欧阳修被贬滁州期间。怀嵩楼为唐代名相李德裕被贬滁州时所建。②画角:乐器名,发声高亢。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写景自然流畅,于景物描绘中可以看出诗人的精神面貌。
B.颈联中“青松”意象耐人寻味,在斜日映照下,给人苍翠挺拔之感。
C.尾联遥想冬日重游,气象恢宏,群山银妆素裹冰清玉洁之态,是以景物暗喻人品。
D.本诗采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 前六句写所感,是虚写;后两句写来朝风物,是实写。
12.第二联所写景物有什么特点?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秋兴八首①(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注:《秋兴八首》是唐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本诗是其中第一首。
13.下列对甲、乙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的标题往往包含了诸多的内容。甲诗的诗题包含了时间“月夜”和事件“忆舍弟”;乙诗则表明诗歌是作者因秋而感发的诗情。
B.“雁”和“菊”是古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融入诗人特定的思想情感。甲诗以雁来代指书信,乙诗则以盛开之菊来暗喻高洁人格。
C.作为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这两首诗中通过叙写个人的身世遭遇来表现唐王朝当时的社会状况,体现出他诗歌的“诗史”特点。
D.融情入景是诗歌常用的手法,两首诗都从秋景写起,以秋的萧瑟凄凉来烘托诗人的孤寂悲凉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14.这两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共同情怀?请结合诗歌内容加以分析。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
许浑
十亩山田近石涵,村居风俗旧曾谙。
帘前白艾惊春燕,篱上青桑待晚蚕。
云暖采茶来岭北,月明沽酒过溪南。
陵阳秋尽多归思,红树萧萧覆碧潭。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眼前的十亩山田景色与石涵村的景色十分相似,引发了诗人对茅山石涵村的怀念。
B.第五句“云暖”点明春光明媚,写石涵村民在春日采茶的劳动场景,展现了村民的勤劳。
C.第六句写明月初上,村民渡溪去买酒,既写出了清幽的环境,也展现了知足快乐的民风。
D.尾联以景作结,融情于景,渲染陵阳秋天的暗淡色彩,给人忧愁感,暗示诗人思归之情。
16.这首诗颔联中的“惊”与“待”用得极妙,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山
唐·张籍
秋山无云复无风,溪头看月出深松。
草堂不闭石床静,叶间坠露声重重。
17.作者所在的秋山,“静”在何处?请结合全诗,简要概括。
18.某位同学对“重重”一词的读音存在疑惑,请帮他做出选择,并结合全诗说明理由。
A.重重(zhòng) B.重重(chóng)
19.有同学阅读《艾青诗选》时,产生了一些困惑。请你阅读下面两首诗并帮他解答。
(一)
当黎明穿上了白衣
①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 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
②绿的草原,草原上流着/——新鲜的乳液似的烟……
③啊,当黎明穿上了白衣的时候,
④田野是多么新鲜!
⑤看,/微黄的灯光,/正在电杆上颤栗它的最后的时间。
⑥看!
(二)
手推车(节选)
①在黄河流过的地域/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手推车/以唯一的轮子
②发出使阴暗的天穹痉挛的尖音
③穿过寒冷与静寂/从这一个山脚/到那一个山脚/彻响着/北国人民的悲哀
(1)读完上面两首小诗,小明很想把它们画出来,但是在主色调的采用、色彩的搭配方面把握不准。请你就其中一首,给他提一些具体的建议。
(2)小明准备对艾青的小诗进行分类阅读,但他不知道《我爱这土地》应该与以上哪一首诗歌归为同一类。请你帮帮他,并简要说明理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春中田园作
[唐]王 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①,荷锄觇②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注】①远扬:又长又高的桑枝。②觇(chān):察看,观看。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开头两句十个字,仅通过鸟鸣、花开描写春天的景色,却把春意写得很浓。
B.诗歌第三、四句写人们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
C.诗歌第五、六句写燕子飞回来了,屋中的旧主人在翻看新历,写出了对亲人的思念。
D.诗歌第七、八句写诗人面对美景很想畅饮,可是想到那些离家在外的人无缘领略与享受这种生活,不禁为之惋惜惆怅。
21.这首诗前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春景图?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鹧鸪天①
辛弃疾
陌上柔桑破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②。平冈③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注】①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遭遇弹劾,隐居上饶带湖。在此退闲背景之下,他作了此词。②些:句末语气词。③平冈:平里的小山坡。
22.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两句描写桑树抽芽、蚕卵化,一个“破”字传神地写出了桑叶嫩芽萌发的力量和速度。
B.第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动一静两幅画面,写出了黄犊吃草时悠闲的神态和乌鸦在林中栖息的景象。
C.第五、六句远近结合,写了远近的山峰连绵不断、道路纵横交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效果。
D.全词都在写自然风景,只有“青旗沽酒有人家”才写到人的活动,这样就打破了一味写景的单调。
23.词的最后两句“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运用了那种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赏析。
24.阅读下边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梦武昌①
【元】揭傒斯
黄鹤楼前鹦鹉洲,梦中浑似昔时游。
苍山斜入三湘②路,落日平铺七泽③流。
鼓角沉雄④遥动地,帆樯高下乱维舟⑤。
故人虽在多分散,独向南池看白鸥⑥。
【注】①作者青年时期曾漫游湘汉,结交了一批文人学者,并受到赏识和推荐。武昌是他居留最久、印象最深的地方。②三湘:指洞庭湖南北、湘江流域。③七泽:指楚地诸湖、云梦古泽。④沉雄:深沉雄浑。⑤维舟:系舟。⑥白鸥:在古诗中,通常指陪伴诗人隐栖故园的盟友。
(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写了黄鹤楼、鹦鹉洲这二处昔日游历之地实景,引出下文对梦境的描绘。
B.颔联中“入”“铺”两字生动地写出苍山连绵,落日已贴到了地平,四面铺展的情景。
C.颈联中“遥”“乱”二字,写出鼓声的绵绵不绝,撼动大地,帆樯如林如织,高下参差,令人目不暇接。
D.诗歌以“梦武昌”为题,全诗立意在“梦”,然又处处与实境相连,使人易于联想,增强了诗歌的艺术魅力。
(2)尾联“故人虽在多分散,独向南池看白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杨子
[唐代]李白
斗酒渭城边,垆头①耐醉眠。
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添壶酒,临岐②赠马鞭。
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家圆。
【注释】①垆头:酒坊,酒家。②岐:岔路。
2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融情于酒,又寓理于景。
B.首联交代了送别的地点,也暗示了送别酒宴时觥筹交错的情景。
C.颔联联运用了比喻、对偶的修辞手法,使得颔联具有语言美、形式美、音韵美。
D.颈联是全诗的点题之句,突出了举行酒宴的目的——送别友人。
26.“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家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源中丞①
刘长卿
汀洲②无浪复无烟,楚客③相思益渺然。
汉口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
孤城背岭寒吹角,独树临江夜泊船。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
【注】①本诗是诗人被贬后出巡到夏口一带时所作。夏口:汉水长江汇合处,今属湖北武汉。岳阳:今属湖南,濒临洞庭湖。源中丞:御史中丞,被贬于岳阳。②汀洲:水中沙洲。指鹦鹉洲。③楚客:指到此客居的旅人。此为诗人自指,也暗指屈原。④汉口:这里指汉水入口处。
27.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写诗人出巡至夏口到鹦鹉洲一带,于傍晚时遥望岳阳城的所见所闻所思。
B.鹦鹉洲水面平静、空气澄明的景象,引发了诗人对远在岳阳城的友人源中丞的思念。
C.诗人描绘了一幅寒江夜泊图,孤城、寒角、独树、夜船营造出凄寒孤怆的意境。
D.尾联引用贾谊忧心汉室却遭贬谪的典故,目的在于表达诗人对贾谊的深切同情。
28.请从虚实结合或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汉口夕阳斜渡鸟,洞庭秋水远连天”的艺术特色。
29.回答问题。
行路难 其一
唐代: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两句描写了怎样的场面?作用是什么?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4)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雨
何绍基
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①。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注】①离披:零乱的样子。
3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头戴斗笠穿行于山中,“宜”字写出了“野行”的愉悦。
B.“溪云”句与“山雨欲来风满楼”都写山雨将至,而景象全然不同。
C.颈联写雨中行,“任”字以马喻人,表现了诗人遇雨的从容与泰然。
D.这首诗从多角度着笔写山雨,情感真切自然,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
31.请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尾联所描写的雨后景象。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小题。
阆水歌
(唐)杜甫
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①碧玉相因依。
正怜日破浪花出,更复春从沙际归。
巴童荡桨欹②侧过,水鸡③衔鱼来去飞。
阆中胜事可肠断④,阆州城南天下稀!
注释:①石黛,即石墨,古时妇女用为画眉墨。青黑色,诗词中因多称“青黛”。②欹qī,倾斜不正。③水鸡,水鸟名。④可肠断,极言美之可爱。
32.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以反问起头,加强对所描绘的景象的印象,看到的江水颜色不一,深的似石黛,浅的像碧玉。
B.第三、四两句,描绘了一幅红日从江中涌起,破浪而出,春意绿色从水边沙洲逐渐蔓延开的画卷。
C.“正怜”表达了诗人对眼前日出美景的喜爱,与后句中“更复”所表达的欣喜形成递进,在情感上形成叠加。
D.第七、八句直抒胸臆,用“可肠断”形容阆中可爱至极,用“天下稀”的评价突出了阆州城南景色之美。
33.请简要赏析第五六两句描绘的景色。
渔家傲·寄仲高①
【宋】陆游
东望山阴②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写得家书□满纸。流清泪,书回已是明年事。
寄语红桥桥下水,扁舟何日寻兄弟?行遍天涯真老矣。愁无寐,鬓丝几缕茶烟里。
【注释】①仲高:陆升之,字仲高,陆游的堂兄。②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陆游的家乡。
34.下列是同学对这首词的赏析,分别有一处表述不恰当和不完整,请你加以修改和补充。
本诗长于借物抒情,借“桥下水”表达怀人之情,表明自己用不了多久便要乘舟去寻兄弟;又以“茶烟”的闲适反衬鬓发已白、年华不再的愁绪。
修改:
补充:
35.“写得家书□满纸”此句中填入哪个字更好?请结合全词内容作出判断并简要分析。
A.空 B.颇 C.竟
1.C 2.B
【导语】白居易的《白云泉》以泉水和白云喻指自然界的闲逸,反映出对世俗纷扰的超然态度。而储光羲的《山中流泉》则将无人问津的山泉比作清净淡泊的写照,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与人世喧嚣的厌倦。两诗皆运用自然景物烘托情感,风格清新自然。
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C.有误,“映地为天色”意为流水映照地面似天色,非指流泉与天空同色;
故选C。
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辨析。
B.有误,甲诗借白云泉“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表达对宁静闲适生活向往、对纷扰世事超脱,非渴望在动荡社会中建功立业;
故选B。
3.颔联分写两地景物,一为实景,一为虚景。上句写诗人回眸汉口所见的暮景,下句虚写友人所在地洞庭湖浩渺的水色,虚实相生,使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更真挚、浓烈。 4.本诗结尾用贾谊之典,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此次遭贬的不平和同情;“古今怜”三字,表明在诗人看来士人遭贬是一种历史性的悲剧。《长沙过贾谊宅》诗中诗人遭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凭吊贾谊故怀人伤己,感怀自己屡遭迁谪的命运。贾谊“三年谪宦”只落得“万古”留悲,一个“悲”字不仅切合了贾谊的一生,也暗语了诗人迁谪的悲苦命运。
【导语】这首诗通过描绘从夏口至鹦鹉洲的途中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和对历史人物贾谊的感慨。整首诗景物描写细致入微,以“汀洲无浪复无烟”展现空旷冷清的江景,使人感到孤寂,最后通过贾谊上书未得重用的典故,感慨才士被贬的命运,发人深省。
3.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颔联的意思是:远眺汉口,夕阳西下,暮归的鸟儿斜着翅膀渡过江去;遥想洞庭湖,秋水浩森,鼓涨到远方,似与远不可测的天边连在一起。颔联分写两地景物。上句写诗人回眸汉口所见的暮景,是实写,下句写源中丞所在地——洞庭的浩渺水色,是虚写。这两句虚实结合,把诗人对朋友的牵挂之情寄寓在对景物的描写中,感情表达的更真挚浓烈。
4.本题考查对比阅读。
“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意思是当年贾谊上书文帝,全是忧心汉室;他却被贬谪居长沙,古今谁不哀怜!
《长沙过贾谊宅》中“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意思是贾谊被贬在这里居住了三年,但留给楚国之客的悲伤却是长久的。
在《自夏口至鹦鹉洲夕望岳阳寄元中》中,刘长卿在诗的结尾巧妙地运用了贾谊的典故。他写道:“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这里,贾谊因上书言事而遭贬谪到长沙的历史事件,被诗人用来含蓄地表达了对友人元中此次遭贬的不平和同情。贾谊的遭遇与元中的处境形成了共鸣,使得诗人对友人的关怀和忧虑之情更加深沉。同时,“古今怜”三字,不仅表达了对贾谊和元中的同情,也揭示了士人遭贬是一种历史性的悲剧,这种悲剧在古今之间具有普遍性,进一步加深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和情感深度。
在《长沙过贾谊宅》中,刘长卿则更多地借贾谊的遭遇来抒发自己的感慨。诗人遭第二次迁谪路过长沙时,凭吊贾谊故居,不禁怀人伤己。他写道:“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这里,“三年谪宦”指的是贾谊被贬长沙三年的史实,而“万古惟留楚客悲”则表达了诗人对贾谊悲剧命运的深切同情,同时也暗含了自己屡遭迁谪的悲苦命运。一个“悲”字,既切合了贾谊的一生,也映射出诗人自身的坎坷经历,使得诗歌充满了深沉的历史感和个人情感的交织。
据此概括作答即可。
5.(1)D
(2)诗句“旅梦虫催晓 ,边心雁带还”中,借意象“虫”表达诗人因思乡而难以入眠,意象“雁”表达诗人返乡心切。(意思接近即可)
【导语】这首诗通过描绘边塞景象和旅途思乡之情,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诗中“渭水”“轮台”等地名增强了空间感,“帛书”“锦字”象征着音信阻隔,最后以“一夕度关山”寄托了对家乡的急切思念和归心似箭的情感。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一夕度关山”意思是在一夜之间就跨越了关山,表达的是思乡之情能够在一夜之间飞越关山,回到故乡,而不是“迅速越过关山、立即奔赴战场的状态”,该项理解错误。
故选D。
(2)本题考查意象及情感理解。
在这首诗里,“旅梦虫催晓,边心雁带还”一句精妙地运用了“虫”与“雁”两个意象来传递深沉复杂的情感。“旅梦虫催晓”,诗人漂泊在外,本就思乡心切、辗转难眠,而秋夜中的虫鸣声此起彼伏,声声入耳,仿佛在催促着破晓的到来,这恼人的虫鸣,更搅得诗人无法安睡,进一步凸显出他因思乡而产生的孤寂与煎熬。再看“边心雁带还”,大雁在秋天有南飞归乡的习性,诗人望见大雁排成行往家乡方向飞去,心中满是艳羡,多么希望自己也能如大雁一般,凭借双翼飞回魂牵梦绕的故乡,借大雁之景直白地抒发了自己急切的返乡渴望,将羁旅之愁与思乡之切展现得淋漓尽致。
6.B 7.《登岳阳楼》表现诗人的孤独、悲伤的心境与忧国忧民的情怀。《望洞庭》表现诗人恬淡平和的心境,蕴含了对景色的赞美、喜爱之情。
【导语】杜甫的《登岳阳楼》通过登楼远眺,抒发了身世飘零、忧国思家的情感,体现了诗人对故国和亲友的思念之情。刘禹锡的《望洞庭》则以优美的景物描绘为主,突出洞庭湖的静谧与秀美,自然景象如画,表现了对自然风光的赞美与怡然自得的情趣。
6.本题考查诗句内容理解。
A.“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出自唐代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意思是:云梦大泽水汽蒸腾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写出了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B.“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出自东汉曹操的《观沧海》,意思是:秋风萧瑟,洪波涌起的意思是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写的是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的景象,与洞庭湖无关;
C.“衔远山,吞长江”出自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意思是:洞庭湖包含远方的山脉,吞吐着长江的流水,浩浩荡荡,宽阔无边。写出了洞庭湖的浩瀚景象;
D.“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出自唐代杜甫的《登岳阳楼》,意思是: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描绘出洞庭湖的浩茫无际,令人玩索不尽;
故选B。
7.本题考查对比阅读。两首诗虽然都是描写洞庭湖,但在情感的表达上有明显的区别。
杜甫在《登岳阳楼》中,通过“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等句子表达了在战乱背景下自身的孤寂、无奈与对安定生活的向往,表现的是他身处乱世、亲朋不在、老病孤舟的忧愁和孤独感,情感比较深沉、忧伤。
刘禹锡在《望洞庭》中,通过“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白银盘里一青螺”描绘了洞庭湖在月色下的美丽景色,表达的是一种欣赏自然、心情宁静的情感,蕴含着对自然的赞美和欣赏之情,整体语调更加轻松愉悦。
8.直接抒情:“一上”表明时间之短,“万里”(用夸张的手法)表明愁绪之多(广,长),以此直接渲染愁绪;借景抒情:“蒹葭”和“杨柳”之景恰似家乡之景。勾起思乡之情。表达思念的心绪。 9.狂风突起整个楼宇顿时被凄风笼罩,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生动形象地描摹了山雨来临前的自然景象,也暗示了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
【导语】这首诗通过描绘黄昏时分城楼上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心中复杂的愁绪。诗中结合自然景物如云、雨、风等,尤其以“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句,生动地预示了暴风雨前的压抑气氛,恰如诗人对未来隐忧的隐喻,以此表达对过去辉煌的怀念与对未来不确定的惆怅。最后用一条流动不息的渭水河象征着时光流逝与无法挽回的故国之思,使全诗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诗人的遥远追忆。
8.本题考查表现手法。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意为:登上高楼万里乡愁油然而生,眼中水草杨柳就像江南汀洲。诗人运用了多种手法来表达愁绪。首先是直接抒情,“一上”这一动作简洁明快,瞬间登上高楼,可紧接着“万里”愁绪便汹涌袭来,“万里”采用夸张手法,将无形的愁绪具象化,仿佛愁绪绵延万里之遥,无边无际,强烈地冲击着读者的感官,让我们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愁绪的浓重,毫无保留地宣泄出他此刻的心境。
其次是借景抒情,诗人登高远眺,看到眼前的“蒹葭”与“杨柳”,这些寻常之景在特定时刻却勾起了他对远方家乡的思念。那摇曳的蒹葭、轻柔的杨柳,形态与诗人记忆中家乡水边的汀洲之景何其相似,熟悉之感扑面而来,触动心底最柔软的思乡心弦,进而引发了弥漫全诗的愁绪,使读者能透过这眼前景,体会到诗人内心深处的惆怅与眷恋。
9.本题考查意象画面及诗句作用。
一问,描绘诗句画面需抓住关键意象,理解其特点,再运用生动的语言,调动多种感官,将画面场景还原,展现其动态感。“山雨欲来风满楼”中,关键意象为“风”“楼”,“风”的特点是强劲、呼啸,“楼”则是静止的建筑,作为背景承载风的肆虐,可想象风如何吹过楼的各个角落,营造出山雨即将来临前压抑、紧张的氛围。
示例:站在咸阳城东楼之上,只见狂风骤起,呼啸着席卷而来,它猛烈地撞击着城楼,吹得飞檐上的铃铛叮咚作响,门窗哐哐晃动,楼内的帷幔被高高掀起,肆意飞舞。城中的树木也被吹得东倒西歪,枝叶沙沙作响,漫天尘土飞扬,天色瞬间暗沉下来,一场倾盆大雨仿佛已在眼前,即将给这天地带来一场洗礼。
二问,从全诗来看,这句诗处于颔联,起着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开篇诗人“一上高城万里愁”直抒登上城楼后的愁绪,紧接着“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呈现眼前自然景象,以云起、日沉、风狂这些自然变化,隐喻现实局势。当时唐朝社会矛盾重重,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问题频发,如同山雨来临前狂风满楼,看似平静的表象下暗流涌动,危机四伏。诗人借自然之景暗示王朝命运,为后文描绘秦苑汉宫的衰败遗迹,抒发对历史兴亡、故国不再的感慨埋下伏笔,将个人愁绪与家国兴衰紧密相连,拓展了诗歌的意境与深度。
10.(1)烟波浩渺的江水上一叶孤帆正在渐渐远行消失在视线中,朦胧的落日余晖下你将欣赏着五湖春色的美好,描绘了一幅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的春色图。
(2)本诗诗人看着友人离开,“挥手泪沾巾”表达了离别的不舍与惆怅。《春望》中诗人看到国破山河的景象,触景生情,采用拟人的手法,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悲凉与伤痛,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担忧之情。
【导语】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的场景表达了惜别之情。诗中情景交融,江水辽阔、飞鸟无踪、青山寂寥渲染出离别的苍茫意境;长帆、落日、五湖春光又暗示了友人前行的希望;尾联以汀洲相思点染情感,抒发别后深切思念之情,情真意深。
【详解】(1)本题考查描绘诗中画面。
“长江一帆远”,诗人的目光紧紧跟随着友人乘坐的帆船,沿着长江渐行渐远,直至那一片孤帆在水天相接处消失不见。这一句营造出一种悠远、空旷的意境,凸显出友人离去的孤独与行程的漫长,也体现出诗人目送友人时的专注与不舍。“落日五湖春”,“落日”点明时间,给画面染上一层昏黄的色调,增添了几分惆怅。“五湖春”则描绘出友人即将前往的目的地五湖在春日里的景象,想象着那里阳光明媚、春色旖旎。然而,此时友人正孤独远去,美景无人共赏,更烘托出离别的伤感。此句将眼前的送别场景与想象中友人未来的行程相结合,虚实相生,丰富了诗歌的意境。
示例:在辽阔的长江之上,一叶孤帆正随着江水缓缓远去,渐行渐远,直至化作一个模糊的小点,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尽头。此时,一轮红日缓缓西沉,余晖洒在江面上,波光粼粼。而在遥远的五湖之地,想必已是春色满园,繁花似锦,可友人却独自踏上旅程,这美好的春色也无人与之共赏。这幅画面中,既有友人离去的孤独与不舍,又有对远方美景的想象,却更添了几分离别的愁绪。
(2)本题考查比较阅读。
《饯别王十一南游》中“泪”的情感分析:在诗的开头“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诗人站在江边,望着友人的船只渐渐消失在浩渺的烟水之中。此时的 “泪” 是因为友人即将远行,而自己与友人即将分离所流下的。这是一种纯粹的离情别绪,包含着不舍。两人挥手告别,泪水打湿了巾帕,这种不舍之情通过“泪”直观地展现出来,是朋友之间真挚情感在分别时刻的自然流露。
《春望》中“泪”的情感分析:在“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句诗中,诗人杜甫处于国家沦陷、山河破碎的背景之下。“感时”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时局的担忧和感伤。“花溅泪”运用拟人手法,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投射到花上,好像花也因为感受到国家的动荡而落泪。这里的“泪”不仅仅是个人的悲伤,更包含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恨别”则进一步说明诗人因战乱与家人分离等诸多痛苦情绪交织在一起。花和鸟本是自然之物,在诗人眼中却都带有了悲伤的情绪,可见诗人内心的痛苦之深,这种痛苦是由国家的灾难和个人的遭遇共同造成的。
11.D 12.特点:不畏寒霜,富有生机。深秋时节,霜林木落,群山争出,野菊竞放。感情:昂扬向上,豪放达观。
【导语】欧阳修的《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借怀嵩楼的景致抒发被贬滁州的情怀。诗中观察细腻,霜林、野菊、画角、青松等意象层层丰富意境,表现了诗人落寞中仍乐观旷达的胸襟。尾联将踏雪赏景寄托未来,展现超然旷达之情怀。
1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本诗的写法是前六句是实写,描写眼前的景色,如“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等;后两句是虚写,想象冬日乘兴携客踏雪看山的情景,该选项说前六句是虚写、后两句是实写错误;
故选D。
1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及情感分析。
一问,“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意为:秋霜下树林里木叶凋落,裸露出的山峦像是在争先而出;野外的菊花盛开的时候,正好是饮酒兴致正浓的时候。这一联中,“霜林落后”点明了深秋霜降的时节,树叶凋零本是衰败之景,但“山争出”却展现出群山像是在挣脱霜林的遮蔽,争先崭露头角的姿态,这体现出群山不畏寒霜、蓬勃竞出的活力;“野菊开时”描绘了在这秋寒之际,野菊肆意绽放,黄色的花朵在霜色背景下显得格外鲜艳夺目,尽显生机盎然之态。
二问,从全诗来看,诗人被贬滁州却未显消沉。开篇写怀嵩楼周边云烟环绕,引出古人在此的感怀,而诗人眼中的景色是如此富有生机与力量。他赏着这霜林、秋山、野菊,在西风中解带,倚栏赏青松,还想着日后乘兴踏雪看峰,毫无被贬的哀怨与落寞,反而充满了对自然之景的热爱与欣赏,展现出一种昂扬向上、豪放达观的情怀,于困境中依然能保持积极的心境和对生活的热情。
13.B 14.①漂泊离散之苦:两首诗都是作者漂泊异乡所作,寓含着作者难以归家的惆怅和凄苦。②思乡念亲之情:甲诗颈联和颔联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乙诗颈联和尾联中“故园心”和做寒衣蕴含着对故乡的思念。③忧国忧民之情:甲诗尾联渴望战乱早日结束,国家早日安定;乙诗颈联表达诗人心念长安,心系国家。
【导语】这两首诗展现了杜甫身处乱世中的深厚乡愁和对故乡亲人的牵挂。《月夜忆舍弟》通过月夜思亲,表达亲人失散和战乱无休的无奈与伤感,而《秋兴八首》则在描绘秋景的萧瑟和诗人孤寂心境的基础上,透显出对故园的绵长思念。这两首诗情景交融,通过自然意象表达内心深刻的孤独与对和平团圆的渴望。
13.本题考查诗歌鉴赏。
B.甲诗以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雁”并非代指书信。乙诗“丛菊两开他日泪”,表明去年对丛菊掉泪,今年又对丛菊掉泪,“两开”二字,实乃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足见羁留夔州心情之凄伤,以盛开之菊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乙诗则以盛开之菊来暗喻高洁人格”有误;
故选B。
14.本题考查作者情感。
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面对国家战事不断、满目疮痍,自己却报国无门,身世飘零,只能将这满腔悲愤抒发于诗中;
根据甲诗“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可知,诗人身处边塞,远离家乡,与亲人离散;可知该诗作是作者漂泊异乡所作,作者有难以归家的惆怅和凄苦;根据乙诗“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可知,作者远离家乡,思念故乡,内心愁苦,急切制衣御寒;据此概括为“漂泊离散之苦”;两首诗都是作者漂泊异乡所作,寓含着作者难以归家的惆怅和凄苦,蕴含“思乡念亲之情”。
甲诗尾联“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可知,战事仍然频繁、激烈,家书都难以传达,表现了诗人渴望战乱早日结束,国家早日安定;根据乙诗“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可知,作者思念故园,表达诗人心念长安,心系国家的情感;诗人身处异乡尚关注国家命运、目睹国家残破而不能有所为,可见均蕴含“忧国忧民之情”。
15.D 16.“惊”与“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 “惊”字写窗前的白色艾草惊讶于春燕的归来,“待”字写篱边的桑叶长势喜人,在等待喂养晚蚕,两字传神形象地描摹了石涵村春天来临时一派生机的景象,暗示了诗人当时的欣喜与今日的怀念。
【导语】这首诗通过描绘茅山石涵村的田园风光,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首联以十亩山田为兴起,引出对石涵村的怀念。颔联化静为动,描绘燕子与晚蚕,生活气息浓厚。颈联展现劳动和闲适之趣,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尾联的红树碧潭,情景交融,寄托归思。全诗融情于景,意境悠远,以简炼笔触描摹出诗人的思乡情怀和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15.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D.“渲染陵阳秋天的暗淡色彩”有误,对景物情味赏析错误。尾联写陵阳已到了深秋,而自己越发想要回到茅山石涵。最后一句描写陵阳的秋景,经霜的红叶萧萧而下,飘落在碧绿潭水之上。这是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诗人巧妙地将怀念思归的深情寄托在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并没有“暗淡色”。
故选D。
16.本题考查炼字。解答诗歌炼字题的基本步骤: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指出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③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④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氛围,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颔联意思:门帘前,白色的艾草摇曳,惊动了春日里的燕子;篱笆上,青青的桑叶生长着,正等待着暮春时节喂养晚蚕。“惊”是“惊讶”之意,赋予了白艾以人的情感和行为,仿佛它能像人一样对春燕的归来感到惊讶,把原本静态的白艾写活了;“待”是“等待”之意,同样运用拟人手法,让青桑好似具有主观意愿,在那里静静等待着喂养晚蚕的时刻到来。生动且形象地描绘出石涵村舍在春天时充满生机的画面,有春燕飞舞、白艾摇曳,还有茁壮成长的青桑等待晚蚕,展现了当时乡村生活的美好与活力,再结合诗题“秋晚怀茅山石涵村舍”中的“怀”字分析景物描写中传递的情感,可知这两字暗示了诗人当时的欣喜与今日的怀念。
17.①秋山无风 ②月出深松 ③露坠叶间 18.例一:选B.重重(chóng),理由:B项写出露珠坠地之声重重叠叠,连续不断,以声衬静,衬托环境之幽静,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宁静闲适。[或从A项不合理处分析:露珠坠落的声音很轻,无法重重(zhòng)砸地,A项既不能体现露珠声连续不断的特点,也不符合诗歌音韵美。]
例二:选A.重重(zhòng),理由:将A、B两项含义相比较,答出反衬或以声衬静。
【导语】张籍的《秋山》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静谧的秋山夜景图。诗中“无云”“无风”营造出空灵氛围,“溪头看月”展现幽远意境,“草堂不闭”暗示闲适心境,“坠露声重重”以声衬静。全诗通过视觉、听觉的巧妙结合,将秋夜的宁静与诗人的恬淡心境融为一体,体现了唐代山水田园诗清新淡雅的艺术特色。
17.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和概括。
诗的首句“秋山无云复无风”,以两个“无”字强调了秋山既无云也无风的状态。没有风吹动树叶、云彩飘动,整个山间显得格外静谧,营造出一种空旷、寂寥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宁静的基调。因此首先“静”在秋山无风;
次句“溪头看月出深松”,将视角转向溪边。月亮从茂密的松林中缓缓升起,画面静谧而美好。松林本就给人幽深、静谧之感,月亮升起的过程缓慢而无声,更增添了这份宁静。因此“静”在月出深松;
末句“叶间坠露声重重”,将注意力转向听觉感受。露水从树叶间滴落,在寂静的山中,这声音显得格外清晰。“重重”一词既摹状了声音的连绵,也暗示了夜的深沉。以动衬静,用细微的露滴声衬托出秋山的幽静,让读者更能感受到山间的静谧氛围。因此“静”在露坠叶间。
18.本题考查词句的理解和赏析。
要对读音做出选择,首先需明白“重重”的两种读音对应的意思。“zhòng”侧重“沉重、分量大”,“chóng”侧重“重叠、连续不断”,再结合诗歌场景、意象特点与表达效果展开分析。
示例一:选B.重重(chóng)。“chóng”表示“重叠、连续不断”,恰好贴合末句“叶间坠露声重重”的场景——秋夜山间,树叶层层叠叠,露珠并非孤立一滴坠落,而是从不同叶片间接连滴落,形成“重重叠叠”的细微声响。这种连续的轻响,在“无云无风”“石床静”的静谧环境中,以“动声”衬“静境”,既凸显了秋山的幽静程度,也让画面更具层次感。
示例二:选B.重重(chóng)。“zhòng”表示“沉重、分量大”,而露珠本身轻盈,坠落时的声音极其细微,不可能产生“沉重”的声响,与自然常识相悖;同时,“沉重”的声音会破坏全诗宁静闲适的氛围,既无法体现“以声衬静”的效果,也与“石床静”“月出深松”营造的清幽意境脱节,更不符合诗歌对细腻自然场景的描摹。
示例三:选A.重重(zhòng)。全诗开篇便营造“无云复无风”的极致寂静,草堂敞开、石床闲置,连月色升起都悄无声息,正是这种毫无干扰的静,让本应微弱的露滴声被“放大”,这种以具体声响衬托抽象静谧的手法,既让秋山的静境更显真实,也暗示诗人专注于自然、内心与环境同频的闲适状态,让全诗的清幽氛围更显饱满。
19.(1)示例:第一首诗建议采用柔和鲜明的暖色调,白雾弥漫在画面上,“紫蓝”“青灰”“绿”等颜色有层次地分布,使整幅画面富有生机。
(2)可以与《手推车》归为一类。两首诗都写于抗战时期,都表现了人民饱受欺凌,土地惨遭蹂躏,都抒写了中国人民悲愤的情绪,流露出诗人对祖国深沉的爱。
【详解】(1)本题考查建议。从两首小诗中任选一首,结合诗中主色调的采用、色彩的搭配,提出建议即可。
第一首诗歌,一开头作者就描绘了一幅色彩丰富鲜明的美丽图画。表现出清新、明朗的意境。“新鲜的乳液似的烟”把烟的清新、流动感、质感以及烟的美妙描绘出来了,而且可以看见,可以触摸,比喻可谓精妙。诗人把读者带进了辽阔而美丽的景色中去。“紫蓝的林子”、“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色彩丰富而鲜明。构成这一美丽图画的原因,不仅在于诗人精心地选择了三个色彩鲜明的词:“紫蓝的”、“青灰的”、“绿的”,而更在于诗人在诗句上的精心安排。“紫蓝的林子与林子之间/由青灰的山坡到青灰的山坡/绿的草原,绿的草原……”这有层次的诗句,把画面有层次地展开了,诗句的层次和画面的层次极为和谐。而且好像是随着诗人的眼光,一层一层展开的,自然而贴切。
据此分析,可建议:在绘画时,采用柔和鲜明的暖色调,白雾为背景,“紫蓝”“青灰”“绿”等颜色有层次地分布,这样使整幅画面富有生机,也就符合了诗歌的意境特点。
第二首诗,作者选取了手推车作为诗歌的意象,真实地表现了日寇入侵后北国人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的生活情景。作者以两个相似的段落结构成篇,在自然流畅的韵律中饱含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如“在黄河流过的地域”一句具有很强的地方色彩,使读者一下就进入诗歌所描写的场景。“在冰雪凝冻的日子”,既是指寒冷的冬季,又是比喻当时社会现实的意义。
据此分析,可建议:在绘画时,采用阴沉灰暗的冷色调,天空阴暗,荒漠灰黄,使用灰褐色和暗黄色,来表现北国人民的悲哀。这也就符合了这首诗歌的意境特点。
(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我爱这土地》诗人借土地抒发自己对处于日本铁蹄蹂躏下祖国深沉的爱和为国献身的热情。表达了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存亡的关头,为祖国献身的思想和对祖国的无限挚爱之情。
《手推车》这首诗“在黄河流过的地域/在无数的枯干了的河底/手推车/以唯一的轮子……”在一片灰黄、荒凉的底色上,绘出了黄河流经的中国北部地区人民难耐的贫穷与长久的悲,传达出诗人在抗战初期对于民族命运的深沉忧虑和对于农民的一贯同情;是诗人深切感受到的这片大地的贫穷与调,所以这首诗也是诗人对于苦难制造者的一个平静而又怆痛的抗议。故《我爱这土地》可以与《手推车》归为一类。而《当黎明穿上了白衣》表达的是诗人对黎明的赞美。自然与《我爱这土地》所抒发的情感不同。
20.C 21.描写了一幅欣欣向荣的春日田园图。春天到了,鸠鸟在屋上不时鸣叫,村中的杏花争先开放,开得雪白一片;农民有的拿着斧子去修整桑枝,有的扛着锄头去察看泉水的通路。这一切都透出一种明媚、生机、充满希望的春天的气息。
【导语】王维的《春中田园作》以自然景物描写和劳动场景勾勒出一幅春日田园画卷,鸟鸣花开展现春意盎然,伐树觅泉体现田园劳作的生机。而燕归人聚、观历迎春,则融入人间温情,末尾寄托对游子之惆怅,情景交融,意趣深远。
20.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C.有误,“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前一句写归燕认识旧巢,按时飞回,后一句写屋中的旧主人在翻看新一年的日历,这不仅体现了时光的流转,更主要的是表达了对新一年的期盼和对生活的新希望,而非对亲人的思念;
故选C。
21.本题考查意象画面。
诗的前四句中,“屋上春鸠鸣”从听觉角度入手,春鸠在屋上欢快鸣叫,声音打破了田园的宁静,传递出春天的活力与热闹,让人仿佛能感受到那充满生机的氛围;“村边杏花白”则从视觉角度描绘,洁白的杏花在村边绽放,那一片雪白的花色,尽显春日的明媚,展现出春天独有的绚丽色彩;“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这两句,呈现的是田园中人们的劳作场景。人们拿着斧子修整桑枝,为接下来的农事做准备,扛着锄头去探寻泉水通路,好保障农田灌溉。这些忙碌的身影融入在美好的春日景象里,使得整个画面既有自然的生机之美,又饱含着人们对新一年田园生活充满希望的美好愿景,共同勾勒出了这幅欣欣向荣的春日田园图。
22.B 23.对比(对照,借景抒情)①描绘了城中的桃李愁风畏雨和乡间荠菜花在溪头迎春开放的景象进行。②将桃李与并菜花形成对比,以荠菜花自况,表达了作者解官归居后部弃城市官场、热爱田园生活的感情。
【导语】辛弃疾的《鹧鸪天》描绘了自然与田园景象,通过对桑芽、蚕种、黄犊、暮鸦的细致描写,表现出春意盎然的乡野生活。结尾以“城中桃李愁风雨”对比“春在溪头荠菜花”,表达隐居的悠然自得和对繁华尘世的淡泊态度。全词以清新的笔触展现了田园风光与人生态度。
22.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这两句是动静结合。“平冈细草鸣黄犊”是动景,描绘了黄牛犊在平冈上吃草、欢叫的情景;“斜日寒林点暮鸦”是静景,写的是在夕阳的余晖下,寒林里栖息着点点暮鸦。选项中说这两句是“一动一静两幅画面”表述不准确,而且对诗句的理解也有些偏差,这两句是在同一画面中动静相衬,而不是分开的两幅画面;
故选B。
23.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及诗句赏析。
“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意为:城里的桃花李花最是害怕风雨的摧残,最明媚的春色,正是那溪边盛开的荞菜花。本句运用对比与借景抒情手法。“城中桃李愁风雨”描绘出城中桃李虽娇艳却娇弱,在风雨侵袭下尽显忧愁之态。“春在溪头荠菜花”展现出溪头荠菜花在野外自在开放,充满生机活力。桃李与荠菜花对比鲜明。桃李生长于城市,依赖人工养护,风雨一来便不堪一击;荠菜花生于乡间溪头,虽质朴平凡却坚韧顽强;此外,本句运用借景的写法,作者以桃李喻城市官场之人,他们身处官场纷争,时刻担忧自身利益受损。以荠菜花自比,在经历官场沉浮后,辛弃疾解官归居,他从荠菜花身上看到了自己所向往的品质,感受到田园生活的美好与宁静,借此表达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以及对官场的厌弃。
24.(1)A
(2)尾联主要抒发了诗人在梦醒后为故人的分散难聚而感叹,表达了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以及今时今日孤身一人的孤寂、凄凉之情。
【导语】这首诗歌展现了作者揭傒斯的怀旧与孤寂情怀,借梦境回忆昔日武昌之游,情景交融。全诗由实入虚,起于梦游武昌,将自然景物与家国情怀相结合,融入苍山、落日、鼓角、舟帆等意象,表现出壮阔深沉的宇宙观与历史感。尾联通过白鸥的意象,点出世事变迁、人情疏离,将孤独与清高的情感隐约呈现。诗歌结构严谨,虚实相生,意境深远且蕴含丰富感慨。
【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A.错误。首联“黄鹤楼前鹦鹉洲,梦中浑似昔时游”的意思是:做梦回到黄鹤楼跟鹦鹉洲,又同昔日那般游玩了一番。这两句诗交代了梦中来到黄鹤楼、鹦鹉洲这二处昔日游历之地,连用二地名,毫不修饰,用浑厚的笔法,把景物浑然推出,诗人开篇就写梦中之境,起于梦游武昌,将下文自然景物与家国情怀相结合;选项中“诗的首联写了黄鹤楼、鹦鹉洲这二处昔日游历之地实景”表述错误;
故选A。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
“故人虽在多分散,独向南池看白鸥”的意思是:昔日朋友虽然都在但因分散而难聚首,只能独自面向南池看那白鸥嬉戏。尾联表达了作者对曾经交往的朋友们虽然仍然健在但已各散东西、难得相聚的惋惜以及自己孤独地在南池观鸥以寄托情感的感慨。白鸥在古诗中,通常是陪伴诗人隐栖故园的盟友,所以在南池上独看白鸥,也暗中点到了自己的处境,这反映出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以及在现实中的孤独感,增添了全诗的惆怅气息。
25.A 26.示例:此句既有诗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也有诗人对友人的牵挂。新月变圆,寓意“千里共婵娟”月圆人也圆,寄托祝福之意;盼望着友人到达颍上,这一路上诗人也会担忧友人旅途的劳顿。
【解析】2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A.本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溶情于酒,又寄情于景。雪、杨叶、马鞭、壶醑和新月,这些都是送别的意像。雪花是寒冷的,冬天才有;梨花是温暖的,春天才有。作者用雪来比喻梨花,希望自己的浓浓深情能像春天的梨花一样。作者对朋友的依依不舍惜别之情,体现对友人豪迈豁达的祝愿。
故选A。
26.本题考查诗歌情感。
尾联“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家圆”意思是盼望着你到达颍上, 那时候新月也应该变圆了。尾联“看君颍上 去,新月到应圆”,回味无穷。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目送友人“颍上去”,想象着友人的路途,诗人写目的地之景而浮想联翩,因景生情,因景结情,等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吧,从缺到圆的明月都是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以及美好祝愿的感情寄托。同时在送别之时,诗人也会担忧友人旅途的劳顿。
27.D 28.示例一:虚实结合。上句实写诗人汉口所见的景色,下句想象洞庭湖畔的景色。远眺汉口,夕阳西下,暮归的鸟儿斜着翅膀渡过江去;遥想洞庭湖,秋水浩渺,鼓涨到远方,似与远不可测的天边连在一起,描绘出一幅空旷、寥落、静谧的暮江图景。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思念牵挂之情。示例二:动静结合。“江鸟斜飞”是动景,“秋水连天”是静景。在汉口的夕阳中不时可见渡江的鸟儿侧身奋飞;洞庭湖满涨的秋水,和远天连成蔚蓝一气,描绘出一幅空旷、寥落、静谧的暮江图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导语】这首诗通过描绘鹦鹉洲到岳阳一带的景色,表现出诗人的思乡之情和人生感慨。诗中用景物的清丽平静反衬内心的孤寂惆怅,通过贾谊被谪的典故引发同情自怜之感,展现了诗人身世飘零的无奈。
27.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D.尾联“贾谊上书忧汉室,长沙谪去古今怜”,诗人引用贾谊忧心汉室却遭贬谪的典故,不只是为了表达对贾谊的同情。从诗的背景来看,诗人自己也是被贬之人,和贾谊有着相似的遭遇。在这里,诗人以贾谊自比,借贾谊的遭遇来暗喻自己被贬的身世。同时,通过“古今怜”也表达出对和自己一样被贬的友人源中丞的同情,感慨他们如同贾谊一样,虽忧心国事却被贬谪的不幸命运,而不是仅仅对贾谊一人的同情。故选D。
28.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艺术手法。虚与实是相对的,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当前为实,未来为虚等。在这两句诗中,诗人巧妙地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来丰富画面。
“汉口夕阳斜渡鸟”是实写。诗人站在汉口这个地方,真切地看到眼前的景象: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江面上,鸟儿斜着飞过江面。这是诗人当下所目睹的实景,通过对夕阳、飞鸟这些具体可感的事物的描绘,展现出汉口傍晚时分的生动画面,给人以真实的视觉感受。“洞庭秋水远连天”是虚写。诗人此时身处汉口附近,并没有看到洞庭湖的景色,而是通过想象来描绘洞庭湖水涨满,秋水与远天相接的画面。这种想象中的景色是虚的,但是它拓展了诗歌的空间,让读者的视野从汉口延伸到遥远的洞庭湖,使诗歌的意境更加开阔。
从艺术效果来看,虚实结合使得诗歌的画面更加丰富多样。实写的汉口之景具有现实的质感,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虚写的洞庭之景则增添了空灵、悠远的氛围。二者相结合,描绘出一幅空旷、寥落、静谧的暮江图景。在这样的画面中,广阔的江景与诗人思念友人的细腻情感形成对比,更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对好友的思念牵挂之情。广阔的空间距离也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的分离之苦,通过虚实结合的手法,这种情感得到了含蓄而深沉的表达。
动静结合是指在诗歌创作中,诗人对景物的描写既有动态的描绘,又有静态的刻画,二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动静结合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汉口夕阳斜渡鸟”是动景。“斜渡鸟”是这一句中的动态描写,夕阳西下的背景下,鸟儿侧身飞过江面,这一动态画面给整个场景增添了生机与活力。鸟儿的飞翔体现了生命的律动,也暗示了时光的流逝,与夕阳的静谧形成一种动静相宜的美感。“洞庭秋水远连天”是静景。诗人眼中想象的洞庭湖秋水与远天相连,这是一种静态的宏大景观。秋水浩渺,与天边相连,这种静态的画面给人以宁静、辽阔的感觉,仿佛时间都静止在这广阔的天地之间。
从艺术效果来看,动静结合使诗歌的画面更具层次感。动态的飞鸟与静态的秋水连天相互映衬,突出了暮江景色的空旷、寥落与静谧。动景中的飞鸟在静景的背景下更加醒目,而静景的辽阔也为动景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这种动静结合的描绘方式,描绘出一幅暮江图,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在静谧的江景中,诗人的思念如同秋水一般深沉、悠远,而飞鸟的动态也可能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思绪万千,虽然表面平静,但内心的情感如同鸟儿的飞翔一样难以平静。
29.(1)描绘了隆重而丰盛的宴会场面;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
(2)空闲时在碧绿的溪水中钓鱼,忽然又梦见乘舟从日边经过。这两句诗分别运用吕尚(姜太公)和伊尹的典故,表达了作者渴望朝廷重用的思想感情,对自己未来的从仕之路仍有所期待。
(3)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我相信仍将会有一天,我一定能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也就是说:总会有一天,能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突出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对远大理想的执著追求和实现愿望的坚定信念。
(4)从怀才不遇和仕途不顺的苦闷茫然,变为对仕途前程的期盼,再到坚信。
【导语】《行路难·其一》通过酒宴场景的描写和抒发仕途坎坷的感慨,展现了李白在人生困境中不屈不挠的昂扬斗志。诗歌以丰富的想象和大胆的意象铺陈内心情感,既有慨叹迷茫,也有激情壮志,特别是“长风破浪”一句,充满信心与希望,表达了一种立志突破困境的积极人生态度。
【详解】(1)本题考查诗句描绘的场面和作用。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金杯盛着昂贵的美酒,玉盘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斗十千”“直万钱”形容场面非常的盛大,“金樽清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以乐景衬哀情,诗人面对这样的酒席,他端起酒杯,却又把酒杯推开了;拿起筷子,却又把筷子放下了。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反衬作者悲愤、失望的情绪。从结构上看,为下文写诗人内心的苦闷抑郁的情感变化蓄势。使下文感情起伏有了铺垫。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这两句诗运用了典故。“垂钓碧溪”引用的是姜太公吕尚的故事,吕尚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的磻溪上钓鱼,后来得遇文王,助周灭商;“乘舟梦日”则是伊尹的故事,伊尹在受商汤聘用前忽然梦见自己乘船从日月旁边经过,不久后受到商汤的聘用。作者借这两个典故表达了自己渴望像姜尚、伊尹一样得到重用,从而成就一番大事业的愿望。他身处困境,希望有贤明的君主能够赏识自己的才华,使自己能在政治上有所作为。
(3)本题考查理解诗句。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此句诗表达了他准备冲破一切阻力,去施展自己的抱负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给遇到挫折,遭遇困难,受到打击而感到前路茫然的人们一种信心、一种勇气、一股力量。他相信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要像刘宋时宗悫所说的那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这两句诗,经过前面的反复回旋以后,境界顿开,唱出了高昂乐观的调子,相信自己的理想抱负总有实现的一天,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
(4)本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分析。
诗的前四句写李白被“赐金放还”时他离开座席,拔下宝剑,举目四顾,心绪茫然。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内心的苦闷抑郁。“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诗人想到这两位历史人物的经历,又增加了信心。“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吕尚、伊尹的遇合,固然增加了对未来的信心,但当他的思路回到眼前现实中来的时候,又再一次感到人生道路的艰难。但是倔强而又自信的李白,决不愿在离筵上表现自己的气馁。他那种积极的人生态度,终于使他再次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唱出了充满信心与展望的强音:“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0.C 31.雨后初晴,本来雨雾笼罩的群山一下子又全部凸突出来,山上大大小小的瀑布一齐飞流,呈现出一种奇妙的景象。
【分析】30.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
C.颈联“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意思是:骑在马上衣巾全被雨淋湿,村边的瓜豆枝叶在风雨中纷乱倾倒。“马上衣巾任沾湿”,诗人骑在马上,任意雨水淋湿衣巾,“任”字是“任意”的意思,表现了诗人遇雨的从容与泰然,并非比喻句;
故选C。
31.本题考查描述诗句画面。
尾联“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写雨后之景,意思是:但见雨过天晴山峰又层出,万条瀑布齐飞的景象是如此新奇。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一景象即可。
示例:雨脚渐渐断绝,天色放晴,云雾全失,峰峦尽出,一片明朗璀璨景象。雨水化成的无数山泉奔流下山,跳坡注涧,呈现万瀑齐飞的壮丽景观。
32.A 33.示例:第五六两句“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描绘了巴地的孩童荡着桨在水上划船,船儿忽左忽右地穿过激流;水鸟叼着鱼儿在水面上飞来飞去的生动画面。这些画面通过儿童的活泼好动和水鸟的轻盈飞舞,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水乡风情画卷,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阆中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3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A.理解和分析不正确。首联“嘉陵江色何所似?石黛碧玉相因依”意思是: 嘉陵江水色像什么?仿佛就是石黛碧玉相接交错的感觉。一问一答,属于设问,而非反问。
故选A。
33.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第五六两句“巴童荡桨欹侧过,水鸡衔鱼来去飞”意思是:巴地的孩童荡着桨从旁边经过,水鸡衔着小鱼来去飞翔。儿童驾舟,经验不足,“欹侧”一词一则说明了江水湍急,故船身倾斜,二则突出了巴童稚嫩的架船技术;水鸟捉鱼,上下穿梭,自由自在,极其悠闲。这一对句突出了“巴”地儿童独有的特点——“荡桨”和水鸟的轻盈飞舞的生动画面,情景交融,极富生活情趣,蕴含着作者的喜爱之情。
34. 本诗长于借物抒情,借“桥下水”表达怀人之情,表明自己期望乘舟去寻兄弟;又以“茶烟”的闲适反衬鬓发已白、年华不再的愁绪。 本诗还通过“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表达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35.A。理由:此句中的“空”字更能表现出诗人写家书时的孤独与无奈,与全词的情感基调相符。
【导语】本词情感真挚深沉。东望故乡,万里之遥,家书满纸泪,思念堂兄之情尽显。又借水问归期,叹天涯路远人老。愁绪难眠,鬓丝茶烟,生动刻画了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对亲人的思念。
3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第一空,根据“扁舟何日寻兄弟”可知,意思是:什么时候(我能)划着小船去寻找兄弟?此处表明自己期望乘舟去寻兄弟,并非“表明自己用不了多久便要乘舟去寻兄弟”。
第二空,“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句意:向东望故乡山阴在哪里呢?离家来回相隔有一万三千里。诗人极目东望,却不知家乡山阴在何处,“一万三千里”的距离凸显出诗人与家乡的遥远相隔,强烈地表达出对家乡深深的思念。
35.本题考查炼字。
根据“东望山阴何处是?往来一万三千里”可以看出,诗人与家乡相隔甚远,浓浓的思乡之情溢于言表。“空”字强调家书虽然写满纸张,但因为距离遥远,满纸的话语也无法真正消除这种思念之苦和与亲人相隔的孤独。“书回已是明年事”也体现出通信的漫长等待,更凸显出写家书时那种即便写满也难抒思念之情的无奈。
如果是“颇”字,只是在程度上体现家书内容之多,却不能很好地体现出诗人内心的这种因距离产生的孤寂和无奈。“竟”字有意外之感,也有最终、终于的意思,而全词主要是围绕着长久的思念和无法排解的愁绪展开,用“竟”字无法准确地表达出那种深沉的孤独和无奈的情绪,与全词的情感基调不够契合。所以“空”字更好。
故选A。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