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一历史阶段性作业(作业时间: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发现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的仰韶文化已经有很多典型的农耕聚落,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2000年的龙山文化已经是方国崛起时代了。材料反映()A.中华文明的起源是多元的B.我国是5000多年的文明古国C.禅让制逐渐被世袭制取代D.黄帝、尧舜禹的传说是真实的2.下面为夏朝世系示意图。读图可知,夏王朝实行(禹仔启国太康(仲康相色少康国杆槐芒片滑团不降孔甲西桌函发田桀(第)不降子)廑A.宗法制B.嫡长子继承制C.分封制D.世袭制3.钱穆在《国史大纲》中提到:自禹、启以来,中国古史上已有中央共主传世相承千年之久。虽王朝有夏商之别,政治演进,则仍是一脉相承。这表明当时()A.中央集权制度源远流长B.早期国家发展呈连续性C.分封制成熟于夏商时期D.夏商周帝王系一脉相承4.商汤在出师灭夏时,发表誓师讲话:“夏家有罪,上帝命令我消灭他;我害怕上帝,不敢不进行讨伐。”可见,商汤这一誓师讲话的真实意图是A.论证商朝建立的合理性B.解释出师灭夏的原因C.说明灭夏行为的正义性D.谴责夏桀的滔天罪行5.西周初期,很多周王室后裔和原先在周王室任职的官员被分封到各地担当诸侯,从而使得“王臣”在横向分布面上不断地扩大。这种做法A.意在强化君主专制权力B.实现了中央集权统治C.旨在巩固周王室的统治D.削弱了周王室的力量6.有学者指出,先秦时期有包含士冠礼、士昏礼、乡射礼、公食大夫礼、特牲馈食礼等诸多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礼仪,在内容与形式中贯通了尊卑、上下、长幼等伦理和政治、文化、教育宗教等观念,从而起到了维护秩序和制度的作用。该学者意在表明当时()A.神权政治色彩浓厚B.儒家学说地位上升C.国家一体局面形成D.礼制与政治相结合7.在大汶口遗址的墓葬群发现墓葬有大有小,殉葬品有多寡之分,其本质上反映了A.原始祖先崇拜出现B.私有制、贫富分化出现C.早期文明国家出现D.原始农耕产生定居生活8.周平王东迁后,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这一时期的时代特点有()①各诸侯纷争不断②礼乐征伐自天子出③华夏族发展壮大④各民族进一步交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9.进入战国之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这反映出(A.诸侯变法B.三家分晋C.王室衰微D.华夏认同10.春秋时期,诸侯为管理封邑更倾向于起用比较有才能的“士”,不问其出身:而战国时期的“士”为了在社会立足也积极寻求入仕。这客观上反映了当时A.政治权力逐渐下移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C.官僚政治正式确立D.宗法秩序遭到一定冲击11.有人说:“商鞅治秦,一夜之间,草根与贵族的界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视同仁的公平竞争。平民有可能成为达官显贵,达官显贵则有可能跌落为平民。”与之相关的变法措施是()A.废除井田制B.奖励耕织C.推行县制D.奖励军功12.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侧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荀子则主张“义者,所以限禁人之为恶与奸者也”。据此可知荀子提倡的“义”更加()A.重视思想道德规范B.追求人心内外和谐C.强调外在制度约束D.注重社会道义责任13.公元前256年,在“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思想的指导下,秦昭(襄)王任命蜀郡郡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都江堰,一举将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成都平原建成秦国统一天下的军事粮仓。由此可见,秦国修建都江堰的主要目的是()A.便利商品贸易流通B.促进农业经济发展C.治理长江洪水泛滥D.服务于战争的需要14.春秋时期,齐桓公规定:“有三幼者无妇征,四幼者尽家无征,五幼又予之葆,受二人之食,能事而后止。”越王勾践下令:“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气。”该时期这些政策的推行主要服务于()A.农耕技术的推广B.富国强兵的需要C.社会秩序的重建D.商品经济的发展15.战国时期,儒墨并称“世之显学”。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墨子强调“兼相爱,交相利”。这反映二者思想的共同点是()A.天人合一的观念B.主张义利并重C.对人与物的关爱D.民本思想倾向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5分。16.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分)材料一夏商周三族的起源、兴起、所在地域等皆不相同,但是夏商两族却认为他们的祖先的起源与兴起和所在的地域都是在大禹所奠定的疆域内,赞奉大禹所开拓的“禹绩”。此外,“中国”之称,最早见于周初武王和成王之时,按照《说文》的解释,“夏,中国之人也”,是指认同为夏人和继承夏文化的人。这样,“夏”到西周已经发展为民族的名称。在西周,原属不同来源、不同部落答案1.B【详解】材料“公元前3000年一公元前2000年的龙山文化已经是方国崛起时代了”体现的是我国进入文明时代较早,距2020年到前3500年有5000多年的历史,B选项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中华文明起源的多元性,A选项排除;世袭制的确立是在夏朝,C选项排除:黄帝、尧舜禹的传说有待考古证实,D选项排除。故答案为B。2.D解析:宗法制是以血缘亲疏与嫡庶来确定继承关系和名分的制度,与图示内容不符,故A项错误:题干材料没有体现嫡长子继承制,故B项错误:分封制是指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与图示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图示内容是夏朝世系示意图,他们之间大多是父子关系,这体现了世袭制,故D项正确。3.B【详解】根据材料“中国古史上已有中央共主传世相承千年之久”“虽王朝有夏商之别,政治演进,则仍是一脉相承”可知,早期国家发展呈连续性,政治文明的演进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B项正确:秦朝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西周实行分封制,排除C项:夏商周帝王系不是一脉相承,排除D项。故选B项。4.C【详解】由材料信息可知,商汤誓师讲话实为灭夏而作,且托“上帝”之意,说明其灭夏行为是替天行道之举,故C项正确;当时还谈不上建立商朝,排除A项;B、D两项均为商汤灭夏行为服务,不是其真实意图,排除。故选C项。5.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初年对地方进行分封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拱卫周王室统治,形成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C项正确:西周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强化君主专制及中央集权的说法错误,排除AB项;这一做法加强了周王室的力量,排除D项。故选C项。6.D【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先秦时期的礼仪在内容与形式中贯通了尊卑、上下、长幼等伦理和政治、文化、教育、宗教等观念,从而起到了维护秩序和制度的作用,这表明先秦时期礼制与政治相结合,D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神权政治色彩,排除A项;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并没有受到重视,而且材料也不能说明儒家学说地位上升,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国家一体,排除C项。故选D项。7.B【详解】大汶口墓葬群中墓葬有大有小,殉葬品有多寡之分,说明当时出现了私有制,而且贫富分化现象也随之出现,B正确:祖先崇拜和题干现象无关,排除A;大汶口文化群尚未形成国家,排除C:通过题干内容无法判断当时是否是农耕定居生活,排除D。8.【答案】D【解析】东周时期即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丧失后,诸侯纷争不断,故①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故②错误:进入战国后,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故③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兼并战争加强了华夏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9.D解析:根据题干材料“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华夏族成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可知周边民族内迁后融入华夏族的行为实际上是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故D项符合题意: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华夏认同,无法体现诸侯变法、三家分晋和王室衰微排除A、B、C三项。10.B【详解】结合材料信息可知春秋时期诸侯可任用士,而战国时期士主动寻求入仕,由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因此社会阶层流动性进一步增强,故B项正确:士人并没有政治权力,他们只是提供政治建议和意见,故A项错误;官僚政治正式确立是在秦朝,故C项错误;宗法强调的是血缘关系,而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故D项错误。故选B。11.【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商鞅变法推行奖励军功,按照军功大小授予不同的爵位和田宅,贵族凡是没有立军功的就没有爵位,不能享受特权,严重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有利于社会阶层流动,故选D项;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奖励耕织促进了小农经济和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高一历史阶段性作业.pdf 高一历史阶段性作业答案.pdf