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 苦难与新生复习课件(共5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二单元 苦难与新生复习课件(共56张PPT)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资源简介

(共56张PPT)
第一单元 理论的价值
单元复习课件
高二语文 选择性必修中册
统编版2024
1
单元学习目标
2
单元知识图谱
3
考点串讲
4
题型剖析
6
课堂总结
5
针对训练
目 录
深刻认识革命传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了解纪实作品和虚构作品各自的特点和表现手法,欣赏作家塑造艺术形象的深刻功力和富有个性的创作风格;

拓展阅读革命文化作品,尝试自主编辑作品集。

单元学习目标
单元知识图谱
右键预览大图
考点串讲
(一)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散文的一类,是文艺通讯、速写、特写、采访报告等的总称,是文学创作中的“轻骑兵”。题材,可以写人,可以写事,也可以写问题。特点是新闻性、文学性、真实性。它的新闻性表现为严格的真实性、报导的时间性以及内容的倾向性,它的文学性主要在于语言优美形象生动,报告文学与新闻报道有密切关系,但又有所区别。相同点是都以真人真事为写作对象。区别在于:其一,新闻通讯依附于某一事件,是以事带人;而报告文学是以人带事,事是背景。其二,报告文学有更多的文学色彩,十分注意形象的刻画与细节描写,强调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注意文学手法的运用。
文体知识
考点串讲
(二)“荷花淀派”
以孙犁为代表的一个当代文学的流派。主要作家还有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等。荷花淀即白洋淀,这一流派得名,不但源于白洋淀这个地方,也源于孙犁的短篇小说《荷花淀》。
《荷花淀》以白洋淀明媚如画的风当作背景,具有朴素、明丽、清新、柔美的风格,洋溢着诗情,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这一派作家的共同特色是着力追求诗情画意之美,早期作品都吐露出华北的泥土和水乡的清新气息。在创作风格上有共同的特点: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
文体知识
考点串讲
(三)山药蛋派
“山药蛋派”是形成于二十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以赵树理为代表的中国当代小说流派,又称为“火花派”“山西派”或“赵树理派”,主要成员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和胡正等都是山西农村土生土长的作家,有着丰富的农村生活体验,其作品最初大都发表在山西文艺刊物《火花》上。“山药蛋派”作家的创作动机大多是为了解决某种现实问题,因而又有“问题小说”之称。
文体知识
考点串讲
《记念刘和珍君》
菲薄(f i ) 桀骜(ào) 不惮(dàn) 喋血(dié )
尸骸(hái) 立仆(pū) 惩创(chuāng) 浸渍(zì)
攒射(cuán) 绯红(fēi ) 屠戮(lù)
干练(gàn ) 长歌当哭(dàng ) 殒身不恤(yǔn ) 抹杀(mǒ )
《为了忘却的纪念》
竦身(sǒng) 不屑(xiè)  惴惴(zhuì)
爱憎(zēng) 戳穿(chuō) 吮血(shǔn)
什物(shí) 涅槃(pán) 挈妇(qiè)
字音、字形
考点串讲
《包身工》
夏衍(yǎn) 水门汀(tīng) 弄堂(lòng) 褴褛(lán lǚ)
譬如(pì) 契据(qì) 铁锭(dìng) 籼米(xiān)
搽粉(chá) 蹒跚(pán shān) 皮辊(gǔn) 执拗(niù)
《荷花淀》
惦记(diàn) 嘱咐(zhǔ fù) 惦记(diàn)
泅水(qiú) 噘着嘴(juē) 凫水(fú)
字音、字形
考点串讲
《记念刘和珍君》
菲薄: 微薄。
桀骜:性格倔强。
长歌当哭:用写文章代替哭泣。
陨身不恤: 牺牲生命也不顾惜。
《为了忘却的纪念》
隐约其辞:形容说话躲躲闪闪,使人不易完全明白。
素不相识:向来不认识。
明珠投暗:比喻怀才不遇或好人失足参加坏集团,也泛指珍贵的东西得不到赏识。
情随事迁:思想感情随着情况的变迁而发生变化。
仓皇失措:匆忙慌张而不知所措。
急于事功:做事急于求成。
延口残喘:比喻勉强维持生存,用于将死之人。
释义
考点串讲
《包身工》
横七竖八:指有的横,有的竖,杂乱无章,形容纵横杂乱。
土头土脑:指行为、举止、服饰等不合时尚。
里应外合:指的是外面攻打,里面接应。
不假思索:用不着想,形容说话做事迅速。
一听天命:全听凭命运的安排。
素不相识:向来不认识。
《荷花淀》
藕断丝连:比喻没有彻底断绝关系。多指男女之间情思难断。
欢天喜地:形容非常高兴。
万里无云:湛湛蓝天,没有一丝云彩;形容天气晴朗。
一钱不值:一个铜钱都不值,比喻毫无价值。
释义
考点串讲
《小二黑结婚(节选)》
横行霸道:依仗权势为非作歹。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难以理解。
装神弄鬼:装扮成鬼神(骗人);比喻故弄玄虚。
唧唧哝哝:低声说话而絮叨不休。
拍手称快:拍掌叫好;多指仇恨得到消除或事情的结局(好的事情结局)使人感到满意。
顺水推舟:比喻顺应趋势办事。
《党费》
鸦雀无声:连乌鸦麻雀的声音都没有,形容非常安静。
蹑手蹑脚:形容走路脚步放得很轻,也形容偷偷摸摸、鬼鬼祟祟的样子。
七零八落:形容零散稀疏的样子,特指原来又多又整齐的东西现在零散了。
急中生智:形容事态紧急的时候,突然想出办法。
直截了当:形容(言语行动等)简单明了,不绕弯子。也形容人很直爽。
释义
考点串讲
《记念刘和珍君》
1.主题思想 通过对刘和珍生平事迹和遇难经过的叙述,歌颂爱国青年追求真理、反抗强暴的大无畏精神,抨击反对军阀屠杀人民的凶残卑劣和走狗文人造谣中伤的阴险无耻,激励人们吸取教训,奋起斗争。
2.艺术特色
(1)本文既要抨击敌人,歌颂烈士,又要激励世人;既要回忆烈士的事迹,又要评述徒手请愿,更要揭露敌人,粉碎谰言;无论涉及哪方面,鲁迅的一腔悲愤都形诸笔墨。以单一的表达方式是难以胜任的。
(2)本文综合运用了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各有侧重。第一层次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第二层次以议论为主,兼有记叙;第三层次以抒情为主,兼有议论。且无论记叙或议论都有强烈的抒彩。
课文回顾
考点串讲
《为了忘却的纪念》
主题思想:鲁迅先生通过回忆与白莽、柔石等人的交往,热情讴歌了五个青年作家纯朴、善良、追求光明与进步的高尚品质,表达了自己对他们深切的缅怀和悲痛之情,也无情地批判和揭露了反动政府的穷凶极恶、黑暗腐朽,表达了对国民党反动派卑劣无耻的行径无比愤恨的感情和要化悲痛为力量、继续战斗下去的坚定信念。
艺术特色:①记叙与抒情、议论紧密结合。写作的重点放在对事实的记述上,在记述事实时,融进自己的感情和议论,或用概括的文字,从思想意义和感情上作画龙点睛的点染。
②详略得当,重点突出。柔石与他关系最密切,在文中占的篇幅最大,白莽次之。至于冯铿等三人,或未见过面,或虽见面而不熟悉,便略写。③征博引,借古讽今。作者借用方孝孺、向秀《思旧赋》、《说岳全传》高僧坐化等典故。借古讽今,使文章的爱憎情感得到极大的增强。
课文回顾
考点串讲
《包身工》
1.主题思想
《包身工》是夏衍先生 1935 年创作的一篇报告文学,文章记叙了 20 世纪 30 年代包身工们的悲惨生活和极端恶劣的生存环境,写出了帝国主义及其帮凶对工人的野蛮压榨和残酷迫害。作为报告文学的经典名篇,同时也作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实践的杰出代表,《包身工》具有标志性意义。
2.艺术特色
(1)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
①“面”的描写,主要是人物的群体描写。②“点”的描写,主要是选取了一些典型人物,比如文中提到三次的“芦柴棒”。
(2)运用反语。变换词语感彩的手法。比如:“有几个‘慈祥'的老板”“慈祥”“佳肴”是褒词贬用。
(3)《包身工》是报告文学,本文是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①选择典型人物。②选择典型细节。③选择典型场面。④选择典型数据。
课文回顾
考点串讲
《荷花淀》
1.主要内容: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2.艺术特色:
①结构的散文化、描写的诗意化。整篇只写了几个场景。环境描写充满诗情画意,皎洁的明月、干净的庭院、银白的世界、透明的薄雾、新鲜的荷香,无不给人以清新淡雅、如诗如画的感觉。
②语言质朴、简明,但又内涵丰富。尤其是人物语言极具个性,最精彩的是五位青年妇女商量去探望丈夫的一段,人物的鲜明个性就通过对话表现出来。
③精当的細节描写为作品增加了亮色。它们或推动情节发展,或增加描写的真实性。
课文回顾
考点串讲
《小二黑结婚(节选)》
1.主题思想:《小二黑结婚》是现代小说家赵树理的代表作,描写了抗战时期解放区两个进步青年为追求婚姻自由,冲破封建守旧家长的阻挠最终结为夫妻的故事。作品通过塑造小二黑、小芹、二诸葛、三仙姑等形象,展现了当时农村中的封建残余势力对人们思想行为的束缚,以及新老两代人的意识冲突与变迁,说明了实行民主改革、移风易俗的重要性,同时歌颂了民主政权的力量,反映了解放区的喜人变化。
2.艺术特色:①运用口语化很强的语言。
②通过细节和语言塑造人物。
③语言具有幽默感。如“交通员领着小芹来了,故意说:‘看什么?人家也是个人吧,没有见过?闪开路!’”这是借别人的口,对装酷扮俏的三仙姑幽默地讽刺。
课文回顾
考点串讲
《党费》
1.主题思想:小说以中共第五次反“围剿”为背景,叙述了在“白匪”使用各种手段切断我党与群众的联系之后,“我”作为交通员与八角坳村党员黄新同志的两次见面。以黄新同志艰苦、恶劣的环境下仍不忘交党费,冒着生命的危险收集咸菜作为党费的故事,展现了她对党的忠诚与深情。面对敌人的威胁,黄新同志镇定从容、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为了保护“我”的安全,她选择献出自己的生命,显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崇高精神。全文语言通俗,节奏明快,多处细节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艺术特色:叙述视角:小说以“我”(交通员老程)为叙述视角,通过“我”与黄新的两次会面,既串联了故事,大大压缩了作品的篇幅,同时又达到间接烘托人物的性格。细节设计:小说善于设计细节,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情节,在塑造人物方面让人物性格更凸显、形象更丰满。
课文回顾
考点串讲
重难点辨析
1.《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写了刘和珍的哪些事迹 从这些事迹中,我们可以看出刘和珍是一位怎样的青年
答案: 事迹: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始终微笑,态度温和;虑及母校前途,黯然至于泣下;欣然前往请愿,在执政府门前喋血。
品格:追求进步,渴求真理;敢于反抗,富于斗争精神;善良和蔼;有远见,有责任感;有正义感和反抗精神,勇敢坚强,不惧牺牲。
总之,刘和珍是一个进步青年学生。她向往革命,渴求真理,追求进步;她有组织能力,有威信;她为人和善;她有很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她疾恶如仇,勇于反抗;她勇赴国难,不惧牺牲。
考点串讲
重难点辨析
2.品味文中重要语句的深刻含意。
(1)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
答 这两句赞扬了刘和珍等爱国青年的勇敢无畏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直面”“正视”言不逃避,“哀痛者”“幸福者”为“以……为哀痛的人”和“以……为幸福的人”,“哀痛者”“幸福者”都是指刘和珍等爱国青年。他们在黑暗面前不逃避,在屠杀面前不畏惧,深知社会的黑暗和民族的苦难的深重,所以他们是“哀痛者”;但他们又坚信黑暗终将过去,并且正在为光明的到来而奋斗,所以他们又是“幸福者”。
(2)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答“苟活者”指有一定的是非观念、不忘怀烈士的死难但又没有行动起来的人们,他们有走向斗争的可能;“苟活者”中包括“苟活到现在”的“我”,这是作者的自谦之辞。“依稀”指模模糊糊;“微茫”指隐约,不清晰。这句恰当地评价了这次请愿对于将来的意义,尽管在这“非人间”的世上活着的人有许多是“苟活者”,但即便是“苟活者”,也将从牺牲的事件中看到哪怕是“依稀”“微茫”的希望,而“真的猛士”将越来越多,先驱者不惧牺牲的精神将激励他们更加勇猛地斗争,更加勇敢地前进。
考点串讲
重难点辨析
3.课文标题“为了忘却的记念”中,“忘却”与“记念”是两个意义相反的词,作者把它们放在一个标题里,寄寓了怎样的深刻意义
答案 作者因失去挚友和中国青年而深感悲愤,两年来这种情绪不断侵袭着他。三十年间目睹青年之血"层层淤积",使他窒息难忍。为摆脱精神重负,他选择"忘却"以寻求解脱。这既是主观上对悲痛的疏解,也是客观上战斗的需要——在"大夜弥天"的黑暗时代,革命道路漫长,需要节制情感、坚韧前行。
"忘却"实则是将悲痛暂时搁置,化哀思为力量。作者深知,唯有战斗才是对烈士最好的纪念。标题"为了忘却的记念"实为"为了战斗的记念",既非真正遗忘,也非沉溺悲痛,而是以行动延续逝者的精神。他坚信,只要生者奋斗不息,"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的时候"。这一标题凝聚着作者深切的哀思、不屈的斗志和对胜利的信念,彰显了在黑暗中前行的勇气与决心。
考点串讲
重难点辨析
4.作者是如何描写“芦柴棒”被殴打的情况的 作者具体地描述“芦柴棒”的悲惨遭遇有何目的
答案 (1)作者通过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等,重点描写了芦柴棒在病重时惨遭毒打的情况,以此证明包身工“根本就没有‘做’或者‘不做’的自由”,表现了她们所受的残酷压迫。“见机”“缩作一团”“用手做着手势”,写出了“芦柴棒”的可怜。打杂的先是“抓”,接着是“摔”“踢”,动作一次比一次狠,最后竟然“顺手夺过一盆……冷水”迎头泼去,多么歹毒!而老板娘的笑和话语,更表现了她蛇蝎一样的心肠。
(2)作者在这里运用了以点带面的写法,“芦柴棒”是点,“包身工”是面。“芦柴棒”是众多包身工中的一个典型人物,虽然作者只写了一个“芦柴棒”,但读者看到的却是成百上千个“芦柴棒”。“芦柴棒”遭受毒打、饱受折磨的情景,是众多包身工悲惨遭遇的缩影;老板要“芦柴棒”“做到死”,这也是每个包身工最终都逃不过的厄运。作者通过对“芦柴棒”的悲惨遭遇的描述,具体而深入地反映了包身工被压榨、被摧残的悲惨命运,有力地揭露了帝国主义及其走狗的凶残、狠毒。
考点串讲
重难点辨析
5.《包身工》是报告文学,本文是如何体现了报告文学的真实性?
答案 ①选择典型人物或典型事件即实有其人、实有其事。选择了“芦柴棒”重点刻画,并贯穿全文。读者从“芦柴棒”瘦小的躯体上看到的是每一个包身工的可怜形象。如文章开始,作者简明地指出了时间、地点之后,就描写一个穿着和时节不相称的拷绸衫裤的男子在大声地呼喊,接下去就写了在“七尺阔、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这个环境中,包身工们的各种活动,真实地再现了当时当地的情景。
②准确记录,选择典型数据。在说明包身工居住条件的恶劣,在中国的日本纱厂飞速扩大的情况,工人中包身工惊人的比例等时,作者运用了大量的数据,以无可辩驳的事实,有力地揭露了包身工制度的罪恶,具有雄辩的力量。
③选择典型场面、典型细节。比如刻画包身工们起床时的场面、早晨吃粥动作的细节描写,把包身工悲惨的生活揭示得入木三分。
考点串讲
重难点辨析
6.《荷花淀》是一篇纯美的“诗化小说”。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这篇文章来说,却是“文中有画,文中又有诗”。课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答案 孙犁的小说《荷花淀》之所以有“诗化小说”的美誉,主要是因为其写人记事、写景及画面都充满了诗情。
首先,课文在画面构图上很有特色,简单而灵活构成。从全篇来看,作品避免平铺直叙地串联故事情节,而是采用了把“生活的碎片”连成一体的结构,以水生参加地区队为开端,以女人的性格发展为线索,通过夫妻话别、商议探夫、淀上遇险、伏击歼敌、参加战斗等一连串充满生活情趣的典型画面来刻画人物,表现主题。而这一连串生活画面,有的详写,如“夫妻话别”;有的略写,如“伏击歼敌”。这样,使作品疏密相间,详略得当,具有一种诗的节奏美。
其次,写人方面突出了人情美、人性美,从而使作品有了一种抒情美。小说当然是写人的,本文的成功之处是成功塑造了以水生的女人为代表的青年妇女的形象。然而本文写人不是平均用力,而是抓住最能展现人情美、人性美的场面,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准确、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凸显了人物的可贵品质。作品对水生的女人
考点串讲
重难点辨析
6.《荷花淀》是一篇纯美的“诗化小说”。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这篇文章来说,却是“文中有画,文中又有诗”。课文是如何体现这一特点的
等青年妇女如何成立队伍、如何配合子弟兵作战等情节,均一笔带过,而对那些最能表现水生的女人等青年妇女内心世界的细节,则采用工笔细描。如“夫妻话别”这一情节就写得很精彩。女人听到水生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她“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一“震”一“吮”,把女人复杂的内心情感准确地表现了出来,写出了人情美、人性美。
最后,注重写景的抒情性。如课文开头女人“月夜编席”那段描写,景色被渲染得很有诗意,景中人物如仙子,与明月、清风、银白的水、透明的薄雾以及新鲜的荷香共同构成了妙不可言的诗的境界。同时,这景色又与具有人情美、人性美的人物彼此映衬,烘托出了人物的心灵美。再如写荷花淀伏击战时的一段景物描写,运用巧妙的比喻,景中有情,很好地抒发了作者对抗日军民的热爱之情。
考点串讲
重难点辨析
7.《小二黑结婚》是怎样表现和歌颂民主改革、人民政权的主题的
答案 小说通过描写小二黑和小芹为争取婚姻自由而进行斗争的过程,表现和歌颂了民主改革、人民政权的主题。
(1)小二黑和小芹在与封建家长二诸葛、三仙姑和恶霸兴旺、金旺的斗争中,把人民政权作为坚强后盾,非常勇敢,无所畏惧,最终在人民政权的支持下取得了胜利。
(2)二诸葛、三仙姑在人民政权的教育下,终于转变了思想,开始了新的生活。
(3)恶霸兴旺、金旺兄弟受到了人民政权的惩办,以彻底失败告终,显示了人民政权的巨大威力。
考点串讲
分析故事情节
方法提炼
线索类题目
一是找出并找准线索。找出线索的办法主要有:①标题判“线”;②以物求“线”;③反复出“线”(反复出现的事物或语句);④以情寻“线”;⑤时空缀“线”。
至于找出多条线索,可以依不同的人物寻找,或者按人物的外部行为与内心活动区别。
二是分析线索的作用。一般要从情节、形象、主题方面考虑。一可使小说结构清晰;二可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丰富、深化主题;三可丰富、突出人物形象。双线结构要特别注意暗线在丰富人物形象、深化主题、展示广阔的时空等方面的作用。
分析线索是分析小说情节结构与叙事特征的主要思考方向。
考点串讲
分析故事情节
方法提炼
某处情节作用类题目
①注意该处情节在整个情节链中的哪一环,找出它与上下文情节的关联。
②分析其作用要从以下角度进行:
情节自身作用:看看它与上下文情节有怎样的关联,是否形成情节的发展、高潮、转折,与上下文形成照应、对比等。
人物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心理),强化人物情感。
主题作用:深化主题,突出(暗示)主题。
读者作用:会给读者带来什么样的阅读效果、心理期待等。
考点串讲
分析故事情节
方法提炼
分析小说结尾类题
① 见木知林的整体感知。题来自文,做题之前,须以文知题,不论时间多么紧,都必须了解文本写了什么,结尾写了什么,扣小说要素,扣记叙文体的六大要素,甚至就抓人物、事件两个主要因素,快速明晓小说写了什么,结尾又写了什么。
② 扣住结尾的特点分析其作用和效果。有的是自然结尾,有的是奇峰突起,有的是戛然而止,有的是神来之笔……不同的特点有着不同的作用和效果。只有抓住了特点,才能答准答好,这是至关重要的。
考点串讲
分析故事情节
方法提炼
表达效果类题
①表现手法上,是否与前文伏笔照应,使人觉得在情理之中;或者与前文形成对比,升华主题,发人深思。
②主旨上,深化(升华)主旨,含蓄地点明主旨,揭示主题。
③人物形象塑造上,表现人物的心理、性格、品质、经历、命运、能力等。
④故事情节上,是否照应标题和开头,使结构紧凑,脉络清晰,合情合理。
⑤氛围上,是否形成小说的独特艺术氛围。
⑥读者方面,是否带给读者不同的感受体验。
考点串讲
分析叙事视角
方法提炼
儿童视角叙事的好处
采用儿童视角,更能增加故事的真实感,更能客观地表现世界,直抵人心或生活的本质,而且展现的儿童世界便于与成人世界相对比衬托,有利于形成温暖、活泼的表达风格。
女性视角叙事的好处
①以女性敏锐的观察力,情感更加细腻,引人入胜。
②以其母性情感笔触,表达对弱者同情、怜悯的情怀;或以女性口吻表达对强权的反抗,对自由的渴望。
③塑造了×××女性形象,以其×××的心理,展示其心路历程,推动情节的发展。
动物视角叙事的好处
①以动物的眼光看世界,给读者一种崭新的体验,更有情趣,更加客观、冷静、真实。
②动物展示出的心理活动,往往与人的心理活动交替进行,从而推动情节的发展。
③动物非人类,可见生活中的事物被漠视的程度之严重,引人深思。
④突出了作者真正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考点串讲
环境描写作用类题目
方法提炼
角度
作用
环境方面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或地点;②暗示社会环境,如背景、习俗、思想观念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人物方面 ①烘托心情;②体现身份、地位、性格等;③暗示命运。
情节方面 ①暗示或推动情节的发展;②为后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或制造悬念;③作为情节发展的线索;④与标题相呼应,诠释标题的内涵;⑤开头的环境描写,引出下文××内容(为下文××做铺垫),与结尾相呼应;⑥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使结构完整。
主题方面 ①揭示主题;②深化主旨。
考点串讲
环境描写作用类题目
方法提炼
位置 作用
开头 ①给全篇定下感情基调;②营造特定的意境,渲染特定的气氛;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令、地点。
人物出场前 导引人物出场。
人物描写中 ①交代人物身份;②暗示人物命运;③表现人物性格;④突出人物地位;⑤烘托人物形象或心情。
主背景 象征主题。
中间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②烘托人物形象或性格;③前后照应。
结尾 ①深化主旨;②照应开头;③以景作结,含蓄蕴藉。
考点串讲
环境描写作用类题目
方法提炼
分析文本中的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是极其复杂的,概括时要抓住不同的因素展开:
(1)“时”因素。“时”泛指时间,具体指时代背景、写作时间。
(2)“地”因素。“地”泛指地点,具体指场所、场合、地域等,看看它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3)“物”因素。“物”主要指建筑物的特点,还有一些独具时代或地域色彩的器物等。
(4)“人”因素。“人”指人物。一看次要人物,尤其是小人物,他们构成了主人公生活的主要社会环境;二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判断人际关系是友善的还是紧张冷漠的,等等。
(5)“事”因素。“事”指事件、情节,主要是从情节发展过程中、生活工作状态中表现出来的社会因素,比如“商品经济大潮”“竞争激烈”等。
考点串讲
环境描写作用类题目
方法提炼
分析概括文本中的社会环境
①交代人物活动的地点(具体场所)和生活环境。
②交代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
③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影响或决定人物性格。
④制造悬念,为情节发展做铺垫,使故事产生波澜。
⑤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揭示主题。
考点串讲
概括人物形象
方法提炼
人物形象特点 人物形象作用 塑造人物形象手法及其作用 外在 身份、职业、地位、技能、相貌、遭遇、兴趣爱好、行为习惯 主要人物形象 ①线索; ②揭示主题; ③引出其他人物; ④串联故事情节。 正面 肖像描写 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其性格特征。
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①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②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心理描写 ①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情感;
②表现人物思想品质,刻画人物性格;③推动情节的发展。
细节描写 ①渲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
②细腻逼真地刻画人物性格;③推动情节的发展
④照应上下文的某个情节;⑤表现人物心情,暗示人物命运
⑥营造某种氛围;⑦深化主题。
内在 品格、情感、精神 次要人物形象 ①线索;②推动情节的发展③衬托主要人物;④揭示主题。 侧面 景物(环境)烘托 ①烘托人物心情;②衬托人物性格。
对比衬托 ①突出另一人物的性格特征;②深化主题。

考点串讲
概括人物形象
方法提炼

“我”——小说中的特殊人物和特殊作用
在小说中,“我”是个值得关注的角色。首先,小说中的“我”就是作品中的角色,而不是作者自己。其次,小说中的“我”主要是文本中的人物,有时也可能拟人化为作品中的一个动物。再次,小说中的“我”既可以是主角,又可以是配角,更多时候是配角,只有这样,“我”才意蕴丰富,效果最佳。
高考对“我”的考查主要有两点:形象特点和作用。
分析概括“我”的形象特点同分析概括其他人物的形象特点一样,重点是分析作用。“我”有四重作用,应当认真体会和把握。①叙述者:作为“有限视角”,起线索作用。作为“有限视角”的好处是,“我”既是故事情节的讲述者,又是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了小说与读者的距离,便于抒情。缺点是只能局限于叙述者的所见所闻,是“有限的讲述”。②亲历者:增强故事的真实性。③参与者:一般作为次要人物,衬托主要人物;有时也是主要人物。④代言者(体验者):代替作者议论、抒情,表达主旨和情感倾向。
考点串讲
概括人物形象
方法提炼

“扁平人物”与“圆形人物”
所谓“扁平人物”,也“被称作类型人物或漫画人物。他们最单纯的形式,就是按照一个简单的意念或特性而被创造出来”。“圆形人物”则性格较为复杂,往往都是多义与多变的人物。
福斯特认为“圆形人物”的艺术性要强于“扁平人物”,因为前者内涵更丰富,性格中的矛盾会产生足够的张力。美国小说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长篇小说《飘》中的女主人公斯嘉丽,就是这样的人物。她既聪明(在生意上)又愚蠢(在爱情上),既爱慕虚荣又自私自利,既专横任性又坚强果敢;在她身上,同时聚集着可恨与可爱,也勾起了读者复杂的心态——既鄙夷她又同情她。当然,“扁平人物”也并非没有价值。在讽刺性小说中,“扁平人物”常常能产生喜剧效果,起到讽刺的作用。《变色龙》里的奥楚蔑洛夫,体现了“变色龙”、两面派这类人物的“共性”,令人有一种鲜明的厌恶感,并在这种讽刺中获得一种快意。
在同一作品中,也不可能全是“圆形人物”,往往是两种人物共同承担阐释主题的任务。在人物众多的长篇小说中,往往采取主要人物为“圆形人物”,次要人物为“扁平人物”的做法。
题型剖析
考点一·写人手法题
答写人手法题 要注意以下两点:
(1)写人手法判断要准确、全面。
①正面描写中要注意细节描写与心理描写,这两个容易被忽略。
②侧面描写中要注意他人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这两个也容易被忽略。
③注意与其他表现手法,如对比、衬托的结合。
④写人手法有时会与故事情节相结合,如善于在紧张、激烈的情节中表现人物等。
(2)写人手法题答题实质是写人手法+人物形象特点。不要忘了答出人物形象特点。
题型剖析
考点二·语言赏析题
语言赏析题,首先要分清赏析的是作品语言还是作品中人物语言。
作品语言就是作者语言;
作品中人物语言是对作品中某一人物说话特点(形式)的分析,不是对作品中作者的叙事描写语言的风格的分析。
作品中人物语言的特点:
说话或幽默风趣,或简洁明快,或温文尔雅。要抓住人物的身份、职业特点去分析,尤其要抓住人物的个性语言。解答这种题型的关键在于准确判断人物语言特点(风格),这种特点表现出怎样的人物个性。
题型剖析
局部语言赏析要从以下角度切入:
(1)语言自身角度:①词语选用;②句式选用;③修辞手法的使用;④语言风格。
(2)描写角度:分析语言描写人、物、景的简洁传神、细腻逼真、生动形象等方面的特点。
整体语言特点(风格)赏析主要是赏析全文的语言特点(风格),主要从两方面入手:(1)语言自身内部要素,主要从用词、炼句、修辞手法和整体语言风格四个要素去思考、判断其特点。
(2)小说内部语言类型。小说的语言从功能上看主要有四种类型:①叙事语言,是简洁明快还是内含张力;②描写语言,是否生动形象、逼真或者诙谐幽默;③对话语言,是否简洁、传神、个性化;④议论抒情语言。
考点三·局部语言与整体语言
针对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千里江山图(节选)
孙甘露
叶桃离开上海去了南京。那时候陈千里还不明白,为什么她那么不喜欢父亲叶启年做的事情,自己却又加入进去。后来他才知道,叶桃去的地方是国民党党务调查科,在叶启年的安排下,她成了机要室干事.
当时他反复问过自己:难道在上海,兆丰花园、夕阳、早春的湖水、水面上一对天鹅,这些都是他在做梦?难道他们手握着手、心怦怦跳时说的话,都只是分别前一时的冲动?他一直都很清楚,在他们两个人当中,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
新闸路楼上的厢房,他坐在窗下,她坐在梳妆台前,他们在说话,他看见两个她,一个在面前,一个在镜子里。他完全沉浸在话题中,可说着说着,她忽然站起身,急匆匆奔出了家门。他心里总是隐隐觉得,别处某个地方,必定有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在等着她。
一年以后,陈千里也去了南京.
他在石婆婆巷租了一间小屋。白天他给书局做翻译,等着叶桃下班。有时她给他打电话(巷口烟纸店有一台公用电话),让他去她上班的地方,她也会支使他做一
针对训练
点事情,到哪家铺子买一包点心,或者去裁缝店取几件衣服。
只要叶启年不在南京,瞻园对叶桃来说就是一个十分自由自在的地方。那是个大园子,据说从前是座王府,门前有影壁,园里有假山。机要室在园子最北面,过了假山就能看见那排平房。他到了那里,让门房打个电话,叶桃就会出来接他,有时候也会让门房送他,到后来门房索性让他自己进去。在记忆里,那几个月过得特别安宁,叶桃也特别快乐。她好像找到了真正有意思的工作。
他们去梅花山,正是早春二月,虬枝上开满梅花,山坡上像笼罩了粉色云雾。他们心心相印,觉得整个世界退却到远处,眼前只剩下梅树、蓝天和那张脸庞。他们满心喜悦,一起背诵着涅克拉索夫:“他们说暴风雨即将来临,我不禁露出微笑。”
但是世界仍旧在这里,叶桃置身其中的环境十分危险,瞻园里有许多阴鸷的壮汉、狼狗、枪支、不许人碰的文件和禁止入内的警示牌。从园北假山后面偶尔会传出一两声惨叫。后来在栖霞山上,叶桃告诉他,那里是党务调查科,是叶启年参与搭建、充斥着阴谋和杀戮的世界。
直到最后那个月,他才知道她究竟在做什么工作,虽然他早些时候就猜到了一些。现在想来,说不定她一直都在暗示他:她真正在做的是一些秘密工作,这些工作对她意义重大。而他心里很明白,她所做的那些事情,很可能是去破坏她父亲的工作。但在让他知道真相前,她就为他指明了方向,让他了解了一个人应该投身于什么样的事业,才会让人生变得更有意义。
针对训练
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即便去了南京,她也每隔几天就给他写信,这些信件延续了先前的思想碰撞。现在他才理解,写那些信她多少冒了一点风险,幸亏她在瞻园上班,有办法不让这些信落到邮电检查人员手中。她还托人给他捎书和杂志:《共产党宣言》《远方来信》《布尔什维克》,还有她喜欢的涅克拉索夫诗集。
端午节的前一天,叶桃给石婆婆巷烟纸店打了个电话。那些日子他很少见到叶桃,她好像整天都非常忙碌,就算见到他也很沉默,问多了,她会忽然发火。在电话里叶桃让他去瞻园,去之前先到秦淮河边的城南茶食铺,帮她买一包闽南橘红糕。叶桃一直喜欢吃零食,在上海时他就常帮她跑腿,到了南京,她的很多旧习惯都消失了,但喜欢吃零食这一样依然如故。除了这家的橘红糕和酥糖,她还喜欢一个挑担小贩的桂花糖芋苗,总是在瞻园门口那一带叫卖。
他买了橘红糕,却在瞻园门口被人拦住了。几个月来,南前北后两道门,几班门房都认识他了,见他进门,连忙打电话到机要室找叶干事。叶桃告诉门房,今天她不能离开保密区域,叫门房登记一下,让陈千里自己进去。
陈千里在机要室那一排平房里见到了叶桃。她吃了一粒橘红糕,说,今天这个橘红糕怎么那么干?这放了多久呀?生气地扔到一边,冷冷地半天不理他,机要室里另外两个女人同情地朝他微笑。过了一阵,叶桃又叫他:“帮我到门口买碗桂花糖芋苗。”
刚刚进来时陈千里并没有看见瞻园门口有挑担叫卖的小贩。但他没说什么,每次叶桃让他到门口买桂花糖芋苗,那个小贩总会出现在那里。
针对训练
“如果没看见,你就往前跑到马府街,他一般就在这几个地方。”
他提着保温筒出来,门房朝他笑。出了瞻园,果然看见担子在那里。小贩揭开盖子搁在一边,从大锅里舀了几勺红艳艳、香喷喷的芋羹,装进提筒,往里撒了点桂花末子,又拿起抹布擦了擦盖子,盖上,收钱。陈千里把糖芋苗拿进机要室,叶桃喝了一口,这才露出满意的笑容。
几天后他才知道,保温筒盖子下面有一张字条,上面有紧急情报。他在不知不觉中把情报送了出去。叶启年在广州破获了共产党地下组织,逮捕了广东的负责人欧阳民。由于情报送出及时,与欧阳民有联系的上级党组织全都撤离了。
他知道这情况时,叶桃已身负重伤。牺牲前,她告诉陈千里自己是共产党员,从前没有告诉他,是因为她受党组织派遣潜伏在国民党党务调查科,必须保守秘密,但现在她可以说了。她说她一直打算发展他入党,党组织也认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考验,已经可以接受陈千里入党,可她现在没有时间了,她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有删改)
针对训练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他看见两个她,一个在面前,一个在镜子里”,说明叶桃的性格活泼多变,让年轻的陈千里琢磨不透。
B.叶桃喜欢城南茶食铺的橘红糕和酥糖,以及挑担小贩的桂花糖芋苗,表明她很适应南京休闲的日常生活。
C.端午节的前一天,叶桃把陈千里买的橘红糕扔到一边,半天不理他,反映出她斗争经验不足,关键时刻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
D.“现在她可以说了”而“从前没有告诉他”,表明叶桃与恋人相处时也严格遵守地,下工作的保密纪律。
解析:A.“说明叶桃的性格活泼多变”分析错误,根据原文第三段内容可知,此处是说明陈千里感到叶桃的工作重要并且神秘。
B.“表明她很适应南京休闲的日常生活”分析错误,根据原文“几天后他才知道,保温筒盖子下面有一张字条,上面有紧急情报。他在不知不觉中把情报送了出去”可知,叶桃喜欢城南茶食铺的橘红糕和酥糖,以及挑担小贩的桂花糖芋苗,是为了给党组织送情报。
D
针对训练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他看见两个她,一个在面前,一个在镜子里”,说明叶桃的性格活泼多变,让年轻的陈千里琢磨不透。
B.叶桃喜欢城南茶食铺的橘红糕和酥糖,以及挑担小贩的桂花糖芋苗,表明她很适应南京休闲的日常生活。
C.端午节的前一天,叶桃把陈千里买的橘红糕扔到一边,半天不理他,反映出她斗争经验不足,关键时刻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
D.“现在她可以说了”而“从前没有告诉他”,表明叶桃与恋人相处时也严格遵守地,下工作的保密纪律。
解析: C.“反映出她斗争经验不足,关键时刻不能很好地控制情绪”分析错误,根据原文“他提着保温筒出来”“保温筒盖子下面有一张字条,上面有紧急情报。他在不知不觉中把情报送了出去”可知,叶桃把陈千里买的橘红糕扔到一边,半天不理他,是想办法让陈千里把紧急情报送出去,及时交给党组织。
故选D。
D
针对训练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叶桃和陈千里在梅花山背诵诗句,既表现出两人的精神风采,也点出时代氛围。
B.选择壮汉、狼狗、枪支、秘密文件、警示牌、惨叫等来写瞻园,凸显其阴森残酷。
C.描写机要室另两个女人微笑以及门房笑的细节,用以反衬一种紧张诡异的气氛。
D.文本记叙叶桃和陈千里在上海与南京的经历,将个人爱情与革命斗争交融在一起。
解析:“用以反衬一种紧张诡异的气氛”分析错误,根据原文“机要室里另外两个女人同情地朝他微笑”“他提着保温筒出来,门房朝他笑”可知,机要室另两个女人微笑以及门房的笑容并没有反衬紧张诡异的气氛,反而是表现了一种日常的、相对轻松的氛围,与叶桃和陈千里的关系和情感互动有关。 故选C。
C
针对训练
8.文中画线处说“在他们两个人当中,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又说“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解析:从句子表层意思分析:“他一直都很清楚,在他们两个人当中,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说明在叶桃与陈千里两人的日常交往中,叶桃总是先离开;根据“即便去了南京,她也每隔几天就给他写信”说明“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是指叶桃虽然不在陈千里身边,但依然通过多种方式和陈千里保持联系;
答:①两人日常交往中,叶桃总是先离开,但依然通过多种方式和陈千里保持联系;
针对训练
8.文中画线处说“在他们两个人当中,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又说“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解析:从句子深层含义分析:根据原文“这些信件延续了先前的思想碰撞。现在他才理解,写那些信她多少冒了一点风险”可知,“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是因为叶桃思想上更早觉悟,先于陈千里参加革命,通过文中对叶桃与陈千里交往的描写,结合原文“几天后他才知道,保温筒盖子下面有一张字条,上面有紧急情报。他在不知不觉中把情报送了出去”可知,“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是指叶桃引导陈千里走上了革命道路;
答:②叶桃思想上更早觉悟,先于陈千里参加革命,又引导他走上革命道路;
针对训练
8.文中画线处说“在他们两个人当中,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又说“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请谈谈你的理解。(4分)
解析:从句子情感内涵分析:根据原文最后“她说她一直打算发展他入党,党组织也认为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考验,已经可以接受陈千里入党,可她现在没有时间了,她希望他将来能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可知,“叶桃总是先离去的那一个”是指叶桃在斗争中牺牲,而陈千里继续革命;“她从来没有真正离开过他”是指虽然叶桃后来在斗争中牺牲,但她永远活在陈千里心中,她的革命精神为陈千里所继承,陈千里会向她希望的一样,成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
答:③虽然叶桃后来在斗争中牺牲,但她永远活在陈千里心中,她的革命精神为陈千里所继承。
针对训练
9.文本中频频出现“一年以后”“现在想来”“他知道这情况时”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语句产生的叙述效果的能力。
①从小说内容分析:根据选文“一年以后,陈千里也去了南京”“现在想来,说不定她一直都在暗示他”“他知道这情况时,叶桃已身负重伤”这些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说明小说内容是回忆的故事,小说整体上是回溯性地讲述故事,本身具有一种历史纵深感;
答: ①整体上回溯性地讲述故事,本身具有一种历史纵深感;
针对训练
9.文本中频频出现“一年以后”“现在想来”“他知道这情况时”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②从情节脉络分析:“一年以后,陈千里也去了南京”“现在想来,说不定她一直都在暗示他”“他知道这情况时,叶桃已身负重伤”这些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使陈千里去南京,叶桃潜伏在国民党党务调查科并保守秘密,帮助党组织考验陈千里,陈千里知道事情的真相等具体情节的叙述基本按照时间顺序交代,使文章情节脉络清楚明了;
答:②具体事件的叙述基本按照时间顺序交代,情节脉络清楚;
针对训练
9.文本中频频出现“一年以后”“现在想来”“他知道这情况时”之类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产生了怎样的叙述效果?请简要分析。(6分)
③从人物形象分析:文中这些标示时间线索的语句,从“过去”到“现在”,通过时空转换,展现出陈千里这一人物在叶桃的帮助下由疑惑到明白,逐渐成长的漫长历程,使小说中叶桃这一人物形象更丰满;
答:③展现出人物的成长历程,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课堂总结
同学们,选择性必修中第二单元的精神丰碑已巍然矗立——
这里矗立着鲁迅在《记念刘和珍君》中那支"敢于直面惨淡人生"的投枪,将"沉默呵,沉默呵"的悲愤淬炼成觉醒民族的精魂;回荡着《为了忘却的记念》里"夜正长,路也正长"的沉吟,让左联五烈士的血痕化作刺破黑暗的星辰。
我们触摸到夏衍《包身工》里芦柴棒们佝偻的脊背,那具象化的"没有光,没有热"的生存图景,至今仍在叩击着现代文明的良知;又在孙犁《荷花淀》的荷香月色中,看见战火里绽放的人性荷花——水生嫂们织席的手终将织出新世界的经纬。
更难忘《党费》中黄新用咸菜交党费的赤诚,那浸着血泪的银毫子分明是信仰的具象;而赵树理《小二黑结婚》里三仙姑的梳妆台与小芹的辫梢,则让解放区的春风具体可感地吹散了封建的阴霾。
这些文字既是匕首也是火把,它们划破旧时代的雾障,又照亮新社会的蓝图。愿诸君在回望时能听见历史褶皱里的呐喊与歌声,让"为民请命"的脊梁与"星火燎原"的信念,继续在新时代的土壤里生长为思想的森林。
THANKS!
谢谢观看
高二语文 选择性必修上册
统编版202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