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考试(一)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陕西省西安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考试(一)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西安中学2026届高三质量检测考试(一)
历史试题
(时间:75分钟 满分:12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1.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址,以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下游地区的数量最多,此外其周边地区也发现有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文化遗存,如东北地区的兴隆洼文化,华南地区广泛分布的绳纹粗陶文化。这体现了中华文明起源的 ( )
A.连续性 B.多元性 C.开放性 D.兼容性
2.春秋战国时期,老子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孟子主张“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其共同思想内涵在于 ( )
A.主张敬天保民 B.倡导人性本善
C.推崇厚德载物 D.崇尚天人合一
3.黄河含沙量高达40%以上,黄河泛滥之患与河沙肥沃之福相伴,由国家组织修建或维护大规模的防洪系统和小规模、家庭拥有的灌溉系统的结合,塑造了古代中国独具特色的政治经济模式。据此可知,古代中国 ( )
A.政治经济结构有其合理性 B.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C.自然环境决定了制度选择 D.治理黄河成效显著
4.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封其庶长子刘肥为齐王,统辖七郡七十三县。而到汉景帝后元二年(公元前142年),齐国已演变为九个汉郡与三个王国。这一变化反映了 ( )
A.推恩令成功削弱王国势力 B.地方行政制度发生调整
C.边疆地区的治理效果凸显 D.中央集权体制逐步强化
5.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在婚姻上极为讲究门当户对,琅琊王氏、陈郡谢氏等顶级士族之间频繁联姻。《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许多士族名士之间的清谈雅集,很少有庶族人士参与其中。这些现象可用于说明,这一时期 ( )
A.政治稳定促进了区域交往 B.士族政治具有封闭性
C.分裂中蕴含着统一的趋势 D.南北政权的文化差异
6.至隋朝,由于长期的战乱,关中地区经济衰退,不得不仰仗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江南物资转运,但运至关中耗费巨大,于是洛阳与长安并称为二京。可见,洛阳地位的提升 ( )
A.缘于经济区位优势 B.弱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源于南方经济开发 D.旨在应对关中地区的战乱
7.《新唐书》记载,“诏敕不便者,涂窜而奏还,谓之“涂归”,意即门下省将原诏书涂改后送还中书省重拟之意。太宗时,唐制遇下诏敕,便先由门下省和中书省举行联席会议,会议场所称为“政事堂”。这些举措( )
A.具有政治决策的民主趋势 B.体现出权力制衡体制的构建
C.表明权臣擅权现象的出现 D.客观利于提升国家治理能力
8.1117年,宋徽宗下诏,严厉禁止书店私售科举考试范文,以免考生“蹈袭剽窃,不根义理”,并令有司“常切检举缉捕禁绝”。这一举措旨在 ( )
A.完善科举考试的程序 B.打击应试的投机现象
C.规范监察官员的行为 D.营造公平的商业环境
9.宋元时期,重庆大足石刻中雕刻有“大孝释迦佛亲担父王棺”;敦煌莫高窟《故圆鉴大师二十四孝押座文》宣传“孝”是成佛积善之本,列举了许多孝子的行为,包括目连、释迦牟尼、舜、王祥、郭巨、老莱子等人物。这些现象( )
A.保障了社会的持续稳定 B.是佛教本土化的结果
C.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D.提升了民众道德素养
10.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时期的政治形势。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 )
A.①处少数民族政权为西夏 B.榷场设置于②处
C.反映了藩镇割据的形势 D.这一时期是元代
11.《大契丹国夫人萧氏墓志》称萧氏丈夫耶律污斡里的祖先为轩辕黄帝八世孙虞舜后裔。西夏李元吴立国后遣使向宋上表时,自称祖先为北魏拓跋氏,而北魏的拓跋鲜卑自称为黄帝次子“昌意少子”之后。上述现象说明少数民族政权 ( )
A.效法中原制度加速封建化 B.强化文化认同以促民族融合
C.密切与内地政治文化交流 D.追述华夷共祖维护政权稳定
12.自汉代始,涉及王昭君题材的古典诗词多以“昭君怨”为主题,将其塑造成一个离乡远嫁的薄命女子。宋代以后,长期被泪水浸泡的昭君,有了悲壮慷慨的光辉,常与屈原联在一起被诗人们咏叹,成为家国气象的象征。这主要是基于 ( )
A.文学风格更能表达丰富情感 B.政治化的情感性引申与附会
C.文人的际遇与家国天下抱负 D.伦理道德教化的逻辑和理想
13.1978年在陕西省西安市南郊发现的明代秦王世子墓葬,出土了《大明秦世子暨妃张氏合葬圹志》。这一文物的内容与《明史》中关于末代秦王的记载存在出入。圹志中明确记载世子朱存枢在崇祯二年因病去世,而《明史》中则称朱存枢在李自成破西安后投降并被俘。这说明 ( )
A.历史叙述尚需要考辨 B.出土文物信息更可信
C.史书记载往往有错误 D.文物能替代史书记载
14.根据以下表格,可知明朝 ( )
《明会典》记载的明朝前期进口货物(部分)交易情况
货物名称 苏木 胡椒 乌木 檀香
计量单位 斤 斤 斤 斤
规定价格 500文 3贯 500文 500文
与琉球贸易价格 10贯 30贯 - 一
与暹罗贸易价格 5贯 25贯 40贯 10贯
与满剌加贸易价格 20贯 40贯 10贯 -
注:1贯等于1000文;“-”表示数据缺失。
A.对外贸易十分繁荣 B.具有鲜明的朝贡贸易特点
C.政府重视对外贸易 D.在对外贸易中居主导地位
15.明清时期在西南地区推行“改土归流”后,鄂西土家族地区增广学校,“士习诗书”,“寒俭之家,亦以子弟诵读为重”;贵州遵义县新舟沙滩出现黎、郑、莫家族绵延数代文人辈出的“沙滩文化”现象;一些地方还设立贞节牌坊表彰守寡的节妇。由此可见“改土归流”后 ( )
A.国家改变对少数民族的治理方式
B.儒学教育推动当地社会重学风气
C.当地与内地文化一体化进程加快
D.当地树立了更加文明进步的习俗
16.据史料记载,晋商代表“静升王家”,初以商贾起家,至明天启年间,王家已是“商者逐利江湖,据资万千;士者经史传家,英辈迭出”。到清朝时,王家族人中为官者,已有百位。据此可知,当时 ( )
A.传统贱商观念消失 B.重农抑商政策失效
C.社会阶层流动加强 D.自然经济逐步解体
二、非选择题(17题13分,18题13分,19题14分,20题12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周代的士,其地位居于卿大夫之下,有上士、中士和下士之分,与诸侯、卿大夫阶层一样,他们也接受诗书礼乐的教育。春秋战国时期,少数士得到上升机会,进入卿大夫阶层,大部分的士和他们拥有的知识和技能一起,降入庶人行列,成为士人,与农、工、商共同组成“四民”。士人的大量出现,从时间上来说,大约是在孔子前后。如春秋末期的老子,曾经做过周王室的史官,后见周王室衰落,辞官西去,隐居草野。但大部分的士人希望通过知识与技能,得到诸侯君王的赏识与重用。子夏(孔子弟子之一)说:“学而优则仕。”孟子也说:“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随着诸侯君王对士人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养士之风渐趋盛行。齐国的稷下学宫汇集了诸如孟子、邹衍、荀子、申不害等著名学者上千人,在战国中后期最有影响力。《管子》一书,就是和稷下学宫有密切关系的著作。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1)根据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春秋战国时期“士”的变化的影响。(5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
材料 中国古代正史中为女子列传始于范晔的《后汉书》,其意在罗列才行出众女子的事迹以资借鉴,“以贻闺壶(女子所处的内室)”。《新唐书》《宋史》对“列女”群体的撰述主要是想达到“著美行垂于汗青”,进而达到“以绪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之懿”的政治功效。依据《后汉书》、新旧《唐书》及《宋史》的列女传,将“列女”入传标准作如下统计。
年代 总人次 贞烈 孝义 妇德 忠义 文才
汉代 20次 6次 4次 5次 0次 5次
唐代 59次 21次 22次 4次 10次 2次
宋代 50次 39次 6次 2次 3次 0次
-据刘硕《从“列女”到“烈女”》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到宋代正史中《列女传》的变化。(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正史中《列女传》的变化加以阐释。(7分)
19.中国古代的民间生活是历史发展历程的缩影。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点茶是唐宋时期的一种沏茶方法。在点茶文化盛行的唐末、宋代和辽金时期,上至帝王贵族下至市井百姓都“好茶”。从考古发现来看,点茶用的茶瓶,除极少的金属茶瓶外,大多数茶瓶为瓷器。唐代苏廙在《十六汤品》中指出“贵厌金银,贱恶铜铁,则瓷瓶有足取焉。幽士逸夫,品色尤宜”,提倡点茶用瓷汤瓶。
-摘编自丁文慧、胡娟、柴懿《从考古资料看点茶时期的茶瓶》
材料二
《唐律疏议》中户婚、厩库共4卷,虽然仅占七分之一,而民事法规数量的激增实际上自宋朝就已开始,混杂在《宋刑统》中的民事法规数量逐渐增加。《庆元条法事类·杂门》卷八十载:“诸得阑遗官马、限内送官者,官给赏;经收养三十日,马主识认,给付追赏钱;还官,限满依没官法”。这可以看作是无因管理之债的规定,以上足见宋代对合同之债的规定已十分全面。
-摘自陈子盼《传统与现代法律文化的张力》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好茶”现象出现的经济原因,并运用“二重证据法”指出唐宋辽金的考古发现和《十六汤品》对研究“好茶”现象的价值。(8分)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民事法规的发展状况,并简述其历史影响。(6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历史有时会出现奇特而有趣的现象,从不同的视角审视同一历史进程,可能会显示很不相同、甚至迥然相反的景观。十八世纪的中国如果和过去作纵向比较,它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一个高峰。但是,当我们把十八世纪的中国移到全世界的座标系上,就出现了完全不同的态势和景观。十八世纪的中国所创造的辉煌就变得黯然失色,看上去更像一位风烛残年的老者,步履蹒跚,体态龙钟,失去了活力和生机。
-摘编自戴逸《清代乾隆朝的中英关系》
根据材料,围绕“十八世纪的中国”,任选一个或多个角度,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立论正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参考答案
BDADB;ADBBA;DDABC;C
17.【答案】(13分)
(1)变化:数量大幅增加;社会地位总体下降;职业选择相对自由;成为特殊的知识阶层;多倾向于利用知识与技能,重新依附统治者(或新贵族)。(4分,答出两点即可)
原因:私学兴起,教育发展;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不安;礼崩乐坏,旧的统治秩序瓦解;政治结构的变动(中央集权制与官僚政治萌生);经济发展的推动。(4分,答出两点即可)
(2)影响:加速了社会结构变动;推动了学术下移;促成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推动了新的政治统治秩序的构建。(6分,答出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18.【答案】(13分)
(1)变化(6分)
编纂目的,由教育女子转变为端正纲常伦理。统计数量,统计数量整体增加。入传标准,由多元走向单一(由德才并重到突出重视品德)。
(2)阐释(7分)
原因:客观上,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尤其是理学兴起对儒家伦理道德的强化;主观上,统治者为巩固统治而旌表贞烈女子。(4分)
影响:扩大了理学的社会影响;对于劝谕教化社会风俗,宣扬统治意识,巩固统治有一定作用;对贞烈女子的宣扬,使贞节观在社会上大为盛行,又具有压抑女性、束缚女性的局限性。(3分)
【答案】(14分)
(1)原因:经济上:小农经济的发展,推动了茶叶种植和商品化;商品经济持续发展,市民阶层壮大;制瓷技术的进步。(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共4分。)
价值:唐代茶书《十六汤品》属于文献史料,描述了当时点茶的社会风气;唐宋辽金的考古发现属于实物史料,也是一手史料,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与《十六汤品》所描述的“点茶”社会风气可以互相印证。(正确判断史料价值2分,能够结合材料进行“互证”2分,共4分。)
(2)状况:民事法规虽与与刑法混杂,但数量渐增;合同契约关系逐渐完善。(每点分,共3分)
影响:有助于稳定社会秩序,巩固统治;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每点2分,共3分。)
20.【答案】(12分)
论十八世纪的中国在世界坐标系下的发展困境
十八世纪的中国,从纵向自身发展来看,是一个高峰,但置于全球坐标系,却显露发展困境。
经济上,中国仍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男耕女织、自给自足。而同一时期,英国等西方国家正开展工业革命,机器大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生产力飞速提升,商品经济蓬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形态不断壮大。中国的经济模式在效率和发展潜力上,已远落后于西方。
政治上,中国处于清朝统治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达到顶峰,皇帝乾纲独断,官僚体系僵化,缺乏活力与创新。西方国家则在资产阶级革命后,逐渐建立起资产阶级代议制,如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美国的民主共和制,民主政治的发展为国家治理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更灵活的制度保障。
思想文化上,中国推行文化专制政策,大兴文字狱,束缚人们的思想。儒家思想虽仍是主流,但更多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僵化教条。而西方经历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人文主义、理性主义思想广泛传播,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为科技、文化和社会变革注入了强大动力。
所以,十八世纪的中国,在全球发展潮流中,因经济、政治、思想等方面的滞后,逐渐失去活力与生机。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