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宁德福鼎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宁德福鼎市第四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福鼎四中i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
高三月考历史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下列每小题所给选项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所选答案填写在答题卷上。)
1. 福建昙石山文化遗址地处闽江下游地区,该遗址发现大量海蚬、牡蛎、龟等类型的贝壳,有的地方堆积厚达3米多。遗址中出土的凹石与北方内陆的砾石相似,但凹石是一种贝类食物加工工具。此外,还出土少量农业工具,如石锛、石刀。由此可知,昙石山文化
A.属于旧石器时代 B.具有鲜明的海洋文化特征
C.与中原文化迥异 D.在生产领域出现专业分工
2. 商朝时期的龙形象主要呈现在青铜器上。商人崇拜神灵,龙是其崇拜的百神、问卜的对象之一,因此青铜器中的龙纹具有狞厉感,神秘而抽象。这说明商朝
A.统治有浓厚神权色彩 B.萌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C.盛行天人感应的思想 D.祭祀和占卜活动频繁
3. 西周时期,臣谏簋铭文中记载臣谏因为自己儿子已亡,就把同母弟引庸的长子倐(shū)上报邢侯和周王,令倐继承自己的职位。此现象说明
A. 宗法制继承原则被破坏 B. 宗法制度实际中更灵活
C. 礼乐秩序开始出现松动 D. 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
4.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公元前422年,秦灵公“作吴阳上畴(祭坛),祭黄帝;作下畴,祭炎帝”,这是现存最早祭祀炎帝、黄帝的历史记录。它可以用来说明秦国( )
A. 顺应了民族交融趋势 B. 遵循了宗法分封制度
C. 开创了祭祀炎黄先例 D. 完成了一统天下大业
5. 学者阎步克认为,汉代士人习经术文法于家,并获得舆论对其人品的好评之后,仕郡县为佐吏掾属,获得基层经验,之后以功次得到察举。举至中央,中央有经术、笺奏之试加以检验并授官,“试职”胜任者“典城牧民”。阎步克先生认为,汉代( )
A. 察举制以考试基础 B. 官员选拔任用较为理性
C. 君主专制得到了加强 D. 官员监察注重品德才能
6.南齐以前,南迁的北民往往对黄籍不屑;南齐以后,政府严查黄籍,防止南迁的北民为他们的祖先窃注爵位,冒充士族,逃避徭役。造成上述变化的原因是
A.政府大力推行土断 B.南方相对稳定
C.南迁人口逐渐减少 D.经济重心南移
7.北魏石刻书法艺术成就显著,在平城时期书体由隶向楷转变(图1),在洛阳时期,石刻书法继续向楷体转变,字体撇捺舒展开张,横竖含蓄内敛(图2)。魏碑石刻的发展反映出
北魏《皇帝南巡之颂》 北魏《元桢墓志》
A.书法成为一种艺术 B.北方艺术风格雄健
C.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D.鲜卑族完成封建化
8. 下表为学者统计的有关唐代敦煌地区不同时期家庭结构情况。据此推测,当时
类型比例(%) 时期 核心家庭(2—3人) 主干家庭(6—8人) 联合家庭10人以上 其他家庭 总计
701~769年 户数(户) 47 13 9 14 83
百分比 56.6 15.7 10.4 17.3 100
820~876年 户数(户) 3 6 12 2 23
百分比 13 26 51.2 98 100
A. 战争导致了个体小农经济瓦解
B. 精耕细作生产模式不断完善
C. 农本观念在中原地区影响深远
D. 税制变化推动家庭结构变迁
9.唐代中后期文人间流行诗歌唱和之风,“江南”成为唱和的重要主题。杭州、苏州、湖州、宣州(今安徽宣城)等地名常在唱和诗歌中出现。这种风尚( )
A.得益于稳定的地方秩序 B.缘于坊市制度的崩溃
C.助推山水田园诗的兴起 D.导致经济重心的南移
10.赦书是朝廷颁布赦令的文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年),因赦书由书吏抄录多有差错,致使地方州县“错认刑名,失行恩赏”,遂下诏“自今赦书,令刑部摹印颁行”。由此赦书“勒楷书写本”,经勘读后雕版“印造发递”。此举有助于( )
A.扩大朝廷政令推行范围 B.提高国家行政管理能力
C.强化地方民众法律意识 D.完善朝廷文书传递体系
11.元代官员对上都有如下描述:“在市者,则四方之商贾,与百工之事为多……奇货用物,本末纤巨,莫不毕至。”下列描写上都的诗句中,可与该描述互证的是( )
A.黄鹂声绝孤雁鸣,万骑千车互来去
B.王畿千里近,御苑四时春
C.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账房乱如云
D.向来冰雪窟,今作帝王州
12.《大元大一统志》是忽必烈下令修纂的全国地理志书,记载了疆域内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风俗、里至等内容。该志书修纂时,由各行省提供所辖郡邑的图志及各路府州县的沿革,并利用了西域地图,引进了阿拉伯地图制图法。这反映元朝( )
A.建立了中原传统影响下的统治秩序
B.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全面发展
C.地理志修纂体例发生了根本变化
D.正式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13.清乾隆进士李调元在《卖田说》中借佃户王某之口说明“卖田以佃田”的好处:家中有十亩耕地,难以养活十口之家;卖出自己的十亩地,则可以长期租佃一百亩维持生计,且能免于官府钱粮加派。当时农业中租佃关系的盛行( )
A.延续了个体农耕方式 B.遏制了土地兼并扩大
C.抑制了商业货币经济 D.削减了国家赋税来源
14. 1724年,云南巡抚杨名时在回复雍正帝关于社仓密谕的奏折中称:“滇省不通舟车,粟难远运,尤宜随处广为储蓄,令民食有资。向来各府州县,虽设有常平仓以平谷价备赈恤,然求于民间,缓急有济,允宜兼行社仓之法”。云南行“社仓之法”有利于( )
A. 加强边疆治理 B. 增加财政收入
C. 强化中央集权 D. 防止地方割据
15.明弘治年间(1488—1505),进士邝璠编撰《便民图纂》,内容强调“以衣食生人为本”,涉及生产、生活、医疗等,同时将所引图幅中一些艰涩的诗歌改写成通俗易懂的民歌。明中后期,此类日用之书十分流行。这反映出当时(  )
A.朝廷强化社会控制 B.士大夫生活平民化
C.知识受众范围扩大 D.四民社会结构打破
16.清代,《三国演义》《西游记》等数十部小说被翻译成满语印行。另《大清律例》规定,对内容“秽恶”的小说“尽行销毁”,如再制作、售卖、阅读,加以刑处。这使(  )
A.通俗文化发展陷入停滞 B.法律体系完成了儒家化
C.君主专制统治趋于僵化 D.传统社会伦理得到维护
二、材料解析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请在答题卷上作答。)
17. (8分)【李大钊与史学研究】
材料 李大钊作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奠基者之一,在阐释、传播唯物史观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1916年,李大钊曾撰写《民彝与政治》一文,认为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在历史运动中起着决定的作用。后来,他还写了《庶民的胜利》《平民政治与工人政治》等文章。1919年,李大钊发表《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指出“历史的唯物论者,既把种种社会现象不同的原因,总约为经济的原因,更依社会学上竞争的法则,认许多组成历史明显的社会事实,只是那直接,间接,或多,或少,各殊异阶级间团体竞争所表现的结果。他们所以牵入这竞争中的缘故,全由于他们自己特殊经济上的动机。”。1920年,李大钊撰写《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指出“凡一时代,经济上若发生了变动,思想上也必发生变动。换句话说,就是经济的变动是思想变动的重要原因”。
——摘编自《中国史学史》
阅读材料,任选中外历史上的一个史事(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运用材料中李大钊阐释的唯物史观进行解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18.(8分)南阳出土的汉画像石不仅是精美的石刻艺术品,也是研究汉代时代风貌的宝贵资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类型 简介
车马出行图 有的出行图中辆辆马车,高撑华盖,前有导旗,后有步卒,威风凛凛,再现了贵族阶层的排场和威仪。另有出行图车辆多是战车,驾车之马昂首奋蹄,向前直奔,驾车之人佩戴武器,面色威严。
宴飨图 显示的宴饮场面,一般都实行分餐,一人一案,设宴座序由尊到卑,主宾一律跪坐,身态端正。主宾们厅堂列坐,仆人手捧酒壶站立其后,案上摆满美酒佳肴,宾主边饮美酒边赏舞乐,推杯换盏,觥筹交错。
乐舞图 数量众多,人物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真实记录了当时的乐舞风韵。“乐舞百戏”里音乐、舞蹈与杂技、魔术表演相结合的场景,形成了一种综合性的表演艺术。
——摘编自王博灏《南阳汉代社会风貌在汉画像中的折射》
南阳汉画像反映出汉代怎样的时代风貌?若要进一步探究汉代时代风貌,你认为还可以补充什么材料?请举例说明。
19.(2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众多海神信仰中,龙王信仰占据重要地位。自东汉至隋,文献中关于龙王的记载都与佛教有关。唐以前的龙王还没有成为真正的海神,更多是作为事关农耕大计的神明,活动范围主要在西域一带,而非东部沿海地区。唐以降,文献中记载各地修建龙王庙的事情很多。龙王不仅司职降雨,而且融入民众生活,成为人们面临困难时可以祈祷的神。两宋时期,龙王作为“四渎之神”,更有“奠安海国”的作用。
——摘编自乔英斐《中国龙王信仰的发生与定型》
材料二:妈祖原型是宋建隆年间出生于莆田的林氏女林默,经修道最终飞升成仙,普渡众生于苦厄之中,自飞升以来多次受到统治者的褒封和赐谕,深受民众喜爱,其保护范围不仅限于渔业和商业,甚至也涉及到政治。其神力所达范围甚广,可以从泉州地区到直隶地区,甚至于“宾丹、爪哇等国”。今日学者统计全世界妈祖庙多达2500座,分布在中国、马来西亚、日本、美国、巴西等26个国家。在许多地方,妈祖信仰早已超越了海神信仰的概念,信众甚至将其视为万能的神,类似于观音。
——摘编自应南凤《从龙王到妈祖——中国海洋社会的信仰观察》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间信仰逐渐恢复,对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199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宗教工作若干问题的通知》中,正式提出“使宗教同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2016年底召开的全国民间信仰工作座谈会提出,要积极引导民间信仰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进入21世纪,民间信仰所蕴含的特色文化元素逐渐得到挖掘,成为各地的特色文化产业。
——摘编自游红霞《“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视野下妈祖信仰谱系的建构》
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龙王信仰形成中的特点。(10分)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妈祖信仰广泛传播的原因。(10分)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民间信仰的现实意义。(4分)
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某学者根据明代一部历史文献统计了明代历朝户、口的平均数值与变动情况,如下图所示。
明人言:“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请指出上述材料中任意一处可疑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释,并得出结论。(要求:质疑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结论合理)福鼎四中i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
高三月考历史试题答案
一、选择题:共16小题,48分。
1-5 BABAB 6-10 ACDAB 11-15 CAAAC 16.D
17. 【答案】
【答案】示例一:百家争鸣。(1分)
基本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2分)
解释: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得到重大发展,铁农具开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广;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人口众多、商贾云集的中心城市出现。社会经济发展,促使阶级关系出现新变化,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这体现了唯物史观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5分)
示例二:文艺复兴运动。
基本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解释:西欧中世纪晚期,欧洲的历史开始进入了近代文明的黎明期。在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地,工商业已经有了长足发展,一些城市还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新兴资产阶级开始走上政治舞台,他们需要新的意识形态,为他们所追求的政治、经济利益辩护,他们需要新的学术、新的文化,为他们所做的一切给予支持。他们打着复兴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旗号,宣扬新思想和新文化。这样,一种完全崭新的近代精神就产生了。文艺复兴冲击了欧洲封建秩序,解放了人性,是近代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欧洲历史发展。这体现了唯物史观中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示例三:新民主主义革命。
基本观点: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解释: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广大人民群众为挽救民族危亡积极参与,凝聚了民族力量,推动了社会进步。1924年,以“打倒列强,除军阀”为目标的国民革命席卷全国,国民大革命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农村革命根据地广泛建立,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受到广大农民的欢迎,农民支持革命,革命新道路得以开辟。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全民族团结抗战,赢得了近代以来中国抗击外敌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由此可以看出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
18. 【答案】
风貌:社会经济繁荣;崇尚礼仪文化;尚武之风盛行;娱乐生活丰富;贵族奢侈享乐。(4分,回答其中四点即可)
示例:需要补充与儒家思想发展相关的材料。(2分)理由:汉武帝尊崇儒术,儒学独尊地位确立,促使汉代形成崇尚儒学的时代风貌。(2分。若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19.【答案】
(1)特点:历史悠久;受到佛教信仰影响;崇拜范围扩大,从内陆走向沿海;佑护职能扩大,融入民众生活;龙王信仰逐渐从民间信仰走向官方认可。(10分)
(2)原因:温柔贤淑的女性形象,更为民众所接受;统治者的重视和封赐;神力范围广泛;远洋贸易发展;海上移民潮兴起;中华文明影响力的扩大。(10分)
(3)意义:推动社会主义社会和谐发展;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保留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文化认同,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其他言之有理亦可)(4分)
20.【答案】
疑点:明朝中后期户数整体下降与人口增长趋势似有矛盾。
阐释:明朝中后期,农业技术有一定进步,如高产作物(玉米、甘薯等)传入并推广,水利设施也有修缮,粮食产量提升,为人口增长提供物质基础;同时,社会相对稳定时期,如万历前期张居正改革后,社会经济恢复发展,人口自然增长具备条件。理论上人口应呈增长或稳定态势,户数却整体下降。户数下降原因主要有土地兼并与隐户,明朝中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官僚、地主大量兼并土地,众多农民失去土地,为逃避赋税、徭役,沦为地主佃户或隐入深山,脱离国家户籍登记,导致官方统计户数减少。例如,江南地区大地主田连阡陌,大量农民依附其下,未被纳入国家户数统计;户数下降还可能是因为户籍管理松弛,明朝中后期政治腐败,户籍管理体系逐渐崩坏,基层官吏对户籍登记、更新懈怠,漏登、错登现象频发,使得户数统计与实际人口家庭数偏离。像一些偏远地区,多年未更新户籍,新增人口、家庭未被记录。综上,明朝中后期户数整体下降,并非真实反映人口家庭数量变化,而是土地兼并、户籍管理失效等因素导致的统计偏差。这表明研究历史人口数据,需结合时代背景,辨析统计数据背后的复杂社会经济、政治因素,不能仅依赖单一数据判断人口发展趋势,要多维度、全方位探究,才能更接近历史真实。■
福鼎四中2025-202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月考
历史答题卡
18.(8分)
姓名
学校
准考证
班级
考号
[o][o]
[o][o][o][o][o][o]
答题前请将个人信息填写清楚。
[o]
[1]
[1]
[1]
[1]
[1]
[1]
[1]
[1]
[1]
2.客观题答题修改时用橡皮擦干净。
[2]
[21
[2
[2]
[2]
[2
[2]
[2]
[3]
[3]
[3]
[3]
[3]
[3]
[3]
[3]
[3]
考试
3.主观题必须使用黑色签字笔书写。
[4]
[4
[4]
[4]
[4]
[4
[4]
须知
[5]
[5]
[5]
[5]
[5]
4.请在题号对应答题区内作答,超出书写无效。
[6]
[6]
[6]
[6
[6]
[7]
[7]
[7]
[
[
正确填涂■
缺考标记
[8]
[8
[8]
[8
[8J
[81
[
[9]
[9]
[9]
[9][9]
[9][91
9]
[91
一、选择题(48分)
19.(24分)(1)
1[AJ[B][C][D]
6
[A][B][C][D]
11[A][B][C][D]
16[AJ[B][C][D]
2[A][B][C][D]
7[A][B][C][D]
12[A][B][C][D]
3[AJ[B][C][D]
8[AJ[B][C[D]
13[A][B][C][D
4[AJ[B][C][D]
9[A][B][CI[D]
14[A][B][C][D]
5[A][B][C][D]
10[A][B][C][D]
15[AJ[B][C][D]
二、材料解析题(52分)
17.(8分)
第1页共2页
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黑色矩形边框限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20.(12分)

第2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