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解析)

资源简介

白城一中2025-2026学年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其中包括( )
A. 统一文字、度量衡 B. 实行分封制
C. 设立三公九卿制 D. 以上都是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统一文字、度量衡是其中之一,A项正确;分封制主要实行于西周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设立三公九卿制主要目的的加强皇权,与材料的“来加强中央集权”不符,排除C项;分封制度一与材料信息不符,“三公九卿制”与材料的“来加强中央集权”不符,D项“以上都是”不符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2.武则天时,曾归还突厥降户数千帐,并送谷种4万斛,杂彩5万段,农器3 000件;毗伽可汗时,突厥人和唐人“皆得一处养畜资生,种田力作”,唐朝“每岁赉缣帛数十万匹就市戎马,以助军旅,且为监牧之种”。这说明(  )
A. 民族交融影响政府政策 B. 民族双方互动互利
C. 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加速 D. 民族矛盾有效解决
【答案】B
【解析】武则天时,唐朝给予突厥诸多物资。毗伽可汗时,唐朝与突厥双方在经济等方面相互交流、相互获利,说明民族双方互动互利;材料没有体现民族交融对政府政策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没有突出突厥政权在政治制度、文化等方面的封建化表现,排除C项;仅从材料中双方的物资交流和生产合作,不能得出“民族矛盾有效解决”的结论,排除D项。
3.对下列图片所示政治制度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三幅图均代表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势 B. 图一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C. 图二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 图三从根本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答案】C
【解析】根据图示内容信息可知,图一是西周的分封制,图二是秦朝的郡县制,图三是汉朝的郡国并行制。郡县制的全面推行标志着官僚政治开始取代贵族政治,C项正确;郡国并行制相比较郡县制是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发展的倒退,违背了发展趋势,排除A项;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的核心内容,排除B项;郡国并行制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排除D项。故选C项。
4.如图是一次文化遗产日研讨会的宣传图,与此直接相关的文化遗址是( )
A. 仰韶文化遗址 B. 红山文化遗址
C. 龙山文化遗址 D. 大汶口文化遗址
【答案】C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观察图片中的文物形状,这是出土于龙山文化遗址的蛋壳陶,C项正确;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以彩陶为主要特征,与图片中的文物形状不符,排除A项;B项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辽宁西部及河北北部地区,以精美的玉器为主要特征,排除B项;D项大汶口文化主要分布在山东地区,以精美的陶器为主要特征,但与图片中的文物形状也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5.《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下列哪个事件与此记载有关(  )
A. 打击匈奴 B. 征服越族 C. 平西南夷 D. 修建长城
【答案】A
6.史载,西汉中叶,“丞相府客馆邱虚(墟)而已。至贺、屈氂时,坏以为马厩、车库、奴婢室矣”,“(丞相)醇谨而已,在位九岁,无能有所匡言”。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汉承秦制的出现 B. 内外朝的形成
C. 君主专制的确立 D. “推恩令”的实施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丞相府客馆邱虚(墟)而已。至贺、屈氂时,坏以为马厩、车库、奴婢室矣”“在位九岁,无能有所匡言”可知,丞相府的客馆已荒凉残破,到了至贺、屈氂时,客馆破败,改为马厩、车库和奴婢的住房,丞相在位九年,不能有任何匡正时局纠谏错误的言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汉武帝时期重用身边亲信,形成了“内朝”,而把以丞相为首的三公九卿降为执行机构,其被称为“外朝”,以削弱丞相的权力,B项正确;材料信息强调的是丞相权力、地位的削弱,汉承秦制强调的是汉代对秦朝制度的继承,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项;君主专制制度正式确立于秦朝,史实不符,排除C项;材料信息强调的是丞相权力、地位的削弱,实行“推恩令”是为了解决地方王国问题,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
7.战国时期,韩非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一主张(  )
A. 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B. 反映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C. 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D. 促成了社会制度的转型
【答案】C
【解析】“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体现了法家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C项正确,排除B、D项;孔子兴办私学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排除A项。
8.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
A. 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 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C. 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答案】A
9.春秋时代的一百七十余国,经过三百余年的兼并,小国已被消灭殆尽:到战国初期,只剩二十个左右的国家。它们仍是日以杀伐兼并为事,战国中期以后,形成了七个大国争雄的局面,各国国君纷纷称王。这反映了( )
A. 卿大夫掌握了诸侯国实权 B. 传统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C. 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发展 D. 诸侯国的经济有重大发展
【答案】B
【解析】据题干“仍是日以杀伐兼并为事,战国中期以后,形成了七个大国争雄的局面,各国国君纷纷称王”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秋战国时期,周室衰微,诸侯国崛起,原本周王室分封的实力较弱的小国相继被大国兼并,对此周王室已无力干预,这说明原本周王室“天下共主”的统治秩序被破坏,B项正确;卿大夫掌握了诸侯国实权是表象,且并非题干反应的主旨,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到少数民族对华夏文化的认同观念,无法得出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发展,排除C项;材料中强调的是政治层面的时期,并非强调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状况,无法得出诸侯国的经济有重大发展,排除D项。故选B项。
10.先秦时期,秦国被封于西北,长期与戎狄杂处;楚国地处江汉,周昭王曾三次率诸侯伐楚。但秦人和楚人都称自己是颛顼(传说为黄帝之孙)的后代,并积极参加中原诸侯的会盟楚武王甚至宣称楚国的先祖曾率领军队辅佐过文王。这一现象( )
A. 体现了中华文明同源同向性的特征 B. 表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C. 表明传统华夷观念已退出历史舞台 D. 反映出华夏认同感的加强
【答案】D
【解析】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虽然秦国和楚国地处西周政治边缘,也认同自己的华夏身份,并积极参与中原诸侯的活动,D项正确。中华民族同源同向指的是中华民族的各个民族和文明起源于同一个根源,并且有着共同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材料强调的的是当时秦、楚两国的华夏认同意识,这与中华文明同源同向无关,排除A项;秦朝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时间不符,排除B项;战国时期戎狄蛮夷融入华夏族,但传统华夷观念依然存在,退出历史舞台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故选D项。
11.刘秀年轻时和大地主邓晨往返于宛城,经营粮食生意;刘秀的外祖父拥有大田庄,同时还经营手工业、商业和发放贷款;刘秀的妹夫“世以货殖著姓”;辅佐刘秀的很多功臣都曾率领宗族宾客加入刘秀的队伍,这些人后来被封为列侯。上述现象(  )
A. 推动了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B. 说明统治集团内部成员构成多样
C. 导致了东汉政局的动荡不安 D. 反映地主阶级广泛参与商业经营
【答案】A
【解析】题目描述的是刘秀及其亲属经商,且刘秀将其亲属封为列侯,这些现象反映的是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故选A项,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东汉建立初期的情况,结合所学知识,此时出现“光武中兴”的局面,“动荡不安”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广泛参与经商”说法过于夸大,排除D项。
12. “书同文”给政令上传下达提供便利,政令可以准确地传递到地方官僚手中;地方治理情况也能通过文书上传,并依此评价和问责治下官员。“书同文”为专制君主的法治提供了条件,统一的法律文本体现了统治者的意愿,在社会生活中做到“令行禁止”。材料强调“书同文”( )
A. 有利于国家治理 B. 不利于政令畅通
C. 服务于经济发展 D. 增强了文化认同
【答案】A
【解析】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书同文”政策通过统一文字,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政令的传达效率,确保了法律和命令能够被准确理解并执行,同时也有助于收集地方治理的信息,并据此进行有效的监督与管理。这直接促进了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体现了“书同文”对于强化中央集权统治、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作用,A项正确;由于“书同文”实际上提高了政令传递的速度与准确性,而非阻碍其畅通,排除B项;虽然统一的文字可能间接地促进了经济交流和发展,但题目中并未明确提到这一点作为主要讨论内容,排除C项;统一文字确实有助于增强文化认同感,但这并不是题目核心想要表达的内容,排除D项。故选A项。
13.西周武王、成王、康王等数代统治者,持续分封自家的姬姓亲族以及部分与之结为亲戚的贵族,进而建立众多封国。同时,他们借助祖先崇拜的繁复礼仪,通过朝贡、觐见、通婚等手段,不断强化亲戚之间的紧密关系。材料重在强调西周统治者( )
A. 对礼仪制度高度重视 B. 重视与贵族阶层的合作
C. 致力于扩大统治疆域 D. 具有浓厚血缘宗法观念
【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数代统治者持续分封姬姓亲族和贵族亲戚,并借助祖先崇拜礼仪强化亲戚关系,这集中体现了西周统治者具有浓厚的血缘宗法观念,D项正确;材料重点强调的是西周统治者通过分封和礼仪强化亲戚关系,而不是对礼仪制度的高度重视,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西周统治者与贵族亲戚的关系,而非与整个贵族阶层的合作,排除B项;材料中统治者的做法主要是为了巩固统治秩序,而非致力于扩大统治疆域,排除C项。故选D项。
14.统一中国后,秦始皇推行“书同文”政策,对篆体汉字进行了系统整理,使其规范定型,除此之外,秦朝还进一步从书写方面力求简易,在全国推广隶书。先秦古字经过这次整理后,字体结构得到简化定型。这( )
A. 对推行法令和传播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B. 对陆路交通畅通和控制地方发挥了重要作用
C. 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度量衡制度建立奠定了基础 D. 对完善大一统国家统治机器发挥了直接作用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秦朝推行 “书同文” 政策,规范定型篆体汉字并推广隶书,这一措施,使得法令能够在全国范围内准确传达和执行,也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增强了文化认同感和凝聚力,A项正确;“对陆路交通畅通和控制地方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是“车同轨”等措施的作用,排除B项;文字统一与度量衡制度建立并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文字统一对完善大一统国家统治机器有重要作用,但 “直接作用” 表述不准确,主要是通过对法令推行和文化传播的作用间接完善了统治机器,排除D项。故选A项。
15.(2022·重庆高一阶段练习)下图反映了秦朝建立后修建的驰道、直道、运河等交通网,它(  )
A. 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B. 完全解决了周边民族带来的边患
C. 消灭六国的残余势力是根本目的 D. 南方建设少说明秦朝未真正统一
【答案】A
【解析】各种交通设施的修建有利于加强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A项正确;“完全解决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秦朝建立交通网的根本目的是巩固统治,排除C项;“未真正统一”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16.秦汉文化气势恢弘,居世界先进行列,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果,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国力强盛,经济发达 B. 吸取了各族的优秀文化
C. 国家政府高度重视 D. 先秦文化基础雄厚
【答案】A
【解析】秦汉统治者都进行思想控制,虽然可以形成统一的文化,但对文化的发展有阻碍作用,所以明显看出C项错误。然而,思想文化的发展进程是无法阻挡的,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要随之进步,科学技术和思想也必然要发展。其余选项不同程度地符合题意,但是B、D两项都只是从一个侧面反映问题,并不能完全起决定作用。故选A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战国诸子战争观
内容 出处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强战,是辅桀也。”(《告子下》) “我善为阵,我善为战,大罪也。”(《尽心下》) 《孟子》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非之,谓之不义。” 《墨子·非攻上》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夫兵者,不祥之器。” 《道德经》
“名尊地广以至王者,何故?战胜者也;名卑地削以至于亡者,何故?战罢者也”“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 《商君书·画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对待战争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春秋战国时期,上述四家思想哪一家备受统治者推崇?原因是什么?
【答案】(1)儒家:态度:反对战争。原因:儒家提倡仁爱,主张实行仁政,反对战争和任意刑杀。
墨家:态度:反对非正义战争。原因: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反对非正义战争。
道家:态度:反对战争。原因:道家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认为战争对人们生产生活危害极大。
法家:态度:主张战争。原因:法家主张实行法治、中央集权制度,因而提出通过战争实现统一。
(2)受推崇的学派:法家。
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诸侯争霸,社会动荡;法家主张实行法治,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适应了诸侯国富国强兵的需要。
18.交通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和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定都长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随经济重心的发展变化南移。因此,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长安需要与富庶经济区联系,需要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不论是中央朝廷还是官僚贵族或是北方边境。同时,长期的分裂阻断社会南北经济的交流,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到这一时期已迫切要求南北经济加强联系。
隋统治者要实施对南方的有效统治,贯通南北运河势在必行。同时,北部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对隋亦是大患,隋王朝派出大量军队驻扎边境,这些军队仅靠屯田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江淮和中原粮饷供应。路途遥远,开凿运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据百度百科整理
材料二 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后,隋炀帝征调300万民工,用6年的时间凿通了2 500公里的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在南北之间建成了一条运输通道。运河沿岸经济繁荣,扬州、淮安成为大都市。
——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1)依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大运河的作用。
【答案】(1)经济原因:适应经济重心出现南移的趋势;加强南北经济联系;保障北方的物资供应。
政治原因: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防御;加强对南方的有效统治;巩固国家统一。
(2)加强了南北交流,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促使运河沿岸市镇的兴起,工商业的繁荣;连通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解析】第(1)问,据材料一第一段分析得出经济上的原因是经济重心的南移,为了保障北方的物资供应,加强南北经济联系,据材料一第二段分析得出政治上是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防御,加强对南方的有效统治,巩固国家的统一。第(2)问,由材料二“沟通了五大水系,在南北之间建成了一条运输通道”可以得出:加强了南北交流,巩固了中央集权的统治;由“运河沿岸经济繁荣,扬州、淮安成为大都市”可以得出:促使运河沿岸市镇的兴起,工商业的繁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连通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画像石、画像砖中可见大量的孝子图像,这一题材一直延续到后代。其中尤以济宁嘉祥武氏祠中的孝子图最为丰富,画像中《曾子》《老莱子娱亲》《丁兰供木人》《柏榆伤亲》《董永孝亲》《李善祭主》《金日磾拜母像》《三州孝人》《羊公》《魏汤》《孝子赵询》《七女为父报仇》《孝孙原谷》《帝舜图》。两汉孝妇感天故事,以“东海孝妇”和“上虞孝妇”的故事为代表,其过程都是孝女被诬告,太守没有明察,然后发生自然灾害,新任太守翻案之后,灾害结束。可见,当时“孝妇感天”已经成为一种叙述模式。
——摘编自陶然《儒家思想与两汉的孝治与孝行》
材料二 在汉代法律中,不孝为重罪,“子贼杀伤父母,奴婢贼杀伤主、主父母妻子,皆枭其首市”。这条法律不仅仅针对平民,如果官吏有不孝的行为,也会受到重罚,严重的会被免职。汉成帝时,丞相薛宣就因“君为丞相,出入六年,忠孝之行,率先百僚,朕无闻焉”而被罢免。汉代将“孝”引入法令政策的举措,不仅是“孝治”推行的重要方式,也在国家层面为“孝治”的全面推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摘编自韩桥生、秦颖《“孝”与“孝治”:汉代伦理与政治的同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孝子图的史料价值。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推行“孝治”的影响。
【答案】(1)史料价值:实物史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对研究当时的社会风气、思想观念和艺术发展均有很大的价值。
(2)影响:促进了社会重孝风气的形成;强化了家庭伦理与社会秩序;孝道作为政治工具,巩固了王朝统治。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永嘉之乱”,江淮地区接纳大批中原流民。西晋名将祖逖曾“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宿迁、泗阳、淮阴、淮安、盱眙等地均侨置过北方郡县,大批北方移民带来旱作技术,东晋大兴元年(318年),元帝下诏在徐、扬推广种植三麦。诏曰:“徐、扬二州,土宜三麦,可督令旱地投秋下种,至夏而熟,继新故之交以周济,所益甚大。”变单季水稻为稻麦连作,提高了复种指数。农业生产一度辉煌,高产田亩产10~20斛,比曹魏时期增长1~2倍。
——摘编自任重《魏晋南北朝两淮农业兴衰原因初探——兼议淮水排蓄之经验教训》
材料二 唐初治水重点,一在关中平原,二在淮河流域。从武德至开元一个多世纪中,淮河两岸的颍州、许州、陈州、汴州、寿州、宿州、和州、楚州、扬州等州县都修建了大小不等的水利工程。每处灌田百顷至千顷以上。如贞观十八年(644年),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李袭誉在扬州引雷陂水筑勾城塘,灌田800顷。良好的生态条件、完善的水利设施、丰富的劳力资源,加上有利的政策依托,大大促进了粮食生产。
——摘编自任重《唐代淮河流域农业评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时期江淮地区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前期淮河流域农业发展的特点。
【答案】(1)北方移民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淮地区社会相对安定;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江淮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任答三点即可)
(2)政策支持;水利工程兴修;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业技术发展;粮食产量提高。(任答三点即可)白城一中2025-2026学年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其中包括( )
A. 统一文字、度量衡 B. 实行分封制
C. 设立三公九卿制 D. 以上都是
2.武则天时,曾归还突厥降户数千帐,并送谷种4万斛,杂彩5万段,农器3 000件;毗伽可汗时,突厥人和唐人“皆得一处养畜资生,种田力作”,唐朝“每岁赉缣帛数十万匹就市戎马,以助军旅,且为监牧之种”。这说明(  )
A. 民族交融影响政府政策 B. 民族双方互动互利
C. 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加速 D. 民族矛盾有效解决
3.对下列图片所示政治制度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三幅图均代表了古代中国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发展趋势 B. 图一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
C. 图二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D. 图三从根本上加强了中央集权政治制度
4.如图是一次文化遗产日研讨会的宣传图,与此直接相关的文化遗址是( )
A. 仰韶文化遗址 B. 红山文化遗址
C. 龙山文化遗址 D. 大汶口文化遗址
5.《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下列哪个事件与此记载有关(  )
A. 打击匈奴 B. 征服越族 C. 平西南夷 D. 修建长城
6.史载,西汉中叶,“丞相府客馆邱虚(墟)而已。至贺、屈氂时,坏以为马厩、车库、奴婢室矣”,“(丞相)醇谨而已,在位九岁,无能有所匡言”。材料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汉承秦制的出现 B. 内外朝的形成
C. 君主专制的确立 D. “推恩令”的实施
7.战国时期,韩非提出:“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这一主张(  )
A. 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 B. 反映了学术文化的繁荣
C. 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 D. 促成了社会制度的转型
8.汉初儒家代表人物陆贾的《新语》云:“昔舜治天下也,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寂若无治国之意,漠若无忧天下之心,然而天下大治……故无为者乃有为也。”陆贾的上述思想(  )
A. 适应了休养生息的政治需要 B. 契合了德法并用的治国理念
C. 为尊崇儒术提供依据 D.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9.春秋时代的一百七十余国,经过三百余年的兼并,小国已被消灭殆尽:到战国初期,只剩二十个左右的国家。它们仍是日以杀伐兼并为事,战国中期以后,形成了七个大国争雄的局面,各国国君纷纷称王。这反映了( )
A. 卿大夫掌握了诸侯国实权 B. 传统的政治秩序遭到破坏
C. 各族同源共祖的观念发展 D. 诸侯国的经济有重大发展
10.先秦时期,秦国被封于西北,长期与戎狄杂处;楚国地处江汉,周昭王曾三次率诸侯伐楚。但秦人和楚人都称自己是颛顼(传说为黄帝之孙)的后代,并积极参加中原诸侯的会盟楚武王甚至宣称楚国的先祖曾率领军队辅佐过文王。这一现象( )
A. 体现了中华文明同源同向性的特征 B. 表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
C. 表明传统华夷观念已退出历史舞台 D. 反映出华夏认同感的加强
11.刘秀年轻时和大地主邓晨往返于宛城,经营粮食生意;刘秀的外祖父拥有大田庄,同时还经营手工业、商业和发放贷款;刘秀的妹夫“世以货殖著姓”;辅佐刘秀的很多功臣都曾率领宗族宾客加入刘秀的队伍,这些人后来被封为列侯。上述现象(  )
A. 推动了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B. 说明统治集团内部成员构成多样
C. 导致了东汉政局的动荡不安 D. 反映地主阶级广泛参与商业经营
12. “书同文”给政令上传下达提供便利,政令可以准确地传递到地方官僚手中;地方治理情况也能通过文书上传,并依此评价和问责治下官员。“书同文”为专制君主的法治提供了条件,统一的法律文本体现了统治者的意愿,在社会生活中做到“令行禁止”。材料强调“书同文”( )
A. 有利于国家治理 B. 不利于政令畅通
C. 服务于经济发展 D. 增强了文化认同
13.西周武王、成王、康王等数代统治者,持续分封自家的姬姓亲族以及部分与之结为亲戚的贵族,进而建立众多封国。同时,他们借助祖先崇拜的繁复礼仪,通过朝贡、觐见、通婚等手段,不断强化亲戚之间的紧密关系。材料重在强调西周统治者( )
A. 对礼仪制度高度重视 B. 重视与贵族阶层的合作
C. 致力于扩大统治疆域 D. 具有浓厚血缘宗法观念
14.统一中国后,秦始皇推行“书同文”政策,对篆体汉字进行了系统整理,使其规范定型,除此之外,秦朝还进一步从书写方面力求简易,在全国推广隶书。先秦古字经过这次整理后,字体结构得到简化定型。这( )
A. 对推行法令和传播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B. 对陆路交通畅通和控制地方发挥了重要作用
C. 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度量衡制度建立奠定了基础 D. 对完善大一统国家统治机器发挥了直接作用
15.(2022·重庆高一阶段练习)下图反映了秦朝建立后修建的驰道、直道、运河等交通网,它(  )
A. 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 B. 完全解决了周边民族带来的边患
C. 消灭六国的残余势力是根本目的 D. 南方建设少说明秦朝未真正统一
16.秦汉文化气势恢弘,居世界先进行列,之所以能取得巨大成果,最主要的原因是(  )
A. 国力强盛,经济发达 B. 吸取了各族的优秀文化
C. 国家政府高度重视 D. 先秦文化基础雄厚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春秋战国诸子战争观
内容 出处
“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君不乡道,不志于仁,而求为强战,是辅桀也。”(《告子下》) “我善为阵,我善为战,大罪也。”(《尽心下》) 《孟子》
“杀一人谓之不义,必有一死罪矣;若此说往,杀十人十重不义,必有十死罪矣;杀百人百重不义必有百死罪矣。当此,天下之君子皆知非之,谓之不义。” 《墨子·非攻上》
“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夫兵者,不祥之器。” 《道德经》
“名尊地广以至王者,何故?战胜者也;名卑地削以至于亡者,何故?战罢者也”“以战去战,虽战可也;以杀去杀,虽杀可也。” 《商君书·画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对待战争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
(2)春秋战国时期,上述四家思想哪一家备受统治者推崇?原因是什么?
18.交通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和缩影。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隋定都长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随经济重心的发展变化南移。因此,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长安需要与富庶经济区联系,需要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不论是中央朝廷还是官僚贵族或是北方边境。同时,长期的分裂阻断社会南北经济的交流,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到这一时期已迫切要求南北经济加强联系。
隋统治者要实施对南方的有效统治,贯通南北运河势在必行。同时,北部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对隋亦是大患,隋王朝派出大量军队驻扎边境,这些军队仅靠屯田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江淮和中原粮饷供应。路途遥远,开凿运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据百度百科整理
材料二 公元589年,隋朝统一全国后,隋炀帝征调300万民工,用6年的时间凿通了2 500公里的大运河,沟通了五大水系,在南北之间建成了一条运输通道。运河沿岸经济繁荣,扬州、淮安成为大都市。
——摘编自陈国庆《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1)依据材料一,概括隋朝大运河开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大运河的作用。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两汉画像石、画像砖中可见大量的孝子图像,这一题材一直延续到后代。其中尤以济宁嘉祥武氏祠中的孝子图最为丰富,画像中《曾子》《老莱子娱亲》《丁兰供木人》《柏榆伤亲》《董永孝亲》《李善祭主》《金日磾拜母像》《三州孝人》《羊公》《魏汤》《孝子赵询》《七女为父报仇》《孝孙原谷》《帝舜图》。两汉孝妇感天故事,以“东海孝妇”和“上虞孝妇”的故事为代表,其过程都是孝女被诬告,太守没有明察,然后发生自然灾害,新任太守翻案之后,灾害结束。可见,当时“孝妇感天”已经成为一种叙述模式。
——摘编自陶然《儒家思想与两汉的孝治与孝行》
材料二 在汉代法律中,不孝为重罪,“子贼杀伤父母,奴婢贼杀伤主、主父母妻子,皆枭其首市”。这条法律不仅仅针对平民,如果官吏有不孝的行为,也会受到重罚,严重的会被免职。汉成帝时,丞相薛宣就因“君为丞相,出入六年,忠孝之行,率先百僚,朕无闻焉”而被罢免。汉代将“孝”引入法令政策的举措,不仅是“孝治”推行的重要方式,也在国家层面为“孝治”的全面推行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摘编自韩桥生、秦颖《“孝”与“孝治”:汉代伦理与政治的同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孝子图的史料价值。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代推行“孝治”的影响。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永嘉之乱”,江淮地区接纳大批中原流民。西晋名将祖逖曾“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宿迁、泗阳、淮阴、淮安、盱眙等地均侨置过北方郡县,大批北方移民带来旱作技术,东晋大兴元年(318年),元帝下诏在徐、扬推广种植三麦。诏曰:“徐、扬二州,土宜三麦,可督令旱地投秋下种,至夏而熟,继新故之交以周济,所益甚大。”变单季水稻为稻麦连作,提高了复种指数。农业生产一度辉煌,高产田亩产10~20斛,比曹魏时期增长1~2倍。
——摘编自任重《魏晋南北朝两淮农业兴衰原因初探——兼议淮水排蓄之经验教训》
材料二 唐初治水重点,一在关中平原,二在淮河流域。从武德至开元一个多世纪中,淮河两岸的颍州、许州、陈州、汴州、寿州、宿州、和州、楚州、扬州等州县都修建了大小不等的水利工程。每处灌田百顷至千顷以上。如贞观十八年(644年),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李袭誉在扬州引雷陂水筑勾城塘,灌田800顷。良好的生态条件、完善的水利设施、丰富的劳力资源,加上有利的政策依托,大大促进了粮食生产。
——摘编自任重《唐代淮河流域农业评述》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时期江淮地区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前期淮河流域农业发展的特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