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历史七年级卷一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题号1256189101112131415答案AACBD二、辨析改错(6分)16.【×】(1)“龙虎山”改为“龙骨山”;【/】(2):【×】(3)“早期”改为“晚期”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第17题15分,第18题17分,共32分)17.(1)半坡:半地穴式房屋;(2分)河姆渡:干栏式建筑。(2分)原因:气候差异(或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不同)。(4分)(2)作用:避风雨寒暑;防猛兽虫蛇:增强人的体质;延长人的寿命:使氏族集体的力量壮大;有利于农业进步以及发明创造。(任答2点即可得3分)生活情景示例一:半坡人住在半地穴式房屋中;屋内有灶坑;会制作磨制石器:种植粟、黍;饲养猪、狗;使用弓箭、渔叉等进行渔猎;有时也采集野果;大量使用装饰品;制作乐器陶埙;用骨针、骨锥、陶器和石制的纺轮纺织、制衣。(任答4点即可得4分)生活情景示例二:河姆渡人住在干栏式建筑里;使用木结构水井;种植水稻;使用骨耜;饲养猪、狗等家畜;狩猎野猪、鹿;懂得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会用象牙和兽骨等制作艺术品。(任答4点即可得4分)18.(1)制度:分封制。(3分)影响:分封制确立了周朝内部严格的等级结构和统治秩序。(4分,如只答出“分封制巩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扩大了统治范围”可给2分)(2)名称:春秋时期。(3分)影响:许多中小诸侯国被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加快了统一步伐,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为全国性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打破列国分野,促进民族交融。(任答2点即可得4分)(3)变化: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诸侯争霸,战争不断;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促进了各国生产力的发展;民族交融不断加强等。(任答1点即可得3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四、活动与探究(17分)19.(1)A:禹;(3分)B:公元前771年。(3分)(2)示例一:观点: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3分)论述:夏朝统治后期,各种矛盾开始激化,国势走向衰弱,夏桀统治期间,穷奢极欲,残暴无道,民怨沸腾,夏朝的统治陷入全面危机,最终灭亡。商朝后期,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奴隶主贵族口位肉个门;不1八间士y个业口,牛宇L王牛汇1X,七觉四小,红价L澳C茶以,义口L他1」)刊峻法,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商朝灭亡。西周后期,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厉王逃亡;周幽王时朝政更趋腐败,内外矛盾激化,最终犬戎攻陷镐京,西周灭亡。(6分)综上所述,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暴政会导致国家灭亡,统治者要勤于政事,关心民生,才能使国家不断发展。(2分)示例二:观点:王朝的兴衰与统治者的作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3分)论述:商汤任用贤才,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商业,人民生活相对安定,商朝很快走向强盛。而末代商王纣连年征伐,耗费国力,又大兴土木,横征暴敛,施行严刑峻法,导致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商为周所灭。(6分)纵观我国古代历史,多个王朝的兴衰都与统治者的作为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2分)示例三:观点:暴政会导致国家灭亡。(3分)论述:夏桀穷奢极欲,残暴无道,导致民怨沸腾,夏朝的统治陷入全面危机,其统治最终被商汤推翻。商王纣在军事上连年征伐,耗费国力,经济上横征暴敛,政治上施行严刑峻法,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周武王率军灭掉商朝。(6分)综上所述,暴政会导致社会矛盾尖锐甚至国家覆亡,统治者关注民生,国家才能长治久安。(2分)历史七年级卷一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第1页,共1页历史七年级卷一立方米。这些数据说明距今约5000年的良渚试题卷A.经济发展水平一般B.阶级分化日益明显注意事项:C.逐渐形成早期城市D.调动、组织能力强大1.本试卷共四大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8.尧得民心,为人简朴,颁授农耕时令;舜坚守孝道,善于用人,使百业兴旺;禹用疏导的方法成2.本试卷包括“试题卷”和“答题卷”两部分,“试题卷”共4页,“答题卷”共2页。请务必在“答题功治理水患,且公而忘私,“三过其门而不人”。从他们的事迹中可以看出,禅让制的原则是卷”上答题,在“试题卷”上答题是无效的。考试结束后,请将“试题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A.注重才能B.功劳大小C.血缘远近D.德才兼备3.考试范围:七年级上册第15课。9.某电影的海报上有标语“三月三,拜祖先;清明前,看轩辕”。“三月三”,古称“上巳节”,相传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是黄帝(轩辕)的诞辰。我们将黄帝当作祖先祭拜,主要是因为1.地质工作者在某地进行调查时,意外地发现两颗牙齿化石。专家们根据对牙齿化石的出土A.华夏族是由炎黄部落联盟逐渐形成的B.炎黄部落联盟在涿鹿之战中击败蚩尤层位、伴生动物化石的研究,测出牙齿主人生活的时代距今约170万年,这是我国境内目前C.黄帝联合一些部落在阪泉击败了炎帝D.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结成了部落联盟已知最早的古人类之一。“某地”位于10.据《史记》记载,周厉王逃亡后,因厉王太子尚幼,大臣召公、周公果断组织起一个“临时中央A.云南B.北京C.陕西D.湖北政府”,共同处理王朝政务,史称“共和行政”。从“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起,中国历史2.20世纪50年代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们复原出北京人中年妇女才有了确切的纪年。“共和元年”应位于图5中的的头像,这个复原头像现陈列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他们复原头像的主要依据最有可能是公元前9世纪上半叶,公元前9世纪下半叶,公元前8世纪上半叶公元前8世纪下半叶AD图5A.A段B.B段C.C段D.D段11.针对夏朝初年的历史,有人写诗评价:“启废公天下,尊称座上宾。掀翻禅让矩,独断一家亲。”据此可推断,“独断一家亲”应该是指图1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图2北京人牙齿化石图3北京人使用的石器图4北京人用火场景想象图A.禅让制B.世袭制C.奴隶制D.等级制A.图1B.图2C.图3D.图412.殷处于黄河之北,离商朝旧都较远,这样能够削弱王公贵族的旧势力,避开了水涝较多的泗3.山顶洞人把贝壳、兽牙、兽骨等材料磨光、钻孔,用绳子串起来制成项链,相当精致。山顶洞水流域,有利于发展农牧业,也可以更好地防御北方和西北地区各势力的侵扰。由此推测,人还懂得用赤铁矿粉末染色的方法,这使得装饰品更加鲜艳美观。这说明山顶洞人盘庚迁殷考虑的是A.知道人工取火B.有爱美的意识C.使用打制石器D.使用磨制石器A.政治因素B.经济因素C.综合因素D.军事因素4.关于新石器时代,威廉·兰格主编的《世界史百科全书》中写道:“其标志是,发明以及几乎普13.《国语·晋语》记载了赵简子与窦犨的对话,其中有一句“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指出祭祀遍地采用生产食物、磨制石器和制陶的技术。”这里的“生产食物”主要指宗庙的牲口被用于农业生产。这反映了A.用火烧烤兽肉B.采集植物果实C.制作和使用工具D.原始农业兴起A.人口的增加B.耕地的扩大C.铁器的应用D.牛耕的出现5.距今6000多年的仰韶文化早期墓地中,墓葬规模和葬品数量看不出显著差别,氏族成员14.有史学家指出,“尊王攘夷”既没有让周天子恢复权威,也没有消除周边少数民族的军事威之间地位平等;到了距今50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晚期,墓葬规模和随葬品数量出现明显的差别。这种变化出现的根本原因是胁,客观上,举着这个口号旗帜的各诸侯国无疑取得了或多或少的收益。这里的“收益”主A.农作物的种植B.家畜饲养出现C.生产力的发展D.制陶技术进步要是指6.龙图腾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文化符号。良渚古城出土的玉龙首纹器、陶寺古城出土的彩绘龙A.扩大势力控制诸侯B.击退少数民族进攻纹陶盘等,虽然形态各异,但都有“龙”形象的基本元素。这些文物反映的中华文明特征是C.赢得周天子的支持D.维护周天子的权威A.一脉相承B.丰富多彩C.多元一体D.开放包容15.西周法律条文不公开,由贵族阶层(卿大夫)垄断审判权和解释权;春秋时郑国执政者子产7.良渚古城的外围水利系统,影响面积超过100平方千米,古城中有一个总面积达30万平方将刑法条文铸在青铜鼎上,公之于众,让百姓知晓“可为与不可为”。这种变化主要体现了米的高台,上面建有广场和大量建筑。据估算,整个古城系统的土石方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A.法制倒退B.礼崩乐坏C.残暴统治D.王室衰微历史七年级卷一试题卷第1页,共4页历史七年级卷一试题卷第2页,共4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pdf 安徽省淮北市五校联考2025-2026学年10月七年级历史试题.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