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公益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考科学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公益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考科学试题

资源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公益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考科学试题
1.(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端午假期期间,小明在家学包粽子。将包好的绿色粽子放进蒸笼里加热,一段时间后能闻到阵阵香气;剥开粽子,一口下去满口鲜香。上述描述中,不涉及的感觉是 (  )
A.嗅觉 B.听觉 C.视觉 D.味觉
【答案】B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听到声音利用的是听觉。
【解答】学包粽子,利用的是视觉;闻到阵阵香气,利用的是嗅觉;一口下去,满口鲜香,利用的是味觉。
故答案为:B。
2.(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阳春三月,百花盛开,小新参加了百花园的花展,在百花园中小新不仅看到了各种美丽的鲜花,同时还闻到了各种花的独特清香,也品尝了甜甜的百花园牌花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小新感觉没有刚来时香了,是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B.来到百花园中,不同的人对花香的敏感程度不同。
C.百花园牌花蜜是甜的这种感觉是在口腔中形成的。
D.闻花香同时尝花蜜会形成花蜜和花香的混合味道。
【答案】C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人有多种感觉,形成于大脑。
【解答】A、嗅觉中枢具有适应性,久闻后对气味的感觉就会减弱,A不符合题意;
B、不同人嗅觉的灵敏程度是不同的,B不符合题意;
C、“花蜜是甜的”这种味觉在大脑形成,C符合题意;
D、嗅觉和味觉会相互影响,闻花香的气味和尝花蜜的味道会产生混合的感觉,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C。
3.(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暖水瓶的瓶胆夹层是真空的,可用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将一个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塞上瓶塞,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分析、判断。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真空夹层的是 (  )
A.塞上木质瓶塞和塑料瓶塞进行比较
B.把暖水瓶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C.用一个完好的暖水瓶和一个瓶胆漏气的暖水瓶进行比较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电子发声器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答案】C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实验目的就是为了验证真空能否传声,需要比较的是真空和非真空条件下,物体发出的声音是否能听到,需要选取的器材必须一个是真空条件下的,另一个是非真空条件下的。
【解答】 A.用不同材质的瓶塞,探究的是固体传声的速度与介质的种类的关系,不能探究真空能否传声,故A错误;
B.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没有控制距离的大小,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该选项设计不合理,故B错误;
C.完好的瓶胆夹壁中都是真空的,漏气的瓶胆不是真空的,可以验证真空能否传声,该选项设计合理,故C正确;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电子发声器先后放入瓶胆中,没有控制声音响度大小,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该选项设计不合理,故D错误。
故选C。
4.(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每年的3月3日是“世界爱耳日”,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B.鼓膜内有听觉感受器,可以感受声波
C.坐在汽车上,闭上眼睛也能判断出汽车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是靠半规管和前庭
D.飞机起降时可咀嚼口香糖,使咽鼓管张开从而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答案】B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A.根据人耳朵的结构判断;
B.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C.根据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判断;
D.根据乘坐飞机时的注意事项解答。
D.【解答】A.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故A正确不合题意;
B. 鼓膜内没有听觉感受器, 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内,故B错误符合题意;
C.闭上眼睛也能判断出汽车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接受这种刺激的感受器位于前庭和半规管,故C正确不合题意;
D.乘坐飞机时,咀嚼食物可以使咽鼓管张开,这样可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击穿鼓膜,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5.(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科研人员用低音频灭火装置进行灭火,如图所示,装置通过发出30~60 Hz的低频声波,在短短数秒内就扑灭了火焰。下列关于低音频灭火装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低音频灭火装置发出的声音人耳可以听到
B.声波可以灭火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C.低音频灭火装置也需要振动发声
D.装置发出的低频声波指的是其发声的响度
【答案】D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1) 人耳的听觉范围: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20Hz - 20000Hz 。低于 20Hz 的是次声波,高于 20000Hz 的是超声波。
(2) 声音的产生与特性: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任何发声装置都需要振动来发声。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声波灭火是利用声波传递能量来改变火焰的状态。
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响度由振幅决定;音色反映声音的特色。
【解答】A、装置发出 30 - 60Hz 的声音,在人耳听觉范围内(20 - 20000Hz ),人耳可以听到,该选项正确。
B、声波灭火是因为声波传递能量,改变火焰的条件,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该选项正确。
C、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低音频灭火装置发声也需要振动,该选项正确。
D、“低频声波” 的 “低频” 指的是频率低,是音调的范畴,不是响度,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6.(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如图是某主动降噪耳机的消音原理图。该耳机能根据噪声情况产生相应的反噪声声波,与噪声合成,达到降噪效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耳机在声源处降噪
B.该耳机在声音传播过程中降噪
C.该耳机通过改变噪声的响度实现降噪
D.该耳机通过改变噪声的音调实现降噪
【答案】C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响度及其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分析】AB.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CD. 响度指声音的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解答】由题意可知,该耳机在人耳处实现降噪,故A、B错误;
由题图可知,该耳机能根据噪声情况产生相应的反噪声声波,使合成后的噪声的振幅大大降低,改变的是声音的响度,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7.(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下列的实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甲: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乙: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丙: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将把泡沫塑料球弹起
丁: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
A.甲、乙、丁 B.甲、丙、丁 C.甲、乙、丙 D.乙、丙、丁
【答案】D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传播的方式
【解析】【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甲: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能够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乙: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丙: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将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丁: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故答案为:D。
8.(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下列有关声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C.“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辨别的
D.“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声是由于空气振动产生的
【答案】B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传播的方式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音色是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
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解答】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而不是音调高。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故A错误。
B、“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B正确。
C、“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而不是音调。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人们可以根据音色来区分不同的发声体。故C错误。
D、“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声是由于琵琶弦的振动产生的,而不是空气振动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琵琶弦振动发出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人的耳朵里。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9.(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噪声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我们经常要进行噪声防治,下列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是 (  )
A.有的道路旁设置隔音板 B.摩托车排气管安装消声器
C.工厂员工戴着防噪声耳罩 D.在居民居住区多植树种草
【答案】B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首先要明确减弱噪声的三种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是指对噪声源采取措施,使其发声减小;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是通过设置障碍物等方式阻挡、吸收声音;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是采取措施保护接收者的耳朵。然后据此分析每个选项。
【解答】A、有的道路旁设置隔音板,隔音板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阻挡、反射声音,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错误。
B、摩托车排气管安装消声器,消声器直接作用于摩托车这个噪声源,减少排气管排出气体时产生的噪声,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B正确。
C、工厂员工戴着防噪声耳罩,耳罩是保护员工的耳朵,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 C 错误。
D、在居民居住区多植树种草,树木和草地可以吸收、散射声音,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起到减弱噪声的作用,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0.(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许多优美的诗词是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生动描述,也与物理知识有着紧密联系,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理知识正确的是 (  )
A.“天在清溪底”,“天”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B.“潭清疑水浅”,“水浅”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C.“池水映明月”,“明月”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D.“绿树阴浓夏日长”,“阴浓”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1)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光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在不透明物体后面形成一个光线射不到的黑色区域,就是影子;
(2)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就会发生光的反射,水中的倒影就是光的反射,我们能够看到不发光的物体也是由于光的反射;
(3)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解答】A、“天在清溪底”指的是天空在水里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A符合题意;
B、“潭清疑水浅”指的是水底看起来比实际要浅一些,这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故B不符合题意;
C、“池水映明月”指的是月亮在水里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C不符合题意;
D、“绿树阴浓夏日长”指的是在浓密的绿树荫下,夏日的白昼变得格外漫长,“阴浓”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子,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1.(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如图甲、乙、丙、丁是不同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声音的响度最小 B.丁声音是一种噪声
C.乙、丙声音的响度相同 D.乙、丙声音音色和音调均相同
【答案】D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音调、响度与音色的辨别
【解析】【分析】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
【解答】A、从波形图看,甲的振幅最小,因为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小响度越小,所以甲声音的响度最小,该选项正确。
B、丁的波形是无规则的,而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所以丁声音是一种噪声,该选项正确。
C、乙和丙的振幅相同,由于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相同则响度相同,该选项正确。
D、乙和丙的波形形状不同,说明音色不同;振动频率相同,说明音调相同,所以该选项说乙、丙声音音色和音调均相同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D。
12.(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如图所示,某市民正站在平面玻璃制的地铁安全门外候车。地铁到站后,安全门向两侧打开,该市民在左右两侧安全门中的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  )
A.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的位置与原来像的位置重合
B.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两个像的距离等于两侧安全门之间的间距
C.在两侧安全门中成的像越来越小,直至不成像
D.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答案】A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平面镜所成的像,像与物大小相同,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即像与物关于镜面是对称的。
【解答】AB、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大小相同,在安全门向两侧打开后,人到镜面的距离不变,所以像的位置不变,在两个平面镜中都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的位置与原来像的位置重合,故A正确,B错误;
C、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在两侧安全门中成的像大小不变,故C错误;
D、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在两侧安全门中成的像完整的像,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3.(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如图,水平地面上竖立一平面镜MN,人直立在平面镜前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已知此时他看不见自己的脚在平面镜中的像。为了能观察到自己的脚在平面镜中的像,他应该(  )
①将脚抬起一些;②让自己蹲下一些;③让自己后退一些;④将平面镜位置向上移动一些。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从自己的脚处反射的光线经平面镜的最上端,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反射光线,比较反射光线与眼睛的位置,可得出结论。
【解答】从A点的光线射到平面镜的最上端,做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光线没有进人的眼睛,在眼睛的下方,所以为了能观察到自己的脚在平面镜中的像,他应该让自己蹲下一些,或将平面镜位置向上移动一些;而将脚抬起一些,脚太高,反射角还是减小了,越提高越看不到,让自己后退一些,视角减小,同样看不到,②④符合,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4.(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如图所示,在“音乐公路”的路面上分布着特定排列的横向凹槽,当汽车以指定速度行驶时,会发出动听的音乐,既能够引导驾驶员减速,又能增加旅途的乐趣。下列关于汽车在“音乐公路”上行驶时发出音乐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音乐声主要是由路面振动产生的
B.凹槽越深,音乐声的音调越高
C.凹槽的间距越小,音乐声的音调越高
D.汽车行驶得越快,音乐声传播的速度越快
【答案】C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物体振动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解答】A、音乐声主要是由轮胎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凹槽越深,振动幅度越大,音乐声的响度越大,故B错误;
C、凹槽的间距越小,振动频率越快,音乐声的音调越高,故C正确;
D、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和温度有关,可知改变行驶的速度,音乐声传播的速度不会改变,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5.(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如图,下列为光线在空气与玻璃的界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要解决此题,知道光在界面处发生折射和反射。需要光的光的反射定律和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定律的内容: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解答】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应大于入射角,所以B错误;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在界面发生反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应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要靠近法线,所以C、D错误,A正确。
故选A
16.(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在平静的湖面能看到“鱼在白云中穿梭,鸟在水草中翱翔”的美丽奇观。在下列光路图中,能正确描述人看见水中的“鱼”或“鸟”的光路图的是 (  )
A. B.
C. D.
【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1)从鱼身上反射出的光线由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鱼变浅了;
(2)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AB、水中鱼反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逆着折射光线看上去,看到的是变浅的鱼的虚像;
A选项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B选项中光的传播方向错误,故AB错误;
C、人看见水中的“鸟”是由于光的反射,不是光的折射,故C错误;
D、鸟反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了反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逆着反射光线看上去,看到的是鸟在水中的虚像,如图所示,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7.(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一个雨后的晚上,天刚放晴,地面虽已干,但仍留有不少积水,为了不致踩在小水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背着月光走时,看到更亮是干的地面
B.背着月光走时,看到更亮的是水坑
C.迎着月光和背着月光行走时,地面上亮处是水坑
D.迎着月光和背着月光行走时,地面上暗处是水坑
【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1)人看物体的条件:物体发光或反射光,物体发的光或反射的光线能进入人的眼睛。
(2)平行光射向平而光滑的反射面,反射光线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向凹凸不平的反射面,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
(3)人感觉物体的亮暗,关键是进入眼睛的光的多少,进入眼睛的光多就感觉亮,进入眼睛的光少就感觉暗。
【解答】背着月光走时,由于水面发生了镜面反射,反射光线与人眼不在同一方向上,光线进入人眼的很少,看到更暗的是水坑,而干燥的路面发生的是漫反射,反射光线向四面八方,有部分光线进入人眼,看上去较亮;而迎着月光走时,由于水面发生了镜面反射,反射光线更容易进入人眼,看到更亮的是水坑,暗处是干燥的路面,故A正确。
故答案为:A;
18.(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为提升驾驶安全性,手机导航软件有抬头显示模式,此模式下手机显示画面与正常模式并不相同。如图甲所示,把此模式下的手机平放在挡风玻璃前,手机中导航信息成像在司机视野前方,不需要低头看手机屏幕。若司机观察到视野前方的像如图乙所示,则他观察到的手机上的导航界面图像为(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分析。
【解答】挡风玻璃成像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据此分析可知,手机上的导航界面的图像与图A中所示的图像相同。
故答案为:A。
19.(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如图所示,将一束光照射到一个空烧杯的底部,此时杯底被照亮的范围用虚线圈出。若往烧杯中注满烧杯底部被光照亮的范围和原来相比会变为(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光的折射定律:光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通过最左边和最右边的两条折射光线我们可以想象出光圈的变化。
【解答】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下图为最左边和最右边折射光线的光路:
从图中可以看出,折射光线在原来光线的内侧,由此可以联想到周围光线都是如此,故B图为正确图形。
故答案为:B。
20.(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下列是一些常见的光学实验,其中实验设计与实验目的不相符的是(  )
A.图甲:将右侧背景板向后折,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B.图乙:用茶色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C.图丙:抬起木板的B端使杯子倾斜,可研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折射角随入射角大小变化规律
D.图丁:改变小孔形状,是为了研究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是否有关
【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要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可以通过让两个纸板不在同一平面上来研究;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同时能看到镜前物体的像,又能看到物体的像,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根据水面的变化分析;
(4)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
【解答】A、甲图:将右侧背景板向后折,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关系是否在同一平面上,故A不合题意;
B、乙图:玻璃是透明的,既可以让物体在里面成像,又可以通过玻璃看到后面移动的物体,从而找到像的位置,故B不合题意;
C、丙图:抬起B端,水面仍然是水平的,无法研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大小的变化,故C符合题意;
D、丁图:根据控制变量法,改变小孔形状,其他因素不变,是为了研究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是否有关,故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1.(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每年的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如图是人耳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写出下列结构的序号或名称:外耳道   ;E   。
(2)如图所示,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
①若用相同的力量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主要是   (填“空气柱”或“瓶壁”)。
②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保温瓶里水位的高低,这是因为   。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
【答案】(1)B;耳蜗
(2)瓶壁;B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辨别
【解析】【分析】(1)根据耳的基本结构填写。
(2)根据声音产生的原理可知。
【解答】(1)图中:A耳垂、B外耳道、C骨膜;D听小骨;E耳蜗。
(2)①当用相同的力量敲击瓶子时,振动的物体是瓶壁,瓶中盛的水越多,瓶子和水的质量越大,越难振动,音调越低;
②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保温瓶内的水位升高,水越来越多,空气柱越来越短,越容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故选:B。
22.(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如图所示是检查视力时平面镜、被测者小红和发光视力表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小红观看的是平面镜中视力表的像,她离视力表像的距离应是   。视力表上其中一个“E”字开口指向纸外,则被测者小红应向她的   (选填“上方”、“下方”、“左方”或“右方”)指才正确。测完视力小红发现衣领处有一点污渍,便走近镜子,镜中的像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由于室内光线较暗,为了帮助小红看清衣领上的污渍,小煦应将光源照向   (选填“衣领”或“平面镜”)。
【答案】4.6m;左方;不变;衣领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判断视力表到视力表的像之间的距离,然后求出视力表和人之间的距离。
(2)平面镜成像时,物像相当于平面镜对称。
【解答】视力表与镜距离为2.5m,视力表的像离镜距离也为2.5m,即视力表与它的像的距离为2.5m+2.5m=5m,又由于人在视力表前0.4m,所以人离视力表的像的距离为5m-0.4m=4.6m,即小红离视力表的像距离为4.6m。
平面镜成像时,物像相当于平面镜对称。视力表上其中一个“E”字开口指向纸外,视力表像的“E”开口向纸外,所以则被测者应向她的左方。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当小红走近镜子时,小红的身高不变,根据物像大小相等,所以像大小不变。
光照射在平面镜上会发生镜面反射,为了帮助小红看清衣领上的污渍,小明应将光源照向衣领。
23.(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小云用一支新买的激光笔照射水面,在竖直白墙上出现了两个红色亮点 A 和B,如图所示,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光点A 下移至A'处,应使入射光线 MO 绕着点O 沿   (填“顺时针”或“逆时针”,下同)方向转动;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光点 B 下移至B'处,应使入射光线MO绕着点 O 沿   方向转动。
【答案】顺时针;逆时针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知,当入射角变大时,反射角也变大,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根据光的折射规律知,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变大时,折射角也变大,但折射角总小于入射角。
【解答】(1)当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同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现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光点A下移至A'处,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应使入射光线绕着O点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图中蓝色光线标注)。
(2)首先要知道B点是光的折射到达的点,根据光的折射定律,现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光点B下移至B’处,则入射光线由OM变为OC,折射光线由OB变为OB',所以应使入射光线MO绕着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
24.(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请用学过的光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是人类首次拍到猩猩使用工具捕猎的情景。为了捉到一条鱼,猩猩用矛拼命地刺向水里却没有成功,这主要是由于光的   现象。
(2)如图所示,是一束光在空气和水两种介质的界面处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O为入射点,折射角为   度,界面的   (选填“上”、“下”、“左”或“右”)边是水。
【答案】(1)折射
(2)35;右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1)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看起来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2)首先根据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找出法线,从而确定界面,然后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关系确定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折射角的度数。
【解答】(1)鱼反射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眼睛,而眼睛是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鱼变浅了,这实际上看到的是偏高的鱼的虚像,所以猩猩用矛拼命地刺向水里,但不会成功。
(2)由图可知∠AOM=∠BOM'=30°,则∠AON=∠BON=90°-30°=60°,
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NN'为法线,MM'为界面;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则OC一定为折射光线,BO为入射光线,OA为反射光线。
折射角为∠CON'=90°-55°=35°
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可知,界面MM'的左边是空气,右边是水。
25.(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小明同学喜欢阅读,她在墨家著作《墨经·经下》中读到“二临鉴(平面镜)而立,景到(影倒)”,在西汉刘安的《淮南成毕术》中读到“取大镜高悬,置水盆于其下,则见四邻矣……”。在五代时期名士谭峭所著《化书》中读到“以一镜照形,以余镜照影。……是形也与影无殊,是影也与形无异”。诸多著作对平面镜像的描述勾起他探究的欲望。
【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何特点呢
【证据】小明同学利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探究。
(1)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B的目的是:   ;在实验时蜡烛B始终无法与蜡烛A的像重合,请你帮他分析可能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
(2)为确定像的虚实,需在蜡烛B位置放一个光屏,并在图乙中的   (选填数字序号)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
(3)小明为了更好地研究像与物的位置关系,采用了彩色LED 光源进行实验,现有“A、F、M、T、V、X”六种字母形状的光源供选择,你认为最佳选择是   (选填字母);
【答案】(1)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2)③
(3)F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在平面镜成像实验中,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是利用等效替代法,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若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蜡烛所成的像会偏高或偏低,导致蜡烛 B 无法与蜡烛 A 的像重合。
(2)实像能呈现在光屏上,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要确定像的虚实,需在蜡烛 B 位置放一个光屏,然后在图乙中的③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因为在③处能直接观察光屏承接像的情况。
(3)研究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时,选择的字母形状应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这样便于观察像与物的位置对应关系,“F” 字母形状不对称,是最佳选择。
【解答】(1)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 A、B,是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在实验时蜡烛 B 始终无法与蜡烛 A 的像重合,可能是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使得蜡烛 A 的像的位置偏高或偏低,蜡烛 B 无法与之重合。
(2)为确定像的虚实,需在蜡烛 B 位置放一个光屏,并在图乙中的③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因为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虚像不能,在③处可直接查看光屏承接像的情况。
(3)小明为了更好地研究像与物的位置关系,采用彩色 LED 光源进行实验,现有 “A、F、M、T、V、X” 六种字母形状的光源供选择,最佳选择是 F,因为 “F” 字母形状不对称,能更明显地体现像与物的位置对应关系。
26.(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完成符合条件的光路图。
(1)如图甲,S为点光源,请作出S点发出的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空间一点P 的光线(保留作图痕迹)。
(2)如图乙所示,河里C处有一条小鱼,人眼在A处看见该鱼的位置为B处,请你画出眼睛位于A处看见河里小鱼的光路图。
【答案】(1)
(2)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1)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像点和像点与发光点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反射光线,据此画出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路图。
(2)先根据眼睛与B点确定入射光线的方向,然后根据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确定折射光线的方向和鱼的位置。
【解答】(1)作出发光点S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即为像点S',连接S'P交平面镜于点O(入射点),沿OP画出反射光线,连接SO画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2)连接眼睛A和鱼的像B,与分界面有一个交点O,即为折射点,过折射点做法线,根据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的位置,连接CO即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1 / 1浙江省杭州市公益中学2025-2026学年八年级上学期开学考科学试题
1.(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端午假期期间,小明在家学包粽子。将包好的绿色粽子放进蒸笼里加热,一段时间后能闻到阵阵香气;剥开粽子,一口下去满口鲜香。上述描述中,不涉及的感觉是 (  )
A.嗅觉 B.听觉 C.视觉 D.味觉
2.(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阳春三月,百花盛开,小新参加了百花园的花展,在百花园中小新不仅看到了各种美丽的鲜花,同时还闻到了各种花的独特清香,也品尝了甜甜的百花园牌花蜜,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小新感觉没有刚来时香了,是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B.来到百花园中,不同的人对花香的敏感程度不同。
C.百花园牌花蜜是甜的这种感觉是在口腔中形成的。
D.闻花香同时尝花蜜会形成花蜜和花香的混合味道。
3.(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暖水瓶的瓶胆夹层是真空的,可用来探究真空能否传声。将一个电子发声器放入瓶中,塞上瓶塞,根据听到的声音进行分析、判断。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真空夹层的是 (  )
A.塞上木质瓶塞和塑料瓶塞进行比较
B.把暖水瓶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
C.用一个完好的暖水瓶和一个瓶胆漏气的暖水瓶进行比较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电子发声器先后放入瓶胆中进行比较
4.(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每年的3月3日是“世界爱耳日”,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B.鼓膜内有听觉感受器,可以感受声波
C.坐在汽车上,闭上眼睛也能判断出汽车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是靠半规管和前庭
D.飞机起降时可咀嚼口香糖,使咽鼓管张开从而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5.(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科研人员用低音频灭火装置进行灭火,如图所示,装置通过发出30~60 Hz的低频声波,在短短数秒内就扑灭了火焰。下列关于低音频灭火装置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低音频灭火装置发出的声音人耳可以听到
B.声波可以灭火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
C.低音频灭火装置也需要振动发声
D.装置发出的低频声波指的是其发声的响度
6.(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如图是某主动降噪耳机的消音原理图。该耳机能根据噪声情况产生相应的反噪声声波,与噪声合成,达到降噪效果。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该耳机在声源处降噪
B.该耳机在声音传播过程中降噪
C.该耳机通过改变噪声的响度实现降噪
D.该耳机通过改变噪声的音调实现降噪
7.(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下列的实验实例中,能说明声音的传播条件的一组是(  )
甲: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
乙: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
丙: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将把泡沫塑料球弹起
丁: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
A.甲、乙、丁 B.甲、丙、丁 C.甲、乙、丙 D.乙、丙、丁
8.(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下列有关声的理解正确的是 (  )
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高”是指声音的音调高
B.“震耳欲聋”是指声音的响度大
C.“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调来辨别的
D.“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声是由于空气振动产生的
9.(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生产和生活中产生的噪声会影响人们的生活,我们经常要进行噪声防治,下列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是 (  )
A.有的道路旁设置隔音板 B.摩托车排气管安装消声器
C.工厂员工戴着防噪声耳罩 D.在居民居住区多植树种草
10.(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许多优美的诗词是对生活和自然现象的生动描述,也与物理知识有着紧密联系,下列诗词中涉及的物理知识正确的是 (  )
A.“天在清溪底”,“天”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B.“潭清疑水浅”,“水浅”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C.“池水映明月”,“明月”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
D.“绿树阴浓夏日长”,“阴浓”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
11.(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如图甲、乙、丙、丁是不同声音先后输入到同一示波器上所显示的波形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甲声音的响度最小 B.丁声音是一种噪声
C.乙、丙声音的响度相同 D.乙、丙声音音色和音调均相同
12.(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如图所示,某市民正站在平面玻璃制的地铁安全门外候车。地铁到站后,安全门向两侧打开,该市民在左右两侧安全门中的情况分析正确的是 (  )
A.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的位置与原来像的位置重合
B.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在不同位置,两个像的距离等于两侧安全门之间的间距
C.在两侧安全门中成的像越来越小,直至不成像
D.各成半个像,合起来成一个完整的像
13.(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如图,水平地面上竖立一平面镜MN,人直立在平面镜前观察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已知此时他看不见自己的脚在平面镜中的像。为了能观察到自己的脚在平面镜中的像,他应该(  )
①将脚抬起一些;②让自己蹲下一些;③让自己后退一些;④将平面镜位置向上移动一些。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14.(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如图所示,在“音乐公路”的路面上分布着特定排列的横向凹槽,当汽车以指定速度行驶时,会发出动听的音乐,既能够引导驾驶员减速,又能增加旅途的乐趣。下列关于汽车在“音乐公路”上行驶时发出音乐声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音乐声主要是由路面振动产生的
B.凹槽越深,音乐声的音调越高
C.凹槽的间距越小,音乐声的音调越高
D.汽车行驶得越快,音乐声传播的速度越快
15.(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如图,下列为光线在空气与玻璃的界面处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其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16.(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在平静的湖面能看到“鱼在白云中穿梭,鸟在水草中翱翔”的美丽奇观。在下列光路图中,能正确描述人看见水中的“鱼”或“鸟”的光路图的是 (  )
A. B.
C. D.
17.(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一个雨后的晚上,天刚放晴,地面虽已干,但仍留有不少积水,为了不致踩在小水坑,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背着月光走时,看到更亮是干的地面
B.背着月光走时,看到更亮的是水坑
C.迎着月光和背着月光行走时,地面上亮处是水坑
D.迎着月光和背着月光行走时,地面上暗处是水坑
18.(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为提升驾驶安全性,手机导航软件有抬头显示模式,此模式下手机显示画面与正常模式并不相同。如图甲所示,把此模式下的手机平放在挡风玻璃前,手机中导航信息成像在司机视野前方,不需要低头看手机屏幕。若司机观察到视野前方的像如图乙所示,则他观察到的手机上的导航界面图像为(  )
A. B. C. D.
19.(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如图所示,将一束光照射到一个空烧杯的底部,此时杯底被照亮的范围用虚线圈出。若往烧杯中注满烧杯底部被光照亮的范围和原来相比会变为(  )
A. B. C. D.
20.(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下列是一些常见的光学实验,其中实验设计与实验目的不相符的是(  )
A.图甲:将右侧背景板向后折,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
B.图乙:用茶色玻璃代替平面镜,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C.图丙:抬起木板的B端使杯子倾斜,可研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折射角随入射角大小变化规律
D.图丁:改变小孔形状,是为了研究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是否有关
21.(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每年的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如图是人耳的结构示意图,请回答:
(1)写出下列结构的序号或名称:外耳道   ;E   。
(2)如图所示,在8个相同的水瓶中,灌入质量不同的水,水面的高度不等。
①若用相同的力量敲击它们,就可以发出不同的音调,此时发出的声音的声源主要是   (填“空气柱”或“瓶壁”)。
②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保温瓶里水位的高低,这是因为   。
A.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降低
B.随着水位升高,音调逐渐升高
C.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小
D.灌水过程中音调保持不变,响度越来越大
22.(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如图所示是检查视力时平面镜、被测者小红和发光视力表的位置关系示意图。小红观看的是平面镜中视力表的像,她离视力表像的距离应是   。视力表上其中一个“E”字开口指向纸外,则被测者小红应向她的   (选填“上方”、“下方”、“左方”或“右方”)指才正确。测完视力小红发现衣领处有一点污渍,便走近镜子,镜中的像将   (选填“变大”、“不变”或“变小”);由于室内光线较暗,为了帮助小红看清衣领上的污渍,小煦应将光源照向   (选填“衣领”或“平面镜”)。
23.(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小云用一支新买的激光笔照射水面,在竖直白墙上出现了两个红色亮点 A 和B,如图所示,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光点A 下移至A'处,应使入射光线 MO 绕着点O 沿   (填“顺时针”或“逆时针”,下同)方向转动;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光点 B 下移至B'处,应使入射光线MO绕着点 O 沿   方向转动。
24.(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请用学过的光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是人类首次拍到猩猩使用工具捕猎的情景。为了捉到一条鱼,猩猩用矛拼命地刺向水里却没有成功,这主要是由于光的   现象。
(2)如图所示,是一束光在空气和水两种介质的界面处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O为入射点,折射角为   度,界面的   (选填“上”、“下”、“左”或“右”)边是水。
25.(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小明同学喜欢阅读,她在墨家著作《墨经·经下》中读到“二临鉴(平面镜)而立,景到(影倒)”,在西汉刘安的《淮南成毕术》中读到“取大镜高悬,置水盆于其下,则见四邻矣……”。在五代时期名士谭峭所著《化书》中读到“以一镜照形,以余镜照影。……是形也与影无殊,是影也与形无异”。诸多著作对平面镜像的描述勾起他探究的欲望。
【问题】平面镜成像有何特点呢
【证据】小明同学利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探究。
(1)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A、B的目的是:   ;在实验时蜡烛B始终无法与蜡烛A的像重合,请你帮他分析可能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
(2)为确定像的虚实,需在蜡烛B位置放一个光屏,并在图乙中的   (选填数字序号)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
(3)小明为了更好地研究像与物的位置关系,采用了彩色LED 光源进行实验,现有“A、F、M、T、V、X”六种字母形状的光源供选择,你认为最佳选择是   (选填字母);
26.(2025八上·杭州开学考)完成符合条件的光路图。
(1)如图甲,S为点光源,请作出S点发出的经平面镜反射后经过空间一点P 的光线(保留作图痕迹)。
(2)如图乙所示,河里C处有一条小鱼,人眼在A处看见该鱼的位置为B处,请你画出眼睛位于A处看见河里小鱼的光路图。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听到声音利用的是听觉。
【解答】学包粽子,利用的是视觉;闻到阵阵香气,利用的是嗅觉;一口下去,满口鲜香,利用的是味觉。
故答案为:B。
2.【答案】C
【知识点】人的感觉
【解析】【分析】人有多种感觉,形成于大脑。
【解答】A、嗅觉中枢具有适应性,久闻后对气味的感觉就会减弱,A不符合题意;
B、不同人嗅觉的灵敏程度是不同的,B不符合题意;
C、“花蜜是甜的”这种味觉在大脑形成,C符合题意;
D、嗅觉和味觉会相互影响,闻花香的气味和尝花蜜的味道会产生混合的感觉,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选C。
3.【答案】C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
【解析】【分析】实验目的就是为了验证真空能否传声,需要比较的是真空和非真空条件下,物体发出的声音是否能听到,需要选取的器材必须一个是真空条件下的,另一个是非真空条件下的。
【解答】 A.用不同材质的瓶塞,探究的是固体传声的速度与介质的种类的关系,不能探究真空能否传声,故A错误;
B.把瓶胆放在近处和远处进行比较,没有控制距离的大小,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该选项设计不合理,故B错误;
C.完好的瓶胆夹壁中都是真空的,漏气的瓶胆不是真空的,可以验证真空能否传声,该选项设计合理,故C正确;
D.将音量大小不同的电子发声器先后放入瓶胆中,没有控制声音响度大小,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无法比较,该选项设计不合理,故D错误。
故选C。
4.【答案】B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A.根据人耳朵的结构判断;
B.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C.根据耳朵的结构和功能的知识判断;
D.根据乘坐飞机时的注意事项解答。
D.【解答】A.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故A正确不合题意;
B. 鼓膜内没有听觉感受器, 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内,故B错误符合题意;
C.闭上眼睛也能判断出汽车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接受这种刺激的感受器位于前庭和半规管,故C正确不合题意;
D.乘坐飞机时,咀嚼食物可以使咽鼓管张开,这样可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击穿鼓膜,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5.【答案】D
【知识点】超声波与次声波
【解析】【分析】(1) 人耳的听觉范围:人耳能够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 20Hz - 20000Hz 。低于 20Hz 的是次声波,高于 20000Hz 的是超声波。
(2) 声音的产生与特性: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任何发声装置都需要振动来发声。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声波灭火是利用声波传递能量来改变火焰的状态。
声音的特性包括音调、响度、音色。音调由频率决定,频率越低,音调越低;响度由振幅决定;音色反映声音的特色。
【解答】A、装置发出 30 - 60Hz 的声音,在人耳听觉范围内(20 - 20000Hz ),人耳可以听到,该选项正确。
B、声波灭火是因为声波传递能量,改变火焰的条件,说明声波能传递能量,该选项正确。
C、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低音频灭火装置发声也需要振动,该选项正确。
D、“低频声波” 的 “低频” 指的是频率低,是音调的范畴,不是响度,该选项错误。
故答案为:D。
6.【答案】C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响度及其与振幅的关系
【解析】【分析】AB.减弱噪声的方法:在声源处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CD. 响度指声音的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解答】由题意可知,该耳机在人耳处实现降噪,故A、B错误;
由题图可知,该耳机能根据噪声情况产生相应的反噪声声波,使合成后的噪声的振幅大大降低,改变的是声音的响度,故C正确,D错误。
故选C。
7.【答案】D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传播的方式
【解析】【分析】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它既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解答】甲:在鼓面上放一些碎纸屑,敲鼓时可观察到纸屑在不停地跳动,能够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乙:放在真空罩里的手机,当有来电时,只见指示灯闪烁,听不见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丙: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将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丁:宇航员在飞船舱外工作时,他们之间的对话必须借助电子通讯设备才能进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故答案为:D。
8.【答案】B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声音传播的方式
【解析】【分析】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音调是声音的高低,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
音色是发声体的声音品质,由发声体本身的特征决定,是区别声音的重要标志。
响度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振幅和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距离发声体越近,响度越大。
【解答】A、“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中的“高”指的是声音的响度大,而不是音调高。响度是指声音的强弱或大小,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故A错误。
B、“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是指声音的响度大,故B正确。
C、“夜半钟声到客船”中的“钟声”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而不是音调。不同发声体的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就不同,人们可以根据音色来区分不同的发声体。故C错误。
D、“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琵琶声是由于琵琶弦的振动产生的,而不是空气振动产生的。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琵琶弦振动发出声音,通过空气传播到人的耳朵里。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9.【答案】B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
【解析】【分析】首先要明确减弱噪声的三种途径:在声源处减弱、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在人耳处减弱。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是指对噪声源采取措施,使其发声减小;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是通过设置障碍物等方式阻挡、吸收声音;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是采取措施保护接收者的耳朵。然后据此分析每个选项。
【解答】A、有的道路旁设置隔音板,隔音板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阻挡、反射声音,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A错误。
B、摩托车排气管安装消声器,消声器直接作用于摩托车这个噪声源,减少排气管排出气体时产生的噪声,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B正确。
C、工厂员工戴着防噪声耳罩,耳罩是保护员工的耳朵,防止噪声进入人耳,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故 C 错误。
D、在居民居住区多植树种草,树木和草地可以吸收、散射声音,是在声音传播过程中起到减弱噪声的作用,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D错误。
故答案为:B。
10.【答案】A
【知识点】光的直线传播及应用;光的折射规律
【解析】【分析】(1)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光射到不透明的物体上在不透明物体后面形成一个光线射不到的黑色区域,就是影子;
(2)光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就会发生光的反射,水中的倒影就是光的反射,我们能够看到不发光的物体也是由于光的反射;
(3)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解答】A、“天在清溪底”指的是天空在水里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A符合题意;
B、“潭清疑水浅”指的是水底看起来比实际要浅一些,这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虚像,故B不符合题意;
C、“池水映明月”指的是月亮在水里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光的反射形成的虚像,故C不符合题意;
D、“绿树阴浓夏日长”指的是在浓密的绿树荫下,夏日的白昼变得格外漫长,“阴浓”是由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影子,故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11.【答案】D
【知识点】噪声的危害和防止噪声的途径;音调、响度与音色的辨别
【解析】【分析】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结构有关。
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
【解答】A、从波形图看,甲的振幅最小,因为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越小响度越小,所以甲声音的响度最小,该选项正确。
B、丁的波形是无规则的,而噪声是发声体做无规则振动产生的声音,所以丁声音是一种噪声,该选项正确。
C、乙和丙的振幅相同,由于响度由振幅决定,振幅相同则响度相同,该选项正确。
D、乙和丙的波形形状不同,说明音色不同;振动频率相同,说明音调相同,所以该选项说乙、丙声音音色和音调均相同是错误的。
故答案为:D。
12.【答案】A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平面镜所成的像,像与物大小相同,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即像与物关于镜面是对称的。
【解答】AB、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可知,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像与物大小相同,在安全门向两侧打开后,人到镜面的距离不变,所以像的位置不变,在两个平面镜中都能成完整的像,且两个像的位置与原来像的位置重合,故A正确,B错误;
C、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在两侧安全门中成的像大小不变,故C错误;
D、面镜所成的像与物大小相同,在两侧安全门中成的像完整的像,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3.【答案】C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平面镜成像的相关作图
【解析】【分析】从自己的脚处反射的光线经平面镜的最上端,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反射光线,比较反射光线与眼睛的位置,可得出结论。
【解答】从A点的光线射到平面镜的最上端,做出法线,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反射光线没有进人的眼睛,在眼睛的下方,所以为了能观察到自己的脚在平面镜中的像,他应该让自己蹲下一些,或将平面镜位置向上移动一些;而将脚抬起一些,脚太高,反射角还是减小了,越提高越看不到,让自己后退一些,视角减小,同样看不到,②④符合,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14.【答案】C
【知识点】声音传播的条件;声音产生的条件;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
【解析】【分析】物体振动频率越高,声音的音调越高,振动幅度越大,声音的响度越大。
【解答】A、音乐声主要是由轮胎的振动产生的,故A错误;
B、凹槽越深,振动幅度越大,音乐声的响度越大,故B错误;
C、凹槽的间距越小,振动频率越快,音乐声的音调越高,故C正确;
D、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和温度有关,可知改变行驶的速度,音乐声传播的速度不会改变,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5.【答案】A
【知识点】作光的反射光路图;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要解决此题,知道光在界面处发生折射和反射。需要光的光的反射定律和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定律的内容: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个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当光由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解答】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应大于入射角,所以B错误;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在界面发生反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在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应分居法线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要靠近法线,所以C、D错误,A正确。
故选A
16.【答案】D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作光的反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1)从鱼身上反射出的光线由水中斜射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人眼,人眼会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鱼变浅了;
(2)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上;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解答】AB、水中鱼反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了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人认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逆着折射光线看上去,看到的是变浅的鱼的虚像;
A选项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B选项中光的传播方向错误,故AB错误;
C、人看见水中的“鸟”是由于光的反射,不是光的折射,故C错误;
D、鸟反射出的光,在水面处发生了反射,反射角等于入射角,逆着反射光线看上去,看到的是鸟在水中的虚像,如图所示,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7.【答案】A
【知识点】光的反射;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解析】【分析】(1)人看物体的条件:物体发光或反射光,物体发的光或反射的光线能进入人的眼睛。
(2)平行光射向平而光滑的反射面,反射光线平行射出,这种反射是镜面反射;平行光射向凹凸不平的反射面,反射光线射向四面八方,这种反射是漫反射。
(3)人感觉物体的亮暗,关键是进入眼睛的光的多少,进入眼睛的光多就感觉亮,进入眼睛的光少就感觉暗。
【解答】背着月光走时,由于水面发生了镜面反射,反射光线与人眼不在同一方向上,光线进入人眼的很少,看到更暗的是水坑,而干燥的路面发生的是漫反射,反射光线向四面八方,有部分光线进入人眼,看上去较亮;而迎着月光走时,由于水面发生了镜面反射,反射光线更容易进入人眼,看到更亮的是水坑,暗处是干燥的路面,故A正确。
故答案为:A;
18.【答案】A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分析。
【解答】挡风玻璃成像属于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平面镜对称,据此分析可知,手机上的导航界面的图像与图A中所示的图像相同。
故答案为:A。
19.【答案】B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光的折射定律:光从空气斜射入其它透明介质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折射光线靠近法线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通过最左边和最右边的两条折射光线我们可以想象出光圈的变化。
【解答】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下图为最左边和最右边折射光线的光路:
从图中可以看出,折射光线在原来光线的内侧,由此可以联想到周围光线都是如此,故B图为正确图形。
故答案为:B。
20.【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要验证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上,可以通过让两个纸板不在同一平面上来研究;
(2)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同时能看到镜前物体的像,又能看到物体的像,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3)根据水面的变化分析;
(4)根据控制变量法分析。
【解答】A、甲图:将右侧背景板向后折,是为了探究反射光线、法线和入射关系是否在同一平面上,故A不合题意;
B、乙图:玻璃是透明的,既可以让物体在里面成像,又可以通过玻璃看到后面移动的物体,从而找到像的位置,故B不合题意;
C、丙图:抬起B端,水面仍然是水平的,无法研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大小的变化,故C符合题意;
D、丁图:根据控制变量法,改变小孔形状,其他因素不变,是为了研究像的形状与小孔的形状是否有关,故D不合题意。
故答案为:C。
21.【答案】(1)B;耳蜗
(2)瓶壁;B
【知识点】耳的结构与听觉的形成;响度、音调与声源振动的关系;音调、响度与音色的辨别
【解析】【分析】(1)根据耳的基本结构填写。
(2)根据声音产生的原理可知。
【解答】(1)图中:A耳垂、B外耳道、C骨膜;D听小骨;E耳蜗。
(2)①当用相同的力量敲击瓶子时,振动的物体是瓶壁,瓶中盛的水越多,瓶子和水的质量越大,越难振动,音调越低;
②往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保温瓶内的水位升高,水越来越多,空气柱越来越短,越容易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故选:B。
22.【答案】4.6m;左方;不变;衣领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首先根据物像到平面镜距离相等判断视力表到视力表的像之间的距离,然后求出视力表和人之间的距离。
(2)平面镜成像时,物像相当于平面镜对称。
【解答】视力表与镜距离为2.5m,视力表的像离镜距离也为2.5m,即视力表与它的像的距离为2.5m+2.5m=5m,又由于人在视力表前0.4m,所以人离视力表的像的距离为5m-0.4m=4.6m,即小红离视力表的像距离为4.6m。
平面镜成像时,物像相当于平面镜对称。视力表上其中一个“E”字开口指向纸外,视力表像的“E”开口向纸外,所以则被测者应向她的左方。平面镜成的是虚像;
当小红走近镜子时,小红的身高不变,根据物像大小相等,所以像大小不变。
光照射在平面镜上会发生镜面反射,为了帮助小红看清衣领上的污渍,小明应将光源照向衣领。
23.【答案】顺时针;逆时针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1)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知,当入射角变大时,反射角也变大,且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2)根据光的折射规律知,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入射角变大时,折射角也变大,但折射角总小于入射角。
【解答】(1)当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时,同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现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光点A下移至A'处,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则应使入射光线绕着O点沿顺时针方向转动。(图中蓝色光线标注)。
(2)首先要知道B点是光的折射到达的点,根据光的折射定律,现保持入射点O的位置不变,欲使光点B下移至B’处,则入射光线由OM变为OC,折射光线由OB变为OB',所以应使入射光线MO绕着点O沿逆时针方向转动。
24.【答案】(1)折射
(2)35;右
【知识点】光的折射规律;光的折射现象及应用
【解析】【分析】(1)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变浅、水中筷子看起来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2)首先根据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找出法线,从而确定界面,然后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关系确定出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折射角的度数。
【解答】(1)鱼反射的光线由水中进入空气时,在水面上发生折射,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折射光线进入眼睛,而眼睛是逆着折射光线的方向看去,就会觉得鱼变浅了,这实际上看到的是偏高的鱼的虚像,所以猩猩用矛拼命地刺向水里,但不会成功。
(2)由图可知∠AOM=∠BOM'=30°,则∠AON=∠BON=90°-30°=60°,
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可知,NN'为法线,MM'为界面;
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则OC一定为折射光线,BO为入射光线,OA为反射光线。
折射角为∠CON'=90°-55°=35°
根据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可知,界面MM'的左边是空气,右边是水。
25.【答案】(1)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
(2)③
(3)F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在平面镜成像实验中,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是利用等效替代法,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若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蜡烛所成的像会偏高或偏低,导致蜡烛 B 无法与蜡烛 A 的像重合。
(2)实像能呈现在光屏上,虚像不能呈现在光屏上。要确定像的虚实,需在蜡烛 B 位置放一个光屏,然后在图乙中的③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因为在③处能直接观察光屏承接像的情况。
(3)研究像与物的位置关系时,选择的字母形状应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这样便于观察像与物的位置对应关系,“F” 字母形状不对称,是最佳选择。
【解答】(1)选用两根完全相同的蜡烛 A、B,是为了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关系;在实验时蜡烛 B 始终无法与蜡烛 A 的像重合,可能是玻璃板没有与桌面垂直,使得蜡烛 A 的像的位置偏高或偏低,蜡烛 B 无法与之重合。
(2)为确定像的虚实,需在蜡烛 B 位置放一个光屏,并在图乙中的③处观察光屏上是否有像,因为实像能在光屏上呈现,虚像不能,在③处可直接查看光屏承接像的情况。
(3)小明为了更好地研究像与物的位置关系,采用彩色 LED 光源进行实验,现有 “A、F、M、T、V、X” 六种字母形状的光源供选择,最佳选择是 F,因为 “F” 字母形状不对称,能更明显地体现像与物的位置对应关系。
26.【答案】(1)
(2)
【知识点】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规律;作光的折射光路图
【解析】【分析】(1)根据反射光线反向延长通过像点和像点与发光点关于平面镜对称,作出反射光线,据此画出经平面镜反射后的光路图。
(2)先根据眼睛与B点确定入射光线的方向,然后根据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确定折射光线的方向和鱼的位置。
【解答】(1)作出发光点S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即为像点S',连接S'P交平面镜于点O(入射点),沿OP画出反射光线,连接SO画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2)连接眼睛A和鱼的像B,与分界面有一个交点O,即为折射点,过折射点做法线,根据光从水斜射入空气中,折射角大于入射角画出入射光线的位置,连接CO即为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