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共2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9.2《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件(共26张PPT)2025-2026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资源简介

(共26张PPT)
这个青年就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
另一件是,有个叫张国安的叛徒,杀害抗金首领耿京,立马横刀,亲率50骑兵,昼夜奔袭,直逼驻有5万大军的金营,活捉了叛徒,接着又以雷霆之势突出重围,奔袭千里归来。
第一件是,有人盗走帅印叛变投敌,他单骑快马,连追三天三夜,将其斩于马下,提头而归。
英雄本色
1.了解辛弃疾生平及其词的思想内容,积累文化常识。
2.把握文章中的典故,体会用典的妙处,掌握借古讽今的写法。
3.感受辛词慷慨悲郁的艺术风格,体会辛弃疾深沉的爱国之情。
4.体味作者抗金救国、收复中原的热切愿望以及壮志难酬的苦闷。
学习目标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人(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一生主张抗金,渴望恢复中原。在词人中,他是个英雄。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为镇江知府,戍守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上看,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但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
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另一方面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和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他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辛弃疾的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和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长的词里被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因此,这首词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
写作背景
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
诵读全词感诗情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xiè


初读这首词,你感受到了怎样的感情基调?词中是如何体现的?
合作探讨任务
初识典故
典故五:“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以情探明典故
典故一:“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典故二:“人道寄奴曾住”
典故三:“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典故四:“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用典
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今人以抒发情怀。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过,“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
用典的作用:使诗歌典雅,富于文采;怀古伤今,咏史明志。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1、用孙权典
孙仲谋,即孙权,三国时吴国的国君。于建安十四年(209)在京口建都,占据江东。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拓宇开疆。赤壁之战联合刘备大破曹操,形成三国鼎峙的局面。后又数拒曹操于江北,使曹操发“生子当如孙仲谋”之叹!
抒情怀: 仰慕英雄 惋惜 暗讽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探究典故明真情
思考讨论:
作者在此时提到孙仲谋,又说“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辛弃疾以 “英雄 ” 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无觅孙仲谋处”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舞榭歌台,风流” ,是英雄事业的风流余韵,也已经没有了。表达了对前人事业后继无人的惋惜。孙权善于用人,而作者遇到了一个浪费人才的皇帝 , 暗指南宋统治者昏庸无能。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2、用刘裕典
刘裕,南朝宋的开国皇帝,小名寄奴。他出身贫寒,父亲早逝,幼年沦落靠卖草鞋为生,生活在偏僻的小街巷。史载刘裕曾两次统帅晋师在京口起兵北伐,先后征讨南燕和后秦,生擒燕王和秦王,收复洛阳、长安等地,刘裕率领兵强马壮的北伐军驰骋中原,气吞胡虏,成就了北伐之功业。
探究典故明真情


抒情怀: 仰慕 向往英雄业绩 表达抗金决心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气势磅礴,能吞纳万里之广,敌人当然不在话下了。精练形象地写出了刘裕率军北伐的非凡气概,立下赫赫战功的英雄事迹。
词人说刘裕有猛虎般的豪气是有事实依据的。刘裕当年北伐,先后灭掉了鲜卑贵族建立的南燕政权和后秦政权,收复长安。洛阳等地,而这些地方在辛弃疾的南宋时,都是金国占领区。因此刘裕当年的战功又使辛弃疾更向往了。
因为“归正人”的身份(宋代称沦于外邦而返回本朝者为归正人,即投归正统之人。),朝廷始终不信任辛弃疾。
——蓬门陋巷,出生低微,却并不妨碍英雄建功立业,表达了诗人对刘裕由衷的倾慕之情。
写作背景探诗源
1205年,任镇江知府,时年66岁。两年后去世。
1203年,当时韩侂胄执政,主战派。
辛弃疾一生立主抗金,他想借用辛弃疾作为号召北伐的旗帜。
1204年,韩侂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急于立一场伐金大功,草草北伐。
韩侂胄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
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赢得仓皇北顾。
刘裕之子刘义隆,听信王玄漠的大话,草率出兵北伐,想要建立汉将霍去病一样的功绩, 结果大败而归。
3.用刘义隆典
抒情怀: 借鉴历史,劝诫韩侂胄切勿草率出兵,伐金必须做好准备,不能草率从事。
刘义隆
霍去病
借古讽今
探究典故明真情

义隆
4、用佛狸祠典
元嘉年间,宋文帝北伐兵败,北魏太武帝拓拔焘率兵追至长江北岸瓜步山,在那里修建了一座行宫,后改为祠庙,称佛狸祠。佛狸祠成为异族侵略者的象征。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拓跋焘
探究典故明真情
抒情怀: 表达了自己的隐忧,表示对南宋政府不图恢复中原的不满。
词中全是写典故吗?写词人自己的词句在哪里?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词人南归时曾经过扬州一带,当时金兵焚掠,烽火连天,惨不忍睹。词人登上北固楼向北眺望,自己43年前南归的经历,以及扬州的兵火都还记忆犹新,那时诗人一生极力主战,一心想杀敌报国,恢复中原。可是43年过去自己一事无成,国事也越来越不振作。但眼看英雄老去,机会不来,于是心中自有一腔无从说起的悲愤。
分析典故
赏析探究下阕
佛狸祠是魏太武帝拓跋焘追击王玄漠(南朝宋政权宋文帝刘义隆的将领)的军队时在长江北岸瓜步山建造的行宫。当地老百姓年年在佛狸词下迎神赛会,很是热闹。
表达了作者的沉重心情,深厚隐忧:如今江北各地沦陷已久,为国者不迅速谋求恢复,百姓在异族皇帝行宫里迎神赛会,热闹非凡,安于异族统治,忘记了自己是宋室臣民。警示沦陷区的百姓不要忘却国恨家仇,百姓斗志如此松懈,民族意识模糊,暗含了词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南宋政权不图恢复中原对不满。
借古讽今
拓跋焘
战国时赵国名将廉颇遭陷害,逃到魏国。 廉颇在80岁左右时,赵王想起用他,但又不知他的身体状况能不能担当重任,就派使者去廉颇住处观其进食的情况。使者回朝受廉颇仇人郭开贿赂,便对赵王说:“廉颇老了,他虽然吃了一斗米饭和十斤肉,但是上了三趟茅房”。于是赵王以为他老了,便不再起用。
思考:用廉颇的典故,用意是什么?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5、用廉颇典
探究典故明真情
抒情怀: 以廉颇自比,虽已年老仍想为国效力但不得,抒发了作者壮志未酬的苦闷和悲愤。
总结主旨
作者登上镇江的北固亭,面对大好河山,想到祖国的北方仍然沦陷在敌人之手,想到韩侂胄等人并不想真正肩负起抗敌复国的重任,于是怀古伤今,表现了词人抗金救国、恢复中原的热切愿望和壮志难酬的苦闷,也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不图恢复,不善用人才的愤懑。
壮怀激烈铮铮英雄骨
慷慨悲愤拳拳爱国心
结束语:
一叹英雄千古,壮怀激烈;
二叹君主无能,国难当头;
三叹老迈之身,才不可施。
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
——余秋雨
《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情感,结合词人的其他作品,分析感受词人的爱国主义情怀,并联系我们现今社会,这种爱国主义情怀对于我们国家民族有什么样的重大意义?
情境探究任务
历史深刻表明,爱国主义自古以来就流淌在中华民族血脉之中,去不掉,打不破,灭不了,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维护民族独立和民族尊严的强大精神动力。
——习近平
本单元的学习任务是学写文学短评,请大家阅读69-70页有关文学短评的介绍,写一篇有关本首词的文学短评,不少于300字。
课后写作任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