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文言文阅读基础知识字音字形:考查范围主要是教材中课下注释的生字词以及课后 “读读写写” 中的词语,重点关注多音字、形近字、易错字。如 “确凿” 的 “凿”、“酝酿” 的 “酿” 等字的读音,“诀别”“莅临” 等词语的写法。词语运用:包括近义词辨析、成语的正确使用等。需要学生理解词语的含义、感彩和适用对象,能够根据语境准确运用词语。例如,判断 “相得益彰”“相辅相成” 等成语在具体句子中的使用是否恰当。病句辨析:常见的病句类型如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等都会有所考查。如 “通过这次活动,使我明白了团结的重要性” 这种成分残缺的句子。文学常识:主要考查教材中涉及的作家作品、朝代、文学体裁等知识,如鲁迅的《朝花夕拾》、朱自清的《春》等相关文学常识。古诗文默写:直接默写和理解性默写都会出现,重点考查学生对课内古诗词和文言文名句的背诵和理解。如《观沧海》《次北固山下》等诗词的默写。阅读理解文言文阅读:选材多为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考查重点包括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文言句子的翻译,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等。如考查 “之”“其” 等虚词的用法,“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等句子的翻译。现代文阅读:记叙文阅读可能会考查人物形象分析、情节概括、语句赏析、主题理解等内容;说明文阅读则会考查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等。例如,分析记叙文主人公的性格特点,或者指出说明文中运用的举例子、列数字等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写作:题目通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 “我的梦想”“难忘的一件事” 等,旨在考查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做到内容具体、中心明确、结构合理、语言通顺,并且能够运用一定的写作手法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注重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会更加突出对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核心素养的考查。例如,在阅读理解中可能会增加对文本中文化内涵的挖掘和分析题目,在写作中鼓励学生展现独特的思维和创新的表达。加强情境化命题:根据新课标要求,考试命题会以具体情境为载体,通过设计典型任务,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展现核心素养水平。如在基础知识部分可能会设置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语文知识解决问题。名著阅读考查力度加大:可能会增加对名著阅读的考查分值和难度,不仅考查名著的基本内容,还会考查学生对名著的深度理解和感悟,如分析名著中人物的复杂性格、探讨名著的主题思想对现实生活的启示等。阅读理解选材更广泛:现代文阅读的选材将更加注重多样性和时代性,除了传统的记叙文、说明文外,可能会引入一些非连续性文本,如新闻报道、图表资料等,考查学生对不同类型文本的阅读和分析能力。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甲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俄而雪骤 骤:急B.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因为C.君与家君期日中 期:约定D.下车引之 引:拉(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与儿女讲论文义 君与家君期日中B.俄而雪骤 相委而去C.水何澹澹 白雪纷纷何所思D.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下车引之(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A.友人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期待前行,却放弃别人离开了。”B.友人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前行,却放弃别人离开了。”C.友人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前行,却舍弃别人离开了。”D.友人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和别人期待前行,却舍弃别人离开了。”(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咏雪》中,从“公欣然”和“公大笑乐”可以看出谢安与家人们亲密无间的感情和把玩诗句的雅兴。B.《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元方入门不顾”表现了他对友人“无信”“无礼”的鄙弃,表现了他嫉恶如仇的性格特点。C.甲,乙两文皆用对比,甲文谢朗“撒盐空中”的比喻对比谢道韫“柳絮因风起”的巧妙应答D.古代很多优秀的人物都是从小就聪慧伶俐,这从甲文中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和乙文中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等可以看出。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选自《咏雪》)【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2.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别) B.相委而去(舍弃)C.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不及) D.太丘舍去(离开)3.下列对【甲】文中划线句子停顿的判断,最恰当的一项是( )A.白雪/纷纷何/所似? B.白雪/纷纷/何所似?C.白雪纷纷/何所/似? D.白雪/纷纷何所/似?4.下列说法有错的一项是( )A.【甲】文中“内集”、“欣然”、“大笑乐”等词语营造了一种和睦、融洽、欢快、轻松的家庭气氛。B.【甲】文中“公大笑乐”中的“大笑”,太傅有意讽刺兄子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不恰当,他更喜欢“未若柳絮因风起”。C.【乙】文中友人迟到在先,责备陈太丘在后,可见友人是个既无信,又无礼的人。D.【乙】文中元方是一个懂礼貌、机智聪明、正直的孩子。5.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未若柳絮因风起。(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⑧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十而知天命 命:命令。 B.饭疏食,饮水 饭:吃C.思而不学则殆 殆:迷惑 D.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7.下列“而”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温故而知新 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C.人不知而不愠 D.学而不思则罔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强调知识的学习、道德的修炼都需要自觉学习、按时温习。B.孔子强调要加强自我反省,提高自我修养。自省是儒家弟子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的方法和途径。C.孔子倡导温故知新、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和以学为乐、谦虚好学等学习态度。D.第⑧章是孔子的自我表白,他认为应绝对排斥富贵,宁愿贫贱而坚守“义”。9.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选自苏轼《记承天诗夜游》)【乙】余尝寓居①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②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③,当恁么时④也不妨熟歇⑤。(选自《东坡志林·记游松风亭》)【注释】①寓居:暂居。②意谓:心里说,文中有“心想”之意。③死法:死于军法。 ④恁么时:这时候。⑤熟歇:好好地休息一番。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B.积水空明 空明:形容水的澄澈。C.由是如挂钩之鱼 由是:因为。 D.若人悟此 若:如果。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B.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C.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D.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12.下列对【甲】【乙】两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A.甲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B.乙文仅记作者生活中的一点感受,并不追求情节的完整和事理的严密,思之所至,笔亦随之。C.甲文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D.乙文“即时放下,随遇而安”的态度,是苏轼在贬谪过程中始终不堕其精神品格、自我提升到一种旷远开阔境地的呈现。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2)良久,忽曰:“此间有甚么歇不得处?”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范玄平为人,好用智数,而有时以多数失会。尝失官居东阳,桓大司马在南州,故往投之。桓时方欲招起屈滞①,以倾朝廷。且玄平在京,素亦有誉,桓谓远来投己,比入至庭,倾身引望,语笑欢甚。顾谓袁虎曰:“范公可作太常卿。”范才坐,桓便谢其远来意。范虽实投桓,而恐以趋时②损名,乃曰:“虽怀朝宗,会有亡儿瘗③在此,故来省视。”桓怅然失望,向之虚伫④,一时都尽。(选自《世说新语 假谲⑤》,有删改)【注】①屈滞:屈居下位、很久不迁升的人。②趋时:附和时势。③瘗(yì):埋葬。④虚伫:虚心期待。⑤假谲:虚假欺骗。(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桓时方欲招起屈滞 方:正要B.以倾朝廷 倾:压倒,胜过C.顾谓袁虎曰 顾:顾虑D.一时都尽 尽:消失(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①范玄平为人,好用智数,而有时以多数失会。②且玄平在京,素亦有誉,桓谓远来投己(3)本文出自《世说新语 假谲》篇。作者为何将本文编入“假谲”篇?请结合文中所叙之事,推测原因。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各题。【甲】伯牙鼓琴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乙】范式守信范式字巨卿,少游学于太学①,与汝南②张劭(shào)为友。劭字元伯。二人并告③归乡里。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④尊亲。”乃共克⑤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⑥母,请设馔⑦以候之。母曰:“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对曰:“巨卿信士,必不违约。”母曰:“若然,当为尔酿酒。”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⑧拜饮,尽欢而别。【注释】①太学:京城最高学府。②汝南:古地名,今河南境内。③告:告假。④过:拜访。⑤克:约定。⑥白:告诉。⑦馔(zhuàn):饭食。⑧升堂:登上大厅。1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伯牙破琴绝弦 绝: (2)汤汤乎若流水 若:(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足: (4)二人并告归乡里 并:(5)后二年当还 还:16.【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标点符号印刷的时候弄丢了,根据你对文意的理解,用斜线“/”代替标点,你觉得最合适的一项是( )A.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 B.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C.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 D.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17.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元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给母亲,请母亲安排饮食来等候他。B.元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母亲,让她设想好酒食来恭候范式。C.元伯具体地把事情告诉了母亲,请母亲安排饮食来等候他。D.元伯把事情全都告诉了母亲,请母亲安排好饮食来伺候他。18.甲文告诉我们,交友的理想境界是 ;乙文告诉我们, 是维持友情的纽带。(用2-4字词语填空)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刘义庆《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②。”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③期哉?”乃往,身自罢④之。魏于是乎始强。(司马光《资治通鉴·魏文侯书》)【注释】①虞(yú)人:掌管山泽的官。②焉之:到哪里。③一:一旦,当初。会:会面。④罢:取消。19.下列各句加点的“之”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一致的一项是( )A.下车引之 B.身自罢之 C.公将焉之 D.又数刀毙之20.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 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约定)B.去后乃至(才) 乃往,身自罢之(于是,就)C.元方入门不顾(照顾) 是日,饮酒乐,天雨(这)D.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地方) 天又雨,公将焉之(下雨)21.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阅读甲乙丙三段文言文,完成小题。[甲]两只右手靠拢在一起,表示“朋友”的意思。“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友也”。(选自《说文解字》)[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选自《论语》十二章)[丙]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鲍叔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遂进①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②天下,管仲之谋也。(选自《史记 管晏列传》)[注]①进:荐进,推举。②匡:纠正,扶正。2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①不亦说乎 说: ②吾日三省吾身 省:②管仲事公子纠 事: ④管仲之谋也 谋:23.下列对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B.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C.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D.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2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知其贤。25.请结合甲乙丙三段文言文,谈谈在交友上你获得哪些启发?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在班级举办的“善学精思”交流会上,启慧小组以下面的阅读材料为例,带领大家学习古文。【甲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节选自《<论语>十二章》)【乙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节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26.下列加点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择其善者而从之 相委而去 B.学而不思则罔 则是无信C.学而时习之 元方时年七岁 D.非助我者也 非人哉2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学而不思则罔(思考) 朝思暮想(思考)B.必有我师焉(老师) 兴师问罪(军队)C.去后乃至(离开) 人去楼空(离开)D.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 奋不顾身(顾惜)2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文中曾子的话和乙文都谈到了为人处世要诚信的原则。B.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存在争议,但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和“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来看,如果孔子知道事情的经过,会批评元方纯粹不知“礼”的。C.《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友人知错能改,值得我们学习,正如甲文所说“择其善者而从之”;友人最初无信无礼的缺点对我们修身也有帮助,正如甲文所说“其不善者而改之”。D.甲文的体裁是语录体,乙文的体裁是志人小说。29.请完成下面语句的翻译。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④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⑤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⑥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⑦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⑧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30.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不义而富且贵 富而可求也B.吾日三省吾身 日中不至C.不成人之恶 是人之所恶也D.为人谋而不忠乎 吾亦为之31.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B.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C.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D.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32.下列对选段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①句中“学而时习之”和②句中“传不习乎”,主要讲的是学习方法和态度。B.第⑥句中“如不可求,从吾所好”是从反面论述问题,主要讲的是学习态度。C.选文第③句和第⑤句都运用了对比手法,告诫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富与贵”。D.选文都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讲的是学习问题、做人的道理,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3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狼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①,奔入伏焉。狼自苫(shàn)②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不可去。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③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shǐ)④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注】①行室:指农民在田中所搭的草棚。 ②苫(shàn):用草编的席子。 ③盈:满,足。 ④豕(shǐ):猪。3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为狼所逼 为:是B.股不能屈 股:大腿C.令不可去 去:离开D.方缚以带 以:用35.翻译句子(1)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2)非屠,乌能作此谋也!36.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丙】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俄而雪骤 骤:急B.君与家君期日中 期:约定C.不亦说乎 说:同“悦”,愉快D.为人谋而不忠乎 忠:忠诚38.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学而不思则罔A.学而时习之B.人不知而不愠C.博学而笃志D.三十而立39.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A.温习旧的东西得到新的知识,可以凭借(这个)当老师了。B.温习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知识,可以当老师了。C.温习学过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凭借(这个)当老师了。D.温习旧的东西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当老师了。40.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甲、乙两文皆用对比。B.甲、丙两文都写到了学习的方法。C.乙、丙两文都谈到做人的诚信问题。D.乙、丙两文都谈到反思的问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乙】《论语》十二章(节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4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与人期行 期:约定 B.元方入门不顾 顾:回头看C.为人谋而不忠乎 忠:忠心 D.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乐:以……为快乐4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相委而去 择其善者而从之 B.下车引之 学而时习之C.为人谋而不忠乎 可以为师矣 D.其不善者而改之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43.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A.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对待他们的缺点就要求他们改正。B.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C.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选取他们的善良之处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不善举动就加以改正。D.三个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选取他们的善良之处而学习,他们的不善举动就加以改正。44.下列对选文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中陈太丘的朋友言而无信,不仅不自省,反而怒骂别人;陈元方据理抗辩,小小年纪就表现出“方正”之气。B.甲文中陈太丘依照约定行事,当他的朋友失约时,他决然舍去;七岁儿童元方也懂得交友以信的道理。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章是讲学习态度,强调了学习过程中,读书固然重要,但思考比读书更重要。D.“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告诉我们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要有坚定的志向。越是危急,越要捍卫自己的人格,坚守气节。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与友期行》)【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魏文侯与虞人期猎》)注释:①虞(yú)人:侍卫。4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B.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C.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D.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4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太丘与友期行 期:约定 B.饮酒乐天雨 雨:下雨C.相委而去 委:委托 D.身自罢之 罢:停止,取消47.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期行”是指陈太丘与他的朋友约好一起出行,交待了故事的起因。B.陈元方小小年纪却能驳倒父亲的朋友,“友人”致歉后,陈元方喜不自禁,头也不回地走进屋内。C.“期猎”这件事,能看出魏文侯的为人之道,魏国因此开始变得强盛。D.两篇选文都表现了守信对于处世立身的重要性,劝告人们要做一个守信之人。4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1)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2)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阅读下面两篇文言短文,完成下面小题。孔文举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诣门者,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亲。”既通,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有何亲?”对曰:“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①,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②。——选自《世说新语·言语》注:①伯阳:指老子,孔子曾经拜老子为师;②踧踖:局促不安、恭敬的样子。49.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时李元礼有盛名 时:当时B.诣门者 诣:拜访C.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 奇:奇异D.人以其语语之 语:告诉50.把文中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时李元礼有盛名,为司隶校尉。(2)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51.本文中的孔融与《陈太丘与友期行》里的元方年纪虽小,却非等闲之辈。请结合具体内容,说一说他们在待人处事的态度上各有什么过人之处。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⑤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⑥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⑦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⑧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52.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 愠:生气、恼怒B.不逾矩 矩:规矩C.人不堪其忧 堪:能忍受D.切问而近思 切:恳切53.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温故而知新B.为人谋而不忠乎/可以为师矣C.思而不学则殆/为人谋而不忠乎D.学而时习之/知之者不如好之者54.下列选项中对文中画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A.学习却不去思考就会枉费工夫,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危险。B.学习却不去思考就会枉费工夫,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C.学习却不去思考就会迷茫无知,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危险。D.学习却不去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考却不学习就会疑惑。5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会自己的时候,孔子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吾日三省吾身”。B.选文中阐述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强调学思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C.孔子认为军队的首领可以被改变,但是一个普通人的志向是不能被改变的。D.孔子感叹时光易逝,启示我们要珍惜时间。56.下列关于名著表述正确的是( )A.《阿长与山海经》中的长妈妈是作者儿时的保姆。祖母叫她阿长,是因为这是前一位保姆的名字。B.《朝花夕拾》中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是阴间讽刺阳世,对“正人君子”进行鞭挞的一篇文章是《无常》。C.在《二十四孝图》中鲁迅认为可以勉励仿效的是“子路负米”和“老莱娱亲”。D.《狗猫鼠》中作者小时候床头贴的两张花纸故事是《八戒招赘》和《老鼠成亲》。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题目。【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乙】吕蒙入吴,王劝其学。乃博览群籍,以《易》为宗。常在孙策坐酣醉,忽于眠中,诵《易》一部。俄而起惊。众人皆问之。蒙云:“向梦见伏羲、文王、周公,与我言论世祚①兴亡之事,日月广明之道,莫不穷精极妙;未该玄②言,政③空诵其文耳。”众坐皆知蒙呓诵文也。(选自《太平广记》)【注释】①世祚:指国运。②玄:深奥。③政:只,仅仅。57.下列画横线字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是( )A.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大) B.非学无以广才(增长)C.险躁则不能治性(轻薄) D.遂成枯落(最终)58.下列各组句子中横线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乃博览群籍 去后乃至B.政空诵其文耳 仁在其中矣C.忽于眠中 于我如浮云D.与我言论世祚兴亡之事 夫君子之行59.下面对甲文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段(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明了“淡泊”“宁静”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基本要求,强调他们是与人的志向相关的。B.“学须静也”的“学”已经不只是一般的学习,而含有修养自己的人格和品德的意思,“静”也不只是单纯的宁静,而有淡泊名利的意味。C.“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从反面说明了“淡泊”“宁静”的重要性。D.“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表达了君子不与外界同流合污、独善其身的良好愿望。60.翻译下面的句子。(1)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2)未该玄言,政空诵其文耳。王子猷、子敬①曾俱坐一室,上忽发火。子猷遽走避,不惶②取屐;子敬神色恬然③,徐唤左右,扶凭④而出,不异平常。世以此定二王神宇⑤。王子猷、子敬俱病笃,而子敬先亡。子猷问左右:“何以都⑥不闻消息?此已丧矣。”语时了⑦不悲。便索舆⑧来奔丧,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⑨,掷地云:“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恸绝⑩良久,月余亦卒。选自刘义庆《世说新语》【注释】①王子猷(yóu)、子敬:即王徽之和王献之,两人都是王羲之的儿子。②惶:同“遑”,空闲。③恬然:平静,安然。④扶凭:指搀扶。⑤神字:胸襟气度。⑥都:总,竟。⑦了:完全。⑧舆:轿子。⑨调:协调。⑩恸(tòng)绝:指因悲哀过度而昏厥。6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子猷、子敬曾俱坐一室 俱:一起 B.子猷遽走避 遽:急C.子敬先亡 亡:死亡 D.因恸绝良久 良:美好6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B.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C.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D.子敬素好琴便/径入坐/灵床上取子敬琴弹/弦既不调。63.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突发火灾,王子猷连鞋都来不及拿就跑了。B.王子猷一段时间没有听到子敬的消息,觉得子敬肯定去世了。C.子猷把琴扔在地上说:“子敬啊,子敬啊,你人和琴都死了。”D.王子猷在得知王子敬去世后不到一个月也去世了。6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子猷遽走避,不惶取屐;(2)子敬神色恬然,徐唤左右,扶凭而出,不异平常。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题目。【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选自《世说新语》)【乙】萧遥欣少有神采干局①。为童子时有一小儿左右弹飞鸟未尝不应弦而下。遥欣谓之曰:“凡戏多端,何急弹此?鸟自云中翔,何关人事?”小儿感之,终身不复捉弹。尔时②年十一。士庶③多竞此戏,遥欣一说,旬月播之,远近闻者,不复为之。(选自《太平广记》)【注释】①干局:才干和气度。②尔时:那时,彼时。③士庶:士人和庶民,也泛指百姓。65.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陈太丘与友期行 (2)元方入门不顾(3)终身不复捉弹 (4)旬月播之66.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门外戏 凡戏多端B.相委而去 未成,弃去C.为童子时 为人谋而不忠乎D.有一小儿左右弹飞鸟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67.翻译下列句子。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②远近闻者,不复为之。68.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断两处)为童子时有一小儿左右弹飞鸟未尝不应弦而下69.读完甲乙两文,你觉得元方和萧遥欣分别是个怎样的人?文言文阅读[甲]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④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⑤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节选)[乙]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责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光阴消逝),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李生论善学》)7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①不亦说乎②李生说之曰③学而不厌④王生益愠71.下列句中加点的“而”与“学而不思则罔”中的“而”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学而时习之 B.人不知而不愠 C.择善而从之 D.温故而知新7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而/不思则罔 B.可以为师/矣 C.盖/学贵善思 D.请铭之坐/右7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甲】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②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⑤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⑥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⑦子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论语》十二章节选)【乙】赵简子问子贡①曰:“孔子为人何如?”子贡对曰:“赐不能识②也。”简子不说曰:“夫子事③孔子数十年,终业④而去之,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子贡曰:“赐譬⑤渴者之饮江海,知足而已。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⑥足以识之?”简子曰:“善哉,子贡之言也!”(选自《说苑》,有删改)【注释】①子贡:孔子的学生。又叫端木赐,字子贡。②识:了解。③事:侍奉、服侍。④终业:完成学业。⑤譬:犹如、好像。⑥奚(xī):怎么。74.下列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 B.简子不说(说话、言语)C.饭疏食,饮水(吃) D.终业而去之(离开)7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 B.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C.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 D.寡人问/子子曰/不能/识何也76.下面对【甲】【乙】两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中“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都是在谈学习方法。B.【甲】文中第③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与思相结合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C.【甲】文中第④则阐述了学习兴趣对于学习的重要性,以学习为乐是学习的最佳境界。D.【乙】文赞扬了孔子的贤明犹如江海,知识非常渊博。77.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2)孔子犹江海也,赐则奚足以识之?[甲]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乙]苏小妹炼字东坡①与小妹②、黄山谷③论诗。妹云:“轻风细柳,澹月梅花。中要加一字作腰,成五言联句。”坡云:“轻风摇细柳,澹月映梅花。”妹云:“佳矣;未也。”黄曰:“轻风舞细柳,澹月隐梅花。”妹云:“佳矣,犹未也。”坡云:“然则妹将何说 ”云:“轻风扶细柳,澹月失梅花。”二人抚掌称善。(选自褚人获《坚飯集》,有删改)[注释]①东坡:即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②小妹:相传为苏轼的妹妹,其名苏轸。③黄山谷:黄庭坚,字鲁直,北宋文学家、书法家。78.下列文言文语句和成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俄而雪骤 狂风骤雨B.未若柳絮因风起 事出有因C.犹未也 过犹不及D.二人抚掌称善 循循善诱79.对材料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未若/柳絮/因风起。B.未若/柳絮/因/风起。C.未若柳絮/因/风/起。D.未若柳絮/因风起。80.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咏雪》写谢安和家中晚辈在大雪日雅集这一乐事, 文虽短而韵味悠长。B.《咏雪》一文对人物情态刻画细致,谢安由“欣然”到“大笑乐”,侧面凸显了他的慈祥和蔼。C.《苏小妹炼字》一文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和对比的手法对人物进行刻画。D.苏东坡和黄庭坚对苏小妹的诗表示了肯定和赞赏,由“抚掌称善”可以看出。81.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白雪纷纷何所似?”(2)二人抚掌称善。82.甲文中的谢道韫和乙文中的苏小妹均是聪慧的才女,结合文章内容分别说说她们才情的具体表现。1.(1)B(2)A(3)C(4)B【导语】这两篇文言短文分别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小片段描绘,展现出人物的性格与文化素养。甲文《咏雪》描述了谢安一家利用自然景象即兴创作诗句的才情和轻松和乐的家庭氛围,反映了东晋士大夫的雅趣和文学修养。乙文《陈太丘与友期行》则展示了陈元方年纪虽幼但举止稳重、辩才无碍的特点,突显出其品性和对信义、礼仪的看重。这两篇文章通过鲜明的对比和简洁的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并彰显传统文化中诚信与智慧的价值。【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B.有误,句意: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因:趁,乘;故选B。(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与:都是连词,和,跟;B.而:与“俄”连用,“俄而”,不久、一会儿/连词,表承接;C.何:副词,加强语气,多么/代词,什么;D.之:人名中的一个字/代词,指代元方;故选A。(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期行”中“期”的意思是“约定”,“期行”即“相约同行”,“期待前行”翻译错误,A、D 选项排除;“相委而去”中“委”的意思是“舍弃”,而不是“放弃”,B 选项“放弃”翻译不准确。所以正确的翻译应该是 “友人生气地说:‘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定前行,却舍弃别人离开了。’”;故选C。(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B.有误,在《陈太丘与友期行》中,元方“入门不顾”确实体现了他对友人“无信”“无礼”的不满。但说他“嫉恶如仇”过于严重。元方只是一个孩子,他的行为主要是在维护自己父亲的尊严,表达对友人不守信和对自己父亲不尊重的气愤,而不是具有“嫉恶如仇”这种比较强烈的、针对社会不良现象的性格特点;故选B。【点睛】参考译文:【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乙】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2.A 3.B 4.B 5.(1)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2)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就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导语】这两篇文言文分别展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的智慧和礼仪。甲文通过谢太傅与家人赏雪作诗,营造出和睦欢乐的家庭气氛,展现出古代文人的闲雅情致和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乙文则讲述了陈太丘的儿子元方在面对失约友人的责备时,能机智辩驳且不失礼貌,体现出他的聪慧和良好的家教。两篇文字虽简短,却通过人物对话和情节展现了古人的生活哲学和社交礼仪。2.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A.句意为: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差:大体。故选A。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白雪纷纷何所似”的句意是,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呢?其中“白雪”作为主语,应断开;“纷纷”是描述白雪的样子,应断开;“何所似”是谓宾结构,应断开;故断为:白雪/纷纷/何所似?故选B。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B.结合甲文“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可知:谢太傅问孩子对白雪的看法,兄子和兄女的看法不一样,谢太傅对此很满意。他通过“大笑乐”这种自然又欣喜的表现,从侧面烘托出对晚辈们积极思考、能给出精妙比喻的欣赏。本项的“太傅有意讽刺兄子胡儿‘撒盐空中差可拟’不恰当”的说法不当;故选B。5.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重点词有:(1)未若,不如;因,趁。(2)舍,舍弃、丢下;去,离开;乃,才。【点睛】参考译文:【甲】谢太傅在一个寒冷的雪天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跟子侄辈的人讲解谈论文章的义理。不久,雪下得急了,太傅高兴地说:“白雪纷纷扬扬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把盐撒在空中大体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柳絮乘风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谢道韫)就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乙】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就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他的父亲,就是没有礼貌。”友人感到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6.C 7.A 8.D 9.(1)学习了然后时常温习它,不是(也)很愉快吗?(2)孔子说:“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陷入疑惑。”【导语】该文段选自《论语》,集中展示了孔子和其弟子曾子的思想精髓,涵盖学习、修身、待人接物的人生哲理。孔子倡导通过反复温习以掌握知识,强调学习与思考并举,同时欣赏个人的学习兴趣并享受其中。他推崇在贫困环境中坚守品德,并主张从错误中自省以完善自我,以达到君子境界。这些思想对个人修养和道德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强调内心安宁和品德优于外在荣华。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C.句意: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殆:疑惑;故选C。7.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句意: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而:连词,表顺承;B.句意: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而:连词,表转折,却;C.句意: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而:连词,表转折,却;D.句意: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而:连词,表转折,但是、却;故选A。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D.第⑧章是孔子的自我表白,他认为在“富贵”和“义”之间发生矛盾时,宁愿贫贱而坚守“义”。“应绝对排斥富贵”表述不正确;故选D。9.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注意重点词语:(1)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假字,同“悦”,愉快。(2)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疑惑。【点睛】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一说学习的道理在合适的时机去实践),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孔子说:“我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就能立足于世,四十岁(遇事)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收放自如,却又不超出规矩。”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中,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的人。”孔子说:“我整天吃粗陋的饭食,着冷水,弯着胳膊做枕头,也自得其乐。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10.C 11.B 12.C 13.(l)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2)想了一会儿,忽然对自己说:“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导语】这两篇文言文节选展现了苏轼在被贬谪期间的心境。《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描绘了一个宁静雅致的夜晚景色,通过月光下的竹柏影,表达与友人共享闲适时光的快乐及对人情淡泊的体悟。《记游松风亭》则刻画了他在松风亭下顿悟放下心念、随遇而安的过程。这些叙述体现了苏轼在政治失意后追求内心平和、陶醉于自然美景的精神状态,展现了他超然物外的旷达心境。1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C.句意:于是(我的心情)就像被鱼钩挂住的鱼。由是:因此,于是;故选C。1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句意:我曾经暂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觉脚力疲惫,想要到亭子里休息。“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表明事件背景,交代“我”曾暂居的地点,语义完整,应断开;“纵步松风亭下”描述了“我”的行动,前往松风亭,单独成句,表意清晰;“足力疲乏”说明“我”当时的身体状态,是后续想休息的原因;“思欲就亭止息”则表达了“我”的想法,即想到亭中休息。故断句: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亭止息;故选B。1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辨析。C.有误,甲文虽然作者是在政治上受排挤的境遇下写的,但文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体现出的是作者的旷达乐观,而非“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该选项不符合文意;故选C。13.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1)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2)良久:很久;甚么:什么;歇:休息。【点睛】参考译文:【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乙】我曾经暂住在惠州的嘉祐寺,信步走到松风亭下,感觉脚力疲惫,想要到亭子里休息。抬头望向松风亭,还在高处树梢之上,心想这可怎么才能走到呢?过了很久,忽然(心中)想到:“这里为什么就不能休息呢?”于是(我的心情)就像被鱼钩挂住的鱼,忽然得到解脱。如果人们能领悟到这一点,即使在战场上短兵相接,战鼓声音如雷霆一般(震耳欲聋),前进就会被敌人杀死,后退就会因违反军法被处死,在这种时候,也不妨好好地休息一番。14.(1)C(2)①范玄平为人处世爱用权术,可是有时因为多用权术而坐失良机。②再说范玄平在京都,一向也很有声誉,桓温认为他是远道来投奔自己,格外高兴、激动。(3)范玄平是一个喜欢用权术的人,文章中他特意来投奔桓玄,但是却不说实话,这符合“假谲”的特点。【导语】这则人物故事选自《世说新语》,描绘了范玄平以智谋而误失良机的情节。范欲通过桓招起而实现自我提升,然而因功利主观与策略错误,反令桓失望。此故事将范的智巧与实际行事对立展现,刻画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并反映出在官场中趋利避害的社会风气。《假谲》篇因此收录此事,意在揭示以智取巧而忽视诚信,终可能导致策略性失败的道理。【详解】(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C.有误,句意:(桓温)回头对袁虎说。顾:回头;故选C。(2)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①好:喜欢;智数:智谋权术;以:因为;失会:坐失良机。②素:向来,一向;誉:声誉,名声;谓:认为。(3)本题考查内容理解。结合“范玄平为人,好用智数,而有时以多数失会”可知,范玄平为人处世的风格就是喜欢运用智谋权术,这为后文他的行为做了铺垫,表明他有耍弄心机的习性。 结合“尝失官居东阳,桓大司马在南州,故往投之”以及“范虽实投桓,而恐以趋时损名,乃曰:‘虽怀朝宗,会有亡儿瘗在此,故来省视’”可知,范玄平在丢官之后,特意前往投奔桓大司马,这本是他真实的意图。然而,当桓大司马对他热情相待,满怀期待,甚至当场表示要让他担任太常卿时,他却因为担心被人认为是趋附权贵、迎合时势,从而损害自己的名声,选择隐瞒真实目的,改口称是来此地看望夭折的儿子。他这种心口不一、刻意隐瞒真相、用虚假理由掩盖真实投奔意图的行径,正是虚假欺骗的表现。由此可知,作者将本文编入“假谲”篇,是因为范玄平的所作所为充分体现了“假谲”,即喜欢用权术、弄虚作假、欺骗他人的特点。【点睛】参考译文:范玄平为人处世,喜欢使用智谋权术,然而有时因为智谋权术用得过多而事与愿违。他曾经丢了官职住在东阳,桓大司马(桓温)镇守南州,他特意前去投奔。桓温当时正想招揽起用那些屈居下位、长久不得升迁的人,以此来压倒朝廷。而且范玄平在京城,向来也有声誉,桓温认为他是从远方来投奔自己的,等到他进入庭院,便侧身伸长脖子远望,谈笑声十分欢快。(桓温)回头对袁虎说:“范公可以担任太常卿。”范玄平刚坐下,桓温便感谢他从远方前来的心意。范玄平虽然确实是来投奔桓温的,但又担心因迎合时势而损害自己的名声,于是说:“我虽然心怀拜见尊长之心,但恰逢有个夭折的儿子埋葬在这里,所以来探望一下。”桓温听后很失望,先前那种虚心期待的热情,一下子全都消失了 。15. 断,扯断,割断,剪断 像,好像,如同 值得 一起 返回,回来 16.B 17.A 18. 第一空:志同道合(志趣相投、心灵相通) 第二空:诚实守信(真诚、信任、说到做到、言出必行等)【导语】这两篇文言文分别讲述了关于友谊的故事,展现了古人对知音和诚信的重视。《伯牙鼓琴》通过伯牙与锺子期的知音之情,表达了对心灵契合的朋友的珍惜,锺子期去世后,伯牙因再无知音而终身不再鼓琴,体现了知音难觅的感慨。《范式守信》则通过范式与张劭的约定,强调了诚信在友谊中的重要性,范式如约而至,展现了信守承诺的美德。两篇文章共同传达了友谊中理解与信任的核心价值。15.本题考查文言实词。(1)句意:伯牙摔琴断弦。绝:断,扯断,割断。(2)句意: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若:像,好像。(3)句意: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足:值得。(4)句意:两个人一起请假回到家乡。并:一起。(5)句意:两年以后应当返回。还:返回,回来。16.本题考查划分停顿。解答此类试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先对句子作简单翻译,初步了解大意,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和古文句法进行句读,同时利用虚词来辅助句读。本句句意:两年前分别,约定在千里之外见面,你何必这么认真地相信呢?“二年之别/千里结言”主语是“你们”,“二年之别”表示分别的时间,“千里结言”表示约定的地方之远,“尔何敢信之诚也”句式完整,且主语是“你”;故断句:二年之别/千里结言/尔何敢信之诚也;故选B。17.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具,详细。设,安排。候,等候。翻译为:元伯把事情详细地告诉了母亲,请母亲安排饮食来等候他;故选A。18.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根据甲文“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可知,伯牙在弹琴时想到高山,钟子期就能够从琴声中感受到山之巍峨,伯牙在弹琴时想到流水,钟子期就能从琴声中感受到水之奔腾,两个人心灵相通,可见交友的理想境界是志同道合、志趣相投;根据乙文“式谓元伯曰:‘后二年当还,将过尊亲。’乃共克期日。后期方至,元伯具以白母,请设馔以候之”“至其日,巨卿果到,升堂拜饮,尽欢而别”等语句可知,范式与张劭约定日期,于两年后去拜访张劭的父母,到了日期张劭请母亲备好酒食来等候范式,后来范式如期到来;可见诚实守信、说到做到、言出必行、真诚是维持友情的纽带。【点睛】参考译文:(甲)伯牙弹琴,锺子期听他弹琴。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像大山一样高峻。”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生不再弹琴,因为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乙)范式字巨卿,年轻时在太学求学,和汝南人张劭是好朋友。张劭字元伯。两个人一起请假回到家乡。范式对张劭说:“两年以后应当返回,我将拜访你的父母大人。”于是一起约定了见面的日期。后来约定的日期就要到了,张劭把这件事全部向母亲说了,请母亲准备酒食来等候范式。母亲说:“两年前分别,约定在千里之外见面,你何必这么认真地相信呢?”张劭说:“范式是一个讲信用的人,一定不会违背约定。”母亲说:“如果这样,我应当为你酿酒。”到了约定的那一天,范式果然来到,二人一起登上大厅拜见饮酒,尽情欢饮,然后分别。19.C 20.B 21.(1)您和我父亲约定在中午。中午时您没来,就是不讲信用。(2)虽然现在很快乐,怎么可以不遵守当初会面的约定呢?【导语】甲文通过元方与父亲友人对话,表现了元方年少聪慧、辩才无碍且有礼有节的品行,同时批判了失信和无礼行为;乙文展现魏文侯讲诚信、守承诺的品质,从而体现诚信对国家强盛的重要性。两文主题均围绕“守信”展开,甲文以小事展现社会交往中的个人品德,乙文从国家领导者的角度体现诚信的治国之道,二者相辅相成,揭示守诺的珍贵价值。19.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句意:下车去拉他。之:代词,指代元方;B.句意:亲自取消了这件事。之:代词,指代打猎这件事;C.句意:您要到哪里去。之:动词,去、往;D.句意:又连砍几刀杀死了它。之:代词,指代狼;故选C。20.本题考查文言词语理解。A.有误,“陈太丘与友期行”意为: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期:约定;C.有误,“元方入门不顾”意为: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顾:回头看;D.有误,“过中不至,太丘舍去”意为: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去:离开;故选B。21.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翻译。注意重点字词:(1)君:对对方的尊称,您;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期:约定;日中:正午时分;至:到;无信:不讲信用。(2)虽:虽然;岂:难道;会期:会面约定。【点睛】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魏文侯和掌管山泽的官员约定好一起打猎。到了这天,(魏文侯)正在喝酒,且喝得很高兴,天下起了雨。魏文侯将要出门(赴约),身边的侍从说:“今天您喝酒喝得很高兴,天又下雨了,您要到哪里去呢?”魏文侯说:“我和掌管山泽的官员约定好了去打猎,虽然(现在喝酒)很快乐,难道可以不遵守当初的约定吗?”于是(魏文侯)就前往(约定的地点),亲自取消了打猎活动。魏国从这时候开始变得强大起来了。22. 说:同“悦”,愉快。 省:自我检查、反省。 事:侍奉,服侍。 谋:谋略。 23.C 24.①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②(管仲)年轻时经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很有才能。 25.从甲文可知,“同志为友”,即志同道合的人才能成为朋友;从乙文“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可知,与朋友交往要讲诚信;从丙文鲍叔牙和管仲的故事可以看出,真正的朋友能够相互理解、包容,在朋友有困难时能伸出援手,并且不嫉妒朋友的才能,积极举荐朋友。所以,在交友上我们应寻找志同道合之人,以诚信为本,理解包容朋友,在朋友需要时给予帮助,不嫉妒朋友的成就。【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材料由三段不同的古文组成,分别选自《说文解字》《论语》和《史记 管晏列传》。甲段通过造字释义突出了交流与合作的友谊本质;乙段引述孔子和曾子的言论,强调了学习、交流与内省的重要性,以及交友需以诚信为基础的道理;丙段描述了管仲与鲍叔牙的交往,以实际事例展示真正友谊的珍贵和彼此信任、理解的可贵品质。整体上,这几段文字共同启发读者在交友过程中的智慧与道德思考。22.本题考查实词的含义。①句意:不也是高兴的吗?说:同“悦”,愉快。②句意: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省:自我检查、反省。③句意:管仲侍奉公子纠。事:侍奉,服侍。④句意:这都是管仲的谋略啊。谋:谋略。2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断句。句意:等到公子小白被立为齐桓公之后,公子纠死了,管仲也因此被囚禁起来了。根据句子表达的事情发展顺序以及文意逻辑来进行断句。“小白立为桓公”是一个主谓短语的独立句子;“公子纠死”也是一个主谓短语的独立句子;“管仲囚焉”也是一个主谓短语的独立句子;三个句子主语不同,故断句为: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故选C。24.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①重点词语:知,了解;愠,生气,恼怒;君子,有才德的人;②重点词语:少,年轻;游,交往;贤,贤能。2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启示。在甲文中提到“同志为友。从二又。相交友也”,这清晰地表明了朋友是彼此志向相同的人。只有有着共同的理想、追求和信念,双方在相处过程中才能够有深度的交流与共鸣,携手共进,在人生道路上相互激励与支持,所以我们在交友时要注重寻找与自己志同道合之人。乙文中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其中特别提及“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强调了诚信在交友中的关键地位。朋友之间倘若缺乏诚信,彼此的信任将会崩塌,关系也难以长久维系。无论是日常的交流沟通,还是涉及到合作、互助等事务,诚信都是基石,只有秉持诚信交友,友谊才能稳固且持久。丙文中鲍叔牙与管仲的故事极具启示意义。管仲贫困时“常欺鲍叔”,但鲍叔牙“终善遇之,不以为言”,这充分体现出鲍叔牙对管仲的理解与包容,没有因这些小事而破坏彼此关系。后来鲍叔牙事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牙却“遂进管仲”,他不嫉妒管仲的才能,反而积极举荐,使管仲得以在齐国施展才华,成就霸业。这让我们明白,真正的朋友之间应相互理解包容,当朋友身处困境时要毫不犹豫地给予帮助,而且不能被嫉妒心蒙蔽,要乐见朋友取得成就并助力其发展。据此总结:在交友上我们应寻找志同道合之人,以诚信为本,理解包容朋友,在朋友需要时给予帮助,不嫉妒朋友的成就。【点睛】参考译文:[乙]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它,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有才德的人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进行自我反省:替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丙]:(管仲)年少的时候常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很有才能。管仲家境贫困,常常占鲍叔牙的便宜,鲍叔牙始终友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成为齐桓公后,公子纠被杀,管仲被囚禁起来了。鲍叔牙于是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齐桓公凭借着(管仲的辅佐)称霸,并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于正统,这都是管仲的谋略啊。26.C 27.A 28.B 29.①别人不了解我,但是我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②过了正午后(友人)仍没有到,陈太丘丢下(他)就离开,离开后(友人)才到。【导语】这篇文言文阅读材料精选了《论语》与《世说新语》的经典片段,形成古今对话的巧妙结构。甲文以四则论语构建儒家治学修身的核心框架:从“学而时习”的治学态度到“三省吾身”的修身准则,再到“学思结合”的方法论,最终落于“择善而从”的实践智慧。乙文《陈太丘与友期》则以生动的志人笔法,通过七岁元方与失信友人的对话冲突,具象化演绎了“信”“礼”等儒家伦理。26.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表顺承,可不译/表顺承,可不译;B.连词,就/连词,就;C.按时/当时;D.不是/不是;故选C。27.本题考查词语含义。A.“朝思暮想”句意:早晚都想念,形容时刻思念或反复思考某事。思:思念、想念;故选A。28.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B.根据【乙】文“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可知,友人得知陈太丘离开后勃然大怒,面对七岁的元方说出了无礼的言辞。从元方反驳的话可知,友人失约又破口大骂的行为既无信也无礼。孔子主张“仁”和“礼”,“礼”的核心是相互尊重,友人无礼在先,骂人在后,是不道德的行为,所以元方“入门不顾”的行为可以理解。如果孔子知道事情的经过,也会理解他的行为,并非“会批评元方纯粹不知‘礼’”;故选B。2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1)而:表转折,却;愠:生气;亦:也;乎:语气词,吗。(2)中:正午;至:到,舍:丢下;去:离开;乃:才。【点睛】参考译文:【甲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孔子说:“只是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只是思考却不学习就会心中充满疑惑而无定见。”孔子说:“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乙文】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30.A 31.C 32.B 33.(1)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2)克制自己,让言行符合礼就是仁德了。一旦做到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就会赞许你为仁人了。【导语】这段文字摘自《论语》及相关儒家思想著作,反映了孔子及其弟子对道德修养和人生价值取向的思考。文本强调通过反思和实践来培养自己的品德,指出君子应追求道义而非名利,并持有乐观和务实的生活态度。孔子提出了通过“克己复礼”来实现仁德,以及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富贵贫贱。整体上,这段话揭示了儒家思想对个人行为规范及人生态度的深刻影响。30.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形容词,财富多、富裕 \ 形容词,财富多、富裕;B.副词,每天 \ 名词,太阳;C.名词,坏事 \ 动词,厌恶;D.介词,替、给 \ 动词,做;故选A。31.本题考查断句。句意: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分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分别从饮食和居住两方面阐述君子的生活态度,各自语义完整,应断开;“敏于事而慎于言”表达君子在做事与言语方面的特点,与前文生活态度的描述为不同层面,需断开;“就有道而正焉”表明君子向有道之人学习以匡正自己,是独立的行为表述,跟前文也应断开。故断句为: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故选C。32.本题考查内容理解。B.“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并不是从反面论述问题。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富贵不可求得,那就还是按照自己的喜好去做事。这其实是在表明一种对待富贵的理性态度,是一种正面的价值导向,是在说如果不符合正道去获取富贵这种情况不能实现时,就坚守自己内心的爱好,它主要讲的是一种价值选择和人生态度,而非学习态度。故选B。33.本题考查译句。重点词语:(1)义:正当的手段。富:财富。贵:地位尊贵。于:对于。(2)克:克制。己:自己。复:践行。礼:礼教。为:是。归:称赞。【点睛】参考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时温习它,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自己却不生气,不也是品德高尚的君子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事情是不是尽心尽力了呢?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了呢?”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这中间了。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于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孔子说:“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不促成别人的坏事。小人则与此相反。”孔子说:“财富和地位,这是人们想要得到的,但若不是通过正当的方法获得,君子是不会接受的。贫穷与低贱,这是人们所厌恶的,但如果不通过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君子也不会这样做。”孔子说:“财富如果可以合理求得的话,即使是给人执鞭的下等差事,我也愿意去做。如果不能合理求得,那就还是按照我自己的喜好去做事。”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追求饱足,居住不追求安逸,做事勤勉,说话谨慎,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了。”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符合礼的要求,这就是仁。一旦做到了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礼,天下的人都会称赞你是仁人。”34.A 35.(1)于是(就用它)割破狼爪子下面的皮,用吹猪的方法吹狼。(2)如果不是屠夫,怎么能够想到这个计策呢? 36.人各有所长,物各有其用。对学过的知识要触类旁通,灵活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导语】这篇文言文通过一个屠夫在遭遇狼袭击时展现机智与勇气的故事,以小胜大的情节表达了人凭借智慧战胜更强大对手的主题。屠夫面临险境时,借自然环境夜耕遗留的草棚躲避狼的攻击,后巧妙运用吹豕的方法膨胀狼体,显示出其迅速判断和创新使用工具的聪明才智。此文通过朴实而富有戏剧性的情境,生动体现出在生命危机四伏的古代社会,人类依靠智慧和技巧获取生存的胜利。34.本题考查文言实词。A.句意为:被狼紧紧地追赶着。为:被;故选A。35.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1)重点字词:遂:于是,就;以:用;法:方法;(2)重点字词:非:(如果)不是;乌:哪里,怎么;谋:计策,方法。36.本题考查文言文道理启示。根据“顾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非屠,乌能作此谋也!”可知,屠户在面对狼的威胁时,并没有因为身处绝境而放弃,而是迅速发现了自己的长处——即他手中的小刀和吹猪皮的技术。这告诉我们,人各有所长,物各有其用,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应该善于发掘自己的长处和身边物品的潜在用途。屠户能够成功制服狼,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能够灵活运用自己学过的吹猪皮技术。这种技术原本与捕狼无关,但屠户却能够将其应用于新的情境中,从而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这告诉我们,在学习知识时,不仅要注重理解和掌握,更要学会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解决各种问题,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点睛】参考译文:有一个屠夫,傍晚走在路上,被狼紧紧地追赶着。路旁有个农民留下的田间休息处,他就跑进去躲藏在里面。狼从苫房的草帘中伸进两只爪子。于是屠夫急忙捉住狼爪,不让它离开,但是没有办法可以杀死它。只有一把不满一寸长的小刀,就用它割破爪子下面的狼皮,用吹猪的方法往里吹气。(屠夫)用力吹了一阵儿,觉得狼不怎么动了,才用绳子把狼腿捆起来。出去一看,只见狼浑身膨胀,就像一头牛。四条腿直挺挺地不能弯曲,张着嘴也无法闭上。屠夫就把它背回去了。(如果)不是屠户,怎么能够想到这个计策呢?37.D 38.B 39.C 40.D【导语】这三段文言文分别选自《世说新语》《桓公与友期》和《论语》。甲文通过雪景的比喻展现谢道韫的聪颖才思,表现家族文化氛围的和乐;乙文讲述元方对失信友人的机智回击,彰显了童子之德和礼仪教化;丙文则以《论语》选句阐述孔子的教育理念与人生智慧。全文从家庭教育、诚信礼仪、学习进步三方面呈现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篇幅虽短却内涵丰富。37.本题考查词语解释。D.句意: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忠:竭尽自己的心力;故选D。38.本题考查一词多义。例句:学而不思则罔:只是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而:表转折。A.句意: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而:连词,表顺承;B.句意: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而:连词,表转折;C.句意: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而:连词,表并列;D.句意:三十岁时有所成就。而:连词,表修饰;故选B。39.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有:温:温习;故:学过的旧知识;知新:有新的理解与体会;可:可以;以:凭借;故选C。40.本题考查内容理解。A.甲文:“撒盐空中差可拟”与“未若柳絮因风起”形成对比,一个把雪比作盐,较为质朴直接;一个把雪比作柳絮,更具灵动轻盈之美,通过二者对比,展现出不同的文学想象与才情。乙文:友人“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的行为,和元方“君与家君期日中”“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有礼有节的回应形成鲜明对比,突出元方的聪慧懂事与友人的无礼。所以甲、乙两文皆用对比;B.甲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种家庭氛围的营造,鼓励晚辈自由表达对雪花的看法,其实是一种启发思考、引导交流的学习方法,激发晚辈思维。丙文:“学而时习之”强调学习新知识后按时温习巩固;“温故而知新”突出温习旧知识能有新收获,二者都是在讲学习方法。甲、丙两文都写到了学习的方法;C.乙文:元方说“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明确指出友人不按时赴约是不讲诚信,涉及做人的诚信问题。丙文:“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意思是和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守信用呢,同样谈及诚信。所以乙、丙两文都谈到做人的诚信问题;D.乙文:主要讲述陈太丘与友期行,友人失约,元方据理反驳友人的故事,核心在于展现人物的品德与言行应对,并没有涉及反思相关内容。丙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明确提到每日多次自我反省,涉及反思问题 。所以乙、丙两文并非都谈到反思的问题;故选D。【点睛】参考译文:【甲】谢安在寒冷的雪天举行家庭聚会,和他子侄辈的人讲解诗文。不久,雪下得大了,太傅高兴地说:“这纷纷扬扬的白雪像什么呢?”他哥哥的长子胡儿说:“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他哥哥的女儿说:“不如比作风吹柳絮满天飞舞。”太傅大笑起来。她就是谢安大哥谢无奕的女儿谢道韫,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乙】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丙】孔子说:“学习了,然后按时温习,不也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并不因此恼怒,不也是君子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孔子说:“我十五岁时,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时有所成就,说话办事都有把握;四十岁,心里不再感到迷惑;五十岁知道天命是什么;六十岁能吸取各种见解而加以容纳;七十岁我就可以随心所欲,但也不会越出规矩。”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做老师了。”41.C 42.A 43.B 44.C【导语】《陈太丘与友期行》通过讲述陈元方面对失约的友人的质问时,以理据辩、从容不迫,展现了他聪慧敏捷、方正有礼的性格。文章通过对话,刻画了人物性格,并引出待人接物的信和礼的重要性。《论语》摘录则展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包括学习态度、自我反省及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强调了学习、思考的重要性和以德修身的价值观。两文结合在一起,既有事例的具体说明,又有理论的提炼总结,彼此呼应,引人深思。41.本题考查文言词语。C.有误,句意: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忠:竭尽自己的心力。故选C。4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均为连词,表顺承;B.代词,指元方/代词,指学习过的知识;C.介词,替/动词,成为;D.名词,优点,好的方面/代词,……的人;故选A。43.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本句重点词语:三人行:多人同行。择:选择。善者,好的方面,优点;善,好;者,……的人。正确翻译为:多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老师的人。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故选B。4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辨析。C.有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一章是讲学习方法,强调了学和思的辩证关系,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在一起;故选C。【点睛】参考译文:甲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正午,过了正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乙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复习它(一说学习的道理在合适的时机去实践),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同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可信了?老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