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3张PPT)导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我们怀抱着对荷塘之上美景的憧憬,从童真走来。今天,让我们一齐走近杨万里描绘的另一幅生活图景,一起来学习《插秧歌》。插 秧 歌杨万里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把握朗读节奏,体会其形式特点2.理解诗歌内容,分析其表达技巧3.领会劳动之乐,深入体会劳动精神的内涵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南宋文学家、官员,“中兴四大家”之一。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他一生创作了两万多余首诗,其中四千二百首传世,被尊为一代诗宗。其诗作多描绘自然风光,形成了语言通俗易懂、风格清新自然并带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同时,他还创作了许多反映民间苦难和表达爱国情怀的作品。《诚斋集》是其传世之作,代表作有《小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插秧歌》等。走进作者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杨万里登进士第,历仕宋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国子博士、广东提点刑狱、太子侍读、秘书监等职。开禧二年(1206年),杨万里病逝,终年八十岁。获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南宋中兴四大家中兴四大家,中国南宋前期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4 位诗人的合称,又称南宋四大家。他们能摆脱江西诗派的牢笼,写出思想、艺术各有特色的作品,影响很大,代表了宋代诗歌第二个最繁荣的时期。《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示儿(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123内容幽默诙谐,风趣活泼语言明白晓畅,多用口语,俗语入诗,使诗歌就像日常对话那样生动有趣《竹枝歌七首》(其一)“吴侬一队好儿郎,只要船行不要忙。”《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多写自然景物,日常生活诚斋体《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诗歌背景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市),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插秧歌 宋 杨万里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móujiǎzhāoshì(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紧张繁忙的插秧劳动场景。诗歌通过对农民插秧劳动的细致描写,展现了农民的辛勤劳作和吃苦耐劳的精神。(2)诗歌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诗歌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首联):描写全家动员、冒雨插秧的情景。第二部分(颔联、颈联):具体描写插秧劳动的场景,包括农夫抛秧、农妇接秧、小儿拔秧、大儿送秧等画面。第三部分(尾联):通过对农妇呼唤丈夫吃饭的描写,表现了农民劳动的辛苦和生活的艰辛。走进文本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农夫抛起秧苗,农妇接住秧苗,小儿子拔起秧苗,大儿子插下秧苗。·思考:作者在首联连用四个动词“抛”“接”“拔”“插”,用的非常精彩,作者为什么要连用这四个动词?1.从“田夫”“田妇”“小儿”“大儿”等可知农家是大小总动员,这也突出了插秧繁忙、紧张的特点。2.四个动词“抛”、“接”、“拔”、“插”,将一家大小的劳作真切地表现出来。这两句一气呵成,渲染出一家人齐心协力、其乐融融的劳动氛围。表现出农民生活的辛苦与农事的繁忙,富于生活情趣。笠是兜鍪蓑是甲,雨从头上湿到胛。斗笠当做头盔,蓑衣当做铠甲,雨水从头上流入,打湿了肩胛。①兜鍪:古代战士戴的头盔。②胛:肩胛,胳膊上边靠脖子的部分。特写镜头 比喻修辞手法思考:“笠是兜鍪蓑是甲”一句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巧妙的叠用两个比喻,把草笠比作古代兵士戴的头盔,把蓑衣比作兵士护身的铠甲。这两个新颖的比喻,化板滞为飞动,形成一股活泼灵动的气势,也展示出农人如兵士,在天地之中奋勇战斗的意味。造成一种紧张的,似乎生命攸关的气势,从而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农妇呼唤农夫休息一会儿吃早饭,农夫弯腰低头劳作,没有答应。①渠:他,代词。②朝餐:早饭;吃早饭。③半霎:极短的时间。细节描写面对吃饭歇息的招呼,农人为什么“不答”?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①农人挂念的是“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秧苗刚插下去还不牢固,而且这块田的秧还没有插完,此时要看管好饲养的鹅和雏鸭,提防它们来捣乱。②最后农人的回答看似答非所问,实则传神地反映了农事的劳身与劳心。秧根未牢莳未匝,照管鹅儿与雏鸭。秧苗根部还不牢固,这块田里的秧苗还没有栽插完毕,你回家一定要提防小鹅小鸭,不要让它们来破坏秧苗。①莳:移植,栽种。②匝:遍;满。③照管:照料,照看。这里是提防的意思。细节描写(语言)赏析 :语言描写,农夫对农妇的嘱咐,说明他时时尽力,事事操心,农家的勤劳、艰辛,全部凝聚在这朴实的答句中。诗歌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这些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①白描。白描手法的运用,使诗歌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地描绘了插秧劳动的场景。②比喻。比喻手法的运用,将斗笠比作头盔,将蓑衣比作铠甲,形象地表现了农民在雨中插秧的情景。③细节描写。如农妇呼唤丈夫吃饭,农夫低头弯腰不答等细节,生动地表现了农民劳动的辛苦和专注。徐中玉教授在《唐宋诗》一书中说,读此诗“只觉一股活泼泼的生活气息,从诗中溢出,向人扑来”。请简要分析本诗“活泼泼的生活气息”表现在哪些方面。①活泼的现实生活。作者把农家插秧的情景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撷取而来,写得逼真而又自然。②活泼的语言风格。通篇都是生活用语,口语色彩强烈,有浓烈的生活气息。③生动形象的描述。如“雨从头上湿到胛”“低头折腰只不答”,人物形象如在目前。杨万里创作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请结合诗歌后四句赏析本诗的语言特点。① 尾联模拟田夫口吻说这块田还没插完,让赶紧照看好那帮鸭鹅,把送饭的也拉上差了。② 作者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随意撷取田夫的肢体动作和对答语言,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③这四句宛若一组特写镜头,绘形绘声,写得新、奇、快、恬,充分体现了诚斋体“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且富有幽默情趣”的风格。①家庭成员各司其职,共同生产。《插秧歌》中描写农夫抛起秧苗,农妇接住秧苗,小儿子拔起秧苗,大儿子种下秧苗,表现了家庭成员互相帮助、分工合作、共同劳动。②家庭成员共同创造幸福,真正做到同甘共苦,相濡以沫。诗中描写丈夫劳作、妻子帮忙,并送饭丈夫吃,想让丈夫休息片刻,夫妻同甘共苦。③农人不畏艰辛,拥有坚强生活勇气。诗中描写农人冒雨插秧、农活繁重、无暇吃饭,却仍然辛勤劳作,表现农人吃苦耐劳,坚强乐观的精神。本诗是一首描写劳动的诗歌,表现了作者的劳动观。请简要说明。同样是描写劳动的场景,《芣苢》和《插秧歌》有什么不同?诗歌 表现手法 劳动场景 表达情感《芣苢》《插秧歌》重章叠唱直接描写,展现了劳动妇女快乐采摘芣苢的全过程充满了劳动的欢欣,洋溢着劳动的热情。白描、比喻、细节描写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展现了农忙时节插秧劳作的紧张与艰辛形象地表达了劳动的紧张与辛苦,流露出诗人对劳动和劳动者的赞美。比喻修辞——语言朴素自然——白描手法——“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这分工何等明确,何等精细。拔秧活轻,小儿干,接秧也轻,田妇干;比较起来,抛秧插秧活重,田夫和大儿干。“抛”、“接”、“拔”、“插”,四个动词,准确具体。尤以“抛”字最妙,活画出秧束雨中飞舞的情态。只两句,热火朝天的劳动场面,跃然纸上。诗歌运用白描的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紧张插秧劳动的图画。诗人别出心裁地把雨具“斗笠”比作头盔,蓑衣比作铁甲,不仅新鲜独特,且暗示:插秧就是一场紧张的战斗,农家儿女全副武装与天斗,与地斗,与雨斗,而“雨从头上湿到胛”又极写雨势之猛,插秧之急迫与艰辛。“只不答”是说田夫没有答应“朝餐”“歇半霎”;第四联是提醒田妇看管好家里的鹅鸭,提防它们到田里作践。口语式对话,拉进读者与农家之间距离。辛苦的劳作紧张的气氛专注的劳动者文本特色示例:劳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创造财富和价值的源泉。诗歌中的农民们不畏风雨,辛勤劳作,为了丰收而努力奋斗,他们的劳动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尊重。在生活中,我们也应该热爱劳动,珍惜劳动成果,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美好的未来。结合诗歌内容,谈谈你对劳动的认识。概括主旨《插秧歌》是杨万里写给农民的颂歌:歌颂他们辛劳中的秩序井然,顶风冒雨中的热火朝天;赞颂他们吃苦耐劳,废寝忘食,投入忘我。春种,秋收,这是劳动者发自内心的责任,也是根植于骨子里的习惯。只有劳动的人生才称得上是幸福的人生。劳动是艰辛的,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劳作,我们要勇于在艰苦的劳动中净化灵魂、磨炼意志,坚定信念。——习近平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