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序幕:中国近代史的分期与认识第15课 两次鸦片战争【课标要求】1.认识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这一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及意义。2.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子目1:19世纪中期的世界与中国:关注“学习聚焦”问题1:阅读90页正文;在学案下图;标注当时的世界形势(写出具体事件)问题2:阅读91页第1段;结合学案下图表格;回答91页的思考点。(课本标注)问题3:子目2:两次鸦片战争:关注“学习聚焦”问题1:阅读91页正文;结合学案右图;理解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与逻辑。(课本标注、自主理解)问题2:阅读92页,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是什么?(课本标注与自主思考)问题3:阅读教材正文;结合学案下面资料;了解条约的内容和具体影响;理解什么叫“半半社会”?理解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自主理解、重点掌握)问题4:阅读学案拓展1、拓展2;理解经济结构的变动、小农经济的解体;中国外交近代化。(自主阅读、理解)概念1、领事裁判权:(亦称“治外法权”)指一国公民在侨居国成为民事、刑事诉讼被告时,所在国法庭无权审理,而由他国派驻当地的领事依照本国法律审判,严重侵犯了所在国的司法主权。概念2、片面最惠国待遇: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以条约为根据,一般是相互的。片面最惠国待遇就是外国要求中国给予最惠国待遇,不给予中国,因此 是“片面”的、单方面的。子目3:开眼看世界关注“学习聚焦”问题1:阅读教材93、94页;结合学案右图;了解“开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具体行动和意义。(课本标注)问题2:阅读学案“知识归纳”;了解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的历程。(自主阅读)问题3:鸦片战争是近代史开端,洋务运动是近代化开端。(自主阅读)解读:近代史是叙事时间定义,以鸦片战争为起点为学术主流,但并非唯一解释。近代化是历史进程事件定义,只有进行了经济、政治、思想相关的活动才能说近代化开始,洋务运动是标志事件。【拓展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1)原因前提条件 国内市场的不断扩大重要因素 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和发展以及航运、铁路等交通事业的发展,加强了城乡的经济联系历史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主要原因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内部根源 自然经济自身的局限性(2)表现(3)特点解体速度 全国各地解体的速度不一致,东南沿海地区解体的速度要快于内地解体动力 外因为主要动力,即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解体结果 自然经济依然长期占主导地位;中国未建立有序的商品经济体制(4)影响①自然经济的解体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市场和资金,从而为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奠定了基础。②自然经济的解体使中国的社会经济商品化的程度提高,但是中国经济同时也沦为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附庸。③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根本经济基础,自然经济的解体也从根本上冲击了封建制度。【拓展2】中国外交的近代化:从朝贡体系到不平等条约体系●●(1):变化历程发展阶段 具体表现1840—1860年: 排斥与调整 仍沿袭“天朝体制”,用传统的对外关系规则、态度和语言来 处理和描述中外关系,对西方近代国际体系以排斥为主流;遇到冲击时,适当对原有体制进行临时调整1861—1900年: 抗争与变通 1861年总理衙门的设立是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重大进步, 不仅使繁杂的外交事务有所专管,清政府也逐渐主动熟悉并利用国际上的外交规则来维护国家利益,重视对职业外交官的培养1901年:适应与利用 1901年总理衙门被改为与国际外交体制接轨的外务部,标志着近代中国外交体制正式确立(2)主要表现 (3)评价:积极:①客观上逼迫中国推进近代化。首先,不平等条约将中国卷入了全球化进程,经济上开始与世界经济接轨;②其次,使中国外交从朝贡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互派外交使节、递交国书等方式符合了国际惯例;③再次,“不平等条约体系”使中国有了谈判意识和条约意识。④条约将中国推入近代化进程中,将先进的西方科学技术、政治理念、经济习惯和文化思想带到了中国,也扩展了中国人的视野。消极: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具有半殖民地色彩。如使馆界成为国中之国;外务部凌驾于六部之上,使中国的内政外交被列强控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