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白城市实验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白城实验高中2025-2026学年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明初,广西思恩府土司岑瑛因“筑城池,创廨宇,立学校,建祠庙,政绩大著”,被明政府升任“都指挥同知”,给予流官职位。明朝政府的做法旨在(  )
A. 扩大儒家学说的影响 B. 鼓励少数民族的文人入仕
C. 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 D. 增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
2.西方经济学家沃森提出“后发劣势”的分析框架,即缺乏制度改造的技术模仿固然会让后发国家获得经济上的成功,但极容易让这些地方产生莫名其妙的“制度优越感”,为后续发展留下巨大隐患。这一分析框架可以用来分析以下哪两则历史概念之间的联系( )
A. 闭关自守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 D.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下图为1907年《神州日报》的一幅插图《空中楼阁》。该画( )
A. 肯定了清末新政的功绩 B. 揭示了清末新政的虚伪性
C. 阐述了西方民主政体特征 D. 强调了动员民众的重要性
4.有学者对西方某一运动的主张评价道:“他或她是自身命运的塑造者,而不是超自然力量的玩物。人们不需要专心于超自然的力量,相反,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身所固有的潜能。”这一时期(  )
A. 宗教哲学走向自我完善 B. 人性与神性正尖锐对立
C. 资本主义蓝图已经显现 D. 新兴资产阶级逐渐发展
5.1956年,苏联决定扩大同美国的科学文化交流,随后放松了对科研人员国际交流的限制,开放了许多科研机构,包括宇航基地与核设施等涉及重要机密的科研场所。苏联的这一做法( )
A. 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 旨在同美国共享最新科研成果
C. 回应了马歇尔计划 D. 有利于提升自身科学技术水平
6.为了与广大统治地区联系,他们修建了两万英里经过铺砌的道路、桥梁。利用这些道路,携带着多色结绳,经过专门训练的通讯员将种种信息尤其是人口普查资料,带往驻扎在帝国各处的地方长官。选项中属于“他们”的成就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据《元史·天文志》载:钦命四海测验,以南北“取直测影”、纬度间隔为原则,遍及北海到南海,西凉州到高丽,特别关注中部城市或人口密集区域,如仅中书省就有大名、登州、大都等7个测点。不久,据测验结果,元朝颁行了《授时历》。据此可知,元朝四海测验(  )
A. 加强了京畿地的基层管理 B. 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疆域
C. 忽视了天文学的历史传承 D. 具有科学和严谨的态度
8.金代初年,朝政由皇帝和少数国相级别的贵族共同讨论决定。金熙宗时期,改前殿听政为主要奏事方式:皇帝前殿听取奏事官对军国大事的跪奏,陪奏官则陪奏待命。这一调整(  )
A. 保证了政治稳定运行 B. 强化了皇帝的政治权威
C.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 D. 减少了政府决策的失误
9.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来到太行山区,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贫苦农民李顺达得以翻身。1943年,李顺达组织六户贫困农民成立农业劳动互助组。1950年,他参加了全国工农兵劳动英雄代表大会。1951年,李顺达互助组发起生产竞赛,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据此可知(  )
A. 根据地的经验延续至新中国 B. 农业互助组是主要生产组织形式
C. 劳模示范推动技术领域创新 D. 互助合作推动三大改造顺利开展
10.下表总结了阿拉伯帝国时期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据此可推知( )
类别 名称 简介
数学 《积分和方程计算》 直到16世纪一直是欧洲各大学的教科书。代数学和阿拉伯数字计数法,通过这部著作传入欧洲。
文学 《天方夜谭》 吸收了印度、希伯来、埃及和阿拉伯等民间故事,对欧洲文学产生了广泛影响。
历史 《黄金草原和珍玉宝藏》 第一卷为东西方各国历史概要,后三卷为阿拉伯帝国史,是研究阿拉伯帝国历史及当时世界社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文献。
A. 希腊化时代新的文化中心的形成 B. 文艺复兴受到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C. 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 D. 阿拉伯帝国时期经济繁荣
11.下表是宋朝主、客户的数量统计表。导致表格中现象出现的可能原因是( )
时间 主户(户) 客户(户) 主户占总数的比例(%)
景祐元年(1034年) 6067583 4228982 58.93%
元丰元年(1078年) 10995133 5497498 66.67%
元符元年(1099年) 13276441 6439114 67.34%
①赋税制度的完善 ②土地交易的放宽 ③租佃制的衰退 ④垦田技术的提升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2.北宋时期,政府允许将乡村的收税权授予以高价竞争的私人承包者,谓之买扑。买扑的承买者需向政府认纳一定数额的课利。下表为熙宁十年(1077年)城市商税和乡村地区商税(买扑收入)分布情况。据此可推知,买扑制度的实施(  )
税收来源 税场数量 岁入(万贯) 平均每处收入(贯) 百分比(%)
城市 2060 769 3733 90
乡村地区 27607 420 152 10
A. 扩大了城乡的经济发展差距 B. 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成本
C. 使商税成为主要的税收来源 D. 加重了农民的纳税负担
13. “市令”为朝廷任命的掌管市场的长官。如表所示为北齐、北周及隋朝市令的官位品级统计情况。据此可知( )
政权 属性 官位品级
北齐 京邑市令 从七品
州市令 从八品或正九品
北周 京邑市令 正六品
隋朝 京邑市令 正八品
州市令 无品
A. 北方商品经济发展滞后 B. 科举冲击传统任官体系
C. 政府不重视商业的管理 D. 朝廷整肃官制裁汰冗员
14. 1901年7月,刘坤一和张之洞联衔具奏《湖广、两江总督会奏三疏》,提出“育才兴学之大端”四项:“一曰设文武学堂;二曰酌改文科;三曰停罢武科;四曰奖励游学。”该主张( )
A. 冲破了科举制度的束缚 B. 顺应了近代教育理念
C. 扫清了新政实施的障碍 D. 开辟了新的选官途径
15.埃及古王国末期(距今约4200年)保留了一件房屋买卖的契约:“我支付了酬金,从书吏钱契那里获得了这个房屋。我付给他10萨提(铜钱单位)。”契约里购买的房屋是用价值10萨提的3种日常生活用品支付。这体现出,当时埃及(  )
A. 大宗买卖双方必须要订立契约 B. 商品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C. 货币开始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D. 与西亚文明存在着显著差异
16.大酺是指朝廷特许的官民会聚宴饮。有学者统计:唐太宗朝赐大酺九次,高宗朝赐十三次,每次持续三天或五天;武则天当政时赐大酺二十次,主要集中于其称帝前后,多为七天甚至有三次长达九天。这反映出武则天(  )
A. 意欲规范国家礼制 B. 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C. 注重加强君臣互动 D. 急于宣扬其称帝合法性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根据教皇亚历山大六世颁布的诏令,授予西班牙对发现或将发现的土地、岛 屿享有占取的权利。基于此,哥伦布在加勒比岛树立十字碑,升起了西班牙皇家旗 帜。1494年,西班牙、葡萄牙两国签订了《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协议规定两国 将共同垄断欧洲之外的世界,西班牙由此取得了在美洲“新发现”的土地;葡萄牙 取得非洲、亚洲部分“新发现”土地。后两国又续订条约,在教皇诏令支持下,赋 予西、葡对非基督教国家土地的财产权,并排除其他欧洲国家基于“发现论”的主 张。然而,伴随其他欧洲强国崛起,英格兰和法国,对这个条约表示了反对,并且 在法律层面重新解读“大发现”概念,提出“发现”含义为:发现者比被发现者有 更高的历史地位……“发现”的法理依据必来自更高的合法性:只有当发现者在思 想和历史上足够先进,能以更优越的知识和意识理解被发现者,此发现才合法。
——摘编卡尔 ·斯密特《地球规治》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葡、英法对“大发现”的解释,并指出 “发现论”的本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大发现”这一历史现象进行评价。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安史之乱导致人口大迁徙是一个长期性过程,经历“安史之乱”战争时期的迁徙、后期藩镇割据时期的迁徙、唐末战争时期的迁徙,最终在五代时期完成本次大迁徙。迁入地主要分布在江南、江西以及蜀中等地。当时“北人南迁”进入苏州地区的人口数大约二十万。大量中原地区人口进入蜀地,与蜀人杂居,流庸自居者过七千家,田业开辟者逾五百顷。就江西(晋称江州)而言,江州凭借其优越的气候条件及长江航道便利的交通,吸引了较多移民,当时“流人万计,布在江州”,江州因为众多移民的迁入,与荆、扬二州并称“长江中下游三大经济中心”。抚州因修建千金陂而改变该地农业受制于自然环境的现象,从此“沿流三十馀里……灌注原田,新旧共百有馀顷,自兹田无荒者,民番力而开耕,尔后又不可胜纪其顷亩矣”,江西的粮食种植面积成倍提高。在中唐以后,开始建立起一个政治以“中原—草原”为核心,经济以“长江—海洋”为纽带的双向互动共同体。高僧慧远南下荆州,因战乱波及荆州,慧远一行便打算前往广东罗浮山。途径九江庐山时,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又遇师兄慧永已在庐山西北香炉峰建西林寺,于是,在江州刺史的支持下,慧远在西林寺东建起东林寺,并以东林寺为中心传扬佛教思想。
——摘编自张欣《“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迁徙与技术革新及影响》
材料二 1862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了《太平洋铁路法案》,在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形式多样的赞助下,开始了横贯大陆铁路的修建。东段联合太平洋的铁路率先修成,筑路工人主要是原住民、白人和黑人。太平洋铁路西段的修建从1863年开始,由于西段工程沿线多为崇山峻岭,还需穿越沙漠和沼泽地,施工条件极为艰苦,一开始招募的白人工人畏难怠工,工程初期进展十分缓慢。从1865年到1869年,约有14000多名华工参加了筑路工程,占工人总数的90%。在特拉基,华工种植了卷心菜、芜菁、胡萝卜等,并把它们储存在冷库中。华人也开始接受美国的罐头、脱脂牛奶、切肉、小麦粉、白兰地、威士忌。1870年到1890年,横贯大陆的铁路将800多万移民运往西部,西部人口因而激增。随着人口的增加,西部地区建立了许多新州,从1876年到1896年先后有9个新州加入联邦。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西部形成小麦、玉米、多种经营和畜牧四个生产地带,成为农畜产品的主要基地,改变了美国农业布局和重心。
——摘编自邹桂芬《美国横贯大陆铁路的修建及其对西部开发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唐以后人口迁移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美国人口迁移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年份 重要事件
1901 《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开始实施“新政”,措施涉及官制、军事、经济、教育等诸多方面
1905 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革命派与保望派之间展开激烈论战
1906 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资产阶级上层组成立宪派,积极推动立宪
1908 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立宪派发起速开国会运动
1911 革命党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震动全国;清政府成立“皇族内阁”,导致汉族官僚离心,立宪派倒向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十几个省迅速独立
根据材料,为清末十年的整体或部分社会状况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与中世纪英国、法国城市分布密度比较
国别 面积(km ) 城市数(个) 城市覆盖平均面积(km )
英格兰 130362 215 605.3
北宋 2463000 3030 812.9
法国 414000 500 828
——摘编自于云瀚《北宋城市密度分析》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是国王或大封建主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一种法律上的权利认可证书。它确认了城市的自治权和其他特权,明确市民享有的各项自由、各种经济和法律上的特权等。它不仅促进了中世纪西欧新兴城市的诞生(尤其是自治城市的出现),而且促进了中世纪西欧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使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率先打破封建主义的牢笼,成为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载体。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城市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城市发展对西欧社会产生的影响。白城实验高中2025-2026学年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明初,广西思恩府土司岑瑛因“筑城池,创廨宇,立学校,建祠庙,政绩大著”,被明政府升任“都指挥同知”,给予流官职位。明朝政府的做法旨在(  )
A. 扩大儒家学说的影响 B. 鼓励少数民族的文人入仕
C. 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 D. 增强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明代肯定边疆优秀土官并委以重任,这样有助于维护边疆地区的稳定,故选C项;题干所述是对政绩卓著的少数民族地区土官施以重任,并非扩大儒家学说的影响,排除A项;题干所述是广西地区的土官升为流官的典型事例,与“鼓励少数民族的文人入仕”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B项;材料中的做法与社会阶层流动没有关系,排除D项。
2.西方经济学家沃森提出“后发劣势”的分析框架,即缺乏制度改造的技术模仿固然会让后发国家获得经济上的成功,但极容易让这些地方产生莫名其妙的“制度优越感”,为后续发展留下巨大隐患。这一分析框架可以用来分析以下哪两则历史概念之间的联系( )
A. 闭关自守 鸦片战争 B. 太平天国运动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洋务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 D. 义和团运动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答案】C
【解析】据题干“缺乏制度改造的技术模仿”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的技术模仿收到成效,坚定了中国人“中体西用”的信心,但随后的甲午战争表明,只是引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新的军事和生产技术,在封建制度的基础上修修补补,远远不够,甲午战败,洋务运动破产,此即所谓“为后续发展留下巨大隐患”,C项正确;闭关自守无法体现“缺乏制度改造的技术模仿”,排除A项;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的反对清朝封建统治和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农民起义战争,无法体现“缺乏制度改造的技术模仿”,排除B项;义和团运动 是一场以“ 扶清灭洋”为口号的农民运动,沉重打击了清政府的统治,无法体现“缺乏制度改造的技术模仿”,排除D项。故选C项。
3.下图为1907年《神州日报》的一幅插图《空中楼阁》。该画( )
A. 肯定了清末新政的功绩 B. 揭示了清末新政的虚伪性
C. 阐述了西方民主政体特征 D. 强调了动员民众的重要性
【答案】B
【解析】根据图片信息可知,图片的左下角的小人代表“保皇派”与“立宪派”,天上的宫殿代表“清末新政的措施”,这幅画讽刺清末新政的虚伪性,B项正确;“肯定了清末新政的功绩”与图画的主旨不符,排除A项;西方民主政体特征有“三权分立”与“议会政治”等,这些特点没有在材料中体现,排除C项;“动员民众的重要性”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4.有学者对西方某一运动的主张评价道:“他或她是自身命运的塑造者,而不是超自然力量的玩物。人们不需要专心于超自然的力量,相反,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身所固有的潜能。”这一时期(  )
A. 宗教哲学走向自我完善 B. 人性与神性正尖锐对立
C. 资本主义蓝图已经显现 D. 新兴资产阶级逐渐发展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他或她是自身命运的塑造者,而不是超自然力量的玩物。人们不需要专心于超自然的力量,相反,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自身所固有的潜能。”及所学可知,题干反映的是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文艺复兴时期是资本主义萌芽和初步发展阶段,新兴资产阶级逐渐发展,他们通过倡导人性解放、重视人的价值等观念,来反对封建神学和封建制度的束缚,以适应自身发展的需要,D项正确;此时是人文主义兴起时期,人文主义者倡导人性,反对神性的绝对统治,这对宗教神学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并非宗教哲学走向自我完善,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人对本身的发现,没有涉及人性与神性的尖锐对立,排除B项;启蒙运动勾画了资本主义的蓝图,排除C项。
5.1956年,苏联决定扩大同美国的科学文化交流,随后放松了对科研人员国际交流的限制,开放了许多科研机构,包括宇航基地与核设施等涉及重要机密的科研场所。苏联的这一做法( )
A. 突破了斯大林模式 B. 旨在同美国共享最新科研成果
C. 回应了马歇尔计划 D. 有利于提升自身科学技术水平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1956年,苏联为了扩大同美国的科学文化交流,放松了对科研人员国际交流的限制,开放了许多科研机构,这些措施有利于便利和扩大与外国的科学文化交流,提升自身科学技术水平,D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联进行了“三夫”改革,但始终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排除A项;结合所学可知,当时正处于美苏冷战时期,双方关系与对峙、竞争为主,“旨在同美国共享最新科研成果”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苏联回应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成列经济互助委员会,与题中所述现象无关,排除C项。
6.为了与广大统治地区联系,他们修建了两万英里经过铺砌的道路、桥梁。利用这些道路,携带着多色结绳,经过专门训练的通讯员将种种信息尤其是人口普查资料,带往驻扎在帝国各处的地方长官。选项中属于“他们”的成就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A
【解析】据题干“修建了两万英里经过铺砌的道路、桥梁”“人口普查资料”等信息可知“他们”是美洲的印加人,①是印加马丘比丘遗址,A项正确;②是古代雅典卫城遗址,与本题时空不符,排除B项;③是古代玛雅金字塔遗址,与本题时空不符,排除C项;④是古代印度早期佛教建筑桑奇大塔,与本题时空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
7.据《元史·天文志》载:钦命四海测验,以南北“取直测影”、纬度间隔为原则,遍及北海到南海,西凉州到高丽,特别关注中部城市或人口密集区域,如仅中书省就有大名、登州、大都等7个测点。不久,据测验结果,元朝颁行了《授时历》。据此可知,元朝四海测验(  )
A. 加强了京畿地的基层管理 B. 开拓出更加广阔的疆域
C. 忽视了天文学的历史传承 D. 具有科学和严谨的态度
【答案】D
【解析】据材料“遍及北海到南海……7个测点”可知,四海测验范围广,依据测验结果颁行的历法,能够普遍适用于各地区各民族,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意义,具有科学和严谨的态度,故选D项;“中书省……测点”说明加强对京畿地的测验,与基层管理无关,排除A项;四海测验不等于开疆拓土,开疆拓土是测验的前提,排除B项;“测影”本身就是对天文学的历史传承,排除C项。
8.金代初年,朝政由皇帝和少数国相级别的贵族共同讨论决定。金熙宗时期,改前殿听政为主要奏事方式:皇帝前殿听取奏事官对军国大事的跪奏,陪奏官则陪奏待命。这一调整(  )
A. 保证了政治稳定运行 B. 强化了皇帝的政治权威
C. 提高了官员文化素养 D. 减少了政府决策的失误
【答案】B
【解析】从共同讨论决定到皇帝单独听取奏事,这一变化明显加强了皇帝在决策过程中的中心地位,从而强化了皇帝的政治权威,故选B项;皇帝直接听取奏事可能增强决策的集中性,但仅凭这一点并不能直接保证政治的稳定运行,因为政治稳定涉及多方面因素,排除A项;文化素养的提升通常与教育、文化政策、官员选拔制度等因素有关,而与皇帝听取奏事的方式无直接联系,排除C项;决策的正确性取决于多种因素,如信息的准确性、皇帝的判断力、官员的建议质量等。仅凭皇帝听取奏事的方式改变,并不能直接减少政府决策的失误,排除D项。
9.全面抗战爆发后,八路军来到太行山区,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贫苦农民李顺达得以翻身。1943年,李顺达组织六户贫困农民成立农业劳动互助组。1950年,他参加了全国工农兵劳动英雄代表大会。1951年,李顺达互助组发起生产竞赛,全国各地纷纷响应。据此可知(  )
A. 根据地的经验延续至新中国 B. 农业互助组是主要生产组织形式
C. 劳模示范推动技术领域创新 D. 互助合作推动三大改造顺利开展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在全国抗战时期,中共中央领导农民积极发展生产,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抗日根据地时期互助合作运动的经验和措施延续至新中国成立以后,A项正确;根据材料无法得出农业互助组是主要生产组织形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技术领域创新的内容,排除C项;1953至1956年开展了三大改造,与材料时间不符,且材料未涉及,排除D项。
10.下表总结了阿拉伯帝国时期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据此可推知( )
类别 名称 简介
数学 《积分和方程计算》 直到16世纪一直是欧洲各大学的教科书。代数学和阿拉伯数字计数法,通过这部著作传入欧洲。
文学 《天方夜谭》 吸收了印度、希伯来、埃及和阿拉伯等民间故事,对欧洲文学产生了广泛影响。
历史 《黄金草原和珍玉宝藏》 第一卷为东西方各国历史概要,后三卷为阿拉伯帝国史,是研究阿拉伯帝国历史及当时世界社会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文献。
A. 希腊化时代新的文化中心的形成 B. 文艺复兴受到阿拉伯文化的影响
C. 当时东西方文化交流频繁 D. 阿拉伯帝国时期经济繁荣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阿拉伯帝国时期的数学、文学和历史方面都有突出的成就,根据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原理,可知阿拉伯帝国繁荣的经济是文化成就的基础,D项正确;A选项史实错误,阿拉伯帝国时期不属于希腊化时代,排除A项;B选项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体现阿拉伯文化与文艺复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中《积分与方程计算》没有体现东西方文化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
11.下表是宋朝主、客户的数量统计表。导致表格中现象出现的可能原因是( )
时间 主户(户) 客户(户) 主户占总数的比例(%)
景祐元年(1034年) 6067583 4228982 58.93%
元丰元年(1078年) 10995133 5497498 66.67%
元符元年(1099年) 13276441 6439114 67.34%
①赋税制度的完善 ②土地交易的放宽 ③租佃制的衰退 ④垦田技术的提升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宋代主要征税对象为主户,宋代大体沿袭唐代两税法,按照田地多寡来征税,王安石变法中方田均税法、募役法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土地兼并,使中小地主拥有更多土地,①正确,宋代私人土地交易只需办理正常的交易手续,将交易的土地次月向政府呈报,得到政府的认可,盖上官府的印信,土地所有权的转移就算完成,②正确,宋代垦田技术发展,政府鼓励农民开辟新地,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因此成为主户,④正确,①②④正确,B项正确;宋代户籍除主客户之分外,土地内部其实也分等级。在农村生活的主户共分为五等,第五等户的农民阶级中的半自耕农阶层,由于占有土地数量少,不足以维持生活,所以往往需要租种地主的土地而成为佃农,所以已经沦为事实上的客户,因此无法推断出租佃制度衰退,③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
12.北宋时期,政府允许将乡村的收税权授予以高价竞争的私人承包者,谓之买扑。买扑的承买者需向政府认纳一定数额的课利。下表为熙宁十年(1077年)城市商税和乡村地区商税(买扑收入)分布情况。据此可推知,买扑制度的实施(  )
税收来源 税场数量 岁入(万贯) 平均每处收入(贯) 百分比(%)
城市 2060 769 3733 90
乡村地区 27607 420 152 10
A. 扩大了城乡的经济发展差距 B. 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成本
C. 使商税成为主要的税收来源 D. 加重了农民的纳税负担
【答案】B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买扑制度下,政府将乡村的收税权授予以高价竞争的私人承包者,政府只需收取承包费用,这有利于降低政府的行政成本,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城乡经济发展状况的对比,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买扑制度实施前后商税在税收中的占比,无法得出“商税成为主要的税收来源”的结论,排除C项;买扑制度下,政府只需收取承包费用,这不会加重农民的纳税负担,排除D项。
13. “市令”为朝廷任命的掌管市场的长官。如表所示为北齐、北周及隋朝市令的官位品级统计情况。据此可知( )
政权 属性 官位品级
北齐 京邑市令 从七品
州市令 从八品或正九品
北周 京邑市令 正六品
隋朝 京邑市令 正八品
州市令 无品
A. 北方商品经济发展滞后 B. 科举冲击传统任官体系
C. 政府不重视商业的管理 D. 朝廷整肃官制裁汰冗员
【答案】C
【解析】市令是市场管理官员,根据材料可以看出,北齐北周以及隋朝市令的品级都很低,这意味着当时的政府不重视商业管理,C项正确;市令品位较低,并不能说明当时北方的商品经济发展滞后,排除A项;隋朝创立科举制,材料中的北齐北周并未设立科举,排除B项;材料内容与整顿吏治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
14. 1901年7月,刘坤一和张之洞联衔具奏《湖广、两江总督会奏三疏》,提出“育才兴学之大端”四项:“一曰设文武学堂;二曰酌改文科;三曰停罢武科;四曰奖励游学。”该主张( )
A. 冲破了科举制度的束缚 B. 顺应了近代教育理念
C. 扫清了新政实施的障碍 D. 开辟了新的选官途径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一曰设文武学堂;二曰酌改文科;三曰停罢武科;四曰奖励游学”可知,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培养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人才,推动教育的近代化进程,是顺应了近代教育理念的发展趋势的,B项正确。在当时,科举制度仍有较大影响力,这些举措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和补充,并没有冲破科举制度的束缚,排除A项;这些主张虽然对教育改革有积极作用,但“扫清了”说法过于绝对,新政的实施面临着诸多复杂的问题和困难,排除C项;这些主张主要是对教育模式和内容的改革,不属于新的选官途径,排除D项。故选B项。
15.埃及古王国末期(距今约4200年)保留了一件房屋买卖的契约:“我支付了酬金,从书吏钱契那里获得了这个房屋。我付给他10萨提(铜钱单位)。”契约里购买的房屋是用价值10萨提的3种日常生活用品支付。这体现出,当时埃及(  )
A. 大宗买卖双方必须要订立契约 B. 商品经济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C. 货币开始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 D. 与西亚文明存在着显著差异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概括可知:材料提到埃及古王国末期时购房是有商业契约,这保障了交易的规范,支付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货币,但却标明了其他物品的价值,为交换提供了统一的标准,说明当时埃及人对货币价值有明确认知,交易方式也较为成熟规范,体现出当时埃及商品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的水平,B项正确;仅凭材料无法得出“必须”的说法,大宗买卖双方必须要订立契约叙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货币开始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其中“开始”的说法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与西亚文明的比较,与西亚文明存在着显著差异和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
16.大酺是指朝廷特许的官民会聚宴饮。有学者统计:唐太宗朝赐大酺九次,高宗朝赐十三次,每次持续三天或五天;武则天当政时赐大酺二十次,主要集中于其称帝前后,多为七天甚至有三次长达九天。这反映出武则天(  )
A. 意欲规范国家礼制 B. 积极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C. 注重加强君臣互动 D. 急于宣扬其称帝合法性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武则天赐大酺次数和时长都远超唐太宗和高宗,且集中于其称帝前后,这反映其通过大规模官民宴饮营造普天同庆氛围,意在强化自身统治权威,以应对权力过渡期的舆论压力,故选D项;武则天未改变礼制框架,仅增加频率和规模,排除A项;大酺虽涉及消费,但其核心是政治象征而非经济目的,排除B项;大酺集中于称帝关键时刻,凸显合法性宣传而非日常关系维系,排除C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根据教皇亚历山大六世颁布的诏令,授予西班牙对发现或将发现的土地、岛 屿享有占取的权利。基于此,哥伦布在加勒比岛树立十字碑,升起了西班牙皇家旗 帜。1494年,西班牙、葡萄牙两国签订了《托尔德西里亚斯条约》,协议规定两国 将共同垄断欧洲之外的世界,西班牙由此取得了在美洲“新发现”的土地;葡萄牙 取得非洲、亚洲部分“新发现”土地。后两国又续订条约,在教皇诏令支持下,赋 予西、葡对非基督教国家土地的财产权,并排除其他欧洲国家基于“发现论”的主 张。然而,伴随其他欧洲强国崛起,英格兰和法国,对这个条约表示了反对,并且 在法律层面重新解读“大发现”概念,提出“发现”含义为:发现者比被发现者有 更高的历史地位……“发现”的法理依据必来自更高的合法性:只有当发现者在思 想和历史上足够先进,能以更优越的知识和意识理解被发现者,此发现才合法。
——摘编卡尔 ·斯密特《地球规治》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葡、英法对“大发现”的解释,并指出 “发现论”的本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大发现”这一历史现象进行评价。
【答案】(1)西葡解释:根据教皇诏令,西班牙、葡萄牙两国将共同垄断欧洲之外的世界,对“新发现”的土地享有财产权。 英法解释:发现者比被发现者有更高的历史地位,“发现”的法理依据必须来自更高的合法性,只有当发现者在思想和历史上足够先进,能以更优越的知识和意识理解被发现者,此发现才合法。
本质:殖民扩张和掠夺。
(2)评价:“大发现”是欧洲国家对外殖民扩张的产物,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世界市场开始形成;给亚非拉地区带来了灾难,造成了这些地区的长期落后。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安史之乱导致人口大迁徙是一个长期性过程,经历“安史之乱”战争时期的迁徙、后期藩镇割据时期的迁徙、唐末战争时期的迁徙,最终在五代时期完成本次大迁徙。迁入地主要分布在江南、江西以及蜀中等地。当时“北人南迁”进入苏州地区的人口数大约二十万。大量中原地区人口进入蜀地,与蜀人杂居,流庸自居者过七千家,田业开辟者逾五百顷。就江西(晋称江州)而言,江州凭借其优越的气候条件及长江航道便利的交通,吸引了较多移民,当时“流人万计,布在江州”,江州因为众多移民的迁入,与荆、扬二州并称“长江中下游三大经济中心”。抚州因修建千金陂而改变该地农业受制于自然环境的现象,从此“沿流三十馀里……灌注原田,新旧共百有馀顷,自兹田无荒者,民番力而开耕,尔后又不可胜纪其顷亩矣”,江西的粮食种植面积成倍提高。在中唐以后,开始建立起一个政治以“中原—草原”为核心,经济以“长江—海洋”为纽带的双向互动共同体。高僧慧远南下荆州,因战乱波及荆州,慧远一行便打算前往广东罗浮山。途径九江庐山时,见庐峰清静,足以息心,又遇师兄慧永已在庐山西北香炉峰建西林寺,于是,在江州刺史的支持下,慧远在西林寺东建起东林寺,并以东林寺为中心传扬佛教思想。
——摘编自张欣《“安史之乱”引发的人口迁徙与技术革新及影响》
材料二 1862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了《太平洋铁路法案》,在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形式多样的赞助下,开始了横贯大陆铁路的修建。东段联合太平洋的铁路率先修成,筑路工人主要是原住民、白人和黑人。太平洋铁路西段的修建从1863年开始,由于西段工程沿线多为崇山峻岭,还需穿越沙漠和沼泽地,施工条件极为艰苦,一开始招募的白人工人畏难怠工,工程初期进展十分缓慢。从1865年到1869年,约有14000多名华工参加了筑路工程,占工人总数的90%。在特拉基,华工种植了卷心菜、芜菁、胡萝卜等,并把它们储存在冷库中。华人也开始接受美国的罐头、脱脂牛奶、切肉、小麦粉、白兰地、威士忌。1870年到1890年,横贯大陆的铁路将800多万移民运往西部,西部人口因而激增。随着人口的增加,西部地区建立了许多新州,从1876年到1896年先后有9个新州加入联邦。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西部形成小麦、玉米、多种经营和畜牧四个生产地带,成为农畜产品的主要基地,改变了美国农业布局和重心。
——摘编自邹桂芬《美国横贯大陆铁路的修建及其对西部开发的历史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唐以后人口迁移的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美国人口迁移的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
【答案】(1)特点:由北向南迁移为主;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集中;迁移规模较大且持续时间长。(任答两点即可)影响: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促进了南方地区精耕细作的农业及城市和商业的发展;推动了民族文化的交融;促进了南方地区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风俗的变迁;改变了国家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的空间格局;引发了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任答三点即可)
(2)意义:太平洋铁路的修建将美国东西部连接起来,加强了美国国内市场的联系,促进了贸易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城镇的繁荣,推动了美国城市化进程;大量人口涌入西部,为西部的开发提供了人力基础,促进了西部土地的开垦、城市的建设等;促进了多元文化融合;西部地区在联邦政治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平衡了美国不同地区的政治力量。(任答两点即可)
(3)主要因素:社会局势(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交通;社会经济;政府的政策;社会宣传。(任答两点即可)
【解析】(1)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中唐以后(中国)。第一小问是特点:据材料一“迁入地主要分布在江南、江西以及蜀中等地”可知,由北向南迁移为主;据材料一“江南、江西以及蜀中等地”可知,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集中;据材料一“经历‘安史之乱’战争时期的迁徙、后期藩镇割据时期的迁徙、唐末战争时期的迁徙,最终在五代时期完成本次大迁徙”可知,迁移规模较大且持续时间长。(任答两点即可)第二小问是影响:结合所学从经济重心南移、南方地区精耕细作的农业及城市和商业的发展、民族文化的交融、南方地区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风俗的变迁、国家经济中心与政治中心的空间格局、对外贸易格局的变化的角度分析。
(2)本题是影响题。时空:19世纪中后期(美国)。意义:据材料二“在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形式多样的赞助下,开始了横贯大陆铁路的修建”可知,太平洋铁路的修建将美国东西部连接起来,加强了美国国内市场的联系,促进了贸易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城镇的繁荣,推动了美国城市化进程;据材料二“横贯大陆的铁路将800多万移民运往西部,西部人口因而激增”可知,大量人口涌入西部,为西部的开发提供了人力基础,据材料二“从19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西部形成小麦、玉米、多种经营和畜牧四个生产地带,成为农畜产品的主要基地,改变了美国农业布局和重心”可知,促进了西部土地的开垦、城市的建设等;据材料二“筑路工人主要是原住民、白人和黑人”可知,促进了多元文化融合;据材料二“西部地区建立了许多新州”可知,西部地区在联邦政治中的影响力逐渐增强,平衡了美国不同地区的政治力量。(任答两点即可)
(3)本题是原因题。时空:古代和19世纪中后期(中国与美国)。主要因素:结合所学从社会局势(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交通、社会经济、政府的政策、社会宣传等角度。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年份 重要事件
1901 《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开始实施“新政”,措施涉及官制、军事、经济、教育等诸多方面
1905 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度,普遍设立中小学堂;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革命派与保望派之间展开激烈论战
1906 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资产阶级上层组成立宪派,积极推动立宪
1908 清政府颁布《钦定宪法大纲》,立宪派发起速开国会运动
1911 革命党发动广州黄花岗起义,震动全国;清政府成立“皇族内阁”,导致汉族官僚离心,立宪派倒向革命;武昌起义爆发,十几个省迅速独立
根据材料,为清末十年的整体或部分社会状况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相关史实加以阐释。(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答案】示例主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
阐释:《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矛盾大大加深。清政府为维护专制统治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借立宪之名行揽权之实。在此背景之下,孙中山在东京成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此后,通过与保皇派的论战,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革命党人不断发动武装起义,尤其是黄花岗起义,使革命的影响不断扩大。1911年,清政府组建“皇族内阁”,导致不少立宪派转而支持革命,四川保路运动发展成武装起义后,革命党人决定在武昌发动起义。随后,革命形势迅速蔓延到南方各地,清政府的统治土崩瓦解。(“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北宋与中世纪英国、法国城市分布密度比较
国别 面积(km ) 城市数(个) 城市覆盖平均面积(km )
英格兰 130362 215 605.3
北宋 2463000 3030 812.9
法国 414000 500 828
——摘编自于云瀚《北宋城市密度分析》
材料二 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是国王或大封建主颁发给城市和市民的一种法律上的权利认可证书。它确认了城市的自治权和其他特权,明确市民享有的各项自由、各种经济和法律上的特权等。它不仅促进了中世纪西欧新兴城市的诞生(尤其是自治城市的出现),而且促进了中世纪西欧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并使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率先打破封建主义的牢笼,成为西欧资本主义萌芽的载体。
——摘编自冯正好《中世纪西欧的城市特许状》
(1)根据材料一,概括北宋城市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世纪城市发展对西欧社会产生的影响。
【答案】(1)特点:城市规模大;数量多;城市分布密度较大。
(2)影响:城市获得自治权,进一步瓦解了封建制度;促进了中世纪西欧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西欧资本主义萌芽,孕育了早期资产阶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