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文新高考研究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度质量监测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沈文新高考研究联盟2026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度质量监测地理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辽宁省沈文新高考研究联盟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
假设一架客机于北京时间6月22日12时从北京(116°E,40°N)起飞,7小时后途经a地(165°W,67°N)上空,14小时后抵达芝加哥(87.5°W,42°N)。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图文信息判断,与该客机飞行过程中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客机的飞行路线比H路线长
B.飞经a点时,乘客能看到太阳位于正北方
C.客机航向与太阳视运动方向相同
D.飞经a点时,客机受到向北的地转偏向力
2.客机抵达芝加哥时,属于6月22日的地区范围约占全球的(  )
A.1/4 B.3/4 C.1/2 D.1/3
浅水三角洲是一种特殊的三角洲类型,与深水三角洲对应,指在水体较浅、地形较平缓的沉积区形成的以分流河道砂体及分流砂坝砂体为主的三角洲类型。分流砂坝是分流砂坝型浅水三角洲的主要构型单元,可分为单一分流砂坝和复合型分流砂坝等。单一分流砂坝顺源发育,总体上呈“早期前积伴随侧向迁移——晚期逐渐超覆加积式”演化。下图为某单一分流砂坝不同阶段的平面图,图中箭头表示河流流向。完成下面小题。
3.该单一分流砂坝演化过程依次是( )
A.acb B.abc C.cba D.bac
4.该单一分流砂坝砂体岩性具备的特性是( )
A.磨圆度低 B.分选性差 C.颗粒较大 D.块状层理
5.单一分流砂坝形成过程中影响砂体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
①物质来源 ②植被类型 ③湖岸线迁移 ④气温变化
A.①④ B.①③ C.②④ D.②③
风向或风速分布不均匀时,空气会发生辐合(或辐散)。散度是描述空气从周围向某一处汇合或从某一处向周围流散的程度的量。某年10月17日~18日,G地经历了一次暴雷天气。下图示意18日8时沿106°E经线(经过G地)的散度等值线垂直分布,散度大于0表示水平辐散,小于0表示水平辐合。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18日8时,甲、乙、丙、丁四处附近,风向和风速分布最均匀的是( )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7.推测18日8时,暴雪天气最可能出现在图所示的( )
A.33°N附近 B.36°N附近 C.38°N附近 D.40°N附近
8.18日8时至20时,G地近地面出现由偏东风和偏南风两股气流形成的气旋式辐合线,该辐合线有利于暴雪天气的维持。下图中对该辐合线附近风场示意正确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025年7月18日,台风韦帕在菲律宾以东洋面生成后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受副热带高压和西南季风共同影响,7月20日在广东江门沿海登陆。登陆后转向西南,给海南、广西等地带来持续强降水。下图为“台风韦帕行进路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23日6时海口的风向为( )
A.东南风 B.东北风 C.西南风 D.西北风
10.台风韦帕登陆后转向西南的主要原因是( )
A.副热带高压减弱东退 B.西南季风突然中断
C.冷空气南下挤压 D.地转偏向力显著增强
11.气象部门监测韦帕路径主要依赖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 B.地理信息系统(GIS)
C.遥感技术(RS) D.北斗卫星导航系统(BDS)
2025年4月,我国爆发了罕见的复合型极端天气。中东部大部分地区遭遇持续强风,沙尘天气异常南扩至海南岛北部。南方多地大风、雷暴和冰雹齐发。下图示意4月10日2时—4月13日14时我国沙尘及部分雷暴和冰雹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此次南方异常沙尘天气的形成原因是( )
A.冷锋过境 B.冷气团控制 C.暖锋过境 D.暖气团控制
13.与沙尘暴区相比,图中M区雷暴、冰雹并发的原因有( )
A.大气层结稳定 B.水汽含量较少 C.地面风速较小 D.大气性质暖湿
14.在北京沙尘天气多发季节,降尘效果较好的植被特征为( )
①叶片多绒毛②耐高温③叶片生长快④耐辐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秘鲁南部太平洋沿海地区气候干旱。沿岸山地有持续性浓雾,为当地特有的动植物群落提供生命所需水源。如图为秘鲁地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5.秘鲁南部沿海地区气候干旱的主要原因是( )
①位于东南信风背风坡 ②山脉阻挡太平洋水汽 ③沿岸寒流增强大气稳定性 ④厄尔尼诺加剧沿岸下沉气流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6.该地区特定海拔多雾的主要形成过程是( )
A.近地面空气对流上升冷却 B.沿岸寒流导致空气降温不易饱和
C.沿岸气流遇山地抬升冷却凝结 D.夜间山谷空气辐射冷却凝结
二、综合题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贵阳市高坡岩台地位于龙云背斜内,是周围河流的分水岭,台地内部发育有峰林、峰丛、溶蚀洼地、落水洞等喀斯特地貌。研究表明,地质历史时期地壳隆升和外部营力共同影响着该地区岩溶地貌的发育;且受周围河流溯源侵蚀影响,台地逐渐由边缘向中心解体,地下水和地表水的运动随之受到影响。下图示意高坡岩台地岩溶地貌发育的过程模式。
(1)简述高坡台地喀斯特地貌发育的岩层和地质构造条件。
(2)根据地下水位埋藏深浅判断阶段Ⅱ、Ⅲ地壳隆升速度的差异,并分析其对高坡台地内部地貌发育的影响。
(3)据图推测未来甲河与乙河水量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年1月下旬我国长江中游地区经历了一次大范围、持续性强的冻雨天气,给当地生产、生活、交通等带来了较大影响。当时“千湖之省”湖北省大部分地区有冻雨,冻雨量在10—30mm,其中尤以江汉平原南部和鄂东南等地冻雨量最大。气象部门指出,湖北省此次冻雨天气是多要素耦合的结果,而长期停滞江淮地区的江淮气旋(有明显的冷暖锋结构的温带气旋系统)的位置助推了该次冻雨天气。如图为湖北省此次冻雨发展历程图。
(1)请将湖北省此次冻雨发展过程按时间先后排序。
(2)分析此次冻雨极端天气江汉平原南部和鄂东南地区尤其严重的主要原因。
冻雨期间高速路段被厚厚冰层覆盖,气象专家指出冰层增加会加剧冷空气势力。
(3)结合大气受热过程知识,说明专家论点的科学性。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波堆藏布江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是雅鲁藏布江的二级支流。该河曾因M3冰碛垄的阻塞,形成白玉-林琼古湖(图);此后,该地地壳相对稳定,随着气候暖湿化,古湖最终溃决。某科考队沿A-B线考察,测得冰碛垄与沉积物形成的地质年代,并绘制了地形-地质剖面图,

(1)根据A-B地形地质剖面,推测白玉-林琼古湖水位的可能范围,并说明判断依据。
(2)推测白玉-林琼古湖存续的地质历史时期,并说明判断依据。
(3)科考队员提出,在古湖溃决前可能已有湖水长期从冰碛垄顶部外溢。为验证上述猜想,他需要获取M3冰碛垄西侧湖相沉积物分布的最高海拔。说明获取这一信息是如何验证猜想的。
参考答案
1.B 2.B
3.A 4.D 5.B
6.D 7.B 8.C
9.A 10.C 11.C
12.A 13.D 14.B
15.C 16.C
17.(1)岩层条件:石灰岩广布且深厚。
地质构造条件:背斜构造,受张力(挤压)作用;多裂隙(节理)发育,易被溶蚀。
(2)地壳隆升速度的差异:阶段Ⅱ地下水位埋藏较阶段Ⅲ深,地壳隆升速度较阶段Ⅲ快。
阶段Ⅱ:高坡台地内部受地下水的溶蚀作用形成溶洞等地下喀斯特地貌。
阶段Ⅲ:高坡台地表面溶蚀洼地发育,且易积水成湖。
(3)变化:甲河水量增多,乙河水量减少。
理由:甲河水位低于乙河,溯源侵蚀能力更强;未来分水岭将向乙河一侧偏移;使得甲河流域面积(补给区面积)扩大,甚至袭夺乙河。
18.(1)④①③②。
(2)处于江淮气旋冷暖锋交汇核心区,冷暖空气长期频繁交锋,持续提供冻雨形成的动力和冷却条件;湖北省是“千湖之省”,江汉平原南部和鄂东南地区水域(河湖)广布,水汽蒸发旺盛,为冻雨形成提供充足水汽;江淮气旋长期停滞江淮地区,稳定的环流形势使该区域持续受冻雨天气影响,降水时间长、累积量大。
(3)冰层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高,大量冰层覆盖高速路段时,会反射更多太阳辐射,使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地面热量减少,近地面大气获得的地面辐射热量随之减少,气温降低,进而导致冷空气势力加剧;冰层融化,吸收大气热量,使气温进一步下降,加强冷空气势力。
19.(1)超过2940米。 依据:古湖形成后该地地壳稳定;湖相沉积分布的最高海拔约2940米,(说明古湖床和湖面高程不低于此高度)。
(2)16.4kaB.P~6kaB.P。 依据:古湖出现于冰碛垄形成后;古湖溃决后沉积物由湖相转变为河相。M3冰碛垄形成于16.4kaB.P;古湖范围内最古老的河相沉积物形成于6kaB.P。
(3)湖水长期外溢会在M3冰碛垄西侧留下湖相沉积物。若湖相沉积物分布的最高海拔接近或超过M3冰碛垄高度,则说明古湖水位高于M3冰碛垄。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