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临沂市临沭第一中学等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第一中学等校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5-2026学年山东高一联考
历史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为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08年,考古学家在甘肃临潭磨沟遗址发掘了346座齐家文化时期(公元前2000-前1600年)的墓葬。这批墓葬结构复杂,多人合葬现象普遍,且多为成年男女与儿童合葬,应为家庭合葬。这说明齐家文化时期
A.阶级分化日益明显 B.具备早期国家形态特征
C.血缘关系受到重视 D.传统小农经济初步形成
2.在商朝的内外服制中,外服主要是指王畿外诸多臣服于商的部落、方国,它们的首领需为商王承担义务,以此获取侯、伯等称号,商王承认其土地和臣民。由此可见,商代外服制
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B.具有部落联盟性质
C.有利于拓展商朝的政治影响力 D.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3.西周时期,贵族依据等级获得不同名称的封地,如诸侯国称“某”,卿大夫采邑称“某某”,士的禄田称“某丘”。这些名称逐渐演变为姓氏,形成如齐、鲁、南宫等多样姓氏。这一现象本质上体现了
A.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运用 B.地方割据势力的迅速膨胀
C.礼乐制度对社会生活的渗透 D.土地私有化趋势日益增强
4.公元前356年,商鞅颁布“分户令”:“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该法令出台的社会条件是
A.细密的手工业分工 B.秦国耕战制度体系建立
C.铁犁牛耕逐步推广 D.贵族世袭特权受到冲击
5.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富民思想,如儒家的“藏富于民”、“恒产论”和“轻徭薄赋”,墨家的“节用利民”思想,道家的“精神足民”论,法家的“以政裕民”思想等。富民思想的出现反映了
A.民本思想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B.统治者注重对私产的保护
C.社会阶级矛盾得到有效缓和 D.生产关系领域发生了变革
6.下图为秦朝官僚机构示意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郡尉县尉负责管理民政 B.行政体系以三公为核心
C.中央直接管理郡县乡里 D.分工明确官僚各司其职
7.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同时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于是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他意在强调
A.稳定是国家兴衰的根本 B.秦朝统治存在制度缺陷
C.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 D.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
8.汉代从维护皇帝集权、防止诸侯生乱出发,保留了秦代的郡县制;同时,吸取秦朝因取消封国失去藩屏而迅速覆亡的教训,恢复、改良了分封制,通过扩大封国数量、缩小封国规模、削弱封国实力的方法,使“国”实际上变成了“郡”。这体现出汉代
A.抛弃了秦朝制度的不利因素 B.采取了灵活务实的治理策略
C.中央行政中枢权力结构调整 D.消除了分裂割据的制度基础
9.《汉书·公孙弘传》记载,公孙弘从牧豕平民升至侍中,并参与国家重大决策,《汉书·田蚡传》则记载田蚡虽为丞相,但“所言皆听,所请皆可”。这反映出当时
A.皇权受到近臣的威胁 B.选官方式发生变革
C.中外朝制度逐步形成 D.君相矛盾日益尖锐
10.东汉班固撰写的《汉书·地理志》,是中国第一部正史地理志,其主体部分为西汉末年的郡县政区系统,但也用大量篇幅叙述从《尚书·禹贡》到秦代的历代区划和地理格局。这一做法旨在
A.体现纪传体通史的史学观念 B.凸显地方行政层级持续变化
C.服务大一统国家的治理需求 D.实现对边疆地区的有效治理
11.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史列传往往是由一个家族的人物为主,并配合家族内其他成员的附传组合而成,后来演变为许多家族为单位的专门传记,如《陈郡谢录》《琅琊王录》等。这反映了
A.士族势力的强大 B.史书体例的变化
C.道德伦理的强化 D.南北文化的交融
12.下图为东汉至西晋时期,今浙江、福建境内设县数量变化情况(单位:个)。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家疆域不断开拓 B.江南经济获得发展
C.民族交流趋势加强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13.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政治中心在北方。但当时北方的粮食生产远远不能满足京师的需要,三吴地区的粮食对隋朝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为此,隋政府
A.大力兴建东都洛阳 B.开通运河南粮北运
C.广泛建设粮仓和义仓 D.统一币制和度量衡
14.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尉犁县东南90公里处的荒漠地带,是孔雀河烽燧群中的一座。该遗址出土的唐代部分文物如下。据此可知唐朝
开元通宝 计会交牌(唐朝戍边 兵士的工作日报) 唐朝士兵铠甲残片 唐代通俗读物 《韩朋赋》残页
A.曾对该遗址周边实行有效管辖 B.开启了西域与内地的一体化进程
C.与边疆的交流以军事方式为主 D.西域地区民族军事冲突非常频繁
15.唐朝科举及第者称主考官为“座主”,自称“门生”,同榜及第者们互称为“同年”。这些新称谓的出现标志着一种全新的人际关系产生,即座主与门生及同年的特殊关系。与这种关系直接相关的是
A.党锢之祸 B.门阀制度
C.朋党之争 D.藩镇割据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5小题,共55分。
16.(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良渚文明
说明良渚遗址对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价值。(8分)
17.(1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广泛使用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力的发展。铁制农具如犁、锄、镢等逐渐取代了青铜和木石工具,使深耕细作成为可能。与此同时,牛耕技术也在这一时期得到推广,进一步提高了耕作效率。生产力的提升促使土地私有化加速,原有的井田制逐渐瓦解,新兴地主阶级崛起。各国为适应这一变化,纷纷推行变法,如鲁国的“初税亩”、魏国的李悝变法、秦国的商鞅变法等,其核心都是承认土地私有,按亩征税,以增强国家财政实力。-摘编自杨宽《战国史》
材料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也深刻影响了政治结构。西周时期的宗法分封制逐渐崩溃,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愈演愈烈,最终形成“战国七雄”的格局。在此过程中,各国纷纷变法,魏国李悝变法以“食有劳而禄有功”取代贵族世袭特权,按军功授爵,设郡守、县令直接由国君任免,削弱地方贵族势力;楚国吴起变法罢免无实权贵族官职,节省财政用于军备,迁徙贵族到偏远地区,严明官员考绩;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等。
-摘编自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在经济领域的表现。(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战国时期各国在政治领域变法的共同特点。(4分)
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五胡“乱华”与“入华”
所谓“五胡”,通常是指十六国时期入主中原并建立政权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五个北方少数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在叙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时,提出了“五胡入华”推动了中华民族大交融的观点,对这一时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现象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以大量历史事实对长期以来流传的“五胡乱华”的传统观念作出了调整,弘扬了基于共同体意识之上的中华民族历史观。
-摘编自彭丰文《“五胡入华”是华夷各族共同的历史选择》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知识,对“五胡入华”这一史学观点加以评述。(12分)
19.(13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唐朝的藩镇割据
安史之乱之后,藩镇数量比较多,互相牵制,没有出现某个藩镇一家独大的局面。同时,藩镇内部也不怎么稳定,经常发生军人闹事,甚至兵变。另外要指出,所谓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只是一个大致的概念,描述一种倾向,不是说真的全都割据了。根据学者的研究和概括,唐朝后期的四十多个藩镇,真正比较稳定地维持着割据状态的,只有河北地区的三个藩镇。当然,即使是这样独立性比较强的藩镇,在形式上也是臣服于唐朝的。除河北以外,唐朝后期设在北部、西部和中原的藩镇,基本只能算是半割据。此外,还有南方的藩镇,那就不能算割据了。不但不割据,而且绝大部分时间很听中央的话,源源不断地向朝廷供给粮食财物,唐朝后期的中央财政主要是靠南方支撑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唐朝后期地方发展为“藩镇割据”的历史因素。(6分)
(2)根据材料,分析安史之乱后,唐朝虽然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但却依然维持统治140余年的原因。(7分)
20.(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秦汉时期“标准化建设”
古代标准化是基于生产实践,将生产活动中获得的最佳经验以制度规范的形式确立下来形成最佳典范,具有统一、规范的特征。这种以经济、制度和理念为内涵的规矩,成为支撑国家治理体系的核心价值观,从而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生活中构建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规范、有序的秩序。
-摘编自陈徐玮《战国秦汉时期标准化研究》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以秦汉时期“标准化建设”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12分)
山东省临沂市临沭第一中学等校2025-202学年
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D2.C3.B4.A5.D6.D7.D8.B9.C10.C11.A12.B13.B14.A15.C
二、非选择题(共55分)
16.(8分)
①良渚古城有明确功能分区(宫殿区、贵族墓葬区、仓储区等),表明已出现早期国家形态,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进入“古国时代”(2分);②大量炭化稻米证明农业发展成熟,具备稳定粮食供应能力,是文明存续的经济基础(2分);③玉器、陶器等手工业制品及作坊区,体现手工业专业化分工,反映生产力发展水平(2分);④外围水利系统设计精密,兼具多种功能,说明已具备复杂的组织管理能力与工程技术水平,是文明高度发展的标志(2分)。17.(10分)
(1)①生产力提升:铁器广泛使用、牛耕技术推广,推动深耕细作(2分);②生产关系变革: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化加速,新兴地主阶级崛起(2分);③经济制度调整:各国推行变法,承认土地私有,按亩征税(如鲁国“初税亩”),增强国家财政实力2分)。
(2)①政治上:削弱贵族特权,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或按功授爵(2分);②行政上:加强中央集权,设立郡县制,官吏由国君任免,强化对地方控制(2分)。
18.(12分)
“五胡入华”是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交融的客观表述,突破五胡乱华”的片面认知,具有重要史学价值(2分)。
背景:西晋末年战乱,北方少数民族(匈奴、鲜卑等)内迁,与汉族杂居,打破民族隔阂2(分)。
表现:①经济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农耕技术,汉族吸收少数民族畜牧经验,推动北方经济恢复(2分);②政治上,少数民族政权借鉴汉族制度(如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均田制、汉化政策),促进制度融合2分);③文化上,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互渗透(如服饰、饮食、艺术),丰富中华文化内涵2分)。
意义:①促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为隋唐大一统奠定基础(1分);②纠正汉族中心论”偏见,客观反映多民族共同缔造中华文明的历史事实(1分)。
19.(13分)
(1)①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力量削弱,无力完全控制地方(2分);②地方节度使权力膨胀,掌握军政财权,形成割据基础(2分);③唐朝后期政治腐败,宦官专权、党争不断,中央对地方管控失效(2分)。
(2)①藩镇间相互牵制,无一家独大,难以联合对抗中央(2分);②藩镇内部不稳定(军人闹事、兵变),削弱自身实力2分);③多数藩镇(如南方、中原)仍臣服中央,向朝廷供给财物,支撑中央财政(2分);④河北割据藩镇形式上仍承认唐朝统治,未公开独立(1分)。
20.(12分)
秦汉时期的“标准化建设”:国家治理的秩序构建
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标准化建设”的奠基阶段,通过经济、制度、理念的统一规范,构建起中央集权的治理秩序,为后世王朝提供范式。
经济层面,秦朝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与货币”,如以小篆为标准文字,解决政令传达障碍;统一圆形方孔钱,便利商品流通;度量衡标准化(如秦权、秦量),保证赋税征收与经济交流公平(4分)。汉朝继承并发展,如汉武帝统一铸币权(五铢钱),规范盐铁官营,强化经济管控,为国家财政与经济稳定提供保障(2分)。
制度层面,秦朝建立“三公九卿制”与郡县制,中央官职分工明确(丞相掌行政、御史大夫掌监察、太尉掌军事),地方郡县官吏由中央任免,实现行政体系标准化3分)。汉朝完善监察制度(如刺史制度),规范地方治理,同时通过推恩令”细化封国管理,使地方行政更趋规范(1分)。
理念层面,秦汉以“大一统”为核心价值观,通过法律(如《秦律》《汉律》)规范社会行为,强调“皇权至上”,将标准化意识融入国家治理,形成“统一有序”的治理理念,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特征(2分)。
综上,秦汉“标准化建设”既是中央集权的产物,又巩固了大一统局面,其经济规范、制度设计与治理理念,深刻影响中国古代国家治理模式的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