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期中考点预测强化练(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5-2026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期中考点预测强化练(含解析)

资源简介

诗歌鉴赏
基础知识
字音字形:考查范围主要是教材中课下注释的生字词以及课后 “读读写写” 中的词语,重点关注多音字、形近字、易错字。如 “确凿” 的 “凿”、“酝酿” 的 “酿” 等字的读音,“诀别”“莅临” 等词语的写法。
词语运用:包括近义词辨析、成语的正确使用等。需要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感彩和适用对象,能够根据语境准确运用词语。例如,判断 “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等成语在具体句子中的使用是否恰当。
病句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等都会有所考查。如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 这种成分残缺的句子。
文学常识:主要考查教材中涉及的作家作品、朝代、文学体裁等知识,如鲁迅的《朝花夕拾》、朱自清的《春》等相关文学常识。
古诗文默写:直接默写和理解性默写都会出现,重点考查学生对课内古诗词和文言文名句的背诵和理解。如《观沧海》《次北固山下》等诗词的默写。
阅读理解
文言文阅读:选材多为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考查重点包括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句子的翻译,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等。如考查 “之”“其” 等虚词的用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等句子的翻译。
现代文阅读:记叙文阅读可能会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情节概括、语句赏析、主题理解等内容;说明文阅读则会考查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等。例如,分析记叙文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或者指出说明文中运用的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写作:题目通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 “我的梦想”“难忘的一件事” 等,旨在考查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做到内容具体、中心明确、结构合理、语言通顺,并且能够运用一定的写作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注重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会更加突出对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的考查。例如,在阅读理解中可能会增加对文本中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分析题目,在写作中鼓励学生展现独特的思维和创新的表达。
加强情境化命题:根据新课标要求,考试命题会以具体情境为载体,通过设计典型任务,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展现核心素养水平。如在基础知识部分可能会设置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
名著阅读考查力度加大:可能会增加对名著阅读的考查分值和难度,不仅考查名著的基本内容,还会考查学生对名著的深度理解和感悟,如分析名著中人物的复杂性格、探讨名著的主题思想对现实生活的启示等。
阅读理解选材更广泛:现代文阅读的选材将更加注重多样性和时代性,除了传统的记叙文、说明文外,可能会引入一些非连续性文本,如新闻报道、图表资料等,考查学生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和分析能力。
1.古诗词鉴赏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对下面诗歌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句用笔奇巧,写景中暗寓节令。景物的描写,渲染并烘托了暮春的特定节令和环境,也象征着飘零之感和离别之痛。
B.李白听说好友王昌龄被贬谪到龙标去,非常不舍,在王昌龄临行前写了这首诗亲自送给他。
C.整首诗抒发感愤,寄托慰藉,表达对王昌龄怀才不遇的惋惜与同情之意。
D.诗中对王昌龄“左迁”赴任路途险远的描画,内心凄楚更兼环境萧凉,更显出李白对诗友远谪的关切与同情。
(2)诗歌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注释:竹溪:小溪旁长着翠竹。 妇姑:指农家的媳妇和婆婆。
2.诗歌的一、二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试赏析其妙处。
【甲】 秋江送别 [唐]王勃 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 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 【乙】 送柴侍御 [唐]王昌龄 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4.这两首诗最不可能在下列哪本书中被找到( )
A.《压卷之作——唐人绝句精粹》 B.《长亭古道——古代送别诗选》
C.《大唐CP——酬唱诗歌漫谈》 D.《昨夜星辰——唐诗名家小传》
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第一字“归”和第三字“江”重复使用,营造出回环往复的音韵美。
B.【乙】诗“流水”、“通波”显得两地江河互联,“接”字更增添比邻相近之感。
C.【乙】诗化“近”为“远”,主观上使得“两乡”变成“一乡”,意在宽慰友人。
D.两诗题材相同,但【甲】诗离情浓郁,突出感伤,【乙】诗情感豁达,较为达观。
6.从修辞手法的角度,体会【甲】诗或【乙】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7.对《夜上受降城闻笛》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的诗作。
B.“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描写出了边塞雪夜的独特景色。
C.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D.“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正面写情,“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8.发挥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绘一二句所展现的画面。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江南逢李龟年
杜 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9.对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一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的前两句中,“寻常见”“几度闻”,既写出李、杜交往之密、友谊之深,又从一个侧面表现开元盛世的繁华。
B.诗的最后一句中,“落花时节”隐喻诗人和李龟年潦倒凄凉的处境和唐王朝国运的衰落。
C.诗的前两句叙事,后两句直接抒情,全诗运用映衬对照的手法来凸现主题。
D.全诗既流露出对开元盛世的留恋,又流露出风景依旧、人事全非的感慨。
10.“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又”字用的好,请你简要分析。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点题,运用对偶,表达了诗人虽身在江南,却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颔联的“阔”字描绘出一望无际的景色,“悬”字写出江风和缓和行船平稳。
C.颈联中“生”和“入”二字化静为动,写出了红日西沉,春色渐浓的江南美景。
D.尾联寄情于物,使全诗在清新明快中又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12.明代学者胡应麟在《诗薮·内编》中赞誉本诗“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形容景物,妙绝千古”。请从修辞角度说说它妙在何处。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13.对这首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曲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组成了一幅深秋的景色图。
B.第二句描写诗人所见异乡的幽美、恬静的景象,以乐景写哀情,反衬出离人思乡的孤寂愁苦情绪。
C.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景物是背景,人是主体。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这首小令,写景由近到远,感情抒发由浅入深,开头一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诗眼。
14.赏析“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句诗。
阅读下面题。
次北固山下 旅宿
王湾 杜牧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①。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远梦归侵晓②,家书到隔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沧江好烟月③,门系钓鱼船。
【注释】①悄然:忧伤的样子。②侵晓:破晓。③好烟月:指隔年初春的美好风景。
15.对上面两首古诗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
B.《旅宿》杜牧诗首联“无良伴”“自悄然”,显示诗人独宿旅馆的孤寂。
C.《次北固山下》颈联于景物描写中蕴含自然理趣:《旅宿》颈联实写乡关遥远,家书难得。
D.两首诗同为羁旅怀乡之作,都抒发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16.选出下列对王湾《次北固山下》赏析有误的一项( )
A.首联中“青山”指北固山,“客路”指诗人前行的路,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B.颔联中“平”“阔”“正”“悬”描绘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象。
C.颈联写残夜消退、红日初升,旧年已过、春天到来的景象,蕴含一种自然理趣。
D.尾联采用设问的手法,诗人希望借归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传达出一种思乡愁绪。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句写出了春光消逝时的萧条景况。
B.“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C.诗歌三、四两句寄情于景,对朋友进行由衷的劝勉和宽慰。
D.诗歌想象奇特,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18.请赏析“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9.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①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②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注]①峡口两山夹水的地方,这里指长江出蜀的险隘。②去住:指走的人和留的人。
(1)“峡口花飞欲尽春”这一景象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请结合三、四句诗的内容,说说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立冬①即事
仇 远②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注释】①立冬:二十四节气之一。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此时,在北方,正是“水结冰,地始冻”的孟冬之月,在南方却是小阳春的天气。②仇远: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元代文学家、书法家。仇远生性雅澹,喜欢游历名山大川,每每寄情于诗句之中。
20.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即事”指歌咏眼前之景,从诗题可以看出诗人写这首诗的时间是立冬时节,作者看到的初冬带有几分对“小阳春”的陶醉和惜别之情。
B.诗的前两句是对立冬景色的描写,衬托出秋尽冬来肃杀凄凉的景象,诗人借此哀景,抒发了孤寂、哀愁的心情。
C.“庭前木叶半青黄”一句说明时令虽然是立冬了,但是从气象学的角度来讲,还没有到真正意义上的冬天,仍然有绿色的树叶挂在树枝上。
D.花草树木凋零的衰败景色往往容易让人心生叹意,但诗的后两句读起来却充满希望和期待。一个“何处”,留给人们无尽的联想空间。
21.这首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送别诗
隋·佚名
杨柳青青著地①垂,杨花漫漫搅天飞。
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注释】著地:碰到地。
22.前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加以描述。
23.诗歌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丰乐亭游春
(宋)欧阳修
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24.这首诗选择了哪几种景物来写春天?
25.联系全诗内容,分析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丹阳①送韦参军②
[唐]严维
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
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
【注释】①丹阳:地名,在今江苏。②韦参军:名不详。参军,古代官名。
26.下列对本诗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丹阳郭里”交代了送行地点,“行舟”表明友人将从水路离去。
B.第二句“秋”字表面上写时令,实际上也抒写人的离愁别绪。
C.第三句“江南”“江北”写出江水无情的阻隔,将别后的离愁具体形象化。
D.这首诗描写诗人给韦参军送行时的情景,表现他们之间的真挚情谊。
27.请分析诗中的“寒鸦飞尽水悠悠”包含了哪些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8.对这首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沙似雪”“月如霜”两个生动的比喻,营造了边塞的荒凉、凄冷的环境氛围。
B.诗歌前两句上句仰观,下句俯视,俯仰之间,上下交映,突出了大漠和月色的白光一片,寒气侵人,描绘了边地的寥廓和苦寒。
C.诗歌前两句通过写如雪的大漠和如霜的月色,交代了环境的凄清与寒苦,为下两句写戍边将士思乡奠定情感基调。
D.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紧张,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
29.这首诗被推崇为中唐边塞诗的绝唱,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夜江口泊舟
[唐]储光羲
寒潮信未起,出浦缆孤舟。
一夜苦风浪,自然增旅愁。
吴山迟海月,楚火照江流。
欲有知音者,异乡谁可求。
30.下列情景没有在诗中出现的一项是( )
A.潮水清寒 B.一叶孤舟 C.游子漂泊 D.月明星稀
3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叙事、交代时间、地点,写诗人在寒夜里的浦江口岸停船歇脚。
B.颔联既有叙事,也有抒情,写诗人经历了一夜风浪,自然而然地增添了羁旅的哀愁。
C.尾联由写景转为抒情,一个问句透露出诗人虽身处异乡却觅得知音的万千感慨。
D.这首诗语言浅易流畅,像与人交谈般自然、有条理,读来质朴清新、含蓄隽永。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问题。
绝句(其二)①
【唐】杜甫
江碧鸟逾②白,山青花欲燃。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注释】①这是杜甫客居蜀地时所写。②逾:更加。
3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所体现的色彩明丽的春景。
3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3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梦逐春风到洛城。
(1)本诗通过“残花”可以看出是 季节。
(2)诗的最后两句语言平易自然,而想象却非常新奇,意境也十分美妙,请做简要赏析。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3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抒写戍边将士思乡愁情的名作。诗歌笔法简洁轻灵,意韵深隽。
B.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
C.诗歌后两句间接抒情。“不知何处”写出了征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D.全诗将诗情,画意和音乐美熔于一炉,构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
36.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两句诗的妙处。
阅读下面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37.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首句中的“强欲”二字,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
B.第二句实际是在写旅况的凄凉萧瑟,无酒可饮,更无菊可赏,暗寓着题中“行军”的特定环境。
C.第三句中的一个“遥”字,渲染了自己和长安故园的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
D.“应傍战场开”,描绘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这句写实突破了单纯的惜花和思乡。
38.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中的“菊”这一意象所传达出的诗人的情感。
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年),安禄山起兵叛乱,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
1.(1)B
(2)修辞手法:拟人。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牵挂之情。
【导语】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通过暮春景象点染离别的伤感,以“明月”寄愁,寄托对友人王昌龄遭贬的不舍与深情。情景交融,语言自然,展现了李白旷达之外的不尽柔情。
【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B.有误,从诗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遥”字可知,李白是在听说王昌龄被贬龙标后,写下这首诗寄给他的,而非在王昌龄临行前亲自送给他;
故选B。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及情感理解。
一问,后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为: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亮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你一直到夜郎以西。
诗人运用了拟人手法,“寄”字将诗人的愁心赋予了可托付的动作,好似愁心成为了一个有形之物,能被寄出;“随君直到”更是把明月当作有意志、懂人意的伙伴,让它主动陪伴友人前往夜郎西。明月本是自然天体,没有情感与自主行为能力,但诗人打破常规,赋予其人性特征。
二问,诗人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好友王昌龄被贬,他满心同情,又因路途遥远无法相伴,便只能寄希望于明月,让明月代劳,带着自己深深的牵挂,一路护送友人,不离不弃,足见两人情谊之深厚,进而抒发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牵挂之情。
2.绵绵细雨中不时传来几声鸡鸣,小溪上斜铺着板桥,溪边长满了翠竹,弯弯小路伸向远方,呈现出宁静优美、自然清新、安宁祥和的山村之景。 3.运用拟人手法,将“栀子花”人格化,(或者答:以栀子花的“闲”来反衬人们的“忙”)情趣盎然,表达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导语】王建的《雨过山村》以清新的笔触描绘雨后山村的静谧与生机。一二句展现村庄宁静且生动的氛围,雨后的空气中传来鸡鸣声,竹溪旁小桥斜斜。三四句则描绘一家人生活的温馨场景,妇姑忙于秋蚕时节,栀子花则静卧庭院,闲暇自在,意境悠远。
2.本题考查意象画面。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意为:雨天晦明变化的天色引来几声鸡鸣声,溪流翠竹掩映着山村小路穿过斜板桥。作答此题,首先要理解诗歌一、二两句中每个字词所描绘的景象,再将这些景象整合起来,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画面。同时要结合诗歌整体意境,概括出画面所呈现的特点。
示例:在一个细雨纷纷的日子里,山村中传来几声清脆的鸡鸣,打破了雨中的宁静。顺着鸡鸣声望去,只见小溪潺潺流淌,溪边翠竹摇曳生姿,仿佛在雨中轻轻舞蹈。一座板桥斜跨在小溪之上,连接着两岸。沿着溪边蜿蜒的小路,一直伸向远方,不知通向何处。整个画面宁静而优美,透着自然清新的气息,没有城市的喧嚣与纷扰,只有安宁祥和的氛围,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让人心生宁静与向往。
3.本题考查诗歌炼字。
在本诗中,末句的“闲”字堪称点睛之笔。从表现手法看,它运用了拟人手法,赋予栀子花以人的情感状态——“闲”。诗的前几句描绘出一幅雨中山村忙碌的场景:细雨中,几家农户里,媳妇和婆婆相互呼唤着去浴蚕,大家都投身于农事,忙得不可开交。而此时,庭院中的栀子花却静静绽放,无人顾及,仿佛它拥有悠然闲适的心境,在一旁默默观赏着人们的忙碌。以栀子花的“闲”巧妙地反衬出人们的“忙”,一闲一忙,对比鲜明,既增添了画面的情趣,又营造出一种动静相宜的美感。诗人捕捉到这一细节,饱含着对这种充满生机、质朴忙碌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赞美,借“闲”字抒发得淋漓尽致。
4.C 5.C 6.甲诗以设问结尾,自问自答,直接抒发离别的感伤。
乙诗以反问结尾,既是对朋友的宽慰,更强调友情的深挚不渝,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
【导语】这两首唐诗都以送别为主题,展现了诗人对离别的不同情感表达。王勃的《秋江送别》通过“波澜才一水”与“山川是两乡”的对比,表达了对离别的深切感伤。王昌龄的《送柴侍御》则通过“青山一道同云雨”与“明月何曾是两乡”的意象,表现出一种豁达的情怀。两首诗在意境上形成对比,前者强调离愁别绪,后者则以自然景物寄托宽慰之情,展现了唐诗中丰富的情感层次。
4.本题考查文学常识。
A.《压卷之作——唐人绝句精粹》是从诗歌的体裁来选诗,这两首诗都是七言绝句,故可能在书中被找到;
B.《长亭古道——古代送别诗选》是从诗歌的内容来选诗,这两首诗都是以送别为主题,故可能在书中被找到;
C.《大唐CP——酬唱诗歌漫谈》是从文学创作形式来选诗,酬唱诗,是诗人之间相互应答酬谢所作的诗词。这两首诗并没有涉及到诗人之间相互应答酬谢所作,故最不可能在书中被找到;
D.《昨夜星辰——唐诗名家小传》是从作者所处朝代来选诗,这两首诗的作者都是唐朝的诗人,故可能在书中被找到;
故选C。
5.本题考查理解赏析诗歌内容。
C.“化‘近’为‘远’”的理解赏析不正确。结合【乙】诗“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可知,诗句的意思是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作者意在表现两地相近,化“远”为“近”,更能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
故选C。
6.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结合【甲】诗“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可知,诗句的意思是谁能说这波涛汹涌的大江仅仅是一条水流呢?由于被江水隔断,早觉得两岸的山川已属不同人的家乡。诗人自问自答,这是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 以议论的形式直接表达了别离的感伤;诗人进一步地描写了自己对于友情的那一份深沉的爱,同时也让人们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真诚;
结合【乙】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可知,诗句的意思是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王昌龄则以景作结,融情入景,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收尾,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据此概括作答。
7.B 8.示例: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回乐烽前的沙漠如同白雪飞舞,烽火台上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
【导语】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以静谧的月夜边塞为背景,描绘了边疆士兵的思乡之情。诗作通过“沙似雪”和“月如霜”渲染出月夜的寒冷与凄清,再以笛声催动战士的思乡情感,营造出凄凉而深邃的氛围,生动刻画了征人内心深切的乡愁和孤寂。
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
B.有误,“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意为:回乐烽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这句话采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描写了边塞夜晚中如霜的月光和月下雪一般的沙漠,描绘了一幅边塞月夜图。选项中“边塞雪夜”理解有误;
故选B。
8.本题考查意象画面。
作答此题,首先理解诗句含义,“回乐烽前沙似雪”点明地点是回乐烽前,将沙地比作雪,描绘出沙地在月光下洁白、清冷的样子;“受降城外月如霜”则聚焦受降城外,把月光形容为霜,凸显月色的惨白、寒冷。然后,调动视觉感官,想象自己置身于这一情境之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静态的景描绘成动态画面,展现出边地夜晚的空旷、孤寂与凄凉。
示例:夜幕笼罩之下,我登上了受降城。极目远眺,回乐烽前那无垠的沙地在月光映照下,宛如皑皑白雪,闪烁着清冷的光,给这荒芜之地添了几分凄寒。再望向受降城外,高悬的明月洒下银白的光辉,仿若一层寒霜,铺盖在大地上。天地间一片寂静,只有这惨白的沙与霜色的月相互映衬,勾勒出一幅空旷、孤寂的边地夜景图,让人顿感寒意侵身,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9.C 10.“又”字有情感的递进关系,既有诗人与友人相逢的惊喜,又暗含诗人抚今追昔,感时伤世之悲(或对一个繁华盛世落幕的感慨),以及个人的身世之悲(或对自己和李龟年潦倒漂泊处境的悲叹)。
【导语】这首七绝以今昔对比手法,通过“岐王宅里”“崔九堂前”的繁华记忆与“落花时节”的萧瑟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又”字既点明重逢的偶然性,又暗含时代变迁的沧桑感。后两句以乐景写哀情,将个人身世之悲与家国兴亡之叹融于江南暮春图景中,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9.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C.诗的后两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并非直接抒情。这两句是借江南的好风景以及“落花时节”的景象,含蓄地表达出对时世凋零、人生落魄的感慨,是借景抒情,而非直接抒发情感。
故选C。
10.本题考查词句赏析。
“落花时节又逢君”中的“又”字看似平淡,实则蕴含丰富情感。它首先点出诗人与李龟年并非初次相逢,而是历经岁月变迁后的再次相遇——回忆往昔,二人曾在盛唐繁华之时相见,那时李龟年是声名赫赫的乐师,诗人也正值年少,身处歌舞升平的盛世;如今“又”一次相逢,却是在“落花时节”这一象征衰败的场景中,李龟年流落江南,诗人也历经沧桑。这个“又”字将今昔两次相逢的场景自然勾连,既带着久别重逢的些许惊喜,更在“又”的时间跨度里,暗含了诗人对盛唐盛世落幕的感慨,对时光流逝、世事沧桑的无奈,以及对自己与李龟年如今潦倒漂泊处境的悲叹,让重逢的场景更添一层厚重的感伤,情感表达细腻而深沉。
11.C 12.示例一: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和“入”将“日”和“春”人格化,使之富有生机,并蕴含着新旧交替的自然理趣
示例二: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蕴含着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的自然理趣
【导语】《次北固山下》以精炼的笔触勾勒出江南早春行舟图景。首联点明羁旅,颔联“阔”“悬”二字尽显江天寥廓;颈联“生”“入”化静为动,将昼夜更替与新旧年轮浓缩为哲理意象;尾联以雁寄情,余韵悠长。全诗对仗工稳,情景交融,展现盛唐气象。
11.本题考查诗歌赏析。
C.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的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生”字写出了太阳从海上升起的动态感,“入”字写出了春天闯入旧年的生机感,展现的是昼夜交替、新旧更迭的景象,并非“红日西沉,春色渐浓的江南美景”,所以该选项理解错误;
故选C。
1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从修辞角度来看,这两句诗妙处颇多。首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字将“海日”人格化,仿佛太阳是在残夜即将消退的时刻,主动、充满生机地从大海中孕育而生;“入”字把“江春”当作人来写,好像春天是迫不及待地闯入旧年尚未结束的时光里。通过这种拟人化的描写,让“日”与“春”这两种自然景物变得鲜活灵动,富有生命力,生动地展现出昼夜交替、新旧更迭的动态过程。其次,还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海日”对“江春”,“生”对“入”,“残夜”对“旧年”,对仗十分工整,在形式上给人以整齐匀称的美感,读起来音韵和谐,朗朗上口。从内容和蕴含的哲理来讲,这两句诗通过对海上日出和江上春到的描写,蕴含着旧事物中孕育新事物的自然理趣,体现出时光流转、新旧交替的客观规律,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所以能“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13.D 14.用西下的夕阳衬托,又直接抒发游子孤苦寂寞的思乡之情。结尾卒章显志,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
【导语】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以极具象征性的景物描写勾勒出一幅萧瑟秋景,枯藤老树、昏鸦、瘦马等意象渲染出浓重的离愁别绪。全曲以简练的语言和深沉的意境表达了漂泊游子的孤独与思乡之情,末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直抒胸臆,将思乡之感推向高潮。
1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D.这首小令的诗眼是“断肠人在天涯”一句,而非“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一词直接抒发了漂泊游子的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深切之情,点明了全曲的主旨。而“枯藤老树昏鸦”只是开篇描绘的一幅深秋图景,为后文的抒情做铺垫;
故选D。
14.本题考查诗句赏析。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意为: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夕阳西下”描绘出一幅日暮时分的画面,太阳渐渐西沉,余晖洒向大地,给整个场景笼罩上一层苍茫、落寞的色调。此时,漂泊在外的游子目睹这渐暗的天色,心中的孤寂之感愈发浓烈。“断肠人”直白地表明了游子内心极度的痛苦,仿佛肝肠寸断,这是对游子思乡之愁深度的极致展现。“在天涯”进一步强调了游子远离家乡、漂泊无依的处境,身处异乡,举目无亲,面对残阳,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汹涌澎湃。诗人通过这寥寥数语,于结尾处卒章显志,毫无保留地直抒胸臆,将天涯游子的悲伤、愁苦一股脑地倾诉出来,直击读者心灵。
15.C 16.C
【导语】《次北固山下》通过描绘客路青山、潮平两岸的自然景象,蕴含时序交替的哲理,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及岁月易迁的感慨。《旅宿》通过旅途中的孤独和对家书的期待,抒发羁旅之愁与思乡情怀,两者均以景托情,触景生情。
15.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分析。
C.有误,《旅宿》的颈联“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意思是:相距遥远,梦魂要接近拂晓才能到家,家信更要隔年方可送达。颈联并未着重于家书难得,而是描绘寒夜中孤寂的情绪,表现因思乡、怀旧而睡眠不安的状态。是借梦虚写乡关遥远,家书难得;
故选C。
1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分析。
C.有误,《次北固山下》颈联意思是: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描绘的是残夜将尽未尽之时,旧年未去之时,而非“残夜消退”“旧年已过”;
故选C。
17.B 18.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王昌龄的深切同情和关怀。
【导语】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对友人王昌龄贬谪的深切关心与无奈的惋惜。通过杨花飘零和子规啼叫的意象,烘托出离别与失落的氛围。第三、四句用明月传情,展现了李白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情怀,以及对友人无尽的思念与慰籍之意。
17.本题考查理解诗意。
B.“……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理解错误。“过五溪”说明了友人,也就是王昌龄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故选B。
18. 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可联系本诗主题来分析鉴赏。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意思是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随着你一直到夜郎以西。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故而想象奇特;同时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友人到夜郎西,这一拟人化的写法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从而表达作者对友人的关心与怀念之情。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19.(1)交代了送别的地点和季节;用暮春时节的意象,渲染了凄凉忧伤的氛围,烘托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2)三、四两句诗通过“同为客”“翻成送故人”等词句,既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又抒发了其送别友人时的不舍之情。
【导语】司空曙的《峡口送友人》通过描绘春末的景象和友人的分别,展现了诗人对离别的惋惜之情。首句“花飞欲尽春”描绘了春天将逝的景象,与离别的情境形成呼应,增强了诗意的感伤。诗中蕴含对友人的深厚友情,表达了离别中的不舍与愁苦。
【详解】(1)本题考查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峡口花飞欲尽春”的意思是:峡口的花随风降落,春天快要过去了。交代了时间,暮春;地点,峡口。“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表达出作者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
(2)本题考查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的情调。“天涯”二字让人自然而然的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将更多的可能留给了生离。“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的意思是:来的时候(我们)是同路的旅伴,今天我这个“客人”倒变成了主人来送别自己的朋友了。别情总是最伤感最缠绵的,但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诗,客中送客,自难为情,况又“万里”之远,“同为客”呢?作者身为客人却反客为主,淋漓尽致地表露了自己送客惆怅心情。“来时”这里还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据此整理作答即可。
20.B 21.“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的意思是感觉春天才过去了没多久,不知哪里的梅花就绽放出香气了,诗人心境淡然,享受着四季的来去和变化,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导语】仇远的《立冬即事》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立冬时节的景象。诗的前两句描绘了细雨和庭前树叶的景象,表现出初冬的特有气息,虽未见霜,但已显寒意。后两句则转向对未来的期待,诗人以“小春”和“梅花”象征希望与新生,表达了对即将到来的美好事物的向往。全诗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蕴含着诗人对季节更替的感悟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20.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和理解。
B.诗的前两句“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并不是肃杀凄凉的景象。“细雨生寒”写出了立冬时虽未见霜,但已显寒意,“木叶半青黄”展现了秋冬交替时树叶黄绿相间的状态,没有哀景和孤寂、哀愁情绪的体现;由尾句“何处梅花一绽香”中一个“何处”,留给人们无尽的联想空间,表达了对生活充满希望和期待;
故选B。
21.本题考查诗句赏析和情感主旨。
后两句诗“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表达了诗人对梅花开放的期待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之情。“何处梅花一绽香”,诗人在问哪里会有梅花绽放飘香呢?“何处”一词,流露出诗人对梅花开放的急切盼望。梅花在寒冬开放,象征着坚韧和美好,诗人对梅花香气的期待,实则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即使在秋冬交替的时节,诗人心境淡然,依然怀着对即将到来的美好景致的憧憬,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2.示例:青青的杨柳枝一直垂到地面上,洁白的杨柳花絮漫天搅动飞舞。 23.表达了对朋友的惜别或者依依不舍之情。
【导语】这首《送别诗》以杨柳、杨花营造出春日送别的惆怅氛围,前两句描绘杨柳依依、杨花飞舞的景象,意境悠远。后两句以折柳送别之习俗,寄托对行人归期的渴盼与离别之痛,情景交融,抒发了送别时复杂而深挚的情感。
22.本题考查诗歌意象画面。
“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意为:杨柳枝青青的垂到地面,杨花漫天飞舞。作答此题,首先明确诗句中有“杨柳”“杨花”两个关键意象;“青青”“著地垂”描绘杨柳枝的颜色与低垂姿态,展现柔美;“漫漫”“搅天飞”凸显杨花多且飞舞的动态。从意象、色彩、形态、动态入手,按由近及远空间顺序整合,描绘暮春送别画面。
示例:暮春时节,大地一片葱茏。近处,嫩绿的杨柳枝郁郁葱葱,那细长的柳枝柔媚地低垂至地面,似在与大地作别,每一根柳枝都饱含着不舍之情,它们在微风中轻轻摆动,仿佛在诉说着离别的话语。远处,洁白的杨花纷纷扬扬,数量多得如同漫天繁星,它们在空中肆意飞舞,毫无规律地穿梭、搅动,好似要把天空搅得天翻地覆,这般狂乱的飞舞之态,恰似离人内心的纷乱与惆怅。
23.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这首隋代佚名的送别诗,处处流淌着对友人的惜别深情。开篇“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诗人精心选取杨柳与杨花这两个饱含离别寓意的意象,青青的杨柳枝低垂至地,仿佛在极力挽留友人,不让其离去;漫天飞舞的杨花,恰似离人漂泊不定的心境,也暗示着友人即将远行、踪迹难寻,营造出一种惆怅、不舍的氛围;“柳条折尽花飞尽”,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折尽柳条意味着送别仪式的极致,诗人用此夸张手法,尽显内心的眷恋,不愿友人离开。直至结尾“借问行人归不归”,直白地发出询问,将对友人此去远行、归期未卜的担忧与期盼其早日归来的急切心情袒露无遗,整首诗层层递进,深切地抒发了对朋友的依依不舍之情。
24.红树、青山、太阳、绿草、落花 25.诗人对暮春的留恋与怜惜。
【导语】在《丰乐亭游春》中,欧阳修通过描绘红树、青山、绿草、落花等春日景象,表现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诗中虽有“春将老”的隐忧,但游人至今依旧流连不舍。诗人表达了一种对大自然美好时光的留恋和惜春之情,渗透着一种淡淡的惆怅。
24.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
结合诗句“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来往亭前踏落花”可知诗中写了暮春时节青山红树,白日西沉,萋萋碧草,一望无际,落红满地。故暮春景物有:红树、青山、夕阳、绿草、落花。
25.本题考查诗歌主旨情感。
由“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可知,诗歌描写的是暮春时节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美景,这时的丰乐亭草木青翠、落红满地,天已暮,春将归。再由“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可知,多情的游客却不顾这些,即使太阳就要下山了,他们仍旧踏着落花缓步徘徊,欣赏着暮春时节的景色。诗人自己也是这批惜春的游客队伍中的一员,从诗歌中的“日欲斜”和“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这些词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美妙春光的不舍与怜惜之情。
26.D 27.通过描绘点点寒鸦飞尽,只剩下悠悠江水流向远方的情景,寄寓着诗人心中的孤寂哀愁和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导语】这首诗以秋景烘托离别之情,通过“江南望江北”和“寒鸦飞尽水悠悠”描绘江水的开阔与悠长,展现了离愁的深沉与绵长。全诗情景交融,语言质朴,寓情于景,表达了对友人依依不舍的真挚情感。
26.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整首诗围绕着诗人在丹阳为韦参军送行这一情景展开,通过对送行地点、别后心情以及远望友人离去方向等细节的描写(送行及别后),生动地表现了诗人与韦参军之间真挚的情谊,并非“送行时的情景”;
故选D。
27.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寒鸦飞尽水悠悠”意为:乌鸦都已归巢只见水悠悠。这句诗中,“寒鸦”这一意象本身就带有萧瑟、凄凉之感,在暮色笼罩下,寒鸦点点,它们或是归巢,或是觅食完毕后陆续飞走,直至飞尽,营造出一种空寂落寞的氛围。诗人站在江南,望着友人离去的江北方向,眼中所见逐渐只剩下悠悠流淌的江水,江水悠悠无尽,恰似诗人心中那绵绵不绝的情思。一方面,友人乘船远去,独留诗人在此,周围环境愈发显得寂静空旷,寒鸦飞尽后更无人声相伴,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哀愁。另一方面,诗人久久凝视着友人离去的方向,江水不停流向远方,如同他对友人的思念没有尽头,随着水流绵延不绝,深刻地寄寓了他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让人感受到离别的惆怅与伤感。
28.D 29.“芦管”发出幽怨的笛声,触动征人“尽望乡”,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导语】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通过描绘荒凉寒冷的边塞景象,巧妙地以“沙似雪”“月如霜”这些生动比喻刻画出孤寂之感,笛声唤起戍边士兵的思乡情。全诗以景寓情,表现了诗人对战士思乡之苦的深切体恤和对边塞生活的感慨。
2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
D.有误,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舒缓,而非节奏紧张。诗人通过描写边塞的凄凉之景,寓情于景,以景写情,深刻地表现了征人思乡的情感,感人肺腑。该项中“节奏紧张”的说法错误。
故选D。
29.本题考查情感理解。
在这首诗中,开篇“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诗人运用比喻,将回乐烽前的沙地比作雪,受降城外的月光比作霜,营造出一片银白、寒冷、空旷且寂寥的边塞夜景。这洁白冰冷的景象,不仅展现出边地环境的艰苦恶劣,更烘托出戍边将士内心的孤寂与凄凉。
接着“不知何处吹芦管”,在这寂静清冷的夜里,不知从何处传来幽怨的芦管声。芦管这一乐器,在古代常用于军中,其声音往往带有哀愁之感。这突兀响起的笛声,打破了夜的宁静,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戍边将士们心底那扇思乡的门。
最后“一夜征人尽望乡”,直白而有力地写出全体戍边将士在听到芦管声后的共同反应——尽望乡。“尽”字体现出这种情感的普遍性,没有一人例外。他们长期戍守边疆,思乡之情本就压抑在心底,芦管声成为了情感的导火索,瞬间点燃了所有人浓烈的思乡情怀,让他们在寒夜中痴痴凝望家乡的方向,诗人也借此抒发了自身同样深沉的思乡之意。
30.D 31.C
【导语】储光羲的《寒夜江口泊舟》通过描绘在寒夜里泊舟口岸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客居他乡的孤独与愁绪。首联点明时地,颔联写风浪增加了旅愁,颈联通过吴山和楚火烘托出环境的冷清,尾联以寻知音的渴望进一步突显孤寂之情。全诗自然流畅,寄情于景,情景交融。
30.本题考查诗歌意象。
诗中“寒潮信未起”描绘了潮水清寒的景象,点明了环境的寒冷;“出浦缆孤舟”一句直接写出了一叶孤舟的情景,体现出诗人的孤独;“一夜苦风浪,自然增旅愁”“异乡谁可求”等诗句,表达了诗人作为游子在异乡漂泊的愁苦;而诗中“吴山迟海月”意思是吴山迟迟看不到海上升起的月亮,并没有“月明星稀”的情景出现。
故选D。
31.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辨析。
C.有误,尾联“欲有知音者,异乡谁可求”确实是由写景转为抒情,但并不是透露出诗人虽身处异乡却觅得知音的万千感慨,而是表达了诗人在异乡难以找到知音的孤独和无奈,流露出对家乡和故人的思念;
故选C。
32.江水碧绿使水鸟的白翎显得更加洁白,山峰青翠映衬得花儿像燃烧的火一样红。 33.表达了诗人思归又不能回归的伤感(无奈)情绪。
【导语】杜甫的《绝句(其二)》通过“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描绘出一幅色彩鲜明的春景图,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活力。然而,诗人虽身处美景,却因长期客居他乡而心生思乡之情,最后两句表达了对归乡无期的惆怅与无奈。全诗在明丽的景色中蕴含着深沉的情感对比。
32.本题考查描写画面。
这道题考查对诗句画面的描绘能力,破题点在于理解诗句中每个字词所代表的意象与色彩,然后发挥想象,用生动、连贯的语句勾勒出画面。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意思是江水碧绿,使得水鸟的白色羽毛越发显得洁白;山峦青翠,映衬得山上的花朵好似要燃烧起来一样鲜艳夺目。
前两句“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重点意象有“江”“鸟”“山”“花” ,对应的色彩是“碧”(青绿色)、“白”、“青”、“红”(“欲燃”体现鲜艳似火的红色 ),要精准捕捉这些元素。“逾”字强调鸟的白因江水碧绿的映衬而更显洁白,描绘时得突出这种对比效果;“欲燃”赋予花一种蓬勃、热烈的动态,好似即将燃烧起来,描绘画面时得把这种灵动的姿态呈现出来,让静态景色“活”起来,同时还要融入合理想象,让文字更具画面感。
示例:湛蓝的江水波光粼粼,愈发衬得鸟儿羽毛洁白如雪;青葱的山峦间,繁花似锦,红得好似要燃起来,满是明艳又蓬勃的春光。
33.本题考查情感主旨。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意思是江水碧绿,越发衬得鸟儿的羽毛洁白无瑕;山峦青葱,映衬得花儿好似要熊熊燃烧起来一般。“逾”强调因江水的碧色,让鸟白得更醒目;“欲燃”赋予花朵浓烈的色彩感与蓬勃的生气,勾勒出一幅色彩明艳、生机勃勃的暮春美景图,从中能感受到诗人对眼前春景的喜爱与赞美。
“今春看又过”,意思是眼看着今年的春天又要过去了 ,“看”表眼睁睁看着,“又”突出时光飞逝、春来春去,岁月不停流转。
“何日是归年”,意思是到底哪一天才是我能回到家乡的年份呢,直白地抒发内心的渴望,漂泊在外的诗人眼巴巴望着春天流逝,越发急切盼着归乡,可归期未卜,尽显无奈与伤感。整首诗先绘春景后诉乡情,用明艳春光反衬无法归乡的愁绪,把诗人思念家乡却归期难定的伤感、无奈之情,表达得真挚深沉。
34.(1)暮春
(2)作者将春风人格化;/春风变得特别多情,它仿佛理解诗人的心思,特意来吹送乡梦,吹起了作者甜蜜的思乡梦,在梦中作者追逐着春风飞回了家乡;/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导语】武元衡的《春兴》以春景入诗,描绘了细雨初晴后的杨柳与流莺,引发浓郁的乡思情感。诗中“残花”点明季节已近暮春,而“春风一夜吹乡梦”运用奇特的想象,将乡梦随春风远送洛阳,情感真挚自然、意境新颖美妙,展现了浓厚的思乡意绪与春日特有的温柔诗意。
【详解】(1)本题考查文化常识。
“残花落尽见流莺”中,“残花落尽”意思是花儿快要凋落完了,表明已经过了花朵盛开的时期,正处于春季的末尾,所以可以判断是暮春季节。
(2)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春风一夜吹乡梦,梦逐春风到洛城”,此句中“春风吹乡梦”把春风当作有情感、有行为能力的人,赋予了春风人格化的特征。原本无形的乡梦在诗中仿佛被春风这只温柔的手轻轻托起,“梦逐春风”更是奇特的想象,让无形的梦有了具体的行动,随着春风飘向洛城。诗人客居他乡,在暮春残花、杨柳细雨的景象触动下,思念家乡之情愈发浓烈,借这一美妙新奇的想象,将深沉的思乡情委婉地表达出来,使读者能深切感受到诗人内心对家乡的眷恋与渴望归乡的急切。
35.C 36.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人将沙漠比作雪原,将月光比作秋霜,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渲染了心境的愁惨凄凉,为后文抒发思乡之情做铺垫。
【导语】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笔法简洁轻灵,描绘边塞夜景的荒寒凄清,用“沙似雪”和“月如霜”的比喻手法生动表现了真切的思乡情感,笛声引发戍边将士的无限乡愁,形成了幽邃的艺术境界。
35.本题考查理解辨析诗文内容。
C.“诗歌后两句间接抒情”分析有误。“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句意是: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惹得出征的将士一夜都在思念家乡。依据句意可知,作者通过“月夜闻笛”不知来自何处而迷惘的情景和“望乡”的动态描绘直接表现出征人思乡的情感。
故选C。
36.本题考查赏析诗句。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句意是:回乐烽前的沙地洁白似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深秋白霜。依据句中的“沙似雪”“月如霜”可知,这两句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描绘出沙地在月光下仿佛像白雪覆盖,月光清冷如秋霜的边塞景象,表现出边疆环境的荒凉和夜晚的特点,渲染了诗人心境的寂寥和愁苦,为后两句抒发“闻笛生愁”这一思乡情感做了铺垫。
37.D 38.诗中的“菊”是思乡之情的象征。诗人在重阳节强欲登高,却无人送酒,遥想故园中的菊花,应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开放。“菊”这一意象,寄托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以及对战争中人民苦难的同情。
【导语】这首诗通过遥望故园思乡之情和战争环境的描绘,表现出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诗中的“菊”象征着故乡和宁静的生活,暗喻了诗人在战乱中对家园的思念,以及对能回归故乡的期盼与无奈无助的情感。这反映出战乱给个人生活带来的影响以及对和平的向往。
37.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赏析。
D.有误。“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意为: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这两句为诗人由登高饮酒的叙写引出的联想,属于虚写,并非“写实”;
故选D。
38.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理解和情感主旨的把握。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的意思是:怜惜远方长安故园中的菊花,这时应正寂寞地在战场旁边盛开。“遥怜故园菊”句开头一个“遥”字,是渲染自己和故园长安相隔之远,而更见思乡之切。作者写思乡,没有泛泛地笼统地写,而是特别强调思念、怜惜长安故园的菊花。这样写,不仅以个别代表一般,以“故园菊”代表整个故园长安,显得形象鲜明,具体可感。
“应傍战场开”这是菊花开放的背景,结合“写作背景:次年长安被攻陷。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年)二月肃宗由彭原行军至凤翔,岑参随行。这首诗原有小注说:‘时未收长安’。九月唐军收复长安,此诗是当年重阳节在凤翔写的”,可知:当时长安沦陷,诗人跟随皇帝远离故乡,在重阳佳节里,他想登高远望,但今时不同往年,无人送酒来,他不由得遥想长安故园的菊花,此时他仿佛看到了一幅鲜明的战乱图:长安城中战火纷飞,血染天街,断墙残壁间,一丛丛菊花依然寂寞地开放着。此时的“菊”寄托着诗人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