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共3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3.1《别了,“不列颠尼亚”》课件(共33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1997年7月1日,是一个彪炳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的零点,全世界都在谛听从东方响起的庄严的钟声。它响彻寰宇,向五湖四海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这是中华民族雪百年耻辱、长民族志气、振国家声威的喜庆时刻。这是中华民族的一件百年盛事,也是20世纪世界历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将永载史册。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别了,“不列颠尼亚”》,重回那庄严的历史时刻。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学习目标
1
了解新闻的特点和基本要素
2
结合背景理解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
3
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
4
培养热爱祖国和为祖国奉献的精神,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HK
“不列颠尼亚”号
这是一艘英国皇家游轮,被吉尼斯评为世界上最大的游艇,是英国女王或王室成员到国外访问或在国内航行时的正式私人寓所,从1953年下水到1997年退役,40多年间它曾代表英国造访了130多个国家,这艘在海上风光了近半个世纪的游轮,标志着大英帝国昔日的雄风和王室的尊荣。
新闻体裁
定 义
新闻一般只客观报道,主要使用叙述的表达方式。有时也适当进行描写以增强具体性和现场感,有特殊的必要时,可发表议论和抒情。
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新闻包括消息、通讯、特写、新闻评论、报告文学等,是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中常见的报道体裁。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具有社会意义的、引起公众兴趣的、事实的简短报道。
表达方式
分 类
新闻特点
内容真实,事实准确
真实性
全民共享,广泛传播
公开性
内容新鲜,有时效性
及时性
时间,地点,人物,起因,发展,结果
新闻六要素
何时(when) 、何地 (where) 、何人(who) 、何因(why) 、何事(what) 、何果(how)
新闻的结构
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标题、导语、主体必不可少 。
新闻的结构
【新 闻】
一般是消息的第一句或第一段文字。简明扼要概括新闻事实或目的、结论。
消息的主要部分,导语的具体化。围绕报道的事实展开具体叙述或说明。
事件的历史背景、周围环境等。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新闻的内容和价值。
一般是最后一句话或最后一段文字。提示事实的意义、趋向,或对报道内容作概括小结。
简明、准确地概括消息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
标题
导语
主体
背景
结语
引题
正题
副题
引题宜虚不宜实
说明新闻中最重要或最引人注意的事实和思想,是标题的最主要的部分
正题宜实不宜虚
副题是对主题的解释、说明和阐述
初读文本,整体感知 (思)
请快速阅读课文,完成以下问题。
1.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按照新闻的结构总结)
2.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这几段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请分别概括。
3.文中写到三次降旗,请找到并分析每一次的意味。
梳理脉络
标题 《别了,“不列颠尼亚”》
导语(第1段) 香港末任港督乘“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主体(第2—10段) 按时间顺序描写了英国殖民者的告别仪式
背景 港督府变迁(在第4段插叙)、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港岛(7)、英国对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
结语(第11段) 叙述英国对香港管治的开始与结束
1.本文的结构是怎样的?(按照新闻的结构总结)
概括场景
2.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这几段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请分别概括。
第一场景(2-4段)
6月30日下午4点30分至4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
6时15分,在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7时45分,降英国国旗。
第二场景(5-7段)
概括场景
2.分析文章的主体部分,这几段描写了英国撤退时的哪几个场景,请分别概括。
第四场景(10段)
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
第三场景(8-9段)
7月1日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落,五星红旗升起。
概括场景
3.文中写到三次降旗,请找到并分析每一次的意味。
第一次降旗
港督府告别仪式,标志着港督永远成为了历史。
第二次降旗
添马舰东面广场告别仪式,象征着英国150多年的管治即将告终。
第三次降旗
7月1日子夜时分的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的易帜。
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的结束,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研读文本,分析特色(思-议)
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这一标题的含义?使用了什么手法?
2.本文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历史背景材料。请找出,并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3.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
展--评
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号”这一标题的含义?使用了什么手法?
另一方面,“不列颠尼亚”号离去,象征英国殖民统治在香港的终结,中华民族的一段耻辱终被洗刷。
深层含义
表层含义
从字面上看,指的是查尔斯王子和末任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消失在茫茫南海夜幕中,这是写实的一面,是现实场景。
展---评
1.如何理解“别了,‘不列颠尼亚’号”这一标题的含义?使用了什么手法?
主谓倒装句式,突出“别了”,强调长达一个半世纪的英国殖民统治彻底终结,隐含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之情和民族自豪之情。
3
运用一语双关的表现手法,不列颠尼亚号不仅指英国王室皇家游轮,也指英国的殖民统治,意味深长,具有独特性。
2
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以不列颠尼亚代指英国或英国的殖民统治,十分巧妙,突出而形象地宣告了英国统治的终结。
1
展---评
2.本文在报道新闻事实时,还适当地运用了一些历史背景材料。请找出,并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作用。
新闻事实
30日下午告别拉开序幕
······
历史背景材料
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
新闻事实 历史背景材料
30日下午告别拉开序幕 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4:30 港督旗帜降落 每一位港督离任都举行降旗仪式
4:40 港督离开港督府 港督府建成时间、改建扩建装修
6:15 告别仪式 150多年的英国管治即将告终
7:45 第二次降旗仪式 156年前英国占领港岛
0:00 中英交接仪式 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0:40“不列颠尼亚”离港 从海上来,又从海上走
在今昔的沧桑巨变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仪式本身的现实意义——对香港回归的喜悦与自豪感,英对香港156年的统治的结束。
3
背景资料的作用/
历史与现实像一个个特写镜头,历史和现实镜头交错出现,画面感、丰富度、厚重感更强,既保持了事件的完整性,又形成今昔对比,使人感受到深厚的历史内涵,从而产生历史厚重感。
2
补充新闻事实。
1
展---评
展---评
3.如何理解“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这句话?
看似只是客观的描述,实际上短短的十三个字,运用对比手法,包含着无穷的意蕴:当年从海上耀武扬威地来,今天黯然地从海上离去。国人内心是十分自豪的。
隐含情感
“零度写作”是新闻人的基本职业准则,但这并不是说新闻人不可以带个人情感,那么《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怎样含蓄地表达作者的自豪与激动之情的呢?
零度写作方式多指作者在文章中不掺杂任何个人的想法,完全是机械地陈述。零度写作并不是缺乏感情,更不是不要感情;相反,是将澎湃饱满的感情降至冰点,让理性之花升华,写作者从而得以客观、冷静、从容地抒写。

手法
隐含情感
1.细节描写
如:“4点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分析:这是对末任港督彭定康面部表情的特写,生动地写出了彭定康离开港督府前黯然神伤的神态。通过这一神态,我们能揣摩出彭定康当时复杂的心情,但是不论他如何“面色凝重”,历史的脚步不会为任何人停止,香港终将回归祖国。
隐含情感
2.环境描写
分析:对环境和雨的描写,烘托了气氛,衬托了英国人失落无奈的心情,也有暗示雨过天晴,香港回归后会有灿烂的明天的作用。
如:“在蒙蒙细雨中,末代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 ”
语言特点
"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
"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多次使用“最后”一词不断强化大英帝国对香港的统治彻底结束
《别了,司徒雷登》
《别了,不列颠尼亚》
站起来
强起来
《别了,司徒雷登》是1949年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的评论文章,核心是宣告美国对华侵略政策的彻底失败,以及旧中国半殖民地历史的终结,同时表明新中国独立自主的外交立场。
150多年
156年前
156年5个月零4天
时间越来越精确,时间的渐变性意味着读者以及现场的观众的爱国之情逐渐加强,对于香港来说,这是饱受凌辱的156年5个月零4天,也是流浪漂泊的156年5个月零4天,对于祖国母亲来说,这是怎样饱受煎熬的156年5个月零4天,这是一个怎样感人至深的时间节点啊!
隐含情感
例: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分析:“不列颠尼亚”号和巨幅紫荆花图案构成形成鲜明对比,说明英国在香港的统治即将结束,而作为特别行政区象征的紫荆花图案将在香港上空冉冉升起,香港即将回到祖国的怀抱。
英国自称为“日不落帝国”。文中把降港督旗帜的号角声称为“日落余音”,把在添马舰东面举行的告别仪式称为“日落仪式”,一语双关,是最好的讽刺。(通过一语双关抒情)
3.对比手法
写作手法总结
在众多报道中,为什么这一篇成为了名作?请根据所学概括本文的写作特色。
写作特色
写作特色
1.
2.
3.
①挑选富有象征意义的关键场景。
②标题一语双关独具匠心。
③新闻现场与历史交织的纵深感。
④客观陈述中隐含着丰富的情感。
⑤恰到好处运用对比手法,国人的喜悦之情跃然纸上。
总结全文
这篇新闻真实地再现了香港回归祖国怀抱这一历史时刻,作者郑重地记录下这一历史时刻,重温了香港回归那一刻的激动与自豪。新颖别致,匠心独运。作者没有直接写仪式现场的庄严,而是选择了末代港督和“不列颠尼亚”号离开香港这一角度,耐人寻味,独辟蹊径,成为我们写作新闻的典范。
课堂总结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
2019年4月21~28日,国际乒联第5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单项赛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中国队的许昕、刘诗雯在混双决赛中夺得首金,马龙、王楚钦夺得男双冠军,刘诗雯夺得女单冠军,马龙夺得男单冠军,王曼昱、孙颖莎夺得女双冠军。中国队包揽了本届世乒赛的全部5枚金牌,取得全面胜利。其中的男单决赛,马龙以4比1的比分战胜瑞典球员法尔克,实现了世乒赛男单三连冠的伟业,成为继庄则栋之后50多年来首位在世乒赛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
概括压缩新闻要点“三步骤”
步骤3:
通读材料,划出每句的陈述对象、事件、时间、地点等要素。
分析句间关系,划分层次,逐层概括要点信息。
根据题干要求,组成答案。
解题方法
步骤1:
步骤2:
2019年4月21~28日,国际乒联第5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单项赛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举行。中国队的许昕、刘诗雯在混双决赛中夺得首金,马龙、王楚钦夺得男双冠军,刘诗雯夺得女单冠军,马龙夺得男单冠军,王曼昱、孙颖莎夺得女双冠军。中国队包揽了本届世乒赛的全部5枚金牌,取得全面胜利。其中的男单决赛,马龙以4比1的比分战胜瑞典球员法尔克,实现了世乒赛男单三连冠的伟业,成为继庄则栋之后50多年来首位在世乒赛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
时间+对象+事件
结果
结果
参考答案:2019年4月21~28日,第55届世乒赛单项赛在布达佩斯举行,中国队包揽5枚金牌,马龙成为50多年来首位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
解析:本则新闻共4 句话,首句是导语,介绍的新闻的主要内容,即: 2019 年 4 月 21~28 日(时间),第 55 届世乒赛单项赛在布达佩斯举行(人物/ 对象+事件)。第二句分别介绍了赛事取得的成绩,没有主次;第三句由 “包揽、全部、取得全面胜利 ”等词可知强调中国队包揽 5 枚金牌(结果) ;第四句在最后单独介绍男单马龙的成绩,强调了此次赛事的其中一个关键信息:马龙成为 50 多年来首位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结果) 。故答案为:2019 年 4 月 21~28 日,第 55 届世乒赛单项赛在布达佩斯举行。中国队包揽 5枚金牌,马龙成为 50 多年来首位实现男单三连冠的选手。

总结
导语
末任港督离港,英国管制终结
别了,不列颠尼亚
结语
主体
第四场景
第二场景
第三场景
第一场景
港督离任降旗仪式
告别仪式
政权交接仪式
“不列颠尼亚”号离港
英国在香港156年5个月零4天的殖民统治终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