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白城一中2025-2026学年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如图是创作于1911年的漫画《清之崩溃》。漫画所反映的政治局面直接缘于( )
A. 革命政党各自为政 B. 汉族督抚权力膨胀
C. 南北军阀分庭抗礼 D. 起义各省宣布独立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1911年夏天,湘、鄂、粤、川等省爆发保路运动,运动在四川省尤其激烈。10月10日晚,新军工程第八营的革命党人熊秉坤打响武昌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掌控武汉三镇后,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被推举为都督,改国号为中华民国。武昌起义胜利后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广东等省纷纷宣布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革命政党各自为政的相关信息,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材料无法直接得出汉族督抚权力膨胀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北洋政府时期,形成了南北军阀分庭抗礼的局面,排除C项。故选D项。
2.日本大化改新期间,贵族奴隶主的屯仓、田庄一律被收归国家所有,变成公地。同时,国家对大夫以上官僚贵族赐给一定数量的土地和人口,称为“食封”(俸禄),对凡六岁以上公民授予一定的土地,称“口分田”。这些举措( )
A. 导致日本土地兼并加剧 B. 为日本的社会转型奠定基础
C. 削弱了德川幕府的统治 D. 瓦解了日本庄园制度的根基
【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日本在大化改新期间,全面学习“唐制”,将贵族奴隶主的土地收归国家所有,实行俸禄制、班田收授法等,为日本政权的封建化奠定了经济基础,推动其社会转型,B项正确;大化改新对公民授予土地,学习唐朝的均田制,公民所受之田不得买卖,排除A项;12世纪末日本才进入幕府政治时期,排除C项;日本的庄园制度在10世纪以后形成的,排除D项。故选B项。
3.如图为1934年1月《红星画报》上的一幅漫画,其所示变化(  )
A. 为红军的战略转移进行了准备 B. 反映了“左”倾错误得到纠正
C. 加速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 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发展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工农武装割据开辟革命新道路。漫画通过对比两次全苏大会时期的红军,揭示了红军实力的增长,包括兵力规模扩大,群众基础不断巩固,根据地建设取得进展。这为“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提供了有力支撑,故D项正确。1934年1月,红军仍在进行第五次反“围剿”斗争,战略转移尚未提上日程,排除A项。纠正“左”倾错误是在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排除B项;图片表明了红军实力的增长,并未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C项。
4.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
时间 占比情况
19世纪40年代 四分之三
1867年 三分之二
1880年 首次占少数比例(低于50%,甚至更低)
A. 责任内阁制逐渐完善 B. 政治制度发生根本变革
C. 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 D. 资产阶级政治地位上升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在英国议会中,上院议员由贵族组成,下院大多是大资本家和大地主的代表,据材料可知英国议会下院议员中地主出身席位占比越来越低,这与工业革命以来,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在议会中占比越来越高有关,D项正确;责任内阁制指内阁由议会产生并对议会负责的政权组织形式,材料未涉及内阁与议会的关系,排除A项;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以来,一直实行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政治制度未发生根本变革,,排除B项;城市化指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型社会向以工业(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为主的现代城市型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材料反映的是英国议会下院议员占比情况,未涉及城市化,排除C项。
5.据研究,战国时期,六国之人把秦称为“虎狼之国”或“虎狼”,如苏秦、游腾、屈原等,至秦末及西汉时亦然。相反,六国合纵称为“纵亲”,背弃了合纵关系被称为“负亲”。这些称谓主要反映出(  )
A. 秦国商鞅变法存在不足 B. 秦国儒家文化相对落后
C. 六国与秦在文化心理上的对立 D. 东方六国地区严格遵守宗法制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六国之人把秦称为‘虎狼之国’”、“六国合纵称为‘纵亲’”并结合所学可知,“虎狼”寓意凶猛,且有侵略之意,而“纵亲”则代表亲近联合,这二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明显表现出六国与秦之间存在着文化心理上的对立,故选C项;商鞅变法使得秦国军事和经济实力得到大幅度提升,“至秦末及西汉时亦然”显然与商鞅变法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并无明确论述秦国儒家文化的状态,只是提到“虎狼”与“纵亲”的称谓,因此并不能据此判断秦国儒家文化是否落后,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战国时期宗法制已经遭到破坏,“东方六国地区严格遵守宗法制”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
6.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主张“学习西洋,与世界文明各国从同”,要求“剪发易服改元”。但1911年12月12日,上海及苏、杭、宁三地4个同业公所,包括丝绸、制衣、典当三业合共150余人,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华国货维持会”,公开呼吁并四处鼓动“剪发不易服”。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 辛亥革命潜藏着失败的危机 B. 群众提倡国货运动蓬勃发展
C. 民族工业担忧国货发展前景 D. 思想观念影响社会习俗变迁
【答案】C
【解析】据题干信息“上海及苏、杭、宁三地4个同业公所”“公开呼吁并四处鼓动‘剪发不易服’”“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华国货维持会’”可知,三地4个同业公所反对易服,不反对剪发,提倡国货,因为如果突然易服,当时民族工业不足以满足中国市场的大量需求,这将给列强商品输出创造机会,C项正确;题干是关于社会生活的变迁,不体现革命危机,排除A项;题干反映的是行业组织提倡国货,并非群众,排除B项;题干信息不涉及思想观念,排除D项。
7.
上表为岳麓版教材与统编版教材有关新航路开辟编写内容的比较。据此可推知,统编版教材旨在(  )
A. 强调新航路开辟的复杂性 B. 展现大航海时代的全貌
C. 突出新航路开辟的世界意义 D. 凸显欧洲人的突出贡献
【答案】C
【解析】从标题上看,统编版教材突出了“全球”,从子目上看,统编版教材增加了北大西洋航路、南半球航路等“其他航路的开辟”,可见统编版教材旨在突出新航路开辟的世界意义,故选C项;表格中提到了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和过程,单凭标题和子目并不能体现其复杂性,排除A项;展现大航海时代的全貌是教材编写的形式和手段,而不是其主要意图,排除B项;单凭标题和子目看不出欧洲人在其中所起的突出贡献,排除D项。
8.康熙年间,清朝在承德建立木兰围场。每年木兰秋猄,康熙帝与蒙古王公共同围猎,同时还进行野宴、会谈、赐婚等活动,对蒙古王公进行赏赐。康熙帝的这些举措意在(  )
A. 维护国家的安定 B. 对边疆实行行政管理
C. 开拓清朝的版图 D. 加强汉蒙的民族交融
【答案】A
【解析】康熙皇帝认为北方民族历来是中央王朝的边患,木兰围场的建立、在木兰围场与北方民族的沟通与交流,意在“肄武绥蕃”,维护国家的安定,A项正确;材料并非设置理藩院、办事大臣等,无法体现对蒙古地区的行政管理,排除B项;康熙帝的这些举措意在巩固清朝的版图而非开拓,排除C项;材料是满族与蒙古族的交往,与汉族无关,且康熙帝的这些举措主要是政治意图而非民族交往,排除D项。
9.明朝海上外贸管理法由《大明律》《大明会典》等综合性法典中的相关法律条文和许多临时性的法令法规组成。其中,中央立法的法律形式主要有律、令、会典、条例、诏令和榜例等,而地方立法则包含立法题奏、文告禁约、外贸协定等。这表明明代(  )
A. 对外商的教化规定具体且细致 B. 尚未形成独立的外贸法律体系
C. 外贸税收成为财政的主要来源 D. 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基本瓦解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明朝海外管理法分布在综合性法典和临时性诏令中,说明当时尚未形成独立的外贸管理法律体系,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明朝对外商教化的相关信息,与题干无关,排除A项;明代实行海禁,对外贸易受到限制,外贸税收不可能成为财政的主要来源,排除C项;从1511年葡萄牙占领马六甲开始,葡萄牙牢固统治后,开始阻挠马六甲以西呈贡国到达明朝,明朝因困于内政,国力下降无力远征,朝贡贸易体系开始瓦解。材料未涉及官方朝贡贸易的相关信息,排除D项。
10.下图为商代王位世系图(部分),“三公二父”是商王康丁的五位旁系先王,他们经常一起受祀,祖甲多数情况下都是单独受祀。这些做法表明当时(  )
A. 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 B. 兄终弟及方式渐趋成熟
C. 直系血缘纽带关系强化 D. 统治集团内部等级森严
【答案】C
【解析】“三公二父”是商王康丁的五位旁系先王,他们经常一起受祀,这是不区分直系与旁系血缘关系的表现,但是祖甲多数情况下都是单独受祀,而将旁系的三公二父排除在外,这是强化了直系血缘纽带关系,故选C项;嫡长子继承制确立于西周,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图示都是继承关系的结果,没涉及到继承关系的来源,所以据此无法得出兄终弟及方式渐趋成熟的结论,排除B项;题干所述是商王家族内部的血缘关系亲疏关系问题,不是统治集团内部的等级问题,排除D项。
11.《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规定,外商在通商口岸可“听其任便”雇佣买办、通事、书记为其服务。买办与外商签订临时雇佣合同,在洋行负责物料采购、商品定价等贸易事务,说合中西方生意。由此可知,当时的“买办”( )
A. 维护了中国的经济利益 B. 具有相对复杂的社会属性
C.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 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代言人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雇佣买办、通事、书记为其服务。买办与外商签订临时雇佣合同,在洋行负责物料采购、商品定价等贸易事务,说合中西方生意”信息可知,买办是外商雇佣的人员,负责物料采购、商品定价等贸易事务,起到了中介作用,因此,买办是中外贸易的中间人,社会属性相对复杂,B项正确;材料主要涉及买办的在中西贸易中的作用,没有涉及其作用,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民族工业的发展情况,不能得知买办与民族工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买办服务于外国商人,而非依附于帝国主义,排除D项。故选B项。
12.从历法行用上看,南诏在与唐官方交往时,使用的是唐朝的年号及历法,且南诏年号在中原史籍中出现结构性失载。渤海也曾一度出现“其国王在国内私立年号并僭称尊号”,却“每岁遣使朝贡”的情况。这些现象表明,当时少数民族政权(  )
A. 开始注重自身历法教育 B. 社会发展的水平逐渐提高
C. 受到唐朝藩属体系约束 D. 有明显脱离唐朝控制倾向
【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南诏与唐官方交往时,使用的是唐朝的年号及历法,而不是自身的历法,渤海即便自立年号,却“每岁遣使朝贡”唐朝,说明南诏、渤海深受唐朝藩属体系的影响,故选C项;“历法教育”不合题意,与材料渤海国王只是使用了年号等相悖,排除A项;“社会发展的水平逐渐提高”不合题意,与材料提及的是少数民族政权对唐朝的顺从相悖,排除B项;“明显脱离唐朝控制”不合题意,与材料渤海“每岁遣使朝贡”相悖,排除D项。
13.下表为1873—1893年中国出口的生丝、茶叶、新兴工业品、纺织品四类货物在出口总值中的占比(单位:%)。其中甲是( )
甲 乙 丙 丁
1873年 49.33 36.48 8.97 3.14
1883 年 43.70 24.88 18.23 6.67
1893 年 23.71 22.11 20.45 7.53
A. 茶叶 B. 生丝
C. 纺织品 D. 工业品
【答案】A
【解析】随着国际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其他国家的竞争,中国传统的出口商品如生丝和茶叶的竞争力逐渐减弱,导致其市场份额下降,但在1893年,印度茶叶的出口量急剧增加,达到了中国茶叶出口量的三倍,中国茶叶出口量下降明显,故甲为茶叶,A项正确;受国际市场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影响,中国生丝在国际市场地位大不如前,出口量有所下降,故乙为生丝,排除B项;随着工业革命的影响,中国开始生产更多的工业产品,如新兴工业品和纺织品,这些产品的出口逐渐增加,成为新的出口增长点,但工业在中国处于起步阶段,故丙为纺织品,丁为工业品,排除C、D项。故选A项。
14.元代行省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重要山川边界,如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从而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这一做法( )
A. 有助于开拓元代辽阔的疆域 B. 提高了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C. 有助于增强对国家政治认同感 D. 加剧了汉与少数民族隔阂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从而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及所学可知,元代行省显然是打破过去依靠天然屏障形成割据的地形特点,以便于加强中央集权,这有助于增强对国家政治认同感,C项正确;题中并没有提及元代疆域得到开拓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行省制度下地方行政效率的具体情况,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行省制与民族关系的相关信息,无法得出加剧了民族隔阂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5.清末,商部(后改为农工商部)颁布勋商章程,规定投资现代新型工业2000万元以上者封一等子爵、任农工商部头等顾问并赏一品顶戴及双龙金牌,80万、30万、10万以上者分别授三品、四品、五品衔。该举措(  )
A. 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窠臼 B. 标志着政府政治近代化转型
C. 缓解了清政府财政收支压力 D. 利于激发民间资本投资热情
【答案】D
【解析】
选项 分析 判断
A项 商部颁布勋商章程,主要是在经济奖励层面鼓励投资实业,并未从根本上触动传统的政治体制 ×
B项 政府政治近代化转型涉及政治制度等多方面的变革 ×
C项 材料仅提及对投资实业者的奖励规定,未体现出实际对财政收支压力缓解的效果 ×
D项 通过授予爵位、官衔等荣誉,直接激励民间资本投入现代工业,能够有效激发民间投资热情,符合章程的核心意图 √
16.1985年,上海市对占上市总量80%的蔬菜购销仍实行计划,其余20%由市场调节,简称“管八放二”;1987年,上海对原来蔬菜的“管八放二’调整为“管七放三”;1991年,上海有关部门进一步扩大市场调节比重,实行放开价格,放开经营。其变化( )
A. 完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 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
C. 确保了农副产品生产与供应 D.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1991年,上海有关部门进一步扩大市场调节比重,实行放开价格,放开经营”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蔬菜购销市场调节比重不断上升,确保了农副产品生产与供应,C项正确;改革开放后完善的不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蔬菜购销市场调节比重,不涉及生产者利益,排除B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排除D项。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清末民初,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受到“文明史”编纂方法的深刻影响。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民初历史教科书中的“文明”叙事
时期 表现
清末新政 1904年颁布的癸卯学制设定的中学阶段的中国史课程要义优先讨论“历代帝王之大事”等,在涵养“忠爱之性情”基础上涉及“学术、技艺之隆替,武备之弛张,政治之沿革,农、工、商之进境,风俗之变迁等事”
民国初期 历史要旨在使知历史上重要事迹,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之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
——摘编自马克锋、王子聪《清末民初历史教科书中的“文明”叙事》
结合材料,围绕“清末民初历史教科书中的‘文明’叙事”,自拟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答案】示例1:论题:清末民初历史教科书中的“文明”叙事的演变反映了近代中国政治改革的不断深化。
论述:面对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国内改革的压力,清政府试图通过教育改革来强化封建统治。因而,历史课程要义坚持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保留了传统的儒家价值观。但因受西方文明的影响,课程又尝试融入新的知识和价值观念,历史教科书编撰呈现明显的趋新风尚。这种半新半旧的课程要义,同时也映射了晚清政府政治改革的状况。
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后,推翻了封建帝制,建立了共和制度。在此背景下,教科书则更加明确地强调了现代国家观念和公民意识的培养。与清末的课程标准相比,民国的课程标准不仅强调了历史教育的实用性和民族性,还体现了对共和政体的认同和对民国建立的肯定。
总之,历史教科书中对“文明”的叙事从清末的新旧相交,到民国的全面改革,反映了近代中国政治改革从专制到民主的演进趋向。
示例2:清末民初历史教科书中的“文明”叙事的演变反映了近代国人对救国道路的探索。(侧重认识的共性)
示例3:清末民初历史教科书中的“文明”叙事的演变反映了知识分子探索民族复兴道路的发展。(侧重认识的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设问围绕“清末民初历史教科书中的‘文明’叙事”,自拟论题,可拟定主题为清末民初历史教科书中的“文明”叙事的演变反映了近代中国政治改革的不断深化。接下来展开论述,可从清末民初历史教科书中的“文明”叙事变化的角度论述其与“近代中国政治变革”的关系,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革。这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不仅反映了政治的变化,同时也引导了公众对历史的认知和理解。通过分析清末民初历史教科书中关于“文明”的叙事,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时期对“文明”概念的不同理解和应用以及这些变化背后的深层政治因素。在1904年颁布的癸卯学制中,中学阶段的中国史课程内容主要围绕“历代帝王之大事”等,强调对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的培养,保留了传统的儒家价值观。此外,课程还包括学术、技艺的发展,军事、政治的变革以及农业、工业和商业的进步等方面。这种教育内容的设置主要是因为受到了西方文明的影响,接受了新的价值观念和知识,因此这一时期的教科书编撰呈现出半新半旧的特点。民国初期,中学历史学科更加注重历史的实用性和民族性,强调历史的教育意义在于理解民族的进化、社会的变迁和国家政体的变化,教科书更加强调现代国家观念和公民意识的培养。这一时期的历史教科书开始删除与清朝有关的内容,转而采用“民国”的表述,体现了新政权对历史叙事的重新定义和掌控。最后进行总结升华,历史教科书中对“文明”的叙事从清末的新旧相交,到民国的全面改革,反映了近代中国政治改革从专制到民主的演进趋向。
18.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奏谳书》是汉初地方官吏将疑难案件逐级上报至廷尉或皇帝裁决的司法文书汇编。以下两案例出自该文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大奴武不当为军奴”案
高祖五年(前202年)夏五月下令:军士复员归家,诸侯子弟留关中者免十二年徭役,回乡者免六年;招抚流民恢复户籍归还田宅爵位;释放因饥荒自卖为奴者转为平民。
十年(前197年)五月,士伍军向亭长池告发:其亡奴武,现在池管辖的亭西。池与求盗(负责追捕盗贼的基层治安人员)视追捕武。武格斗,以剑伤视,视亦以剑伤武。武声称:故为奴,于楚时逃亡,汉室立朝后,登记为民,不复为奴。
疑武、视罪,江陵县令将此案呈报上级。廷以闻,武虽不当为军奴,但在视拘捕时应该受擒,不应格斗。判决武“黥为城旦”,而“视”无罪。
“阑诱汉民之齐国”案
汉高祖十年(前197年)七月,齐国贵族田氏一族徙处长安,成为“汉民”。(临淄狱史)阑负责押送,阑爱上了田氏女“田南”,娶为要,并冒用他人通关符传,与偕归临淄,出关时事败。胡县官员认为:法律规定禁止从诸侯国来汉的引诱者,汝虽非故,而实诱汉民之齐国,当以从诸侯来诱论,处磔刑(死刑的一种)。八月,太仆不害行廷尉事审定:当以匿亡人论,阑当黥为城旦(强制服劳役)。
——据袁延胜《所见西汉初年的户籍问题》
《奏谳书》对了解汉初的社会治理有什么帮助?
【答案】户籍管理层面:案例反映汉初户籍登记与身份认定的重要性,如“大奴武”称汉室立朝后登记为民,体现汉初对户籍的规范,为了解汉初户籍制度重建提供实例。
法律实践层面:地方官吏遇疑难案件逐级上报,廷尉最终裁决,体现汉初司法程序的严谨性;对“格斗拘捕”“冒用符传”等行为的量刑,反映汉初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社会政策层面:高祖五年释放奴婢为平民的诏令在案例中得到呼应,说明汉初政策在基层的落实情况,体现对社会阶层流动的调控。
政权巩固层面:“诱汉民之齐国”案的处理,反映汉初对诸侯国与中央关系的管控,体现维护中央集权的意图。
【解析】
答案来源 答案要点
“汉室……登记为民,不复为奴” 关于户籍管理层面:案例反映汉初户籍登记与身份认定的重要性,体现汉初对户籍的规范,为了解汉初户籍制度重建提供实例。
“江陵县令……廷以闻”“拘捕……不应格斗”“冒用他人通关符传” 法律实践层面:地方官吏遇疑难案件逐级上报,廷尉最终裁决,体现汉初司法程序的严谨性;对“格斗拘捕”“冒用符传”等行为的量刑,反映汉初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
“高祖……下令……奴者转为平民”“汉室……登记为民,不复为奴” 社会政策层面:高祖五年释放奴婢为平民的诏令在案例中得到呼应,说明汉初政策在基层的落实情况,体现对社会阶层流动的调控。
“诱汉民之齐国……磔刑” 政权巩固层面:“诱汉民之齐国”案的处理,反映汉初对诸侯国与中央关系的管控,体现维护中央集权的意图。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圣王作制,籍无黄白之别。昔中原丧乱,流寓江左,庶有旋反之期,故许其挟注本郡。自尔渐久,人安其业,丘垄坟柏,皆已成行,虽无本邦之名,而有安土之实”,从而产生了“白籍”。“白籍”是“侨人”的身份证明,凭白籍可以不向官府纳税服役。这必然会加重江南土著居民的负担,影响国家财政的收入,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土断”以画一户籍,将“侨人”纳入课户之中,势在必行。咸和二年(327年)尚书令沈约进行“土断”,变“侨人”为土著人户,编入当地闾伍之中,整理出来的户籍被称为“晋籍”。此籍既并精详,位宦高卑,皆可依案,一直沿用到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可见,“咸和土断”是一次相当彻底的土断。
——根据万绳楠《论黄白籍、土断及其有关问题》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咸和土断”的重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咸和土断”的积极意义。
【答案】(1)举措:将南迁人民编入当地户籍(取消白籍);编订包含士庶的统一户籍;按户籍承担赋役,取消侨人不纳税的优惠。
(2)积极意义:加强了对百姓的管理,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增加了朝廷的赋税收入;加速了南迁人口与当地人民的融合,促进文化交融;有利于推动南方经济的开发。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历代中央王朝都十分重视管理水资源,兴建水利工程。如表所示为汉至明清时期在西域兴修农田水利的情况。
西汉武帝时期 据《汉书》记载,搜粟都尉桑弘羊上奏汉武帝,建议在西域进行水利建设,通沟渠,“置校尉三人”来管理屯田、鼓励修建渠道,种植五谷,发展农业生产。当时,轮台、渠犁一带的灌溉面积达五千顷以上,说明屯田和水利开发已有相当规模
东汉时期 随着屯田范围不断扩大,水利开发进入大发展时期。文献记载,西域地区设有专门官吏管理水利建设。东至哈密、吐鲁番,南至若羌、和田,西至喀什、莎车,北至轮台、库尔勒,都有灌溉工程分布
唐代 《新唐书·西域传》记载,焉耆“逗渠溉田,土宜黍、蒲陶,有鱼盐利”,说明当时焉耆地区已经修建水利工程进行灌溉,种植粮食作物。《大唐西域记》在“于阗篇”中记载,“城东南百余里,有大河西北流,国人利之,以用溉田”。一些考古资料表明,唐代高昌地区的水利建设和管理也达到了一定水平
宋元时期 新疆水利事业稳步发展,无论是水磨的使用,还是坎儿井更为广泛的应用,都显示出新疆水利发展的历史连续性
明清时期 乾隆、嘉庆年间,农田水利工程在新疆全面推行。为保护农田,新疆地区还修建了一些防洪工程。嘉庆、道光年间,伊宁和南疆地区灌溉有了较大发展
——摘编自牛志奇《从水利建设看历代中央王朝对新疆的治理》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西域农田水利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西域农田水利发展的意义。
【答案】(1)特点:政府重视;传承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技术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农田灌溉 面积不断扩大。
(2)意义:改善了新疆各族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快了新疆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新疆地区的民族交融;促进了丝绸之路的发展;有利于新疆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白城一中2025-2026学年度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如图是创作于1911年的漫画《清之崩溃》。漫画所反映的政治局面直接缘于( )
A. 革命政党各自为政 B. 汉族督抚权力膨胀
C. 南北军阀分庭抗礼 D. 起义各省宣布独立
2.日本大化改新期间,贵族奴隶主的屯仓、田庄一律被收归国家所有,变成公地。同时,国家对大夫以上官僚贵族赐给一定数量的土地和人口,称为“食封”(俸禄),对凡六岁以上公民授予一定的土地,称“口分田”。这些举措( )
A. 导致日本土地兼并加剧 B. 为日本的社会转型奠定基础
C. 削弱了德川幕府的统治 D. 瓦解了日本庄园制度的根基
3.如图为1934年1月《红星画报》上的一幅漫画,其所示变化(  )
A. 为红军的战略转移进行了准备 B. 反映了“左”倾错误得到纠正
C. 加速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D. 推动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发展
4.据此可知,这一时期英国(  )
时间 占比情况
19世纪40年代 四分之三
1867年 三分之二
1880年 首次占少数比例(低于50%,甚至更低)
A. 责任内阁制逐渐完善 B. 政治制度发生根本变革
C. 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 D. 资产阶级政治地位上升
5.据研究,战国时期,六国之人把秦称为“虎狼之国”或“虎狼”,如苏秦、游腾、屈原等,至秦末及西汉时亦然。相反,六国合纵称为“纵亲”,背弃了合纵关系被称为“负亲”。这些称谓主要反映出(  )
A. 秦国商鞅变法存在不足 B. 秦国儒家文化相对落后
C. 六国与秦在文化心理上的对立 D. 东方六国地区严格遵守宗法制
6.辛亥革命后,孙中山主张“学习西洋,与世界文明各国从同”,要求“剪发易服改元”。但1911年12月12日,上海及苏、杭、宁三地4个同业公所,包括丝绸、制衣、典当三业合共150余人,联合发起成立了“中华国货维持会”,公开呼吁并四处鼓动“剪发不易服”。对此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
A. 辛亥革命潜藏着失败的危机 B. 群众提倡国货运动蓬勃发展
C. 民族工业担忧国货发展前景 D. 思想观念影响社会习俗变迁
7.
上表为岳麓版教材与统编版教材有关新航路开辟编写内容的比较。据此可推知,统编版教材旨在(  )
A. 强调新航路开辟的复杂性 B. 展现大航海时代的全貌
C. 突出新航路开辟的世界意义 D. 凸显欧洲人的突出贡献
8.康熙年间,清朝在承德建立木兰围场。每年木兰秋猄,康熙帝与蒙古王公共同围猎,同时还进行野宴、会谈、赐婚等活动,对蒙古王公进行赏赐。康熙帝的这些举措意在(  )
A. 维护国家的安定 B. 对边疆实行行政管理
C. 开拓清朝的版图 D. 加强汉蒙的民族交融
9.明朝海上外贸管理法由《大明律》《大明会典》等综合性法典中的相关法律条文和许多临时性的法令法规组成。其中,中央立法的法律形式主要有律、令、会典、条例、诏令和榜例等,而地方立法则包含立法题奏、文告禁约、外贸协定等。这表明明代(  )
A. 对外商的教化规定具体且细致 B. 尚未形成独立的外贸法律体系
C. 外贸税收成为财政的主要来源 D. 官方朝贡贸易体系已基本瓦解
10.下图为商代王位世系图(部分),“三公二父”是商王康丁的五位旁系先王,他们经常一起受祀,祖甲多数情况下都是单独受祀。这些做法表明当时(  )
A. 嫡长子继承制已经确立 B. 兄终弟及方式渐趋成熟
C. 直系血缘纽带关系强化 D. 统治集团内部等级森严
11.《望厦条约》和《黄埔条约》规定,外商在通商口岸可“听其任便”雇佣买办、通事、书记为其服务。买办与外商签订临时雇佣合同,在洋行负责物料采购、商品定价等贸易事务,说合中西方生意。由此可知,当时的“买办”( )
A. 维护了中国的经济利益 B. 具有相对复杂的社会属性
C. 促进了民族工业的发展 D. 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的代言人
12.从历法行用上看,南诏在与唐官方交往时,使用的是唐朝的年号及历法,且南诏年号在中原史籍中出现结构性失载。渤海也曾一度出现“其国王在国内私立年号并僭称尊号”,却“每岁遣使朝贡”的情况。这些现象表明,当时少数民族政权(  )
A. 开始注重自身历法教育 B. 社会发展的水平逐渐提高
C. 受到唐朝藩属体系约束 D. 有明显脱离唐朝控制倾向
13.下表为1873—1893年中国出口的生丝、茶叶、新兴工业品、纺织品四类货物在出口总值中的占比(单位:%)。其中甲是( )
甲 乙 丙 丁
1873年 49.33 36.48 8.97 3.14
1883 年 43.70 24.88 18.23 6.67
1893 年 23.71 22.11 20.45 7.53
A. 茶叶 B. 生丝
C. 纺织品 D. 工业品
14.元代行省一反过去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重要山川边界,如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的存在,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使得任何一个行省都不能成为完整的形胜之区,从而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这一做法( )
A. 有助于开拓元代辽阔的疆域 B. 提高了地方政府行政效率
C. 有助于增强对国家政治认同感 D. 加剧了汉与少数民族隔阂
15.清末,商部(后改为农工商部)颁布勋商章程,规定投资现代新型工业2000万元以上者封一等子爵、任农工商部头等顾问并赏一品顶戴及双龙金牌,80万、30万、10万以上者分别授三品、四品、五品衔。该举措(  )
A. 突破了中体西用思想的窠臼 B. 标志着政府政治近代化转型
C. 缓解了清政府财政收支压力 D. 利于激发民间资本投资热情
16.1985年,上海市对占上市总量80%的蔬菜购销仍实行计划,其余20%由市场调节,简称“管八放二”;1987年,上海对原来蔬菜的“管八放二’调整为“管七放三”;1991年,上海有关部门进一步扩大市场调节比重,实行放开价格,放开经营。其变化( )
A. 完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B. 兼顾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
C. 确保了农副产品生产与供应 D. 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
17.清末民初,中小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受到“文明史”编纂方法的深刻影响。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民初历史教科书中的“文明”叙事
时期 表现
清末新政 1904年颁布的癸卯学制设定的中学阶段的中国史课程要义优先讨论“历代帝王之大事”等,在涵养“忠爱之性情”基础上涉及“学术、技艺之隆替,武备之弛张,政治之沿革,农、工、商之进境,风俗之变迁等事”
民国初期 历史要旨在使知历史上重要事迹,明于民族之进化、社会之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注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
——摘编自马克锋、王子聪《清末民初历史教科书中的“文明”叙事》
结合材料,围绕“清末民初历史教科书中的‘文明’叙事”,自拟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
18.湖北张家山汉墓出土的竹简《奏谳书》是汉初地方官吏将疑难案件逐级上报至廷尉或皇帝裁决的司法文书汇编。以下两案例出自该文献。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大奴武不当为军奴”案
高祖五年(前202年)夏五月下令:军士复员归家,诸侯子弟留关中者免十二年徭役,回乡者免六年;招抚流民恢复户籍归还田宅爵位;释放因饥荒自卖为奴者转为平民。
十年(前197年)五月,士伍军向亭长池告发:其亡奴武,现在池管辖的亭西。池与求盗(负责追捕盗贼的基层治安人员)视追捕武。武格斗,以剑伤视,视亦以剑伤武。武声称:故为奴,于楚时逃亡,汉室立朝后,登记为民,不复为奴。
疑武、视罪,江陵县令将此案呈报上级。廷以闻,武虽不当为军奴,但在视拘捕时应该受擒,不应格斗。判决武“黥为城旦”,而“视”无罪。
“阑诱汉民之齐国”案
汉高祖十年(前197年)七月,齐国贵族田氏一族徙处长安,成为“汉民”。(临淄狱史)阑负责押送,阑爱上了田氏女“田南”,娶为要,并冒用他人通关符传,与偕归临淄,出关时事败。胡县官员认为:法律规定禁止从诸侯国来汉的引诱者,汝虽非故,而实诱汉民之齐国,当以从诸侯来诱论,处磔刑(死刑的一种)。八月,太仆不害行廷尉事审定:当以匿亡人论,阑当黥为城旦(强制服劳役)。
——据袁延胜《所见西汉初年的户籍问题》
《奏谳书》对了解汉初的社会治理有什么帮助?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圣王作制,籍无黄白之别。昔中原丧乱,流寓江左,庶有旋反之期,故许其挟注本郡。自尔渐久,人安其业,丘垄坟柏,皆已成行,虽无本邦之名,而有安土之实”,从而产生了“白籍”。“白籍”是“侨人”的身份证明,凭白籍可以不向官府纳税服役。这必然会加重江南土著居民的负担,影响国家财政的收入,造成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土断”以画一户籍,将“侨人”纳入课户之中,势在必行。咸和二年(327年)尚书令沈约进行“土断”,变“侨人”为土著人户,编入当地闾伍之中,整理出来的户籍被称为“晋籍”。此籍既并精详,位宦高卑,皆可依案,一直沿用到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可见,“咸和土断”是一次相当彻底的土断。
——根据万绳楠《论黄白籍、土断及其有关问题》等整理
(1)根据材料,概括“咸和土断”的重要举措。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咸和土断”的积极意义。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历代中央王朝都十分重视管理水资源,兴建水利工程。如表所示为汉至明清时期在西域兴修农田水利的情况。
西汉武帝时期 据《汉书》记载,搜粟都尉桑弘羊上奏汉武帝,建议在西域进行水利建设,通沟渠,“置校尉三人”来管理屯田、鼓励修建渠道,种植五谷,发展农业生产。当时,轮台、渠犁一带的灌溉面积达五千顷以上,说明屯田和水利开发已有相当规模
东汉时期 随着屯田范围不断扩大,水利开发进入大发展时期。文献记载,西域地区设有专门官吏管理水利建设。东至哈密、吐鲁番,南至若羌、和田,西至喀什、莎车,北至轮台、库尔勒,都有灌溉工程分布
唐代 《新唐书·西域传》记载,焉耆“逗渠溉田,土宜黍、蒲陶,有鱼盐利”,说明当时焉耆地区已经修建水利工程进行灌溉,种植粮食作物。《大唐西域记》在“于阗篇”中记载,“城东南百余里,有大河西北流,国人利之,以用溉田”。一些考古资料表明,唐代高昌地区的水利建设和管理也达到了一定水平
宋元时期 新疆水利事业稳步发展,无论是水磨的使用,还是坎儿井更为广泛的应用,都显示出新疆水利发展的历史连续性
明清时期 乾隆、嘉庆年间,农田水利工程在新疆全面推行。为保护农田,新疆地区还修建了一些防洪工程。嘉庆、道光年间,伊宁和南疆地区灌溉有了较大发展
——摘编自牛志奇《从水利建设看历代中央王朝对新疆的治理》
(1)根据材料,概括中国古代西域农田水利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古代西域农田水利发展的意义。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