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宁德市福鼎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福鼎四中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月考地理试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位于内蒙古乌达煤田的远古森林,被火山喷发产生的巨量火山灰掩埋而封存于火山凝灰岩内,故称为“植物庞贝城”。下图示意地质史上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浓度变动曲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形成“植物庞贝城”的主要植物是( )
A. 蕨类植物 B. 裸子植物 C. 被子植物 D. 苔藓植物
2. 推测发生生物大灭绝的地质年代是( )
A. 寒武纪前期 B. 石炭纪 C. 二叠纪末期 D. 侏罗纪
北京市某中学组织学生到浙江省雁荡山进行野外考察,下图为考察区域的等高线地形及景观图。读图,完成3-5题。
3.图中( )
A.河流流向先向西再分别转向西北、西南
B.道路多沿半山腰分布,以利于徒步行走
C.考察点①②间的直线距离约2.1千米
D.南北纬度差约为2°,东西经度差约为4°
4.考察组同学绘制了从百岗尖到仰天斗沿线的地形剖面图,其中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陕西省华阴市(34°N 110°E)罗敷镇神仙台位于秦岭主脉北侧,自然风光优美。2025年3月8日,渭南市某中学地理团队前往该地开展行走地理研学活动,出发时车上的电子表显示9:30,司机前方的遮阳板、车辆左侧的遮阳帘均已启用。202省道图示路段具有坡长、弯多的特点,为防止车辆刹车失灵,该路段设置了多个避险车道。结合等高线地形图与该地避险车道示意图,完成5-7题。
5.出发后,遮阳板、遮阳帘启用时段,大巴车行驶方向大致是( )
A.向东 B.向西 C.向南 D.向北
6.避险车道最适合布局于图中的( )
A.①地 B.②地 C.③地 D.④地
7.若将该地图比例尺扩大,避险车道处的等高线特征将表现为( )
A.与等高线平行 B.向高海拔处凸起
C.向低海拔处凸起 D.与山脊线平行
对我国甘肃某绿洲观测发现,在天气稳定的状态下,会季节性出现绿洲地表温度全天低于周边沙漠的现象。下图呈现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据此完成8-9题。
8.图示观测时段内( )
A.正午绿洲和沙漠长波辐射差值最大 B.傍晚绿洲降温速率大于沙漠
C.凌晨绿洲和沙漠降温速率接近 D.上午绿洲长波辐射强于沙漠
9.导致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主要原因是绿洲( )
①白天温度低 ②蒸发(腾)多 ③空气湿度大 ④大气逆辐射强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大气边界层位于对流层的最底部,其热量主要来源于地面辐射。一般情况下,大气对流层底部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如果出现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反常现象,气象学上称之为逆温。酒泉市(98.48°E,39.72°N)地处河西走廊西部,降水稀少,气候干燥,沙尘天气多发。气象专家利用2009—2018年的雷达探空观测资料,深入分析了酒泉市大气边界层逆温特征及演变规律。下图示意2009—2018年酒泉市8时(北京时间)和20时(北京时间)逆温变化频率的季节变化。据此完成11-12题。
18.2009—2018年,酒泉市发生逆温频率最高的是( )
A.8时接地逆温 B.8时悬浮逆温
C.20时接地逆温 D.20时悬浮逆温
11.冬季,酒泉市8时接地逆温比20时接地逆温发生频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
A.逆温层被破坏,处于初始重生阶段
B.地面辐射冷却持续,逆温维持加强
C.大气边界层低,获得的地面辐射较多
D.大气中水汽多,吸收的地面辐射更强
12.与春夏季节相比,秋冬季节酒泉市逆温的特点是( )
A.出现时间早,逆温层厚度大 B.出现时间晚,逆温层厚度小
C.出现时间早,且发生频率低 D.出现时间晚,但发生频率高
中国某学校地理小组利用每日课间观测10时太阳高度和方位,并根据记录绘制12月21日至次年6月21日的10时目视太阳轨迹(下图)。完成13-14题。
13.这所学校最可能位于( )
A.海口(20°03′N,110°12′E)
B.乌鲁木齐(43°48′N,87°36′E)
C.武汉(30°36′N,114°18′E)
D.漠河(52°58′N,122°32′E)
14.8月31日14时,这所学校举办开学式时,太阳最可能位于( )
A.①处附近 B.②处附近 C.③处附近 D.④处附近
摄影爱好者小明7月15日在福建观赏夕阳,于18点15分拍摄了太阳“夹在”两栋楼之间的照片(如图)。几分钟后,太阳被其中一栋楼完全遮挡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5. 小明拍摄如图照片后,太阳接着( )
A. 向更南方向运动,被甲楼遮挡 B. 向更南方向运动,被乙楼遮挡
C. 向更北方向运动,被甲楼遮挡 D. 向更北方向运动,被乙楼遮挡
16. 一年中能拍到最相似太阳轨迹的另一日是( )
A. 5月30日 B. 6月22日 C. 9月1日 D. 12月2日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2分)
1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
科学研究中把多因素问题分解成若干单因素问题,每次试验只改变一个因素,从而研究这个因素对事象的影响,而其它不变的因素称为控制变量。某学校学生应用控制变量法探究“土壤疏松程度对水土流失量的影响”。其步骤如下:
第一步:取当地土壤(没有植物覆盖)填充到两个相同的有开口塑料盒(图左)中,甲组土壤疏松,乙组土壤紧实,两组土壤均放置在提前准备好的坡度为30度的面板上,模拟地面情况。
第二步:用两个相同的底部开孔的塑料碗(图右),装水淋洒在塑料盒的土壤上模拟降水,保持甲、乙组的洒水情况相同。
第三步:在模拟降水的同时,用透明杯子收集流失的水和土,静置10分钟,用直尺测量杯中水和土的高度。重复实验三次,记录数据。
(1)指出该实验的控制变量。(4分)
(2)如果要研究降雨强度对水土流失量影响,可通过改动上图装置进行实验。说明如何改动。(6分)
18.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泥盆纪(距今416~359百万年)是生物与环境演化的重要转折期,海平面变化、海底火山大规模喷发改变大气成分引起的全球变暖、海洋缺氧等被认为是该时期海洋生物大灭绝的重要原因。该时期陆地植物走向繁盛,地球生命随之翻开新的篇章。
(1)推测图示时期海平面变化状况,并说明原因。(4分)
(2)根据大气受热过程原理解释大规模海底火山喷发可能引起全球变暖的原因。(6分)
(3)晚泥盆纪(距今374~359百万年)是陆地植物逐渐繁盛的时期,推测当时有利于陆地植物走向繁盛的自然条件。(8分)
(4)说明晚泥盆纪陆地植物的繁盛对当时土壤成分变化的影响。(4分)
19.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
科研人员在普莫雍错湖底甲处采集连续沉积岩芯,重建该区古环境演变。湖底岩芯沉积物粒径随入湖河流流量增大而增粗,植物残体的沉积量取决于陆源输入强度、搬运动力大小和沉积环境的保存效率。图1示意普莫雍错湖底地形,图2示意甲处岩芯沉积物组成与年代对应关系。
(1)说明甲处沉积岩的物质来源及形成过程。(6分)
(2)判断距今约16000年时湖泊水位状况(相对于现代),并说明理由。(6分)
(3)分析甲处富集并保存植被残体的有利条件。(8分)福鼎四中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月考地理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
1 2 3 4 5 6 7 8
A C C C C D C C
9 10 11 12 13 14 15 16
A A B A C B D A
【答案】1. A 2. C
【解析】
【1题详解】
结合材料信息可知,位于内蒙古乌达煤田的远古森林,被火山喷发产生的巨量火山灰掩埋而封存于火山凝灰岩内,故称为“植物庞贝城”。“植物庞贝城”的地质年代为石炭纪和二叠纪之间,此时位于古生代时期,主要的植物类型为蕨类植物,A正确;裸子植物繁盛于中生代时期,B错误;被子植物繁盛于新生代时期,C错误;苔藓植物最早出现在泥盆纪,但是数量有限不属于当时地质年代的主要植物,D错误。故选A。
【2题详解】
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在地质史上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氧气浓度变动曲线中,二叠纪到三叠纪时期,氧气含量快速下降,会导致生物生存受到明显影响,导致生物灭绝,因此发生生物大灭绝地质年代是二叠纪末期,C正确;寒武纪前期和石炭纪时期氧气含量都在增加,侏罗纪时期氧气含量相对稳定,不会影响大部分生物生存,不会发生生物大灭绝,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地球的演化史:1.太古代(距今25亿年以前),出现了原始细菌、蓝绿藻类。2.元古代(距今25亿~5.41亿年),藻类日益繁盛。3.古生代(距今5.41亿~2.5217亿年),①早古生代:三叶虫、珊瑚等空前繁盛,被称为“海洋无脊椎动物时代”,后期出现鱼类。②晚古生代动物:鱼类→两栖类;植物:蕨类植物繁茂。4.中生代(距今2.5217亿~0.66亿年),蕨类植物衰退,裸子植物迅速发展,“裸子植物时代”动物:恐龙等爬行动物繁盛,被称为“爬行动物时代”。5.新生代(距今0.66亿年至现在),被子植物为主,被称为“被子植物时代”动物:哺乳动物繁盛,被称为“哺乳动物时代”第四纪出现了人类。
【答案】3.C 4.C
【解析】3.河流由高处流向低处,图中河流流经地区整体西南高,东北低,河流干流流向先向东北再转向东南,A错误;道路多沿山谷(河谷)分布,B错误;根据图中比例尺代表图上距离1厘米代表实地距离1000米,据此判断考察点①②间的直线距离约2.1千米,C正确;根据比例尺,南北相差大约5000米,1°为111千米,南北纬度差小于1°,D错误。故选C。
4.读图可知,百岗尖起始海拔大于1000小于1100米,而仰天斗海拔大于600小于700米,中间海拔由1000米降到400米以下(300米以上),后又上升到600米,C图像符合,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地形剖面图指沿地表某一直线方向上的垂直剖面图,以显示剖面线上断面地势起伏状况。地形剖面图是在等高线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的。
【答案】5.C 6.D 7.C
【解析】5.出发时车上的电子表显示9:30,上午9:30为北京时间(120°E地方时),当地经度为110°E,则当地时间应为9:30-(120°-110°)×4=8点50,太阳位于东方偏南方向。如果遮阳板和遮阳帘启用,说明太阳光主要从车辆的左侧和前方照射进来,这意味着车辆的行驶方向大致是向南,C正确,ABD错误。故选C。
6.结合我国车辆靠右行驶等常识可知,避险车道应设置在下长坡路段的右侧路边,且避险车道的延伸方向与车辆前进方向大致一致。根据右图中等高线信息可知,图中高速公路沿线西南方向地势较高,东北方向地势较低,所以避险车道应设置在途中的①④(车辆前进方向右侧)。由于避险车道向前延伸的方向与车辆前进方向保持一致,所以④符合,①②③不符合。故选D。
7.高速公路大致与等高线平行,避险车道应布局在坡度较缓的山脊处,等高线特征表现为向低海拔处凸起,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避险车道是指在长陡下坡路段行车道外侧增设的供速度失控(刹车失灵)车辆驶离正线安全减速的专用车道。避险车道主要由引道、制动车道、服务车道及辅助设施(路侧护栏、防撞设施、施救锚栓、呼救电话、照明)等组成。避险车道主要有上坡道型、水平坡道型、下坡道型和砂堆型四种。
【答案】8.C 9.A
【解析】8.读“该绿洲和附近沙漠某时段内地表温度的变化”图可知,凌晨0-6时左右绿洲和沙漠地表温度的变化曲线行,说明降温速率接近,C正确;地面长波辐射主要受地温的影响,图中显示地表温度差值最大接近15时,故15时左右绿洲和沙漠的地表温度差值最大,A错误;傍晚沙漠地温曲线较陡,温度下降较快,故绿洲降温速率小于沙漠,B错误;上午绿洲地温低于沙漠,故绿洲长波辐射弱于沙漠,D错误。故选C。
9.由于沙漠白天温度较绿洲高很多,夜间虽然沙漠降温幅度快于绿洲,但还是会出现绿洲夜间地表温度仍低于沙漠的现象,①正确;绿洲地表较湿润,蒸发(腾)多,吸收热量多,会使绿洲夜间降温较快,温度较低,②正确;空气湿度大和大气逆辐射强都会导致夜间降温较慢,使绿洲夜间地表温度较高,③④错误。故选A。
【答案】10.A 11.B 12.A
【解析】10.从图中可以明显看出,在各个季节中,8时接地逆温的频率相对其他类型逆温是最高的,尤其是在秋季,频率超过70%,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1.日落后,地面辐射冷却不断加剧,近地层大气受地面辐射冷却的影响,气温下降,形成逆温,并不断维持至次日日出前。次日日出后,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迅速增温, 近地层气温吸收地面长波辐射迅速升高,下暖上冷,易产生垂直运动,逆温层被破坏甚至消失, 日落后又重新建立,20时是接地逆温形成的初始阶段,8时是接地逆温的加强阶段,所以8时接地逆温发生频率更高,B正确;逆温层被破坏处于初始重生阶段,那么8时接地逆温频率应该较低,而实际情况是8时频率高,A错误;大气边界层低并不意味着获得的地面辐射就多,且地面辐射主要与地面温度有关,而不是大气边界层的高低,C错误;酒泉市气候干燥,大气中水汽少,且水汽吸收地面辐射更强,不易形成逆温现象,D错误。故选B。
12.秋冬季节,酒泉市白昼时长短,日落时间早,地面冷却辐射降温时间提前,所以秋冬季节酒泉市逆温出现时间较春夏季节早,同时,由于黑夜时长长,地面持续冷却的时间长,逆温层厚度相对较大,A正确,BD错误;从图中可知,秋冬季节逆温发生频率高,并非低,C错误。故选A。
【点睛】逆温是指对流层大气中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的现象,所以逆温层下冷上热,近地面的温度低,会导致近地面大气温度低,有利于接地逆温层的形成。
【答案】13.C 14.B
【解析】13.据图示信息可知6月21日夏至日附近的北京时间10时(海口地方时约为9:20)太阳方位在东南,而海口位于20°03′N,在6月21日时日出东北,正午太阳正北,上午的这段时间太阳会一直在东北方位,所以当地不可能是海口,A错误;北京时间10时,乌鲁木齐地方时约为7:50,冬至日时由于乌鲁木齐纬度较高昼较短,7:50应是刚日出不久,太阳高度不会超过20°,B错误;冬至日武汉正午太阳高度约为36.5°,北京时间10时,武汉地方时约为9:36,较为接近正午时刻,冬至日附近北京时间10时最可能太阳高度是20°以上,C正确;漠河纬度更高,冬至日当地的正午太阳高度约为13.5°(H=90°-(52°58′+23.5°)),冬至日附近全天正午太阳高度都不会超过20°,与题意不符,D错误。故选C。
14.据上题分析得知当地位于武汉,北京时间14时,当地地方时约为13:36,已过正午,武汉位于北温带,终年太阳正午位于正南,所以北京时间14时太阳应位于西南,③位于正南,④位于东南,排除CD;参考图中东与南的方位应经过90°,当地地方时约为13:36应是过正午12时之后的1小时36分钟左右,此时太阳方位应是在南偏西45°以内,②符合题意,而①的位置太过偏西,不符合题意,B正确,A错误。故选B。
【答案】15. D 16. A
【解析】
15题详解】
7月15日太阳直射北半球,福建位于北半球,日落西北方向。此时太阳“夹在”两栋楼之间,之后太阳继续向西北方向下落。从照片中太阳在两楼位置关系看,太阳应向更北方向运动,图示朝向为西北,西北的右手边是北,故被乙楼遮挡,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6题详解】
一年中,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关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对称的日期,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位置相同,太阳的视运动轨迹相似。7月15日距离夏至(6月22日)约23天,与之直射点纬度相同的另一日期应在夏至前23天左右,即5月30日左右,A正确,BCD错误。故选A。
二、综合题
17、【答案】(1)控制变量:地形坡度、降雨强度、植被覆盖度。(一点2分,任答2点得4分)
(2)参考答案:甲、乙塑料盒放置性状(疏松度)一致的土壤(3分)。塑料碗一个底部开孔数量多,孔径大,模拟大雨,另一个开孔数量少、孔径小,模拟小雨(3分)。
改动一(控制土壤因素):将两个塑料盒中的土壤都设置为相同的疏松(或相同的紧实)状态(3分)。这是最关键的改动,目的是确保土壤因素不再是变量,从而排除它对结果的干扰。
改动二(改变降雨因素):制造两种不同的降雨强度(3分)。
高强度降雨:开孔数量多、孔径大 → 单位时间内出水多、雨滴大 → 冲刷力强。
低强度降雨:开孔数量少、孔径小 → 单位时间内出水少、雨滴小 → 冲刷力弱
【解析】
【分析】本题以探究土壤相关因素对水土流失量的影响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研究自然因素与水土流失的关系等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了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的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实验目的是探究“土壤疏松程度对水土流失量的影响”,按照控制变量法,要保证其他可能影响水土流失的因素不变。地形坡度方面,两组土壤都放置在坡度为30度的面板上,所以地形坡度是控制变量;降雨强度上,用相同的塑料碗装水淋洒,保持甲、乙组洒水情况相同,降雨强度属于控制变量;植被覆盖度方面,土壤都没有植物覆盖,植被覆盖度也作为控制变量,这样才能单独研究土壤疏松程度的影响。
【小问2详解】
若要研究降雨强度的影响,依据控制变量法,需保证除降雨强度外,其他如土壤疏松度等因素一致,所以甲、乙塑料盒要放置性状(疏松度)一致的土壤。然后对模拟降雨的塑料碗进行改动,通过改变塑料碗底部开孔的数量和孔径来模拟不同降雨强度,底部开孔数量多、孔径大的塑料碗,出水快且多,可模拟大雨;开孔数量少、孔径小的塑料碗,出水慢且少,能模拟小雨,以此来研究不同降雨强度下的水土流失量。
18、【答案】(1)随时间变化呈现低—高—低的变化特点,气温最高的距今375~370百万年间,海平面最高。其原因是海平面随气温升降而升降。
(2)海底火山喷发释放大量CO 等温室气体到大气;新增的CO 等温室气体加强了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同时增强大气逆辐射,将更多热量传回地面,加强大气的保温作用,促使气温升高,引起全球性变暖。
(3)海底火山喷发增加的CO 有利于陆地植物的光合作用,促进陆地植物生长;较高的全球平均气温为陆地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热量;较高的全球平均气温促进了水循环,产生了较大的陆地降水量,为陆地植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晚泥盆纪海平面下降增加了陆地面积,有利于陆地植物的生长。
(4)繁盛的陆地植物合成了大量有机质,促进了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陆地植物根系的发展使土地变得疏松,增加了土壤中的孔隙,用以储存水分与空气,增大了土壤水分和空气的比例;陆地植物对地表的覆盖减轻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增加了土壤中的水分比例;陆地植物的生长可能富集部分矿物质,改变土壤中的无机物组成。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地球的演化史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气候变化、大气受热原理和植物对土壤的影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材料分析和解读能力,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素养。
【小问1详解】
据图可知,距今375~370百万年间气温最高,冰川融化,海水受热膨胀,海平面升到最高;距今385百万年和距今360百万年气温较低,海平面较低,故图示时期海平面变化状况随时间的变化呈现出低—高—低的变化特点。
【小问2详解】
海底火山喷发会释放大量CO 等温室气体到大气中,二氧化碳吸收长波辐射,地面辐射属于长波辐射,火山喷发释放的CO 等温室气体加强了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使气温升高,同时增强大气逆辐射,将更多热量传回地面,加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促使气温升高,引起全球性变暖。
【小问3详解】
CO 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海底火山喷发增加的CO 有利于陆地植物的光合作用,促进陆地植物生长;海底火山喷释放的CO 引起全球变暖,较高的全球平均气温为陆地植物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热量;温度越高,水循环越强,较高的全球平均气温促进了水循环,产生了较大的陆地降水量,气候变得更湿润,为陆地植物生长提供了充足的水分;晚泥盆纪气温较低,海平面下降,陆地面积增加,有利于陆地植物的生长。
【小问4详解】
植物光合作用会合成有机质,晚泥盆纪陆地植物繁盛,繁盛的陆地植物合成了大量有机质,促进了土壤中有机质的积累;陆地植物根系的发展使土壤变得疏松,增加了土壤中的孔隙,用以储存水分与空气,增大了土壤水分和空气的比例;晚泥盆纪陆地植物繁盛,植被覆盖率高,陆地植物对地表的覆盖减轻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增加了土壤中的水分比例;陆地植物的生长可能富集部分矿物质,改变土壤中的无机物组成。
19、19.(1)(6分)
物质来源:陆地岩石碎屑(矿物碎屑/岩石风化产物)(1分),植物残体(1分)。
形成过程:外力(冰川、河流或风力)(1分)将岩石碎屑和植物残体搬运至甲处(1分),再经历沉积(1分)、压实(1分)、固结(1分)作用。
(或陆地岩石被风化成碎屑(1分)及植物生长死亡后的残体(1分),在外力(冰川、河流或风力)(1分)作用下搬运至甲处(1分),再经历沉积(1分)、压实(1分)、固结(1分)作用。)
(2)(6分)湖泊水位高于现代(1分)。
该时期岩芯主要成分是沙质粉砂(1分),粒度较大(1分),说明当时入湖河流流量较大(1分); 芯中含有较多植物残体(1分),说明陆地植被茂盛,气候温暖(1分),冰雪融水量大,对湖泊补给量大(1分)。
(3)(8分)甲处位于湖泊中心(1分),水较深(1分)(答位于湖盆深处直接给2分),湖水流速缓(水体稳定)(1分),利于植物残体沉降、富集(1分):湖泊所处区域海拔高(1分),水温低(1分),湖底(深水)环境缺氧(1分),植物残体不易腐烂分解(微生物分解作用弱)(1分)。
【解析】
【分析】本大题以普莫雍错湖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沉积物来源和沉积过程、地理环境变化、植物残体保存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体现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学科素养。
【小问1详解】
结合图2和材料信息推测,甲处沉积物主要为碎屑物质和植物残体,可以推知沉积物质主要来自周边陆地(包括湖泊周围的陆地以及入湖河流流域的陆地)的岩石风化产物和植物残体。形成过程:周边陆地岩石经风化作用,产生碎屑物质;这些碎屑物质和植物残体在风力、流水等外力搬运作用下,被搬运至入湖河流或直接被搬运到甲处附近;当搬运的动力减弱时(如河流流入湖泊后流速减慢,风力减弱等),碎屑物质逐渐在甲处堆积,形成沉积物;经过压实、固结等作用形成沉积岩。
【小问2详解】
推测水位状况高于现代。理由:从图2可知,距今约10000年的沉积物中存在较多细颗粒物质(如黏土质粉砂等),结合材料“粗颗粒质的沉积取决于陆源输入强度、搬运动力大小和沉积环境的深浑与浅平”,细颗粒物质的沉积通常需要相对较弱的水动力条件以及较深的水环境(水动力弱,湖水深时,水流对沉积物的搬运能力弱,细颗粒易沉积,且深水环境更易保存细颗粒沉积),这表明当时入湖河流带来的陆源物质在水动力较弱、湖水较深的环境下沉积;图2芯中含有较多植物残体,说明该时期植被较为茂盛,可以推知当时植物气候暖湿,冰雪融水量较大,大量补给湖泊,所以距今约10000年时赛里木湖水位高于现代。
【小问3详解】
甲处位于湖泊中心,水深较深,处于相对稳定的沉积环境,沉积过程较为持续,能使植物残体被快速、稳定地掩埋在沉积物中,避免受到外界的破坏;结合图1可知,该湖泊位于高海拔地区,水温较低,甲处水深较深,湖底环境低温缺氧,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弱,有利于植物残体的保存。福鼎四中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月考地理答题卡
姓名
学校
准考证
班级
考号
[o]
[o]
[o]
[o]
[o]
[o]
[o]
[o]
1.答题前请将个人信息填写清楚。
[o]
[1]
[1]
[1]
[
[1]
[1]
[
2.客观题答题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
[2
[2]
[2]
[2
[21
[2
3
[3]
[3]
[3]
[3]
[3]
[31
[3]
[3]
考试
3主观题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
[4]
[4]
[4
[4
[4]
[4
须知
51
[5]
[5]
[5]
[5]
[51
[5]
[5]
[5]
4.请在题号对应答题区内作答,超出书写无效。
[6]
[6]
[61
[6]
[6
[61
[6
[61
[7]
[7]
正确填涂
缺考标记
[8]
[8]
[8]
[8]
[81
[81
[8]
[8
[9]
[9]
[9]
[9]
[9]
[9][9]
[9]
9
一、选择题
(48分)
1
[A][B][C][D]
6[AJ[B][C][D]
11[A][B][C][D]
16[A][B][C][D]
2[AJ[B][C][D]
7[A[B][C][D]
12[A][B][C][D]
3[A][B][C][D]
8[AJ[B][C][D]
13[A][B][C][D]
4[AJ[B][C][D]
9[AJ[B][C][D]
14[A][B][C][D]
5[AJ[B][C][D]
10[A[B][C][D]
15[A][B][C][D]
二、
解答题
(52分)
17.(1)(4分)
17.(2)(6分)
18.(1)(4分)
第1页共2页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18.(2)(6分)
18.(3)(8分)
18.(4)(4分)
19.(1)(6分)
19.(2)(6分)
19.(3)(8分)
第2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